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上笔记

古代汉语上笔记

古代汉语上笔记
古代汉语上笔记

汉语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分析汉字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古汉语的词义。但是这个作用的有限度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表示汉语的符号,我们一定不要把汉字看成是超语言的,可以直接表示概念的符号。汉字在使用的时候,受语言的制约,字义最终是由语言决定的。

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整体象形字。鸟,鹿,鱼,车

局部象形字:牛,羊,竹

衬托象形字:果,眉,舌,尾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四,五,爻,凸,凹;

加体指事字:本,末,亦,刃,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组合两个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组形会意字分为:同体会意字:步林从鬥膻;

异体会意字:逐牧莫寇寒。

联义会意字:泪劣尖套歪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江,河,杞,问,物,裹。

亦声:忘,娶;

省声:船,豪;

省形:亭,耇

左形右声:湖,棋,詁,超

上声下形:汞,皙,辜,照

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上形下声:空,箕,旱,苕

外形内声:閣,國,固,裹

内形外声:辯,哀,問,閩

形符、声符位置反常的形声字:修腾栽疆旗徒病赢毂。

形符、声符形体讹变的形声字:罟在基赏

原义弱化或消失的形声字:和,声音应和。孟,排行老大。等,竹简平整整齐

音变后声符读音与形声字不同的形声字提:是,禅支;提,定支。怕:白,亚;怕,滂铎。诸:者,章鱼。诸,章鱼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词在发展中,或演变出新的意义与词性,或分化出新的读音等,人们改造旧字形再造新字,就是转注造字法。父~爹;解~懈;田~佃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長是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翁《说文》:鸟颈毛也。难,权,焉假借是不是造字法:创造新面目的汉字书写形体~不是造字法;为有声的词制定记录的符号~是造字法六书简评:象形、指事是造字的基础,是较早造出来的字;会意、形声是在此基础上造出来的字,是后造的字,

六书可以分为两大类,前四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一类,讲造字的问题;后两类转注和假借,讲用字的问题。前四类又可分为两类:象形、指事为一类,属于独体字;会意、形声为一类,属于合体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它们的形体都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也就是说,转注和假借,这两类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它们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

汉字的部首:所谓偏旁,一般是指组成合体字的部件。分析合体字,有的以左为偏,右为旁,上为头,下为底,内为心,外为框,中为腰,但一般不管其位置如何,通称为偏旁。相:由“木”和“目”两个偏旁组成,岩:由“山”和“石”两个偏旁组成。对于形声字的表义偏旁和表声偏旁,又特称形旁和声旁。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的范围比部首大。如形声字中的声旁,虽然也是偏旁,但在形声字中就不能称之为部首。同时还应该明确:部首是对他所统辖的字而言的,是就全部的字来说的;形旁是对声旁而言的,是就一个单字而言的。

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辨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做“卜辞”。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形体未定形,异体字繁多:

2.金文上古时期人们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前人也称“钟鼎文”。周代的金文是金文中的代表是甲骨文后的又一种古汉字形体。青铜器上大量铸刻文字,与青铜器演变为礼器有关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意味。形声字大量增加

3.战国文字战国时期汉字的书写材料多样,各国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异,汉字呈多样化的样态。

大篆:概念不太清晰,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狭义的大。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4.小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令李斯等人制定推行的规范汉字。小篆笔画圆转,符号性大大增强,还保存着一定的象形意味。制定每一个字的规范形体:用线条写成站立的长方形:内聚环抱,拘谨严整:

5、隶书秦汉之际产生的用毛笔书写的笔画有波势起伏的字体。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使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变成了表意的书写符号。秦代的隶书叫“秦隶”,也称“古隶”。汉代的隶书叫“汉隶”,也称“今隶”。用形态有变化的笔画代替小篆的线条,大量改变汉字偏旁的写法,字形“八”字分散,呈现出一种动态美: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

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隶书对篆文字体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解散篆体,变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的原则,把古文字的线条分解或改变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b.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c.省略:隶书有时直截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d.偏旁变形:如人变成亻。e.偏旁混同: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1.古今字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一个字记录的某一意义创造新字,新造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古今字”。新后造的字叫“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叫“古字”。

莫:a..日落、傍晚。b.表示否定。~暮反:a.扳、拉。b.回来。~返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昏~婚;要~腰;取~娶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然~燃;孰~熟;卒~猝

2.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叫做“异体字”。

詠咏;覩睹;線线;嶽岳;煙烟;堃坤;喆哲;埜野;旹時;淚泪;傑杰;點点异体字产生并存在的原因: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用字求新求奇的心理;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古音不同、意义有异的不是异体字:寘,放置。置,放置、买。寔,确实。实,确实、果实。

古音相同、意义有异的不是异体字:游:旅游,游泳。遊:旅游。沽:买、卖。酤:买、卖酒。

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嶽岳;煙烟;堃坤;埜野;

义符不同:詠咏;覩睹;脣唇;雞鷄

声符不同:線线;煙烟;旹時;螾蚓

义符声符都不同:賸剩;愬诉;邨村

义符声符的位置不同:羣群;咊和;秌秋

义符声符的位置不同又改变写法的:襍雜;裡裏

3.繁简字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简化汉字的方法:采用字形原始的古体字;古代笔画简单的异体字;古代笔画简单的俗体字;现代大众创造的简化字;草书楷书法简化汉字;简化偏旁的方法简化汉字;用字的一部分代替全字简化汉字;用新造汉字的办法简化汉字;用同音代替法莱简化汉字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汇及一些一般词汇。例如:埃:尘

也。巢:鸟在木上曰巢。皑:霜雪之白也。澄:清也。慈:爱也。钓:钓鱼也。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或已经消亡的词(古用今废词)。如:绸: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今:丝绸。该: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今:应当。再:古:指两次。“三年再会”是指三年中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再拜”是指拜了两拜。今:再一次。而今天则是指动作重复一次,“又”的意思。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如:敌:古代的词义主要是指“匹敌”。《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这里的“敌国”就不是指与我为仇的国家,而是指地位与我相匹敌的国家。今天主要是指“敌人”。

