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生物论文

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应把它理解为包含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更多地运用于课外自主性实验在内的全部实验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所谓的“小实验”能更加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外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

根据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特征,初中生正处于“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理论和实践表明:勤于并乐于从事实验活动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于积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个性气质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既要高度重视课堂内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主实验,不断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要注重“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努力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在厚积薄发中积极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生物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

那么,如何充分显现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呢?

一、有效激发初中生的课程学趣和求知欲望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情感的艺术实践工程。初中生虽然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和自控能力,但他们正处于青春活跃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性格冲动,对于情趣化教学依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情趣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提升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启迪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从中赢得超乎想象的“情绪智力”效应。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刚接触生物学科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努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引

导他们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生物现象,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或个体或小组到农村果园里近距离地观察花的结构,认识花芽和叶芽,观摩酸枣嫁接大枣或其他植物嫁接过程,实地调查河水被污染的问题等,在大自然这本“绿色的教材”中尽情地学习和探究知识,并适当地把这些知识记录下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自主活动既可有效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情趣,又能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综合能力。

二、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意识

我们感同身受的是,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习惯和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观察是获取事物情况、生物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良好途径。人类有史以来,许多重要知识无不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和推理,再历经持之以恒的实践而最终形成的,比如,昆虫学家法布尔、科学家斯帕拉捷、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等。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式,抓住事物细节,并能从发展变化中逐步而全面地认识事物。以“种子的萌发条件”为例: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在塑料杯中对绿豆、黄豆和玉米等种子进行实验培养,并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虽然实验过程由学生自行操作,但由于易操作,且不易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可以在失败后重新培养,因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在把课外培养的萌发种子带到课堂展示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的形状变化,并通过肉眼和放大镜来进行观察对比,让他们有效地体会到根的生长进程、根部的吸水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征。这样,通过开展生物课外小实验活动,不仅实现了理论联系实践,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而且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也就是说,课外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必要延伸,它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亲手操作、亲身感受和自主探究中获得快乐情趣,

并不断获取成功。

三、有效培养初中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能力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生产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是新课程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初中生物课外小实验活动中,在缺乏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如何选择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实验活动方案,如何开展实验活动的具体操作等,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自主探究实践和尝试创新的一种过程性活动。不仅如此,课外小实验也很少拘泥于教材知识,不再墨守成规,能够让学生在相对宽泛、自由、活泼、轻松的环境中自主判断、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并能根据实际认知和经验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比如,在学习“植物营养繁殖”内容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独特条件,在马铃薯种植、柳树扦插和草莓压条栽培中任选一项并积极开展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在充足的时间内和宽裕的条件下,在大自然实验田里尽情地验证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不断探索生物的奇特性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上述课外小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但能逐步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技术和方法,而且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四、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思维和科研能力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努力把教师角色转变为导师角色,把教学行为转变为导学行为,引领学生在“书山”“学海”中逐步攀升、不断远航。就初中生物学科而言,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容,把植物生长过程等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并开展相应的课外小实验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现问题,在应用中不断拓展知识,在反思中逐步培养探究思维和科研能力。例如,一些如

“植物运输作用”“探究动物行为”“鱼鳍游泳中的作用模拟探究”“对于光合作用的改进探究”等内容,长期以来都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难点内容。教师若能指导学生把这些问题作为探究专题,那么学习效果必然会更好,实验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也会更大。再如,初一生物中“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伸长”“观察叶色和光照有没有关系”“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因观察周期长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实验,就比较适宜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小实验活动。如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管理、实践记录中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新知探究和科研能力。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课外小实验不仅是课程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延伸,它更是一项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的实践课题。

参考文献:

[1]郭翠英.浅谈初中生物营造高效课堂的策略[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12).

[2]杨玉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J].池州师专学报,2005(3).

