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

经典案例——同仁堂a股分拆上市

一、当事公司介绍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 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同仁堂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 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于1992年8月17日,由原来的国有大型企业同仁堂制药厂改制设立,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其注册资本为18,90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括授权内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投资及投资管理;加工、制造、销售中药材、中成药、饮片、营养保健品、药膳餐饮、化妆品、医药机械并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药用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购销西药、医疗器械、卫生保健品、建筑材料、五金交电、化工、金属材料;货物储运;出租汽车业务;经营所属企业自产产品及相关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生产所需原辅材料、机械设备及技术的进口业务;开展对外合资经营、合作生

产、来料加工、来

样加工及补偿贸易业务;经营经贸部批准的其他商品的进出口业务。

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是由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将其所属的同仁堂制药二厂、同仁堂中药提练厂、进出口分公司和研发中心四部分进行投资,联合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和六位自然人(即赵丙贤、殷顺海、田大方、王兆奇、梅群、田瑞华)共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22日,同仁堂科技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领取了注册号为100001124466(2-2)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同仁堂科技公司生产20个剂型,2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并有丰富的已开发新产品和在开发新产品的储备.主要销售产品的剂型为冲剂、水蜜丸剂、口服液剂、片剂及软胶囊剂,主要销售产品有感冒清热颗粒、板兰根颗粒、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感冒软胶囊、人参生脉饮等。

2、背景分析

同仁堂分拆上市是中国资本市场寻找新的融资渠道的探索,不管是从国际国内市场还是从同仁堂本身的发展来看,都是有很深的原因的。

近年来,海外上市是许多企业的梦想和追逐的目标.而对于有331年历史的中药第一品牌同仁堂来说,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

在海外许多地区,同仁堂就是中药,中药就是同仁堂.只以这三个字,同仁堂在海外就拥有了多家大型药店的股份.然而,传统的中药急需走现代化、国际化道路.目前,我国中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被日本、韩国的"汉方药"挤得难以立足.要改变这种被动处境,利用海外的资本和科技优势,以现代化中药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是一条被广泛认同的道路,而从历史上来看香港就是中药海外流通的集散地。

从同仁堂自身来讲,同仁堂有世界级的品牌和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实力,但却

不具备世界级企业的规模和现实资质,即使按照中国的标准来看,迄今仍然不过是一家中型企业而已.如果不换一种思路,同仁堂无疑仍将继续维持目前这种缓慢但是稳健的增长势头,不过即使是在国内市场恐怕也难有突破,而市场是不会等人的.国内市场已经开始成为国内外医药公司寸土必争的主要角斗场,而在中国制药企业本来应占绝对优势的海外中药市场上,经过日本和韩国商人稍加改头换面的所谓"汉方药"却反客为主,在市场上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由于中医药独特的机理和西方的科学理论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解释系统,难以用符合"国际规范"的"科学标准"来进行定量的阐述,也就一直得不到将信将疑的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同和接纳.据统计,全球植物药年贸易额约150亿美元,而中国的中成药只占其中的3%—5%.中医药若能成功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将带来相当可观的商业机会,同仁堂则抓住了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同仁堂必须的选择就是将优秀的传统中药打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1999年,同仁堂举起海外上市的大旗,并将之视为海外战略中最关键的一步.国际中药市场每年有200亿美元的需求量,如果一个企业能在这个市场中占10%的份额,那就是相当于160多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而国际中药市场的现状是,日本和韩国改良后的"汉方药"占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发源地的中国在这个市场上只占了很小的份额,而且多为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根据同仁堂股份2000年3月20日公布的2000年年报,其全年主营收入是10.24亿元人民币,如果真能达到160多亿的收入,同仁堂的业绩将会增长16倍.不论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还是迫于出口创汇的压力,同仁堂进军海外市场是企业的重要目标。

3、融资方案

同仁堂股份公司资产分拆并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在这整个资本运作的过程中,中介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本所张圣怀律师为同仁堂科技公司的改组设立及h股发行上市的中方主办律师,公司外方律师为香港郭叶律师行,国际协调人(包销商)为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包销商律师为顾恺仁律师行,核数师为安达信公司,物业估值师为利骏行测量师有限公司。

在确定分拆方案的问题上,各方中介机构以其各自的专业知识为同仁堂充当智囊团,对同仁堂最终选定方案和分拆上市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当时提出的三种海外上市方案:1、法国里昂证券提出的同仁堂在a股基础上增发h股方案;2、中银国际提出的在同仁堂a股公司之上构筑一家控股公司去香港上市方案;3、中证万融公司提出的同仁堂a股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香港创业板。

第一个被否决的是里昂证券提出的"由a股公司在香港直接增发h股"的方案,但是讨论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管理结构和协调成本都不变,可是由于操作起来简单,集团的管理层几乎接纳了他们的建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很多问题.因为根据当时香港的市场情况,h股发行价预计为每股2~3港元,而同一种股票在沪市已经涨到了20多块.政府管理部门就不一定能够同意,同样一种股票到香港卖这么低的价格,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a股股东也会反对,为什么股权会稀释得如此厉害?

