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循环教案

物质循环教案

物质循环教案
物质循环教案

用互联网去完成,这样实际上加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应用网络搜索的能力,但是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导致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

1对1教案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课程辅导学案教学课题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三种岩石类型 2、掌握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并能看懂各类示意图 重点难点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和转换 2、读懂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教学内容一、回顾(1min)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1.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的范围=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6min) 1.岩浆岩 成因: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常见岩石: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和喷出岩成因上的区别? 【备注】 注意岩石圈 的范围。 记住三种岩

侵入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喷出岩:岩浆在冷凝形成 2.沉积岩 成因: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 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3.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 常见岩石: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原有岩石变质后的岩石 石灰岩大理岩 页岩板岩 花岗岩片麻岩 例题 1 (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解析】①过程是由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生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其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原有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而形成变质岩。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7min)石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

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 2.分析: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 A、冷却凝固 B、 C、 D、重熔再生 3.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就是从岩浆形成各种,又形成新的过程。 【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断应牢记的“窍门” 1.从岩浆开始到岩浆结束,能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该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定为岩浆。 3.箭头可以相互转化的只有两种可能:岩浆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例题2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 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2~3题。 2.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C.④D.⑤ 【解析】教材虽没有讲述昆仑玉的形成,但讲述了大理岩的形成。大理岩属于变质岩, 判断循环图 中的岩石类 型和相关的 地质作用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通过引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示作相应表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岩石分类及其形成过程及其相互转换关系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本部分内容很难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特别是对三大岩石形成过程的理解,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高中地理知识繁琐复杂,传统枯燥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课堂教学. 本节讲述的是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教材首先介绍二者的相互关系,即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一、选择题 1.花岗岩是一种() A、沉积岩 B、喷出岩 C、侵入岩 D、变质岩 2.下列岩石中能够找到化石的有() A、花岗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3、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4、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页岩、石灰岩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D.石英岩、花岗岩5.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 B、页岩、石灰岩 C、板岩、大理岩 D、花岗岩、页岩 6.关于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B、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冷凝形成沉积岩 C、沉积岩中的岩层和化石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D、岩石是构成地貌,但不是为人类提供各种矿产资源 7.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成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与“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 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总结: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物质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重点难点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经常考查判定岩层新老关系的试题。所以咱们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尽管昨天已经讲了,但是有些学生掌握的不好。今天咱们再加强一下。 【探究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 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 浆

二、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图的判读技巧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所示: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 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 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 成的。 三、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思路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 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 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 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目的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 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岩石圈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可理解为岩石。要说明岩石圈或者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首先要了解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其次要联系各种地质作用来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但不深入讲述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第三,理解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与相应的地质作用。第四,从“过程”来看,需要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根据课标,在落实“运用示意图说明”的要求时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则需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要表现出循环的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从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角度叙述了地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同时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从圈层的角度来分析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物质的运动转化过程。帮助学生系统的掌握地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打好基础。 我所教的高一学生基础一般,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掌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课外的一些地理现象关注的比较少,但是由于房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提供学生一些直观的材料,比如说沉积岩、变质岩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实地资料的补充,学生对于岩浆活动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地质作用了解较少,虽然经过前一节的学习,但是学生对于将地质作用应用到岩石间的转化过程上还是会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物质循环意识的建立比较困难。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有兴趣探索自然环境的一些规律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应的地理现象。 学生对于地理概念上容易混淆,因此对于教学中涉及到的相关定义要做以解释和区分,帮助学生理解。 【学习目标】 学生通过图片和大理石产地的学生介绍并观看动画演示了解岩石分类和成因。 学生通过游戏演示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绘制简要的示意图并叙述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析:“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是本课的课标基本要求,因此运用书中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受自己的归纳理解能力的限制,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最新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

最新高中地理: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案(1) (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

