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聚落分布读图---空间格局分析

阿尔村海

拔2200米左

右,属于高半

山羌寨。

有专家这

样称赞阿尔村

为“失落的天

堂,遗失的美

丽,万物皆有

灵,世间之奇

境。”由于交通

不便,长期与

世隔绝,汶川

县阿尔村,不

仅成为南部羌

族的一个集中居住点,也成为古羌民风民俗、传承文化保留得较为原始与完善、“原汁原味”的羌寨。

阿尔村地处川西高原东部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龙溪沟内,传统聚落的外观特征是很封闭的。因为羌族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严寒,冬长夏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所以,防寒是关键。有效的防寒措施是减少开窗的数量和开窗的面积。这样,民居的外墙显得就十分的封闭。同时,石头的厚重感也增强里防御的能力。封闭型的形态必然带来封闭的道路空间。羌族民居前后都有道路。道路较为狭窄,加之两旁高耸的石墙,人在其中有“一线天”的感觉。而长长的过街楼里昏暗的光线,让人感到压抑。

山地---环境与资源

龙溪

乡属暖湿

带半干旱

季风气

候。受高

原和高山

峡谷地形

的影响全

乡各地气

候差异

大。

水资源:岷江水系支流杂谷脑河的侧支流:

动植物资源:阿尔村有大片原始森林,树种丰富,而动物种类较多,主要以小型动物为主。

风力资源:海拔比较高,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综合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阿尔村是“羌人谷”所在地;龙溪沟上游的阿尔沟,其发源处有龙池,属高山湖泊,沟内是阿尔沟原始森林风景区。

水系---选址与依存

阿尔

村巴夺寨

为三条小

河沟交汇

之处,水

资源十分

丰富。这

里的水系

均属岷江

水系,属

岷江的次

支流,三

条小河沟

中以阿尔

沟为最

大。

耕地生活与劳作

农业生产为

主、乏村民生

活用水以及农

业用水。由

于地势较高劳

作方式多为人

力,由于大量

耕地在海拔

2000m左右,

坡度在35°

以上,耕作十

分不便。

建筑---位置与形式、结构与关系村寨多建在半山腰、高山上,

形如城堡一般由几十户聚寨而

居,。现代羌族的住房方形平顶,

墙壁以片石砌成。。壁面平整,棱

角分明,结构匀称。远看似碉堡,

故俗称碉楼。屋有立柱、大梁,椽

子上加油竹或树枝,上糊泥土盖

顶,坚固耐用。一般为二层或三层

半,顶层客房储物,中层为主人家

住宿、起居,下层养畜,房顶可脱

粒、晒粮、晾衣。传统窗口很小,

光线差,烟尘不易散出但利于防寒防盗,现大多

已改为大窗户。传统上下楼用独木梯,现绝大多

数已改用宽体木板梯。中层起居大堂中间用石料

砌一火塘,用于取暖做饭。火塘上置三个精制石

桩或置铁三足架,用以置铁锅等。火塘里的火种,

长久保存不熄,有“万年火”之称。

碉楼用不规则乱石砌成,壁面平整,有四

角、八角等形状,棱角突出,结构匀称,十分坚

固,现存的都系历经数次大地震而未被毁者。内

分几层到十余层,每层以楼板相隔,用独木梯上

下,窗口很小。这种建筑除居住外,还作为防卫

作战的城堡

自然空间格局---人文空间格局

(观察分析、照片记录、阶段总结)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 高原山地具有复杂,特殊的自然环境。一方面,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另一方面,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1]。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房屋及其附属营造物的集合体,是地域环境中人类活动的据点。高原山地聚落泛指选址和建设在高原山地上的聚落。根据高原山地聚落的用地情况与环境特征,高原山地聚落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为聚落选址和建筑直接修建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上;二是聚落选址和建筑虽然修建在平坦区域,但由于所处高原环境,且周围有复杂的地貌,从而对聚落的布局结构、交通组织、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也视为高原山地聚落。 高原山地聚落因为所处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在长期与自然适应协调的过程中,聚落自身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空间形态。对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进行研究,能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基础上,维护其聚落特点,为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高原山地聚落形态主要类型 聚落形态由地貌水系、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化等众多地物融合构成。不同聚落,受地理位置、气候情况、功能性质、历史发展进程、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地域村民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在对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后,总结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可主要分为团块状、放射状、带状和散点状四种类型。 2.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2.1团块状聚落

谈聚落形态考古(张光直)