骤:古代指“再一次”。《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今天指“急速”。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醒——古:醉解也。今:泛指各种醒。皮——古:兽皮。今:泛指皮。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金——古:泛指各种金属。《说文》把“银”称为“白金”,“铜”称为“赤金”,“铁”为“黑金”。亲戚——古:包括父母。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谁与孝?”今:因婚姻关系联成的亲属关系,不包括父母。虫——古:动物的通称。今:虫子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的大堤。《礼记》上说“古者墓而不坟”,是说在墓穴上不堆土。《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

坟”后来由土堆转指坟墓

向:本来指向北的窗子。《诗经·豳风·七月》“塞向户”。向:向北的窗子,引申为“面向”,再引申为“方向”。用作名词。后来,本义废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汤:本义指热水。《说文》“汤,热水也。”《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镬:大锅。汤镬:古代的一种刑罚。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成的汤。如“菜汤、羊汤、肉汤”等。

树:本义种植、栽植。《说文》“树,生植之总名。”《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由种植、栽植引申为栽植的对象——“树木”。寺:本义官署、官舍。《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原为专指外廷职官的舍所,如:大理寺、太常寺。自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僧侣所居住的地方也叫“寺”。如柳宗元《岳州圣安寺无姓和尚碑》“岳州大和尚终于圣安寺。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色彩的不同

a.有的在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

爪牙:古代指武臣,也比喻辅助君王的人。那时带有赞美的意味。如:《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王之爪牙”就是王的武臣,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称呼。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这里的“爪牙”是勇猛的得力帮手的意思。直到唐代,“爪牙”仍是褒义词,但当时,已开始引申为亲信、党羽、供人驱使的人。后来,它排斥前义,尽一步发展为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帮凶。”

b.也有的在古代是贬义,现在变为褒义的。如“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如:《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注:“锻炼,犹成熟也,言深文之吏,入人之罪,犹工冶铸陶锻炼,使之成孰也。”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如“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等。

c.还有一些词,在古代是中性词,无所谓褒贬,并不含贬义。而现在却是贬义词。如“犯”,《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我郑国的军队若先向陈国发起攻击,陈国的军队必先溃败逃走。讲自己的进攻用“犯”,是不符合现代人的讲话习惯的,这说明这个词在感情色彩上古今是不同的。

谤:《新华字典》注释为“恶意的攻击别人”,这显然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用来构成的“诽谤”“毁谤”等词也是贬义的。通常给别人提意见是不能用这个字眼的。然而,在古代,它不带贬义。例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庶人不兴政,闻君过则诽谤”《史记·夏本纪》:“女无面谀,退而谤予。”这两例中的“谤”都是批评议论的意思。与今天的“毁谤”、“诽谤”大不一样,而且这种批评议论多属下级臣民对上级,并且往往不是面对面,而是背后进行地批评或议论。《战国策·齐策》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在这里,齐威王把“谤讥”、“面刺”和“上书谏”分别为三种情况。也证明“谤讥”是背后议论。所以说“闻于寡人之耳”的“谤讥”还能够受“下赏”,这也证明该词不是贬义。

2.词义轻重的不同

a.从词义的轻重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

b.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皆感激为云泣下”。“感激”而至于死,而至于“泣下”,这个词的意义是很重的。而今义则是“感谢”的意思。

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济:“秦国伐晋,济河焚舟。”《左传》渡过。“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左传》成功。“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陪族叔当涂宰游化城升公清风亭》李白帮助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今:news

地方:古:土地方圆。妻子:古:妻子儿女。睡觉:古:睡醒。

3. 、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a.根据词所处的上下文从语境上分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睡”是打瞌睡,“童子莫对,垂头而睡”,足以说明而不是躺下睡觉。

b.分析字形。如:“醒”的古义是酒醒。“醒”与“醉”、“酣”等字一样从酉,因此字义与饮酒有关。再如“劝”古义不是用言语劝说,而是勉力、奋力。从“力”不从“言”。

c.从成语中去考察。如成语“走马观花”。“走”有跑义。成语“揭竿而起”。“揭”义为“举”,成语“举世无双”,“举”有全义。

d.从同义词、反义词上分析。同义词并用如“臣虏”、“货财”、“宫室”、“辅相”。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进退”、“穷达”。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我们所指的词的本义,并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的原始意义。这是因为汉语的历史悠久,而记录汉语的汉字才不过几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产生之前,口语中的词自然也有一个本义的问题,但那个时候的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去考证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本义是指由汉字的结构形体扫显示出来的而且必须有古文字材料能够证明的意义。只有这样的意义,我们才能称之为本义。另外,词的常用义并不一定就是词的本义。如:“天”字,很多人认为“天”的本义就是“天地”的“天”,上古的文献也大都用的这个意义,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天:本义是指头顶。《说文》“天,颠也。”章炳麟《小学答问》“天即颠耳。”《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天:一种京凿头顶的刑罚。《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个敢于反抗上帝的英雄,因为“帝断其首”,所以叫做“刑天。”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即咏此事。

引申义,是指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例如:引:延续“子子孙孙,勿替引之。”《诗经》引导“黄耇台背,以引以翼。”《诗经》撤退“秦军引而退。”《战国策》

总之,本义是词的本来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与本义有着密切地联系。那么,假借义是不是引申义呢?不是。因为假借义与本义之间毫无联系。

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可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绥:有“安”的意思,《三国志·诸葛亮传》“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意思是说,本想使百姓安定,担心还未能做到安抚他们。现在的“绥宁”、“绥怀”的“绥”都表示“安”的意思。绥:本义是指车上的绳带,供人乘车时做“拉手”用,有以平衡身体。故《论语·乡党》“升车必立正,执绥。”意思是说:孔子上车一定站好,拉着扶手绳。《庄子·让王》“王子搜援绥登车。”绥:就和今天公共汽车上的拉手、地车上的拉手类似,能帮助人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在很自然的。

