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

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

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
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

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

(教指委委员第二次修订第四稿)

前言

现代中医学高等教育始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半个世纪以来,中医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目前,独立法人建制的中医药院校有23 所,开设中医学(含民族医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有73 所,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医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抢抓发展机遇,注重办学特色,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高等教育50 年来,各办学主体积极探索中医高等教育规律,已经形成并初步建立了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具有中医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适应21 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医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了促进中医学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建立一个符合时代需要、促进未来中医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科教育标准。因此,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与支持下,负责起草并拟定了《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制定本《标准》的指导思想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规律尤其是中医学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高等教育特点,突出中医学办学特色,为国家开展中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依据,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办中医学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其它相关的法规和文件并参照《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高等教育本科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等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学本科教育的评价与认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考察、对学校认证和结论发布等。

中医学类专业中针灸推拿学和民族医学(含蒙医学、藏医学、维医学)的本科教育可以参照本《标准》执行或制定相应标准。

本标准包括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34 项)和办学标准(11 个领域47 项) 两个部分,是对中医学本科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全国所有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都应达到本《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中医学教育为适用对象,对于长学制中医学教育,应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在适用于全国所有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院校的同时,尊重各个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和办学特色,为各个学校的个性发展留有创新与发展的空间。

本《标准》应在认证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以适应我国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第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

(一). 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事业的初步合格的中医师,并为他们在中医学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等方面的

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中医传承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交流、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

(三)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在上级医生指导下安全、有效、有道德地进行医疗活动的能力。

(四)中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忠于人民,愿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奋斗。

(二)热爱中医事业,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责任,将关心病人与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三)尊重患者及家属,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 (四)在职业实践中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五)具有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六)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七)尊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八)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九)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谨慎考虑病人及家属的利益。

(十)具有科学态度,具有理性地分析、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知识目标

(一)掌握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二)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

(三)掌握《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中医学临床基础的经典理论与知识。

(四)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临床诊疗技能。

(五)熟悉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知识及中医康复知识。

(六)熟悉西医基本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了解改善残障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七)熟悉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八)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九)熟悉预防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十)了解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四、技能目标

(一)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察、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的能力;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

(二)具有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辨证论治的能力。

(三)具有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具有对一般急症进行初步诊断、急救及处理的能力。

(五)具有根据情况合理选择临床技术和方法、手段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六)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七)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的能力。(八)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

(九)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和运用一门外语初步阅读医学文献的能力。

(十)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办学标准

一、宗旨及目标

(一)宗旨及目标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院校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发展规划等。

(二)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必须通过各利益方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所属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的批准,并使全校师生周知。

(三)学术自治

独立的中医学院校或在综合性大学以及医科大学中设置的中医学院(系),必须能够根据各自的规划要求,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自主制定课程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自主决定人员的任用和自主分配所拥有的教育资源。

(四)学科交叉

独立的中医学院校或在综合性大学以及医科大学中设置的中医学院(系),必须得到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应该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对中医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努力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五)教育结果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根据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定合适的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达到毕业生基本要求应颁发学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长学制的本科学生,则必须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有关规定颁发相应毕业证书、授予相应医学学位。

[注释]

教育宗旨和目标可以包括本地区、本校的政策和特殊性问题。利益方包括学校的领导、院(系)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用人单位等。

二、学制

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基本学制为5 年。

三、教育计划

(一)课程计划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依据中医事业的需要、医学科学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必须向学生明确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3、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积极开展课程计划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

4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两者之间的比例可根据学校情况确定。

5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具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在课程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二)教学方法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应用案例式、讨论式、机遇问题的学习(PBL)等教学方法。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重视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早临床、多临床及运用“师带徒”等具有中医传统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科学方法教育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在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素质教育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教育课程。

(五)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与中医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六)中医学基础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基础课程。

[ 注释]

中医学基础课程包括:《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等。

(七)中医学临床基础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临床基础课程。

[ 注释]

中医学临床基础课程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等。(八)中医学临床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中医学临床课程。

[注释]

中医学临床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中医骨伤学》等。

(九)西医学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在课程计划中安排必要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

(十)中医特色预防医学课程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在课程计划中适当安排融合“养生、”“治未病”等中医特色内容的预防医学课程。

(十一)课程计划管理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必须在学校的领导下规划并实施课程计划,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十二)与本科后教育的联系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关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衔接。

四、学生成绩评定

(一)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必须进行考试方法的研究,逐步推广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Computer —based Simulated Case Examination ,CCS) 等。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等。

