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粮食问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浅析粮食问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浅析粮食问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浅析粮食问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浅析粮食问题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吴艳秋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成都610064)

摘要:2008年,全球除受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之外,还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粮食危机。世界各地因粮食危机而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面对粮食危机的不断升级、问题的不断凸显,各国政府联手应对,就粮食安全问题展开全面合作。

关键词:粮食问题;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076-02

收稿日期:2009-07-08作者简介:吴艳秋(1983-),女,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关系研究。

一、有关粮食问题的历史回顾

粮食危机的源起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欧洲连年动乱导

致粮食供不应求,许多国家爆发了粮食危机。二战后,由于战争影响了粮食的生产,粮荒升级,许多战前的粮食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亚洲和非洲国家的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和半饥饿的状态。粮食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头号问题。为此,国际社会召开会议,分析战后的粮食形势,商讨粮食供应办法,通过国际行动来结束世界粮食匮乏的危机。

事实上,有关粮食问题的国际合作由来已久。为应对二战后的粮食危机,避免重蹈一战后粮荒的覆辙,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

了国际性的粮食和农业会议,拟定应付粮荒的对策。此后,

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始着手研究长期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其影响下,各国纷纷制定了粮食发展战略,抓紧采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由于南北差距,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发展中国家中饥饿问题仍然严重。1970年6月,在荷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号召各国政府及国际机构增加援助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饥荒。

二、粮食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性要求国际合作

(一)跨国公司农产品经营活动的发展

二战使得世界粮食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国际农业和食品工业的贸易额几近为零。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出现了专事农产品贸易的跨国公司。

跨国农产品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粮食生产和加工业的发展。到

20世纪90年代,

各国对农业和食品工业的投资急剧增加,跨国农产品公司迅速壮大,粮食食品产业日益集中。“著名跨国农业食品公司邦吉是巴西最大的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二大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谷物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由此可见,跨国公司的农产品经营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且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也在急剧膨胀。

(二)跨国公司对世界农产品市场的控制目前,ADM 、

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这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了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在生物农业领域,几大跨国公司占据了全球种子市场的大半份额,其中仅杜邦一家就占全球杂交玉

米种子市场的43%。此外,美国的嘉吉等三大公司控制了全球玉米出口的81%和大豆出口的65%。跨国公司生产技术的发展,经营范围的扩大,使得部分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行业成

为垄断经营者的舞台。

这些跨国公司掌控了世界食品加工、贸易的绝大部分份额,给世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跨国公司对世界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

跨国公司利用其垄断性的市场力量,借助其强大的政治力量,甚至组成非法的价格卡特尔,来压低粮食收购价格,推高粮食生产资料价格,在攫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威

胁。

国际粮价上涨,引起全球性粮食危机,其背后就隐含着跨国食品公司的因素。鉴于跨国公司攫取的巨额利润与其为世界粮食安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不对等性,国际社会有必要加强合作,通过协商制定公平合理的竞争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以此来敦促和监督跨国食品公司从事正当、合法的食品跨国经营活动。

三、发展中国家应对粮食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一)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南北差距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南方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这些都制约了南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粮食短缺现象在这些国家屡有发生,且发展中国家大都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如气候适合,粮食尚可自给,如果遭受自然灾害,就会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而北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早期的工业革命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从农作物的品种还是科学培育的方法上都处于领先水平。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农产品大量增

加、

购买力逐渐提高,农产品打量过剩,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人甚至出现营养过剩的症状。

(二)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利益,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给发展中国家农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如美国的棉花产业,其生产成本高出国际成本两倍,然而美国利用财政扶持保护本国棉花产业随后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兜售棉花,影响了马里及其他非洲国家的棉花生产并导致上千万以棉花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难以维持生计。除此之外,发达国家还通过一些优惠政策,诱使发展中国家放弃粮食生产沦为粮食进口国,使这些国家对进口粮食的依赖大为上升。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从美国进口PL480小麦的举动导致印度本国小麦价格下跌,农民无法获得

中外企业家

产业经济·Industria l Economy

2009年第8期(下)总第331期

76

(上接75页)