[3]刘俊玲.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教法研究,2013(6).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_10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郊区乡一中 孔凡琴一、提出问题: 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是) 二、作出假设: 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是) 三、实验内容: 四、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实验器材: 课本必备的材料用具小组设计需要的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别针、酒精(70%-80%),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防火培养皿、防火湿布等。盆栽黑纸片、别针、酒精 (70%-80%),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防火培养皿、防火湿布等。另外,配备水浴锅、大红花叶等 六、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注意正确使用火柴:采用易燃的木材做成火柴梗,在其一端蘸以蜡油和含氯酸钾的药料(火柴头),制成火柴;在包装盒上涂以含赤磷的磷面。使用时,将火柴在磷面上擦划,即能引燃。使用时将火柴棒取出,火柴头紧贴包装盒上磷面,使火柴棒成45-60度角,从下往上(下往上也可)擦划即可点燃。点燃酒精灯后,把它放进有水的收集垃圾的烧杯中,使其熄灭。 2、正确使用酒精灯: (1)检查灯芯,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2)检查酒精量,灯里酒精应大于灯容积的1/4,少于2/3;(3)禁止事项: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不可用嘴去吹灭,不要碰倒酒精灯。 3、正确使用水浴锅: 工作时,按要求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开关,按下调温按钮(调温到100℃),待红灯灭,绿灯亮表示恒温。水温高,注意安全。 七、实验步骤: 课本实验步骤小组实验步骤 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 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目的要求: 1.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描述同一种组织中细胞的共同特点;3.描述不同组织中细胞形态上的不同之处;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 标签:生物实验教学 一、理论介绍 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很多实验受到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完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微观的、不能动手实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血液循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等一些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让生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生物知识易学易懂。 其中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 二、利用合适的时机,开展互动活动 教师要在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备课内容要结合生物课程的特点,融合教学目标。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认识,以及情感价值观与之的关联。从而转变学生掌握知识的单一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以及价值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对课程的准备要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互动桥,对互动桥的搭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实现。 互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添加探究实验的条件,教师则在此过程中作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营造利于学生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的互动,比如:需要做对照实验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五篇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五篇 1. 初步学会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 2. 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它们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糖,还原糖能够与 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糖,就可 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这两种化学反应。 滴管、试管、火柴、试管架、温度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质量分数为2%的 新鲜淀粉酶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斐林试剂 1.制备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须完全冷却后才能使用。为什么? 2.两支试管保温时,为什么要控制在60 ℃左右(低于50 ℃或高于75 ℃)? 3.如果2号试管也产生了砖红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完整版)高中生物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专题

高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每次考试都有相当比重。由于探究实验知识教材中并没有系统的整理,使同学们在做这方面题时感到无所是从。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高一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所涉及的实验 实验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实验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实验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4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实验5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实验6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8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探究1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探究4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三、探究实验的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和表达和交流六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问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问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吸水和失水”“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酵母菌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作出假设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也就是作出假设。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一个问题常有多个可能的答案,但通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因此,假设是对还是错,还需要加以验证,即依据假设或预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三)设计实验 A、实验原则: 1、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按性质不同,通常可分为三类: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指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指实验中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温度对酶活性”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沸水浴)就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活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论文

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论文:“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自1961年施瓦布首次提出了“作为探究的教学”,探究教学就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的主体模式。探究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萨其曼、施瓦布和加涅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探究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究教学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最终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它对于目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实施对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

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再作出假设,根据要探究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教会学生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对照实验”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生物、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我在引导学生做这方面实验时一般是这样做。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实验室使用记录册

生物实验室实验记录表 实验名称:观察蚯蚓 实验安排:第1周至第2周 实验器材:蚯蚓、塑料瓶、玻璃板、硬纸板、硬质玻璃试管2支、油性笔。 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认真清点仪器,确认无误后,在本表上签名;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清洁、整理、清点好,请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生物分组实验记录 实验名称:饲养观赏鱼 实验安排:第3周至第5周 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认真清点仪器,确认无误后,在本表上签名;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清洁、整理、清点好,请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实验安排:第5周至第6周 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认真清点仪器,确认无误后,在本表上签名;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清洁、整理、清点好,请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实验安排:第8 周至第9周 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认真清点仪器,确认无误后,在本表上签名;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清洁、整理、清点好,请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蚂蚁的通讯 实验安排:第9 周至第10周 实验器材:足球场等处找到并确定蚂蚁窝、剪刀、废纸箱、月饼盒、饼干、肉 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认真清点仪器,确认无误后,在本表上签名;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清洁、整理、清点好,请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实验名称: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实验安排:第11周至第12周 注意:学生进入实验室,首先认真清点仪器,确认无误后,在本表上签名;实验完毕,必须将仪器清洁、整理、清点好,请老师验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实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12852577.html, 中学生物学探究性实验设计实施 作者:姜彩霞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4期 【摘要】本文着重从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六个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探究实验、实施探究过程、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探究结果的表达和交流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对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科学探究课程标准生物学实验 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显增加了科学探究内容,把以往的演示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竞争力。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百鱼,不如授人一渔(古人语)。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中,推出的探究性实验正好如此古语之说,探究性实验,不只是教会学生一个知识点,而更重要的教给学生一种探究方法,一种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展。 探究性实验设计及实施,一般分为六步进行(以初中生物实验为例): 一、提出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以往生物实验教学中多是由教师提出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进行解疑,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促使其会产生定向的探究反射,也就存在许多发自内心的疑问,如: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而叶片是绿色的?鱼为什么生活在水中?鸟为什么能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向往自己能解决。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后,要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大胆假设。教师应启发、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假设可以是各方面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只要能作出假设,就可以据此小心求证。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一般是探究唯一变量对生物的影响,如“探究甲状腺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实验中,可以假设:a.有促进作用,b.有抑制作用,c.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八年级上册 1.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目的:学习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仪器:人血细胞涂片、显微镜 步骤:1,取镜,对光 2,将装片置于载物台上 3,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转入高倍镜下观察 4,取下装片,收镜 现象: 结果:红细胞数量最多,呈圆饼状,个体较小;白细胞数量小,有细胞核,个体较大 2.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目的:了解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根据血流速度、方向及血管粗细和分支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原理:血液在尾鳍的流动情况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仪器:培养皿、纱布、小金鱼、显微镜 步骤:1,用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将小鱼放置于培养皿中,使尾鳍平铺在培养皿底部。 2,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是通光孔正对小鱼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现象:血管的粗细不同,血液在血管内沿着一个方向流动,最细的血管,血流速度最慢 结果:血液在尾鳍的流动情况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3.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 目的:观察气孔的结构,认识气孔的作用 仪器:蚕豆叶、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刀片、解剖针

