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新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新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2日)(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联系文章内容,说出标题中的“愚处”指什么。

(4)感悟作品,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你的启发。

【答案】(1)做事要脚踏实际,要苦干,方有所成。(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

(2)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3)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打牢基础,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坚持拼搏,埋头苦干。(4)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上课要听课,把不懂的知识和同学们讨论,下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坚持把自己不会的科目和问题写在本子上,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增长课外知识,脚踏实地地学习,把自己一次次失败的成绩当作动力,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勤奋、向上。

【解析】【分析】(1)这篇文章首先由青年人向画家请教的对话引出论题,第二段针对这个事例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文章第③段内容分析,这一段首先引用名人名言,然后举曾国藩学习的事例进行论证,因此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3)结合本文论点理解标题“愚处”可知,这里的“愚处”并不是愚蠢的意思,而是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打牢基础,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坚持拼搏,埋头苦干。

(4)本题属于个性化阅读题,只要能结合本文的论点并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即可。

故答案为:⑴做事要脚踏实际,要苦干,方有所成。(做人做事要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

⑵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⑶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打牢基础,踏踏实实,日积月累,坚持拼搏,埋头苦干。

⑷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上课要听课,把不懂的知识和同学们讨论,下课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坚持把自己不会的科目和问题写在本子上,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增长课外知识,脚踏实地地学习,把自己一次次失败的成绩当作动力,激励自己,让自己变得勤奋、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要根据具体内容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

⑶此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中心思想、作者感情等来分析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⑷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2.现代文阅读

①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

②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③“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慎独”。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从事,不做违德背理之事,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

④“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就高下分明了。

⑤“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一旦缺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思想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也会以他为“榜样”,如果人人效仿,久而久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⑥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⑦“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⑧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 。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⑨“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一个人要进步,就要经常地、认真地反省自己。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我自己认为,在1950-1960年这十年里是取得了可喜成绩的,那时自己也的确十分勤奋,但这并不代表一生中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自己在科学研究中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远远不够,自省也有偷懒、靠小聪明过关甚至是一知半解的地方。”科学家们这种勤于反思、严于自律的精神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⑩“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那么,就让我们用“慎独”警示自己,鞭策自己,踏实做事,坦荡为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2)选文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3)阅读第⑥-⑨段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4)下面三句话均出自选文结尾段,请选择其中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①“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

②“慎独”是一盏明灯,可帮你照亮前行之路,明辨是非曲直。

③“慎独”是一剂良药,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

【答案】(1)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2)不能调换。第③段论述“慎独”对完善自我的重要性,第④段推及他人,论述“慎独”对辨别人品高下的重要性,第⑤段上升到社会,论述“慎独”对净化社会的重要性。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3)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③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④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4)选择一句,结合实际,谈出感悟即可。

【解析】【分析】(1)文章第一段列举了生活中人们在公众场合、熟悉环境中遵守公共道德,而在独自一人、陌生环境中则不遵守公共道德的现象,进而引出了第二段的观点: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后文从“慎独”的重要性和“慎独”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故本文论点是: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2)概括三个段落的内容。第三段指出“慎独”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第四段写“慎独”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第五段写慎独”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分析几个段落之间关系。第三段写“慎独”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第四段推己及人,指出“慎独”对辨别他人品质的作用,第五段由个人上升到社会,扩展范围更广,指出“慎独”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三个段落由自己到他人,再到社会,层层深入,存在递进关系,故不能调换。

(3)①第六段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自问自答,告诉人们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故第一个空填入: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第七八段提出分论点:“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第七段引用刘备的名言证明分论点,第八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出王顺友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严格要求自己的事例,证明分论点,故第三个空填入: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③第九段提出分论点:“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故第二个空应该填入:“慎独”也离不开自我反省。④第九段举出了爱因斯坦和吴阶平两个人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结合“蜚声中外的医学院士吴阶平在年老时这样反思自己”可知,第四个空填入: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4)这三个句子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慎独”的意义。选择其中一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即可。

故答案为:(1)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2)不能调换。这三段层层递进,步步深人地论证了“慎独”的重要意义。

(3)①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②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③王顺友严格要求自己,把邮递员工作做到了极致;④吴阶平年老时还不忘反思自己。