其中RCA 表示我们计算出的产业竞争力指数,OUT 为前文计算的我国承接外包指数,我们为了能够比较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参考OECD 关于产业按照不同要素分类的方法,将14个产业进行分类,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

术密集型。详见下表:

首先我们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检验,估计出的协整关系所对应的长期方程为:

ln (RCA l )=129.2153+2.0374ln (OUT l

)(2.4759)(3.7362)

R 2

=0.67517,DW =1.7802

协整方程表明,从长期来看,承接制造业外包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制造业外包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系数为2.0374。

按同样的方法,我们检验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行平稳检验,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ln (RCA t )=26.7322+5.8723ln (OUT t

)(3.7462)(3.9725)R 2=0.6627,DW =1.6821

二、研究结论

通过全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可以证明制造业承接国际外

包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

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实证检验,得出制造业承接外包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系数为5.8723,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影响系数为2.0374的实证结果。结合之前测算出的外包承接指数和RCA 指数,可以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竞争力有积极的影响。二是这个影响对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来的更深刻。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加工程度更高,分工程度更深,并且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更能在在承接过程中获得规模经济和技术溢出,因此有利于其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三是从RCA 指数来看,虽然近年来通过承接国际外包,资本(技术)型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从数值来看,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承接外包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的转换,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参考文献:

[1]张小蒂,

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

[2]程新章,

唐海燕.中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1).

[3]陈勇.新区域主义与东亚经济一体化[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胡小娟,陈晓红.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5).

(责任编辑:吴鹏辉)

