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2006-4-14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2006-4-14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2006-4-14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2006-4-14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闵行区莘松中学世纪之交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一场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现代化革命已经出现。教学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探索和实践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在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学与教的改革研究,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方法,深入探索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继现代信息平台建立的同时一直在思考的一个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法。我们的目的是力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线,以灵活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为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奠定基础,使之成为适应21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公民。

一、研究的背景

2002年初,根据中央电教馆“十五”期间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我们选择了该课题下的第一子课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研究》,并根据学校特点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初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同时还基于了以下五个方面宏观与微观的背景和条件进行的,研究中也不断根据学校的发展和实验过程中新的思考在内容上进行调整。

1、从社会的宏观背景看,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出现,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它迅疾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在覆盖全球的复杂的网络之中.并由此引导出以科技进步和人才智能为内驱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无疑对人的素质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尽快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系——教育信息化教育体系,对于中国在2l世纪实现强国之梦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故教育信息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这是历史的机遇。

2、从现实的教育现状看,传统的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考核,缺乏对学生主动性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虽然九十年代中期投影、幻灯、录音、录像、VCD、DVD等多媒体开始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教学改革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改革还局限于"教"的范围,学生被动受教育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革。还可能由于媒体容量大,处理不好,把“填鸭式”从“人灌”变成“电灌”、“机灌”,反而加重学生负担。所以在信息技术普遍运用的今天,尤其需要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主动性学习,有效学习的新环境,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突出,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学的改革。选择这个课题就是基于对改变这一现实状况迫切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3、从区域教育发展的趋势看,一是2001年区政府投资人民币1.4亿元建设了全区教育系统的信息化环境:区域内实施并完成了城域网络系统建设;区内所有中小校实现了“校校通”,教室内安装了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及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信息设备;学校初步完成了校园网建设,为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二是

1999年闵行区的部分学校(我校是实验学校)开始参与由叶澜教授主持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学校培养目标、学校教育观念系统更新的具体方面,其中包括与培养目标相关的价值观和学生观的六个观念。“人的主动发展,是‘新基础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更新中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选择这一课题,有着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环境。

4、从学校教育发展的角度,从1990年建校开始,在各级政府、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探索着学校信息化发展之路,有开展实验的前提条件,包括软硬件建设、队伍建设和1998年的课程研发、教材编撰;还有良好的基础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如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教师方面形成有专业、骨干、普及的三级教师梯队,学生方面我们率先在初一年级设置了“信息科技”课程,还有自行开发的学校信息管理软件和《信息科技教育》教材的发行(现经闵行区教育局一起修改后成为了上海市二期课改使用教材),以及创立的“建一个网络,抓一支队伍,设一门课程”的“莘松模式”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等等都是将实验工作做好、做实的前提条件,确立这一课题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价值的重要因素。

5、从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我校在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起步较早,97年开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从辅助教学开始走向学科教学的整合阶段,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拓宽网络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广度,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已成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广大教师实践的需要。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概念的界定:

⑴、主动性:主动性主要是指人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选择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主动性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⑵、主动性学习:“主动学习”就是师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创设竞争氛围,促使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情景创设的影响下,主动参与,主动求知,增强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主动地学会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2、理论依据:

⑴、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能使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什么,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发挥出来。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或探索式学习,要求学习者自己管理学习任务。

我国建构主义理论专家何克抗先生认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其特性与功能最能够充分体现“情景、协商、会话、意义建构”这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

⑵、现代教学结构理论

现代教学结构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社会活动,在教学过程,学生居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授活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作为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两个主体,教与学的联系就显得十分密切。

⑶、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

它是从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和从知识点到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计算机网络创设的环境,正适合这种认知过程的需要,它是确定呈现教学材料顺序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目标

1、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体现“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挥网络优势,建立信息环境下的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新教学模式;

4、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适应时代特征的素质教育学校,形成特色。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实践性活动,以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为切入点,采用问题提炼---制定计划---行动研究---分析反思的相关步骤,不断以螺旋向上的态势研究相关深层次问

题,所以,研究是在教学中进行,同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2、文献研究法

信息环境下的主动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的革新,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本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不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通过查询有关报刊杂志及网上资料,筛选、整理和分析资料,了解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发展和取得的相应成果。

3、问卷、对比法

通过问卷。通过问卷、访问、调查等方法调查学生实验前后的情况比较他们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诸方面的情况。

4、经验成果总结法

实验教师间通过论文、经验交流、课件共享等形式表现实验感受与成果,同时还与实验学生及家长的经验、方法交流。收集整理与课题相关各方面的研究成果、资料。

五、研究的内容、过程与策略

㈠、启动阶段

1990年建校初,学校确立了以信息技术为抓好,向管理要质量的目标,1995年开始研究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1997年开始研究在初中阶段开设信息科技课程,2002年开始,完善校园网硬件建设和教师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培训,并着手研究怎样在初中阶段让学生学习从过去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方式,为本课题研究积极的做好物质准备和师资准备。在启动准备阶段,到2002年8月为止,实施了五个步骤:

1、加快普及学生运用信息科技的能力

从1997年开始,我们在初一年级开设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通过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学习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经过几年的信息科技学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加强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在“十五”初期,我们对老师进行了新三轮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对老师们进行了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涉及基本知识、平台功能的软件应用等,老师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我们在教室中安装了大屏幕投影仪、实物展台和多媒体计算机,并通过百兆光纤与Internet相联结,使教室实现了数字化。教师在教学中也逐步的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

