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生发展结题报告

师生发展结题报告

师生发展结题报告
师生发展结题报告

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研究

结题报告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总课题组

执笔何忠锋

“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研究”是我校“十一五”期间,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基于我校“九五”“学生自控式学习引导及内化”、“十五”“重点中学学生自能发展”的研究成果,沿着“十五”期间的研究方向,对原有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化拓展,把研究范围延伸到中学教育,而不仅仅局限于“重点中学”;把教师自能发展纳入研究范畴,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自能发展,并在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于是提出本课题——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研究。该课题是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的一项实践性研究,研究四年半间,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持续努力和创造性工作下,我们着重探索了主体教育视野下教师的自能发展以及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策略,基本达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本文将从八个方面撰写研究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其问题提出

二、关于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况

三、课题研究的理性探索

四、课题的实践研究

五、研究意义价值

六、研究成果

七、结束语

八、附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其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较好的培养和较大的提高。然而在革新传统教学观念,促成生动、开放、有效的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的认识需要不断地更新。作为促

进学校发展主体的教师与学生是通过教育活动联系起来,我们认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这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

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是我们学校一贯追求的目标,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把教师与学生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把教师与学生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寻求双方更多的结合点。一方面着力学校文化建设,创设师生合作探究和共同发展的氛围;另一方面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深入了解,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地学习、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反思、改进,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自身获得专业发展,逐渐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课题,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以侧重于管理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式和手段为多,学生发展的研究则侧重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上,而本课题置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于同一教育平台展开实践与研究,突出了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上,中学的日常教育研究中,较多地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获取,关注学生的成长,而忽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提高发展的研究,因此,中学在寻求自我发展之路上,特别需要注重学校内部所有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中,尊重师生自然生命的个体,为展示师生身心隐喻提供条件,面对师生个体身心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个人情感、情绪、体验的个体差异性,追求最终结果的差异性,把培养具有生命意义和生存智慧的师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问题的提出

新时期科学发展观不仅对社会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本课题是对这一要求的实践。

课题的提出,我们基于以下考虑:

⑴教育现实中教师发展受到制约

教师是教育关系中的主导,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当今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就客观而言,教育评价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导向因素,外界环境是影响教师发展的现实因素,而学校文化则是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主观而言,存在着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自我发展需求动力不足、职业倦怠影响进取心、知识老化专业素质低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对教师自己,而且对学生、对学校的发展以及对整个教育事业都是很不利的。

(2)当今时代呼唤自能发展型人才

信息化、全球化的新时代,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

在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信息化时代的特点要求人才的培养与之同步,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人才具备竞争的实力,终身化学习的需要要求人才实现自我开发。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而现行教育中的弊端阻碍着人的自能发展,应试教育的观念制约了学生的自能发展,单一片面的唯分数论评价体系束缚了学生的自能发展,教育的内外环境影响了学生走向自能发展。因此,如何建立起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有效机制,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

课程改革的目标要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这就要求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重教向重学转变,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重统一规格教育向重差异性教育转变等。总之,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学习、改进、提高。

“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这一研究课题正是基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课题契合时代要求与教育状况,同时又基于我们学校的校本研究传统,因此我们决定把“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作为学校的研究课题。

二、关于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况:

1、课题情况介绍:

2006年4月,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该课题被确定为省级立项规划课题。批准号为。自课题批准立项以来,黄健担任课题组长,核心组成员为曹光明、钱彤、陈明华、秦志强、姚卫新、翟新民、何忠锋、季仲平、陈国华。因人事变动以及省级课题主持人不能同时兼任两项课题,曹光明代替黄健担任组长,核心组成员为瞿国华、何忠锋、姚卫新、季仲平、张淳、秦志强、陈鑫南、曹向红、胡雪珠、管宏兵。

2007年4月10日,受江苏省教科所委托,南通市教科所、通州市教科室组成教育科研联合论证组,对“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研究”课题进行了认真的论证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具有独特的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学师生生命品质和生命质量的共同提升,促进师生双方的可持续发展,打造学校发展品牌特色;研究方案设计整体结构严谨,目标指向清楚,内容分解系统,研究思路合理,研究方法得当,保障措施有力,同意按期开题运作。”

在总课题组的协调运作下,从2006年月至2010 年12月,我们花了四年半左右的时间围绕该课题各项内容组织进行研究,取得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

2、理论依据

哲学理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教育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必须是师生双方,缺一不可,师生矛盾是教育的主要矛盾,师生双方对立统一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心理学理论: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由于实践的性质不同,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不同,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活动,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教师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由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发展。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在基本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的时候,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追求的必需。满足这种自我实现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在学校的课程开发利用、教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自我实现的师生,不断感悟生活,反思教与学,把潜在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发展性,而且具体指出了人在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为“重点中学学生自能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3、操作定义

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1)、“发展”

《教育大辞典》中对“发展”的解释是:人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而且能保持适当长的时间。此外,发展一般是向好的方向变化,并产生更有适应性、更有组织、更有效率、更为复杂和更高水平的行为。根据变化的范围,有身体发展、认识发展、人格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

(2)、“中学师生自能发展”