77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王仲辉, 徐丹 作者单位:王仲辉(南京财经大学WTO研究中心), 徐丹(南京财经大学国贸学院,南京,210046) 刊名: 农业经济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 年,卷(期):2009,(10)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3条) 1.农业部:全球粮食危机原因根本不在中国和印度.[EB/OL]https://www.doczj.com/doc/4f937550.html, 2008年04月30日18:43 2.综述:拉美和欧盟国家商讨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EB/OL]https://www.doczj.com/doc/4f937550.html,/news/gjspzs01/200851995236808.htm 3.朱险蜂.2008年第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展望[J]农业展望2(308(4):14-16 4.赵丽芬,杜超.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8(6):28-29 5.程路连,安彤.环境恶化可能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J]环境科学动态1998(4):30-32 6.Mac Margolis,房辉,周惠萍粮仓里的危机--世界粮食生产面临的巨大威胁[J].生态经济.2006(9):18-23 7.白木,子荫粮食背后潜伏着安全危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3)9-10 8.Leister Brown,陈一茗地球环境恶化与人类粮食危机[J].世界科学.1998(10):26-29 9.珍妮.全球性食品与粮食价格上涨观察[J].WTO经济导刊.2008(3):82-83 10.李永强,伍娟花,江传敬.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价格走势[J].中国统计2006(2):16-17 11.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监测中心.一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回顾及后期走势预测[J].中国物价.2008(5):12-13 12.农辕.在口粮与能源之间寻找平衡点--关于世界粮食价格上涨的对话[J].广西电业2006(3):6-7 13.崔荣会.粮食危机迫近中国[J].财经界2004(1):27-31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高翠元全球粮食危机的成因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36) 本文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物能源政策、国际金融投机炒作以及美元疲软等三个方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驳斥了某些发达国家把粮食危机嫁祸给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荒谬言论. 2.学位论文李亮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土壤盐渍化演化规律和成因分析2008 土壤盐渍化是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是土壤退化、生态环境失稳的主要表现。其作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当今全球粮食危机日显突出的背景下,开展有关土壤盐渍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盆地是“引大入秦”灌溉工程的目的地,旨在改善该地的农业和生态状况。然而,近年来该地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在部分地区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的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掌握该地土壤土壤盐渍化现状,分析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揭示其成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在充分收集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土壤特征,进行了土壤盐分的系统调查与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与累积特征,评价了土壤盐渍化现状;运用遥感技术提取土壤盐渍化信息,通过综合对比“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1993年调查成果以及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2000年、2006年),揭示了研究区近15年来的土壤盐渍化演变规律,探讨了土壤盐渍化成因。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探索性和示范性,研究成果对于指导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防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 一、通过对研究区10个采样点,61个土壤样中土壤特征及可溶盐分的分析,揭示了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1、土壤含盐量区间为0.192-1.614%,平均含盐量为0.558%,土壤含盐量显著偏高。各边界点土壤平均含盐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北边界(0.238%)和西边界(0.336%)土壤含盐量远低于东边界(0.773%)和南边界(0.858%);研究区土壤平均含盐量呈现出北部和东部较低,中部和东部、南部较高的格局。 2、土壤的岩性不同,含盐量亦不同:砾砂的含盐量最高,为0.886%;粉土的次之,为 0.571%;粉质粘土的最低,为0.485%。 3、土壤含盐量随深度呈现出:持续增加型、先减后增型、M型、先增后减型、持续减少型等规律性变化; 4、盆地南端出口处土壤含盐量最高,系有地下水作用参与形成的次生盐分加入,北部次之,为基岩影响的弱度盐渍土;中、南部为弱、中度盐渍土;缓岗地带为非盐渍土。 二、提出了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壤盐渍化分区的监测与评价方法,即:以TM遥感影像数据源做光谱分析,根据不同的盐渍土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以盐渍化分类指数为非监督分类依据,运用ERDAS软件中非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处理后的影像图进行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分类。 三、通过对比1993年、2000年、2006年“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运行前后三个时段的土壤盐渍化遥感信息,揭示了研究区15年来土壤盐渍化的演变历程。结果显示,该地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呈增加趋势。北部非灌溉区盐渍化区域范围扩大,主要是原生盐渍化区域小边缘发展扩大;中部和东部灌溉区盐渍化区域呈片状集中分布,但不同时间伴随着分布区域的迁移,土壤整体含盐量在升高,区域南部盐渍化以次生土壤盐渍化为主,其分布范围扩大,分布面较广,局部区域盐渍化程度升高。 四、研究表明,秦王川盆地内主要的盐渍化问题是由于“引大入秦”灌溉渗水排泄不畅引起地下水水位普遍升高而导致严重次生土壤盐渍化。以盆地北部低山丘陵区为代表的原生盐渍化土主要成因是盆地地质构造过程中土壤中原生盐分经过沉积一淋滤一再次沉积过程不断积累在某些土壤层中。 五、随着今后“引大入秦”引水灌溉工程继续灌溉,以及该区域内自然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秦王川盆地内土壤盐渍化范围和程度都将发生不同条件下的演变和发展。