2.可以以简御繁地掌握词义例如:信,诚也。《说文》——一般的诚实——守信——信约、盟约——凭证——信使——消息——书信。“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

“弃君之命,不信。”《荀子》。“以继好结信。”《左传》。“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号不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墨子》。“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世说新语》。“忽得炎州信,遥从月上传。”《得广州张判官》。“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春前。”《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3、学习本义和引申义,能帮助我们区分古今词义的异同。

例如“时”,本指四时,即四季的意思。《论衡·难岁》“积分为日,累日为月,连月为时,计时为岁”。即由分累计为日,由日累计为月,月累计为时,时累计为岁。可见,“时”是计时单位,今天的计时顺序是:日月季年,而古人则是:日月时岁。顾炎武说:“古无以一日分为十二时之说。”可见,分析了“时”的本义就能了解到古今词义所发生的变化。顾还说:汉代以后,历法建立,一日分为十二时。这里的“时”和我们今天的“时”接近,但还是不同,因为我们一日分为二十四时,而且叫做“小时”。为什么叫“小时”,就是相对于古人的“时”而言的。“时”作“季节”讲,在今天的“农时”里还保留着此义。

4、分析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近义词之间的异同。

例如:“冕、冠、弁”——都是指一种礼帽。但它们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有所不同的,冕:是最珍贵的帽子,后来只有皇帝才能戴,所以某些君主制国家新君登位加戴王冠,我们就叫做“加冕”。“冠”作为礼帽,有两个特点:一是成年人戴的,古时贵族二十岁举行“冠礼”,即戴上帽子,表示正式步入社会,所以,后来把“冠子”指成年人。二是做官人戴的,因此,不做官叫“挂冠”,而准备去做官叫“弹冠”。因为“冠”和“冕”都是贵族戴的,所以又可以放在一起指贵族,指做官人。“弁”是一种皮帽子,所以又引申指武官,如“武弁”、“将弁”,清代以后又把低级的武官叫“弁”,如“马弁”。“冠”和“弁”都是戴在头上的,所以又引申为“第一”“前面的”意思。如“冠军”。“弁言”是指书的前言。

5、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编纂字典、词典。

我们按照由本义到引申义,由近的引申义到比较远的引申义这条线索去解释词义,就理清楚了每一个词的发展脉络,就给人以条理清晰的感觉,就使人易于掌握词义,这样,按照由本义到引申义这条线索编纂出来的字典辞书就科学得多。我们今天出版的字典词书,如新版的《辞海》《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都是按照由本义到引申义这条线索来解释词义的。

怎样分析本义和引申义

1.怎样分析本义?分析本义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分析汉字字形,二是找古书例证。

①分析汉字字形,汉字是表义体系的文字,人们是根据语言中的词的意义来造字的,因此汉字的结构能够提供词的本来的意义。例如:斤:篆文、金文是一把斧子的形状,是个象形字。这种象形证明了“斤”的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但这样通过分析字形结构所得出的本义是否是正确的呢?这就必须得到古文献资料的证明,②古书例证,孟子·梁惠王》“斧斤以时入山林。”——斧斤按照一定的季节由人们带到山林里去砍伐。再如:戒:是个会意字,表示戒备,这就是“戒”的本义。《诗·小雅·采薇》“岂不日戒?严狁孔棘。”用的正是本义。——怎么能不天天警戒,严狁又要来侵犯,情况十分紧急。

利用字形分析本义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字形的变化。汉字的字形在不断的变化着,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根据变化了的汉字的形体分析出来的本义可能就是错误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形体进行分析,探求本义,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篆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臣”,篆文写作“”,许慎解释为“牵也,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②要注意字义和字形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形体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这就是造字时候的本义。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离开了语言资料,只作单纯的字形分析,就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③要注意吸收古代文字学家、经学家对字义的研究成果。许慎的《说文解字》,我们前面已经作过详细地介绍。这是一部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探求词的本义的书,我们在分析词的本义时就应该注意参考这部书,同时还应该注意吸收其它的文字学家、经学家对于字义的分析。例如;俭:从人佥声,是个形声字,

但从“人”字旁不太容易分析出它的本义来,我们就可以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

2.怎样分析引申义?

⑴掌握词义引申的方式

a.直接引申——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例如:左: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左手之形,由此直接引申出三个意义:①辅佐、辅助。手是生活中帮助我们工作的重要器官,所以由左手这个意义直接引申出了帮助、辅助的意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佐”。②差的,卑下的。古人崇右而贱左,认为“左”是不好的,因为有这种观念,所以官职下降叫“左迁”,在古代居民区,住在闾门左边的是穷人,住在闾门右边的是富人,所以陈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司马迁称他们为“出自闾左”。即他们都是穷苦人民出身。③凭证、凭据。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子做成,分成左右两半,双方各拿一半,左手拿的叫左券,是债权人拿的,作为要账的凭证,所以“左”就引申出了“凭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把做事有把握叫做“稳操左券”。

b.间接引申——从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又叫“展转为它训”。朝:本义是早晨,《说文》“朝:旦也。”《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因为古代臣于君,子于父母,妇于公婆,属吏于上司,都是在早晨去拜见,所以由早晨直接引申出朝(chao)拜、晨见。如《左传·宣公三年》“(赵盾)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由朝见再引申出朝见的地方——即:朝廷。是君主接受朝拜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由朝廷又进一步的引申出朝代,即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或同一血统所有君主统治的整个时期。“朝代”的“朝”的意思与“朝”(zhao)的本义相隔就远了,而且语音也发生了变化,似乎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把这种展转为它训的线索清理出来,“朝”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还是很清楚的。这类引申义辨认上还是比较困难,可以有重点地去学,特别重要的,可以试着去分析。

⑵掌握词义的引申特点(规律)