“中学师生自能发展”是指中学师生双方经过有目的、有组织地激发和引导,在自探、

自悟、自励、自得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建构、自我评价的行为水准,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潜能的自我开发和身心连续不断的积极变化,促使自我独立而稳固的意识倾向和能力素质的形成。中学师生自能发展不仅仅包括各自的意识层面,而且包括行为层面;不仅仅包括行为的过程,而且包括行为的结果。它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有的理想状态,其特质是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的统一,阶段性发展与持续性发展的统一,外激性发展与自省性发展的统一,继承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的统一。

(3)、“同构共生”

同构属抽象代数的基本概念之一,一个代数系统(如群、环、模、线性空间)到另一同类型的代数系统上保持代数运算的一一映射;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共生的生物在生理上相互分工,互换生命活动的产物,在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构。

本课题中的“同构共生”主要是指:两个系统之间在某些结构上的相对一致性和两者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积极面,通过相互影响,实现共同发展,进而形成新的结构,实现持续发展。

(4)、“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在中学教育这一特定范围内,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出发,通过运用各种策略,协调双方关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进而形成一个最优化的外部环境系统,放大师生双方互动的正效应,促进各自潜能的自我开发和知情意行的协调运行,最终实现师生双方的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4、理论假设及研究目标:

(1)、理论假设

①自能发展是教育追求的境界;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各自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合理的操作策略有助于中学师生自能的和谐发展。

②中学教师自能发展有助于帮助中学学生实现自能发展,中学学生的自能发展有助于推动中学教师的自能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彼此促成、同生共进的关系;学校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师生自能发展依赖于内外部机制的有效整合;同构共生操作有助于加速实现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和教育的健康发展。

(2)、研究目标

①正确认识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基本内涵;

②科学把握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价值取向;

③了解分析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④积极探索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具体操作策略。

5、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1)、研究的内容

①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内涵、特质研究;

②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价值研究;

③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④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操作策略研究;

⑤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保障机制研究;

⑥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个案研究。

(2)、解决的问题:

⑴促进教师自我需要、自我实现,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实现自我能动的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实现教育双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⑵减少直至消除现行中学教育中的弊端,体现中学教育中师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运用得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建立新型的教育范式,促进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⑶更新教育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人的自身发展的欲望和要求出发,着眼于师生潜能的开发,解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构共生问题。

6、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内涵、特质及其价值。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对其特质作出明确的阐释,明晰其价值,为课题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⑵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行教育中影响中学教师自能发展、中学学生自能发展、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把握共性问题,掌握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⑶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具体策略,在对教学实践的探索与反思中寻找促进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途径、方法、措施。

⑷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个别样本进行剖析。对个别学生、教师、某一年级、某一学科、某一类群体等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追踪,通过具体的实例,直观揭示出某些规律和本质。

7、研究步骤

(1)、研究思路

在科学把握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基本内涵和特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研究价值,通过对现阶段中学师生自能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积极探明影响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从而寻求解决对策,形成促进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操作策略。

(2)、研究阶段

①设计申报

时间划分:2006年3月—2006年6月

达成目标:A、征求意见;B、选定课题;C、拟定方案;D、填写《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申报、评审书》;E、完成报批。

阶段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完成申报立项。

负责人:黄健秦志强

②前期研究

时间划分:2006年7月—2008年12月

达成目标:A、成立总课题组和各子课题组,形成课题研究网络,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B、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C、完成理论研究(子课题⑴⑵)及现状调查与分析(子课题⑶);D、初步完成操作策略研究(子课题⑷)。

阶段成果:建立课题研究的网络组织。进行可行性论证、操作性分析。完成全部理论研究,汇集理论成果。完成现状调查分析报告。汇集操作策略系列论文。

负责人:黄健陈明华瞿国华秦志强何忠锋

③中期论证

时间划分:2009年1月—2009年2月

达成目标:进行阶段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省市专家中期评估验收。

阶段成果:形成中期研究报告。形成部分子课题研究报告。

负责人:曹光明瞿国华何忠锋

④后期研究

时间划分:2009年2月-2010年10月

达成目标:①完成操作部分的其余研究,汇集后期阶段操作成果;②完成子课题⑸⑹的研究,分期出版论文集、个案集。

阶段成果:操作研究的论文。个案研究报告。

负责人:曹光明何忠锋

⑤结题鉴定

时间划分:2010年11月-2010年12月

达成目标:梳理各块的研究成果,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阶段成果:各子课题的研究论文、实验报告、个案研究报告。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总课题组的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结集的论文,出版的论著。

负责人:曹光明何忠锋

三、课题研究的理性探索

1、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内涵与特质探索

(1)同构共生的内涵

同构:所谓同构,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新图形,这个新图形并不是原图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突变,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观者丰富的心理感受。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一方面,在中学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教师的教育行为必然指向学生,教师因学生的差异性而选择自己相应的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内容因学生而设计,教育是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服务的。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存在着差异,双方因经验、知识、学习方式、学习目标、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角色差别。但双方交汇于教育这一共同的生命历程中,教师的自能发展影响着学生的自能发展,教师的自能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自能发展,学生的自能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教师自能发展的结果