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实用类文本全球粮食危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紧抓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要减少粮食损失浪费。 节粮减损需要“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打牢基础:在收获环节,着力解决降水、干燥等突出问题;在储粮环节,正确使用科学储粮装具,粮食损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运输环节,推广绿色、安全储粮技术;在加工环节,推广适度加工技术。 以前,每到丰收时节,人们会到割过稻谷的田里拾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新农机不断升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今年以来,在天气条件较差、病虫害偏重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实现粮食丰收,离不开农业基础装备的支撑。 科技储粮是粮企的命根子,减少损耗,延缓陈化,才能确保每颗粮食的安全。运输过程中的抛撒遗漏、储粮设施落后、过度加工都是造成损失的原因。比如运输阶段,粮食从收购到加工如果反复打包拆包,易造成抛撒遗漏。可见,节粮减损就是增产增收。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加速,为农民提供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可以补齐粮食产后服务短板,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帮农民解决粮食销售问题。 (摘编自2020年10月人民日报《倾听粮食安全》)材料二 有人把种子比喻成粮食的“芯片”,可以说,种质资源是种业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良种培育从源头上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而推动种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加速器”。就水稻增产而言,在肥料、农药、水和农机具投入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依靠科技改良品种的作用日益凸显。在过去,育种工作者需要在海量稻田里艰难收集种质资源,再进行杂交、选育、繁育、试种工作;如今,通过远缘杂交、航天育种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能对农作物进行定向改良,育种工作步伐不断加快。尤其在种业自主创新工程与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的助力下,我国育种能力稳步提升,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培育良种,一头丰富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一段时间来,我国大米市场存在优质米、品牌米不足的问题,这对大米育种及良种推广提出更高要求。“决不让一颗种子因疫情落下!”在南繁进行杂交水稻育种的研究员李剑波说。疫情防控中,南繁基地的2800多名科研人员毅然从各地赶回田野,保障基地为全国提供科研用种。 (摘编自刘涓溪《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材料三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f937550.html,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作者:袁国洲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5期 中国连续五年的粮食大丰收,似乎让人们淡忘了中国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天,当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全球金融海啸时,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中国自身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个别品种深受外商控制,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最近几年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能做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尤其是小麦和玉米除满足需求外还略有富裕。然而大豆却严重供不应求,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和豆油折合大豆4493万吨,2008年更是高达5284万吨。而中国产大豆这两年每年只有1500~1600万吨,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竟高达70%~80%。以ADM、邦 基、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粮商,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牢牢控制了大豆的国际定价权,严重威胁了中国豆农和压榨企业的生存,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和70%的油脂加工厂已被外商控制,实际上中国的结构性粮食危机已经爆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国粮食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历史上饱受饥荒煎熬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质进行大量储备,粮食库存基本上保持在全年消费量的35%~38%,远远高于国际上17%~18%的粮食安全线,更是数倍于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8%的库存水平(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多,但每年的粮食生产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8%的粮食库存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另外,目前的粮食库存品种严重不平衡,小麦。玉米库存过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较少。从地区分布看,产区库存压力过大,销区严重不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再者,中国粮食消费结构不合理,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粮食消费中原粮和初加工品占总产量的80%~90%,深加工制成品仅占总产量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深加工制成品则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的大米加工基本上是个脱稻壳取大米的初加工过程, 而美国和日本已把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微技术运用于稻米加工,不仅生产出具有高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和各种米制品,更生产出了高纯度的米淀粉、抗性淀粉、多孔淀粉,淀粉基新脂肪替代物等新用途产品,就连米糠、稻壳都制成了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米糠多糖、脂肪酶抑制剂、稻壳白炭黑、活性炭及其他日化产品,使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工业黄金之称,发达国家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多达2000~3000种,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而中国的玉米大都被用于饲料。小麦加工中发达国家的面粉厂能生产几百种专用粉,小麦出粉率能达到80%左右,而中国大多数面粉厂只能生产少数几种通用粉,小麦出粉率大多在70%左右。