随后是主承销商中银国际提出的"控股公司方案",即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一个全资的同仁堂控股公司,控股公司代表集团公司持有a股公司75%的股份,然后安排控股公司到香港上市.支持者称,由于上市的不是实际的资产而是权益,这相当于将原来不能流通的部分国有资产成功套现.而这一方案的融资额也大于其

他方案,当时预计可融资3亿至4.5亿港元.更重要的是,用于融资的是集团公司自己所持有的a股公司权益,港沪两地股东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该方案的弊端在于可能会使管理结构更复杂,会使管理层次更多;而且当控股权被稀释到小于50%时,就有可能被国外公司收购,最后"同仁堂"这块价值连城的招牌会流落海外,更何况还有双重纳税的问题.此方案也最终被否决。

最后经过各方中介机构的深入讨论,在进行了利弊权衡之后,确定了第三种方案为最终海外上市方案:即同仁堂a股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资产和业务设立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分拆上市一旦成功,公司就能够获得一笔巨大的投资收益;其次是开辟了一个新的融资窗口;再者公司还可以通过发起人股、认股权等方式,为a股公司有关高管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一家著名的上市公司就曾公开提出,要通过分拆上市在几年内造就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同仁堂分拆上市将为国内公司运营带来新的思路。

基于这种国内外的大环境的影响,同仁堂科技应运而生。

(1)确定同仁堂科技股权结构

同仁堂科技的股权结构:a股公司中的制药二厂、提炼厂、科研中心和进出口分公司并入在香港上市的同仁堂科技,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以现金出资2910266元,折股290万股,占总股本的2.636%。

(2)引进高管持股方案

根据国际惯例,同仁堂科技在股权设置上安排了高层管理人员持股,董事长殷顺海,副董事长田大方、王兆奇,总经理梅群分别出资50余万元持股50万股. (3)确定海外合作者

2000年10月7日,在经过了两年多的艰苦谈判后,即将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同仁堂科技,与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全资附属的和记中药投资有限公司及京泰实业(集团)在香港成立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中药行业目前在海外的最大合作项目。

2000年10月11日,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和记黄埔斥资约5000万元,认购即将上市的同仁堂科技总发行股本的近10%的股份,成为最大的战略投资者.此举对股票发行后上市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经过了以上重大举措,同仁堂为其分拆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以及其后企业发展并进军国际市场做了充分的准备。

4.分拆上市

2000年10月31日,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创业板挂牌交易,发行价3.28港元,首日开盘价4.00港元,下午以4.30港元报收,全日最高价5.20港元,最低价4.00港元,当天成交量2771.5万股,成交金额12455.2万港元 .同仁堂科技此次在港发行h股7280万股(不含超额认购部分,股票面值1.00元人民币,每股发行价3.28港元,集资二亿三千八百七十八万元港币(不含超额认购部分),获二十多倍超额认购.交易首日以 4.30港元报收,比其招股价高出近三成,升幅高达31%.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上市。

同仁堂科技设立时发起人认购的同仁堂科技的全部股份为11000万股,公开发行(h股)前同仁堂a股持有同仁堂科技90.9%的股份,公开发行后同仁堂a股持有同仁堂科技54.7%的股份。

本案例为国内上市公司将其资产分拆并在境外上市的首案(再融资案),形成

了被日后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的"同仁堂模式”

5.分拆上市的好处

以"同仁堂模式"为例:

分拆上市一旦完成,将给a股公司带来一块巨大的可以变现的投资收益.同仁堂a股当初仅仅投入同仁堂科技1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和业务,每股面值1元,折合1亿股.经过半年多的资本运营,按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同仁堂a股所持有的1亿股同仁堂科技股票已身价倍增至 4.73亿元的市值,这是香港资本市场给出的公允价格.同仁堂a股总股本2.4亿,流通股6000万,99年每股收益0.58元.也就是说,此举为同仁堂a股带来每股高达 1.55元的投资收益即(4.73-1)÷2.4=1.55。

同仁堂a股所得到的并不仅仅是3.73亿元的财富,更重要的是相伴而来的同仁堂从中国走向世界所需要的经验、资源和渠道.

目前,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已成为同仁堂科技的第二大股东、最为重要的战略投资者,将对同仁堂科技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假如a股公司继续单独运作这部分资产和业务,虽然可以享有100%的权益,但其成长性在现有格局下不可能有很大变化,也就是目前每年25%左右的增长率.有了和记黄埔等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加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54.7%股权所获得的收益将要远远超过100%控制所获收益,因为在新的格局下,同仁堂科技的增长率将数倍于25%。

事实上,同仁堂科技的高速增长必将对同仁堂a股向现代化、国际化大企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同仁堂a股持续高速增长最需要的,其价值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

6、定位和重组

在具体的操作中,为了保证分拆出去的资产与同仁堂a股公司剥离,同时不影响a股公司在国内股市的业绩。

原则定下来,操作就有了思路和标准。

重组后,同仁堂科技的预计税后利润,不应高于原a股公司同期净利润的1/3,不应低于原a股公司同期净利润的1/5;以科技含量(科技贡献率)为标准,对a股公司及集团的所有产品或业务进行划分,将科技含量高的业务或产品收入同仁堂科技.同仁堂科技从科研、生产到销售尽可能自成体系。上述三项标准缺一不可,利润标准是第一位的.为满足利润标准,可以将产品或业务的科技含量标准人为地调高或调低,确定产品或业务后,再尽可能地使科研、生产及销售自成体系。

基于既要保证a股股东根本利益,又要对境外投资者有吸引力的原则,分拆重组还要使a股收益大幅提升,要确保同仁堂科技的成长性和企业管理的规范化。

要求:指出同仁堂选择分拆上市战略的动因是什么。分析同仁堂分拆上市如何规避风险。

同仁堂分拆上市分析

武钢股份增发新股案例 案例目标:本案例介绍了武钢股份2004年增发新股筹集资金准备整体上市的过程,以期说明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整体上市的内涵以及筹资过 程中对流通股股东权利的保护。 2004年6月23日武钢股份(股票代码600005)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新股增发在证券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形下,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热情追捧,募集资金总量899,850.512万元,创今年以来深、沪两地新股募资新高。本次新股增发的发行价格为每股6.38元,最终发行数量为141,042.4万股,其中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56,400万股社会公众股,向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定向增发84,642.4万股国有法人股。武钢股份此次增发新股,募集资金将用于收购大股东拥有的钢铁主业资产,收购完成后武钢集团将基本实现整体上市。 一、武钢股份及武钢集团简介 (一)武钢股份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股份”)由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集团”)作为发起人,采用发起设立方式,于1997年11月创立。1999年,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武钢股份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截止2002年底,公司总资产69.82亿元,股东权益为51.62 点评: 再融资所筹资金用途明确。 武钢股份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可以信赖。 这种“共赢”思想符合考虑相关者利益实现的公司共同治理模式,在此基