谈聚落形态考古 张光直 聚落形态(settlement patterns)是美国当代考古学最为常用的一种概念。美国的考古工作者一般来说是人类学系毕业的,在他们的训练中养成把古代的人类在他们的社群里来研究的习惯,就好象社会人类学者在村落或社区里面来研究当代人类一样。同时,美国考古学目前对文化生态学(culturl ecology)特别重视,而聚落研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尖锐的焦点。在另外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这一方面的研究太寻常、太普遍了,它很难得到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甚至在名字上也有种种异称;除了聚落形态以外,这种研究题目还可以叫做“聚落形态式的研究方式”“聚落系统”、“聚落考古”、“空间或位置分析”空间考古“或”人口集团的分布“,等等。这些名称的含义未必全然相同,有时指基本的理论系统,有时指待研究的现象范畴,有时指特种的方法体系。 “聚落形态“这个名词在考古学上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我还不敢说定。美国民族学家至摩尔根开始便对印第安人橘络居址的研究有很大的兴趣。在北美西南,尤其对石屋聚落的史前分布有很早的研究历史。但是,把聚落形态当做一个方法论上的焦点在考古学上的运用则始于安地斯山区研究所在四十年代从事的秘鲁北部海岸的”维鲁河谷研究计划“。社会人类学与文化生态学大师朱理安。史都华在聚落形态这个研究方式的使用上有启导的作用,但这方面划时代的一篇研究文章是1953年发表的戈登-魏利的(Gordon R Willly)的〈〈维鲁河谷聚落形态之研究〉〉。在这书里魏利给聚落形态所下的定义: “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因为聚落形态有一大部分为广泛保有的文化需要所直接形成的,它们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一个战略性的出发点。” 在这一段最早的关于聚落形态的定义里面,有两点值得特别的注意。其一是相信一个考古文化的聚落形态与其说是研究的目的,不如说是研究之手段,而其目的是“史前社会的非物质与组织方面的解释”;其二是照魏利的看法,聚落形态的研究并不是考古学里面一个独立的个别的方法体系,而只是整个考古作业的一部分,在作这种研究的同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与自然适应的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在云南大理州州域内聚落比较分析基础上,总结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的主要类型,研究其形态特征,提出高原山地聚落形态特征保护的建设建议。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强化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特征化建设,促进高原山地聚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山地;聚落形态;聚落特征;人居环境 【文章编号】1627-6868(2016)05-0030-03 Abstract: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villages of Yunnan Dali state.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 patterns. Under the precondition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we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featured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 settlement in plateau areas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lateau mountain settlements. Keywords:plateau mountain;settlement pattern;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human settlement

