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单元测试题新人教选修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完成1~2题。

1.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 B.流水 C.风 D.冰川

1.答案:B 15~20世纪,由于河流的沉积作用,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

2.图中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地貌是

A.三角洲 B.海滩 C.沙丘 D.沙堤

2.答案:C 沙丘是沙漠的基本形态。图中河流众多,是湿润地区,不可能见到沙丘,但由于流水和海浪的作用,可见三角洲、海滩和沙堤。

3.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A.大陆架 B.海岸带 C.大陆坡 D.洋盆

3.答案:B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交接、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4.图示海岸类型为

A.基岩海岸

B.生物海岸

C.淤泥海岸

D.三角洲海岸

4.答案: A 基岩海岸在海浪侵蚀和岩石崩塌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

某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海岸景观呈现出“海岸线曲折,多峡湾与岛屿,海湾常深入内陆且两岸陡峻”的特点。据此完成5~7题。

5.该海岸地带最可能出现哪一种经济活动

A.农业 B.牧业 C.渔业 D.盐业

6.下列哪个地区的海岸,可见到该种景观

A.中国东部 B.澳大利亚南部

C.挪威西部 D.智利中部

7.形成该种海岸的地质作用和北美洲哪一项自然地理特征有关

A.疆域广阔,气候差异大 B.河川呈放射状,源远流长

C.东西两大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 D.中央大平原北部湖泊众多

5.答案:C

6.答案:C 材料中说的海岸是峡湾,以挪威西海岸最典型。

7.答案:D 峡湾海岸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北美中央大平原上的湖泊多是冰川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1题。

8.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基岩海岸 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 D.生物海岸

9.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

A.淤泥质海岸 B.砂质海岸

C.珊瑚礁海岸 D.基岩海岸

10.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

A.基岩海岸 B.淤泥质海岸

C.生物海岸 D.砂质海岸

11.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侵蚀作用 B.搬运作用 C.沉积作用 D.变质作用

8.答案:B 砂质海岸宽阔平坦,多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9.答案:A 淤泥质海岸以淤泥为主,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适宜晒盐。

10.答案:A 基岩海岸海水深度较大,泥沙沉积作用较弱,适合建港。

11.答案:C

12.此景观在我国多分布于

A.渤海沿岸 B.黄海沿岸 C.东海沿岸 D.南海沿岸

12.答案:D 此海岸是红树林海岸,我国南海海岸有分布。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在六大板块的范围内,图中占了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14.图中属于板块消亡边界的有几处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13.答案: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海岭和海沟。图示是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图,图中汤加海沟到东太平洋隆起之间是太平洋板块,东太平洋隆起到南美洲西侧的海沟是南极洲板块,南美大陆到大西洋中脊是美洲板块,大西洋中脊到印度洋中脊是非洲板块,印度洋中脊到汤加海沟是印度洋板块。

14.答案:A 图中海沟处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洋中脊是板块的生长边界。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国家首都A是

A.新德里 B.马尼拉 C.雅加达 D.堪培拉

16.答案:B处的海底地形是

A.山岭 B.山谷 C.海岭 D.海沟

15.答案:B 120°E~125°E,10°N~15°N的范围是亚洲东南部、西太平洋海域。16.答案:D B处海域深,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的海沟。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17~18题。

17.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8.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

17.答案:D 海水养殖业主要在沿海水域较浅的地区。

18.答案:C 甲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容易受到海潮侵袭。

读“某板块边界处地震震源深度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此板块边界是

A.造山带 B.俯冲带

C.海岭 D.断层

20.对甲、乙两个板块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都是大洋板块 B.甲、乙都是大陆板块

C.甲是大洋板块,乙是大陆板块 D.甲是大陆板块,乙是大洋板块

19.答案:B 图中板块交界处形成了地震带,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20.答案:C 大洋板块因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1.(10分)读下面四种海岸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是________海岸,此类海岸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此类海岸的生态功