亿元,每股净资产为2.46元。200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58亿元,实现利润8.9亿元。 公司主要装备和工艺技术分别从德、日等国引进,拥有HIB钢生产专利、多点检测集中控制的带材纠偏装置等一批当今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25项、专有技术31项。至2002年底,公司固定资产原值为57.24亿元,拥有各类先进设备8151台(套),高精度的铁损仪、测厚仪等测量设施和仪器416台(套)。公司共拥有39条作业线,其中:冷轧厂有国际先进技术的HC极薄带轧机和五机架连轧机等16条;硅钢片厂有国内唯一的高温环形退火炉和高精度森吉米尔轧机等23条。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普冷板、热镀锌板、电镀锡板、彩涂板、取向硅钢片、无取向硅钢片等6大类别共198个品种规格,广泛应用于代表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众多领域,如高速电子加速器、高速电子计算机、大型发电机、节能变压器、汽车、家用电器、电讯仪表、建筑材料等。 公司成立后,高层领导通过确立企业与顾客、股东、员工及相关方“共赢和协调发展”的价值观,逐步构建了公司的“共赢文化”,其内涵是把公司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运用,以实现各相关方价值需求的共赢平台,并在这一平台上携手共进。据此,公司确定了为顾客奉础上构建的一系列宗旨、远景等也符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要求。 集团公司实力雄厚,要想实现股份公司“小鱼吃大鱼”整体上市的目标,就必须解决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 钢铁产业的资产也就是拟由武钢股份收购

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案例简述: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国内外。通过上百年来产品的多样化和工艺的稳定性,打造出了同仁堂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技术优势,形成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发展的道路上他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凭借其原材料良好的质量保证以及制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牢固的信任。 SWOT 分析: 1同仁堂国际化三部曲分析 同仁堂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优势,以循序渐进,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模式向前发展着。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2.海外投资控股。3.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 第一步,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同仁堂是中国中药的第一品牌,是业内的老字号,其300余年中时刻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使得同仁堂金字招牌的经久不衰具有强势的品牌优势,因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们的青睐。在海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同仁堂注重品牌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由于海外华人与中国同宗同源,文化理念接近,所以,先天的脐带效应也使得他们顺理成章的接受中药,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最终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同仁堂的300年历史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有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技术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同仁堂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创新团队和体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西药的科研技术,使得中药发生质的蜕变,从而与其他国家接轨。 1993年起,同仁堂相继在香港开办了母公司及四家子公司,同仁堂以其品牌与独到的技术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势入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并凭借合资公司的开办,使同仁堂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以“品牌,技术”投资为核心的海外拓展之路,为此后海外投资开办控股公司奠定了基础。 让合资同仁堂通过在海外与其他公司共同合资建立海外合资企业,第二步,海外投资控股。对首先,企业在当地进行产品生产和国际研发。以这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同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同仁堂节省资金,于当时的同仁堂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式,需要一个“引路对于初入其他国家市场的同仁堂来说,时还可以大幅降低投资风险。其次,最后,在合作过程中,同仁堂还可人”来帮助他们在他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融入当地市场。以借助其拥有的庞大的网络来拓展自身业务。后,伴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传第三步,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我国加入WTO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及统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打开了通往国际的大门。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中医药专业机构和人员在国外的迅猛发展,同仁堂走向世界指日可待。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同仁堂也集中了一批网络人才,积极介人电子商务领域,全方位、让人们意识积极宣传同仁堂,多角度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网络高速度传播信息的特点,从而为自吸引消费者与国际知名公司的眼球,到这是一家具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的公司,同仁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办特许经营除此之外,己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在海外设立办事处等,使中药更加贴近国际市场的同时,连锁店,建立中药分装加工厂,高附加值的产品,使建立集生产,科研和销售为一体的的生产科研基地,生产具有高科技,其产品的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 2.同仁堂海外营销策略产品策略首先要明确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即指企业制定经营战略时,所谓产品营销策略,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产品策略问题。各国有效

同仁堂案例分析

同 仁 堂 案 例 分 析 姓名:孙雷 班级:营销09-02

学号:0918180219 目录 1中药市场分析 (1) 2同仁堂的产品理念 (1) 2.1生产理念 (1) 2.2产品定位 (1) 2.3产品细分 (2) 2.4市场影响因素 (2) 2.4.1外部因素 (2) 2.4.2内部因素 (3) 3同仁堂的产品现状及对策 (4) 3.1传统剂型占主导,现代剂型正在发展 (4) 3.2做好主导产品,创立同仁堂特色品牌 (4) 4同仁堂的营销策略 (4) 5同仁堂的营销危机 (6) 5.1同仁堂外部营销缺陷 (6) 5.2同仁堂内部营销缺陷 (7) 6同仁堂的未来发展 (8)

