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孝、勤、和”的儒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家训、治家格言、家书等历代不绝,这成为考察历史上的这些人物思想的重要材料。曾国藩家书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大至经邦治世、修身进德,小到家庭生计、人际琐事,无不涉及,并将做人、读书之道贯穿其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本文试图从曾国藩的家书出发,通过对曾国藩的家书、家训的解读,梳理其儒学思想中的“孝、勤、和”思想,挖掘它的现代意义,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曾国藩??孝悌??勤俭??和睦

????一、讲孝悌

????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以宗法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不孝则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孝是基于自然联系和长期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子女对父母的依赖、信任、尊敬与感激之情,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提倡。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孝是第一位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1.“孝悌”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

????曾国藩重视儒家的孝悌、亲亲观念。他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他对子弟的期望首推孝悌。“吾所望于诸弟者, 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梯为瑞。”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重视孝悌的作用,确立孝悌的地位,一方面是受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及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的优 良传统的影响。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终生是未明而起,操劳不息,并亲手制定了“耕读为本”的家法,教导儿孙如何读书、做人和处世;其父曾麟书对其祖父曾玉屏 总是“起敬起孝”,在曾玉屏病及三载中,他朝夕侍奉,未曾一日安枕,“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在其父辈的占传身教下,曾国藩自然地认为“孝悌”是自己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孝悌”也就成为曾国藩儒学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曾国藩毕生注重“孝悌”, 一方面是基于“修、齐”为“治、平”的基础逻辑联系,因为他洞悉清政府腐败无能,因此对中央政权的可靠性在定程度上缺乏信心,“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 回”; 另一方面在中国,地主阶级中下层及其政治代表,若不能有明君英主可拥戴之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或选择地方主义,或让家族、家庭思想强化起来。

????曾国藩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凡是则立获殃祸,

无不验者”。

????在 实践上,曾国藩要求诸弟子侄以孝友为本;在理论上,他把孝友看作是伦纪之大。“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 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天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 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 文,何不日日在孝梯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 然有序,此真大学问”。 在他看来,“孝悌”是“伦纪之大”,历代圣贤也是要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若在“孝悌”上“有亏于此”,即使“文章说得好”,也会成为“名教中之罪人”。

????曾 国藩在“孝悌”上身体力行,无论是早年为宦京师,还是后来辗转兵间,都竭力以尽孝道。在父母长辈的健康方面,远在京师的曾川藩,不能亲身侍奉在身边,但也 常常及时为他们请医问药,以尽孝思。在其祖父病重期间他给父母写信道:“祖父大人病体未好,且日加沉剧。父、叔率诸兄弟服侍已逾三年,无昼夜之闲,无须臾 之解,独男一人远离膝下,未得一日尽孙子之职,罪责甚深。” 当曾国藩得知其父大小家事都要亲自过问,而过于劳苦,写信说道:“大人之身,上奉高堂,下荫儿孙,外为族邻乡里所模范。千金之躯,诚宜珍重。且男示窃卿 贰,服役己兼数人,而大人以家务劳苦如是,男实不安于心。”

????传统儒学认为孝亲要做到养亲、敬亲。能养只是孝的起码要求,能养不 等于孝。对父母更重要的是“敬”,使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养而 不敬,与养犬马没什么两样,亦是不孝,孝敬父母应从内心单山衷地尊敬,对待父母要和言愉色。曾国藩作为至孝之人,深深懂得“事亲以得欢心为本”。他经常为 家中祖父母、父母及叔父母寄送衣服、名贵药材,还寄送银两,这些都是体现孝心,让长辈高兴的事。

????传统道德以“孝悌”为仁之本, “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兄弟关系的规范包括“兄友弟恭”。《荀子?君道》:“清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故细而不悖。”兄 长对弟幼应仁爱友善,弟幼对兄长应尊敬、顺承。在传统家庭中,兄弟关系的和

睦友爱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熏陶的曾国藩,自然对此有此深刻 的认识。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 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曾国藩以兄长的身份,用“德”来表明对于兄弟的爱。兄弟们将来若“丧德亏行”,曾国藩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他指出:“予平生于伦常中,准兄弟一伦抱愧尤 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徐,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

????2.孝悌的现代启示:

????当前我国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种种伦理现象和问题。前面对曾国藩儒学思想“孝悌”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曾国藩“孝悌”思想作为一种可资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挖掘其现代意义,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影响。

????第一,养亲敬亲。养亲敬亲是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弘扬孝道的这种合理内核。面对现代中国家庭养老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积淀里,剥掉曾国藩孝悌思想的封建性,发现其“孝道”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曾 国藩孝悌思想中,他十分强调传统孝的最基本的精神。他继承了传统孝中对父母孝养的观点。曾国藩自从在京师为官之后,很少在家。他自感身长在外,于亲于孝都 不能侍奉父母及祖父母,十分愧疚,但他从来没有吝音对父母的奉养。在给诸弟子侄的信中,他一再叮嘱他们要孝养长辈。对父母的身体十分关心,对父母的冷暖常 记心上,曾国藩的这种殷殷之情体现了人类的天伦之爱,在当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对于父母不孝的人,何以爱他人。

????第二,兄友弟爱。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家族血缘关系主要归结为父子、兄弟两伦。因此兄弟也是传统家庭的重要关系,是同一个件:活共同体的成员。兄弟同胞之间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这种自然的血缘联系是无法割断的。

????“友” 是为兄者之德,“涕”是为弟者之德。兄弟作为第一代旁系血缘关系,其相处得和睦与否,直接关系到“孝道”能否贯彻卜去,还影响到父母的权威及子女对父母敬 养的质量问题。兄弟间要礼让为先,即“君子敬而勿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兄弟之间在为财产、地位、权力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各自学会忍耐,不要采取过

火的行动,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 因此兄弟和睦友爱应看作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反对一切有损兄弟和睦友爱的行为。因为他认识到兄弟冲突对家庭的破坏作用十分巨大。

????二、勤俭

????勤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久为世界所公认。勤,是指对所从事的事业尽心竭力、孜孜不倦的态度和行为,其中包括了对体力劳动的热爱。曾国藩曾说:“勤,不必 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以“竭吾力”释勤是精当的。俭,是指对物质财富的珍惜,在消费上取合理的标准。

????1.曾国藩的家书所体现的“勤俭”观

????曾 国藩认为,勤与俭是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 ,勤与逸是相对的,曾国藩对好勤者与好逸者,爱憎分明:“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才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 鬼不散。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对于一些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且食必珍谨,衣必锦绣,酣拳高眠,一呼百诺,他愤为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是鬼神所不许的。

????其 实,曾国藩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就视“勤是人生第一要义”。要勤就必须戒惰,而“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勤是人生第一要义”。在曾国藩看来,个家 庭,勤劳则兴吐,懒惰则败落。曾国藩崇尚榜样的力量,以教育后辈勤劳习苦。在给夫人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家中遇祭洒菜,必须夫人率妇女亲自经手。……内而 纺绩做小菜,外而蔬菜养鱼、款待客人,夫人均须留心。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 这种寻常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家庭兴旺的兆端。

????曾国藩认为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有惰的倾向,深以为是败家气象。要求后辈子侄 “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漪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浮佚矣,” “‘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舆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随着曾国藩地位的不断升迁,家境日渐宽裕,他仍教诫诸子侄与诸昆弟不可忘却先世之艰难,仍要勤俭习劳。对于儿女的婚姻大事,曾国藩也从勤俭入手。在给父母 的信中说:“儿女联姻,但求勤俭孝友之家,不愿与宦家结契联婚,不使子弟长奢惰之习。” 对于初来的新妇,他也不忘嘱咐儿子教以勤俭,并认为纺绩以事缝纫,下厨以仪

酒食,此二者妇职之最要者。

????曾国藩十分注重对家庭成员“勤敬”二字的教育,并将“勤敬”二字作为衡量家世兴衰好坏的基本原则。“无论乱世治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

????曾 国藩在为宦京师之后,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他认为:“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 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站家声,”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待,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曾国藩在 要求子女做到“勤”的同时,还要求子女保持节俭的美德,反对奢侈浪费。他对其子曾纪泽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检 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勤苦俭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曾国藩强调勤俭,戒除奢侈,是希望子弟出则成器,居则惜福,家运能够长久。

