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顶管的施工规范

顶管的施工规范

顶管的施工规范
顶管的施工规范

顶管施工规范

一、一般规定

(一)顶管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2.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

3.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

4 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5 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

6 洞口的封门设计;

7 测量、纠偏的方法;

8 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

9 减阻措施;

10 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

11 地下水排除方法;

12 注浆加固措施;

13 安全技术措施。

(二)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粘性土或砂性土层,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宜采用手掘式或机械挖掘式顶管法;当土质为砂砾土时,可采用具有支撑的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2 在软土层且无障碍物的条件下,管顶以上土层较厚时,宜采用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法;

3 在粘性土层中必须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法;

4 在粉砂土层中且需要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法;

5 在顶进长度较短、管径小的金属管时,宜采用一次顶进的挤密土层顶管法。(三)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m处,并应采

取措施,防止其他水源进入顶管管道。

(四)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二、工作坑

(一)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1 管道井室的位置;

2 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

3 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4 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

5 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

6 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

(二)采用装配式后背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装配式后背墙宜采用方木、型钢或钢板等组装,组装后的后背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 后背土体壁面应平整,并与管道顶进方向垂直;

3 装配式后背墙的底端宜在工作坑底以下,不宜小于50cm;

4 后背土体壁面应与后背墙贴紧,有孔隙时应采用砂石料填塞密实;

5 组装后背墙的构件在同层内的规格应一致,各层之间的接触应紧贴,并层层固定。

(三)工作坑的支撑宜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应加斜撑。

(四)顶管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墙面应与管道轴线垂直,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施工允许偏差(mm) 表6.2.4

项目允许偏差

工作坑每侧宽度不小于施工设计

长度

规定

装配式后背墙垂直度0.1%H

水平扭转度0.1%L

注:1.H为装配式后背墙的高度(mm);

2.L为装配式后背墙的长度(mm)。

(五)当无原土作后背墙时,应设计结构简单、稳定可靠、就地取材、拆除方便的人工后背墙。

(六)利用已顶进完毕的管道作后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待顶管道的顶力应小于已顶管道的顶力;

2 后背钢板与管口之间应衬垫缓冲材料;

3 采取措施保护已顶入管道的接口不受损伤。

(七)当顶管工作坑采用地下连续墙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并应编制施工设计。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工作坑施工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

2 槽段开挖土方及泥浆处理;

3 墙体混凝土的连接形式及防渗措施;

4 预留顶管洞口设计;

5 预留管、件及其与内部结构连接的措施;

6 开挖工作坑支护及封底措施;

7 墙体内面的修整、护衬及顶管后背的设计;

8 必要的试验研究内容。

(八)地下连续墙墙段间宜采用接头箱法连接,且其接缝位置应与井室内部结构相接处错开。

(九)槽段开挖成形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9的规定。

槽段开挖成形允许偏差(mm) 表6.2.9

项目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30

成槽垂直度

成槽深度清孔后不小于设计规定

注:1.轴线位置指成槽轴线与设计轴线位置之差;

2.H为成槽深度(mm)。

(十)采用钢管作预埋顶管洞口时,钢管外宜加焊止水环,且周围应采用钢制框架,按设计位置与钢筋骨架的主筋焊接牢固;钢管内宜采用具有凝结强度的轻质胶凝材料封堵;钢筋骨架与井室结构或顶管后背的连接筋、螺栓、连接挡板锚筋,应位置准确,联接牢固。

(十一)槽段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2.11的规定。

槽段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求表6.2.11

项目技术要求指标

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0.80

灰砂比1:2~1:2.5

水泥用量≥370kg/m3

坍落度20±2cm

混凝土浇筑拼接导管检漏压

>0.3MPa

<4h

钢筋骨架就位后

到浇筑开始

导管间距≤3m

导管距槽端距离≤1.50m

导管埋置深度>1.00m,<6.00m

>4.00m/h

混凝土面上升速

<0.50m

导管间混凝土面

高差

注:1.工作坑兼做管道构筑物时,其混凝土施工尚应满足结构要求;

2.导管埋置深度系指开浇后下沉浇筑时,混凝土面距导管底口的距离;

3.导管间距系指当导管管径为200~300mm时,导管中心至中心的距离。(十二)地下连续墙的顶管后背部位,应按施工设计采取加固措施。

(十三)开挖工作坑,应按施工设计规定及时支护,可采用与墙体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支撑梁的方法支护,也可采用钢管支撑法支护。支撑应满足便于运土、提吊管件及机具设备等的要求。

(十四)地下连续墙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14的规定。

地下连续墙施工允许偏差表6.2.14项目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100mm

墙面平整度粘土层100mm

砂土层200mm

预埋管中心位置100mm

混凝土抗渗、抗冻及弹性模量符合设计要求注:墙面平整度允许偏差值系指允许凸出设计墙面的数值。(十五)矩形工作坑的底部宜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B = D

1

+ S (6.2.15-1)

L = L

1 + L

2

+ L

3

+ L

4

+ L

5

(6.2.15-2)

式中B——矩形工作坑的底部宽度(m);

D

1

——管道外径(m);

S——操作宽度(mm),可取2.4~3.2m;

L——矩形工作坑的底部长度(m);

L

1

——工具管长度(m)。当采用管道第一节管作为工具管时,钢筋混凝土管不宜小于0.3m;钢管不宜小于0.6m;

L

2

——管节长度(m);

L

3

——运土工作间长度(m);

L

4

——千斤顶长度(m);

L

5

——后背墙的厚度(m)。

(十六)工作坑深度应符合下列公式要求:

H 1 = h

1

+ h

2

+ h

3

(6.2.16-1)

H 2 = h

1

+ h

3

(6.2.16-2)

式中H

1

——顶进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

2

——接受坑地面至坑底的深度(m);

h

1

——地面至管道底部外缘的深度(m);

h

2

——管道外缘底部至导轨底面的高度(m);

h

3

——基础及其垫层的厚底。但不应小于该处井室的基础及垫层厚度(m)。(十七)顶管完成后的工作坑应及时进行下步工序,经检验后及时回填。

三、设备安装

(一)导轨应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纵坡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

2 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为:

轴线位置:3mm

顶面高程:0~+3mm

两轨内距:±2mm

3 安装后的导轨应牢固,不得在使用中产生位移,并应经常检查校核。

(二)千斤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

2 当千斤顶多于一台时,宜取偶数,且其规格宜相同;当规格不同时,其行程应同步,并应将同规格的千斤顶对称布置;

3 千斤顶的油路应并联,每台千斤顶应有进油、退油的控制系统。

(三)油泵安装和运转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油泵宜设置在千斤顶附近,油管应顺直、转角少;

2 油泵应与千斤顶相匹配,并应有备用油泵;油泵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

3 顶进开始时,应缓慢进行,待各接触部位密合后,再按正常顶进速度顶进;

4 顶进中若发现油压突然增高,应立即停止顶进,检查原因并经处理后方可继续顶进;

5 千斤顶活塞退回时,油压不得过大,速度不得过快。

(四)分块拼装式顶铁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顶铁应有足够的刚度;

2 顶铁宜采用铸钢整体浇铸或采用型钢焊接成型;当采用焊接成型时,焊缝不得高出表面,且不得脱焊;

3 顶铁的相邻面应互相垂直;