[注释]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体系,形成性评定包括测验、观察记录、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毕业综合考试及毕业论文答辩等。

(二)考试和学习的关系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评价活动必须确保并强化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制定个性化考核方案,以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三)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所有考试结束后必须及时运用教育测量学等方法进行科学、客观的考试分析。考试分析结果必须以适当方式反馈给相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有效促进教学和考试改革。

(四)考试管理

1、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有关考试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规定相应的人员配备等。

2、学校必须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以提高命题、考试的质量。

五、学生

(一)招生政策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设立、申诉机制等。

(二)新生录取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科学地确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录取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的招生政策。

(三)学生支持与咨询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服务。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提供咨询服务,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予以指导。

[注释]

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适的住宿,制定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四)学生代表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定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明确主管部门,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学生活动提供设备和场所。

[注释]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团体。

六、教师

(一)聘任政策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足够数量的教师,保证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满足教学需要。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并严格实施。被聘任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的中医信念、医学与人文兼通的知识结构以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能够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

3、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评估检查。

[注释]

足够数量的教师指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配置的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符合教育规律,生师比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二)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要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3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加与教育计划有关的决策的机制。

4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积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机会。

5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制定措施确保中医学基础的专任教师不脱离临床实践。

七、教育资源

(一)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经费投入必须逐年增加,以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对于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与权利。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注释]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该有足够的自主权并以适当的方式管理和筹措资金,以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学经费(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及其所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教育经费预算应视各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或区域的预算惯例而定。其年增长速度应当至少不低于国家或当地财政增长的速度,以保证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基础设施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具备满足医学教学要求的实验室,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

3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具有中医学特色的实验(实训)室。

[注释]

基础设施指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演播室、基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和临床教学设备、临床技能实训室、中药标本馆、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文体活动场所、学生食宿场所等。

(三)临床教学基地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体系,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以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临床教学基地应当实施认证制度,临床教学基地应有省级的认证依据。

2、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保证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

3、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拥有的附属医院和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学生总数与附属医院床位总数的比例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4、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临床教学的需要。

6、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卫生院建立业务关系,为开展社区实习提供教学基地。

7、鼓励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到确有特色和专长的中医门诊部进行基本临床实践以外的补充见习和实习活动,但是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对所涉及的实习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注释]

临床教学基地按与医学院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附属医院( 含非直属附属医院) 、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类。其中非直属附属医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政府认定为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附属医院的批件;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医院承担临床阶段的全程教学;教学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健全;有一届以上的毕业生。

(四)图书及信息服务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注释]

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和投入,每年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经费及其占学校当年教育事业费拨款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五)教育专家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重视和发挥教育专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注释]

教育专家指来自本校、外校或国外具有医学教育研究经历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等。

(六)教育交流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该积极与其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注释]

其他教育机构包括其他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或其他卫生以及与卫生相关行业的教育机构等。

八、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机制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具有专门的教育评价机构,领导、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保证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

(二)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利益方的参与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必须参与教育评价。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的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四)毕业生质量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教育质量反馈信息。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九、科学研究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应该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必须设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为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4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制定政策鼓励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科学研究活动,鼓励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提高临床疗效的中医临床科学研究。

5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对中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二)教师科研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三)学生科研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十、管理和行政

(一)管理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及其在学校中的地位。

2、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及其操作程序。

3、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设立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

审议教学、科研等重要事项。

(二)院校领导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明确学术领导阶层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三)行政管理人员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他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与卫生机构的相互作用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与社会和政府的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形成建设性的关系。

十一、改革与发展

(一)发展规划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在认真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定期检查、分析、修订学校发展规划。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定期回顾与总结专业建设情况,不断完善专业建设规划。(二)持续改革

1、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2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定期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考核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定期分析经费投入情况,调整招生规模、教师数量和结构。

4 、开设中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等教育资源的经费投入。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技术的“视觉教育”阶段大致处于(A)。 A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至今 2.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C)。 A信息和人员B材料和设备 C设计和制作D技巧和环境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学习材料与教学环境B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C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D教学方法与手段 4.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AD)。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5.CAI教学系统常用的教学媒体是(C)。 A黑板和粉笔B教材和练习册C计算机和课件D系统软件 6.我国教育技术学是在(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视觉教育B视听教育 C教育传播D电化教育 7.戴尔“经验之塔”的最顶层是(C)。 A有目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语言符号D视觉符号 8.(D)是利用直观的形式来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由归类分析发展而来,更强调直观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多用于认知类知识的学习。 A信息加工分析法B归类分析法