许多本义发展为引申义,常有这样一个特点:从具体的个别的意义向抽象的一般的发展,由实词向虚词发展。例如:被:被子“翡翠珠被。”《招魂》

覆盖“芙蓉覆水,秋兰被涯。”《东京赋》

蒙受“被以不慈之伪名。”《哀郢》

虚词“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语音、字体的变化。①语音的变化容易掩盖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使人误认为是两个不同的词。例如:朝:zhao(早晨)——朝:chao(朝拜)骑(qi):骑马——骑(ji):骑兵

2.字形的变化有两种情况:

①本义的字形改变了。“何”的本义后来用“荷”来表示,而原字却表示了疑问代词“何”。再如:“其”的本义用“箕”表示,而“其”却表示代词。

②引申义的字形改变了。“左”的引申义“帮助、辅助”用“佐”来表示。“树”的引申义“树立”用“竖?来表示。

3.假借义不是引申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而来的,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假借义与本义之间却毫无联系。

①本无其字的假借义与和它相对的本义之间毫无联系,仅仅是借用同一个字体表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而已。例如:莫:本义指傍晚,借用来表示无定代词,二者毫无联系,只是字体相同而已。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义与和它相对的本字本义之间也毫无联系,仅仅是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已。例如蚤:本义指跳蚤,经常通早晨的…早?,“跳蚤”与“早晨”毫无联系,只是通假字“蚤”和本字“早”语音相同而已。案:本义指桌子。通“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

命令主管察看地图。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1、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2、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如:“洞”,(一狼洞其中)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3.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区别: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而词的活用是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一旦离开了这个语言环境,这个词仍然恢复它的固有的词性。如:“时曹军众已有疾疫。”《资治通鉴》病,名词。疾,“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嫉妒,动词。“疾雷不及掩耳。”《三国志》迅速的,形容词。“疾”的这三种含义都是本身所固有的,离开了上述语言环境仍然存在,所以这就叫做词的兼类而非词类的活用。

再如: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知”:动词“知道”。⑵草木有生而无知。——知:名词“知觉”。由此可知:“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

3、应区别活用同兼类的不同之处: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不是临时的,如:权本义是一种树,后假借为秤砣,后也指秤,引申为称量,衡量——权利、权势——权宜、权变——权谋等,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这些词义在古代汉语中经常使用。故属于词的兼类。

4、某个词经常活用就变成兼类。

二、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是意思。例如:齐威王欲将孙膑。(使动用法)。齐使田忌将而往。(使令兼语式,也称为递系结构)。所谓的使动用法,就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令兼语式(递系结构)的内容。

古代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名词都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不及物动词为主,及物动词也可用做使动,只是较少。太守归而宾客从。《醉翁亭记》(一般用法)。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项羽本纪》(使动用法)。孟子将朝王。(《孟子·公孙丑上》(一般用法)

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使动用法)。夏日则饮水,冬日则饮汤。(一般用法)。饮马长城窟。(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上宾语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令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用作使动,后面带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至亲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诸子略》。“薄厚”是使厚者薄。

3、名词的使动

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上宾语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

吾见申叔,父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生死”和“肉骨”相对。两者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死”是使生死,即使死者复生;“肉骨”是使肉骨,即使白骨生肉,使死者复生。

三、意动用法

所谓义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小鲁”、“小天下”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只是主观看法,不是客观事实,不是“使鲁国小”、“使天下小”的意思。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动词后,主语把它后面的宾语做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意思是(国君)把她看做是夫人,我可以不把她看做是夫人吗?“夫人”是名词用作意动,“夫人之”是动宾结构,意思与“以之为夫人”相同。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进一步识别的。

从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强调的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念。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意动用法)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使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意动用法)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使动用法)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意动用法)

以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使动用法,使他变得低贱)

上述例子说明,一个词作使动用还是作意动用,并不是这个词本身所决定,而是由句子的内容决定的。

四、名词用如动词

1、普通名词用如动词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本是名词。这里用如动词,意思是“做诸侯”。

2、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用作动词,词义是“往西”

五、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4、表示比喻,“像……一样

六、怎样识别名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就局部表面形式来看,与主谓结构很相似,稍不留心,就会把它当成主语。有些人把“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这句话翻译为“你把他叫进来,我当哥

哥的该招待他”,就把“兄事之”这种状谓结构误认为主谓结构了。

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名词充当主语。例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四方之民,兽奔鸟窜。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有时候,主语承前省略了,不容易看出来,那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及逻辑事例关系来细心判断。例如:

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主语),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51)下!”(史记·淮阴侯列传)(众:当众)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七、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后面,活用为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

5、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动词谓语之后)。

7、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的词序

词序,就是句法成分在句中的位置。

主语一般总在谓语之前,把谓语移到主语之前,一般就不成话了。在动宾结构中,宾语一般在动词之后。在偏正结构中,定语、状语等修饰语,一般都在被修饰语之前。这几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古汉语中,最突出的特殊词序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遇有下列三种条件的,宾语都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有三类:指人的:谁、孰;指物的:奚、曷、胡、何;表示处所的:安、焉、恶。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这是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同用一个动词“欺”,但作宾语的“欺”“天”的位置却不同。“谁”由于是疑问代词,故作宾语时前置。“天”由于是一个名词,故作宾语时没有前置,而是放在了动

词“欺”的后面。

从上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前置。其它代词作宾语时仍然同现代汉语一致。还要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又谁敢怨”。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2.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

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

3.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则何如:那又怎么样呢?“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不吾叛:不叛吾,不会背叛我。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

3.若宾语不是代词,即使为否定句,也不前置“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左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注意:“君”“子”虽然翻译成“您”,但是他们是名词不是代词。

4.