4 同种规格的顶铁尺寸应相同;

5 顶铁上应有锁定装置;

6 顶铁单块放置时应能保持稳定。

(五)顶铁的安装和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安装后的顶铁轴线应与管道轴线平行、对称,顶铁与导轨和顶铁之间的接触面不得有泥土、油污;

2 更换顶铁时,应先使用长度大的顶铁;顶铁拼装后应锁定;

3 顶铁的允许联接长度,应根据顶铁的截面尺寸确定。当采用截面为20cm330cm 顶铁时,单行顺向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1.5m;双行使用的长度不得大于2.5m,且应在中间加横向顶铁相联;

4 顶铁与管口之间应采用缓冲材料衬垫,当顶力接近管节材料的允许抗压强度时,管端应增加U形或环形顶铁;

5 顶进时,工作人员不得在顶铁上方及侧面停留,并应随时观察顶铁有无异常迹象。

(六)采用起重设备下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正式作业前应试吊,吊离地面10cm左右时,检查重物捆扎情况和制动性能,确认安全后方可起吊;

2 下管时工作坑内严禁站人,当管节距导轨小于50cm时,操作人员方可近前工作;

3 严禁超负荷吊装。

四、顶进

(一)开始顶进前应检查下列内容,确认条件具备时方可开始顶进。

1 全部设备经过检查并经过试运转;

2 工具管在导轨上的中心线、坡度和高程应符合第6.3.1条的规定;

3 防止流动性土或地下水由洞口进入工作坑的措施;

4 开启封门的措施。

(二)拆除封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钢板桩支撑时,可拔起或切割钢板桩露出洞口,并采取措施防止洞口上方的钢板桩下落;

2 采用沉井时,应先拆除内侧的临时封门,再拆除井壁外侧的封板或其他封填措施;

3 在不稳定土层中顶管时,封门拆除后应将工具管立即顶入土层。

(三)工具管开始顶进5~10m的范围内,允许偏差应为:轴线位置3mm,高程0~+3mm。当超过允许偏差时,应采取措施纠正。

在软土层中顶进混凝土管时,为防止管节飘移,可将前3~5节管与工具管联成一体。

(四)采用手工掘进顶管法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工具管接触或切入土层后,应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工具管迎面的超挖量应根据土质条件确定;

2 在允许超挖的稳定土层中正常顶进时,管下部135o范围内不得超挖;管顶以上超挖量不得大于1.5cm;管前超挖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制定安全保护措施;

3 在对顶施工中,当两管端接近时,可在两端中心先掏小洞通视调整偏差量。(五)采用网格式水冲法顶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网格应全部切入土层后方可冲碎土块;

2 进水应采用清水;

3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粉砂层中的进水压力宜为0.4~0.6MPa;在粘性土层中,进压力宜为0.7~0.9MPa;

4 工具管内的泥浆应通过筛网排出管外。

(六)采用挤压式顶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喇叭口的开关及其收缩量应根据土层情况确定,且应与其形心的垂线左右对称;

2 每次顶进的长度,应根据车斗的容积、起吊能力和地面运输条件综合确定;

3 工具管开始顶进和接近顶完时,应采用手工挖土缓慢顶进;

4 顶进时,应防止工具管转动;

5 临时停止顶进时,应将喇叭口全部切入土层。

(七)采用挤密土层法顶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前应安装管尖或管帽。当采用管尖时,其中心角宜为:砂性土层,不宜大于60o;粉质粘土,不宜大于50o;粘土,不宜大于40o;

2 为防止相邻管道损坏及地面隆起,应根据施工设计控制与相邻管道间的净距及距地面的深度。

(八)顶管的顶力可按下式计算,亦可采用当地的经验公式确定:

P=fγD

1[2h+(2h+ D1)tg2(45°-ф/2)+ω/γD

1

]L+P

F

(6.4.8)

式中P——计算的总顶力(kN);

γ——管道所处土层的重力密度(kN/m3);

D

1

——管道的外径(mm);

H——管道顶部以上覆盖土层的厚度(m);

ф——管道所处土层的内摩擦角(o);

ω——管道单位长度的自重(kH/m);

L——管道的计算顶进长度(m);

f——顶进时,管道表面与其周围土层之间的摩擦系数,其取值可按表6.4.8-1所列数据选用;

P

F

——顶进时,工具管的迎面阻力(kN),其取值,宜按不同顶进方法由表6.4.8-2所列公式计算。

顶进管道与其周围土层的摩擦系数表6.4.8-1

土类湿干

粘土、亚粘土0.2~0.30.4~0.5

砂土、亚砂土0.3~0.40.5~0.6

(九)顶进钢管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和肋板保护层时,焊接后应补做焊口处的外防腐层。

(十)采用钢筋混凝土管时,其接口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节未进入土层前,接口外侧应垫麻丝、油毡或木垫板,管口内侧应留有10~20mm的空隙;顶紧后两管间的孔隙宜为10~15mm;

顶进工具管迎面阻力(PF)的计算公式表6.4.8-2

顶进方法顶进时,工具管

迎面阻力(P

F

)的

计算公式(kN)

手工掘进工具管顶部及两侧允许

超挖

工具管顶部及两侧不允许超挖л2 Dav 2 t 2 R

挤压法л2 Dav 2 t

2 R

网格挤压法a 2л/4 2 D 2 R

注:Dav——工具管刃脚或挤压喇叭口的平均直径(m);

t——工具管刃脚厚度或挤压喇叭口的平均宽度(m);

R——手工掘进顶管法的工具管迎面阻力,或挤压、网格挤压顶管法的挤压阻力。前者可采用500kN/m2,后者可按工具管前端中心处的被动土压力计算

(kN/m2);

a——网格截面参数,可取0.6~1.0。

2 管节入土后,管节相邻接口处安装内胀圈时,应使管节接口位于内胀圈的中部,并将内胀圈与管道之间的缝隙用木楔塞紧。

(十一)采用T形钢套环橡胶圈防水接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混凝土管节表面应光洁、平整,无砂眼、气泡;接口尺寸符合规定;

2 橡胶圈的外观和断面组织应致密、均匀,无裂缝、孔隙或凹痕等缺陷;安装前应保持清洁,无油污,且不得在阳光下直晒;

3 钢套环接口无疵点,焊接接缝平整,肋部与钢板平面垂直,且应按设计规定进行防腐处理;

4 木衬垫的厚度应与设计顶力相适应。

(十二)采用橡胶圈密封的企口或防水接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粘结木衬垫时凹凸口应对中,环向间隙应均匀;

2 插入前,滑动面可涂润滑剂;插入时,外力应均匀;

3 安装后,发现橡胶圈出现位移、扭转或露出管外,应拔出重插。

(十三)顶管结束后,管节接口的内侧间隙应按设计规定处理;设计无规定时,可采用石棉水泥、弹性密封膏或水泥砂浆密封。填塞物应抹平,不得凸入管内。(十四)工具管进入土层后的管端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入接收坑的工具管和管端下部应设枕垫;

2 管道两端露在工作坑中的长度不得小于0.5m,且不得有接口;

3 钢筋混凝土管道端部应及时浇筑混凝土基础。

(十五)在管道顶进的全部过程中,应控制工具管前进的方向,并应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确定纠偏的措施。