能主要是________。

(2)坡缓水浅,有利于建海滨浴场的海岸是________,有利于发展滩涂养殖业的海岸是________,有利于发展海水制盐业的海岸是________。

(3)最适宜建港口的海岸是________,这类海岸的海岸线特征为________,在我国

________地区分布较为广泛。

21.答案:(1)生物红树林珊瑚礁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2)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淤泥质海岸

(3)基岩海岸比较曲折,海岸较陡峭,附近多岛屿浙江、福建、山东、辽宁等沿海

解析:图中①是生物海岸,②是砂质海岸,③是基岩海岸,④是淤泥质海岸。

22.(10分)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①②③④分别为何种海底地形: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海洋渔场多分布于________处(填数字序号),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②③④中,________处的海底深度最深,世界最深的是________。

22.答案:(1)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洋盆

(2)③大陆架海水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又有陆地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致使浮游生物繁盛,饵料充足

(3)①马里亚纳海沟

解析:图中①是海沟,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②是大陆坡,③是大陆架,④是洋盆。

23.(12分)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M—N一线的地形剖面图。

(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海底地形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3)简要说明A地形的成因。

(4)写出图中字母所指的板块名称:C________,D________。

23.答案:(1)图略。

(2)海沟海岭

(3)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

(4)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解析:从所给的经度位置来看,本地区是太平洋。本图是等深线示意图,深的地方是海沟,浅的地方是海岭。C是澳大利亚东部海域。

24.(18分)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板块名称:A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

(2)(双选)下列地点中,不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是( )

A.澳大利亚大陆 B.阿拉伯半岛

C.中南半岛 D.马来群岛

(3)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________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

(4)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下列现象的成因:

喜马拉雅山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海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岛地热资源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能反映南美洲西海岸山脉形成的是( )

24.答案:(1)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2)CD

(3)太平洋

(4)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5)D

解析:全球的岩石圈被海岭或海沟分成六大板块。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的。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 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 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习题

一、选择题 错误!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解析:选C.题中的四大地形区中,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同时又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发育有热带植被景观。 2012年清明节假期期间,上海某公司职员组团到云南西双版纳游玩,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使旅游团成员大开眼界……据此回答2~3题。 错误!该旅游团成员在云南西双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活动,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中的() A.风土民情 B.文物古迹 C。建筑遗址D。旅游商品 3、旅游团成员看到的下列景观,充分反映出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是() A。傣族的竹楼掩映在热带丛林中 B.溶洞中石钟乳垂天而下 C。现代化的旅游宾馆突兀在丛林中 D。夜晚的篝火晚会上跳起现代歌舞 解析:云南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独特,其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其饮食起居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在这样的地区出现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些事物,明显的不协调. 答案:2、A3、A 错误!峨眉山、张家界、九寨沟,作为旅游区,其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A。旅游环境的承载量大B。丰富的人文景观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奇丽的自然风光 解析:选D。四川峨眉山、湖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奇丽的自然风光吸引大批游客. 错误!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①九寨沟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③泰山④武陵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中土地的利用形式: 同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功能区 2.功能分区的实质: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3.功能分区的特点:功能分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一是各功能区之间无法划分明确的分界线;二是在同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功能用地所占比例较大,其他功能用地所占比重较小而已。 4.功能区的主要类型: (1)住宅区: 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城市空间的40%~60% ①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要求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②低级住宅区:多建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条件较差 (2)商业区: ①分布原则: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 ②中心商务区(CBD): 它是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

