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挪用客户保证金刑法规制的争议及完善

挪用客户保证金刑法规制的争议及完善

挪用客户保证金刑法规制的争议及完善
挪用客户保证金刑法规制的争议及完善

2009年4月

第2期(总第105期)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Public Security Academy

Apr.2009

No.2

随着湖南正湘行、四川嘉陵、北京寰宇等一些期货经纪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案的发生,如何既严厉打击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的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投资信心,又不影响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投机功能的发挥,就成为刑法对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行为进行立法规制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刑法修正案(六)》在《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八十五条之一:“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违背受托义务,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此即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罪,其设立是完善我国关于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的刑事立法的重要一步。本文拟对我国关于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的刑事立法的现状及其进一步的完善进行探讨。

一、现行的立法模式及存在问题

《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将挪用保证金行为以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或贪污罪处理。此规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挪用对象上,该条款仅写明是本单位和“客户”的资金,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会员”的保证金被交易所工作人员挪用的可能性。在我国,期货保证金按性质与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结算准备金和交易保证金两大类,因而期货经纪公司从业人员可能挪用客户的保证金,也可能挪用其单位的资金,然而这两种挪用明显不同。期货交易所只与“会员”发生关系,其会员分为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和非期货经纪公司会员,后者主要是从事套期保值业务的大公司,所以期货交易所工作人员既可能挪用“会员”的保证金,也可能挪用其单位资金,但这两种挪用并不相同。

(二)期货交易所作为单位可能会挪用其会员的保证金,期货经纪公司作为单位可能会挪用客户保证金,然而因挪用资金罪未规定单位犯罪,因而使得对于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挪用保证金这一严重扰乱期货市场管理秩序、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无法予以刑事处罚。

(三)将挪用保证金行为以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或贪污罪处理明显不妥[1]。若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工作人员挪用其单位自有资金,以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或贪污罪处理是可以的。然而,以上述罪名对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挪用客户交易保证金的行为进行处理明显不合适。与挪用资金采取现金、支票、汇票等资金凭据的方式不

挪用客户保证金刑法规制的争议及完善

程兰兰

(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上海200042)

摘要:《刑法修正案(六)》增设的擅自运用客户资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财产罪,改变了我国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行为按照挪用资金罪认定的规定,是完善我国关于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的刑事立法的重要一步。借鉴国外相关立法规定,我国关于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的刑事立法还需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挪用资金罪;客户保证金;期货市场

中图分类号:D924.35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8-2433(2009)02-0019-03

收稿日期:2008-11-08

作者简介:程兰兰(1981—),女,河南汤阴人,华东政法大学2006级刑法学博士研究生。

19

同,此种情况下资金虽经挪用但仍能留在期货交易所或期货经纪公司的整体账户内,故虽然保证金被占用,但单位并未对该资金失去控制,可见,挪用保证金行为对财产所有权的侵害程度要小于挪用资金行为。

(四)根据1999年刑法修正案的规定,现行各期货犯罪的刑罚配制如下: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行为,若按挪用单位资金罪定罪的话,则最低刑为拘役,最高刑为10年有期徒刑。若按挪用公款罪定罪的话,则最低刑为拘役,最高刑为无期徒刑。若按贪污罪(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4月6日《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六条)定罪的话,最低刑为非刑罚处罚方法即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最高刑为死刑并处没收财产。挪用期货保证金的涉案金额一般十分巨大,因而其罪刑起点远比挪用资金罪要高,而若以挪用资金罪定罪势必扩大打击面。总体来看,刑罚配制所体现出的刑罚理念依然是重刑主义,最高刑达到无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的居多。

二、部分国家和地区关于挪用期货保证金犯罪的立法规定及立法特点

就期货刑事法网严密程度而言,美国、日本规定的期货犯罪最多。美国期货交易市场经历了由期货交易所制定规章制度自行管理到期货市场立法监管又到1978年美国国会颁布《商品期货交易法》对期货交易进行刑事规制的历史过程。《期货交易法》第4d条第(2)项规定[2]:当商品期货商收到用以保证或担保其任一客户交易或契约,或因该等交易或契约而应列计为该客户应收账项的一切现金、有价证券及其他财产时,应以属于该客户财产的方式妥为处理。该等现金、有价证券及财产应与该经纪商本身的资金分别列账,且不得与经纪商的资金混合,亦不得以其为该账户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他人提供交易或契约的保证或授信。同时该法第4d条第(2)项明文将资金保管的义务扩展到结算机构、保管机构以及任何从事期货经纪商收授应分离保管的客户资金的机构。《期货交易法》第9a条规定,期货经纪商,雇员及其他有关人员以犯罪意图将该人或其雇员和代理人所收受的用以补足买卖间差价、担保、保证客户的交易或合同,客户的交易或合同的增殖,或从客户、委托人或参与该人经营的合伙人得到的价值超过100美元的钱财、证券或财产转为自己使用或让他人使用的,将予以重罚,处50万美元(个人10万美元)以下罚金或处以5年以下监禁,或予以并处并加上讼费。