(十六)管道顶进过程中,工具管的中心和高程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手工掘进时,工具管进入土层过程中,每顶进30c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管道进入土层后正常顶进时,每顶进100cm,测量不应少于一次,纠偏时应增加测量

次数;

2 全段顶完后,应在每个管节接口处测量其轴线位置和高程;有错口时,应测出相对高差;

3 测量记录应完整、清晰。

(十七)纠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顶进中纠偏;

2 应采用小角度逐渐纠偏;

3 纠正工具管旋转时,宜采用挖土方法进行调整或采用改变切削刀盘的转动方向,或在管内相对于机头旋转的反向增加配重。

(十八)顶管穿越铁路或公路时,除应遵守本规范外,并应符合铁路或公路有关技术安全规定。

(十九)管道顶进应连续作业。管道顶进过程中,遇下列情况时,应暂停顶进,并应及时处理;

1 工具管前方遇到障碍;

2 后背墙变形严重;

3 顶铁发生扭曲现象;

4 管位偏差过大且校正无效;

5 顶力超过管端的允许顶力;

6 油泵、油路发生异常现象;

7 接缝中漏泥浆。

(二十)当管道停止顶进时,应采取防止管前塌方的措施。

(二十一)顶进管道的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内清洁,管节无破损;

2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4.21的规定;

顶进管道允许偏差(mm) 表6.4.21

项目允许偏差

轴线位置50

管道内底高程D<1500+30 -40

D≤1500+40 -50

相邻管间错口钢管道≤2

钢筋混凝土管道15%壁厚且不大于

20

对顶时两端错口50

注:D为管道内径(mm)。

3 为严密性要求的管道应按本规范第10章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4 钢筋混凝土管道的接口应填料饱满、密实,且与管节接口内侧表面齐平,接口套环对正管缝、贴紧,不脱落;

5 顶管时地面沉降或隆起的允许量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规定。

(二十二)采用中继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中继间千斤顶的数量应根据该段单元长度的计算顶力确定,并应有安全贮备;

2 中继间的外壳在伸缩时,滑动部分应具有止水性能;

3 中继间安装前应检查各部件,确认正常后方可安装;安装完毕应通过试运转检验后方可使用;

4 中继间的启动和拆除应由前向后依次进行;

5 拆除中继间时,应具有对接接头的措施;中继间外壳若不拆除时,应在安装前进行防腐处理。

五、触变泥浆及注浆

(一)采用触变泥浆减阻措施时,应编制施工设计,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泥浆配合比压浆数量及压力的确定;

2 制备和输送泥浆的设备及其安装规定;

3 注浆工艺、注浆系统及注浆孔的布置;

4 顶进洞口封闭泥浆的措施;

5 泥浆的置换。

(二)触变泥浆的压浆泵,宜采用活塞泵或螺杆泵。管路接头宜选用拆卸方便、

密封可靠的活接头。

(三)注浆孔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注浆孔的布置宜按管道直径的大小确定,每个断面可设置3~5个,并具备排气功能;

2 相邻断面上注浆孔可平行布置或交错布置。

(四)触变泥浆的配合比,应按管道周围土层的类别、膨润土的性质以及触变泥浆的技术指标确定。

(五)触变泥浆的注浆量,宜按管道与其周围土层之间环形间隙的1~2倍估算。(六)触变泥浆的灌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搅拌均匀的泥浆应静置一定时间后方可灌注;

2 注浆前,应通过注水检查注浆设备,确定设备正常后方可灌注;

3 注浆压力可按不大于0.1MPa开始加压,在注浆过程中的注浆流量、压力等施工参数,应按减阻及控制地面变形的量测资料调整。

4 每个注浆孔宜安装阀门,注浆遇有机械故障、管路堵塞、接头渗漏等情况时,经处理后可继续顶进。

(七)触变泥浆的置换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采用水泥砂浆或粉煤灰水泥砂浆置换触变泥浆;

2 拆除注浆管路后,应将管道上的注浆孔封闭严密;

3 注浆及置换触变泥浆后,应将全部注浆设备清洗干净;

(八)在不稳定土层中顶管采用注浆加固法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加固方案

非开挖顶管施工方案

某山供水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 1 第二章施工总进度计划(进度计划表) 3 第三章施工方案(施工流向和施工程序、 施工方法、保证质量、安全措施) 4 第四章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技术准备、 现场准备、施工人员) 12 第五章施工总面布置(施工现场布置)15

第一章工程概况 1.概述 工程名称:供水、消防系统改造工程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2.工程概况 某山风景名胜区供水、消防系统改造工程是为了解决某山生活、绿化和消防用水问题,改变目前供水系统覆盖面小、消火栓严重不足的局面,由市政府斥资进行改造。总体改造工程的供水范围是某山风景区内现有道路和部分人行便道两侧地带的生活、绿化和消防用水(不包括市政水压可以直接供水的地区),工程的设计规模为60000立方米/月。 本工程施工范围为二期工程(1-11号线路),投资初步控制万元人民币,工程的设计范围确定为山北(摩星岭以北)的现有道路和部分人行便道的供水管道、消火栓以及预留沿线地带的生活、绿化供水管接驳口。二期工程设计为永久供水设施,供水管管径为DN100-DN200,管线总长约10公里。 3.施工说明 3.1以提高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为出发点,针对本工程的管线基本上沿不规则的道路边敷设,应用的弯头量大且多为非标准弯头,需要现场就位加工的特殊情况,本工程的供水管道全部采用内、外涂塑镀锌钢管(除顶管施工段的管件外),管道设计压力1.0MPa。管径DN100以上(含DN100)法兰连接(采用镀锌螺丝紧固),管径DN100以下丝扣连接。 3.2所有三通、弯头等管件均要求内、外涂塑;管道、管件上的法兰必须在涂塑前焊接,

顶管施工规范

6 顶管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工作坑 6.3 设备安装 6.4 顶进 6.5 触变泥浆及注浆 6.1 一般规定 6.1.1 顶管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6.1.1.1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6.1.1.2 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 6.1.1.3 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 6.1.1.4 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6.1.1.5 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 6.1.1.6 洞口的封门设计; 6.1.1.7 测量、纠偏的方法; 6.1.1.8 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 6.1.1.9 减阻措施; 6.1.1.10 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 6.1.1.11 地下水排除方法; 6.1.1.12 注浆加固措施; 6.1.1.13安全技术措施。 6.1.2 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1 在粘性土或砂性土层,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宜采用手掘式或机械挖掘式顶管法;当土质为砂砾土时,可采用具有支撑的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6.1.2.2 在软土层且无障碍物的条件下,管顶以上土层较厚时,宜采用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法; 6.1.2.3 在粘性土层中必须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法; 6.1.2.4 在粉砂土层中且需要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法; 6.1.2.5 在顶进长度较短、管径小的金属管时,宜采用一次顶进的挤密土层顶管法。 6.1.3 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水源进入顶管管道。 6.1.4 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6.2 工作坑 6.2.1 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6.2.1.1 管道井室的位置; 6.2.1.2 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 6.2.1.3 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6.2.1.4 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 6.2.1.5 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 6.2.1.6 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 6.2.2 采用装配式后背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 装配式后背墙宜采用方木、型钢或钢板等组装,组装后的后背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6.2.2.2 后背土体壁面应平整,并与管道顶进方向垂直; 6.2.2.3 装配式后背墙的底端宜在工作坑底以下,不宜小于50cm; 6.2.2.4 后背土体壁面应与后背墙贴紧,有孔隙时应采用砂石料填塞密实;