语用代词复指

1.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2.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

只担心他的疾病。

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

3.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4.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是问:问是,问一问这件事。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秋以为期:以秋为期,把秋天作为日期。“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诗经·小雅·节南山》)尔瞻:瞻尔,看你。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夜以继日

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注意:这种数词作谓语的情况仅限于数词“三”。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的句子,即断定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从句型上看,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在通常情况下判断句的谓语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来充当,不用系词“是”。二是在句尾常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P297)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p297

(1)主语+谓语+也

(2)主语+者+谓语+也

(3)主语+者+谓语

(4)主语+谓语

(5)主语+副词+谓语(+也)

(6)谓语+也

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

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

(一)指示代词:

1.做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

2.做前置宾语,如“寡人是问”;

3.复指前置宾语,如“唯命是听”

(二)判断词

(汉代以后出现,仿先秦文言不用)“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此必是豫让”

(三)形容词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魏其言是也”

古代汉语里的判断词“是”是从代词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见教材299页的例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作用

(1)类属关系。即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示的事物的一类。

(2)等同关系。即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就是谓语所表示的事物。

(3)比喻关系。即主语所表示的事物与谓语所表示的事物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关系。在修辞格的运用上属于比喻中的隐喻。

(4)某种紧密的逻辑关系,这种判断句通常是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表示的事物对于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关键作用的。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这种判断句主语部分是表示结果的,谓语部分是表示原因的,这种谓语可以由动词或形容词来充当。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被动句是叙事句中的一种。根据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者可以把叙述句分为两种: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事者,即为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受事者,即为表被动意义的句子。

(一)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P(303)

这种句子无被动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它与主动句在形式上相同。大致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察、识别一个句子是主动还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1)谓语动词如果是表示人的动作,而主语却是一个非指人的名词,那么这个句子就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2)谓语是及物动词,主语从表面看也可以认为是这个及物动词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但是谓语动词后没有宾语,也补补不出宾语,在这种情况下,是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3)在主动宾完备的句子里,如果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属于主语所表达事物自身的一部分,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又是对主语不利的,句子一般也是表示被动意义的。例如: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二)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P304-308)

古代汉语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式的五种类型:

(1)“于(乎)”字句

受事主语+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2)“为”字句

受事主语+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3 )“为……所……”句

受事主语+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

(4 )“见”字句

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

(5)“见……于”句

受事主语+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6)“被”字句

受事主语+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介绍施事的“被”字句产生于东汉以后。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

(三)“见”的词性和用法

1、动词:(1)看见(一般用法)——“我见相如,必辱之。”,(2)使见(使动用法)——“杀鸡为黍而食之,见(xian51)其二子。”

2、名词(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

3、助词(表被动)——“徒见欺。”“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辅助性代词:“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见谅”。

副词

副词主要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程度、范围、肯定、否定或情态、语气。这是古今相同之处。不过,在古代汉语中,副词还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谓语,这在现代汉语中少见。

(一)程度副词——表示行为、性状、数量多少的程度。

1)表示程度高最、至、极、绝:表示最高程度

太:程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

殊、特、尤:相当于“特别”、“非常”。

良、甚:“非常”。

(2)表示程度不深,轻微。

少、略、微、颇:相当于“稍微”、“略微”。

稍:在先秦表示“逐渐”,唐宋以后,“稍”才表“稍微”的意义。

(3)表示程度在原有基础上的加重加深。

加、更、愈、益、盖、弥、兹:相当于“更”、“越”、“更加”。

注意:古代汉语中“少”是程度副词,意思是“稍微、略微”;

“稍”是时间副词,意思是“逐渐”。

“颇”在古代有两种意思:一是程度偏高,略近“很、甚”;一是程度偏低,意思是“稍、(二)范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施加者的范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或事物的数量范围。

(1)表示总括、包括无遗、很少例外。

皆、尽、毕、悉、举、咸、具、凡、都、共、率:相当于“都”、“全部”,或相当于“总共”、“大致”。

(2)表示范围小有限制或有例外的。

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相当于“只”、“仅仅”。“仅”在唐代还可表示“几乎”、“将近”的意思。

(三)时间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表现情况出现和动作进行的时间。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

向(鄕、饗):相当于“先前”、“从前”,或“刚才”。

既、已、业:相当于“已经”。

尝、曾:相当于“曾经”。“曾”主要表情态,相当于“居然、竟”;表“曾经”主要是“尝”。P311 (2)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

(3)方、正:相当于“正在”。

(3)表示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

行、将、且、垂:相当于“将要”、“快要”。

(4)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久暂

俄、暂;相当于“一会儿”、“不久”。

常、素:…经常”、“平常”、“平素”、“一向”。

注意:…“再”和“复”。古代汉语的“再”是数量词,指两次,到唐代可以指第二次。古代汉语的“又一次”的意思用“复”表示。古代汉语的“仍”和现代汉语意义不同,主要是“频繁、重复多次”的意思。P312

(四)情态副词——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一定的情态或语气。

1.表情态

(1)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

俱、并: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做某件事。间、微、窃:表示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故:相当“故意”、“特意”。固:相当于“本来、当然”。P313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进行的速度

暂、遽、猝(卒):表示动作突然、匆忙、急迫。

立、即、旋:表示事情或行为紧接前一事或行为发生。

稍、渐:表示动作的逐渐性。

益,汉代后也表示逐渐。

(3)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频率

数、亟、累、屡、仍:表示动作多次。

辄:表示同一动作行为的多次重复,“往往”、“总是”。

每:表示反复出现的情况或动作中的任何

2.表语气

(1)表示确认的语气

乃、即:相当于“就是”。

必、定:相当于“一定”

诚、信;相当于“实在”、“的确”

果;相当于“果真”

(2)表示委婉的测度、商榷或议论语气其、殆:委婉的测度语气,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

盖:大多用在句首,既表示猜测性的论断语气(“大概是”、“恐怕是”),又带有提示的语气。(3)表示出自意外是惊异语气

曾:相当于“竟然”,多与否定副词“不”连用。

(4)表示祈使语气,带有希望、请求、劝勉的意思。

其:有“希望”、“还是”的语气

(5)表示反诘的语气

岂、其、庸、巨(讵)、宁: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

其:表示委婉的测度语气,相当于“大概是”、“恐怕是”。“其是之谓?”