C层级分析法D图解分析法 9.在进行教学决策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学生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被称作(A)。 A.学习内容分析 B.学习需要分析 C.前端分析D.教学需要分析 10.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确定了(A) A.教学目标B.教学要求 C.学生水平状况D.学生学习风格 11.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不包含下列哪个方面的内容:(B)。 A知识B情感 C意识D技术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媒体的基本特征(B)。 A交互性B沉浸性 C多样性D集成性 13.按照ITU—TL347的建议媒体可分为(C)。 A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传输媒体 B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C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D感觉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14.用photoshop合成图片,以后还想修改,应当将文件保存为哪种格式(A)。 A psd格式 B gif格式 C bmp格式 D jpg格式 15.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B)。 A教育传播媒体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D教育传播系统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

中医学本科教育规范(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 (暂行) 2012年12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部分: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4) 二、知识目标 (5) 三、临床能力目标 (6) 第二部分:办学标准 (7) 一、宗旨和目标 (7) 二、教育计划 (9) 三、学生成绩评定 (13) 四、学生 (16) 五、教师 (17) 六、教育资源 (19) 七、教育评价 (23) 八、科学研究 (24) 九、管理和行政 (25) 十、改革与发展 (26) —1 —

前言 中医高等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医高等教育抢抓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与突出特色、注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药卫生改革对中医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中医高等教育改革,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教指委”)受教育部委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于2007年开始制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以下简称《标准》)。本着边试点认证、边修订完善的原则,先后对9所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医学专业进行试点认证,并在广泛征求相关高校意见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了《标准》制订工作。 本《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1 —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我们是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笔者最近通过Alta Visa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得到4893个含有这三个名词的项目(网页),其中含Informatization的项目约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项目约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项目约占3.5%,可见Informatization是比较受国际公认的“信息化”译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西方人公认的概念。笔者曾经就“信息化”的这三种译法请教过多名英国教授,但都不被认可。与信息化教育相对应的译法应该是IT-Based Education,但在西方文献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欢像“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类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in education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 (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笔者认为IT in education语义范围与教育信息化相近,e-Education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它4个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当今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 标准体系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化在行动 祝智庭 (华东师大教授暨全国信标委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 教育信息化呼唤标准化 从199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全国千余所高校建起了校园网,67所高校获准开办网络教育学院。在基础教育方面,已有26000多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有的地区还建设了教育城域网,而且有三百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网校。能够预见,今后几年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和应用开发还会呈持续增长之势。国内外企业界看到了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的巨大存在与几乎无限的潜力,纷纷涌入这个领域来分享网络教育这个大“蛋糕”,估计在国内注册从事与网络教育技术相关业务的企业有三、四百家之多。 虽然众多的教育局域网因遵从Internet 的有关协议获得了数据交换能力,但在教育应用层面支持教育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能力基本阙如,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开发商们各行其是,自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的格式,致使各系统之间共通之处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长此下去,势必在网络教育世界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致使国家在教育信息化