共生:所谓共生,从生物学角度而言,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在共生关

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因此,心理学上,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在中学教育这一特定范围内,师生双方是共同生长的统一体,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教与学的双方可以获得对方的帮助,双方可以共同发展。在师生的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有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作为教师,最大的希望就是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教师自身也不能懈怠,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师道之可敬就在于此。

(2)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特征

能动性:能动性也就是意志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活动能够相对独立地脱离生物本能的约束,而受主观意志的自由支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是师生主体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发生是建立在学习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前提之上的。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能动性还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表现在自我学习中,师生自我需要努力克服自身困难、排除客观干扰,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实现自我能动的发展;表现在师生交往中,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要不断注意自我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不断促成师生互动的正相关,达成师生自能发展的同构共生;表现在双方交往的目的上,师生主体在内驱力下,不断修正、变革、改进、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超越,不断创新发展。由此可见,能动性是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交互性:实际上,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就是是一种建立在师生双方交往互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共同发展。因此,师生主体对双方实际交往过程进行自我监察,以获取关于过程发展中的诸方面信息,并进行各自的自我不断调整,无疑具有鲜明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要求师生双方不断进行交往互动、互激互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暴露各自的不足,生成教育系统各要素变化情况的有关信息,审视和检查自能发展的过程及其效果。同时,在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活动中,师生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自身下一步发展不断自我校正和调整,以保证双方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双方相互刺激的最佳效果。由此可见,交互性是师生自能发展的关键特征。

迁移性: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

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中,师生双方的自能发展对另一方自能发展产生影响巨大的影响。尽管师生主体存在差异,但是对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都是师生双方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因此,师生双方的自我能动性存在着向各自相反方向迁移的潜在可能性。教师自我学习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的学习方法影响这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多种知识获得方式影响着教师学习方式的创新,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需要影响这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师生之间自然产生共振互补作用。可见,迁移性是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重要特征。

2、“同构共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自能发展是互动发展,实现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教师首先必须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主动寻找发展空间、选择发展目标、探索发展新路、建构具有个性化的自我,以不断适应学生自能发展的要求。

⑴“同构共生”,激发教师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思想信念和最终行为方式。教师担负着发展人的光荣使命,要实现学生自能发展,教师必将把学生作为外在的“自我”,象关心自我生命一样去关心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我的发展,在“自我实现”中获得需要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⑵“同构共生”,唤醒教师的“忧患意识”。“忧患”是人生成功之动力之一,如果没有“忧患”,必将陷入“沉沦”。学生自能发展反作用于教师自能发展,学生人格的提升对教师同样具有教育意义;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警醒教师从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心态中走出来,以适应新的变化和发展。

⑶“同构共生”,促进教师的“教育反思”。“教育反思”是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行为,是教师主体内化的一种自觉形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发展就是在高度的自我意识和对实践行为的不断反思中推动的,要实现师生自能共同发展,教师必须注重自我教育,苦练教育内功,反思教育行为,逐步完善自我。

3、“同构共生”——面向学生的持续发展

自能发展是主动发展,实现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必将进一步认清人的未定性,相信教育的可能;关注人的生命性,相信学生的潜能;体现人的社会性,面向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

⑴“同构共生”,是基于人之未定性的教育。“同构共生”理念下的教育以人的未定性为基础,将人视为拥有未来和希望、有无限包容力和无穷发展潜能的存在,承认人的发展内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的方式对待人类的教育问题,真正体现人性的

内在要求,实现人性的完美展现。它鄙视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人性扭曲、个性扼杀和主体丧失,而标举教育的人性理念,强调人的自然发展、自能发展和持续发展,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

⑵“同构共生”,是关注人之生命性的教育。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生命存在,尊重人和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价值合理性的基本诉求。“同构共生”理念下的教育正是指向人的这一生命中心,更加体现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热爱,更加关注学生个体潜能的自我开发。它摈弃传统教育过于强调传授书本知识、教师主导地位和课堂集体教学,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直接经验,体验生命历程。

⑶“同构共生”,是体现人之社会性的教育。传统教育把学校看成是生活的准备,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的社会性。“同构共生”理念下的教育不仅仅将学校教育看成是对学生未来生活的准备,而将其当作学生生活之本身,将教育过程作为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将学校生活视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而总以开放的方式进行着教育工作。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对话,互相尊重、达成沟通、生成智慧,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力;在开放的德育实践中,通过主体介入,敬畏生命、感悟人生、自觉自律,发展学生的社会道德力;在开放的社会活动中,通过亲身经历,扩充视域、历练意志、强健体魄,发展学生的社会生存力。

4、“同构共生”——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

“同构共生”理念下的教育,是面向师生的未来发展、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终身教育的应期之景、理想教育的应然选择。

实现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必将使学校办学理念得到提升,教育资源得到整合,管理机制得到创新,从而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⑴“同构共生”,利于办学理念的提升。教育改革,理念为先。在“同构共生”理念观照下,学校教育将以“关怀生命”作为其根本价值取向。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不再“压抑”,学生不再“苦难”,学校教育主动而自觉地影响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学校教育的人性关怀,必将使得教师成长得更加美好,学生成长得更加快乐。学校教育将以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