(4)示例:我选第①句。这句话把“慎独”比作盾牌,生动形象地阐述了“慎独”对我们的

保护作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我们以后很可能要面对金钱、权利等种种诱惑。我们如果能恪守“慎独”,那么就能抵挡各种诱惑,不被利诱。这其实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顺序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内容细致分析,具体概括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解答时要具体细致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

(4)本题考查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周国平

①藏书多当然不等于博学。如果拥有书籍,不必读它们,就能占有其中的知识,那该多么省力。我要立即补充一句:那该多么没意思。可见阅读本身是莫大的快乐,如果取消了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思考、质疑、感悟等等,质言之,取消了自己心智的积极参与,那客观呈现的知识对于你就无甚价值。

②有句古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读书也是一种行路,是行走在人类精神的世界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旅行者,阅读是我在勘测人类精神世界的地图。

③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没有当然也就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发现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④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⑤“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⑥叔本华说:期望一个人记住他读过的全部书籍,恰如期望他能在体内储存他吃过的全部食物。这个比方打得有些极端,因为在事实上,无论谁都不可能,即使可能也不愿意在体内储存吃过的全部食物。但是,世上确实有过目不忘、满腹诗书的记忆天才。我相信,叔本华的意思应该是:有形的知识不重要,书籍的价值仅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因为它倘若真正起了作用,就必定已化为了你的血肉。

⑦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

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⑧阅读还可以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⑨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选自《齐鲁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有梦之人和无梦之人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要“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的观点。

B.第⑥段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说读书没必要死记学过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汲取书籍中的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C.本文先由读书的乐趣和意义说起,引出阅读的两种收获,进而引出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的不同作用,强调了在书籍中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性。

D.读“有用的书”,不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也不能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

(2)下列各项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

A.梁文道在《悦己》中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B.宋濂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借书又有时间限制,于是他勤于抄写,即使手指冻僵也不曾懈怠。

C.庄子提出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仅让他自身逍遥于世外,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更是给今天身处于浮躁社会中的我们以无限的精神启迪。

D.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里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所以说读“无用的书”可以启迪智慧。

(3)有些家长自己不喜欢看书,也不支持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认为孩子阅读与课内无关的书籍对升学没有帮助,不值得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D

(2)B

(3)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及筛选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筛选即可。此文中作者认为:①“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你的外在命运,

改变你在社会上的地位。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② 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③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等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书籍的价值在于提供精神营养,而精神营养是无形的,它们同样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改变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使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D项错误,故选D。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A项符合。B项的论据是围绕”勤奋读书“的论点展开的,与该选文的中心论点”阅读的作用“不相符。所以不能作为本文论据。C项符合。D项符合。故选B。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即可。依据关键句“读‘无用的书’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阅读可以助人教子育人”回答即可。示例:① 读书能改变命运,读“有用的书”,可以让孩子获取专业知识,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但读“无用的书”却能改变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② 阅读可以使人心宽体健,让孩子的内心充实宁静。③ 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④ 阅读甚至可以优生,助人教子育人。所以家长不仅要支持孩子读书,自己也要有阅读的习惯。

故答案为:⑴ D

⑵ B

⑶阅读使人成长,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储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精神层面得到营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阅读的习惯。”有用之书“给予生活以智慧,”无用之书“启迪人生之道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认真通读全文,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与文章内容结构关系的能力。论据作用一般是引出论点或证明论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思考重点段落的内容,再分析论据内容与论点(段落内容)的关系,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中心,再联系实际生活,围绕阅读的作用,分点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事往好处想就比别人幸福

①人活在世界上,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人稍微遇到一些不合心意的事情,就开始消极对待生活。实际上,悲观又消极的态度,只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糟糕。

②喜欢从消极层面思考的人,很容易引起恶性循环,因为常常沮丧会让别人远离并且讨

厌你,做事情就会开始变得不顺,而事情变得不顺以后,运气就会变差,运气变差以后又会继续觉得生活太不顺,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永远无法脱离。

③如果我们的思想消极,那结果一定也是他的不好的方面去发展。《吸引力法则》里面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那些常常悲观看问题,觉得自己运气太差的人,一定会吸引来更糟糕的事情。他们不懂得从一个更好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只好把不满推给生活。就像有些人跳舞跳得不好,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穿着太硬。