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

目前校园规划理念大多偏爱功能的清晰、流线的合理和形式的条理性,这些 在当前校园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经过近年来的大量实践后,人们却发 现很多新建成的“合理的”校园往往缺乏活力和生机。本文试图从集群物以类比 的策略出发为此寻找解决办法。 一般认为,集群是整体存在的一种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聚集和动态演变。 若仅仅关注系统的共性,则校园和聚落这两种不同的集群通过物以类比的方法可 以形成一种抽象的等价替换。基于传统聚落的“有机模式”(指聚落的自然演变 的过程及所表现出的不规则形态,有着适宜的尺度和一种和谐而不可分割的内部 结构),本文提出了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分析了这类校园的 形态特征以及设计原则。这些对于校园丰富外部空间的塑造、校园的弹性发展以 及校园个性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价值。本文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分析校园集群的类比对象—传统聚落及其有机模式,在此基础 上,提出了校园的有机模式—聚落式校园的概念,并把其分为“自然”的有机 和“规划”的有机两类。聚落式校园是指具有类似聚落般的不规则形态,有机结 构和空间品质的校园,表现为蜿蜒曲折的街道系统、有机的建筑布局和随意形状 的外部空间。 第二部分:解读聚落式校园的“自然”有机模式。早期的聚落式校园表现的 是一种“自然”的有机,指出一些历史久远的校园在缓慢的自然生长过程中,个 体之间相互紧密衔接,呈现一种有机秩序,校园之所以有机是因为它们发展如此。 然后分别从肌理结构,单元组织,景观等角度总结了此模式的形态特征。第三部分:阐述聚落式校园的“规划”有机模式。即把有机模式作为一种设 计的选择,以主动的模仿性的方式重新表达有机的宗旨。根据类比的关注点不同, “规划”有机又可分成两种:外在形态的比拟和内在结构的隐喻。前者关注聚落 形态中不同于现代城市的特殊品质和形态上的不规则性;后者关注聚落的结构组 织方式和自发的营建过程,重点在于校园的生长和弹性发展。 第四部分:“规划”的有机模式既然是一种设计的选择,设计者的意图对于具 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校园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这一点,归纳了聚落式 校园的三种设计倾向:人文主义、地域主义和手法主义。聚落空间中“以人为本” 的场所感的塑造是人文主义倾向的基本主题;地域主义倾向表现为对所在地域聚居方式的独有品质的诊释;手法主义倾向指设计者对特定聚落的个性化理解,体 现了设计者对于形式的趣味性追求。 最后,从聚落的角度总结了聚落式校园形态的七个设计原则,并对进一步研 究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聚落,有机模式,校园集群,聚落式校园目录 笛1,音已{全‘ 户门J玉1-=. ,,【R 1选题背景 (1) 2研究对象—校园集群形态 (4) 3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5) 4论文的框架 (5) 第2章聚落和有机模式 2. 1聚落的形态特征 (9) 2. 2聚落的构成要素二。..........。.........................,.. (12) 2. 3聚落的结构特性.............。. (12)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Yunlin Bao of Yanqing Country 传 统 民 居 与 乡 土 建 筑 —— 延 庆 县 榆 林 驿 空 间 格 局 研 究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以北京延庆县康庄镇榆林堡村为例 建筑 摘要:榆林堡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和古军事城堡。它既是北京邮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和重要载体,又是研究北京军事和交通史等方面的重要证据和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物资料。本文在实地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榆林堡的选址、空间格局、典型街巷空间、街巷节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榆林驿;村落空间;街巷空间,街巷节点 Abstract :Yulin fort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ancient dak and ancient military castle in Beijing area. It is the long history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historical testimony of Beijing YouYi culture , also is the important evidence and data of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Beijing military and history and other aspects, and has a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real data. This article i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location selection, space pattern, typical of yulin fort street spaces, street node, etc. Key words : Yulin Yi; Village space; Street space; Street node 1、榆林堡村综述 榆林堡始建于元代,位于延庆县西南部,因旧有榆树林而得名(图1)。元代的驿站极其兴盛, 站赤制度是朝廷的神经与血液网络, 正如 《元史·兵志·站赤》开篇所言: “元制站赤者, 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 布宣号令,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 陆则以马以牛, 或以驴, 或以车, 而水则以舟。 而梯航毕达, 海宇会同, 元之天下, 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 历史中的“凸”字形城堡—榆林古驿站(图2) ,位于北京延庆县县城西南与河北怀来县交界处, 是一座带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古驿站。榆林堡因拥有 大片榆林而得名。如今,榆林已经找不到了,只剩 下孤零零的驿站遗址。榆林堡实际上有两座城堡遗 址,一南一北,大体呈“凸”形,南城小、北城相 比较大。 元大都( 今北京) 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驿站的中心。其驿道纵 横, 站铺林立, 建成了以大都为总枢纽的邮驿网 路。元代的皇帝, 每年春末夏初, 要由大都往上 都避暑, 到了秋季, 车驾又要从上都返回大都。 因此, 大都与上都之间的驿道, 就成为元代皇帝 每年巡行的 必经之路, 也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 道。榆林驿是大都至上都十二站中的一个重要驿 站, 是元朝皇帝车驾扈从的必经之地。《元史·世 祖纪》载: “中统三年( 1262 年) 五月, 自燕至 图1 村落入口处“榆林驿城遗址”(立于一九九九年九月) 图2 “凸”字形榆林驿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 乡土建筑课程论文 作者:张圣侃 指导教师:魏秦

摘要: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聚落与民居的空间形态按照其表现和感知形式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显性的物质空间环境要素和隐性的社会文化要素两部分。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理性主义追求,强烈的整体意识,特有的空间组合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聚落民居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Abstract:Spatial form of our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s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bviousl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patterns and residential space for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mance and percep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explicit and implicit elements of physical space environment,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of two parts. Mainly by the pursuit of rationalism in ancient China, a strong overall sense of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oncepts of spa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pace form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聚落环境空间形态