⑵“同构共生”,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美好愿景的实现,建基于学校内部有机互动和谐系统的形成。学校管理者将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投身理论探索和改革实践,成为“同构共生”的先行组织者、科学指导者和积极践行者;学校德育将注重人生引领,加强资源

整合,提高德育实效;学校教学将注重智慧启迪,变“重视结论”为“注重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发现,培养自能发展能力。

⑶“同构共生”,利于管理机制的创新。同构共生”理念下的教育,要求学校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办学的运行机制和科学民主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这种管理必然给予师生权力和自由,尊重师生人格和个性,承认师生劳动和价值,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师生自能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必将加强目标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创新考评手段,完善奖励制度,从而充分调动师生自能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同构共生:素质教育的师生文化特质

文化人类学把认为人类文化都看作一项独特的产物,从这个道理出发,师生文化是中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师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

(1)教学环境需要师生共同建构

教师、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加者,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教学环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存在的空间范围,师生双方是都是这一环境的建构和生活主体,师生都是教育环境里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主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是对立统一的,师生双方在平等相待的同时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与自由,形成师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2)教学过程要求师生双向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育的主要阶段,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一种平等对话过程,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的发展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师生共同发展是素质教育下教学的真正价值体现。

6、教育评价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导向因素

教育评价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引导学校教育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方面,起着指挥和定向作用。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更注重评价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教师的评价决定着教师育人的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教师评价要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教师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

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教师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因此,要改革传统教师评价制度,建立“教师自能发展的评价体系”,使教师对评价的目的、作用有正确的理解,把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生、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看成一个学习者和创造者,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教师自我能动的发展。我们的教师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家长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功能。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采用分层、分段因人施评策略,有利于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自我能动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

7、外界环境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实因素

人是环境的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外界环境对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影响是实实在在又根深蒂固的。

(1)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对教师自能发展的影响莫过于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面对市场经济中的现实生活经济压力,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在相当多的教师身上难以体现。社会现实对教师影响的另一方面是社会期望值。教师的社会角色压力远高于其他行业,造成不少教师难以形成职业吸引,则自身专业发展也难成为主动追求。社会现实对学生影响主要在学习注意力影响。多年来,社会上一直都把进大学作为成功的敲门砖,而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所带领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关注能否顺利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为将来的就业有一个良好的起点。至于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往往缺乏自觉。

(2)家庭期望

不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注重于应试性,家长往往只注重应试教育的结果,在家长心目中,对学校的家庭评价的根本标准就是升学率,对老师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否提高自己孩子的分数,至于学生自我能动的发展和全面和谐等方面却少根本的要求。这样的家庭畸形期望不可避免的影响到老师平时的教育行为,“不管高效低效,提高分数就是有效”,自然在老师的心里滋生了只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健康培养的想法。家庭期望对于学生,孩子在家长的指挥下,犹如一个个为分数而疲于奔命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台台演算做题的机器,没有喘息的机会,其结果必然是学生除掌握了一些书本知识外,

缺乏社会经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身体素质较低,缺乏驾驭与应变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8、学校文化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关键因素。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一所学校能否形成一种鼓励更新、变革,鼓励个人不断学习创造、自能发展的学校文化,对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学校文化的载体。大到校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小到一室、一梯乃至一厕的净化、香化,都作为一种文化内涵的表象。师生在其间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最后形成观念、化为行为。因此,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对内引领师生自能发展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和谐发展的教育品质。如鼓励和引导师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电视台、广播台、校报、黑板报成为师生表现自我,互激互励的舞台;运用宽带、局域网将校园内的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师生交往,为师生搭建互勉共进的交流平台等。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应以师生的生命活动为基础,从师生的共同生命体验出发,引领师生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将之制度化并形成传统,如师生论坛、联欢、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师生对抗赛等,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共同经历。这种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以强大的影响力规范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并最终影响每一个教师的教育行为,引领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9、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方式等对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起着主导性的影响

(1)教育理念

理念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行为会决定一个人的习惯;习惯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最终一个人的理念决定着这个人的一生。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习惯,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自能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最终结果。因此,改变教师观念,尊重学生,面向学生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理念。教师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培

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有效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与联系,互激互励,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2)发展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只有在低的需要解决后,才会真正有能力向高的需要。教师的主观需要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了自我发展的愿望,才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支持,提供足够的信心、勇气,去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困难;才能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影响效果;才能具有视教育事业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不求回报的自我牺牲精神,不断改进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专业素质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需有源头活水。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能实现自我能动的发展,也才可能为学生的自能发展起到良好互动的效果。中学教育现实中,存在着对教师专业素质错误的认识。有些教师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在职前完成,职后并不需要再谈,于是对自身素质提升不重视;有的认为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已很高了,至少暂不需要了,因此对提高自身能力应付了事;少数的甚至反对,认为要求教师自能发展,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是对教师的行业歧视,是对教师的压力,因此否定各种有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习和实践。以上现象的存在使有些教师理论学习能力低,掌握不了引领教师发展的现代教育理论;实践能力低,不能成为师生自能发展实践的主体,因而不能有效形成师生自能发展的互激与互励;反思能力低,教育实践只停留在经验层面,教育认识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教育现象缺乏概括抽象,对教育实践缺乏总结提练,对教育行为缺乏思考研究,难以实现自我能动的发展,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失去了教师这一方面,则学生这一方面自然也是一句空话。