顶管施工法

顶管施工法 一、技术简介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全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非开挖工程技术彻底解决了管道埋设施工中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交通的堵塞等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这对交通繁忙、人口密集、地面建筑物众多、地下管线复杂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城市创造一个洁净、舒适和美好的环境。 非开挖技术是近几年才开始频繁使用的一个术语,它涉及的是利用少开挖,即工作井与接收井要开挖,以及不开挖,即管道不开挖技术来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或更换,顶管直径DN800—4500。通过工作井把要埋设的管子顶入土内,一个工作井内的管子可在地下穿行1500米以上,并且还能曲线穿行,以绕开一些地下管线或障碍物。 它的技术要点在于纠正管子在地下延伸的偏差。特别适用于大中型管径的非开挖铺设。具有经济、高效,保护环境的综合功能。这种技术的优点是:不开挖地面;不拆迁,不破坏地面建筑物;不影响交

通;不破坏环境;施工不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不影响管道的段差变形;省时、高效、安全,综合造价低。 该技术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泛用于城市地下给排水管道、天燃气石油管道、通讯电缆等各种管道的非开挖铺设。它能穿越公路、铁路、桥梁、高山、河流、海峡和地面任何建筑物。采用该技术施工,能节约一大笔征地拆迁费用、减少对环境污染和道路的堵塞,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技术原理和施工工艺 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下管道施工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顶管施工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的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井内穿过土层一直推到接收井内吊起。与此同时,也就把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的管道埋设在两井之间,以期实现非开挖敷设地下管道的施工方法。 顶管法敷管的施工工艺类型很多,按照开挖工作面的施工方法,可以分为敞开式和封闭式两种。敞开式又细分为手掘式顶管、挤压式顶管、机械开挖式顶管和挤压土层式顶管。封闭式施工工艺有水力掘进顶管法、土压平衡式顶管法和泥水平衡时顶管法。 三、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顶管技术在我国已得到大量地实际工程应用,且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势头,无论在技术上、顶管设备还是施

顶管规范

顶管规范 6.1 一般规定 6.1.1 顶管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6.1.1.1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6.1.1.2 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 6.1.1.3 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 6.1.1.4 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6.1.1.5 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 6.1.1.6 洞口的封门设计; 6.1.1.7 测量、纠偏的方法; 6.1.1.8 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 6.1.1.9 减阻措施; 6.1.1.10 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 6.1.1.11 地下水排除方法; 6.1.1.12 注浆加固措施; 6.1.1.13 安全技术措施。 6.1.2 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1 在粘性土或砂性土层,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宜采用手掘式或机械挖掘式顶管法;当土质为砂砾土时,可采用具有支撑的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6.1.2.2 在软土层且无障碍物的条件下,管顶以上土层较厚时,宜采用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法; 6.1.2.3 在粘性土层中必须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法; 6.1.2.4 在粉砂土层中且需要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法; 6.1.2.5 在顶进长度较短、管径小的金属管时,宜采用一次顶进的挤密土层顶管法。 6.1.3 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水源进入顶管管道。 6.1.4 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6.2 工作坑 6.2.1 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6.2.1.1 管道井室的位置; 6.2.1.2 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 6.2.1.3 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6.2.1.4 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6.2.1.5 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 6.2.1.6 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 6.2.2 采用装配式后背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 装配式后背墙宜采用方木、型钢或钢板等组装,组装后的后背墙应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

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行业标准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 (试行) Specifications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Pipe Jacking 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 2006年12月

前言 本规范是受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处的委托,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持编写完成。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委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和研讨我国顶管施工技术的实践经验,充分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参考了有关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标准,邀请了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函审,在此基础上,形成初稿。2006年3月,编委会在无锡开会,进一步讨论规范的编写内容,并最终成文。 本规范分为总则、术语、顶管机选型、顶进管道、顶管工作坑的设计与施工、后座墙的设计与施工、顶管施工设备及安装、顶进力的计算、顶进施工、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顶管施工质量控制和参考文献共12部分。 鉴于本规范系初次编制,在使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数据收集和分析。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给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处,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员如下: 主编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参编单位: 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处 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 上海钟仓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国土资源部勘探技术研究所 绍兴磐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福建东辰岩土基础工程公司厦门顶管分公司 武汉市拓展地下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德国海瑞克公司小口径顶管北京代表处 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程研究所 主编: 马保松(执笔) 参编人员(排名不分先后): 何宜章马福海蒋国盛王兆铨冯占义 朱文鉴李浩民张光列张雅春陈勇 邓化雨余为民刘畅 规范编辑工作得到了曾聪、陶永锋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编委会 2006年12月

道路顶管施工方案(完整版)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验中学宿舍楼过路顶管 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河南华瑞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二0一八年五月

第一章编写依据 本施工方案编写依据如下: 1、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验中学宿舍楼过路顶管项目施工图 2、《给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4、郑州市建设委员会颁发的有关建筑规程,安全、质量及文明施工等文件。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工期紧、施工场地有限、现场需穿越道路,可能遇上地下障碍物等情况,考虑影响本工程顶管正常施工的不利因素,故将本工程的顶管工程采用人工顶管。管材DN2000套管,管埋深为5.15m左右(管顶覆土2.75m)。工作井、接收井的井位和管段长度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顶进长度、地下障碍物、交通影响等)而确定。 2.2周边环境简介 工作井东侧、北侧为学校消防同道,南侧为6F教学楼,西侧为2F彩板房。据我方在工作井位置所挖探沟探明,工作井南侧有给水主管、消防水主管,西侧有一道给水支管,且管道均位于图纸设计的工作井内。中间有一条校内光纤斜向对角穿过工作井。且工作井位于学校教学楼先期施工的基坑内,有大量的杂填土。 2.3施工参照标准 施工设计图、施工合同

《给排水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1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现场地质水文情况、地下管线的情况和周围建筑物及设施情况; 第三章施工部署 3.1施工组织安排 工程需要采用机械顶管的管段为两阶段,一阶段为工作井至配电房,另一段为工作井至教学楼配电室。工作井及接收井共计2座,计划用1套顶管设备,一台备用,第一阶段为工作井、接收井的施工,第二阶段为顶管的实施,其中工作井、接收井的施工可以交叉作业,速度较快,设备也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本工程实地勘察,从道路面层向下的土质分布情况为:混凝土道路面层水稳层连砂石基层杂填土。 3.2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工作井施工设备安装管吊装就位施工准备土方掘进测量控制及纠偏废泥外运开机顶进结束施工下一节3.2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为:工作井施工顶进设备安装调试吊装砼管到轨道上连接好工具管装顶铁开启油泵顶进出泥管道贯通拆工具管压浆。

非开挖顶管工程合同

非开挖顶管工程合同 发包方:(简称甲方)承包方:(简称乙方)甲方委托乙方承担非开挖导向铺管施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工程范围及内容: 二、工程期限: 1、本合同于年月日至年月日。 三、工程承包方式: 1、乙方负责包工不包料顶管,按甲方要求完成工程任务,不负责协调费用。 2、每一条顶管完工后,甲方配合乙方进行工程验收核量。 3、顶管按每管每米100元计算。 四、工程付款结算方式: 1、顶管工程每做完一条顶管现金方式支付工程款人民币80%。 2、顶管工程全部竣工验收后1个月内甲方一次性付完工程所有款项。