The Global Food Crisis粮食危机

Unit 9 粮食危机 [1]去年,粮价飙升向我们这颗星球敲响了警钟。2005 年至2008 年夏天,小麦和玉米的价格增加了两倍,大米价格上涨了5 倍,引发了近24 个国家的粮食骚乱,并使陷入贫困的人口增加了7 500 万。但是,与从前短期的粮食短缺导致的震动不同,这次粮价上涨是发生在全世界农民生产的粮食总量创纪录的一年。此次高粮价是更为严重的问题的表现,这个问题影响着世界范围的粮食供应体系,且不会很快得到解决。简单地说:过去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已经消耗了比产出更多的粮食。历经多年,库存耗尽,2007 年,全球粮食库存下降到只有61 天的全球消费量,是库存纪录中的倒数第二。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每年只有1%~2%,如此之低根本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2]高粮价是供不应求的基本标志,即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分配。这样的农业通胀(农产品涨价)给全球最贫穷的10 亿人口以沉重的打击,因为他们通常花费收入的50%~70%购买食品。即使粮价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下降,它仍然接近纪录高点。低库存、人口增长以及粮食产量不增等根本问题仍然存在。气候变化,尤其是粮食生长季节变暖,和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必将大大减少世界未来的粮食收成,造成现在一些科学家所称的永久性的粮食危机恐慌。 [3]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急剧上升,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将达到90 亿。目前,专家们表示,我们要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力争到2030 年将目前的粮食生产量提高一倍。换言之,我们需要第二次“绿色革命”,而且我们必须经常如此。 [4]约1.2 万年前,我们的祖先用耕种取代了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从此,我们的人口数量就与我们的农业技术同步发展。每一个进步———饲养动物、灌溉、水稻生产———都导致了人口的相应暴增。每当粮食供应平稳,人口数量也就最终稳定下来。早期阿拉伯和中国的文人就注意到人口与粮食资源的关系,但直到18 世纪末,才出现一位英国学者试图准确解释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此人可能是历史上最受非议的社会科学家。 [5]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这个名字是“马尔萨斯崩溃”和”马尔萨斯诅咒”的代名词。他是一个温和的数学家、一位牧师,而他的批评者称之为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当一些启蒙运动的哲学家被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冲昏了头脑,开始憧憬不受约束、不断改善的人类生活条件时,马尔萨斯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他指出,人口在以几何倍数增长,如果不加以控制,大约每25 年翻一番,而农业生产却是以算术倍数(线性)增长,速度要慢得多。这是人类永远无法逃脱的生物陷阱。 [6]“人口消耗资源的能力无限大于地球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在1798 年的《人口论》中他写道,“这意味着由于人类的生计难以维持,必须不断实施强有力的人口控制措施。”马尔萨斯认为,这种人口控制可以是自愿的,如计划生育、禁欲或晚婚;也可以是非自愿的,如通过战争、饥荒和疾病等灾难来实现。除了针对最贫穷的人口,他主张反对所有的食品救济,因为他觉得这样的救济会鼓励更多的贫苦家庭生儿育女。这种残酷的爱使他成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最令人生厌的一个人物形象的原型,这个形象正是出自查尔斯·狄更斯的笔下。当《圣诞颂歌》中的埃比尼泽 斯库治被要求向穷人提供救济时,这位无情的银行家告诉好心人们,穷人应去感化院或监狱,如果他们宁可死也不去那里,“那他们最好这样做,以减少过剩的人口。” [7]世界不是第一次濒于粮食危机的边缘,粮食危机反复发生,这只是最近的一次。1943 年,多达400 万人死于所谓的“马尔萨斯人口抵消”的孟加拉饥荒。在以后的20 年中,印度不得不进口数百万吨的粮食以养活自己的国民。 [8]然后发生了绿色革命。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印度再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正当印度苦苦挣扎,竭尽全力养活其国民时,美国植物育种家诺曼·博洛格与印度的研究人员一起工作,把他的高产小麦品种推介到旁遮普省。当时的旁遮普农业副主任卡尔卡特评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字:粮食安全科技劳动力转移 摘要:粮食安全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当前我国不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且我国的粮食政策并未达到其预期目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 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

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亿公斤以上,只有年为亿公斤,人均大约为公斤。即使以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公斤,比例仅为;和人均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公斤,比例仅为,而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仍未超过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大卡、蛋白质克、脂肪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生产处于低谷时,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并不突出,仍然能够基本自给,而无需大量依赖进口。 (二)耕地面积能够保证足够的粮食产量。我国的耕地面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耕地面积出现了减少的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统计资料上来看,并未达到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甚至还有一定量的增加,如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亿亩,年却达亿亩,和人们的预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我国的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很大,大约有亿亩可利用的荒山、荒坡,亿亩可开发的沙荒地。 (三)科技及资源利用效率潜力较大。我国每年取得大约的多项农业科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何在

导致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何在 近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热衷于将世界粮食危机归咎于中国,称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消费的牛肉越来越多,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更有甚者,将“成百万中国人、印度人和非洲人生活水平提高”作为粮食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这种极为荒谬的逻辑也成为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依据”,推波助澜,狂热炒作。那么,造成此次世界粮食价格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官员王晓东今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王晓东说,中国并不是世界大米、小麦、粗粮和肉类产品的主要贸易国。自2003年以来,中国在满足了自身消费增长需要之余,还向国际市场上出口了大米、小麦和肉类产品。虽然中国是粗粮的纯进口国,但中国的进口量远小于欧盟、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家,近两年来进口量也没有出现激增。而澳大利亚等传统出口大国的出口量因为干旱而锐减,欧盟的进口在2007年出现了激增。 王晓东分析道,首先,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突破历史水平,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造成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肥料和柴油价格的上扬以及运输成本的大幅增长。 其次,不利气候因素造成主要粮食生产国减产,出口量大幅下降。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连续数年遭受干旱气候,小麦出口锐减,仅2007年的出口量就减少400万吨。同年,乌克兰小麦出口也减少300万吨。此外,孟加拉国遭受台风袭击,造成大米减产300万吨。 第三,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美国、欧盟和巴西等国将大量原本出口的玉米、菜籽、棕榈油转用于生产生物燃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些传统农业出口大国的农业生产格局并降低了出口。美国20%的玉米已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这些政策的变化不仅造成了食物供给的减少,更引起了市场对于稳定供给的担忧和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价格上涨预期。 第四,美联储的不断降息,房地产市场低迷等都释放了大量的投资资本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由于市场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将维持高位,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400多亿美元进入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投机炒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国际小麦的出口价格就增长了130%、大米价格增长98%、燕麦价格上扬38%。世界大量的粮食贮备被掌握在实力雄厚的国际基金炒家手中。 第五,由于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持续上涨,导致一些传统的粮食纯进口国,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加速粮食进口,以确保国内粮食供给;另一方面,一些出口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也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短缺和市场恐慌。 第六,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严重扭曲了贸易,人为压低了国际农产品价格,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中小粮食生产者和农民不得不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生产其他经济作物,致使许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能力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浅谈我国当今粮食安全问题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浅谈我国当今粮食安全问题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姓名:李明艳 班级: 2012 级 3 班 学号: 41204030326 2013年8月20 日