“同仁堂”的案例分析 同仁堂,在几百年内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战乱,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金招牌,改革开放之后,同仁堂又是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保持金字招牌在这个充斥着时尚潮流和年新科技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引领时代潮流,带领中医药业在市场上继续前进。 1中药市场分析 当前中药市场的变化趋势是中药的社会需求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药品价格渐趋合理,将会刺激需求;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型中药市场将稳步增长;中药保健品发展趋势、开发范围向多领域发展;剂型中药朝着更方便更实用方向发展;研制生产向多元化发展;销售经营呈现多渠道的网络化。 中国中药市场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远远大于实际生产量,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对市场的预期较大,市场对企业有重组的要求;市场环境及产业政策推动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2同仁堂的产品理念 2.1生产理念 同仁堂产品的生产观念一直秉持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美德,因始终坚持民族特色,并始终以“传统药物的高疗效”赢得了消费者的厚爱。同时,国内消费者普遍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较西药小。 2.2产品定位 同仁堂提出产品开发立足“三三定位”原则。即,品种定位三原则、剂型定位三原则、市场定位三原则。 品种定位:一是筛选开发在海外具有发展潜力的中成药品种,培育国药公司支柱成药品种。二是筛选既具有国际化市场潜力,又能体现中医药优势的新型保健食品。三是筛选开发注册周期短,手续相对简便的品种,节约费用;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同仁堂分拆上市案例分析 一、战略动机 1、提高了投资收益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会因为同仁堂科技的成功上市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若以市场价格计算同仁堂股份公司对同仁堂科技的投资,按照3.28港元的发行价格,同仁堂股份公司的投资市值将达到3.28亿港元,减去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投资收益达2.28亿元人民币以上。 2、同仁堂科技的分拆上市能使同仁堂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持续、大幅地加强和提升 在同仁堂科技利用上市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中,包括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共同建立中药生产基地及新药研发中心、建立全球医药电子商务系统、进军生物制药等,每一个项目都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具有成长性。 3、降低投资风险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主板市场是以风险低、收益稳定为特征的。而同仁堂科技上市的创业板不同于主板市场,是一个风险投资的市场,该市场上

的投资者愿意投资于高科技、高风险、高成长的风险企业。同仁堂股份公司分拆部分高科技业务和资产组建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就是利用国际风险投资者的资本发展高科技业务。投资成功了,同仁堂股份公司的股东将享受绝大部分的高收益;失败了,承担高风险的主要是通过创业板市场投资于同仁堂科技的投资者。分拆上市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母公司股东投资高科技的高风险,促进母公司的稳健发展。 4、实施国际发展战略 同仁堂科技的分拆上市是迄今已有330多年历史的同仁堂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的战略部署的关键一步。一方面,同仁堂拥有了国内、国际两条融资渠道,在利用国际资本方面取得突破;同时,可以借助和记黄埔世界一流的企业管理机制、经营人才及强大的国际市场营销和推广渠道,加快进军国际医药市场的进程。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为中药现代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香港是国际金融商业中心,在资金管理、国际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拥有内地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同仁堂科技计划在港建立科技开发基地、生产基地,以香港为基础建全球性的营销网络。随着这些项目的完成,同仁堂将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科研、生产、市场推广的现代化、科学化体系。

同仁堂案例分析

指出同仁堂选择分拆上市战略的动因: 分拆上市对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以及其子公司都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从同仁堂母公司的角度看,通过分拆出让股权可以以获得大量的IPO(equity carve-out)现金,改善母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提高公司资产的增值能力,拓展融资渠道,形成有效经营激励机制和资本优势,分散经营风险。将子公司分拆上市还会显著地提升母公司短期业绩,使母公司更容易获得潜在的配股和增发机会。 另一方面,从分拆后的子公司角度看,同仁堂分拆上市为子公司打开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渠道,从而更好地满足其项目投资需求。分拆出去的子公司可以从外部筹集资本,资本来源将不再仅仅限于母公司一条渠道,即不再完全依赖母公司其他业务的收益所产生的现金流的唯一支持。 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可以提高投资收益。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会因为同仁堂科技的成功上市获得巨额的投资收益。同仁堂科技将成为同仁堂股份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同仁堂科技公司有三大块业务:传统中药的现代化改造、高科技生物制品的开发、中药电子商务。同仁堂二厂是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重点改造项目,分别投资2950万、2960万、2990万元对新剂型车间、提取生产线、颗粒车间进行改造,已在99年底完成,是股份公司里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最高、剂型先进、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化企业,2000年将全面进入收获期。若以市场价格计算同仁堂股份公司对同仁堂科技的投资,按照3.28港元的发行价格,同仁堂股份公司的投资市值将达到3.28亿港元,减去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投资收益达2.28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时,同仁堂科技的分拆上市能使同仁堂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得以持续大幅地加强和提升。在同仁堂科技利用上市募集资金投资的项目中,包括与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共同建立中药生产基地及新药研发中心建立全球医药电子商务系统进军生物制药等,每一个项目都经过长时间的筹备,具有成长性。 第二,分拆上市也有助于原上市公司母体经营业绩的改善。由于股票在发行时通常是采用溢价发行的方式,上市公司作为发起人将享有这部分的溢价所得。同时,在经过一定期限之后,上市公司还可变现其分拆子公司的股份,从而获得资本增值收益。按照现行相关会计准则,上市公司投资所获得的股权投资差额的收益摊销期可超过10年。这样,母公司的业绩在大幅提升的基础上,还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后,同仁堂就完全可以市场价格计算其对同仁堂科技的投资。按照已确定的3.28港元的发行价,当同仁堂科技发行股票时,同仁堂的投资市值将达到3.28亿港元,减去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投资收益达2.28亿元人民币以上。按同仁堂目前总股本2.4亿计算,其每股投资收益将近1元人民币。 第三,降低投资风险。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的主板市场是以风险低、收益稳定为特征的。而同仁堂科技上市的创业板不同于主板市场,是一个风险投资的市场,该市场上的投资者愿意投资于高科技、高风险、高成长的风险企业。同