10、学校管理者、学生与教师、家庭与社会是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管理机制组成的基本因素

(1)学校管理者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关键因素。

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是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管理的关键因素。根据基础教育的现状,要求学校管理者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心灵世界关注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实践及至实现自我的共同生命历程;要求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竞争关注影响师生双方互动生成和谐的心理品质,促进竞争潜能的开发;要求从人的属性出发关注师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共性

的同时张扬个性;要求更加重视实践能力、自能发展能力的培养,关注实现师生共同合作,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评价更重视师生双方心灵过程的获得和评价,肯定他们生命深处的影响。

(2)教师与学生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主体因素。

本课题更为关注教师的因素。自能发展同构共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平时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作为学生自能发展的传道者、引路人、合作伙伴,努力创设一种为学生所接纳的、合作的、开放的师生氛围。

(3)家庭与社会是影响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重要因素。

作为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家庭与社会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既是教育列车的始发站,也是停靠站,家庭环境、家长素质及家长的教育观念等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家校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健康发展。而社会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的,大到国家社会制度,小到电线杆上的“牛皮癣”,无不昭示着它的强力影响。因此,作为管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是显现这一因素的重要方式。

11、“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重要“载体”。

“预学、探究、提升”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和谐的课堂系统内,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学生进行自主性、创造性学习。师生、生生交流合作,同质互激,异质互补,各尽其能,共同发展,是这一模式的要义和旨归。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流程是

“预学、探究、提升”的课堂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它一方面诠释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阶段特征,同时,“预学、探究、提升”又是和谐统一,互相渗透的。有利于转变教师观念。该模式就是要让教师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凸显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必然将自我教学诊断作为教学行为的存在方式,积极寻求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的完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有利于确立学生主体。“预学、探究、提升”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生的“学”是核心。“预学”“探究”“反思”将学生真正放到主体位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自我反思提升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

实际感受的尊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教育品位。这一模式下的课堂作为实现我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在有效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实现更好的发展。既关注教师的“教”,也关注学生的“学”,既重视教师自我发展,也强调学生能动发展,致力于实现“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这一理念有助于新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四、课题的实践研究

在理性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研究方案着手从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状调查入手,具体研究促进中学师生自能发展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以下阐述也是我们整个实践研究的具体行为和思维过程。

1、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的现状调查

(1)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现状教师调查表

我们发放了100份教师调查表,选择了不同类型、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了实际调查,根据统计如下所示:

己的弱点,希望建立绝对权威但又常常感到课堂上不知所措,课堂常常给自己挫败感也不能与学生成为朋友。另一方面,从期望效应看,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在课堂上能表现出与学生相互尊重、合作的关系,采用的教学方式能富于变化和创造力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这一调查说明教师对自身的现实教学状态不满意,也不满足,同时对完美的课堂教学拥有自己积极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感到自卑、恐惧和无奈的时候,常常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弗洛伊德称其为“自我防御机制”,其中“反向作用”的表现占据了一定地比例,即用相反的形式表达感情。实质上,课堂中教师的权威、压制状态正是教师在课堂交往过程中一种自卑恐慌心理的表象。他们只想展现自己的完美,不能面对自己权威地位地打破,在行为上把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影响双方自能发展,更别提同构与共生。因此,只有彻底改变教师观念,才能真正促进双方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2)中学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现状学生调查表

2、学校文化建设孵育师生自能发展同构共生

(1)、研修文化促进教师自能发展

①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形成机制

教研制度是教研常规化、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制度的保障和监督就不会有教研组常态的教学研究,更不会有教师追求成长的自发学习。因此,我们课题组在研究初期和研究过程中在教研组层面上相继建立了一系列适宜学习、鼓励学习和促进学习的制度和规范,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如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特点制定了《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制度》、《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集体备课制度》、《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验方案》、《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优秀教研组评选条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青年教师科研沙龙条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打造高效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行动方案》、《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关于进一步规范教学“六认真”的要求》等等。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表面上看只是建立了某几项制度,实际上,我们期望通过研究,能构建一种学习型教研组的形成机制或制度体系,甚至是构建一种制度文化,一种有利于培养教师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研究能力,有利于构建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研究共同体的制度体系和文化。在构建制度体系的过程中,我们的体会是:第一,明确目的。不能为建制度而定制度,而应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结合研究工作开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有效的制度。第二,逐步构建。在科研小组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并制定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第三,逐步完善。在开展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能使制度产生效用的制度保障机制,最后实现构建校本教研制度文化。

②制定教研组组风、组训,构建教研组文化

近年来,文化建设已成为许多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追求,“文化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巨大动力,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教研组文化在教师的发展和专业成长中已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同事的态度以及种种教育教学策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教研组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教研组文化是教师成长的文化土壤,它在深层次上对教师产生影响,有什么样的教研组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师,积极、合作、竞争的教研组文化必将促进教师的发展,消极、惰性、没有协作的教研组文化必将制约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研组文化具有很强的吞噬性,这种吞噬性表现在正反两个方面,即教师要么被积极的要么被消极的教研组文化同化。