3、不断修整、完善校园网络体系

2002年上半年,我们针对原有校园网平台软件和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情况的特点,在区教育局领导的指导下,学校的科研组和科利华公司的技术人员,用近一年的时间,在征询了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开发了学校新的校园网平台,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交流与沟通、教与学等各种活动的环境,实现了“一次登陆,到处可用”。使校园网的功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4、调查分析家庭电脑普及情况,为后续实验作准备

在区教育城域网及学校多媒体教室建成后,我们着手调查了学校所有学生家庭的电脑拥有量及上网条件。莘松中学地处闵行区政府所在地莘庄镇,该地区居民家庭与市中心居民家庭的物质条件比较相近,调查了全校1200多名初中学生,显示有60%多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其中70%以上的能

上Internet,而全校的老师绝大部分都具备上网条件。

5、寻求社会帮助,协调好外网环境建设

为了使实验能较好的开展,我们联系了区广电局,在广大电局的大力支持下,为我们的学生、老师开辟了有线通试点服务,一为我们开通城域网络系统,二让我们的视频服务器安置在城域网的最大出口上,确保了实验的顺利进行。

经过上述五个步骤比较充分的准备,为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提供了基础,为教师运用网络加强教学增加了理论认识,为家长与学校加强联系提供了数据保障和指导,同时也为校园网、城域网和家校网的现状有了充分的认识,即从信息科技教育向信息平台应用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㈡、实施研究阶段

从2002年9月—2005年5月,建设研究课题必需的软件设施

1、2002年9月开始,进行校园网“网上课堂”教学软件的功能开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往往按照"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很难解决“吃饱”、“吃好”这个“顽症”,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通过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就可以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所以在校园网功能上专门开设有一块“网上辅导”专栏,辅导方式采用的是“一对一”,故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可以分层“教”和自主“学”。每天安排几位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一定信息专业技术的老师在家定时进行坐堂式的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决定学习内容、学习的进度、学习时间。考虑到英语、语文等学科在发音、朗诵等多方面需要语

音对话,我们还增设了语音聊天系统。整个辅导专栏的开发,解决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或无所适从或逃避懈怠的问题。校园网平台的访问量最高达到3000人次/日左右,更为可喜的是访问的对象辐射到其他区、其他学校。但也存在着许多缺陷,如:电子邮件即时性太差;网上论坛发布上有很多限制,无法满足各类学科的需求;流媒体太占网络流量等,和现实生活中的课堂教学环境差别太大。

2、2003年10月开始,进行“师生在线”平台的建设

在“网络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思考:一是能让课堂教学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二是让优秀的教师能为更多的学生服务,三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主动式学习。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着手研究将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扩展共享和为学生主动性学习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冲破校园“围墙”,实现交互性教与学的思路。随即学校组织力量与同腾公司的专业人员协作,开发了“师生在线”平台。该系统可以用于多媒体互动式远程教学、实时场景教学等。对于课堂内容,有针对性按章节、专题进行分格、录制并建立索引,可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点播收看视频课堂。可以是本校教师的课堂实录,也可以是“名师讲坛”的教学实录,这一平台扩大了教学优质资源,为各类不同能力的学生创设了一个再学习的环境,也为教师学习他人经验提供了条件,在微格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方法。

3、2004年12月开始,进行“师生在线交互教学平台”的建设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师生在线”平台,优点是可以利用实时或非实时的传播环境开展课外个别化辅导的教与学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范围开始走出“校门”,延伸到课外,辐射到社会和家庭。缺点是①系

统资源占用大,对网络传输要求比较高;②功能设计上不够齐全,如缺少板书功能,不方便数学、物理等有图表的教学,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等;

③有些功能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理想,如语音对话中的声画异步,延迟较长;④师生间情感沟通缺少视频环节,影响了亲和力等。

2004年年底,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方法,建立了“师生在线交互式平台”,它在“师生在线”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功能,并在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生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在范围、技术、内容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建立适用于所有“学习者”便捷、实用的网络环境和拥有个性化学习资源,教育的内容由书本基础学科扩大到心理健康、德育建设、实用百科等;受教育对象没有固定的年龄段;该平台利用网络视频会议的核心技术,完全模拟了教室里的教学场景,包括课件展示、音视频播放、电子板书、师生形体展现、语音对话、资料发送、课堂测试等。可以同时开设25个教室,允许500人在线学习,网络传输数据最大不超过400K(包括3个视频摄像头,4个人同时进行的语音对话),采用CS结构,传输数据是原来“师生在线”的1/2,大大降低对网络的要求,在城域网内完全不受网络流量影响,在因特网上只要适当减少视频图像,也可以非常流畅地进行各种交流学习。教学方式除“师生在线”自主选择内容的点击学习法之外,还可以利用摄像头或摄像机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可视化的个性化学习,将问题通过鼠标或写字板书写在电脑“课堂界面”的白板上,坐堂教师收到信息进行解答,解答的问题可以保存,也可以删除,还可以通过耳机进行语言交流,一个工作室最多同时可以与50位同学进行探讨学习。工作室的专题设定是集合了学生兴趣及教师教学特长,从最初的5个工作室发展到现在12个工作室。网上教学的高交互性,充分体现了自主、个性