海底地形测量图的插值模型_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测量图的插值模型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海底的地形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分布有巍峨的海底山脉、平缓的海底平原,而且还有许多陡峭的海底深沟。为使轮船进出港口安全,就需要了解港口航道的海底地形。所以我们就要对海底地形有足够的了解,预测出哪些区域是船只的禁入点,避免船只在危险区域搁浅。为了研究此问题,我们利用低潮时测得14组数据,并进行了6个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利用插入与拟合的思想来利用光滑曲面来模拟海底曲面。但考虑到保凸性及光滑性的要求,我们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来模拟海底曲面。首先利用测量的14个随机点的深度,以随机点的坐标将待测矩形区域划分成14?14的网格。然后我们通过某种加权平均来逼近未知网格接点上的深度,采用距离的倒数作权重反映出距离越小影响越大。求出所有14×14个网格点上的深度后,调用IMST中的双三次样条子程序,通过插值得到海底曲面,然后再加细网格,划分成50×50的网格,计算这加细网格接点上的深度;最后找出两个危险区域分别在深度为4Ft的

两个点的周围,并借助于Matlab中的绘图程序,绘出海底的二维、三维网格图及等高线图。以不同的颜色将水深小于船只的吃水深度标示出来,作为船只的避免进入区域,并作出水深小于船只吃水深度的海域范围,并绘出等高线。在找几个近似大小的海底拓扑地图,每个随即取14个数据点,把我们的模型应用上去,通过比较实际地图及由模型画出地图比较接近。这说明该模型具有十分有效的实际作用。该模型充分利用了已知点的数据,给出了求未知网格点上深度的近似方法,用保凸性较好的双三次样条拟合了海底曲面,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在实际计算中,三次样条可能会导致数值上的不稳定,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加细网格点的办法来解决,也可以用稳定性较好的B—样条来拟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日益加强,跨地区甚至跨国合作制造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outsourcing)出去给发展中国家,而只保留最为核心的业务(如市场、关键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总装配以及销售)。在这些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大量的物资和信息在更为广阔的地域间转移、储存和交换,国际物流活动将日益频繁,港口作为国际物流活动主要的载体,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合作中愈来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海底的地形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分布有巍峨的海底山脉、平缓的海底平原,而且还有许多陡峭的海底深沟。为使轮船进出港口安全,就需要了解港口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word教案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举例说明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运用图表归纳法,概括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说明其价值。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秦岭北麓,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整个山体与秦岭山脉一起由一条东西向的深大断裂带与北边平坦的关中平原相隔。 2001年3月16日,翠华山被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陕西地质灾害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思考:从地址构造角度看,为什么翠华山会出现这样的地貌?导入新课——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学流程设计

1.(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如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绚丽多彩;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1.状况: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2.分类?????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2.若要开发我国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开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从经济上去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海洋测量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以( C )作为测深基准面。 A 平均海水面 B 大地水准面 C 理论最低潮面 D 最高潮水面 2. 近海水域的海图比例尺一般不得小于( C ) A 1:1 万 B 1:5000 C 1:2.5 万 D 1:5 万 3. 我国常用的1956 年国家高程基准是使用青岛验潮站( A )的验潮数据推算得到。 A 1950~1956年 B 1951~1956 年 C 1952~1956 年 D 1954~ 1956 年 4. 我国常用的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是使用青岛验潮站( B )的验潮数据推算得到。 A 1950~1985 年 B 1952~1979 年 C 1952~1985 年 D 1956~ 1979 年 5. 国际海道测量局关于海道测量中测深精度与水深之间的关系近似为( C )。 A 1:10 B 1:50 C 1:100 D 1:200 6. 通常水深测量数据是以( C )为起算基准面。