④其实,许多时候,换一个思维去思考,也许生活带给我们的感觉,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下雨一样,有人很讨厌,有些人却很喜欢。在电影《贝拉的奇幻花园》里,在花园收拾的贝拉,突然间遭受到了一场大雨,她开始变得很沮丧。邻居看出她非常讨厌下雨,于是告诉她:“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而有人却觉得雨水美到窒息,就像从巨大熔炉落下的火花,甚至有国家会因为开始下雨而办舞会呢!”贝拉刚刚才觉得讨厌的事情,瞬间变成美妙的一切。雨后初晴,她在邻居种满了异域风情花卉的花园里,看到了一道七色彩虹。

⑤原来,当我们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座美丽的奇幻花园。

⑥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一位大师路过,就问她:“老人家,你为何愁眉不展呢?”老太太伤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我怕卖伞的女儿生意不好;一到下雨,我又怕卖草帽的女儿帽子卖不出去,所以天天都为她们俩发愁啊!”大师说:“老人家,你应该往好的方面想,如果下大雨的时候,你就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如果出太阳,就为卖草帽的女儿高兴。因为不管下大雨还是出太阳,你总有一个女儿可以把自己的货物卖出去啊!”老太太听后,眉开眼笑起来。

⑦事情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当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向改变了,心态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就像我认识的一个乐观的女孩,她总是记不清老人说的到底说左眼跳财,还是右眼跳财,总之只要每次她的眼皮一跳,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运气要来了。古语常说:“否极泰来。”万事万物,发展到达了一个极端,一定会反弹过来。

⑧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那些每天都觉得自己很幸运的人,会越来越幸运,而那些总觉得自己很倒霉的人,就会越来越倒霉。因为吸引力法则是这样说的:“你所想的是什么,你就会吸引来什么。”

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心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所以,即便生活虐我们一万遍,我们也可以对待生活如初恋。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更容易得到平安喜乐。记住罗曼·罗兰说的话:“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9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2)第⑨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4)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比别人幸福?

【答案】(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解析】【分析】(1)①②③阐释出的是要积极对待生活,认真对待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够让生活充满无穷的趣味。④⑤⑥⑦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不同的内容。

⑧⑨则是具体总结。故本文的段落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故选A。(2)“快乐就是幸福,一个人能从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就比别人幸福”是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据此分析即可。

(3)“两个行进在沙漠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在文本中能够具体承接,应该放置在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据此分析即可。

(4)结合“不妨换个角度去看待这场雨。下雨的时候,有些人只会跑到屋檐下找遮蔽物,把雨水当搞坏昂贵发型和让出租司机发横财的讨厌鬼”“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雨伞,另一个卖草帽。老太太终日愁眉苦脸,对生活发愁不已”“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期待,就会过得心如死灰,度日如年。当一个人倒霉的时候应该去想,自己已经把所有的坏运气都花完了,人生的低谷快要走完了,接下来要走的将会是上坡路”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答题要点。故答案为:(1)B;

(2)道理论证。引用罗曼·罗兰的话,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内心要溶易得到平安喜乐”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第⑥段。这段材料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凡事都往好处想,是一种好习惯”的观点。与第⑥段论述观点一致,因此应放在第⑥段。

(4)①换个角度看问题;②凡事往好处想;③对生活要有所期待。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选文内容,逐段分析。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

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3)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信仰之光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③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⑤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链接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除外)

(3)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①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昭公四年》

②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答案】(1)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示例一: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

示例二: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3)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事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4)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解析】【分析】(1)纵观全文,这篇议论文的论题是“信仰”,第①段解释信仰的含义,第②段阐述信仰与宗教的区别,第③段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信仰,第④段论述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补充的论据应该是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崇高追求的事例,即能有力证明“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这一中心论点。

(3)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本文的论证思路:什么是信仰-----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即引论----本论----结论。

(4)解答此题要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链接材料意旨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理解。表述时观点明确,积极健康,语言简明严谨,并要注意联系实际。

故答案为:⑴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⑵示例一: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示例二: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⑶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事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⑷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能力。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中间。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⑵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补充恰当的事例,注意补充的事例要典型,要能够证明论点。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⑷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联系文章内容、材料和现实生活谈自己的看法,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聪

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已”。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人怂恿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杀蛟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终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________。(限30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B.第②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机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C.选文引用周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D.第⑤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3)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4)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自省精神有利于减少自己的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2)B