化的思想。

从2004学年第一学期,针对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在网络课堂中,开设了如古诗文专题讲座、科普英语辅导、希望杯数学竞赛辅导、物理专题讲座,增加了德育方面教育,如开设了“父母茶座”、“心灵驿站等,不断扩大和丰富了网络学习资源。上课时间也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一般安排一小时之内。开设初期部分学生家长担心参加孩子会乘机上网玩,抱着观望的心态等待,但看到参加学习的同学成绩不降反而升的事实,鼓励孩子参与。有时孩子在开课的时间段内有事走开,家长马上坐在电脑前“代学”,唯恐漏掉学习。有的学生知道有感兴趣的课,早早完成作业,等候着“网上老师”的来临。

如数学组,自网络课堂开设之后(截至2005年1月下旬)上网点击人数已达1600多人次,共发表了160多个主题,如一道“均瑶杯”市决赛题目,参赛者当时无法解决,赛后在课堂中提出,点击数达到558人次,不同年级的同学在网上展开大讨论,热烈踊跃,直至解决为止。

㈢、拓展阶段:2005年6月—2005年12月,对课题进行拓展、小结在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本阶段,课题组对三年多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析研究了实验的硬件条件、软件条件及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等情况,并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修改和调整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老师们也出了许多阶段性的成果,在实验中,教师的观念得到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方法正在逐步的改变。课题组开始了撰写研究报告等各项工作。

六、研究的成果和价值分析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管你的硬件设施如何一流,其根本还是要从“以

‘物’为中心(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这与新基础教育理论“以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体系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在完成了“校校通”、“班班通”硬件设施建设之后,就思考这样的问题:学校如何去为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有关的过程与资源,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教师怎样在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学校在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上还能有哪些作为?如何使教育信息化延伸至家庭和社区,为更多的学习者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我们确立的思想都是“突出了‘学生和教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的层次上研究和处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要素的”,始终关注的核心是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人,建立的三个网络平台就是立足于“生命质量”的高度而逐步完善的。

㈠、学生层面:

1、唤起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

⑴、班集体建设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大大增强。如班级网页建设就是一个典型,学生们把网站看作自己的“窗口”,其中汇集了学生的智慧,承载着他们学习、生活的欢乐,他们收集资料、借鉴优秀网页特点的,从组织机构、命名、栏目设置、技术问题、文字、网页介绍到维护都有班级成员参与完成。自2002年举行了首届班级网站的评选,之后的每一年都举行。一批优秀的网站脱颖而出,既极大的丰富了学校德育教育资源库,又锻炼了一批网站建设“小能手”。学生多次在市区级网页比赛中夺冠。

⑵、“师生在线交互平台”上的“心灵驿站”和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

队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医生”,同学们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感诸多方面存在焦虑和困惑的时候,都愿意在这里得到“良方”,主动寻求帮助,在多彩的体验活动中感受温馨、感受成长。因此这个栏目也一直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有位家长因家里无法上网,在“心灵驿站”开放时间,专门到网吧去参加学习和交流。

2、建立了网络环境下主动性学习的新方式

在“师生在线”、“师生在线交互式学习”平台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征询听取了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的反馈意见,逐步地探索出一条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做法:

⑴、从直播课堂教学内容入手,逐步积累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直播的方式向更多的教室开放,也可将直播内容录制下来,进行编辑、整理,随时需要随时观看,做到了从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开放式教育,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⑵、在平台系统中开设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内容,为所有“学习者”提供了适合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利用视频实现多元互动,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⑶、教学从学校向社会延伸。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灵活的优质资源和优秀教师辅导为核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环境,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从平台上、从教师的个别化辅导中学到适合需求的知识

⑷、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条件。“师生在线学习”的实验较好地解决了“优秀教师多上优质课,更多的学生充分享受优质课”这一期望目标。它充分的发挥了远程教育优势,凸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征。

这些方式的特征:

首先能较好的整合教学优质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课堂再现的场所。

其次实现了优势互补,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多元化”学习,为社会每一个成员进行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再者这些平台搭建了一个网上个别化教学、辅导与答疑相结合的新环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学习积极性也就高,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学习过程的主动性态势有了明显的改变

为了反映出学生参加交互平台学习后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变化。我们在三个时间段对固定参加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还走访了部分学生的任课教师、家长,查询了部分相关数据。

表格中人数统计不含流动学生数。

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对交互平台的了解和认可度呈上升趋势,学习的主动性状态效果已经在呈现。不仅是参加网络课堂时状态的变化,而且在平时的课堂也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善于表达不同的观点,成绩逐步上升的态势。

●如初三学生邱小桐是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是:

以前,每当我们面对着老师的板书,总是面无表情,奋笔疾书,那满

满一黑板的文字对我们早已失去了吸引力。

现在,每当我们面对着老师的板书,只觉得十分轻松,因为电子板书中插入的图片、动画、音频播放以及实验演示等让我们觉得课堂上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今非昔比啊!我们身处在一个如此高科技的世界,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让我们学得更轻松、更愉快、更有效!