表示祈使语气,带有“希望”、“还是”的意思,“昭王南征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表示反诘的语气,相当于“难道”、“哪里”、“怎么”。“其谁曰不然?”

且:作连词,相当于“而且”作时间副词,相当于“将要”做情态副词,相当于“姑且、尚且”

(五)否定副词——表示对情况、行为或性状的否定

不、弗: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和现代相同,可以否定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弗”后面只能是及物动词,并且不带宾语。

毋、勿、无:表示禁止或劝阻,相当于“不要”。

未:表示情况还没有出现,动作还没进行,“没有”。

非、微:相当于“不是”,亦可用于含有假设性的否定,相当于“若不是”。

否:与谓语并用,构成肯定和否定迭用的句子,表否定的一面,亦可用于独词句,对事实进行否定。

(八)、谦敬副词

所谓“谦敬副词”,顾名思义,一是指表示对别人的尊敬的副词,一是指表示自己谦虚的副词。“谦敬副词”经常用在人物对话中。表敬副词:请,敬,谨,幸、惠、辱,猥,垂,蒙。表谦副词:敢,窃,忝,伏。

①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诗经·郑风·褰裳》) -一一你想念我,便提起裙子(古时男子穿裙)

渡过溱水来

②奉书辱示以政理之说。(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

③亮涕泣日:“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诸葛亮传》)

④猥以微残,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

“谦敬副词”的显著特点是: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尊人,或卑己,纯碎表示礼貌,本身并无具体意义,不须从现代汉语里找它相应的词(有的就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词)对译.

例如: ⑤寡人谨奉社稷以从.(《战国策·楚策》)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

谦敬词的误用我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了许多表谦敬意义的词语。这些敬词和谦词广泛运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和社交活动中,一个能根据“抑己扬人”的社交规则正确使用谦敬称呼的现代人,往往会给人留下“修养好”、“有文化”的良好印象。像“令尊”、“家父”一类客气话,过去在读书人中间、今天在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人社会中,是常用词,用得很普遍,一般不会出错;50年代以来,大陆用得很少,一般人固然屡屡出现错误,有时即使是一些颇为著名的作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用法。敬谦词的使用主要存在着这么四种错误:(一)谦词误用为敬词

这是用错敬谦词最普遍的一种情形:

1.《××周报》2002年7月12日有一篇文章谈及《秋海棠》作者秦瘦欧先生:“1985年我搬迁新居,秦老前来作客时,特赠裱制精良的对联一副为补壁,那对子上写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某大学一理工科出身的党委书记在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上请在座的一位教授发言时说:“彭教授,请你抛砖引玉,为大家先说几句吧。”

3.有一篇《无酒有书贺猴年》的文章,谈的是猴年(1992年)春节拜访老作家秦瘦鸥一事。其

中作者这么写道:秦老“得知我们初八前去,故早恭候在家”。

4.××出版社《北伐战争风云录》(上卷)第6页:李鸿章心领神会,道:“我知道老师现在的处境,您效忠皇上,爱民爱兵,但也难免遭到小人的猜疑。”曾国藩捋着稀零零的胡须,哈哈一笑道:“门生多虑了,我肝胆相照,为国为民,决无二心,只是希望你赴皖牢记朝廷的恩典,担负起责任。”

5.某报1996年3月8日《敢遣春温上笔端》: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高水平科学家的鼎力支持。吴阶平、唐敖庆、卢良恕、杨乐、何祚庥、高景德等专家纷纷颔首允诺,忝列其间。

(二)敬词误作谦词

这种情况在误用敬谦词的案例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也偶有所见,如:1.2002年1月5日在××工人文化宫举行×××的“百竹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先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2.尽管我第一次访泰时曾光顾过……我先后两次光顾,都是自助餐。

(三)混淆表达主体和表达方式

1.1994年4月5日,新华社发了一条新闻,报道台湾东美大学校长章孝慈清明节在他母亲章亚若桂林安葬地扫墓的消息。章孝慈是蒋经国和章亚若的儿子,因非嫡出,故从母姓,是一位学术有成就的法学教授。消息中说:去年,章孝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法学研讨会后,曾到桂林祭奠先母。

2.作为书法家,冯大彪早在孩提时代就受儒医——父亲的熏陶,四岁便替家父研墨,在父亲手把手地教点下练字。

3.记得两年前,我曾与丽丽同室居数日,那时她也谈笑风生,但其实正处在困境之中,家父的不幸谢世,男友的不辞而别,给她打击够大了……

4.在《张郎且莫郭郎》一文中有一句话:丁聪所以被称为“小丁”,大概和他的令尊被称为“老丁”有关。

(四)用错对象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某一集中有吴用同阮小七去宋家庄拜见宋太公的情节。吴用对宋太公说:“奉公明哥之命,特来拜见令尊。”敬谦词中有一类构词能力很强的语素如“尊”、“贵”、“高”、“宝”、“令”、“卑”、“鄙”、“敝”、“拙”等,以这些语素领起的敬谦词,少则十几条,多则几十、上百条。掌握了这些语素,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作用。