步骤: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取蚕豆叶,把叶片的背面向里折,丛折断处轻轻撕拉,折断处的白色薄膜就是叶的表皮。用镊子取一小片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解剖针把他摊平,盖上盖玻片。2,低倍镜观察叶表皮: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用低倍镜观察现象:除了看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绿色细胞外,还可以看到成对的半月形的细胞,以及由它们的间隙形成的圆孔。 结果:植物叶表皮存在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细胞构成 4.测定植物蒸腾作用 目的:通过实验,学习绿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 仪器:锥形瓶、塑料袋、新鲜树枝、水、食用油 步骤:1,取两个锥形瓶,标号A、B,向瓶内注入等体积的水,瓶口处倒入一层食用油 2,取两根相似的树枝,将其中一根叶子去掉,插入A瓶,另一根不做处理,插入B瓶。3,两组实验均套上塑料袋,一小时后进行观察。 现象:A组塑料袋上没有水蒸气,B组塑料袋上出现出水蒸气 结果:植物通过叶片发生蒸腾作用,将水分排出体外 .5..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原理: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仪器:广口瓶、导管、橡皮塞、凡士林、小盆植物 步骤:1,取三只大广口瓶,分别标号A、B、C。在A、B中各放一盆枝叶茂盛的植物,C瓶内放无植物的花盆。通过导管分别向各瓶中深吐气十余次,使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用凡士林封口。 2,将A放入黑暗中,B、C放在阳光下。2小时后,向A、B、C三瓶中分别滴入一些澄清石灰水,观察各瓶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现象:A:浑浊;B:澄清;C:浑浊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过去的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已该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几乎贯穿了整个生物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往往都是教师操作,学生观看;而分组实验又多是验证性实验,只有通过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那么身为一线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如何适时适度地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近几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探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我们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往往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然后根据提出的问题再作出假设,根据要探究的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并且教会学生做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实验方法,在生命科学实验中常常用到。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各种相关的因素,为了证明某种因素对研究对象是否有作用,在设计实验时通常将其他因素都定为相同,而仅仅使某一因素为变量,对该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不管学生做什么实验,我总是强调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到生物活体进行对照实验时,有时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对这样的对照实验最好多重复做几次,涉及到的个体数越多越好,这样才能保证探究实验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是教不完的,但是学会了探究方法可以进行课外探究,甚至终身受益。自从学生学会了这种“对照实验”方法后,大部分学生喜欢上做探究实验,特别是对生物、环保感兴趣的学生更是经常在课外探究。我在引导学生做这方面实验时一般是这样做。 一、首先运用各种可以成为榜样的例子,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学发现史,虽然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科学家们发现科学真知的过程,但故事当中,科学家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用于探索的精神已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也就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提供原始动力,有了动力也就有了进行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愿意去进行生物探究实验的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也进一步体验生物科学概念,生物原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变验证性的分组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生物学实验探究的能力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教育家布鲁诺曾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就会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会挖空心思地想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设计出探究实验的方案,使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适合学生来探究,有的实验的确不适合学生探究,我首先立足教材,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选择本地区能够找到的实验材料,而且是学生能够进行动手操作的可行性实验让学生来探究。例如:在学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有一个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初中生物遇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了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的某些知识目标,如适宜的生存环境等,实验前我有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用来做探究实验的鼠妇(既我们当地叫的“西瓜虫”),学生很感兴趣,部分学生会在校园的花坛中找到鼠妇,有些躲在枯枝落叶底下,翻开那些杂物时,它们会很快爬走。通过这个亲身