●又如初二学生王睿的家长来信说:

未进入莘松中学时,儿子酷爱电脑、酷爱网络,每次“网上冲浪”时,家长都要坐在身边“监视”,他烦我们也累。时间一长,儿子也无心上网了,因为,对于渐大的儿子来说,自由和尊重比网络更重要。于是我想:不上网也罢,反正进入中学功课学习要抓紧,只要不影响学习,还管他快乐与否。

2004年秋季一开学,上初一的儿子回来兴奋地说:“学校开通了网上师生交互平台,每天晚上都有几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在网络平台上与同学交流,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上网与老师交流,我们数学陆老师每周一、周四在线,这回你们不用看着我上网了!”于是,每到周一和周四的晚上8点钟,网络的那一端会准时地传来陆老师的声音,儿子应答着、问询着,这紧张、忙碌的一个小时是儿子最快乐的时光,每次下网后,他都会兴奋地向我和他妈妈述说今天的收获。后来,儿子还经常到其他学科老师的平台上,向这些陌生的老师请教英语、语文及网络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年来,我们发现:儿子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科(特别是数学)成绩提高了,作业也写得又快又好;儿子计算机操作水平增长很快,许多电脑、网络方面的问题我要向他请教;儿子越来越健谈,交际能力明显增强

了;儿子脸上经常挂着笑容,他是那么快乐!

莘松中学网上师生交互平台的开办,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使家长能够及时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搭起了师生平等交流的桥梁,解决了孩子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惑,丰富了孩子的知识,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健康了孩子的心灵;建立了良好的网络通道,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解除了家长对孩子上网的担忧,减轻了家长的教育负担。

●初二学生朱卫舟进入中学的时候,由于成绩总是徘徊在中等,家长、学生都十分着急,但收效不大。2004年也参加了网络课堂的学习,她母亲是这样描述了网络课堂和孩子的变化的:

①网络课堂使孩子对学习更有兴趣

自从学校开设了网络课堂,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每天在学校都抓紧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他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参加网络课堂的学习。在网络课堂上,同学们可以在各自的家里,坐在电脑前和老师同学讲座学习上的一些问题,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误区,减轻了家长的许多负担。

②网络课堂增进了家校联系

通过网络课堂,家长可以了解到很多学校的教育信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在家引导教育孩子,网络课堂开设的家长学校,还使家长们学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正确处理青春期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家校联系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③网络课堂促进了家长学习,提高了家长的素质

网络课堂的开设,把家长的业余时间吸引到电脑世界来,很多家长也开始学习电脑,孩子们是父母的老师,小手牵大手,一起来进步,让家长

体会孩子学习的辛苦,也让孩子感受做老师的不易,为营造学习型家庭搭设了平台,在共同的学习中,营造了和谐的家庭生活。

●我们在数据库里还调出了朱卫舟的部分成绩:

年级:2002级初中学科:数学起始时间:2005.3

所以,“师生在线交互平台”从实验到现在的推广运用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我们感到效果是明显的,也是最受老师、学生、家长欢迎并积极响应和参加的,这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学习方式和家长教育观诸方面的改变,并且在基础教育的层面上有推广的价值,因为它所带来的变革是全方位的。

4、加快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步伐

2003年,在第十八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们学校有2人分获创造发明一等奖和创意比赛三等奖,1人被命名为“首届上海市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2004学年,在第十九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5人次获得4类创造发明奖,2人获得区“明日科技之星”称号;在第十五届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2人获得全国金奖(全区只有2人获金奖);2005年1月,2人获“SVA”首届未来工程师大赛机器人三项接力项目三等奖;今年1月,在第二十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区级初赛中,2位同学的作品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初赛,进入市复赛。

㈡、教师层面:

1、拉动了教师综合能力自我提升的内需

任何一种技术手段、教学模式的最终效果,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应用。只有教师形成教育的主动意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必然性和优越性,掌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教育创新。所以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机器+技术”的引入过程,网络课堂也不是搞"黑板"搬家,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

2、加快了教师群体综合素养的提升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是基于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的,以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表现形式的综合素养。现今时代,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问题是青年教师具有相对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但缺乏成熟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拥有丰厚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其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略显不足。要解决这对矛盾,重要的一点是唤起教师的提升、发展意识,实现自我价值意识,把提高综合素养作为自己的内在需求。

学校的主要策略是:在政策导向上,如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营造研究、探讨的教研氛围,在学校总的实验课题目标下,设置多个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子课题研究和实验阶段性的研讨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教师个体间开展的同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性学习;任务驱动式的校本培训。

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来激发教师学信息、用信息的积极性,激励教师

的学习动机、学习愿望,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学校95%的教师具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及能力,全校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应用信息技术,有近80%的教师参加了网络课堂交互平台实验或参加“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课题研究。青年教师通过实验研究,大大加快了成长的步伐,2005年区开展五年教龄以下的“希望之星”评比,我校参加评选的教师三名,全部入围进入决赛,其中1人获得语文学科第一名,1人获得数学学科二等奖,现在她们都由市、区两级导师带教培养。

再举一个实例: “师生在线交互平台”的数学主题工作室中有位近六十的陆老师,最初在成立工作室时,他因原本信息技术基础一般,担心无法适应“网络课堂”的交互性学习而有过顾虑,学校积极鼓励他“试试”,他凭着老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热情主动向信息组专业教师和年级组青年教师请教学习,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平台的功能使用,包括文字传输、语音交流等都应用的熟练而流畅。在他的工作室里常常有热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原定的60分钟时间常常会因为“欲罢不能”而延长……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提高

当教师走进课堂,他将要讲授的知识是已知的,但他的学生将怎样理解是未知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每个人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路径和特点。所以,教师的工作永远充满着未知的因素,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你的“教室”的学习者兴趣、讨论程度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比如“古诗文欣赏”,面对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世界,教师是无法预知来到网络课堂学生的问题来自什么,是背景、词律、结构还是内容?其它学科也是同样。由于网络课堂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学习者不同于教学班的固定学生,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本专业的

