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维“升”素9
- 格式:doc
- 大小:1014.50 KB
- 文档页数:10
专题十植物激素的调节课时33 其他植物激素及其应用1.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B.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D.插条浸泡在低浓度NAA溶液中,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更易生根【答案】A【解析】脱落酸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基因突变导致脱落酸受体与脱落酸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A错误;赤霉素能促进大麦种子产生ɑ-淀粉酶,进而催化淀粉分解,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有利于赤霉素发挥作用,能产生更多的ɑ-淀粉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B正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故细胞分裂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C正确;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条生根,生长素受体活性减弱的株系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野生型比生长素受体活性低的株系更易生根,D正确。
2.植物激素通常与其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理作用。
喷施某种植物激素,能使某种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
关于该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赤霉素合成途径受阻B.赤霉素受体合成受阻C.脱落酸合成途径受阻D.脱落酸受体合成受阻【答案】A【解析】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的功能,该作用的发挥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完成,故喷施某种激素后作物的矮生突变体长高,说明喷施的为赤霉素,矮生突变体矮生的原因是缺乏赤霉素而非受体合成受阻(若受体合成受阻,则外源激素也不能起作用),A正确,B错误;脱落酸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与植物矮化无直接关系,CD错误。
3.下表为几种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下列有关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B.用一定浓度的6-BA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C.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D.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答案】B【解析】萘乙酸作用与生长素类似,用一定浓度的萘乙酸处理离体的花卉枝条,可促进生根,A正确;6-BA作用与细胞分裂素类类似,抑制马铃薯发芽,延长贮藏期的激素是脱落酸,与细胞分裂素无关,故6-BA不能抑制马铃薯发芽,以延长贮藏期,B错误;乙烯利作用与乙烯类似,故用乙烯利处理棉花可催熟棉桃,便于统一采摘,C正确;PP333作用与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类似,故用PP333处理水稻可使植株矮化,增强抗倒伏能力,D正确。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本试卷共11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钙调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Ca2+感受器。
小鼠钙调蛋白两端有近似对称的球形结构,每个球形结构可结合2个Ca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钙调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 Ca2+是钙调蛋白的基本组成单位C. 钙调蛋白球形结构的形成与氢键有关D. 钙调蛋白结合Ca2+后,空间结构可能发生变化2. 手术切除大鼠部分肝脏后,残留肝细胞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肝脏中的卵圆细胞发生分化也可形成新的肝细胞,使肝脏恢复到原来体积。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肝细胞增殖过程中,需要进行DNA复制B. 肝细胞的自然更新伴随着细胞凋亡的过程C. 卵圆细胞分化过程中会出现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卵圆细胞能形成新的肝细胞,证明其具有全能性3. 下列关于森林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B. 植物种群数量的改变不会影响森林群落演替C. 森林由乔木林变为灌木林属于群落演替D. 砍伐树木对森林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负面的4. 关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碳足迹B. 在近海中网箱养鱼不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C. 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往往与人类活动有关D. 水泥生产不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唯一原因5. 弗兰克氏菌能够与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进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增强其对旱、寒等逆境的适应性。
2023年新教材高考湖南卷生物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未知1.南极雄帝企鹅产蛋后,由雄帝企鹅负责孵蛋,孵蛋期间不进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帝企鹅蛋的卵清蛋白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C元素B.帝企鹅的核酸、多糖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产生C.帝企鹅蛋孵化过程中有mRNA和蛋白质种类的变化D.雄帝企鹅孵蛋期间主要靠消耗体内脂肪以供能2.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骨架被破坏,将影响细胞运动、分裂和分化等生命活动B.核仁含有DNA、RNA和蛋白质等组分,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线粒体内膜含有丰富的酶,是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D.内质网是一种膜性管道系统,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3.酗酒危害人类健康。
乙醇在人体内先转化为乙醛,在乙醛脱氢酶2(ALDH2)作用下再转化为乙酸,最终转化成CO2和水。
头孢类药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
ALDH2基因某突变导致ALDH2活性下降或丧失。