????为了杜绝奢侈浪费的不良恶 习,曾国藩一方面主张少积金钱,认为社会动乱之际钱财愈少愈好。“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外,别 无安身之法。” 另一方面,他主张节省家庭开支,规定家中用钱限额。“由俭入奢易于水,由奢返俭难于登天。……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钱若干两,限一成数, 别封择出。” 他还要求子女不要做过多、太华丽的衣服,“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绿,过于绚烂。” 曾国藩虽然没有要求一子女艰苦朴素,但却要求子女勤俭,这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勤俭”思想的现代启示

????以 俭为荣、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乃兴国兴家之本。“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劳动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实践的美德。勤是一种进的美德,俭是一种守的美德。传统持家之道,在勤俭二字。勤能生财,俭能省用,有此二者, 则家道自裕,生活安定而安乐。今天虽然生产发展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但勤俭节约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却有永恒的适用意义。

????勤 为德之本。勤劳始于人类谋生的动机,它是创造之源,人类财富之母。人

类的生存与发展,家道的长盛不衰,完全依赖于人的勤劳,一切知识和智慧都源出于勤劳敬 业的精神。勤为富足之源。人不能完全依赖于自然所提供的物品而生活,必须自强自立,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料,丰富精神生活,使家庭富足安 康。俭能丰家,只勤不俭,则家中财用不足;只俭不勤,则广而无源,坐吃山空。节俭有助于德行。传统的勤俭伦理思想认为奢侈是与纵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 个人欲望少,必对财物的费用也少;一个人多欲而不节约,必是浪费,贪得而夺人。

????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铺张浪费,挥霍无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不良现象的确需要改变。曾国藩认为“勤”需从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五个方 面进行实践,勤劳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积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不怠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戒骄戒奢,“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 太懒,宜学烧茶煮菜。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在他看来,尽本份就是尽本性,勤劳既是对心态的锻炼,也是道德修养、道德完善的过程,懒惰则为丧身败家的恶德。正是在此意义上,他告诫子弟要尚俭戒奢,要 尊重人类的劳动成果。

????提倡勤俭,同时也是自然生态文明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的大生产,人类 对于资源的索取与占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更由于人的贪婪、奢侈与浪费,一些资源几近于枯竭,还有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 存。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灾难性的变化。我们必须勤俭节约,合理适度消费,让自然资源可循环使用,才可以保证人类的长足发展。

????三、“和”的思想

????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精神。孔子曰:“和为贵。” 《中庸》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 中国古人对和是高度重视的,追求个体心灵的平和、家庭的和睦、人际关系的和谐。

????1.“和家”与“睦邻”思想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

????曾国藩十分看重家和, 把家和上升到幸福根源的高度。曾国藩在给父母的家书中说:“夫家和则福自生”,“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在家和中,曾国藩十分看重兄弟之和,“兄弟姐妹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和字能守得儿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 他把“贵兄弟和睦”放在首位,并把它提到了家族兴衰的高度。“兄弟和睦为第

一”,“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又说“力挽家运”的首要因素在“兄弟和睦”。他不仅告诫兄弟要“和”,还告诫女儿与夫家人相处也要“和”,要“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件三纲之道”,“以 能耐劳忍气为要”, 要“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勿重母家而轻夫家”。 当曾国藩“闻她姓及子侄辈和睦异常”时感到无限欣慰。他认为只有爱敬兼至,和气蒸蒸,方可家运长盛。

????曾国藩教导兄弟夫妻儿女等 家人要“和”的同时,也要求家人对待亲邻他人也要和善相待。“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人待人无价宝也。” 他在另一封家书中也同样讲述了这种善待亲族邻里的家风,“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 吊。”

????曾国藩还要求兄弟及其子女正确处理好乡邻关系,与邻里和睦相处。“家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 之,” “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也。我家初富沱,不可轻慢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除不管闲事,不帮官司外,有可行方便之处,亦无各也。” 要记取“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近邻”的古训,富贵了千万不可轻慢近邻,对待邻里之亲要“酒饭宜松,礼貌宜恭”。

????同时,他在家书中还多有寄银钱,贩济亲邻的记述。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他给诸弟的信中写道:“大凡做官之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 在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他写给澄弟、沉弟的信中还开有“增亲族银单”,下列到:“王定二舅爹八两,……陈大瞎子二两。”曾国藩还企图通过“社仓”之法和“义田”之举这种更广泛的方式来赡救家乡的贫苦农民。