如何构建积极的教研组文化,使之成为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追求的文化愿景,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课题组首先组织教研组进行集体讨论,制定本组的组风、组训,形成教研组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集体讨论的过程就是一次教研组文化熏陶的过程。现在,各教研组组风、组训已经制定完成,正成为我校各教研组教师教研行动价值追求。

③构建教师发展促进网络

我校成立了教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是第一责任人,由校长担任;副校长为副组长;组员由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等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本学年多次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具体讨论、研究、制订或修改了教师发展的工作计划,反馈了教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对教师发展的阶段性工作进行了客观的评估。

构建了各种教师团队

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结题报告

教育科研课题结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的格式 教育科研课题基本完成以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课题结题报告不同于课题报告。课题报告侧重于研究成果的表述,而结题报告则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从应用写作的角度考察,课题结题报告可以分为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和附件等5个部分。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课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河南化工技师学院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贺攀科 联系电话 邮箱 所在部门工业分析系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 申请时间2014 年12月31 日 结题时间2015年12 月18 日 基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得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课题从我校得实际情况入手,构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得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得课程体系,制订一体化课程得课程标准;打造开放式得一

体化课堂,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制定新得学生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案。通过上述教学模式得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协调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体化课堂,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题就是电子显微镜技术专业为加强电镜技术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得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15年1月由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批准并列入电镜专业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一年得研究,现已结题,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得背景、内容及基本原则 我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弱,学习专业课时感到吃力,怕学厌学心理严重,从而专业系统知识得不到形成,专业技能只能限于盲目性、模仿性得机械操作,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难以形成系统得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主要还就是以专业学科为中心得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产生“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职业技能培养"得不良倾向。为了适应用人单位对电镜技能人才得要求,也就是为了为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得职业教育得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 本课题主要从职业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要求出发,力足于课堂,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得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本课题拟解决得关键问题与主要内容就就是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得主体,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得顺利进行,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工作得几项基本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提导思想,贯彻教育部教职成[2015]6号文件印发得《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 2、本研究特别注重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得特点,充分重视本专业与本院校得优势与特殊性,使研究富于特色。 3、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研究,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电镜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怎样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 1

教研活动课题化结题报告201310

“教研活动课题化”实施与研究 一、“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1.学校师资情况 1)随着近几年学校新进、新分一批批教师,学校青年教师比例急剧提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没几年教龄的本科毕业生,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热情,都想在教学实践中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对于教学,所有的只是“本本教条”,普遍缺少实际教学经验,仅靠个人的单打独斗,似井底之蛙,并且进步不快。 2)就中年教师来说,其中也有不少人处于自身专业发展的“高原状态”,对学科教学“凭经验”,这使学校缺少突出的学科领军人物。尽管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有的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满堂灌”的层面上;教师埋头苦干,疲于工作,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没有太大变化等,这与新课程新理念明显不符。 2、教研组活动情况 纵观日常的教研组活动: 1)是教研组活动内容比较随意。教研组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或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学校下达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布置占据了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时教研组长根据学校统一部署或临时从杂志上、书籍上信手拈来的一些内容组织学习,从而导致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系统性和指导性。 2)教研组活动的形式比较简单。每次教研活动大多是由以教研组长为主讲人的开展,或上公开课的教师讲讲,而其他教师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参与积极性不高。教研组活动到底要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有时也不明确,主要局限在听课评课中。 面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和思考: 青年教师们有朝气和活力,肯钻研,乐于思考,中年教师突破教学的瓶颈期,需要自身的发展,如何使他们的教学能力能尽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如何改变教师们单打独斗的局面?学校要发展,教师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升,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二)课题推出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了“教研组活动课题化”,以此来加强推动教研组建设,发挥和强化教研组的学科研究的功能。我们认为,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确切地说,就是教师通力合作形成的支持教与学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形成教学改革的力量。以往大家更多地关注教师的个人发展,如今,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同伴互助与合作,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促进教师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形成轻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

教育科学规划结题报告

教育科学规划结题报告 篇一:《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XX.9版)》 附件2 LJKGH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 课题结题 ? 鉴定申请书 (XX.9)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课题名称高中政治学科“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课题主持人高力所在单位辽宁省新民市高级中学填表日期XX年9月 20 日 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XX年9月 申请者的声明 一、本人认可所填写的《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以下简称为《结题申请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结题申请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本申请结题的研究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同意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为“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权使用《结题申请书》所有数据和资料,并信守了以下承诺: 1.遵守了国家《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法律法规,