初中生物六类探究性实验

初中生物六类探究性实验 教学难点分析及策略(定稿) 作者:党希修(地址:山东省沂水县黄山中学邮编:276420) 摘要: 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比较难操作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让我们的探究性实验课能很好地进展,笔者根据实验难点的不同,将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分为六类,对它们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策略。这些策略来自笔者的课堂教学、同行们的建议和专家们的指导,实践证明这些策略有利于“教”,有利于“学”,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 变量推理季节抽样模拟 正文: 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家都知道,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中比较难操作的地方,而有些探究性实验的操作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让我们的探究性实验课能很好地进展,笔者现根据实验难点的不同,将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分为六类,对它们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策略,但愿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实验类型一:需要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的实验。 内容: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七年级上册) 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七年级上册) 3、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七年级上册) 4、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七年级上册) 5、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七年级下册) 6、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七年级下册) 7、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七年级下册) 8、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八年级上册) 9、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八年级上册) 10、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八年级下册) 难点分析:这是初中生物教材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实验。这一类实验的突出特点是需要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又叫对照实验,而这类实验的突出难点是“制定计划”,也就是设计实验方案,许多学生对设计实验方案望而却步,一个字:难。一个完整的方案包括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对于这一类实验,教师不宜将实验方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策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体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讲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济南育英中学张嘉伟

[摘要] 20世纪末,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都有了很大变化,在重新定位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价值后,课程改革的焦点聚集在“面向全体学生”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首次被列入教育部2000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继而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大大增加了课程中探究活动的内容和对过程技能的要求,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恰恰是我国师范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弱点。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客体性、受体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缺乏。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的状态,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能增进学生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中十分瞩目的一种方式。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认为,科学探究指得是科学家们用于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于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BSCS教材中,探究被认为是主动学习的核心,探究学习的原则是:“让学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把概念灌输给学生。”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客体性、依赖性的基础上,比较普遍的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所以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迫在眉睫,探究性学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求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 我们国家在这方面非常的欠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中国的孩子刚进学校的时

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龙山县湾塘乡初级中学李湘军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探究学习组织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我们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引导学生做好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在教学中个人认为,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1)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熟悉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七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在教学中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比对课本示例,完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中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有意识地设计了针对思维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而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 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不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从实验目的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方法二: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推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演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别泡在浓糖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将已经皱缩变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浓糖水和清水有何区别?萝卜条的细胞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原理是细胞吸水或细胞失水,找出实验变量——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主要在实验设计中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

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 一: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考 1.1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大量资料显示: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结论;能产生、理解和验证命题。 1.2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关于某一实验的类似科学研究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实验资料,然后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取特定的实验结果,并在实验结果的验证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的学习形式。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科学创新源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始于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如语言描述,直观展示,动画模拟等生动再现有关生物现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全面、仔细的观察,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鸟类这一

课主要从“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思考、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以现行初一《生物》教材“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为例,变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教学目标 知道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设计的基础上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2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实验教学,通过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叶片中含有淀粉,而且还了解了对叶片中的淀粉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操作过程。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是在研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初中生物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新的中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推进上述理念的贯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本校目前未参加新版教材的试点,使用的仍是原《生物》教材,那么,立足于课堂教学和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来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否可行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1对初中学生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考 1.1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大量资料显示:初中学生求知欲旺盛,对未知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相信演绎得到的结论;能产生、理解和验证命题。 1.2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关于某一实验的类似科学研究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实验资料,然后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获取特定的实验结果,并在实验结果的验证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的学习形式。它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培养学生探索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科学素

养得到一定的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 以现行初一《生物》教材“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为例,变验证性实验教学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教学目标 知道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验设计的基础上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2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进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实验教学,通过学习学生不仅知道叶片中含有淀粉,而且还了解了对叶片中的淀粉进行鉴定的方法和操作过程。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是在研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所必需的。因此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是知识和方法上的铺垫和准备。 在学生得出“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后立即设疑:光是不是绿色植物制造淀粉必需条件,教师不作任何讲解而引导学生分析作出假设;接着学生分组,以实验“绿色植物制造淀粉”中所学的方法和知识为基础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组织各组讨论交流,并且改进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案例