聚落分布读图---空间格局分析 阿尔村海 拔2200米左 右,属于高半 山羌寨。 有专家这 样称赞阿尔村 为“失落的天 堂,遗失的美 丽,万物皆有 灵,世间之奇 境。”由于交通 不便,长期与 世隔绝,汶川 县阿尔村,不 仅成为南部羌 族的一个集中居住点,也成为古羌民风民俗、传承文化保留得较为原始与完善、“原汁原味”的羌寨。 阿尔村地处川西高原东部岷江上游的深山峡谷之中,地处汶川县西北杂谷脑河东岸,龙溪沟内,传统聚落的外观特征是很封闭的。因为羌族地区海拔较高,气候较为严寒,冬长夏短,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所以,防寒是关键。有效的防寒措施是减少开窗的数量和开窗的面积。这样,民居的外墙显得就十分的封闭。同时,石头的厚重感也增强里防御的能力。封闭型的形态必然带来封闭的道路空间。羌族民居前后都有道路。道路较为狭窄,加之两旁高耸的石墙,人在其中有“一线天”的感觉。而长长的过街楼里昏暗的光线,让人感到压抑。 山地---环境与资源 龙溪 乡属暖湿 带半干旱 季风气 候。受高 原和高山 峡谷地形 的影响全 乡各地气 候差异 大。