第四讲 案例 4 同仁堂的新生

第四讲案例 4 同仁堂的新生 上传时间:2005-8-2 17:35:10 | 浏览次数:380 案例4:同仁堂的新生 案例呈现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1953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说:“1949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53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多人,奖金约80万元,年产值约16万元,年零售额约30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1949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方式陈旧,存在生产计划性不强,物资储存分散,领取手续不清,库存积压产品过多等漏洞。公私合营后,改善了经营管理,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增加设备,改进技术,自行设计了粉碎机、汽锅等,改进了生产包装。销售额也不断上升。门市部抓药从每天几十服,增加到每天200多服。经理乐松生高兴地说:“别家的流水逐日下降,咱们的流水逐日上升,原来担心合营工作会影响生产,没想到合营后业务发展这么快,这下可放心了。” 1955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同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副市长。1956年1月13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东报喜。 案例讨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意义是什么? 案例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

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及案例

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及案例 2000年 7月27日,青鸟天桥分拆青鸟环宇在香港挂牌,成为内地第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序幕。此后,多家上市公司纷纷效仿。2009年,搜狐、中华网、盛大、新浪均不约而同地在纳斯达克登场,再次掀起分拆上市的高潮。分拆上市是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 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 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 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 事实上,在海外市场的中资上市公司进行分拆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2009年之前,只有侨兴资源通过分拆侨兴移动在纽交所上市。而到了2009年,却出现4家中国已上市公司进行分拆,分别是搜狐分拆畅游,中华网分拆中华网软件,盛大分拆盛大游戏,易居和新浪分拆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在港股市场上,早在2000年就有同仁堂、青鸟天桥尝试分拆子公司上市成功,随后又有TCL集团、新疆天业、海王生物、友谊股份、华联控股共8家公司将自己的控股子公

司拆分出登陆香港创业板。 为何分拆上市会受到一些公司的追捧和青睐,分拆上市到底魅力何在?这就需要我们对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动机分析 1、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分拆上市对母公司最大的好处在于它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分拆上市实际上具有“一种资产、两次使用”的效果,因而许多上市公司将其作为再融资的手段,由于中国大陆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因而这一点尤其具有吸引力。对于母公司来说,通过出让一部分股权可以获得大量的IPO现金,而对于子公司来说,扩大了的融资渠道可以使自己的实力扩大,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项目和投资运作。当前许多公司内部资金短缺,通过分拆上市,能够使得公司获得一笔相当可观资金用于解决燃眉之急,正是许多公司求之不得的。 国内第一例分拆上市的青鸟环宇,就是从青鸟天桥分拆的。青鸟环宇在香港总招股2400万股,每股发行价11 港元,筹集资金2.64亿港元。 2、专业化经营要求 投资组合思想因其能够充分有效地分散风险而广受赞誉。相应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理念也使得企业不断追求经营投资多元化以分散自己在单个或特定领域的投资风险。但

同仁堂选择分拆上市

小组研究总结 总结如下: 一、指出同仁堂选择分拆上市战略的动因是什么? 同仁堂香港上市适时挑起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重任,赢得了民心。中药现代化已在国内提了许多年,中国政府也制订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但目前我国中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被日本、韩国的“汉方药”挤得难以立足,甚至有人大声疾呼中药不再姓“中”了。国内部分中药企业包括上市公司相继开发了一些现代化的中药,取得了许多成果,但始终无法改变我国在中药现代化领域的被动处境。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这些企业都没有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二是目前的中药现代化实践尚未溶入国际医药发展的主流,三是没有雄厚的处方储备,难以推陈出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仁堂分拆组建同仁堂科技,以其中药界的领袖地位,借助香港的资本和科技优势,大举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可谓众望所归,在国家需要它的时候挺身而出。 首先对于那些整体经营稳定、经营业绩尚佳的上市公司来说,通过分拆,既可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拓展融资空间,促使企业融资格局多元化,又可以满足那些发展前景广阔的高科技子公司的持续融资需求,增强自我发展后劲,并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的退出通道。其次有助于公司经营业绩的改善。由于企业在发行时通常是采用溢价发行的方式,上市公司作为发起人将一同享有这部分的溢价所得。按照同仁堂科技3.28港元的发行价,同仁堂的投资市值将达到3.28亿港元,减去1亿元人民币的初始投资,投资收益达2.28亿元人民币以上。另外,在经过一定期限之后,上市公司还可变现其分拆子公司的股份,从而获得资本增值收益。这样,母公司的业绩将得到大幅提升。再次,分拆有利于消除企业盲目扩张所带来的负效应。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扩张的内在冲动,无论是规模性扩张还是多元化经营扩张。但管理效率假说表明,当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存在着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临界点,这时会产生一定的负协同效应,即由于企业规模偏大造成所谓的“X非效率”。而分拆则可以消除企业盲目追求做大所造成的弊端,它通过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业务的重新定位,在确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可以使它们更加集中于自身的优势项目,有利于增强其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通过子公司分拆上市,有助于公司主业的突出。业务多元化的公司通过部分业务的分拆,不仅可以使公司的主业结构更加清晰,而且会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降低多元化业务之间的负协同效应。同仁堂科技的分拆,就是将生物制药产品业务从中成药产品业务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原公司——同仁堂能更好地集中资源优势,做大和做强自身的核心业务。有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在解决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时候,对于公司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而言,由于在他们的业绩之上没有建立起基于整个企业价值的激励机制,因而会导致对分支机构管理层激励的弱化,分拆上市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即同仁堂科技的管理层在分拆后将直接面对市场,接受市场的评估,由此在新的公司内部就能建立起适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分析同仁堂分拆上市如何规避风险? 同仁堂分拆上市将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不可视分拆上市为“圈钱”工具,分拆业务的市盈率不可低于母公司,不可动摇母公司的独立上市地位,不可忽视母公司与子公司现金流量的平衡,不可忽视股权稀释带来的外来威胁,不可沿用旧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 分拆上市是同仁堂科技取得优良业绩的根本原因,因为实行分拆之后,公司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更大,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作用也更大,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活力的问题,平衡了集团、a股公司、同仁堂科技以及公司内部的利益关系。同仁堂科技上市后,同仁堂集团、同仁堂a股和同仁堂科技之间的股权关系依然是控股关系,但a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由90%下