在高加索人群中该突变的基因频率不足5%而东亚人群中高达3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于高加索人群,东亚人群饮酒后面临的风险更高B.患者在服用头孢类药物期间应避免摄入含酒精的药物或食物C.ALDH2基因突变人群对酒精耐受性下降,表明基因通过蛋白质控制生物性状D.饮酒前口服ALDH2酶制剂可催化乙醛转化成乙酸,从而预防酒精中毒二、单选题4.“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
”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三、未知5.食品保存有干制、腌制、低温保存和高温处理等多种方法。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干制降低食品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长和繁殖,食品保存时间延长B.腌制通过添加食盐、糖等制造高渗环境,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C.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温度越低对食品保存越有利D.高温处理可杀死食品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并可破坏食品中的酶类6.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可通过调节骨细胞活动以维持血钙稳态,如图所示。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生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熔点较低,室温时呈液态B.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可在人体内分解产生能量C.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D.大豆中的脂肪和磷脂均含有碳、氢、氧、磷4种元素2.干旱缺水条件下,植物可通过减小气孔开度减少水分散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叶片萎蔫时叶片中脱落酸的含量会降低CO会减少B.干旱缺水时进入叶肉细胞的2C.植物细胞失水时胞内结合水与自由水比值增大D.干旱缺水不利于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3.人体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进食后若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可抑制消化液分泌B.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建立需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C.胃液中的盐酸能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D.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转运蛋白吸收肠腔中的氨基酸4.采用稻田养蟹的生态农业模式既可提高水稻产量又可收获螃蟹。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模式中水稻属于第一营养级B.该模式中水稻和螃蟹处于相同生态位C.该模式可促进水稻对二氧化碳的吸收D.该模式中碳循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间进行5.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
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023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局部包括20 题,每题2 分,共计40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关于糖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洁的化合物B.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果糖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D.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详解】单糖是最简洁的糖类,不能水解为更简洁的糖类,A错误;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它们的单体都是葡萄糖,B 错误;细胞识别与细胞膜外侧的糖蛋白有关,而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的,C 错误;植物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叶绿体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即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糖类,且细胞壁的构造成分也是糖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 正确。
【点睛】此题考察糖类的种类和作用,识记和理解糖类的分类、功能以及动植物糖类的不同点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脂质与人体安康息息相关,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分布在内脏器官四周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B.蛇毒中的磷脂酶因水解红细胞膜蛋白而导致溶血C.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D.胆固醇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常见的脂质有脂肪、磷脂和固醇。
脂肪是最常见的脂质,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绝热体,起保温作用,分布在内脏四周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 能有效地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取。
高考化学水解知识点大全水解是高中化学较常见、也是较重要的一类化学反应,说到底就是和水发生的复分解或取代反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化学水解知识点大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考化学水解知识点大全1.概述:水解是高中化学较常见、也是较重要的一类化学反应,说到底就是和水发生的复分解或取代反应。
均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溶液越稀,水解程度越大。
2.实质:被水解是物质,在水分子作用下断键后,其阳性基团结合水分子中的阴性基团OH,阴性基团结合水分子中的阳性基团H,可表示为:3.分类:⑴卤代烃(卤素原子)的水解:氢氧化钠水溶液(NaOH作催化剂)生成醇。
⑵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醇和酸;酸做催化剂可逆,碱作催化剂不可逆,(油脂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皂化反应)。
⑶蛋白质的水解:生成氨基酸,酸或碱均可作催化剂,且均不可逆。
⑷多糖的水解:蔗糖水解得一分子葡萄糖一分子果糖,麦芽糖水解得两分子葡萄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葡萄糖。
纤维素水解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其他三个水解用稀硫酸作催化剂。
⑸一些特殊金属化合物水解:①碳化物:CaC2+2H2O=Ca(OH)2+C2H2↑,Al4C3+12H2O=4Al(OH)3+3CH4↑,②氮化物:Mg3N2+6H2O=3Mg(OH)2+2NH3↑,③硫化物:Al2S3+6H2O= 2Al(OH)3+3H2S↑,④非金属卤化物:PCl5+4H2O=5HCl+H3PO4,ICl+H2O=HCl+HIO,⑤氢化物:NaH+H2O=NaOH+H2↑⑹盐类的水解: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酸和碱。