方面的投资无法充分生效。如不改变这一现状,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网络教育应用层面的技术标准,从技术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可交换性和管理信息的互通性。因此,中国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套统一的技术标准。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教育部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制订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0月指令科技司组织力量研制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而且于初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初更名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授权承担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 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经过标委会专家们努力合作,在充分调查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简称CELTS,当前包含以下5类标准项目:指导性标准、学习环境相关标准、学习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育管理相关标准。 中国的CELTS标准体系当前包括28个项目,根据各项子标准的作用范围又分为通用规范与专用规范两大类:通用类规范具有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印发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教高[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各有关高等学校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和体系 框架研究 Architecture and System of Chinese E-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 张屹* 闫寒冰** 祝智庭**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 *E-mail:zhangyilyj@https://www.doczj.com/doc/4115666113.html, **E-mail:yhb1225@https://www.doczj.com/doc/4115666113.html, ZTZHU@https://www.doczj.com/doc/4115666113.html, 为了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互操作性,必须重视我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CELTS) 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介绍了CELTS体系架构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以及CELTS体 系架构的开发过程。详细分析了CELTS体系架构的五个细化层:学习者和环境交互、有关学 习者的设计特征、系统构件、受益者的观点、可操作的构件和互操作性,并讨论了由七个要 素构成的CELTS体系框架:总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 准、教育服务质量相关标准、本地化标准、跟踪研究课题相关标准。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标准体系架构体系框架 1 引言 世界各国在发展网络化教育时深刻认识到,基于Internet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地域广泛、技术复杂、文化多样等特点,使得大量的网上学习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不同的教育系统也难以相互沟通。虽然现行的网络技术已为学习资源在低水平上的自治与共享(例如通过HTTP 和HTML)、学习活动的合作(例如通过各种网上通信工具)提供了基本技术条件,但是允许教学资源在课程知识和教学管理水平进行交换的标准却没有很好地认定,因此妨碍了网上教育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策略是制订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用标准化方法保障网上学习资源共享和系统互操作性。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性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因此国际上有不少企业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开发,并且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标准化成果。国内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化研究工作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1年,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启动了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简称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项目,并任命祝智庭教授为项目负责人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主任。该项目投资600万,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工作。CELTS的体系架构是在参照美国LTSC IEEE 1484.1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整个标准体系的核心,其设计思想直接影响标准体系中其他子标准的建构。本人作为项目研究组成员之一,在此介绍CELTS体系架构的前期研究成果。 2 研究意义和内容 一般而言,开发系统体系架构的意义在于发现高层的框架以便理解某类系统、它们的子系统和与相关系统的交互作用。在远程网络教育领域,虽然可能有多种体系架构存在,这里提出的体系架构也不是设计单个系统的蓝图,但它是用于设计一般系统的框架,还可分析与比较这些系统。通过在一般化层次下揭示不同系统的共享构件,该体系架构有助于构件和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这些构件与子系统是可复用的、便宜的、可修改的,并可确定关键的互操作性接口和服务。本标准有助于形成一般的网络教育技术系统的指导方针。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4115666113.html,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教育技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问题再审视.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1期.孙立会.李芒.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年会综述.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3期.谢云.郭伟.邱娟. [3].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5种教育技术学术期刊10 年论文的分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管会生.王玉珏. [4].中国教育技术三十年透视与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1期.张 晓娟.张龙革. [5].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再思考:方法、实践与理论.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王美.任友群. [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12月底在哈尔滨召开. 《远程教育杂志》.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灵青. [8].欢迎申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 [9].中国教育技术青年研究者小生境研究及潜在应用——以2007年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为例. 《开放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4期.张海.王以宁. [10].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召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二、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被引次数:19 作者:汪基德.教育技术学西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 2001年11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正式出台?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文件,为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性平台。“最低基本要求”包括7个宏观的教学结果和能力领域。 一、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敬业精神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自觉地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以及维护这些价值的责任等。医科毕业生必须证明他们已达到以下各点: λ1、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λ2、正确的职业价值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λ3、懂得每一名医生都必须促进、保护和强化上述医学职业的各个基本要素,从而能保证病人、专业和全社会的利益; λ4、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的福利、文化多样性、信仰和自主权的前提下,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系; λ5、用合乎情理的说理以及决策等方法解决伦理、法律和职业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包括由于经济遏制、卫生保健的商业化和科学进步等原因引发的各种冲突; λ6、自我调整的能力,认识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和个人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包括个人医学知识的不足等; λ7、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并具有和他们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的能力; λ8、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包括缓解症状的道德责任; λ9、认识有关病人文件、知识产权的权益、保密和剽窃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λ10、能计划和处理自己的时间和活动,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有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 λ11、认识对每个病人的医疗保健所负有的个人责任。 二、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毕业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作出必要的反应。为此,医学毕业生必须掌握以下的知识: λ1、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具有适应性的生物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λ2、疾病发生时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 λ3、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各种重要因素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人类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λ4、维持机体平衡的分子,细胞、生化和生理机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专家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 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 二、萧树滋(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十个…第一?誉满神州: 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 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 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 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 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 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 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 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 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 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 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医疗质量及标准)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

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个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本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

