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doc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doc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5.2 产业转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

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 、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了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产业转移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3、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

机遇。

教学难点

1、汽车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等茶叶转移等案例分析,他是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

关键。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避免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意图

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引起学生导入条河流。”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兴趣

新课(万物皆动,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对比说明讲授一个企业也是这样,随着实力的不断壮大,其空间位置也不会是培养学生课上一成不变的,那么产业转移是如何进行的,转移后对区域发展有逻辑推理小结什么影响呢?分析能力。

(板书)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培养学生

(同学们先看教材中图 5.7)读图,析

设疑:图中三个不同的企业,在我国选址建厂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图,从图像

什么?中获取信

(学生回答:分别侧重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市场、原料与劳动息,加工后

力资源)为我所用

1.什么是产业转移:的能力。

2.产业转移的分类:辩证地看

设疑:上图中的产业转移各属于哪一类?待问题

3.最活跃的地区:东亚(包括哪些国家?)从不同的

(过渡)为什么日本、韩国要到国外建厂呢?为什么我国东部地角度去审

区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地呢?视问题

(板书)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从不同的

1.产业转移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角度去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视问题

(1)劳动力因素:从不同的

各个企业渴望怎么的劳动力资源?角度去审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亚地区是如何转移的?为什么?视问题

〖活动点拨〗

1.工业化之初,资金、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依靠众多的廉价劳

动力资源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

律。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

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回答是否定的,其一,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其二,

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思考:

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活动点拨〗

1.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

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条件

等方面。

3.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

〖活动点拨〗

1.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

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

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教师设疑: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

(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其实影响因

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为例分析。〖活动

点拨〗

1.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

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日本重化工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

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 1 美元,

日元升值 1 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 2 美元。所以,

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

展的空间很小。

4.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

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

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6.“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

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

向海外。

(板书)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有何促进作用?

(1)发达国家:使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集中力量发展新的产业。

(2)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转移,加快本国经济结构调整

速度,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1)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

(2)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

来〖活动点拨〗

1.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从东亚来看,

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

陆、朝鲜、蒙古。

2.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

大。

3.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

引进。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1)改变了地理景观

(2)产生环境污染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1)对于转移国:失业人口增加

(2)对于转移对象国:缓解就业压力

〖活动点拨〗

1. 1. 形成“产业转移出去的多,转移进来的少→国内生产投资不足,生产困难→市场萎缩→产业向外转移,外资不愿进入”的

恶性循环。

2.

(1)重化工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工人,

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有利于利

用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的优势,积累资金和造就产业工人。所

以,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往往从优先发展劳

动密集型工业开始。

(2)珠江三角洲和浙江省经济实力强,有发展资金密集型的重化

工业的经济基础,而东北地区则有发展重化工业的工业基础。但

是,重化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严格的环境评价,避免产生严重的环

境污染,同时努力优化产业结构。

同学们,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往往要从转移国与被转移国

两种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

度也是日新月异,正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争取早日跻身世界强

国之列!

课后大连地区有没有产业转移的案例?这种转移对于大连地区会有

作业什么样的影响?

课后

反思

十.板书设计:

5. 2产业转移

---- 以东亚为例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3.市场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1)对于发达国家

(2)对于发展中国家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1)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2)对同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过程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1)改变区域景观

(2)环境污染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1)转移国

(2)转移对象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1产业转移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第一课时)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记忆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理解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及结果 【学习重点】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学习难点】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案例的分析,它是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学法指导】比较法、图示分析法等 【知识结构】 【知识链接】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产业转移概述 问题探究 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归纳提升 1.概念: 。 2.分类: 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 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目的:为了降低 ,扩大 ,追求 。 4.方式: 、 、 、 。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因素1。劳动力因素 (1)原因:①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 很小。②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 、质 量和 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的 差异较大。 产业转移 内部交易成本 国内市场饱和 开辟国际市场 价格 质量 数量 劳动力因素 市场因素 形势变化国际经济 用地紧张 地价昂贵 环境污染 工业联系 接受服务 工业联系 生产组织 职工培训 政策调整国家 避开贸易壁垒

2020-2021年高二地理 5 产业转移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 52 产业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87页,说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阅读课本87-90页,结合图5.8,总结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通过阅读课本90页,结合东亚案例,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重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主学习】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原因。 预习检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①_______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②______产业转移和③______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④________。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a.劳动力:具有充足、高素质且⑤_____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b.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⑥____,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⑦__________,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 c.市场:国内市场趋于⑧________或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为了避开多种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⑨________的调整,原生产地⑩__________,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读图探究】 一、产业转移 读图思考: 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5.2《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学设计公开课

