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专题0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120周年(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周年热点及时政热点复习

【热点直击】

202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爆发120周年。1900年至1901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多个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后,与这些国家签订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高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隐性考查为主,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知识链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背景

(1)根本原因:列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维护和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2)直接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导致义和团运动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1)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4.影响: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二、总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

【模拟检测】

1.(2020·福建高三月考)《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地督抚接连致电军机处,商讨中央能否对地方筹款予以折扣,减轻地方负担。清廷先是允诺督抚所提建议,随后又否定地方提议的减免方案。地方未能实现减免诉求。这反映出

A.地方势力依然受中央掌控B.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挑战

C.清末新政未取得明显效果D.财政危机闲扰地方政府

【答案】A

【解析】中央否决地方提议,最终导致地方诉求没有实现,说明中央对地方仍然有一定的掌控力,故选A 项;地方的诉求最终没有实现,说明没有对中央集权形成严重挑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末新政的内容,排除C项;地方请求对筹款予以折扣并不意味着地方受到财政危机困扰,排除D项。故选A。2.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是依据

A.《南京条约》附件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答案】C

【解析】1901年的《辛丑条约》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这就为日本能够在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提供依据,故C符合题意;1842年《南京条约》附件主要是“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故A不符合题意;1895年《马关条约》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但没有涉及允许列强在北京驻军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0·江苏)杨村战役之后,因为遭到聂士成军队的顽强抵抗,有西方记者认为“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取得胜利”。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这场战争”

A.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B.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

C.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

【答案】D

【解析】“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描述天津战役时写到”表明此次战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进一步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 项错误;将战火从广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使列强获得武装控制京津的特权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杨村战役”“聂士成军队”以及俄国记者,可知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

A.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B.帝国主义国家结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D.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答案】A

【解析】依据“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意斥责……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知,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这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选项A正确;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涉及的美国公使的言论,但并不能据此证明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

5.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廷成为洋人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未涉及统治岌岌可危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清末新政,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搜刮民脂民膏不是材料的主旨,成为洋人的朝廷才是主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2020·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答案】B

【解析】“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说明受到传入儒家思想影响,国人思想具有天朝上国思想,外交部出现很晚,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2019·四川高考模拟)下图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图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得到显著增强

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主义。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8.(2020·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B.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D.中体西用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

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

9.(2020·江苏高三期末)下表显示了不同时期晚清政府外交应对挑战时的举措。无法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A.具有被动性与保守性B.中国外交趋向近代化

C.忽视国家利益的维护D.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答案】C

【解析】根据近代以来,清政府为应对外交挑战所做的五次重大调整,无法得出清政府忽视国家利益维护的结论,C选项符合题意;表中近代七十年间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其原因和主要内容体现了被动、保守性,其结果则说明了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反映了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的发展趋势,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0.“朕今涕泪以告先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数万口,孰若大张挺伐,一决雄雄。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至于五尺童子,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清朝颁布的《宣战诏书》针对的是

A.英国武力占领香港岛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发生在京津地区,符合材料中“近畿及山东等省”,且“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也符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义和团的抗争史实,故答案为D项。根据材料中的“近畿及山东等省”可以看出战争发生在北方,香港岛在地理位置上不符合,排除A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项;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发生在朝鲜海域的丰岛海战,并非在中国境内,也不符合“五尺童子”参战的史实,排除C项。

11.(2020·武威第六中学高三月考)1900年夏,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东南督抚,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结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客观上表明

A.中央政府权威式微B.列强侵华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C.反清成为时代主流D.晚清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答案】A

【解析】材料出自《东南保护约款》,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廷向列强宣战,而东南地方督抚却勾结列强,私订和约,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权威的式微和地方势力的扩张,故A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东南保护不能遏制列强侵华行为,反而有利于八国联军侵华,B错误;东南保护并非反清行为,排除C;东南保护使地方势力得到扩张,但东南各省并没有脱离清朝统治,“地方割据局面愈演愈烈”言过其实,排除D。12.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并不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而是列强这时把清政府当做了侵略的工具,,即改变了侵略政策,正确答案为C,同时排除A。“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史实不符,B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这一题体现的是《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的比较,在比较过程中,需要明确认识到上述变

化并不意味着列强在减少侵略,而是侵略政策策略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使其侵华行动更加隐蔽而且更加方便,所以是侵略更加严重了,故《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3.(2020·海原县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第十款规定:“上谕以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各城镇……以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

A.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列强侵华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主旨体现了《辛丑条约》中的内容,即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的组织。这一条款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其他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14.(2020·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三月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坤一(1830——1902)曾任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职,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南互保”。

在清政府决定对列强宣战后,为了维护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入侵,他与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互联系,达成在东南等地“互保”的意愿。但要列强同意并承认就必须与列强签订“互保”的协定,这样才能符合国际公法,被列强承认。然而在具体的接触和磋商中,英国欲派军舰进入长江协同保护,这令刘坤一进退两难,同意就是扩大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如果不同意,就会使得英国以此为借口阻碍“互保”进程。为稳住英国,刘坤一一方面在长江沿岸添派重兵以防英舰。另一方面,刘坤一电令晚清驻外国使节,让他们展开外交工作去遏制英国的企图,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好的回应。后来,在1900年6月24日,

正式签署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正式形成。

——摘编自周源《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注:“东南互保”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东南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根据材料,简要评价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

【答案】极具政治眼光;为列强信任;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老道的外交经验;使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化解了“东南互保”面临中断的问题。

避免战乱波及东南各省;使地方政治和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中央集权减弱);对1911年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有较大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1)依据材料可以直接概括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刘坤一的所作所为的结果可以推导出评价:极具政治眼光;为列强信任;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老道的外交经验;使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化解了“东南互保”面临中断的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东南地区的影响;对清政府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