五、双方责任 甲方责任: 1、甲方负责按本合同支付工程款。 2、负责指派现场人员到施工现场给乙方进行技术交底。 3、负责在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检查。 乙方责任: 1、负责顶管现场的管线探测,设计顶管路线。 2、负责对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发生的一切安全事故均由乙方自行承担责任。 3、施工过程中如有损坏煤气、电力、国防光缆等市政相关设施的,其一切责任和损失均由乙方负责。 六、双方权利和义务 乙方按甲方提供的图纸及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服从项目部的管理和安排,工程质量整体要达到优良标准。如遇特殊情况双方另行协商;乙方项目完工后,如甲方未按合同支付工程款,该管道使用权归乙方,甲方无权使用该项目所有管道,直到付款完毕为止,甲方才有本项目管道的使用权。 七、其它 1、施工过程中如遇回填土,大块水泥石头,风化岩等特许情况作改道处理,双方同意共同协商处理,具体单价再协商而定。 2、甲、乙双方如对本合同相关事项,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有争议部分另行协商。

顶管的施工方法

顶管施工方案 一、顶管范围及主要施工内容 本工程为鄞州路已建W6-1~钱湖南路已建W51主要穿越路基、河流。管径采用?900的钢筋砼F型承插管,全长约1300米,顶管工作井10只,接收井7只. 一、顶管前准备工作 1、顶管施工方法的选定应根据施工沿线的地形、工程和水文地质、交通状况、地上建筑物、地下管线和有无地下障碍物等实际情况和对地表变形控制的要求综合考虑后作出选定,必须确保安全,保证质量,经济适用,节约用地。 2、顶管的施工顺序,应从整个排水系统考虑,一般宜从下游开始,在进行起始掘进段顶管时,应选择施工条件较好、技术风险较少,顶程较短的地段进行,同时作必要的现场技术数据的测试和分析工作,以便了解地下实际土质,适应施工环境,掌握顶管设备运转规律,合理组织操作人员,通过起始掘进段的顶进小结,进一步调整各项施工技术参数,优化下一步顶管施工工艺。 3、所有顶管设备必须经过维修保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运入施工现场。在进入工作坑安装时必须进行单机和整机联动调试,在顶进中必须贯彻例行保养制度。 4、应按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保护地面建筑物与地下管线、维持道路交通等要求,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施工环境和条件合理选择顶管机头。 5、在综合考虑了上述各种因素后,合理选择顶管和施工方法。 二、顶管施工顺序及工艺流程 一、施工顺序 基坑底基础及后靠背安置──安装导轨──设置承压壁──安装主顶设备──安装顶管机头──安置起重机械──安置土方运输设备──安放管节──顶进 顶进工艺流程: 沉井中心线测量放样──安装顶机架与主顶装置──顶进管机顶进,吊下一节管节──管节顶

进────顶完第一节管,吊下一节管──管节拼装──顶力接近许用力──吊放中继环──同上继续再顶──出洞,顶管机与管节分离。 三、顶管设备安装 (1)顶管机头选型 本施工段管道内底标高,管顶覆盖厚度已达到要求。根据地质状况及实际情况,拟采用多盘土压平衡式机头,头部有4个切土切刀盘,机头出土采用刀盘切削原状土, (2)顶力估算 按采取管壁外侧同步注入触变泥浆处理,手掘式顶管所引起的阻力R2=F2。根据以往在软土地层顶进的施工经验,一般可取 F2=8~12KN/m2 按顶进长度为50m,管道外径0.52计算,最大顶进阻力P=F2лDL=12×3.1416×1.20×50=113 0KN≈113t。 配备150t液压千斤顶能完全满足顶力需要。活塞行程700mm,主油泵最大供电压49MPa,供电量10L/min。 (3)顶管设备安装 a、安装导轨 导轨采用装配式导轨,安放在砼基础面上,导轨定位后,必须稳固正确,在顶进中承受各种负载时不位移,不变形,不沉降,导轨安放前应先复核管道中心位置。 二根导轨必须互相平行,等高,导轨面的中心标高应按设计沟底标高设置,在顶进中必须经常复测调整,以确保顶进轴线的精度。导轨的坡度应与设计管道坡度相一致。 导轨采用轻型导轨,由钢轨、横梁和垫板组成。 导轨的轨距B=2√R2外-R2内。 b、设置承压壁 承压壁应承受和传递全部顶力,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应根据最大顶力计算具有较大的安全度。1、方形沉井前垫以40×40cm方枕木,枕木外衬厚5cm钢板作为承压面,钢板面

非开挖顶拉管施工方案

XXX供水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工程概况21 第二章施工总进度计划(进度计划表) 33333333 第三章施工方案(施工流向和施工程序、 施工方法、保证质量、安全措施) 4 第四章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技术准备、 现场准备、施工人员) 12 第五章施工总面布置(施工现场布置) 015

第一章工程概况 1.概述 工程名称:供水、消防系统改造工程 建设地点: 建设单位: 设计单位: 工程概况 某山风景名胜区供水、消防系统改造工程是为了解决某山生活、绿化和消防用水问题,改变目前供水系统覆盖面小、消火栓严重不足的局面,由市政府斥资进行改造。总体改造工程的供水范围是某山风景区内现有道路和部分人行便道两侧地带的生活、绿化和消防用水(不包括市政水压可以直接供水的地区),工程的设计规模为60000立方米/月。 本工程施工范围为二期工程(1-11号线路),投资初步控制万元人民币,工程的设计范围确定为山北(摩星岭以北)的现有道路和部分人行便道的供水管道、消火栓以及预留沿线地

带的生活、绿化供水管接驳口。二期工程设计为永久供水设施,供水管管径为DN100-DN200,管线总长约10公里。 施工说明 3.1以提高供水水质、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为出发点,针对本工程的管线基本上沿不规则的道路边敷设,应用的弯头量大且多为非标准弯头,需要现场就位加工的特殊情况,本工程的供水管道全部采用内、外涂塑镀锌钢管(除顶管施工段的管件外),管道设计压力1.0MPa。管径DN100以上(含DN100)法兰连接(采用镀锌螺丝紧固),管径DN100以下丝扣连接。 3.2所有三通、弯头等管件均要求内、外涂塑;管道、管件上的法兰必须在涂塑前焊接,不能采取现场焊接后作简易防腐处理的方法施工;运输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涂塑层的保护,破损严重的应重新涂塑,小的破损可用锌表面专用防腐漆修补(油漆一道,风干)。 3.3管道连接后,应对外露的镀锌螺丝用锌表面专用防腐漆油漆一道,并风干后方可回填土。 3.4管道原则上采取埋地的方式敷设。施工现场发现埋设有困难的局部管段,经施工监理现场核准后可以调整为架空敷设,但不得影响景观,且架空管段的直线长度不能超过30m(否则应采取伸缩补偿措施)。横跨道路的管段的覆土深度不小于0.7m,其它地方的覆土深度可以酌情减少,其中道路排水边沟底下埋设的管段的覆土深度可采用0.2m。要求管道敷设在坚实的地基上,管道下铺填20cm的石粉。 3.5设计上在管道凸起段的拐点处设置了排气阀,以保障管道正常工作。因此管道敷设应避免波浪形起伏,遇到现场无法避免时,应通知设计人员研究处理。