(1)令:用于称呼对方的所有亲属的敬辞。

令爱、令媛、令郎、令宠、令阁、令阃(人妻kǔn)、令亲、令妹、令嗣、令尊、令堂、令正等。

(2)尊:多用于称呼跟对方有关的人,多为尊长或平辈。

尊甫、尊公、尊慈、尊眷、尊阃、尊上、尊章(公婆)、尊正(人妻)、尊萱(母亲)等。(3)垂:用于他人(多为尊长或上级)对自己行动的敬辞。

垂爱、垂采、垂顾、垂护、垂教、垂询、垂怜、垂示、垂听、垂荫、垂宥、垂誉等。

(4)芳:称人的敬辞。

芳庚、芳龄、芳名、芳命、芳容、芳颜、芳誉等。

(5)奉: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的敬辞。

奉白、奉禀、奉茶、奉陈、奉烦、奉还、奉教、奉贺、奉告、奉敬、奉陪、奉劝、奉让、奉送、奉央(恳求)、奉议、奉诣、奉赠、奉正等。

(6)清:用于对方的情意、仪表、举动等的敬辞。

清标、清尘、清范、清诲、清梦、清听、清望、清闻、清问、清心、清训、清颜、清誉等。

(7)家:对人称自己的辈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家君(己父)、家兄、家姐等。

(8)舍:用于对人称自己的辈份低或年纪小的亲属。

舍弟、舍妹、舍眷、舍亲、舍侄等。

了解同一称谓对象的不同敬谦词,可以为使用时提供多种选择,从而为自如地运用敬谦词打下基础。如称别人的妻子的敬词有:宝眷、德配、阁正、贵眷、贵室、钧眷、令阁、令阃、令妻、令室、令正、令政、贤阁、贤内助、贤配、贤阃、瀛眷(犹仙眷,称人家属)、尊阁、尊眷、尊阃、尊正等;称他人儿子的敬词有公子、少爷、令郎、令嗣、令似、少君、贤郎、贤嗣、哲嗣等。

推究敬谦词的本义和表敬谦意义的出发点也有助于正确使用敬谦词。如“惠”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表敬副词,用以修饰后面动词表谦敬意义,“惠赠”、“惠存”、“惠顾”等词语在各种交际场合是用得极为普遍的,但也常常出错:

1.一学生给老师的贺卡:师恩永难忘惠赠施老师学生×××

2.一商店广告牌:凡在本店购货满三百元者,本店将惠赠一份精美的礼品。

敬谦词的误用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语言文字水平。误用敬谦词的表面原因是对其意义和用法的错误理解,根本原因是文化修养不够。

代词

(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在先秦也可以用作一般人的自称。

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用指示代词“彼”、“之”、“其”来兼职,“彼”用于第三人称代词仍带有指示性,并有轻蔑的意味。“之”只作宾语,“其”在谓词性成分前仍是作定语。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分别,同一个词既可用于单数,又可用于复数。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可加“侪、属、曹、辈”等名词,意思是“这辈人”、“这类人”,并不是表示复数的词尾。

(二)指示代词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其”只能作定语。“之”,表泛指,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兹”,表泛指,多作宾语。

2、“此”、“是”、“斯”——近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可充当主语、宾语、

定语。“此”、“是”还可作判断句的谓语。

3、“彼”、“夫”——远指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彼”,指代性强,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夫”,指示性较弱,以作定语为多。位于句首的“夫”后来虚化为句首语气词,主要起提起话题的作用,表示要发议论。

4、“尔”、“若”、“然”——相当于“如此”、“像这(那)样”。“尔”主要作宾语和定语,“若”只作定语,“然”多做谓语。

5、“焉”、“诸”

“焉”,意思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此”,主要用在谓语性成分后面作补语。一部分位于句末的“焉”虚化成了语气词,表示提顿语气。

“诸”,是代词“之”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相当于“之于”的“诸”用于叙述句,相当于“之乎”的“诸”用于疑问句末尾,其中的“乎”表达出疑问语气。

(三)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演用于一般问句,“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不能作賓語。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四)特殊代词

1、无定代词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没有什么(事情、东西)。“莫”在先秦古文中一般都是无定代词,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定副词的用法,表示禁止性的否定,相当于“不要”。

2、辅助性代词

“者”,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情”。“者”的作用有两种:

(1)动词或形容词+“者”——相當于一個名词。

(2)數詞或時間詞+“者”——“者”表示範圍或種類。

“所”,加在動詞或動詞短語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結構相當于一個名詞。

(1)“所”和“者”和動詞組成短語后意義不同。如:“所食”與“食者”。

(2)“所……者”和“所”字結構意義相同。如:“所食者”=“所食”

(3)名詞+之+“所”字結構。如:民之所食.;4)“所”字結構+之+名詞。如:所食之粟

所以:1.意义比较具体,大致和现代汉语的“用来……的方法”、“凭它来……的”等相当,说明“怎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2.意义比较抽象,用来表示原因,大旨和现代汉语的“导致……的原因”相当。说明“为什么”——“此之所以无敌于天下也。”

介词

(一)于(於、乎)

甲骨文用“于”,先秦古籍“于”“於”并用,戰國以後古書多用“於”。“乎”作介詞的用法和“于”一致。

用法主要有四种:1.表示處所或時間,组成介宾结构,作为补语或状语。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介紹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

3.表示比較,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做补语,译作“比”。

4.表示被動,组成介宾结构做动词的补语,译做“被”。

“于是”在句中做状语,译为“从此”、“在这里”、“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二)以