摘要 本文是在实习过程中对粮食安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及根据一些相关文献和我国粮食现状问题,对我国当前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危机经行了分析,并且从一些问题入手提出了某种解决的途径。主要从人口、耕地、水资源、农业科技、政策等因素进行了我国粮食安全的问题分析,并且提出“粮食”概念向“食物”概念拓展的新理念。 关键词 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中国耕地资源

前言 10月16是世界粮食日。粮食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着占世界60多亿人口的1/5多的13亿人口,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最让中国人自豪的是新中国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耕地的减少,粮食产量有所下滑,进口粮食增多,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粮食能不能自给自足?中国进口粮食增加会否影响国际市场粮价波动?从而影响世界粮食安全?作为粮食的生产者的农民也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在新的粮食问题面前,怎样保护农民的利益?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巨大缺口,即出现“粮食危机”。“粮食危机论”凸显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 对中国而言,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不安全则国家不稳定,甚至出现大乱;对世界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有效解决且世界粮价会大幅攀升,对缺粮国家都是一场灾难。 那么,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预防“粮食”危机的出现呢?怎么做才能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粮食环境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请跟随本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一探究竟吧!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及其 解决途径 姜玥玮,范雪维,石宏博,王旭峰,涂淼鑫 2016/12/28 指导老师:赵筱青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目录 概述......................................................................................................................... - 1 - 1. 什么是粮食安全 ................................................................................................ - 1 - 1.1 国际 .......................................................................................................... - 1 - 1.2 中国 .......................................................................................................... - 2 - 2. 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巨大成就 ......................................................................... - 3 - 2.1 学者董文的观点....................................................................................... - 3 - 2.2 其他学者的观点....................................................................................... - 6 - 2.3 我国粮食产量在波动中稳步增长 ........................................................... - 6 - 3. 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 8 - 3.1 我国粮食继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 8 - 3.2 我国粮食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 - 11 - 3.2.1 粮食库存品种、质量和区域布局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11 - 3.2.2 粮食供求地区和品种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 - 11 - 3.3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国际因素增多...................................................... - 12 - 3.3.1 我国农业基础的脆弱性更加突出............................................... - 12 -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世界粮食危机中的俄罗斯 谢颖 一转轨以来俄罗斯粮食生产状况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从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遇到挫折,致使国家经济发展迟钝,财政严重困难,实行私有化的俄罗斯农业受到很大影响,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尤其是1998年,受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与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俄罗斯粮食严重歉收,总产量为4 780万吨,较1997 年减产46%,粮食产量无法满足7 000万~7 400万吨的粮食需求。 由于供应出现严重缺口,国内粮食储备量又很少,俄不得不向美国、欧盟等提出粮食援助。仅1999年、2000年两年,俄罗斯接受粮援与进口粮食约1 200万吨。大量接受粮援和进口粮食,使俄罗斯的国际处境颇为尴尬、被动,也加重了已十分拮据的俄罗斯政府的财政负担。农业与粮食问题成为俄罗斯面临的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难题。1998年之后,俄罗斯政府调整了改革措施,转向重视粮食生产,加之宏观环境的改善,粮食产量开始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危机开始出现缓解的势头。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俄罗斯分别生产粮食5 470万吨、6 450万吨和8 490万吨,连续3年粮食增产,使俄罗斯逐渐摆脱了粮食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下半年,俄罗斯粮食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有了部分出口。2001年7月~2002年4月,俄出口小麦与粗粮约430万吨(进口175万吨)。这是俄罗斯在近10年内第一次由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粮食供应也上了新的历史台阶。200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达8 660万吨,粮食出口1 850万吨,成为当年第五大粮食出口国。2003年,俄粮食产量为6 720万吨,同比增长-22. 4%。2004~2007年俄粮食产量分别为7 810万吨、7 820万吨、7 860万吨和8 180万吨,同比增长16. 2%、0. 1%、0. 5%和4%。其中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的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民以食为天”,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这一问题,大量的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 一、学者的观点与政府措施 理论界有关粮食安全的观点,当前主要有两种:其一,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这些学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在近几年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但这是正常的产量调整,并且即使在城市建设还需要大量征用农田的情况下,通过粮食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能够避免粮食短缺;其二,我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潜在粮食安全问题。在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后,这一观点在中国理论界里开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同。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不可避免地大量的减少,而农民为追求现金收入增加所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退耕还林政策都占用了大量的粮田,而我国的土地的生产率已达到极限,人口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粮食安全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成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所要面对的严重问题。 我国政府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粮食保护价收购、粮食直补等,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相当的程度上保证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二、笔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从历史和目前的粮食生产情况来看,我国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 (一)粮食产量稳定。自1995年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部分年份一直稳定在4500亿公斤以上,只有2003年为4300亿公斤,人均大约为330公斤。即使以2003年的产量和目前的人口来看粮食安全问题,和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标准相差70公斤,比例仅为17%;和人均385公斤的标准计算相差55公斤,比例仅为12%,而2003年的谷物进口量仅为208万吨,仅占我国的粮食总产量的4.8%,仍未超过5%的临界线,并且我国的人均日营养摄入量超过安全标准(热量2600大卡、蛋白质72克、脂肪72克)。该情况表明,在我国粮食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的研究