除少数强烈双水解外,通常都十分微弱。
处理该部分问题需要牢记: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
4.延伸⑴醇解,⑵氨解,⑶酯交换等盐类的水解第一片:概述1.概念:在水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结合水电离的H+或OH_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第十单元 生物技术实践专题24 微生物的应用【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 备考策略 考点 考向 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与微生物的纯化 本专题内容一直是高考的命题热点,考查内容集中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特定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等;题目情境贴近生活或科技进展,但试题答案通常落脚于教材主干知识 复习时应注意对各种技术的系统理解和横向对比,可将果酒、果醋与泡菜的制作、特定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等实践操作构建过程模型,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记忆和理解2 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 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真题探秘】基础篇【基础集训】考点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下表是某同学列出的分离土壤中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KH2PO4Na2HPO4MgSO4·7H2O尿素葡萄糖琼脂14 g 2.1 g0.2 g10 g10.0 g15.0 g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 000 mL。
(1)从作用上看,该培养基属于培养基,提供氮源的物质是,细菌能利用该氮源是由于体内能合成酶。
(2)在对分离的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进行鉴定时,还需在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若指示剂变,说明有目的菌株存在。
(3)为了测定微生物的数量,接种时应采用法,某同学在4个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稀释倍数为106的土壤样液0.1 mL,培养后菌落数分别为180、155、176、129个,则每升原土壤样液中上述微生物的数量为个,测定的活菌数比实际活菌数(填“低”“高”或“基本一致”)。
答案(1)选择尿素脲(2)酚红红(3)稀释涂布平板 1.6×1012低2.为了调查银川市自来水水源地的水质情况,某研究小组对该地自来水水样中的大肠杆菌进行了测定,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提纯水样中的细菌,划线时在培养基上共画了4个区域,则需要次灼烧接种环。
在第二次及以后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高考维“升”素9——创造发明(时间:25分钟分值:46分)维A 完形填空(每题1.5分,满分30分)选材网站:http://高考曾用材料:2011陕西卷完形填空选材相似度:★★★★设题相似度:★★★难度系数:★★★★The town I live in is about to put cameras at all traffic lights to catch people who run red lights.It __1__ me of how many people I've seen who take the yellow light as a signal to go faster.I also can't __2__ why people don't move when the traffic light has turned green.Above all,there are those __3__ situations in which someone doesn't even __4__ that the light is red,and just keeps going;that is why so many accidents happen!All these situations make me __5__ about the purpose of traffic lights.However,it's even more __6__ to imagine letting people make their own __7__ at crowded intersections (十字路口).Do the biggest cars get to go first?Who decides who goes next?__8__ I guess I do like the idea of a system to __9__ traffic.And I'll do my best to __10__ the traffic rules:to go,to be __11__,and to stop when I'm supposed to.It occurs to me that my __12__ have done much the same for me in __13__ of teaching me how to live.They have given me many __14__ lights: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to listen and talk to them,to help others,to live with __15__ and purpose.They have also given me some red lights so that my __16__ doesn't go astray (误入歧途):not to be greedy (贪婪的),to keep my temper (脾气),to control my desires.And there also have been some yellow caution lights:to watch how much I drink,to keep control of my behavior,to __17__ school regularly and work hard.If I obey these rules,my life will be as __18__ as it can be.Just as I'm wise to payattention to the traffic lights when I'm walking __19__ the street,I'm wis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ife __20__” given to me by my parents.【语篇解读】本文为夹叙夹议类记叙文。
作者生活的小镇将要在各交通灯处安装摄像头以记录那些闯红灯的人。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一系列的思考。
有交通灯时,有人不懂规则,懂的人又不以为然,满不在乎;但作者想到若没有交通规则,就会更加危险,所以作者的结论是:设立交通灯是必要的,行人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由此作者还想到了生活,想到父母在他的生活中也给了他三种指示灯,指引他的人生。
1.rms B.reminds C.suggests D.indicates答案B[作者生活的小镇将要在各交通灯处安装摄像头以记录那些闯红灯的人。
这件事引发了作者一系列的思考。
remind“使某人想起……”,常用于remind sb of/about sth。
inform“通知”;suggest“建议”;indicate“指示,表明”。
故选B。
]2.A.realize B.understand C.clarify D.remember答案B[作者想到,很多人在绿灯亮时却还站着不动,这些人是懂交通规则的,却满不在乎,作者觉得这些事不可理解。