学案 【课题】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知道产业转移的概念,区分产业转移的类型,简述产业转移的规律,了解产业转移的目的;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以东亚产业转移为例,说明产业在国内和国际间转移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 【重、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自主学习】 读教材87-90页“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这一部分,思考并回答: 1.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目的、方式: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

读教材91-92页“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部分,思考并回答: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合作探究】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影响? 【巩固练习】 1.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主要是为了() ①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 ②充分利用当地便宜的土地、住房

③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④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在青岛经济开发区建有许多跨国公司的出口加工区,这些出口加工企业的兴建主要是什 么因素的影响() A.劳动力因素B.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C.市场因素D.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180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达2000万辆,2021年达到2500万辆,将占全球汽车产量的30%。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2010年4月23日至5月2日,以“畅想绿色未来”为主题的2010北京车展(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展览会),已成为“全球第一车展”。其主要原因是() ①中国经济发展迅速②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③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迅速④展览会组委会的服务周到、热情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4.不少汽车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迁往中国,最主要是为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练习

第一章地球光照图的判读专题 基础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回答1~3题。 1.读图(图中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均匀的)图中C点的昼长为( C ) A.24小时B.12小时 a C.20小时 a D.10小时 2.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B ) A.太原 a a B.长春 a a C.南昌 a a D.昆明 3.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C ) A.4小时 a a B.10小时 C.20小时 a a D.24小时 【解析】第1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2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3题,半年后,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4~6题。 4.四幅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C ) A.甲、乙B.甲、丁 C.乙、丁D.丙、丁 5.四幅图中,北京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的是( C ) A.甲B.乙

C.丙D.丁 6.四幅图中,反映一年中上海的日落时间最早的是( A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从各图中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可推知,甲图表示12月22日即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白昼最短,上海日落时间最早;乙图表示北半球夏季,北极有极昼出现,丙图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昼长与夜长差值最小,丁图表示北极有极昼,北半球昼长夜短,为北半球夏季。 二、综合题 7.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夏至__(节气)日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15__时(地方时),A、B、C三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B__,昼长是__18__小时。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45°W)__。 (4)图中ED表示__昏__线,DC表示__晨__线。(填“晨”或“昏”) (5)此时,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__。 (6)A点的地理坐标是__(23°26′N,0°)__,B点的日出时间是__3:00__。 综合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下面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左图中阴影部分又表示西半球,P地日期为某月22日,据此完成第1~2题。 1.昏线所在的经线是( B ) A.0°经线B.160°E经线 C.180°经线 a D.20°W经线 2.此刻,地球位于上面右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和北京时间分别为( D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021人教版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word教案

2021人教版必修三《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word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明白得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教学重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进展的阻碍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读图摸索: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要紧因素分别是什么? 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要紧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要紧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专门大辐射作用的中心都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待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都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阻碍产业转移的因素

阻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专门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阻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畴的流淌性专门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养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专门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专门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刻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摸索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进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说明其缘故 点拨: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治理体会,然而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进展水平角度说明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进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什么缘故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进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阻碍及措施 ①总原则:企业家总期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doczj.com/doc/4113557852.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产业转移 最新