顶管的施工规范精编

顶管的施工规范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规范 一、一般规定 (一)顶管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2.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 3.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 4 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5 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 6 洞口的封门设计; 7 测量、纠偏的方法; 8 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 9 减阻措施; 10 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 11 地下水排除方法; 12 注浆加固措施; 13 安全技术措施。 (二)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粘性土或砂性土层,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宜采用手掘式或机械挖掘式顶管法;当土质为砂砾土时,可采用具有支撑的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2 在软土层且无障碍物的条件下,管顶以上土层较厚时,宜采用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法; 3 在粘性土层中必须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法; 4 在粉砂土层中且需要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法; 5 在顶进长度较短、管径小的金属管时,宜采用一次顶进的挤密土层顶管法。 (三)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水源进入顶管管道。(四)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二、工作坑 (一)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1 管道井室的位置; 2 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 3 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非开挖顶管施工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建设脚步越来越快,各种市政管线在地下纵横交错、层叠密布,地面上的市政建筑越来越多,开挖施工使道路质量变差、破坏环境,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施工成本越来越高。为了解决现有市政设施与施工的矛盾,诞生了一项新的施工技术—非开挖技术。下面由厂家蚌埠市中海阀门管道有限公司为您介绍下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非开挖技术是指在不开挖或只开挖少量作业坑的条件下,利用岩土钻掘技术进行铺设、修复和更换管道,它高效、优质、成本适中、对环境友善,具有不影响交通、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许多情况下,比开挖法施工周期短、综合成本低、安全性好。现已经成为城市市政施工的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穿越公路、铁路、建筑物、河流以及在闹市区、古迹保护区、农作物和植被保护区等不允许或不能开挖的条件下进行煤气、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线路、石油、天然气、热力、排水等管道的铺设。 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如下值得注意的问题:

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沿管线土层变化频繁,所以在顶管施工前必须了解土层的变化情况:此外对于要经过回填土地段,需要提前加固处理,以防顶管施工后地表有过大的下沉。 2、有毒气体的检测与防护顶管施工的地层一般会通过淤泥层,腐烂动、植物体会在地下形成有毒气体聚集体,危害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命,所以有人员在顶管内操作的情况下,需要定时监测管内有毒气体含量,采用通风装置予以解决。 3、超前探查地下管线尽管先进的顶管设备具有在施工时探查前进路线不远距离管线的能力,但是采用在地面提前查明地下管线仍是值得开展的,这对于保证通讯、电力、上水、排水、煤气等其它管线安全运营,确保公众正常生活仍有必要。 4、穿越建筑时对基础的探查顶管在建筑物基础下施工时,需要

顶管施工工程

顶管施工工程 1、概述:详见图纸及招标文件要求 2、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3、顶管掘进机选型 土压平衡掘进机具有沉降控制精度高,顶进速度快,便于操作和维修,有施工可靠性等特点,在长期顶管施工中说明是适合地质条件。

4、主顶进装置 主顶进系统由底架、油缸组、顶进环、钢后靠及液压泵站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完成管节顶进。 (1)底架:承托顶管机头、顶进环、混凝土管节。底架设有微调千斤顶和水平支撑,可以调节底架高程和水平位置。底架顶部设内、外两幅轨道,内轨作顶管机、混凝土管节的承托及导向之用,外轨则为顶进环往复行走之用。 (2)油缸组选择 根据经验,油缸组选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3)液压泵站 符合招标文件要求。 (4)顶进环 由顶环和顶座组成,顶环用螺栓固定在顶座上,顶座底设有顶轮,可沿底架上的外侧轨道往复运行。顶进时,油缸将顶环顶入混凝土管节尾部,与管节端部环垫板相贴,起对中及导向作用,并传递油缸顶力,均匀作用在混凝土管节上。 5、泥浆系统 (1)泥浆减阻 A、用泥浆减阻是长距离顶管减少摩阻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如果注入的的润滑泥浆能在管子的外围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泥浆套,则其减摩效果将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一般情况下摩阻力可减至3-5KN/m。 B、润滑泥浆材料主要采用钠基膨润土、纯碱。物理性能指标:比重1.05-1.08g/cm3,粘度30—40s,泥皮厚3-5m。 (2)注浆设备 润滑泥浆用BW-160压浆泵通过总管、支管、球阀、管节上的预备注浆孔压到管子与管土体之间,包住砼管。 (3)压浆工艺及压浆操作规 对于中距离顶管,为了减少土体与管壁间的摩阻力,应在管道外壁压注润滑泥浆。为确

顶管施工及验收要求规范实用标准化

顶管施工及验收规 1 总则 1.0.1 为统一全国顶管施工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确保施工质量,使顶管施工规化,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特组织制定本规。 1.0.2 当地下管道或其他管线的铺设可以通过顶进施工方法在交通、建筑、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带来好的效益,应该采用非开挖施工方法。 1.0.3 本规适用于敞开式和封闭式顶管施工方法。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顶管机可分为敞开式顶管掘进机和封闭式顶管掘进机两大类。敞开式顶管掘进机有手掘式、挤压式和网格式等;封闭式顶管掘进机有土压平衡、泥水平衡、混合型等型式。 1.0.4 本规适用于所有预制管道的地下非开挖施工,包括常用的断面为圆形、长方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管道。 1.0.5 根据管道的材料和各自的连接方法来选择合适的管道之间的连接方法即:刚性连接或柔性连接。1.0.6 对采用顶管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事先做出充分预测,并使之符合建设单位的相关要求。当预计影响难以确保地面建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应在建设单位的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商定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和保护。 1.0.7 当两条平行管道采用顶管法施工时,应贯彻先深后浅、先大后小的原则。两段管道平行顶进时,其相邻管壁间最小净距应根据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的顶进方法和施工时间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相邻顶管外壁的间距应不小于大管道的外径。 1.0.8 一般情况下,顶管的覆土厚度不小于3m,或者不小于1.5倍的管道外径,否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0.9 在进行顶管工程施工设计前,应对施工线路进行工程勘察,调查分析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情况,充分掌握与顶进施工有关的现场资料。施工人员必须根据设计图纸、技术标准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职责分工。 1.0.10 对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和?昆合式顶管机操作员,应加强专业技术和安全教育,并须持证上岗。 1.0.11 应与有关部门签订施工配合协议。在顶进作业前,对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造成意外事故。在顶进过程中,应对周围重大建筑物、顶进力、后座墙进行测量监控。测量监控方案应纳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中。 1.0.12 施工完毕后,管道的伸缩标准应该满足给排水管道、气体输送管道和其他管道的使用要求。1.0.13 管道施工的所有移动电机具和设备,必须有严格的接地措施。井下、管道的照明设备必须用12~36V安全电压。 2 术语 2.0.1 非开挖技术 Trenchless technology(No dig) 不开挖地表或以最小的地表开挖量进行各种地下管道/管线探测、检查、铺设、更换或修复的施工技术。2.0.2 顶进/起始工作坑/工作井 Drivepit(Entry pit) 为布置顶管施工设备而开挖的工作坑/井,作顶进工作坑/井中一般设置有后背墙以承受施工过程中的反力。 2.0.3 接收/出口工作坑 Reception pit(Exit pit) 为接收顶管施工设备而开挖的工作坑(井),有时也称为目标工作坑(井)(Target shaft)。 2.0.4 进人施工 Man entry pipe jacking 施工人员进入管道进行作业的施工方法,公认的进人和非进人管道直径划分一般以900mm为界。 2.0.5 顶管施工技术 Pipe jacking 在不开挖地表的情况下,利用液压顶进工作站从顶进工作坑将待铺设的管道顶人,从而在顶管机之后直 接铺设管道的非开挖地下管道施工技术。 2.0.6 微型隧道施工技术 Microtunneling 微型隧道施工技术也称为小口径自动化顶管施工技术,一般用于铺设小口径管道,在施工中可采用遥控的方式在地表控制管道的顶进方向。该工法也可用于铺设直径较大的管道。 2.0.7 中继站/中继间 Intermediate jacking station—IJS 中继站有时也称为中间顶推站、中继间或中继环,其安装在顶进管线的某些部位,把这段顶进管道分成若干个推进区间。它主要由多个顶推油缸、特殊的钢制外壳、前后两个特殊的顶进管道和均压环、密封件等组成。顶推油缸均匀地分布于保护外壳。当所需的顶进力超过主顶工作站的顶推能力、施工管道或者后座装置所允许承受的最大荷载时,则需要沿施工的管线安装一个或多个中继站进行辅助施工。 2.0.8 顶管机 Jacking machine 顶管机是在一个护盾的保护下,采用手掘、机械或水力破碎的方法来完成隧道开挖的机器。 2.0.9 后背墙 Reaction wall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本工程顶管均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进行施工,顶管施工的具体流程如下图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下 一 段 顶 管 施 工