]3.A.surprising B.competitive C.dangerous D.exciting答案C[作者认为很危险的是那些不注意红灯的人,很多的交通事故也因此而发生。
]4.A.feel B.stand C.receive D.notice答案D[黄灯和绿灯的情况谈完,作者谈到红灯。
作者认为更危险的是没有注意红灯。
]5.A.dare B.worry C.complain D.wonder答案D[三种颜色的交通灯都谈完,作者认为交通灯对某些人来讲没有作用,所以作者总结说“这所有的情况都使我怀疑交通灯有什么意义”。
wonder about“疑惑”。
care about“关注,担心,在乎”;worry about“担心”;complain about“抱怨”。
此处表示作者通过思考后的结论。
故选D。
]6.A.frightening B.relaxing C.confusing D.interesting答案A[上段谈到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
此段作者设想没有交通灯会更可怕,会让行人无所适从,对比3空,我们就知道,此处应该是更“令人感到害怕的是”,故选A。
]7.A.attempts B.efforts C.decisions D.preparations答案C[作者认为让人们在拥挤的十字路口自己决定如何行走是很可怕的。
]8.A.Since B.But C.So D.As答案C[“因此”作者认为还是有必要设置交通灯来控制交通的。
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因此选C。
]9.A.affect B.control C.serve D.improve答案B[该空前面的a system指的就是交通灯,其作用就是“控制”交通。
] 10.A.obey B.recognize C.reflect D.analyze答案A[通过对比,作者觉得还是要有交通灯,也还是要“遵守”交通规则。
]11.A.sensitive B.annoyed C.cautious D.concerned答案C[前面有冒号,后面的内容与冒号前面的内容有很大的关系。
交通信号就是:绿灯行,黄灯缓行,红灯停。
缓行也就是要小心“谨慎”,过交通灯处时每时每刻都要集中注意力。
根据下文的“And there also have been some yellow caution lights”也可推知。
故选C。
]12.A.teachers B.relatives C.parents D.friends答案C[从文章最后一句中的“...given to me by my parents.”可知此处讲的是父母,故选C。
]13.A.case B.honour C.place D.terms答案D[in terms of 就……而言。
in case of“假使,以防”;in honour of “纪念”;in place of “代替”。
故选D。
]14.A.yellow B.red C.colorful D.green答案D[该段是作者的议论。
作者认为自己的父母给了他生活上的正确引导,就像是交通灯一样,应该有三种。
大胆前行的是绿灯,应该避免的是红灯,应该警惕的是黄灯。
根据冒号后的“与人和睦相处,帮助他人”可知,这是应该做的。
故选D。
]15.A.adventure B.joy C.panic D.chance答案B[该题应该同上一题连在一起看。
都是正面的应为“过上快乐的有意义的生活”。
故选B。
]16.A.confidence B.life C.dream D.belief答案B[父母给自己规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情,以使自己的“人生”不会误入歧途。
]17.A.attend B.start C.leave D.join答案A[attend school上学,固定搭配。
故选A。
]18.A.good B.convenient C.special D.simple答案 A [如果作者能遵守所有的信号指示,他的生活就会过得很好,故选A。
]19.A.through B.across C.beyond D.above答案B[过街,是从物体表面穿过,用across。
故选B。
]20.A.purposes B.features C.qualities D.signals答案D[此处作者把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比作三种交通信号灯,故选D。
] 维B1 阅读理解(每题2分,满分8分)选材网站:http:///article高考曾用材料:2012福建卷C篇选材相似度:★★★★设题相似度:★★★难度系数:★★★★★Early in the autumn of 1674,Henry Oldenburg,secretary of the Royal Society in London,received an extraordinary letter.Sent by Antoni van Leeuwenhoek,a draper from Delft in the Netherlands,it contained an unlikely-sounding claim.Using a microscope of his own invention,van Leeuwenhoek had seen tiny creatures,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living in lake water.Some of these “animalcules (微生物) ” were so small,he later estimated that 30 million of them would still be smaller than a grain of sand.Royal Society fellows couldn't believe it.Even with his most powerful instruments,the celebrated English microscopist Robert Hooke had never observed anything like the little creatures.In fact,the Dutchman had developed far superior lenses to Hooke's,and had discovered bacteria and protozoans (原生动物).By producing even smaller and more curved lenses—using a technique that he kept secret—van Leeuwenhoek was able to magnify objects up to 500 times.As well as discovering micro-organisms,he was the first to see red blood cells.In 1677,van Leeuwenhoek sent the Society further animalcule observations.Hooke eventually improved his own microscopes to the point where he,too,could see the tiny creatures.Three years later van Leeuwenhoek was made a fellow.It was not until 1890,more than 160 years after van Leeuwenhoek's death,that bacteria were linked with diseases.“Reading van Leeuwenhoek's letters,you very much get the impression of somebody dazzled by what he was finding,”says Lesley Robertson,leader of the archives at Delft University's school of microbiology.“He thought he'd found a whole new world—but he certainly never picked up on the connection with illness.”Notes:①draper n.布料商②curved adj.弯曲的③archive n.档案室长短句分析:It was not until 1890,more than 160 years after van Leeuwenhoek's death,that bacteria were linked with diseases.句法点睛:这是it was...that强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