遵守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鉴定实施细则》的规定。 2.遵循了科学研究规范与管理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恰当研究方法,如期地完成了研究任务,并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 3.恪守了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没有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没有任何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以明确的方式标明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在课题研究及研究成果中的各自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均加以注释和如实说明。 二、本人完全了解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本研究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本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本研究成果,以供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本研究成果,允许将本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特此声明。 申请者(手签):__________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中心小学校金永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中心小学校金永贵 一、问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目前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一轮的课堂改革更关注人文教育与创新教育,并提出了更多新的问题、新的理念。各地实验区也开展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由模糊的初浅认识到逐渐清晰的了解,再到深刻地理解。但在深入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师是否全面了解各方面的理论体系?是否自觉地运用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选取的教学手段是否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吻合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必将影响素质教育的实现,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 (二)本课题主要概念的阐释和界定 学习是学生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认知活动,学生只有分析、理解并掌握了学科的结构与规律之后,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才能激发思维与智力的发展,加速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效率是指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扎根课堂,认真观察、研究和改进常态课堂教学下师生课堂教学行为,真正解决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2)探索不同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一批适合小学课堂教学实际的课件及教学案例。 (4)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 2.研究内容 (1)以“有效教学”为核心,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控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 3.主要观点 (1)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让教师更会教,二是让学生更爱学,三是让课堂更具创新与实践。 (2)两个基本理念:一是让知识有更多的教育价值,二是让课堂更加自主开放。 4.创新之处 (1)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又回到教学第一线,服务于课堂教学。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2)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引下,有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它具有很强的先进性。 (3)作业方式的变革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基本思路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汇总

------------------------------------------精品文档-------------------------------------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

规划课题结题报告的要求

课题研究结题所需准备材料 (仅供参考)(20110228) 1、课题申报评审书 2、课题开题申请书 3、课题活动大事记(已记录部分) 4、课题研究激励制度 5、课题研究过程、开展各项活动记录包括: 活动图片(已有),优秀课视频录像(无)、实验教师教案、课例、教师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各实验教师写)。调查问卷等。 6、中期研究报告 7、研究成果集:包括 实践成果: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前和研究后的对比、学生前后对比,相关获奖的教学论文、教育叙事、教学课例、课件、参加相关比赛获奖证书、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奖、科研成果、研究. 理论成果:包括总课题组的、学科的、年级的、实验教师个例的。 8、课题结题报告 [附] 结题报告:分为六个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理论假设与课题界定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内容(先总后分) 五、研究过程: 六、研究成果与思考 理论成果:对你个人课堂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方法等方面的提高与促进,或者是形成的个人教学思想、风格等。 课题结题材料整理要求 1、封面:注意排版要整齐美观。 2、材料类型:(共7件,按下列顺序整理,依次编页码) (1)课题批复书(A4纸) (2)成果鉴定申请书(A4纸) (3)结题报告(A4纸) (4)获奖证书(A4纸) (5)相关研究论文(A4纸)至少两份 (6)实施方案(A4纸) (7)研究过程资料(中期评估研讨的,以自己的资料为主,相关资料为辅)9.结题报告的具体要求 研究报告须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工作,从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及实用性等方面加以说明,并请注意研究报告的学术性。 科学性:研究的问题真实,研究方法恰当,论证严密充分,结论合理可信。 创新性:研究已取得的进展,成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技术;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新的教育成果。 规范性:研究体系完整;研究设计与实施规范、严格;论述全面,概念明

教研项目结题报告ppt

教研项目结题报告ppt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PPT 篇一: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果、关键数据及其科学意义等。关键词不超过5个,并用分号隔开。 是否按计划进行,哪些内容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变动,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进行,原因何在。 3、研究工作主要进展和所取得的成果 本部分内容是《结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也是科研项目中最有学术价值和可供其它研究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要求项目负责人和承担者实事求是地认真撰写,包括代表性成果介绍,说明其水平和影响,并简要阐述其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等。视情提供必要的国内外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比较,必要的参考文献出处等。对重要的研究进展或成果,尽可能“一事一议”,分段撰写,以便今后成果展示或管理汇报时可以整段地剪贴引用。对在后面成果目录表及统计数据表中的一些内容,如学术奖、数据库、软件等,应在本部分中具体地描述。 4、经费使用情况的说明 主要针对资助的经费,给出必要的说明。 5、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包括项目研究工作中的难点和经验,本项目研究是否达

到预期目标,如未达到,请分析原因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二、研究成果目录和数据统计表 为了规范管理,获得准确的统计数据,如实反映研究成果,要求数据必须准确并保证几个表的数据相对应、一致。成果类型分为“获奖、专利、专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其他”六大类,请归类集中填写,逐类单独编号;无正式录用证明的论文暂不列入;成果名称栏目填写论文题目或专利或奖励名称;主要完成人根据作者或获奖人实篇二:科研项目结题报告 承德医学院教育科研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类 别:项目负责人:所在部门: 20 年月日填报 1 2345 篇三: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结构和要求 桂平市教育局电教站李毓辉 一、结题报告的意义 课题实验的结题报告,是课题实验研究的最后环节,是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FS-DY-20563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及写作方法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技术研究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之后,对教育实验研究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二、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 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

教育规划课题结题报告doc

教育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一般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太原市教育科学一般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格式:题目部分——标题、署名 正文部分——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五、研究的成果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结尾部分——参考文献 附:佐证资料目录 篇二:做人教育课题结题报告 “基于人生引领的中学德育实践建构研究”报告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总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1、教育改革呼唤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的功能、结构、