知识,还要懂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这个要求是比较高的,只有源源不断地汲取知识的养分,才能提供,所以教师就需要不断充实、更新知识,这花费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都是相当多的(他们在平时还有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种主动提升的意识和热情,他们很难坚持下来,他的课堂也可能是“昙花一现”,难于吸引学习者。

七、成果的社会影响

我校在信息技术软、硬件配置建设这些外延发展的基础上,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探索思路,紧紧抓住了课题的内涵,所取得的成果对加快闵行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具有推广性的价值。

2002年,针对普遍存在的缺乏校园网建设的成熟案例,与科利华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原有的校园网功能进行了完善,重点是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家校联系和网上辅导这三点。这项实验对学校教育教学从校园延伸到社区、家庭的可能性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2004年,闵行区开始进行的学生综评信息平台建设的部分框架内容是参考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区内的部分学校也以此为据在校园网上增设了“家校联系”和其它相关的管理系统。

我们根据课题实验的总目标,在相关技术和软件的支持下,对这些校内外优秀教师的整堂课进行了视频实录,在分格、编辑和索引之后,通过师生在线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参加“名师讲坛”学习。迄今为止初中“名师讲坛”的教学实况传播还是使用本平台。

在师生在线交互平台中,引进了电子白板功能,为网络课堂教学向实用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让学生、老师在网络课堂的学与教过程中得到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进行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 湖北省英山县金铺中学( 438705) 尹振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教育必须迅速走向信息化。把先 进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成就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是教育发展 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就要求21 世纪的教育必须围绕着 基本学习能力重新设计和重新组织,各个学科教学的深化 改革都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使其适应信息社会的工作、学习、 生活的需要。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思想品德课程标 准》,从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认知的实际出发,利用现代 信息技术的优势组织教学,不仅有利于在思想品德课中实 现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有机整合,而且能较 好地按照初中学生身心特征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将教学 内容形象地渗透在不同的主题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和能力相统一的课程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经 验、情感、能力,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达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有以下 几点。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 学效果 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 持不懈地进行学习。过去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较强的理论 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老师也只有花更多的 时间讲教材。而新课程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选取的素材和呈 现方式与过去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同,新教材选取学生关心 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先进人物的 感人事迹作为主要素材,教材呈现方式有文字描述,也适当 配以图片,有条件的还要开发相应音像资源,因此,思想品 德课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 学,利用教材中或引进鲜活的现实素材,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教 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 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 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 点和实际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综合处 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多媒体要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 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能有效地

【配套K12】广东初中信息技术B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广东初中信息技术B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上)第一章第一节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特性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够识别计算机内部中的cPU、硬盘、音像设备、内存、光驱等硬件设备的主要功能。 (2)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外部多媒体设备。 (3)掌握常见外部设备的安装。 二、教学重点 把握计算机硬件的主要特点和性能,学会根据应用需求适当地选择或升级硬件。 三、教学难点 (1)计算机硬件型号与特性。 (2)掌握“赫兹”与“字节”等单位。 四、教学方法 (1)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观察调查学习方法,将获取的资料归纳和总结,形成表格。 五、教学时间 课时。 六、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讨论交流 .情境导入: A.李鸣要求升级电脑。 B.如何看软件运行环境说明? 2.教师提出学习问题、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A.如何查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B.多媒体计算机需要哪些配件? c.如何帮助李鸣安装新打印机 从情境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二)教师讲授 3.教师讲解、分组(4人/组)学习: A.教师演示如何查看硬件的配置表。 B.教师出示cPU、内存、硬盘、光驱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各配置的性能和特点。 c.让学生说一说那些设备是计算机的音像设备。 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三)分组活动 4.小组活动:出示windowsvista操作系统运行环境说

明,根据现在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分析能否满足使用要求,并提出硬件升级建议。 A.学生查看自己的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B.利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了解硬盘分区容量的大小和各个分区中已使用的容量及剩余容量。 c.根据软件运行环境使用要求和计算机的实际配置,提出自己的升级建议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5.教师小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硬件设备的性能在不断提高,新的应用软件对硬件环境的要求也随之升级,计算机的升级换代也就不可避免。但要知道许多计算机部件都有可能成为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不应该盲目的进行升级换代。如果我们没有找出真正的瓶颈,简单的更换cPU 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的购买新机器更是不可取,也不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以学生的活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掌握知识 (四)小组自主学习 6. 学生自主学习: A.教师根据李鸣要用多媒体汇报学习的实际,让学生分析可能使用到的多媒体外部设备。 B.学生分组分析,结合课文,提出本组选用的多媒体外部设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将逐步踏进信息时代。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电化教学学习积极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将逐步踏进信息时代。多媒体电化教学特别是电子白板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了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并逐步打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有效地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速度、高质量地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不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观念,学习、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努力。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呢?现粗浅地谈谈我的想法。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语文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广玉兰》(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教学重点是理解描写广玉兰各种姿态的句子,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单靠课文描述和插图教学难以理解清楚,学习兴趣必然会下降。在教学中,我运用自制的cai课件,伴随着优美、抒情的音乐,先向学生播放一组美丽的广玉兰群图,美丽的画面,悠扬的乐曲,一下子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广玉兰的各种形态,然后对照课文划出描写广玉兰相应形态的句子;再借助课件欣赏广玉兰的各种不同姿态,在每种姿态的广玉兰出现时都配上音响效果,力求用声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理解相关词语意思时,我形象地将画面制成动态画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把课文中静止的文字与生动形象的画面互映,就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观察点而呈现的各种不同形态。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创设情景再现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传统的课堂以口语为主,辅以黑板挂图,以静态形象为主,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信息同步的特点,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健康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让他们沉浸在一片美的海洋中。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烟台的海》,为了让学生体会烟台的海四季不同的特点,我及时显示烟台的海在四季不同的美景。伴随着课件的朗读,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以其独特的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各种景物构成的意境美,文章的语言美,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顿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边看边发出赞叹:“这情景真是太美了!”图像的烘托和声音的渲染,促进了学生的视听感知,创造了一个产生情感共鸣的环境,从而不同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强化参与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认知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这种过程是学生感知、记忆、控制反应的互动联结过程。电子白板为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观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身心智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