同仁堂SWOT分析讲课教案

同仁堂公司SWOT分析 (一)同仁堂的优势分析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始建于1669年。"九五"以来,同仁堂秉承“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今,同仁堂年销售额50亿元,实现利税6亿多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资产总额已近63亿元。 优势一:人力资源管理 创建于清初的“同仁堂”是北京著名的老字号,由乐家创立,又称为“乐家老铺”。乐家当初开中药铺取名“同仁堂”具有全家同舟共济、共同创业的意愿。从现在来看,也就是要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如今的同仁堂,为各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他们改革陈旧的用人机制,为各方面人才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他们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以人为中心的各项政策待遇,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他们优先为企业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解决住房问题;为学有所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 优势二:百年老字号品牌价值 品牌理念是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品牌化经营的最高原则,也是指导各式各样的传播的出发点。虽然我们无从明确获知同仁堂品牌传播背后的真正理念,但从同仁堂网站的内容看,“中药文化”应该是同仁堂品牌的核心。我们注意到,同仁堂对中药文化的表达有不同版本,比如“同仁堂国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以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过去的几年里,同仁堂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中华文化有较强渗透和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澳门、香港等,我们可以推断“中药文化”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优势三:企业文化 同仁堂品牌传播的最成功之处是借电视连续剧开展文化营销。从《大宅门》的无意,到《大清药王》的轻车熟路,同仁堂已经能够很圆熟地挖掘自己的百年传奇,通过艺术形象为品牌代言。归根结底,优秀的企业文化传统是北京同仁堂生产经营的灵魂所在,也是这个老字号长盛不衰的秘密之一。同仁堂秉承“弘扬中华医药文化,领导绿色医药潮流,提高人类生命与生活质量”的企业使命,为顾客提出“为了您的健康与幸福,尽心尽意,尽善尽美”的服务承诺,“神州国药香,北京同仁堂”等等都以民族气节为己任,在国家危难之际从不发国难财。使得顾客产生了对北京同仁堂的民族气节的敬意。 (二)同仁堂的劣势分析 1、单一品牌后继乏力

同仁堂案例分析

而今迈步从头越:同仁堂传奇 在北京大栅栏林立的店铺中,有一座古朴庄重的楼阁,这便是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由祖籍浙江宁波、明代迁居北京的乐家第四代传人乐尊育创建的、享誉海内外的老字号“同仁堂”药店。 在坎坷的岁月中,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同仁堂非但没有消逝,反而日见辉煌——由解放前的三间小门脸发展到今天营业面积为4600平方米的大楼;从过去“供奉御药”的中药房发展为总资产18亿元、拥有6000多名员工的现代集团企业,并成为医药界为数不多的上市企业。其店名更成为企业德、诚、信的化身。 同仁堂经营不少名贵药——上百上千元的人参鹿茸,同时廉价药品也十分丰富:一元一张的狗皮膏、几角钱一瓶的眼药水……他们做大生意,但也不放过小买卖,“只要能方便顾客就行”。同仁堂以“养生济世”为己任,从不为不义之财所动。前几年我国南方一些城市流行肝炎,特效药板兰根冲剂供不应求,到同仁堂拉板兰根的汽车排起了长队。同仁堂的职工昼夜奋战,生产高质量的板兰根。有人提出药品需求量这么大,况且配料之一白糖库存没有了,用的是高价糖,如果按原价出厂不合算,应提高价格。但同仁堂将治病救人视作自己的天职,岂能乘人之危发难民财,药品一律按原价出厂。 同仁堂“德、诚、信”这一服务宗旨更是体现在药品质量上。60年代曾发现过一批保存了几十年甚至百余年同仁堂制作的中成药,这些药香气浓郁,润而不干,就像是近期制作的一般,其过硬的质量是不言而喻的。 同仁堂的药质和药效让人备感神奇,殊不知它的采购和制作是何等的考究。同仁堂一向不惜以高价购买上品参茸;对于不按时令采集的劣等药材,尽管市场价格便宜,也绝不购买。对黄酒、蜂蜜等附加料的选择也是极为重视。在制作成药过程中,同仁堂严格地按照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行事。如今,“质量第一”的宗旨不变,店内所有药品都从主渠道进货,“产非其地,采非其时”的药材被拒之门外。店内的中成药,从购进原料、炮制工到包装上柜,要经上百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所售饮片,均需经过再加工,除去杂质方可销售。 三百多个春秋过去了,同仁堂药店大了,名气大了,但它的追求——“质量第一”却丝毫未变。 为了让每一位顾客都能买到放心药,药店采取各种措施,杜绝假冒伪劣商品进店。药店建立了从采购、验收、保管到销售,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把关的质量检验制度。在收购野山参、鹿茸、冬虫夏草、牛黄等名景药材时,要派经验丰富的中药专家亲临产地,看货选样。 俗话说“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传统的中药生产鉴别所凭借的经验,是对药物的眼看、手摸、耳闻、口尝的感性认识。但鉴于现今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同仁堂的产品除了传统的鉴别方法外,要由质检科送权威检测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销售。 过去的同仁堂就很注重宣传自己:每当京城会试期间,同仁堂都要向举子们馈赠牛黄清心、羚翘解毒等四季度时之药,以此为同仁堂传名。每当阴历二月开沟时,同仁堂便制造写有同仁堂字样的大红灯笼,夜晚置于开沟之地,以防行人落入沟中。同仁堂时常还做些舍粥、舍棺材的义举……这一切都使同仁堂美名流传。 在市场经济中,同仁堂人更没有放弃对自己的宣传。媒体的宣传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宣传手段靠的是“真诚的服务”。 多年来,同仁堂一直默默地为顾客提供着费工、费时、不见经济效益的各种便民服务。买药的顾客有时对药性不清楚,或是代别人抓药,为此同仁堂在店堂中设立了“问病服药处”,聘请有经验的退休老药工为顾客免费提供咨询。 中药里,汤剂的比重较大,熬制汤药费工费时。同仁堂坚持为顾客熬制汤药,只收取极低的工本费。此外,他们还长期代客加工中成药,加工的丸、散、膏、丹等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用料细,做工精,有效成分保持得好,因而许多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托人或专程来同仁堂配药。 代客邮寄药品业务也是赔本的买卖,可邮寄部始终做到“有信必答,有求必应”。顾客寄来的钱剩余的多,便为顾客寄回;如果只剩下块八毛的,就买成邮票同药一起寄回。他们这种“计较”的态度令顾客感动不已。 药店还安排专人夜间售药,设立患者和客户急需药品登记簿,为残疾人送药上门,增设ATM取款机、磁卡电话、助听器测试仪以及外币兑换业务,目前已可兑换21个国家的货币。1996年,同仁堂又本着“社会效益第一,一心为病患者服务”的指导思想,创办了医馆,聘请26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北京市名老中医坐堂应诊,为百姓解决了看专家号难的问题。由于医馆专家的医术精湛,疗效显著,国内外各阶层人士纷纷慕名而来。 这些便民、利民的服务胜过了千言万语的文字宣传,因为它深入民心。 现在,在经济大潮中,同仁堂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在国内外进行商标注册。同仁堂商标已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以及28个马德里协约国注册或申请注册。由于全面考虑商标的可读性和可传播性,同仁堂又在以上国家申请注册“TONC REN TANG”英文商标,双龙加英文应为同仁堂出口产品的专用标志。 同仁堂对商标管理极为严格。同仁堂包装广告公司行使对集团商标的管理职能,商标问题的重大决策必须经过集团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有关处室处长召开办公会讨论通过。使用同仁堂商标的单位,按统一表格填报申请材料,交同仁堂包装广告公司,申请材料经商标办公会议审批,申请批准后要签订统一的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被许可人无权再转让他人使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签订后3个月内报注册人和被许可单