1顶进设备的选用 顶进设备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顶铁、顶管机及排浆设备等。 千斤顶是掘进顶管的主要设备,考虑到为避免千斤顶故障而影响工程进度,故采用两套设备。千斤顶在工作坑内的布置采用两台并列式,顶力合力作用点与管壁反作用力作用点应在同一轴线防止产生顶时力偶,造成顶进偏差。根据施工经验,顶管上半部管壁与土壁有间隙时,千斤顶的着力点作用在管子垂直直径的1/4~1/5处为宜。 高压油泵由电动机带动油泵工作,选用额定压力为62Mpa的ZB-500塞泵,经分配器,控制阀进入千斤顶,各千斤顶的进油管并联在一起,保证各千斤顶活塞的出力和行程。 顶铁是传递和分散顶力的设备。要求它能承受顶压力而不变形,并且便于搬动。根据顶铁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横顶铁、顺顶铁和U形顶铁三种。本工程采用U形顶铁形式。顶进设备布置图如下: 2设备安装 顶管设备选定后即开始安装设备,在安装前必须测量好顶管轴线,设备机身托架采用钢结构,在安装时严格控制轴线与高差,轴线控制在3mm以内,高差控制在0~+3mm以内,两轨内距±2mm。在安装调平时确定砼后靠背的位置,后靠背采用40mm厚钢板,砼采用商品砼,后靠背的砼厚度宜控制大于40cm。之后将工具头下到导轨上,就位以后,装好顶铁,连接好各系统并检查正常后,校测工具头水平及垂直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合格后即可顶进工具头,然后安放混凝土管节,再次测量标高,核定无误后,开动工具头进行试顶,待调整好各项参数后即可正常顶进施工。

顶管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试行)

1 总则 1.0.1 为统一全国顶管施工技术要求,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确保施工质量,使顶管 施工规范化,中国非开挖技术协会特组织制定本规范。 1.0.2 当地下管道或其他管线的铺设可以通过顶进施工方法在交通、建筑、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带来 好的效益,应该采用非开挖施工方法。 1.0.3 本规范适用于敞开式和封闭式顶管施工方法。根据施工方法的不同,顶管机可分为敞开式顶管 掘进机和封闭式顶管掘进机两大类。敞开式顶管掘进机有手掘式、挤压式和网格式等;封闭式顶管掘进机有土 压平衡、泥水平衡、混合型等型式。 1.0.4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预制管道的地下非开挖施工,包括常用的断面为圆形、长方形以及其他不规 则形状的管道。 1.0.5 根据管道的材料和各自的连接方法来选择合适的管道之间的连接方法即:刚性连接或柔性连接。 1.0.6 对采用顶管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应事先做出充分预测,并使之符合 建设单位的相关要求。当预计影响难以确保地面建筑物、道路交通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时,应在建设单位的 组织下,会同有关部门商定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监测和保护。 1.0.7 当两条平行管道采用顶管法施工时,应贯彻先深后浅、先大后小的原则。两段管道平行顶进时, 其相邻管壁间最小净距应根据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不同的顶进方法和施工时间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 相邻顶管外壁的间距应不小于大管道的外径。 第1页 1.0.8 一般情况下,顶管的覆土厚度不小于3m,或者不小于1.5倍的管道外径,否则应采取相应的 技术措施。 1.0.9 在进行顶管工程施工设计前,应对施工线路进行工程勘察,调查分析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和工程 地质情况,充分掌握与顶进施工有关的现场资料。施工人员必须根据设计图纸、技术标准和现场施工条件等因素,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对操作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明确职责分工。 1.0.10 对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土压平衡、泥水平衡和?昆合式顶管机操作员,应加强专业技术和安全教育,并须持证上岗。 1.0.11 应与有关部门签订施工配合协议。在顶进作业前,对周围的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采取相应的防护 措施,避免造成意外事故。在顶进过程中,应对周围重大建筑物、顶进力、后座墙进行测量监控。测量监控方案 应纳入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中。 1.0.12 施工完毕后,管道的伸缩标准应该满足给排水管道、气体输送管道和其他管道的使用要求。 1.0.13 管道内施工的所有移动电机具和设备,必须有严格的接地措施。井下、管道内的照明设备 必须用12~36V安全电压。 2 术语 2.0.1 非开挖技术 Trenchless technology(No dig) 不开挖地表或以最小的地表开挖量进行各种地下管道/管线探测、检查、铺设、更换或修复的施工技术。 2.0.2 顶进/起始工作坑/工作井 Drivepit(Entry pit) 为布置顶管施工设备而开挖的工作坑/井,作顶进工作坑/井中一般设置有后背墙以承受施工过程中的反力。 2.0.3 接收/出口工作坑 Reception pit(Exit pit) 为接收顶管施工设备而开挖的工作坑(井),有时也称为目标工作坑(井)(Target shaft)。 2.0.4 进人施工 Man entry pipe jacking 施工人员进入管道进行作业的施工方法,公认的进人和非进人管道直径划分一般以900mm为界。 2.0.5 顶管施工技术 Pipe jacking 在不开挖地表的情况下,利用液压顶进工作站从顶进工作坑将待铺设的管道顶人,从而在顶管机之后直 接铺设管道的非开挖地下管道施工技术。