希赛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4e827046.html,/ntce/《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家园共育 一、现代技术与家园共育的思考 现代技术与家园共育存在着什么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教育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促进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等全面、和谐发展。如果说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是阳光和雨露,那么现代信息技术则是帮助幼儿作为一株藤蔓蜿蜒向上生长的篱笆,借助着信息技术这个媒介,沐浴着阳光、雨露,贯彻落实家园共育,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本次研究的目标。 二、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幼儿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过渡中存在的挑战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磨合中,最明显的挑战是在小班幼儿刚入园,刚入园的孩子们对周围的陌生环境没有安全感,对新的生活感到不适应,经常会哭闹,教师除了给孩子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之外,还要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孩子们逐渐适应家庭到幼儿园的一个过渡期。这也成为家园共育中一个巨大挑战,孩子们习惯了自由自在,习惯了在家庭教育下的自我,习惯了在家长帮助和陪伴下的

娱乐等,从小经受家庭教育的洗礼。孩子们对于幼儿园的规则制度的遵守,集体生活的融入,自理能力的培养等,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一种畏难感。 2、家园共育中的矛盾 在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理念上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要求同存异,对于幼儿园和家庭来说,也是一个潜在的挑战。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或许会因此产生困扰,当教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新的要求,孩子们常常在想:为什么老师说是这样的?而爸爸妈妈告诉我的是另外一个样子?我到底该听谁的?从哲学上来分析孩子们出现的这种矛盾心理。从矛盾的哲学理论上我们可以得知:事物自身包含的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由此可见,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中出现矛盾时,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对立统一。 三、现代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家园共育 1、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如:计算机、网络、通讯、媒体、各种电子产品和各种应用软件等。 2、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社会、家庭、幼儿园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同样的也为我们

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方案

潘桥中学信息技术考查评价方案 吴建永 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其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还应该包括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我校在期末对学生信息技术课的考核包含了几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1、操作能力(平时完成操作任务情况记录) 2、理论知识(笔试) 3、创作能力(期末命题自由创作) 4、品德修养(在课堂上的自律能力,包括纪律、浏览信息的自觉性、操作的协同性等) 5、应用拓展(在其它学科中表现出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师建立学生小档案,每堂信息技术课及整合课都要作出相应记录,期末依此综合评价以我校的课题研究“等级+评语+特长”的方式给出。 其实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一般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作为学生的综合评价: 1、传统的考试形式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操作的熟悉程度,利用限时完成的模式来检查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与熟练程度。考试一般会包括笔试与操作两部分。 2、大作业评价形式 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布置一个大型的作业,这个作业是围绕着学生本学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设置的。要求学生在平时课堂已经完成老师的任务后或者在课外完成,作业量比较大,通常会是一个比较全面的作品制作,通过这个作品来检查学生对一个学期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里通常还会包括其他的一些基本素养的考查。 3、平时活动表现 在每次活动中,都要求学生作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而这个评价着重于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在合作中的表现、对小组作品的贡献与建议等。目的是考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着重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的考查。 通过这些评价,给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把学生一个学期的练习作品、创作作品、每次自我评价及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等收集在一起,使学生、老师、家长能了解到其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我想这样的评价体系会更加科学和更加准确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的成绩。 一、指导思想 根据《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中学阶段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等原则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设计 1、基本思路:采用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评估占30%,由备课组提供标准,任课教师可视具体情况操作;学生参与课时数占1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情况操作;综合性评价占60%,由备课组集体命题,三者分数相加即为模块验收成绩(百分制)。 2、根据我校教学实际,特制定过程性评价赋分标准如下: (1)作业完成情况(共15+10分) 本模块要求完成7次课堂作业,按时完成作业者可得10分,视作业质量可加至11~1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方案 定远县城北小学教育技术课题组 一、课题的确定 (一)课题名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 (二)课题及关键概念界定 1、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2、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它不但是预期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综合反映而且是评价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志。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的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鼻祖的建构主义认知学派认为:要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建构意义的形式而获得。由于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其四大要素,因此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成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理想的认知工具。 2、教学信息论。 教学信息论“确定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存在着丰富的信息流通的特殊的可控组织系统”,它吸取了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等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信息论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的原理方法,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变换、反馈、及其规律,探讨教学信息数量化与教学系统的组织管理科学化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育信息化实验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参考价值。 3、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考试试题精选文档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考试试题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一、单选题 【第1题】 【试题内容】下列属于计算机输入设备的是( )。 【选项A】显示器 【选项B】打印机 【选项C】音箱 【选项D】扫描仪 【试题答案】D 【试题编号】749 -------------------------------------------------------------【第2题】 【试题内容】微型计算机中,CPU中运算器的基本功能是()。【选项A】进行四则运算和比较、判断等操作 【选项B】存储各种控制信息 【选项C】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选项D】保持各种控制信息 【试题答案】A 【试题编号】747 -------------------------------------------------------------【第3题】 【试题内容】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并执行的语言是()。 【选项A】汇编语言 【选项B】自然语言 【选项C】机器语言 【选项D】高级语言 【试题答案】C 【试题编号】746 -------------------------------------------------------------【第4题】 【试题内容】某一文件的文件标识符为C:\D\,这个文件是存放在()。