(3)影响。第②段和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和“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4)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解析】【分析】(1)本文题目“焕发自省的力量”是本文的论题,那么作者认为自省的力量是什么呢》结合文章第①段“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据此可以概概括出本文的观点是: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注意概括时不要超过30个字。

(2)ACD正确;B本段列举人们在危急时刻会反省自己的不足,在平常时候却容易失去警觉的例子,重在论述人无论何时都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己的短板,而不仅仅是在危急时刻。

(3)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第②段和③④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第②段论述的是凡事责人而不自省的不良后果,由此说明自省的重要作用,③④段就论述了自省的力量,它们之间是递进的逻辑关系,由此就可以判断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会影响文意的表达。(4)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分析,第③段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引用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的名言进行证明,接着又举《世说新语》的周处的事例进行证明,因此,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故答案为:⑴自省精神有利于减少自己的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

⑵ B;

⑶影响。第②段和第③④段分别对应中心论点中“自省可以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和“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内容,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⑷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阅读议论文多方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中心论点,然后

再此基础上梳理论证的过程,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最后再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⑶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⑷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该段的中心句。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沉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

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文中海边种田人眼中美的标准是什么?

(2)第①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4)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答案】(1)实用(可效用于生活需要)。

(2)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3)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4)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

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5)D

【解析】【分析】(1)文章开篇便举海边种田人的事例,根据“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观给他的世界”,以及“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句,即可知他审美的标准在于“可效用于生活需要”,即事物的实用性。

(2)阅读画线句子,写的是夕阳照射下长安街上的建筑、人物所表现出的不同美景,运用的是生动的描写。结合前句“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可知这里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同一事物,既有它的实用性,也有它美的一面(艺术性)。从而引出“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这一观点。

(3)概括论据注意说清事件的主体与内容。文章所举的事例主要在第一、二、四段,选择其中的两个加以概括即可。比如第一段举了两个事例,一是: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还有一个是:“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选择哪个诗句都可以,关键在于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解说出诗句中“美”点与距离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一句,表现早春远望一片绿色,但到近处却看不到绿色,这足以表现出“距离产生美”。

(5)ABC正确;D根据文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一句,可知所有的事物都有其美的所在,关键在换一种寻常待物的方法去看待它。故选D。

故答案为: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⑵描写。生动地再现了秋日午后长安街庄严而灿烂的世界(艺术的世界),形象地表达了长安街除了实用价值,还有美学(艺术)价值,进一步说明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

⑶一个海边的种田人认为门前的海景不可看,向一位过客推荐屋后的一园菜;“我”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庄严而灿烂的天安门大街;“我”在船上碰到的雾和站在干岸上看过的海雾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受;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也可现出奇姿异彩。

⑷示例1:我觉得甲更合适。在滋润如酥油的早春细雨中,春草初生,远望一片淡绿宜人,可是走近一看,却感觉不到绿色,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示例2:我觉得乙更合适,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因为人在山中,人和山的关系太密切了,当与山产生距离时,人们就能看到它的真面目了。

⑸ D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能力。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⑶此题考查概括论据的能力。要在通读论据的基础上,抓住论据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整合语言,做出概括回答。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论据的能力以及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根据论点及论据内容分析其是否能充当本文的道理论据。理解诗句内容不能单纯的翻译,先分析诗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⑸本题考查立即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是说明文常有的题型,这样的题非常简单,答题时首先要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与题目中有关的句子,分析其有无差别即可正确答题。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⑥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答案】(1)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2)首先,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接着,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

(3)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4)C

(5)作为中学生,我现在应该怀揣梦想,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人生更有价值。【解析】【分析】(1)逐段分析所写的内容,第①段用一个排比句写历史上到处是你的身影,接着写现如今却不见你的身影,从而引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第②段论证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第③段论证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第④段论述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第五段强调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故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2)结合本段内容分析,看本段先写什么,后些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段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之后就进行论证,论证时首先列举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从正面证明观点,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

(3)结合句意分析,这句话把梦想比作飞鸟,把读书比作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因此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其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注意比喻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4)因为第④段的论点是: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也就是说本段是从修养方面论述读书的重要性的,而ABD都是说明书的实用性,只要C说明书对灵魂方面的作用。故选C。

(5)此文中三个方面论述读书的,分别是为真理、为梦想、为修养,答题时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当然还要联系到自己。