水资源:岷江水系支流杂谷脑河的侧支流: 动植物资源:阿尔村有大片原始森林,树种丰富,而动物种类较多,主要以小型动物为主。 风力资源:海拔比较高,部分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综合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阿尔村是“羌人谷”所在地;龙溪沟上游的阿尔沟,其发源处有龙池,属高山湖泊,沟内是阿尔沟原始森林风景区。 水系---选址与依存 阿尔 村巴夺寨 为三条小 河沟交汇 之处,水 资源十分 丰富。这 里的水系 均属岷江 水系,属 岷江的次 支流,三 条小河沟 中以阿尔 沟为最 大。 耕地生活与劳作 农业生产为 主、乏村民生 活用水以及农 业用水。由 于地势较高劳 作方式多为人 力,由于大量 耕地在海拔 2000m左右, 坡度在35° 以上,耕作十 分不便。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开凿运河基本都是为了征服他国的军事行动服务的。京杭大运河的研究工作在很早就开始了,从2006年的申遗热潮到现在,大运河的申遗工作还在沿线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从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到积极筹划和推进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都在全力迎接最为关键的“世考”—世界遗产中心组织专家对大运河进行现场考察评估。纵观京杭大运河及其文化史的演变历程,可以说,运河文化生态演变对运河周围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除此以外,还对沿运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及聚落变迁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对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聚落形态进行研究,找出与聚落形态发展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以及大运河的功能转换,更加注重大运河带来的的经济性、生态性以及社会性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 1.2研究内容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通过对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的调查研究,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了解研究了京杭大运河周边的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天津段大运河对周边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传统聚落面临现代社会的进步、文化冲击、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面临着衰弱和破坏的风险,所以该研究一方面对保留大运河周边传统聚落形态进行保护,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古代的聚落长期以农村聚落为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看重农村聚落的稳定和发展,通过研究京杭大运河天津南运河段的聚落形态研究,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更深了解。 目前关于大运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不足,尤其是关于天津南运河段的研究就更为少,沿运河很多城市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所以通过分析京杭大运河周边村落聚居形态,提出更好的保护和恢复大运河的意见和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研究天津南运河段的聚落形态为主,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剖析运河的发展,提出保护和发展京杭大运河的措施和建议,保护京杭大运河的传统聚落形态。民众在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提出进一步保护大运河传统聚落形态的政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众多相关学科共同积极参与的研究领域,体现出很强的开放性特征,研究方法论呈现多元化,具有多重主体的视角。参与研究的相关学科及其分支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同,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呈现多角度和多阶段的进展状态。多学科研究进展中,研究范畴之间多有重叠,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成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这一理论起源于1950年代由马奇和马丁( March, Martin,1972)在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的“城市形态与用地研究中心”。这一理论认为城市由基本空间元素组成,它们构成了不同的开放与围合空间和各种交通走廊等,空间形态研究从不同规模层次分析城市的基础几何元素,其目的是试图描述和定量化这些基本元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随后各种不同概念被发展用以定义和描述建筑和居住聚落(Steadman, 1983: Mitchell, 1990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空间语法”(spacesyntax,详见: http: //www. spacesyntax.com),这一概念可以被定义为描述、解释和定量建筑或聚落空间结构的技术方法。这一方法不仅强调分析空间集合的几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简述 何 璐 田大方 东北林业大学 何特性,更重要的是蕴涵其间的社会与人类学意义(Hillier, 1983)。 以上讨论的城市形态理论提供了广泛的方法来剖析城市物质环境,尽管它们有重合之处,但根据所侧重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三类: 1.形态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市镇规划分析,建筑学的方法和空间形态研究。“形态分析”依靠从二维到三维的城市地图、规划与建筑设计和城市实体研究,其目的是解释城市现象和剖析其中隐含的规划管理、建筑师、业主和各种相关专业人员在城市形态变化中的作用及责任。 2.环境行为研究:它关注于人的主观意愿和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过程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相关人员的访问。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它关注政治与经济因素和相关的社会组织在“城市过程”(urban process)中的作用,定量的方法在这里是主要的分析工具。 二、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趋势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向区域化、信息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机制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从一国一地的研究转向跨国、跨区域的研究。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研究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将成为西方学术界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不断涌现。理论都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而且它们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消长兴衰。因此,西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正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机制和新特征,将会成为城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相对有限的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缺乏明确的目标与工作方法往往同时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对不确定性的充分认识对提高中国城市研究 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三、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 近年来,对于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重点也在发生变化。较早研究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著作或论文中,研究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比较大,一般将整个中国城市的演变作为研究背景或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从城市产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历史时期,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武进,1990) [1]。有的研究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实体空间,从整体上介绍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征(段进,1999) [2]。这种全景式的研究,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广博,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范例,但是难以对其中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进行放大和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多是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而最近十几年是历史上中国城市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以上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发展中最新的特征和规律没有涉及。相关的理论概括起来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 1.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武进(1990)、段进(1999)、邹怡等(1993)[3]、苏毓德(1997)[4]、李加林(1997)[5]、陈勇(1997)[6]、王富臣(2002)等都是从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进行理论研究的。归纳众多学者的表述,虽然其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可以发现观点都比较接近,城市空间形态的物质要素主要有道路网、用地和具有明显特征的功能单元等组成。在有关城市空间形态的论述中,很多学者也提到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心理生理、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文化及管理制度诸多非物质要素。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元素集合不断扩大。 2.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朱锡金(1987)、武进(1990)、段进(1999)、陈友华、赵民(2000)、栗峰(2004)等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对城市建成区的外在形廓进行描述、概括、分类、比较等,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并且是进一步研究的重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宗族组织和村落空间形态 王浩锋叶珉 关键词:宗族组织,村落形态,空间构成 1.引言 宗法制度下的社会组织结构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和“规划”的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宗族经常出面调动集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修建村落的公共基础设施如水系、道路、桥梁等,同时大举兴建祠堂等公共建筑并通过其体现宗法制度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在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商业的兴盛为那里大量祠堂的出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随着宗族房份的形成,大小房支都拥有各自的礼制和生活中心-祠堂。村落中祠堂前面多有供宗族成员聚会的小型广场,周围的建筑布局和街道组织也比较工整,形成了比较有特点的空间节点(图1)。住宅以祠堂为中心布局的特点使得许多研究者认为,村落的发展受宗族裂解的推动和传统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宗族的社会等级结构转化为村落的空间结构。村落以房支祠堂为中心组织各自的空间领域,最后形成以宗祠为中心、以支祠为次核心的多层次空间等级结构,如图2所示(董卫, 1986;余英, 2002;张十庆, 1986)。 然而在我们对徽州村落的研究中发现,上述的看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房份的形成和共有财产以及祠堂的建设并非同步,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房支祠堂的修建通常较晚(高寿仙, 1995)。荷兰汉学家Zurndorfer(宋汉理)的研究表明,由于非常明显的贫富两极分化,十六世纪时徽州宗族的内部很可能已经产生了基于经济占有权而非长幼辈分的等级秩序(1989)。况且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宗族成员的多次迁入迁出以及地产兼并,即使依据房份划分的空间领域相信也早就变得面目全非。这种质疑在我们进一步对徽州传统村落形态的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印证。 2.研究方法-空间句法介绍(Space Syntax) 空间句法是伦敦大学建筑学院希列尔教授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Hillier, 1989 & 1996; Hillier & Hanson, 1984)。借助计算机的分析,该方法把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组织的描述转述为空间系统中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相对关系,从而试图揭示表面形式背后的深层空间结构特征。在其方法背后是一套关于空间形态的理论,该理论假定城市和聚落的空间组织都受到某种“形态法则”(Morphological laws)的影响,人类社会通过这些形态法则在实体环境中再现其种种社会关系的同时,其行为也会受到空间形态的影响。而空间句法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空间形态法则如何在各种空间形式中产生不同的空间界面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表述。 空间句法对空间的描述有两个基本概念:一维的线性(Linearity)和两维的凸起程度(Convexity)。一维的线性描述一个空间和其相邻空间可能形成的轴线延伸程度;两维的凸起程度指的是空间的宽度大小和尺度。一个连续空间系统可以解析成许多个由实体环境边界所限定的“凸状”空间(图3-a)。这些“凸状”空间相互所形成的线性连接构成轴线,它指的是一组“凸状”空间不受视线