【选项A】C盘 【选项B】D盘 【选项C】E盘 【选项D】F盘 【试题答案】A 【试题编号】748 -------------------------------------------------------------【第5题】 【试题内容】学校校园网内的计算机的分布范围大约在1000米以内,这是属于()。 【选项A】局域网 【选项B】城域网 【选项C】广域网 【选项D】因特网 【试题答案】A 【试题编号】77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为美术课堂开辟一个新天地,所以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词:运用、信息技术、美术、课堂、教学、学生. 正文: 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现在已进入了全面试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就显得由为重要了。信息技术,即是人类用于交流信息的载体,像文字、数据、语言、图形、图像、音乐、动画以及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美术教育领域。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1、创设良好情境,引入轻松自如 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给美术创设一个美的情景。因为,具体生动的情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其事物的认识更

2016年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2016年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复习提纲 一、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 1.时间:(第14周周四)2016年12月1日在电脑室上机考,每班考试时间45分钟。 考试顺序:(上午)(下午) 2.考试题型:即选择题(20分)、判断题(10分)、操作题(70分); a)选择题、判断题:主要考查考纲中以下七部分认知领域的内容。 (1)信息与信息技术 (2)网络基础及应用 (3)制作多媒体作品(Powerpoint软件) (4)数据分析与处理(Excel电子表格软件) (5)程序设计初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软件) (6)虚拟机器人(易时代3D仿真虚拟机器人软件) (7)动画制作(flash软件) b)操作题:主要考查:中英文打字和计算机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Excel电 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四部分操作领域的内容。3.2015年度广州初中信息技术考试试卷参考结构: (1)、单选题(20道,共20分,每道1分) (2)、判断题(10道,共10分,每道1分) (3)、操作题 a)英文录入(10分,限时300秒) b)中文录入(10分,限时300秒) c)Excel操作题(3道,共15分,每道5分) d)Windows操作题(3道,共15分,每道5分) e)PowerPoint操作题(1道,共5分,每道5分) f)Visual Basic 操作题(3道 15分) 建议做题顺序:单选、判断、英文录入、中文录入、Windows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Excel操作题、Visual Basic 操作题,最后有时间再检查不会做的题。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及简评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及简评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美化文档”的第一小节。“美化文档”这节课的内容处于文章的修改与打印之间,是经过努力之后最终决定能否获得一篇精美文档的关键,是对文本录入之后的艺术加工,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非常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节是这一内容的开篇,它一方面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体会到美化文档的着手点及基本思路,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以及掌握改变字体、字号、字形和字色的方法;认识文字的特殊修饰效果,掌握其设置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观察、分析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与创造的快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字体、字号、字形、字色和特殊效果以及设置文字格式的具体方法。教学难点: 合理地对文档的文字格式进行修饰,使之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四、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以操作为手段,以发现为宗旨,以感悟为目的。 五、教学方法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和指导,控制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上机练习,结合“任务”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资源 1、自制PowerPoint演示课件。 2、多媒体电子网络教室(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 3、联想“传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使该技术在教育领域里遍地开花,多姿多彩。多媒体计算机日趋普及,经济发达地区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大踏步走进课堂,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中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信息技术这个载体,通过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达到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的良好整和效果。 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那么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有必要整合吗?整合之后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下面我就上面一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中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

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要实现以上总目标,就要大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1、信息资源丰富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大量的软件、图片和资料,积累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像,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它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 2、改变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演绎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把枯燥无味的各种概念、定理、法则,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条不紊的演示,使得课堂气氛更生动活泼,学生思维更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收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要落实,关键在教学实践中,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变更和选择是不够的,关键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包括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从生活中开展,渗透核心素养。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入新知的教学,注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开展预学,学生通过预习活动感受到问题的客观存在,然后教师直接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核心素养不知不觉地深入孩子的内心。 二、从学习当中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从学习作业的功能来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思维、技能、方法得以发挥和展示,设计“珍爱生命”的作业设计符合现实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又富有自主探究与思