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育中关注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品质,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提高国民素质,学校德育肩负着更为特殊的使命。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基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德育要求,肩负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基石的重任。 2、德育现状要求推进德育工作实效 朱小蔓教授在《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一文中说:道德教育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道德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个体选择少;道德教育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反思现行的学校德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诸如德育目标的失衡、德育层次的倒置、德育模式的陈旧、家庭德育的缺位、社会道德的失范、注重道德判断而采取的单纯的说教、道德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培养相脱节、未将个体的品德纳入到社会性体验中等等,都难辞其咎。综观学校德育的工作状况,德育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做人德育的缺失,我们的学校教育愈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 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

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

校级教研课题结题报告(高岩)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高等教育研究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目 录 一、前言 (1) 1.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 (1) 2.研究目的 (2) 3. 研究成果将产生的作用和价值 (2)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2 课 题 名 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薪酬管理》课程理实一体 化开发与实践 立 项 时 间 2014年3月 课题主持人 高岩 承 担 单 位 工商管理学院 完 成 日 期 2014年11月

三、研究的实施步骤 (2)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2) 1.研究内容 (2) 2.研究结论 (2) 五、问题和讨论 (5) 六、参考文献 (5)

一、前言 1.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依据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其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该有别于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模式。目前,一般本科院校《薪酬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方面的灌输,而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因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难以满足实践中用人单位对薪酬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当然,也有少数本科院校对《薪酬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但这种做法只是在传统《薪酬管理》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上课时量十分有限的实验课程来做补充,并未能真正实现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达到一体化的效果。因此,《薪酬管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实训课之间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集教、学、做于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是目前职教界公认的专业课教学最佳模式之一。 2、研究目的 调查分析当前国内外高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出一套适合我院办学特色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特点的《薪酬管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尝试基于体验式教学《薪酬管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3、研究成果将产生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体验式教学理念引导下,“薪酬管理”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力求体现主体性、亲历性、趣味性的特点,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未来更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奠定基础。体验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思维和情感去感受和体验,不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提升了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等多项综合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工作报告之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篇一:一般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太原市教育科学一般规划课题结题报告格式: 题目部分——标题、署名 正文部分——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五、研究的成果 六、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结尾部分——参考文献附:佐证资料目录 【篇二: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格式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标题二号宋体加粗居中,名称统一为《xxxx》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三号楷体居中 (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用“一、二、三”标示;二级标题四号黑体,用“(一)(二)(三)”标示;三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用“1. 2.3.”标示;四级标题四号宋体,用“①②③”标示。)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或问题的提出): 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三个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这一部分内容的陈述,要求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当然还必须考虑到教育形势的发展和观念、方法、理念、手段的更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可能性等方面去思考。 (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部分)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围等作简单 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 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 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得到理论的支撑。 四、课题研究的达成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体现的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目标的确定不能过于 空泛,要扣紧课题。还要注意其结构的内在联系,所确定的目标, 最终要落实到成果中去。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陈述课题研究的范畴、立足点。表述须紧扣研究目标,简洁,准确、中肯。也可将子课题表述成研究的内容的其中的一项。主要 内容与课题研究成果同样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题研究的主要内 容必须在研究成果中予以体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的研究,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验法,问卷法、调查法、统计法、分析法等。这部分的陈述,一般列出将采用的科研方法,稍加说明就可以了,花费的笔墨不必很多。 也可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 总结法、数理统计法、检测分析法、跟踪比较法等等,还可用观察法、追因法、归因法、实验法等不同的表述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这部分的陈述比较简单。一般将课题研究分成准 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个阶段,也有的分成四个、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简要陈述做了几项工作,简明扼要,不必详细陈述。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这部分,可以花较多的笔墨来陈述。通过回顾、归纳、提炼,具体 陈述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具体陈述采取哪些措施、策略或基本的 做法来开展研究。 撰写“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这部分内容时,应注意不要用总结式的 语调来撰写,可分写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准备阶段: 1. 2.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教研教改项目研究结题报告 —法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题是人文社科学院法学教研室为加强法律学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而申报的教改课题。该课题于2003年9月由攀枝花学院批准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随后,课题工作人员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该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和基本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法学专业是人文社科学院发展势头良好的专业之一,自2001年秋开始招收本科以来,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层次和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成为法学专业发展的重点。为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特申请立项该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挖掘法学专业教学的发展潜能,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攀枝花学院“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蕴涵着丰富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课题内容分解为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的改革: 2、教学形式的改革;

是顺应时代需要,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的必然要求。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可从四个层面加以考虑:一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转变;二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三是对符合其目标的实现途径的探讨;四是对影响其途径实现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课题组对我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方面如课程体系、教育目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均十分重视,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经费投入充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而我校的研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化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着差距。 课题组通过本校与其他高等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比较,论证了当前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呼唤,并提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新模式。 课题组研究指出,建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是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作机制至少包括办学思想的导向机制、目标引导机制、教师培训和各种保障机制以及监督、反馈、评价、激励和社会参与机制等。 课题组提出法学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务管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任务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 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示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示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1、方案的制定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

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 结题申报、鉴定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从色彩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负责人:郭高勇 工作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中学申报日期: 2011年10月鉴定日期: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0一二年月日一、小课题结题申请表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五、主要研究成果 六、鉴定意见七、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篇二: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们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但都不能给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3、美术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