故答案为:⑴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⑵首先,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接着,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

⑶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⑷ C;

⑸作为中学生,我现在应该怀揣梦想,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人生更有价值。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或文尾。答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⑶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分析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给议论文补充道理论据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论点,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名言警句的具体内容,判断其是否能证明论点,如果能证明论点,就能充当这一论点的道理论据,反之则不能。

⑸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读书的习惯

钱歌川

①人类的知识大都是从眼睛输入的,用耳朵听来的东西,毕竟有限,学生治学,固然要听,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在读。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学校里也让他们如此,而且多认为他们是优秀学生,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因为勤读胜于勤听,名师讲授,同学共享,只有自修,才是一人独得。

②古今的大学者没有不勤读的,囊萤凿壁,比我们现在的一灯如豆,还要不方便得多,但学问就是这样得来。苏东坡说:“读破完万卷自通神”,可见学问并不难,只在多读,你如果手不释卷,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偶然翻阅,也就开卷有益。

③可是现在很少有人手上拿着书本。一般人买书,大都是拿来作装饰品的,永远陈列在书架上,很少拿到手中来读。这些书要他们去读,条件很多,第一得有明窗净几,其次得有清闲,再次得有心情;地方不好不能读书,时间不长不能读书,心情不定也不能读书。懒学生还有一首解嘲的打油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很好眠,秋多蚊虫冬多雪,一

心收拾到明年。

④阔公子有了明窗净几,又有的是清闲,但还是不能读书,因为他没有那种心情;穷小子终日忙于做工糊口,也没有时间读书。军人忙于打仗,商人忙于赚钱,政客忙于酬应,男子忙于做事,女子忙于说话,少年忙于寻乐,老人忙于怀旧,甚至闲人也忙于逛街,或坐茶馆,或凑热闹,似乎谁都不能读书。其实,他们并不是不能读书,而只是不去读书罢了。要读书谁都可以读,决不受任何限制,读书的条件,就在养成读书的习惯,其余皆不足道。

⑤我认为要读书决不可等待那种无尽悠闲的到来才开始,应该随时随地地利用空余的时间来读,把那种读书的习惯,织入我们的生活中去,作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调剂品。那么,事也做了,书也读了,一点光阴也没有虚掷。

⑥利用余暇去读书是轻而易举的,大家之所以不这样做,仅是因为没有这种习惯而已。英国人在电车上读书的风气很盛,每天都要出外工作,起码有一个钟头在电车上,预备一本书专门在车上读,不过几天也就读完了,日积月累,一年读四五十本书,也不算稀奇。我们对于这种废时不去利用,实在未免可惜。

⑦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不仅在有规律的电车上,即在饭馆菜馆中也是一样。至于在休假日,夫妇约好同出游玩,丈夫至多取一根手杖就可以出门,太太则不免要去戴顶帽子。可是每当那丈夫在楼下等着太太去戴帽子的时候,他照例翻开一本书来读,等他太太把帽子戴好姗姗地走下楼来,他手中的书,也就起码读完两章了。中国的丈夫却不晓得这样做,所以在楼下不仅独自等得心焦,而他太太一再地被他催促,也就老不耐烦,常常把一个快乐的计划,弄成不欢的结果。

⑧枕边有一本书,可以免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的苦,厕上有一本书,可以辟除恶臭,袋中有一本书,可以消解旅途的无聊。如果大家都有了这种读书的习惯,不仅国民的知识可以逐年提高,而且闲事也就不会有人爱管了。

(选自季羡林主编《百年美文》,有删改)(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观点。

(2)文中那些不读书的人,他们为自己寻找的理由:

一是________;

二是________;

三是________。

(3)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第⑤段中划线词语“织入”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案】(1)我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坚持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2)没有明窗净几(或地方不好);没有时间(或时间不长);没有心情(或心情不定)

(3)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通过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如:文章将古今大学者刻苦勤读、英国人利用废时读书与有些人找借口不读书进行对比,说明只要想读书,随时随地都可以,关键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4)“织入”即融入。即把读书的习惯融入到我们生活之中,把读书变为生活的一部分。【解析】【分析】(1)结合本文内容分析,第一段举英国大学里有些学生终年不去听讲但考试起来果然比每天去听讲的学生成绩还要好引出本文的论题;第二段举囊萤映雪的事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