A 平均海面 B 黄海高程基准 C 深度基准面 D 瞬时海平面 7. 水深测量中,大于1:5000 比例尺测图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图上( B )mm。 A 1.0 B 1.5 C 2.0 D 0.5 8. 水深测量中,小于1:10000 比例尺测图时定位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实地( B )m。 A 50 B 100 C 150 D 200 9. 用回声测深仪进行深度测量时,测深范围Z 为(50,100],其深度测量极限误差(置信度95%)为(D ) A ±0.3 B ±0.4 C ±0.5 D ±1.0 10. 大于(含)1:10000 比例尺测图采用( B )度带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 A 1.5 B 3 C 6 D 以测区中央维度 11. 海洋控制测量中,海控二级点相对于相邻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C ) A ±0.2 B ±0.4 C ±0.5 D ±1.0 12. 用附合导线方法测量一级海控点时,附合导线边长总长不得超过( C )公里 A 10 B 20 C 30 D 50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选修3 第二章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广西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以及台湾日月潭等。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思考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除山岳风光、水域风光外,还有哪些资源?举例说明。 答案生物景观。如青海湖鸟岛、扎龙丹顶鹤保护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 二、我国的世界遗产 1.状况: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9年已有5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位。 2.分类 (1)世界自然遗产。 (2)世界文化遗产。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思考 2.泰山作为我国的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具有哪些价值? 答案泰山山体巨大,主峰突起,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雄伟壮丽的形象,同时还蕴涵着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泰山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过程中,经历了地壳

剧烈的抬升与沉降,并经深度变质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是重要的地质科学研究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泰山经历了2 000多年的帝王封禅活动和历代文人游山朝圣,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探究点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大自然千姿百态,景象万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人文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哪些最为重要? 答案在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2.为什么我国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答案我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地貌、多种气候类型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种类繁多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地理基础。从地形上看,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山区面积广大,形成许多名山;从气候上看,气候复杂多样,气象万千,形成了如吉林雾凇、黄山云海等旅游资源;从水文上看,长江、黄河等源远流长,形成了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等旅游资源;从生物上看,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如黄山奇松、大漠胡杨等旅游资源。 3.为什么我国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答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三皇五帝”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众多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众多的文明古迹;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具特色的风情习俗、民间节日以及各具特色的建筑等。所以,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分类 (1)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_23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课标解读 1.运用图解法,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2.运用表格归纳法,概括并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陆不断扩大赴台旅游开放区域和组团旅行社的数量,台湾则将大陆组团人数从10人降至5人(即可成行),在台湾停留时间从10天延长至15天,台湾旅游成了炙手可热的字眼。台湾的旅游资源主要有阿里山、日月潭、花莲、西子湾等自然景观,还有中正纪念堂、101大楼、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台湾青山绿水,风光无限,不愧为“祖国的宝岛”。思考:台湾日月谭属于哪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主要美景?导入新课——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通过案例分析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旅游资源的内涵。(重点) 2.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 区别。(重难点) 3.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 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形成条件 3.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1.有人说“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不全面。“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只强调 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 游 资 源 分类概念内容意义 自然旅 游资源 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 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 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 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 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 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 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 要意义 人文旅 游资源 又称人文景观,是在人类 社会中通过历史过程而 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 值;或者是当代人建造 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各种 设施 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 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的意义 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什么联系? 【提示】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①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观赏、餐饮等建筑;②前人观赏自然旅游资源时往往留下文化艺术景观(碑刻、字画等)。例如,我国西湖湖面广阔,三面环山,在湖光山色之中,经过历代的人工修建,形成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著名景观。西 旅游资源的特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会考总复习资料2 (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 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 举例:黄土高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土质疏松且垂直结论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 ②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 ③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 ④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 人为因素: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②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③开矿。 二、荒漠化的危害 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 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 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 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5、合理用水 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 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 补充内容:草格沙障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 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 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 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 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 D.山水组合景观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 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C.旅游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D.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9.下列风景不属于1985年中外游客评选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是() A.万里长城 B.承德避暑山庄 C.张家界 D.苏州园林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讲课讲稿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 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地表物质疏松,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2)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引发饥荒;(2)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资源短缺;(3)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巨大经济损失;(4)引发沙尘暴,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措施: 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 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⑤控制人口增长。 (2)、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5、[拓展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一原因:(1)自然因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 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 (2)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毁林开荒、轮荒、开矿(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制度,破坏林草植被。历史上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导致地标抗腐蚀能力降低,雨水径流直接侵蚀地表。露天煤矿的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排弃大量土石,成为水土流失新物质) 二如何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它在黄土高原上上万条。 治理重点:保持水土 A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退耕还林还草。 B 工程措施:保塬,修建水平梯田(护坡),打坝淤地(固沟)。 修建水平梯田: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水中,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 原因:自然: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对其表冲刷能力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易受流水冲刷。 人为:人类不合理劳动:过度樵采,陡坡开荒,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与地区分布 一、世界人口增长(课本P4~5) 1、人口发展趋势:人口不断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课本P5~7):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概念指某地在一个时期(通常一年)出生人数与该时期平均 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了人口的出生水平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 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 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 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 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2、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 构成类型特征判断方法 类型及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30‰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10‰ 特点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10﹤‰ 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I) 高增长阶段(II) 增长下降阶段(III) 低增长阶段(IV) 模式 高高低高低高(过度)高低高(过渡)低低低(三低) 原始型传统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现 时间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化初期,发达国家大 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 初已经进入。经济不发展 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该阶段 发达国家20世纪50 年代进入。现在许多发 达的发展中国家处于 该阶段。 70年代中期欧洲和 北美发达国家。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丰收 和平年,人口增加; 灾荒、战争以及瘟疫 流行年,人口减少 生产力极大提高,生活水 平提高,医疗卫生水平进 步,死亡率下降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和家庭观念变化、 社会保险、福利事业的 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等 社会经济、文化、教 育发达。 典型 分布 地区 少数生产方式落后 的原始群体,如热带 原始森林的土著居 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 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 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 个阶段。 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 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德、英、法等发达国 家 中国---计划生育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世界人口增长95%来自发展中国家,世 界人口增长处于增长下降阶段。 非洲:高增长阶段---过度模式 亚洲、拉丁美洲:增长下降阶段---过度模式 欧洲、北美、大洋洲:低增长阶段---三低模式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 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 原因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 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 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 制人口的措施 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影响 劳动力不足, 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 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以上)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 1、定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获取食物、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 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 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 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 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 速度更加迅猛 科学技术发展快,改造自然的能力变强,人们能获得 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高中地理选修三样题