探究式学习的教学设计 选取章节:《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 探究学习内容: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探究形式:实验式探究 探究过程: (1)发现现象:把白菜剁碎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放盐后稍等一会儿就可见到有水分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 (2)提出问题:观察以上现象并通过深入思考,提出困惑的问题。与小组同学交流,找出存在疑问的问题。 参考案例:一位同学提出:“植物细胞会出现失水的情况吗?”另一位同学提出:“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通过讨论,小组成员觉得第二个问题存在疑问。 (3)作出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存在疑问的问题作出假设。 参考案例:某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针对这一问题,他们作出的假设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他们的理由是:植物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生物膜,它们具有与红细胞的细胞膜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做菜馅时因为放了盐,菜中的水分大量流出,这与红细胞失水很相似。 (4)设计实验:由于所作的假设即使是有依据的,也仅仅是一种推测。这种推测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检验。 参考案例:某同学为了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一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基本思路: ①将植物细胞浸润在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再将细胞浸润在清水中,观察其大小的变化。 ②预期结果:由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透过,而蔗糖分子不能透过,因此,在蔗糖溶液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会变小,细胞皱缩;在清水中植物细胞的中央液泡

会变大,细胞膨胀。 ③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清水 步骤: ①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②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鱗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③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人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盖玻片下面的洋葱鳞片叶表皮就浸润在蔗糖溶液中。 ④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细胞的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小,原生质层在什么位置,细胞大小是否变化。 ⑤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鳞片叶表皮又浸润在清水中。 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看中央液泡是否逐渐变大,原生质层的位置有没有变化,细胞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⑦记录实验现象。 (5)分析结果:根据实验现象,解释提出的假设。 (6)表达与交流:各组之间交流所得结论。 (7)总结:指出学生过程中的有点与不足,进行知识小结 注意事项: 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 ②督促各个小组成员负起责任 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技能与动手操作能力 ④对探究过程进行督促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八年级上册 1.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目的:学习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形态结构 仪器:人血细胞涂片、显微镜 步骤:1,取镜,对光2,将装片置于载物台上3,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转入高倍镜下观察4,取下装片,收镜 现象: 结果:红细胞数量最多,呈圆饼状,个体较小;白细胞数量小,有细胞核,个体较大 2.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 目的:了解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根据血流速度、方向及血管粗细和分支情况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原理:血液在尾鳍的流动情况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仪器:培养皿、纱布、小金鱼、显微镜 步骤:1,用纱布包裹小鱼,只露出尾部,将小鱼放置于培养皿中,使尾鳍平铺在培养皿底部。2,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是通光孔正对小鱼尾鳍,用低倍镜观察尾鳍内的血管及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现象:血管的粗细不同,血液在血管内沿着一个方向流动,最细的血管,血流速度最慢 结果:血液在尾鳍的流动情况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3.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 目的:观察气孔的结构,认识气孔的作用 仪器:蚕豆叶、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刀片、解剖针 步骤: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取蚕豆叶,把叶片的背面向里折,丛折断处轻轻撕拉,折断处的白色薄膜就是叶的表皮。用镊子取一小片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解剖针把他摊平,盖上盖玻片。2,低倍镜观察叶表皮:将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用低倍镜观察 现象:除了看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绿色细胞外,还可以看到成对的半月形的细胞,以及由它们的间隙形成的圆孔。结果:植物叶表皮存在气孔,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细胞构成 4.测定植物蒸腾作用 目的:通过实验,学习绿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 仪器:锥形瓶、塑料袋、新鲜树枝、水、食用油 步骤:1,取两个锥形瓶,标号A、B,向瓶内注入等体积的水,瓶口处倒入一层食用油2,取两根相似的树枝,将其中一根叶子去掉,插入A瓶,另一根不做处理,插入B瓶。3,两组实验均套上塑料袋,一小时后进行观察。 现象:A组塑料袋上没有水蒸气,B组塑料袋上出现出水蒸气 结果:植物通过叶片发生蒸腾作用,将水分排出体外 .5..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 目的: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原理:绿色植物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仪器:广口瓶、导管、橡皮塞、凡士林、小盆植物 步骤:1,取三只大广口瓶,分别标号A、B、C。在A、B中各放一盆枝叶茂盛的植物,C瓶内放无植物的花盆。通过导管分别向各瓶中深吐气十余次,使瓶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用凡士林封口。2,将A放入黑暗中,B、C 放在阳光下。2小时后,向A、B、C三瓶中分别滴入一些澄清石灰水,观察各瓶内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情况。 现象:A:浑浊;B:澄清;C:浑浊 结果:B瓶中的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瓶中的二氧化碳:A缺少阳光,C缺少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能进行。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编号:FS-DY-20772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