????曾 国藩如此重视处理好邻里关系,是“盖有二故。一则吾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二则各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 日不知何如。” 从小处着眼,曾国藩在对他们的生活实际考虑的情况下,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家族能亲和周围的邻里,使之呈现出一派和睦祥瑞的气象,保持曾氏家族的名声和誉望; 从大处着眼,曾国藩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修身、齐家到平天下。

????2.和家睦邻思想的现代启示

????家 庭是人与人结成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群体,它是家庭成员修养生息的场所,为家庭成员从事社会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家庭和睦则人人心

情舒畅,全家人就能团 结一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每个人都竭力为家庭排忧解难,家庭自会昌盛。曾国藩在家信中解剖自己,严于律己,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家人以自己为榜样,促进家 庭的和睦。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生产功能和政治功能弱化,文化心理和情感慰籍功能增强,家和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可以作 为一个避风港,一个安乐窝,是人们精神栖息的场所。

????曾国藩睦邻济贫思想对我们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他尽其所能帮助自家的宗族姻 党,常寄钱回家,除堂上甘旨之外,余者全部按信中所说山弟弟分给需要帮助的贫困邻居。即使在经济拮据之时,也不忘馈赠族戚,并反复告诫家中诸弟子侄,对宗 族姻党应有敬爱之心。他还训诫家人与邻为善,以和为贵。解决矛后,要以团结为重,互让互谅。曾国藩曾抄录前辈的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训一他_丁几尺又何 妨。万眼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寄回,解决了自家与邻维因建新宅为一墙之隔的地界发生争执的事。

????当然,作为现代人邻里之间还要共同扶持正气,抵制歪风,对邻居中一些损害社会共同利益和他人利益的不道德的行为,也要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和劝导。对于彼此之间的一些无原则的生活摩擦和误解,则首先应该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去化解矛盾。

????四、历史人物对曾国藩的儒学思想的评价

????曾国藩的儒学思想在历史上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赞同,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谁也无法否定它对于曾氏家族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产生的巨大影响。

????清末,曾氏家族无论是在以传统儒学为中心的书香门第中,还是在以勤俭为根本的耕读家庭中,都是堪称楷模。在普遍存在“富不过三代”的仕宦家族中,曾氏家族则是五代英才辈出,并且曾国藩的家庭伦理思想的影响也大大超越了其家庭和时代,影响到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

????在他的家乡湖南,上至官僚大夫,下到贫民老百姓,都曾把曾氏家训奉为至宝,其同僚更是如此。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曾 感叹地说:“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彭玉麟推崇曾困藩为“经师人师”;梁启超说他为“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冯玉祥曾经以曾国藩“山俭入奢 易,由奢入检难”的名句,经常教育其属下;毛泽东称赞曾国藩是“大本大源”之人,并在1917年致黎锦熙的信中写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 是对曾国藩佩服地五体投地,把曾氏视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可见,曾国藩的思想,不仅对曾氏家人及后辈子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且对近

代史上一些历史名人及普 通平民的思想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五、总结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的观 念、素质、生活方式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发生变化。在我国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建立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美德,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现代社会美德的构建首先来自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历史继承和创造性转化。

????曾国藩基本上走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般读书士子所走的道路,用穷经、守道等儒家思想来育化自己、规范自己;用儒家传统的修、齐、治、平、格、致、正、诚来充实自己、激励自己。同样,他也要求家中 诸弟子侄烙守儒家传统道德观,注意道德观念的培育和修养,并且时时刻刻告诫他们要“自强不息”、“严格律己”、“自我完善”、“自我修养”。当然,我们应 该清楚地看到,曾国藩所维护的是封建的纲常礼教和曾家的自身利益,谋求的是曾家内部的和谐、团结和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结构、功能、关系等的变化,出现了种种道德缺失现象和问题。在研究曾国藩的儒家思想时,我们也发现其治家的内容,如“孝亲敬亲”、“兄友弟爱”、“勤俭持家”、“仁爱礼让”及“睦邻和家”等儒家思想依然在现代社会闪烁着积极的意义。

????曾国藩“孝、勤、和”的思想,发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它对后世的影响大大超越了他的家庭和时代,是中国近代思想教育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倡导传统美德,希望唤起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感和良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一份贡献。

????[作者简介]

????雷兴鹤(1985-),男,甘肃环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社会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