产业转移 【考纲解读】 1、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的影响 2、以文字材料或图表材料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能力,并侧重考查产业转移的方向、原因及转移后对转入转出区的影响。 【例题】 诺基亚手机工厂,将生产任务移至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等国。下图为芬兰诺基亚手机在全球生产厂家分布图。回答1—3题。 1.手机芯片生产的区位选择属于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D.技术指向型 2.该公司在中国北京和广东投资手机 生产厂,主要是因为中国拥有 ①丰富的原材料②庞大的市场 ③廉价的劳动力④先进的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该公司第一次从芬兰转移到德国生 产,德国手机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 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手机工业生产的快速稳定发展 B.钢化塑料工业发展迅速为手机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C.电子工业、通讯业发展迅速和市场前景广阔为手机工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D.地处欧洲交通中心,交通十分发达,便于产品的对外运输 下图是某跨国公司某电子工业产品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甲、乙国家或地区的产销情况图,回答4-6题。 4.关于甲、乙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代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乙图代表发达国家或地区 B.Ⅰ阶段中,甲地处于生产阶段,乙地处于研制阶段 C.Ⅱ阶段中,甲地进口产品,乙地出口产品 D.Ⅲ阶段中,乙地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都大于甲地 5.图中第Ⅲ阶段,反映了 A.生产重心一直在甲地B.乙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C.消费重心随生产重心转移D.标准化产品的生产使该产品生产的地域范围扩大 6.在产品进行标准化装配生产的阶段,跨国公司选择在欠发达国家投资生产,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 A.有较丰富的廉价劳动力B.有较便宜的地价C.有便利的交通D.有较丰富的原燃料供应【课堂限时训练】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建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回答7— 8题。 7.三家企业在中国内地投资建厂的共同原因是 A.环境效益的需要B.新产品开发的需求 C.扩大占有中国市场D.追求更高的利润 8.图示外资与港资企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有利于 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②引进国外与香港地区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③我国经济的合理布局④安置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图7),回答9-10题。 9.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10.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总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下图是某跨国企业产品在A、B、C、D四国产量与消费量比值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该企业的产品最有可能是: A 飞机 B 运动鞋 C 计算机 D 精密仪器 12.关于该产品的生产,下列叙述正确的: A .该企业在D国设厂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技术力量雄厚 B. A国始终大量输出该产品 C.该企业付给B、D两国工人相同的工资 D.该企业的产品在C国经经历了“进口-出口-进口”的过程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专题5.2产业转移试题

专题5.2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①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 ?分类:②产业转移; ③产业转移。 3. 目的:降低成本、扩大④市场。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价格差异较大,使生产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⑤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与地方服务行业打交道,以及其他的资 金投入。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如东亚的⑥是吸引 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 3.市场因素 企业开辟⑦市场,避开国家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限制,市场的 不断变化,促进产业转移。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⑧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 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加快本国或地区的⑩调整,缩短产业? 的时间,加快? 的进程。 2.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 ________ 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 产业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的国家重点发展 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 的生产活

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 的分工与合作。 3.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 的转移和扩散。 4.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着产业转移,就业机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 。对于我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 。 I A Z'-a' 上 ①产具生产②区環④丞雪⑤芟套吏⑥土:二二二见言国乐 ⑥玉家玫爻⑨新旳主旱产业⑩经济绫峙?产弱?二丘乞?ftS条煜 ?经济"?老一产县?生产过程?莎澆浮烫?时急畐或龙区 ?箕卫三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产业转移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2012·高二质检)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 A.软件制造B.玩具制造 C.汽车工业D.石化工业 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原料B.技术 C.交通运输D.劳动力价格 3.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 ) A.转移污染物 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C.扩大企业影响力 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1.B 2.D 3.B 【解析】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区位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4~6题。

4.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材料的供应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交通的便利程度D.市场的开放程度 【答案】 B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甲产业主要布局在人口较多的省区,所以甲产业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5.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因素B.环境因素 C.技术因素D.劳动力因素 【答案】 C 【解析】乙、丙产业在1990年还没有分布,在2001年主要分布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京沪粤三地,所以乙丙产业应属技术指向型产业。

6.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甲产业在1990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1年,沿海省份布局减少,主要分布在地省份。乙丙属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寻找最佳区位,往往发生工业分散。甲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丙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三种产业布局可以体现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2012·高二质检)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 ) A.第一阶段丙国国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8.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52产业转移

【关键字】地理 5.2产业转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 2、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看到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从资料、图像、数据中提取信息,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看到世界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了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产业转移道路是曲折的,但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休息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2、日本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3、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教学难点 1、汽车工业、休息密集型工业等茶叶转移等案例分析,他是学生理解产业转移原因的关键。 2、正确理解产业转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及如何避免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种材料、数据分析。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分析。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3.最活跃的地区:东亚(包括哪些国家?) (过渡)为什么日本、韩国要到国外建厂呢?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地呢? (板书)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原因: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各个企业渴望怎么的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东亚地区是如何转移的?为什么? 〖活动点拨〗 1.工业化之初,资金、技术水平有限,只能依靠众多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回答是否定的,其一,中西部地区有大量劳动力资源;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思考: 什么是内部交易成本?如何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活动点拨〗 1.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如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优惠条件等方面。 3.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转移的? 〖活动点拨〗 1.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教师设疑: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会不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其实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为例分析。 〖活动点拨〗 1.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 教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2.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读图思考: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第一课时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 点拨: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