石臼湖—固城湖圩区景观格局与聚落形态研究

石臼湖—固城湖圩区景观格局与聚落形态研究石臼湖-固城湖地区是我国发展历史悠久且十分有代表性的圩区,现状包含 多样的景观格局和聚落形态。本文以石臼湖-固城湖圩田地区的景观以及聚落系统为研究主体,通过综合地理历史研究、系统层级研究以及选择有代表性区域进行详细分析,从宏观以及微观两个尺度进行论述。在宏观层面,通过对场地内部的系统解读,探索整个研究范围内的空间结构,再将还原出的网络进行叠加分析其 相互的关联。 通过提取类型、研究切片、总结发展过程的方式,反观宏观尺度下各系统的格局并对未来的村镇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对于以建筑学视角进行的圩村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尝试。第一章为绪论,这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相关文献以及圩田和圩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确定本文的论述概念以及研究范围,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对后文进行系统研究所需要的基础图纸资料收集与选择进行说明,对石臼湖-固城湖圩区的气候地理、开发历程进行简介,并对场地环境影响较大的古丹阳湖的湖泊变迁进行资料整理。 综合场地资料为下文的具体论述建立基础。第三章具体论述圩区的景观系统、道路系统以及聚落系统,其中景观系统分为地形地貌系统、水网水利系统和圩田系统。进一步对于圩田、道路和聚落系统的主要类型进行划分和详述,圩田类型主要有多边形、羽状、田字型以及直条块状,道路类型主要分为自由状、放射状、带状和方格网状,聚落类型主要有带型、星型、岛屿型和组团型。 在分类基础上对代表性区域进行比对和结构特性的研究说明。并建立圩村的结构模型,对其演变模式进行说明。第四章具体分析场地内部圩田景观格局的构成、各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其与道路系统和聚落系统的叠加情况,划分出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摘要:本文在安顺屯堡聚落起源的基础上,分析其选址、类型特征,并从边界、街巷、组团与院落、公共空间、宗祠与寺庙等方面对屯堡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 关键词:安顺屯堡聚落空间形态 屯堡是明代卫所屯田制、“调北征南”及后来的“调北填南”等一系列军事行动和移民的产物。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兵三十万征南伐滇,平定叛乱之后便屯兵驻守。其后为巩固政权,将将士家属及其他中原多省大规模汉族移民入黔,形成了由外来迁徙人口组成的汉族屯堡聚落,其中以贵州安顺市及周边地区最为密集。屯堡聚落是以汉族移民为主,同时又与当地的的苗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相互碰撞、融合,历经六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仍基本保留了其征南入黔时的装束、语言和生活习俗,始终以江南文化为主导,没有被其他文化所同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生存方式与生活习俗等。贵州安顺市现存屯堡村寨300多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云山屯、本寨、天台山伍龙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云山屯),规模较大并保护良好的屯堡村寨10余处。 一、屯堡聚落的选址 屯堡聚落选址的考虑的主要因素除军事防御之外,还要能够保证为军队补给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农业生产和生活。 1、山水格局:屯堡村落的选址大多在内有水源、近溪河、前临“坝子”(当地对开敞平地的称呼)而靠山有一定的坡度的位置,依山傍水。但依山不居山,以满足屯军“无事屯田,以资军实”,进可攻,退可守的实际需要;傍水不居岸,以避免夏季暴雨遭洪涝灾害。部分建于山间的屯堡村寨同样注重对水的利用。 2、风水:风水观对传统的村寨及建筑的影响较大,我国古代主要以风水“形势宗”中的“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五诀(即“地理五诀”)来确定村寨及建筑的选址。选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向阳,整个环境如封似闭。屯堡村落选址的重要原则之一“依山不居山,傍水不居岸”明显遵循此原则。如本寨坐落云鹫山南麓,背倚青龙山和跳花山,群山环抱;前临马过河和三岔河,水口立有青龙寺。 3、安全和军事防御:军队建置制度使得屯堡民居异于山区其他少数民族“山一家、水一家”的分散建筑,而是较为集中建在一处,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小城。防御一直是屯堡聚落的需要重点考虑的职能,因此早期的军屯都驻扎在山顶,后来的屯堡聚落一般都是选址于易守难攻的山地或者是山的一侧。