常見的用法有四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憑藉;可译为“用”、“拿”。

(2)表示憑著某種資格、身份或地位。

(3)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

(4)表示时间。可译为“在”。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为什么要学古代汉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一个国家,古代的书籍、诗词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工具。我们大学生作为准文化人,要做到“古为今用”,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古代的文化遗产,要研究中国的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就必须要阅读古书,学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掌握独立阅读古代书籍的能力。文章从古代汉语学习中的读懂文字、掌握词汇、熟悉语法和读准字音几方面着手,浅述大学生开设古代汉语课程的必要性。 一、读懂文字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古文献就是用古汉字记录的书面语,汉字实际上就是理解古文献内容的重要依据,所以要读懂古代作品,首先必须打破文字的障碍。 学习汉字给我们保存了几千年来无比丰富的文献,可是,汉字对于历代语言的记录,并不是很完善的工具。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首先汉字的形体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大篆、小篆,不同朝代文字字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换,直到汉字进入隶楷阶段以后,体式才基本没有变化。最后在1956年后才推广了现代简体字。因此要读懂古代文献,首先就要认识古代汉字的字形,辨析繁体字和简体字字形的区别和联系。 其次汉字在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各种复杂现象。缺乏对这些复杂现象的了解,就无法真正读懂古代文献。如在汉字的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流传历史久、通行地域广、使用人数多等种种原因,就会形成同一个字有几种写法的异体字现象。虽然它们的写法不同,但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譬如:《左传.成公二年》“韩厥俛定其右”,这句中的“俛”就是“俯仰”的“俯”。“俯”与“俛”形体虽然不同,但读音、意义完全一样,这就是一组异体字。 在古代作品中,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现象是很普遍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的时候没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没有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来认识作品里的每一个文字,就很容易被这些文字的表象所迷惑,理解不到它真正的意思。所以要把古典作品读懂,首先就要把这些文字造成的迷惑分辨清楚,打破汉字在记录语言给我们造成的第一重障碍。而通过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能让我们读懂古汉字,进而了解古代作品表达的意思。 二、掌握词汇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具有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我们要读懂古代文献就必须掌握古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认识作品里所包含的一个个的词。从古至今,词汇在运用过程中构成十分复杂,在发展过程中变化十分巨大。如古代作品中的同意词、同源词、类意词。又比如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古今异意等现象,都是我们阅读古代文献的一大障碍。 比方说古今异意词,古典作品中的一些常用的词语,在现代普通话当中就有不同的名称或另外的说法。像古代汉语中的“冠”、“履”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帽子”和“鞋子”,“食”、“饮”是现代普通话的“吃”、“喝”,“遣”是现代汉语的“打发”等等。又例如一些古代文献里的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改变。像“汤”在现在一般指菜汤,而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开水;“走”在古代作品中原意是“奔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行走”。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还有各种引申意,运用十分广泛。因此,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古今汉语词汇的异同,就很难掌握古代词汇的意义,从而不能读懂古典作品。 三、熟悉语法 实词和实词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语法结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一般主语处于谓语之前,宾语处于动词之后,定语也总是处于它的中心语之前,这反映除了几千年来汉语语法的稳固性。 但是古今语法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古今汉语次序最大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第一单元文选及译文 一 顔淵死1,顔路請子之車以爲之椁2。子曰:“才不才3,亦各言其子也4。鯉也死5,有棺而無椁。吾不徒行以爲之椁6。以吾從大夫之後7,不可徒行也。” (顔淵死了,他的父親顔路想請求孔子把他的車讓出來去給顔淵做外棺。孔子說:“不管有才還是無才,但各人總是向著自己的兒子。(我的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只有棺材而沒有外棺,我沒有讓自己天天走路而把車子拿去給他做外棺。因爲我好歹也是一個大夫品級,是不能天天徒步走路的。”) 二 衞人迎新婦1,婦上車,問:“驂馬,誰馬也2?”御曰3:“借之4。”新婦謂僕曰:“拊驂5,無笞服6。”車至門,扶7,敎送母8:“滅竈9,將失火10。”入室見臼11,曰:“徙之牖下12,妨往來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13,皆要言也14,然而不免爲笑者15,蚤晚之時失也16。 (有個衛國人迎娶新媳婦,新媳婦上車後,問:“驂馬,是誰家的馬?”駕車的人說:“是借來的。”新媳婦對駕車的人說:“打驂馬,別打轅馬。”車子到夫家門口,扶新媳婦進門,新媳婦對伴娘說:“把竈裏的火滅掉,防備失火。”到了屋裏看到舂米的石臼,新媳婦又說:“把石臼搬到窗戶下,妨礙來往的人走路。”主人都覺得可笑。這三句話,都是很要緊的話,然而免不了要受人嘲笑,是因爲她說話沒有選擇恰當的時機。) 三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1。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2。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3,吾如有萌焉何哉4?今夫弈之爲數5,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6,通國之善弈者也7。使弈秋誨二人弈8,其一人專心致志9,惟弈秋之爲聽10。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11,思援弓繳而射之12,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爲是其智弗若與13?曰:非然也。” (孟子說:“不要對王的不聰明感到奇怪。即使有一種很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卻凍它十天,也是不可能有再生長的。我與王相見的次數太少了,我離開他,那些凍他的人就來了,所以王即使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又能有什麽幫助呢?比如下棋,那是一門小技術,可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學不好。弈秋是全國棋下得最好的人。假如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一心一意,祇聽弈秋的講解;另一個呢,雖然也聽著,心裏卻總認爲會有天鵝飛來,想著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和那個人一起學習,他的成績一定比不上那個人。是這個人他的才智比不上人家嗎?我說,肯定不是的。) 四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期末考试浙江工商大学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清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北冥(míng)有鱼其名为鲲(kūn)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ào)之上则芥(jiè)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yāo 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23) 抢(qiāng)榆枋(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mǎng)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xiǔ)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zhì)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jūn)不知晦朔(huì shuò)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 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 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 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 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 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 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 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 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 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 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汇编)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1997 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 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 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 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2002 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2002 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23、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2003 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1989 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2003 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1997 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1981 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2001 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1 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1984 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1981 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 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 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 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 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 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古代汉语语法专题

Course Title: Special Topics in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古代漢語語法專題 Course Code:CHI 4328 Year of Study:Second to Fourth No. of Credits/Term : 3 Mode of Tuition : Lecture and tutorial Teaching Hours : 2 hours lecture per week 1 hour tutorial per week Category in Major Programme : Elective Prerequisite : Nil Brief Course Description: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o the students the syntax of classical Chinese. Aims: This course aims at imparting more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its syntax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s: 1.understand the grammar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2.demonstr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tudy ancient texts bu applying relevant grammatical knowledge; 3.demonst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4.demonstration of skills of language analysis and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Indicative Content: 1) Parts of speech 詞類 2) Variable use of parts of speech 詞類活用 3) Special grammatical usage 特殊語法 (一) 使動用法(二) 意動用法 4) Word order 詞序 5) Elliptical sentence 省略 6) Special sentence patterns in classical Chinese 古漢語之特殊句式 Teaching Method: 2 hours of lecture and 1 hour of tutorial per wee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 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