北京市地理学科新课标 选修模块三测试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B.人文景观都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C.文物古迹在建造之初就具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D.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A.旅游饭店B.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C.桂林山水D. 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3.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A.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都江堰、庐山国家公园 B.黄龙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长城 C.北京故宫、庐山国家公园、平遥古城 D.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4.吉林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的说法,这说明观赏雾凇要A.选择观赏位置B. 选择观赏角度 C.把握观赏时机D. 把握观赏季节 5.图1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别描述了庐山和泰山两大风景名胜区的特点。据此回答6~8题。 6.游客登上泰山之巅,有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因为 ①选择了合适的登山路线②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观赏的感受 ③泰山周围是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④选择了合适的观赏位置,以情观景 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欣赏旅游景观要 A. 把握观赏时机 B. 选择观赏位置 C. 抓住景观特点 D. 移情于景 8.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A. 由沉积作用形成 B. 火山喷发而成 C. 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D.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风景优美,被誉为人间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整理版.docx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 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 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4)区域发展阶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辐射 2.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3.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黑子和耀斑爆发时释放的能量 B.太阳辐射能大部分到达地球,维持着地表温度 C.太阳辐射能是我日常生活和生产不太常用的能源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下图表示某种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若该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甲、乙地处在地球表面,则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高低顺序是()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甲>乙 D.乙>甲>丁>丙 6.若该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圈,甲、乙表示地球表面,则()A.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B.a为极地东风带 C.乙处容易形成锋面 D.甲处因地面冷却形成高压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I、Ⅱ两层的正确说法是() A、Ⅰ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B、Ⅱ层上部热下部冷,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C、Ⅰ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D、Ⅱ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运动 9.2008年9月我国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