北京同仁堂案例分析

引言:同仁堂,是提起中药,许多人都会不约而同想到的名字。他历经数代,发展成为国内最负盛名的老药铺。然而在现如今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仁堂又是如何与时俱进,成功实现跨国经营,带领中药走向世界的呢 案例简述:北京同仁堂是我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国内外。通过上百年来产品的多样化和工艺的稳定性,打造出了同仁堂独具特色的品牌优势与技术优势,形成其内在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发展的道路上他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凭借其原材料良好的质量保证以及制药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消费者对其产品产生牢固的信任。 SWOT 分析: 1同仁堂国际化三部曲分析 同仁堂在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优势,以循序渐进,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模式向前发展着。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2.海外投资控股。3.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 第一步,以品牌与技术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同仁堂是中国中药的第一品牌,是业内的老字号,其300余年中时刻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以及“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使得同仁堂金字招牌的经久不衰具有强势的品牌优势,因此才能赢得消费者们的青睐。在海外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同仁堂注重品牌优势所带来的影响,加大自身宣传力度。由于海外华人与中国同宗同源,文化理念接近,所以,先天的脐带效应也使得他们顺理成章的接受中药,然后以此为中心向外扩散,最终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同仁堂的300年历史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形成了独有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技术资源。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同仁堂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创立了自己的医药创新团队和体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西药的科研技术,使得中药发生质的蜕变,从而与其他国家接轨。 1993年起,同仁堂相继在香港开办了母公司及四家子公司,同仁堂以其品牌与独到的技术作为无形资产的形势入股,在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中占一定份额。并凭借合资公司的开办,使同仁堂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以“品牌,技术”投资为核心的海外拓展之路,为此后海外投资开办控股公司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海外投资控股。同仁堂通过在海外与其他公司共同合资建立海外合资企业,让合资企业在当地进行产品生产和国际研发。以这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对于当时的同仁堂来说这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同仁堂节省资金,同时还可以大幅降低投资风险。其次,对于初入其他国家市场的同仁堂来说,需要一个“引路人”来帮助他们在他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下融入当地市场。最后,在合作过程中,同仁堂还可以借助其拥有的庞大的网络来拓展自身业务。 第三步,抓住机遇,发展跨国经营。我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我国传统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打开了通往国际的大门。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及中医药专业机构和人员在国外的迅猛发展,同仁堂走向世界指日可待。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同仁堂也集中了一批网络人才,积极介人电子商务领域,全方位、多角度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网络高速度传播信息的特点,积极宣传同仁堂,让人们意识到这是一家具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的公司,吸引消费者与国际知名公司的眼球,从而为自己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同仁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办特许经营连锁店,建立中药分装加工厂,设立办事处等,使中药更加贴近国际市场的同时,还在

营销案例分析附件3.1 同仁堂成功的典范

附件3.1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中药业的第一品牌,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以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 同仁堂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392,082.05元,净利润146,648,474.92元。集团下属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300多年的老字号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同仁堂是老字号经营的典范,那么,在老字号大多数经营不利的今天,同仁堂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呢?让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通过对国内老字号的分析,大家已经认识到老字号经营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顽固守旧,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数百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我们的老字号要么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创新;要么是家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很少的资产顶着老字号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2、不能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只有顾客导向型的品牌才能致胜,或许有人会为中华老字号精湛的传统工艺而自豪,但其产品若不能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老字号也只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品牌没有进行国际化扩张。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