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

第5"卷第2期 2018年&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 Xi’anUniv. of Arch. 6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50 No. 2 Apr. 2018 D O I:10. 15986/i. 1006-7930. 2018. 02. 016 黔中白水河谷布依聚落公共空间的形态研究 周政旭、罗亚文2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2?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公共空间既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聚落公共活动的主要承载场所.黔中地区的布依族聚落因为地形环境、民 族文化、历史进程等原因,具有明显的山地民族地域特色,其公共空间特色有待系统整理?根据对黔中白水河谷地带布依 聚落公共空间的调研测绘,通过形态学与类型学的方法,对空间形态展开研究?在分析其营建背景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之 上,按照功能可将其分为集会与交流空间、仪式空间、防卫空间、交通空间等四类;同时,总结出聚落公共空间形成了线 性序列型、中心汇聚型、格网节点型、区域整体型4种组合类型. 关键词:公共空间;布依族聚落;空间形态;喀斯特地形 中图分类号:TU982. 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93〇(2018)02-0258-07 A morphology study on the public space of Buyi villages in the Baishui River Valley,central Guizhou ZHOUZhengxu1,LUO Yazven2 (1. S c h o o l o f A r c h it e c t u r e,T s in g h u a U n iv e r s it y,B e ijin g100084,C h in a; 2. S c h o o l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r c h it e c t u r e,B e ijin g F o r e s t r y U n iv e r s it y,B e ijin g100083,C h in a) Abstract:P u b lic space is a n im p o r ta n t p a rt o f a s e ttle m e n t a nd is th e m a in p la ce a nd space fo r p u b lic a c tiv itis s. T h e B u y i s e ttle m e n ts in c e n tra l G u iz h o u has o b v io u s re g io n a l c h a ra c te ris tic s o fm o u n ta in o u s areas because o f e n v iro n m e n t,c u ltu re a nd h is to ric a l p rocess. Based on th e a n a ly s is o f b a c k g ro u n d,t h e a rtic le f ir s t ly c a te g o riz e s th e p u b lic space in to fo u r ty p e s a c c o rd in g to its s fu n c tio n s,in c lu d in g a s s e m b ly a nd c o m m u n ic a tio n s p a c e,r it u a l s p a c e, defense space a nd t r a f f ic space. S e c o n d ly,b y m e th o d s o f m o rp h o lo g y an d ty p o lo g y,th is a rtic le su m s up th re e fu n d a m e n ta l ty p e s b y a n a ly z in g th e s p a tia l c o m b in a tio n w a y s o f th e p u b lic s p a c e: lin e a r sequence t y p e,c o n c e n tra tio n c e n te r t y p e,fu rth e r m o r e th e re is a p a rtic u la r ty p e o f re g io n a l defense Key words:p u b lic s p a c e;b u y i m in o r ity s e ttle m e n t;space f o r m;k a rs t to p o g ra p h y 公共空间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聚落居民参与公共事务、进行日常交往、游憩养生、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活动的主要场所空间.它既构成空间层面的结构肌理主体,又成为社会层面的活动载体[1.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兴起较早,早在上世纪中期,刘易斯?芒福德(L. M u m f〇r d)[2]、简?雅各布斯(J.J a c〇b S)[3]等学者就已揭示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杨?盖尔(J. G e h l)[4]、凯文?林奇(K.L y n c h)[5]则阐述了相应的认知与分析方法.而针对乡村聚落的公共空间研究则相对较晚,其中既有侧重于“场所与空间”等物质形态属性的研究,也有偏向于“社会组织与人员交往”等社会文化属性的研究[6.形态研究方面,戴琳琳对北京地区传统聚落[7]、耿虹对贵州屯堡聚落[1]的研究都按空间形态将公共空间划分为点状、线型以及面状三类;吴斯真等认为桂北地区的侗族聚落的公共空间可分为节点空间、延线空间、阔面空间三类[8];U亮将徽州村落的公共空间按形式分类,分为水口、水井、池塘、巷弄、祠堂、街道等类型,且认为他们具有社会性、交往性、情感性、互助性的功能[9.迄今对西南典型山地民族之一的布依族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还十分缺乏.黔中地区的白水河谷地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河谷地貌区,是布依族的主要定居地之一,并且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特色聚落空间与民族文化.沿河谷地带分布着数十个布依族村寨,在喀斯特地貌的山水基底与定居人类的农耕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这一区域独具特色的布依聚落总体[1011].它的公共 、化、原,与 他地域村落公共空间不同的特点.笔者在对该区域 收稿日期:2016-04-27 修改稿日期:2018-03-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298)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5T80091) 作者筒介:周政旭(1984—),男,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山地聚落研究与乡村规划建设.E-m ail:h ui h u a Il gl21@h ot m ai r c o m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形态环境整体概况 西溪南聚落空间是人类活动、空间结构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载体。它既满足了人类的行为活动要求和心理活动要求,又与风俗习惯社会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徽州聚落的空间形态一般是按照合院空间—建筑组团—街坊—聚落整体的空间序列形成。聚落空间大致由线性空间、节点空间以及景观空间三大类型组成。其中线性空间主要是指聚落内部的街巷以及线性水网空间,主要水道是聚落的主轴,确定了聚落的形态走势。街巷是随着徽州聚落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将聚落划分为几大块,是聚落的主体骨架。节点空间主要包括广场以及交叉空间。景观空间是另外一种类型,包括自然景观以及蕴含的人文特色。而建筑层次的高低以及布局的错落使得整体聚落空间相互交叉、富于变化、彼此渗透。 西溪南村,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聚落,在《丰南志》的记载中:“丰南,隶歙之西乡,一称丰溪,俗称溪南,又称西溪南。崇山环绕,沣水萦回因处丰乐河之南,而得名曰丰南焉。”在公元860年,吴氏家族在这个地方定居,从这个时候开始家室兴旺;由于子孙日蕃,房屋逐渐开始凋落,久而久之变成了如今的西溪南村。在经过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600年的建设发展,到达明清终于发展到鼎盛时期。 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徽商处于极其繁荣的时期。西溪南村的吴氏家族成为徽商的典型代表。他们以经营木材、茶叶、盐,聚集了很多钱财。吴氏家族深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富足之后要回去寻觅根系,建设自己的家乡。于是,这些富商回到西溪南,修建祠堂和社屋,设立了学堂,至此西溪南这个地方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明朝和清朝的鼎盛时期,西溪南村是徽州园林的典型代表,这里有过十二名楼、二十名馆阁、二十四名堂、十大寺庵、十大社屋、十大牌坊、十大名园等名胜。据说当时1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丰南八景诗》。 直到清朝鼎盛之后的将近百年,公元1856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经过西溪南村,与当时的清朝部队、乡团进行战斗,当时的当地居民为了避免战乱, 1引自于杂志,《西溪南古风悠悠绽芳华》,吴江海,《安徽日报》,2016-07-01