考的作业,符合学生内在的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不同的软件设计具有层次性、趣味性的作业,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了自本课堂。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也可以有力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在作业评价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过程,用多维度的评价方法唤起学生为下一个学习目标而继续努力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依据。新的评价体系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这样的评价是动态的,既看重学生的发展,又重视优秀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既关注全体,也注重个体差异。核心素养要落地,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到核心素养导向,我们的教育素养更要随之相应提高。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各领域的重大变革,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创设鲜活的英语语言情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但如果一味追求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考虑课堂实际,就会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呢?这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的特点 之一就是可以利用诸多资源,比如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网络等多种媒体技术,营造出一个逼真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生动。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而且可以实现人机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与教材有关的内容以及能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媒体资料,创设出一个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如在教授初中英语“Go?shopping”中,通过FLASH课件呈现情景,这样使学生对商店里喜欢的东西产生兴趣,同时乐于模仿动画中的人物对话,学生在入情入境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就学到了知识。所以,信息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丰富的语言情境中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突破重难点英语不同于语文的学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能 用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互相交流。由于课堂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得语法的学习和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往往出现脱节情况。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讲授单词和课文,虽然学生都跟着教师读,但是相当多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引导。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反应平淡,结果学生只会读,离不开课本,其效果也就不难想象了。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配套英语,边听边说,突破教学重点,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同时这也符合英语学习的交际性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英语是一种语言,目的是用来与人交流 的,而听说能力是学好一种语言的基础和关键。传统的听说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来完成的,这种方式往往比较单一,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现状。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听到纯正发音。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发音是至关重要的,而要达到纯正发音,首先要听清楚、听准确,正确感知标准的发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让学生获取纯正的发音示范,而且图文并茂、欢快生动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感受这种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留下准确清晰的印象,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发音上的偏差,为其流利地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英语教学中口语训练一直是个薄弱点,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缺少英语的听说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听力水平,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想要说的欲望。比如在情景练习中,可以让学生给消去声音的视频媒体配音,让学生尽情投入,或者展开表演竞赛。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训练了听说能力,又学得轻松,积极性高,注意力持续、稳定,训练效果也比较好。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丰富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网络和信息技术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而且让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形式更为丰富。如网络上的英语角,让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士交朋友,练习对话,可以提高听说能力;可以指导学生给外国的笔友写电子邮件,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英语写作水平,还提高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安排与教学有关、信息技术可以呈现的活动和游戏,寓教于乐,也会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到几个问题:首先,在思想上应意识到: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不是计算机的功能可以完全替代的。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大量英语交流,才能培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doc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制作电脑小报 - 一、背景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Word2000的基本操作技能:文稿的编辑、文字与段落的设计、艺术字与图片的插入、表格的输入、对象框、页面设置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Word 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电子报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Word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做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知识的整合。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Word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制作Word文档,还要学会制作电脑报,通过制作电子报刊更好地掌握Word文档的制作,并能利用电子报形式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本节课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Word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电子报。 (2)学会设计电子报。 (3)学会评价电子报。 (4)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报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电子报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学期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电子报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考试试题

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考 试试题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一、单选题 【第1题】 【试题内容】下列属于计算机输入设备的是( )。 【选项A】显示器 【选项B】打印机 【选项C】音箱 【选项D】扫描仪 【试题答案】D 【试题编号】749 -------------------------------------------------------------【第2题】 【试题内容】微型计算机中,CPU中运算器的基本功能是()。【选项A】进行四则运算和比较、判断等操作 【选项B】存储各种控制信息 【选项C】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 【选项D】保持各种控制信息 【试题答案】A 【试题编号】747 -------------------------------------------------------------【第3题】 【试题内容】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并执行的语言是()。 【选项A】汇编语言

【选项B】自然语言 【选项C】机器语言 【选项D】高级语言 【试题答案】C 【试题编号】746 -------------------------------------------------------------【第4题】 【试题内容】某一文件的文件标识符为C:\D\E.Fla,这个文件是存放在()。 【选项A】C盘 【选项B】D盘 【选项C】E盘 【选项D】F盘 【试题答案】A 【试题编号】748 -------------------------------------------------------------【第5题】 【试题内容】学校校园网内的计算机的分布范围大约在1000米以内,这是属于()。 【选项A】局域网 【选项B】城域网 【选项C】广域网

初中信息技术课软件的

---------------------------------------------------------------最新资料推荐------------------------------------------------------ 初中信息技术课软件的 初中信息技术课软件教学的四步教学法【摘要】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集中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针对中学生好奇、好动、好钻及求知欲、成就感强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色,在五备的基础上,依据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归纳问题集中讲授的教学原则和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尝试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新模式: 软件的四步教学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虽然现在广大中小学已全面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教学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高效课堂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衡量: 1 / 10

真、实、新、活、情、特、效。 1、真: 用心去上课,关注每个学生,用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 2、实: 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学习指导实,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 3、新: 观念新、设计新、评价新。 4、活: 问题提出活,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活动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且积极探究;教师调控活,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 5、情: 即教师教学要有感染力,有亲合力,对教材的体悟要深刻。 6、特: 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 7、效: 教学效果好、效率高。 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七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 三讲: 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

初中信息技术评价方案

初中信息技术评价方案课程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评价方案。为了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应遵循当前课程改革的理念,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包括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在内的信息技术评价方案。 一、目的意义 提出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案例设计与实施,进而通过有效评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实施原则 (一)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 (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三、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为学生。 四、评价内容与依据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评价内容包括:根据任务要求分析问题、收集信息的能力;选择合适的信息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工具有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目标要求。

五、评价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在进行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评价方式。总的来说,评价包括认知、操作两个领域,认知领域以测试评价为主, 操作领域以操作过程评价和作品评价为主。学生成绩可通过学生电子档案进行综合评定。 (一)测试评价 测试评价是指教师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应围绕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部分,有针对性地编制试题。 编制试题通常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根据“信息与信息技术”模块目标要求制定测试细 目表 以“信息与信息技术”模块为例,参照山西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对各模块知识、技能、情感目标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用A、B、C表示。其对应关系分别是:A:对应了解水平/模仿水平/经历(感受)水平; B:对应理解水平/独立操作水平/反应(认同)水平; C:对应迁移应用水平/熟练操作水平/领悟(内化)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