同仁堂如何规避风险

讨论案例:同仁堂分拆上市 2000年10月31日,由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085,以下简称同仁堂)分拆并控股的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闪亮登场。中国资本市场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的分拆上市第一股产生了。同仁堂科技的香港创业板之路是如何铺就的?成功的关键在哪里?决定性的几步是如何走出的? 一.同仁堂简介 1997年5月,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所属六家绩优单位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6月25日,同仁堂股票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同仁堂上市以后,面对国家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公司坚持实施同仁堂品牌战略,确立以市场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前提的中药发展战略,在市场开发,营销网络建设,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如今同仁堂集团已成为国有大型一类企业,在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20多家企业集团试点单位中,同仁堂是全国唯一的中药企业。 二.决定海外上市 (一)思路 近年来,海外上市是许多企业的梦想和追逐的目标。而对于有331年历史的中药第一品牌同仁堂来说,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意义。在海外许多地区,同仁堂就是中药,中药就是同仁堂。只以这三个字,同仁堂在海外就拥有了多家大型药店的股份。然而,传统的中药急需走现代化、国际化道路。目前,我国中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被日本、韩国的“汉方药”挤得难以立足。要改变这种被动处境,利用海外的资本和科技优势,以现代化中药进军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是一条被广泛认同的道路,而从历史上来看香港就是中药海外流通的集散地。 1999年年初,同仁堂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四个项目小组,分别负责海外上市、中药现代化、生物制药和中药电子商务,接触了多家国内外享有相当声誉的投资银行,主要考虑了三家公司的意见,即法国里昂证券提出的同仁堂A股基

北京同仁堂低成本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北京同仁堂低成本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2011年第五届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国际会议(ICOSCM 2011)将于2011年7月17-22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香港利丰集团赞助,由香港中文大学利丰供应链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共同主办,会议主题是“Service Dominate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本次会议旨在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思想、展示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平台,促进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推动供应链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会议还将为中国一流商学院的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及其他研究者提供为期两天的企业研究方法培训。届时,将邀请国内外供应链领域的知名学者及企业家与会,探讨当前供应链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分享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我国积极参与并承接这样高水平的国际会议,这说明了我国越来越重视运营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学术的发展,认识到其对企业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 二、现状: 6月9日,新华社社刊发《同仁堂旅游药店专蒙外国游客》的批评性报道,揭露位于昌平的“北京同仁堂南城天汇旅游药店”涉嫌设立“影子医院”,违规向外籍游客出售高价药品。经证实,事发药店是同仁堂的一家加盟药店,其上级管理单位为北京同仁堂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同仁堂在全球拥有1500多家的零售药店。其中,同仁堂集团子公

司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健康药业)管理着其中约7、800家;北京同仁堂集团商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仁堂商业)开设了265家同仁堂零售药店。 其余药店的管理权则分散在上市公司同仁堂(600085.SH)、同仁堂科技(1666.HK)及同仁堂集团旗下其他子公司手中。据了解,同仁堂集团旗下有包括两家上市公司以及同仁堂健康药业、同仁堂商业在内的10多家子公司。这1500多家零售药店以连锁店、直营店、旗舰店、商场柜台、店中店、加盟店等多种形式存在,结构很复杂。其中加盟店约有30家,此次事件中的北京同仁堂南城天汇旅游药店便是其中一家。 企业简介: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仁堂集团被国家工业经济联合会和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推荐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同仁堂被国家商业部授予“老字号”品牌,荣获“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200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行业十佳品牌”、“影响北京百姓生活的十大品牌”,“中国出口名牌企业”。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

营销案例分析附件3.1 同仁堂成功的典范

附件3.1 同仁堂--老字号经营的成功典范 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闻名遐迩的老字号,中药业的第一品牌,创建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创始人乐显扬。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同仁堂开始供奉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历经八代皇帝,长达一百八十八年。 300多年来,同仁堂把"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作为永久的训规,始终坚持传统的制药特色,其产品以质量优良、疗效显著而闻名海内外。以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丹、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和十大名药,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同仁堂也因此成为质量和信誉的象征;目前生产中成药24个剂型,800多个品种经营中药材、饮片3000余种;47种产品荣获国家级、部级和市级优质产品称号。同仁堂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4,392,082.05元,净利润146,648,474.92元。集团下属的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业绩。300多年的老字号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同仁堂是老字号经营的典范,那么,在老字号大多数经营不利的今天,同仁堂是如何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呢?让我们揭开其中的奥秘。 通过对国内老字号的分析,大家已经认识到老字号经营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顽固守旧,企业组织形式老化,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数百年来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而我们的老字号要么

是典型的国有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思创新;要么是家族企业,规模小,效率低,很少的资产顶着老字号巨大无形资产的大帽子。 2、不能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是现代营销思想的精髓,只有顾客导向型的品牌才能致胜,或许有人会为中华老字号精湛的传统工艺而自豪,但其产品若不能紧随现代人的消费观而改变,老字号也只会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3、品牌没有进行国际化扩张。全球化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而品牌的国际化扩张则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换句话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任何想要塑造强势品牌的企业都要实现品牌经营的国际化,中华老字号也不例外。 4、资金紧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是无法积聚品牌资产的,而这一问题在中华老字号当中尤为严重。 5、没有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品牌管理中颇具争议的一个问题,尽管如此,被誉为“金字招牌”的知名老字号仍应利用已有的品牌资产,不失时机地实施品牌延伸,借以增加利润增长点,做大市场“蛋糕”。当然,品牌本身的知名度始终是品牌延伸的前提条件。 6、不注重法律保护。几代人千辛万苦才创出的老字号能维持至今实属不易,倘若一时疏忽被他人抢注了商标岂不可惜。创名牌难,保名牌更难。著名品牌为他人抢注的例子已不鲜见,缺乏现代商标保护意识的商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