生长的村落_一个普通山地村落的空间营造策略探寻_段威

生长的村落 ——一个普通山地村落的空间营造策略探寻 段威闾海 【摘要】当前,各地聚落空间及民居建筑的营造各行其道,造成地方特色的消失,是当今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一个自然生长的普通山地村落——盱眙县王店乡陡山村为对象,揭示村庄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阶段特征,总结村庄空间特征,从村落选址、内部空间和建筑个体三个方面归纳出村落的营造策略。村落选址主要讲究地势安全性、耕作便利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优美性;村落内部空间上,总结出村民主要是利用自留地建房,会避开不安全地区,同时坡度对其分布和朝向有较大影响;建筑个体上,村民建房遵守“宁要风水,不要阳光”的建筑风水观,此外建设技术力量的变革对住房的布局和形式也有较大影响。旨在“以小见大”,挖掘和吸收村落营造的合理而优质的基因,以及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所能产生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聚落;山地村落;空间营造;乡村解析 1.引言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经济向工业社会经济以及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城市和聚落正面临着整体的空间营造策略危机。各地聚落空间及民居建筑的营造各行其道造成传统特色的消失,是当今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而如何保持及发扬传统聚落空间的优点,需要回归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上,做一些踏实的、基础性的研究。因此,从地区的实际出发,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深化乡村聚落发展问题的研究,探索村落的现实特征、演变过程和营造策略,对更好的开展村庄规划和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一个自然生长的普通山地村落为对象,从人居环境调查的视角,对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展开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村庄的历史演变及其阶段特征;从村庄空间及建筑的视角,总结村庄空间特征,分析村落空间营造策略。旨在“以小见大”,挖掘和吸收村落营造的合理而优质的基因,以及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所能产生的借鉴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