顶管规范的总结

6.1.1 工作坑形状一般有矩形、圆形、矩形工作坑的短边与长边之比通常为2:3。如果在两段交角比较小或者是在一个工作坑中需要向几个不同方向顶进时,则往往采用圆形工作坑;另外,较深的工作坑也一般采用圆形,且常采用沉井法施工。沉井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工程竣工后沉井则成为管道的附属构筑物 6.2.1 根据工作坑深浅,可以把开槽式工作坑分为浅槽式、支撑式及围堰式三种 7.1.1 后座墙(reaction wall)是顶进管道时为千斤顶提供反作用力的一种结构,有时也称为后座、后背或者后背墙等。在施工中,要求后座墙必须保持稳定,一旦后座墙遭到破坏,顶管施工就要停顿。后座墙的设计要通过详细计算,其重要程度不亚于顶进力的预测计算 5.4.4.3 装配式后座墙的底端宜在工作坑底以下(不宜小于50cm) 7.1.3 后座墙的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整体式和装配式两类。整体式后座墙多采用现场浇筑的混凝土。装配式后座墙是常用的形式,具有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适用性较强等优点。 8.1.1导轨是在基础上安装的轨道,一般采用装配式。管节在顶进前先安放在导轨上。在顶进管道入土前,导轨承担导向功能,以保证管节按设计高程和方向前进。 导轨应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导轨应顺直、平行、等高,其坡度应与管道设计坡度一致。当管道坡度>1%,导轨 可按平坡铺设; 2.导轨安装的允许偏差应为:轴线位臵:3mm;顶面高程:0~+3mm;两轨内距:± 2mm; 8.1.2导轨应选用钢质材料制作,导轨安装完毕后需在预留洞口内安装副导轨,副导轨的轴线以及高程均要与主导轨保持一致,此副导轨用于防止机头进洞后低头。 8.1.3普通导轨适用于小口径顶管,它是用两根槽钢相背焊接在轨枕上制成的,它的导轨面标高与管子内管底的标高是相等的 8.2.1主顶千斤顶安装于顶进工作坑中,用于向土中顶进管道,其形式多为液压驱动的活塞式双作用油缸。 主顶设备主要由下列装臵组成: 1.2-6只主顶千斤顶 2.组合千斤顶架 3.液压动力泵站及管阀 4.顶铁 8.2.2.1 千斤顶宜固定在支架上,并与管道中心的垂线对称,其合力的作用点应在管道中心的垂直线上; 8.2.3.5主顶千斤顶可固定在组合千斤顶架上做整体吊装,根据其顶进力对称布臵的要求,通常选用2、4、6只按偶数组合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 顶管施工就是非开挖施工方法,是一种不开挖或者少开挖的管道埋设施工技术。顶管法施工就是在工作坑内借助于顶进设备产生的顶力,克服管道与周围土壤的摩擦力,将管道按设计的坡度顶入土中,并将土方运走。一节管子完成顶入土层之后,再下第二节管子继续顶进。其原理是借助于主顶油缸及管道间、中继间等推力,把工具管或掘进机从工作坑内穿过土层一直推进到接收坑内吊起。管道紧随工具管或掘进机后,埋设在两坑之间。 本工程顶管均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机进行施工,顶管施工的具体流程如下图 顶管施工工艺流程图 1顶进设备的选用 顶进设备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顶铁、顶管机及排浆设备等。 下 一 段 顶 管 施 工

千斤顶是掘进顶管的主要设备,考虑到为避免千斤顶故障而影响工程进度,故采用两套设备。千斤顶在工作坑内的布置采用两台并列式,顶力合力作用点与管壁反作用力作用点应在同一轴线防止产生顶时力偶,造成顶进偏差。根据施工经验,顶管上半部管壁与土壁有间隙时,千斤顶的着力点作用在管子垂直直径的1/4~1/5处为宜。 高压油泵由电动机带动油泵工作,选用额定压力为62Mpa的ZB-500塞泵,经分配器,控制阀进入千斤顶,各千斤顶的进油管并联在一起,保证各千斤顶活塞的出力和行程。 顶铁是传递和分散顶力的设备。要求它能承受顶压力而不变形,并且便于搬动。根据顶 结构,在安装时严格控制轴线与高差,轴线控制在3mm以内,高差控制在0~+3mm以内,两轨内距±2mm。在安装调平时确定砼后靠背的位置,后靠背采用40mm厚钢板,砼采用商品砼,后靠背的砼厚度宜控制大于40cm。之后将工具头下到导轨上,就位以后,装好顶铁,连接好各系统并检查正常后,校测工具头水平及垂直标高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合格后即可顶进工具头,然后安放混凝土管节,再次测量标高,核定无误后,开动工具头进行试顶,待调整好各项参数后即可正常顶进施工。

顶 管 施 工 技 术 规 范

顶管施工技术规范 6.1一般规定 6.1.1顶管的施工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6.1.1.1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6.1.1.2顶进方法的选用和顶管段单元长度的确定; 6.1.1.3工作坑位置的选择及其结构类型的设计; 6.1.1.4顶管机头选型及各类设备的规格、型号及数量; 6.1.1.5顶力计算和后背设计; 6.1.1.6洞口的封门设计; 6.1.1.7测量、纠偏的方法; 6.1.1.8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布置;下管、挖土、运土或泥水排除的方法; 6.1.1.9减阻措施; 6.1.1.10控制地面隆起、沉降的措施; 6.1.1.11地下水排除方法; 6.1.1.12注浆加固措施; 6.1.1.13安全技术措施。 6.1.2管道顶进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管道所处土层性质、管径、地下水位、附近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1在粘性土或砂性土层,且无地下水影响时,宜采用手掘式或机械挖掘式顶管法;当土质为砂砾土时,可采用具有支撑的工具管或注浆加固土层的措施; 6.1.2.2在软土层且无障碍物的条件下,管顶以上土层较厚时,宜采用挤压式或网格式顶管法; 6.1.2.3在粘性土层中必须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土压平衡顶管法; 6.1.2.4在粉砂土层中且需要控制地面隆陷时,宜采用加泥式土压平衡或泥水平衡顶管法; 6.1.2.5在顶进长度较短、管径小的金属管时,宜采用一次顶进的挤密土层顶管法。

6.1.3采用手掘式顶管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管底以下不小于0.5mm处,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其他水源进入顶管管道。 6.1.4顶管施工中的测量,应建立地面与地下测量控制系统,控制点应设在不易扰动、视线清楚、方便校核、易于保护处。 6.2工作坑 6.2.1顶管工作坑的位置应按下列条件选择: 6.2.1.1管道井室的位置; 6.2.1.2可利用坑壁土体作后背; 6.2.1.3便于排水、出土和运输; 6.2.1.4对地上与地下建筑物、构筑物易于采取保护和安全施工的措施; 6.2.1.5距电源和水源较近,交通方便; 6.2.1.6单向顶进时宜设在下游一侧。 6.2.2采用装配式后背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装配式后背墙宜采用方木、型钢或钢板等组装,组装后的后背墙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6.2.2.2后背土体壁面应平整,并与管道顶进方向垂直; 6.2.2.3装配式后背墙的底端宜在工作坑底以下,不宜小于50cm; 6.2.2.4后背土体壁面应与后背墙贴紧,有孔隙时应采用砂石料填塞密实; 6.2.2.5组装后背墙的构件在同层内的规格应一致,各层之间的接触应紧贴,并层层固定。 6.2.3工作坑的支撑宜形成封闭式框架,矩形工作坑的四角应加斜撑。 6.2.4顶管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墙面应与管道轴线垂直,其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2.4的规定。 工作坑及装配式后背墙的施工允许偏差(mm)表6.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