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电力体制改革之路

姓名:冯凌

学号:1140319080 前言

电力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影响极大,在结构上又十分复杂的基础性能源产业,由于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该产业长期实行一体化垄断经营和政府严格管制。在关于“私有化是不是国企的改革方向”的课堂辩论上,正反双方都就电力产业和电力体制改革进行了充分的辩论,其一在于我们的专业与电相关,更重要的是电力行业是国家最基本的基础产业,电力体制改革的成败影响到我国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果。改革是为了发展,解决电力改革与发展中涌现的问题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份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对发改委提出要求,在今年底拿出新电改方案。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再次组织召开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专家研讨会,研究改革思路。这是继发改委6月密集向各方征求意见后,开始新一轮征求意见,新一轮的电力体制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电力工业与电力体制改革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国内外当前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对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想法。通过对电力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中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以期有所收获。

一、中国电力工业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同中国工业发展一样,是一部艰难的创业史。1882年,英国商人戴斯(C.M. Dyce)、洛(G.E. Low)和韦特莫尔(W.S. Wetmore)三人投资五万两白银在上海乍浦路老同孚洋行住房后的仓库里创办了上海电光公司,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诞生。八年后,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电灯公司——广州电灯厂诞生,从1882年到1911年的30年正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进行经济扩张的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期。截止到1911年,中国电力生产能力约为2.7万多千瓦。1911年到1949年解放前期,中国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到1949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84.84万千瓦,排在世界第21位。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历经解放初的艰苦创业、文革时期的逆境求生、改革开放后的振翅腾飞,电力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交织,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0年,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亿千瓦,2005年突破5亿千瓦,2006年三峡水电站竣工,2013年,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2.5亿千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伴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电力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三步走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

来,电力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国家电力公司等多次重大变革。从1985年开始,我国实行多家办电,允许外商投资电力项目,打破了独家办电的垄断局面,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此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第一步。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标志着第二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始,一年后确定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思路。2002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了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该通知标志着中国电力体制迎来了第三次改革。同年12月,在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分拆重组,成立了11家电力公司,包括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

二、中外电力体制改革现状

自电进入到人类生活中后,世界各国对于电力工业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垂直一体化的经营管理体制,通过政府制定统一的电力价格,统一进行买卖,这种模式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竞争,发电商失去了改进工艺、降低成本的动力,企业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政府的过多干预也消耗了过多人力和物力,造成电力建设资金的缺乏。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电力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市场配置电力资源的基础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在上文中已经有所阐述,从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看,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有了重大突破,政企分开、厂网分离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电力企业的活力得到增强,尤其是从事电气二次设备制造和新能源发电的民有企业空前发展,形成了像阳光新能源、深瑞继保、南瑞继保等优秀的民有企业,打破了外企相关设备的垄断地位。此外,区域电力市场的建立,电力法制的加强以及电力监管体制的建设使得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还面临这诸多问题。

其一是在实行厂网分开的过程中资产以及债务争议较多,产权变现和转让不彻底,相关利益主体的改革成本未得到及时的补偿,2002年年底实施厂网分离之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资产拆分为电网资产和发电资产以及辅业资产,这一次分离仅实现了中央层面的主辅分离,各省的电力公司层面实施效果则不尽如人意。其二,在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中,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体系还不是很完整,国家电力市场还未能正式建立,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还有待完善,区域之间的电力市场规则还不统一,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电价机制尚未建立,市场引导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对电力行业各环节的属性还有待进一步

研究。其三,中国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在建立市场条件的科学发展机制上还有许多的欠缺,新型的电力监管体制也还不是很完善,对于电网建设、电价的管理还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世界上各国都积极探索了电力改革道路,他们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电力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前后通过电力库、电力交易系统、电力贸易和传输协议一系列改革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电力改革经验,形成了相对健康稳定的电力体制。英国的电力体制改革主要经验是通过电厂竞价上网销售,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供电厂,调度和电网只作为媒介,从而开放了电力市场。其次,通过厂网分开,调度独立,使发电单位和中低压配电系统成为独立法人,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打破了垄断经营,引入了市场竞争。美国电力体制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能效政策法》、888、889号令以及2000号令的颁布,形成了四个集中的电力市场,从而形成了比较充分而有效的竞争,市场机制在配置电力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美国电力产业的运行效率,电力终端销售价格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俄罗斯电力体制改革起始于1992年,经历了电力工业股份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两大阶段,在保证实力雄厚的国有电力企业继续提供可靠、长期而充足的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形成了市场化电价制定机制,促进电力行业提高效率和管理意识,改善服务。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力体制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力体制必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点主要集中在长期被少数国有企业和国有部门垄断的行业,如铁路、银行、电信、电力等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需要对这些问题逐一击破,在电力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打破垄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广大用户直接受益,降低电价并确保优质服务;促进“西电东送”,保证用电公平,人人都用得起电;吸引外资,促进技术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产业;鼓励电力生产竞争性行业投资多元化,加速资产非国有化进程。总的来说,就是要促进电力工业生产的发展,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电力供应的需求。

中国的电力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巩固厂网分开,逐步推进落实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电分开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 5号)

中国电力工业的未来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电力工业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良好的电力体制是

电力工业发展的保障,走中国特色的电力体制改革之路,必须逐步打破电力行业长期由国家垄断经营的现状,建立电力市场多元化机制,是电力市场结构由传统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结构向竞争性市场结构转变,逐步放宽民营资本在电力基础建设行业中的准入门槛,使我国电力工业走向稳定健康的发展之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