教育技术学定义

教育技术的定义小组成员:崔鸿刚米玛石达贾璀珍王佳丽薛春霞候霖 经过我组成员对《教育技术学导论》中教育技术的定义的认真研读,和对相关书籍的阅读以及在网上查阅大量资料后综合讨论,我们认为: 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和评价合适的技术过程和学习资源以提高学习质量和改进学习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一种实践和研究。 教育技术的内容: 1.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主要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2.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开发包括,将音像技术、电于出版技术应用于教育与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学技术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 3.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型媒体和各种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利用,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4.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管理,包括教学系统、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研究计划与项目的管理。 5.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既要注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形成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为此应及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 参考书籍: (1)《教育技术学导论》—黄荣怀沙景荣彭绍 东主编。 负责人:薛春霞 教育技术的目的: 教育技术学具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facilitating learning)和改善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促进学习强调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 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益的体现是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效率的体现是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善绩效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单指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能力。 参考书籍: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2001年6月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定义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推荐如下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它分为九大领域共计36个亚领域。 领域是根据医学教育结构和过程中明确的组成部分来定义,包括如下方面: 1.宗旨及目标 2.教育计划 3.学生考核 4.学生 5.教学人员/考核 6.教育资源 7.教育计划评估 8.管理和行政 9.持续更新 亚领域是每个领域中的具体方面,与操作指标相对应。 每个亚领域都有其特定的标准,分为两个层次: ●基本标准:这是每所医学院必须达到的标准,在评估过程必须展示出来。 基本标准以“必须”来表示 ●质量提高:表示该标准与国际公认的最佳医学院和本科医学教育一致。医学 院应能证明他们已全部或部分地达到了该标准,或已经及正在采取积极行动

来达到这些标准。因各校的发展阶段、资源及教育政策不同,达标情况也各有不同,即使是最负盛名的学校也可能达不到所有标准。 ●注释:用来深入阐述或举例说明该标准中的用语。 1 宗旨及目标 1.1 宗旨及目标报告 基本标准: 医学院必须确定其宗旨及目标,并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及有关各方周知。办学宗旨及目标应说明其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成为初步合格的医生,具有在医学某一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功底,并能在卫生保健系统承担医生的各项工作。 质量提高: 宗旨及目标内容应该包括对社会职责、科研、社区参与,及参加毕业后医学培训的能力要求。 注释: ●宗旨及目标的报告可包括有关本校、本国及地区性政策的一般及特殊问题。 ●某一领域可以是某一医学学科或研究领域。 ●毕业后医学培训包括开业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专科培训及继续医学教育 /进修。 1.2 参与制订宗旨及目标 基本标准: 医学院的宗旨及目标报告必须由主要利益方确定。 质量提高: 宗旨及目标报告的制订应该以广泛的利益方的意见为基础。 注释: ●主要利益方包括院长、院务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大学、政府主管部门及行 业本身。 ●广泛的利益方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教育及卫生保健机构、行业组织及毕 业后教育人员的代表。 1.3 学术自治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2019.111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遵纪守法,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中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领域:科学和学术、临床能力、健康与社会、职业素养。每所院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毕业生的预期结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一个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职业发展的连续过程。本科毕业生具备了一定的从业基础,为毕业后进一步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医学生毕业时尚不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这就要求他们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以及掌握的科学方法将为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支撑。 1.科学和学术领域 1.1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1.2 能够应用医学等科学知识处理个体、群体和卫生系统中的问题。 1.3 能够描述生命各阶段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自然病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预后。 1.4 能够获取、甄别、理解并应用医学等科学文献中的证据。 1.5 能够掌握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和诊疗基本原则。 1.6 能够应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提出相应的科学问题并进行探讨。 2.临床能力领域 2.1 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其家属、同行和其他卫生专 业人员等进行有效的交流。 2.2 能够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 2.3 能够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及精神状态评价,规范地书写病历。 2.4 能够依据病史和体格检查中的发现,形成初步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提出合理的治疗原则。 2.5 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安全和成本效益等因素,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目睹教育技术学十年之十大怪状 自1993年“电化教育”正式更名为“教育技术”以来,教育技术在中国已经历了十多个春秋。这十年以来,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教育技术学也正一步一步地误入歧途。2002年,曾在北大BBS出现过并由多家教育技术站点转载的檄文《炮轰教育技术:我的一张大字报》,文中言辞激烈,猛烈抨击了我国教育技术学存在的某些问题,其中某些观点不无道理,但是个人感***彩浓厚且不甚系统。 教育技术学步入怪圈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文意在以旁观者的角度,将教育技术学十年以来出现的各种“怪状”罗列出来,在争论中促进教育技术的反思和发展。估计本文公诸于众之后,会有许多人视之为“异端邪说”,不论有何种评论,也尽在笔者意料之中。 特别声明:本文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但作者无意全盘否定教育技术学的成果,也无意否定专家的研究成果,只是抱着“理性批判”的态度就事论事。如果被认为是胡说八道,业界人士尽可一笑置之或无情批判。 一、学科定义:全盘西化 在我国教育科学里,完全照搬它国定义而且如此字斟句酌而且争论不休的,恐怕只有教育技术学一家。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界,AECT的定义被视为“至尊”,尤其是AECT?94定义在我国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被视为“红宝书”,以至于AECT?94定义成为研究的起点,论文中引用的不计其数。 然而,据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赵勇称,AECT的定义在美国教育界也鲜为人知,并对国内教育技术界如此热衷于AECT定义而且争论不休表示不理解。当业界对AECT…94定义仍津津乐道的时候,传来AECT?2004(或称2005)定义出现的消息。这又引发了对AECT 2004定义研究的热潮,这里引用华南师大焦建利博士翻译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 有人为“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教学技术)改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技术)叫好,有人为加入“符合伦理道德的”鼓掌,也有人迷惑,也有人批评。回想当年,AECT?94定义中把“教育技术”改为“教学技术”,多数国内学者都拍手赞成,然而2004定义中又改回去了,不是对国内对AECT言听计从、亦步亦趋的回掌一击吗?据称连西尔斯承认在AECT?94定义中,把“教育技术”改为“教学技术”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败笔,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全盘照搬一个在美国本土也没得到广泛接受的定义吗? 众所周知的一个历史事实: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国际曾取得领导权,照搬所谓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结果遭遇空前挫折,险些丧送了中国革命。如今教育技术“全盘西化”的思路和做法,虽然还远未到“丧送”中国教育技术事业的程度,但是对我国教育技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这些年来教育技术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恐怕大多数要“归功于”全盘西化。 笔者无意拒绝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成见,而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技术学(包括其它教育学科)必须在立足本国实际的基础上,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吸纳国际成果,而不能盲目照搬。当然也有学者试图给教育技术学下定义,但是大都没有跳出AECT的路子。 二、研究领域:严重泛化 如果要问一个教育技术学专业人员“什么是教育技术?”的话,他恐怕会很流利地答出AECT?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然而如果问他“什么不是教育技术?”,他恐怕就难以回答了。 这种现象反映了教育技术学当前研究领域严重泛化的现状。目前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模糊且严重泛化,把“泛化的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来研究,使得研究方向非常发散。某些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的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