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教学软件 (二)学生准备: 从石材店中收集一些各不相同的岩石(课前布置)、食盐晶体、小刀。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的概念比较多,也比较抽象,因此要准备一些比较形象直观的岩石、矿物标本、电子图片和相关的录像带。岩石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也容易收集到,可能通过对岩石及岩石中的矿物进行简单的识别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实践欲。本节内容共分为两大模块:1.地壳的物质组成;2.地壳的物质循环。第一模块由于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实践,采用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按小组重新排列座位(6-8人一组),每组桌子拼接在一起,放置岩石、矿物标本、学生收集的岩石和自带的小刀。第二模块按照正常的座位就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 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答略) 〖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板书〗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展示课件〗图片:①建筑工人在盖高楼 ②农民在田地里收割水稻 ③杨利伟在太空中遨游 ④劈波斩浪的油轮 〖教师〗上面这些图片所展示的人类活动哪些是在陆地进行的?说明陆地环导入本章内容 导入陆地环境与地

地壳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基本说明 I修地理必所属模块:高中1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5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物质组成,矿物及其基本存在形式,矿物与岩石的关系;了解三大类型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运用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观察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训练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与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内容分析:本节教材是高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一节,本章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在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两部分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明确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3、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但推理能力较差。加上由于我校位于城市,学生对地壳、矿物、岩石等概念更是缺乏感性认识,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地理实物和图片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相关内容。 4、设计思路:本节课中涉及到的地理概念较多,内容丰富但较为枯燥,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观察、对比、归纳、讲解启发等,补充适当易于提起学生兴趣的课外常识如水晶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 三、教学过程描述

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教案

最新考纲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4.大气受热过程。5.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6.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7.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8.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景观图或区域图示,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现实,以等值线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风向图为载体,考查等压线的判读、热力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结合特定条件下气象数据或气象图像资料,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判别、特点及其影响。4.结合区域判读或有关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第1讲岩石圈的组成及其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分层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虚线M:________,实线N:________。

2. (1)构成:地壳与__________以上的地幔部分。图中字母____。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巧学速记 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 2. 地质作用????? a 表示 b + c 表示外力作用 d 表示 e 表示 3.循环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________________;

(2)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______________; (3)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考点一地球内部圈层及其特点 典例导入 1.(2011·大纲全国文综)读下图,完成下题。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D.地幔 疑难剖析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三节第三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岩石圈的范围。 2、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岩石圈的范围。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是从一个吸收了日精月华的石头里蹦出来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学习内容也正是和石头密切相关的─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概念:包括地壳的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3、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 小结: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形成过程中的冷却速度不一致,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也不一样(用途举例侵入岩: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喷出岩: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完整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 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案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 1、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2、理解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能力] 通过微课导入让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有初步的认识,对照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探寻各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完成各种变式关系图。 [价值观] 1、通过介绍各种常见的岩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并养成求真务实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 视频导入法、演绎推理法、总结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活动1:结合所学知识和视频,请以小组为单位,把这块石头的生命过程用关联图的形式描绘在下面的方框内。 活动2:

二、认识常见的三大类岩石 三、学习检测 (2017·山东日照一模)著名的长白山浮石: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其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下题: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石岩性相同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2017·山东省实验中学测试)澳大利亚“魔鬼大理石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图2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2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3中 A.甲 B.乙 C.丙 D.丁 4.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解析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解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科书分析】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 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 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设计理念与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 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与地表 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与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分析 本节知识点主要是运用示意图讲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科书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一内容,重点是岩石圈的三类岩石、三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三类岩石的循环过程。难点是物质的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的高一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还不了解所以教学不能用简单的讲授法要结合案例、地理图片甚至动画演示及视频播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理念及思路】 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及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解释各类岩石之间及其及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4.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程及方法 1.通过读图和阅读材料,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三大类岩石特点、形成过程,培养的团结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讲授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及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岩浆岩 【投影】(蕲春四中“校石”及音频《一块石头的自白1》)

文字材料:我叫“小花”,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 活动1:阅读教材P78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1》回答问题: (1)请你告诉我“小花”的故乡的名称。 (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花”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请结合图2和图3谈谈“小玄”及“小花”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最后完成下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