关于世界性粮食危机研究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这是亘古不变真理。农业、农民、农村构成“三农问题”则是中国发展中所必须面对历史性问题。“三农问题”核心是农业,而农业核心正是粮食生产,粮食最大作用之一,是解决人类“温”与“饱”问题。“温饱问题”是一个已经为中国人民所了解了,曾经制约着中国发展问题。经过中国人民多年努力,粮食问题早以不再是中国发展“拦路虎”。但是,在中国与世界更紧密联系今天,中国是否也将受到这次全球性粮食危机影响呢?回答是:有可能!审视当今国际局势,世界性粮食危机日渐突显。 粮食危机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 图1中国人口——统计、预测与控制目标 就我国而言,2007年1月11日公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要求:到201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峰值将控制在15亿人左右。图1是历年人口统计数据和笔者找到人口预测/控制目标数据。由图1可见,在有统计数据检验区间,蒋正华、张羚广预测数据(《社

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1期)和联合国《世界人口预测(1998)》均偏高,但相比之下,联合国预测偏差小些。 (2)人均粮产问题 图2:人均粮食产量 中国人吃饱饭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这十余年,由图2可知,1996年趋势线值(385公斤/人)大体上可以代表这一时段平均水平。而这一年通道下沿(356公斤/人)则为人均产量警戒线,低于它将危及社会安定;高于通道上沿(414公斤/人)则恐谷贱伤农。由此,根据人口预测,到达人口峰值时,我们粮食产能要比2005年增高19.31%,如果要保障充分供给则需增高28.3%,如果增高量低于10.33%,则将出现供应危机。 19.2%增长需求要求0.95亿吨左右新增产能。正如布朗指出,农田减少不可逆转,而环境破坏亦呈扩大趋势。在这样背景下,保持现有产能都相当困难,遑论增长?(3)产粮能力:播种面积与单产 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于1998年达到峰值5.12亿吨,此后再也没有恢复到这个水平。粮食总产量取决于播种面积与单产。历年播种面积呈下行态势,主要是杂粮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