2014现代教育技术单选题

现代教育技术单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 B ) B. 1918—1942 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C 电化教育 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D D 视听运动 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 C )C.20世纪20年代 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B.斯金纳 6.程序教学法是强调以什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B )B.学习者 7.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C )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8.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D )D.20世纪70年代,由视听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方法、系统化教学方法三种概念结合的教育技术的实践已广泛应用 9.教育技术发展为一门专业和学科,大约经历了多少年( A )A.80年 10.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教育技术基本定义的错误表述是( A ) 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 11.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A A.1972 12 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A) A.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和运用系统方法的整合应用 13 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C 设计和制作 14.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教育开发职能( A )A.组织和管理 15.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B。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 1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B )B 教学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下属概念1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 C )C.教育技术18.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 B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19.我国于哪一年开始了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试点C.多种媒体融合为一体 21.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是( A )A.香农一韦弗模式 22.在香农一韦弗模式中,噪声产生于哪一部分( B )B,信道 23.施拉姆循环模式在香农一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B B,反馈 24.在施拉姆循环模式中,增加了反馈,表明了传播的(C C.双向性25.贝罗模式是香农一韦弗模式在哪一方面的一个发展(C C 社会学 26.下列哪一个不是影响信息的因素( A ) A.信号 27.编码的过程是( B )B.信息转换为信号 28.译码的过程是( B )B.信号转换为信息 29.媒体使用的符号系统中不包括哪一类 ( D )D.控制符号 30.谁提出了“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D ) D.麦克卢汉 31.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 )C.戴尔 32 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 )'A.言语符号33.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A A.物理性能 34.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 A )A.教科书 35 .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 D)D,电视和无线广播 36.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 D.给学习者的刺激 37.布鲁纳的“贴标签教学活动方案”强调的是( A )A,智力活动 38.哪类媒体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信息传播的新篇章( B ) B.文字和纸 39. 哪类媒体的出现,引起了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 C )C 印刷术 40.我国教育家陶行知1917年回国后,为推行平民教育活动,举办干字课教学试验,用什么媒体作为教授工具( A )A 幻灯 41.计算机在教学上主要应用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和( D )D.计算机管理教学 4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电子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 43.传播按方式可以分为大众传播和( D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