日本《商品交易所法》第92条规定,商品交易员在商品市场进行交易时,必须将与委托人寄存的现金、有价证券等物与属于委托人自己计算的现金、有价证券等物价格相当的财产从商品交易员自己的财产中分离出来,存入主管规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采取其他主管命令规定的措施,以此保证委托人的利益,不得擅自将委托人寄存的现金、物品等用作担保、出借或作其他处理。同时,其第72条规定,交易所不能挪用其保管的会员信任金,特别结算负担金,或受托业务保证金。根据其第155条规定,违反上述规定者,将被处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万日元以下罚金,或二者并处。另外,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39章专门对侵占与背任罪作了规定。该章第350条规定:“侵占自己占有的他人的财物的,处七年以下惩役或者三十万元以下罚金;虽然是自己的财物,但在公务机关命令其保管的情形下侵占该财物的,与前项同。”第351条规定:“侵占在业务上由自己占有的他人的财物的,处十年以下拘役。”第351条规定:“为他人处理事务的人,以谋求自己或者第三者的利益或者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为目的,实施违背其任务的行为,给委托人造成财产上的损害的,处七年以下拘役或者三十万元以下罚金。”第352条规定:“违背业务上的任务犯前条之罪的,处十年以下惩役。”这些条款虽然不是直接为调整期货保证金监管而设立的,但却可以包含挪用保证金这种违法行为。

各国在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罪方面立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各国关于挪用期货交易客户保证金罪都没有规定在“大一统”的刑法典中[3],有关期货犯罪的规定大多分散在商品交易法、期货交易法、商品交易所法、金融法、投资法等相关法律中,并且有的是规定在该法的“罚则”中,而有的则直接规定在该法期货交易制度的条文中,显得比较杂乱。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期货犯罪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具体认定期货犯罪时,往往仍须参照期货法的有关规定,因而在期货交易法中集中规定各种期货犯罪行为及刑罚,有助于更好地预防和制裁期货犯罪。第二,对挪用期货交易客户保证金罪的刑罚规定体现了轻刑化的特点。从各国立法来看,对挪用期货交易客户保证金犯罪的处罚一律没有适用无期徒刑或死刑,重罪最高刑一般为5年或7

20

年有期徒刑,这是由于挪用期货保证金犯罪是一种牟利型经济犯罪,是一种法定犯罪,其所侵害的是投资者的财产权益及期货监管机关的监管制度,而不是像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的自然犯罪那样,侵害人的生命、健康,因而从总体上看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要小于自然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第三,各国立法对单位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大都实行双罚制,即除对单位处罚外,还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也同时给予刑事制裁。

三、我国关于挪用期货保证金犯罪的立法思想及立法建议

(一)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罪的立法思想

刑罚权介入期货交易不仅仅是对已然的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的报应,更重要的是对未然的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的预防。只有当刑罚作用足以抵消或制止住促成犯罪的因素的条件下,刑罚才能够预防犯罪。由于刑罚作为遏制犯罪的因素本身是单一的,而社会上促成犯罪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此刑罚预防犯罪的功能是有限度的。依据科学的期货犯罪刑事立法功能观念,期货违规、违法行为部分犯罪化是必要的,可行的,然而期货犯罪刑事立法仅仅是对期货犯罪进行规制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不可能惩治、威慑和预防所有的期货犯罪,彻底恢复期货市场的健康秩序,完全弥补期货犯罪造成的损失,

(二)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罪的立法建议

期货犯罪刑事立法功能有限观念要求我们在刑罚权介入期货交易时持谨慎态度并遵循谦抑性原则和适度原则。挪用期货交易客户保证金犯罪的刑事处罚轻刑化体现了现代社会“严而不厉”的经济刑法观,同时也顺应了世界刑罚改革的潮流。我国的刑法实践中常见的后果往往是“厉而不严”。鉴于我国的刑法体例,《刑法修正案(六)》将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从挪用资金罪中划出,将原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行为不再以挪用资金罪(或挪用公款罪或贪污罪)处理而是单独设立为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罪[4],并增加单位犯罪的规定。但笔者认为,当前对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的立法仍存在不足之处,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予以完善:第一,控制刑罚幅度,最高刑不应超过7年。从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本罪的处罚规定来看,最高刑均未超过7年。第二,增加资格刑种类,可将剥夺犯罪人从事特定职业权利,剥夺犯罪人担任特定职务的权利设为资格刑,由法院判决,以免行政机关再去追究犯罪人的行政责任,违反“一行为不再罚”的原则。第三,注重运用财产刑惩治挪用期货交易保证金犯罪。期货犯罪一般都是为了追求非法经济利益,因而判处罚金,剥夺犯罪人的财产利益会加大犯罪者的犯罪成本,使其失去再犯的经济能力,同时也预防其他意图实施期货犯罪的不稳定分子。绝大部分证券犯罪的刑法规范都有罚金刑的规定,唯独第一百八十五条却没有罚金刑的规定。如果挪用公司或客户资金从事买空卖空交易而刑法对其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处罚,这种不平衡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秦德良.我国期货刑法的重构[EB/OL].https://www.doczj.com/doc/4c615959.html,w-lib. com/lw/lw_view.asp?no=5946&page=3.

[2]顾肖荣,张国炎.证券期货犯罪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642.

[3]贾敏.论期货犯罪[J].社会科学研究,2000,(5).

[4]刘宪权.证券期货犯罪理论与实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29~34.

Problems and Consummation of Misappropriation of

Clients'Deposits in Criminal Law

CHENG Lan-la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China200042)

Abstract:Compare the criminal law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we can make our criminal law better than before.It is an im-portant thing that the futures crime has been consummated on base of the existed futures crime issue on the sixth amendment of crimi-nal law in June2006.But the futures crime legislation is not so comprehensive in the real life what requests the authority consummates the futures crime legislation unceasing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futures market.

Key words:Crime of embezzling;Client's deposits;Futurs market

21

家庭暴力的刑法规制

家庭暴力的刑法规制 摘要: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自从有人类所记载的文字开始,家庭一直是其成员进行暴力活动的舞台"。历经时代变迁,家庭暴力问题依然瘤疾不化,历久弥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是全人类的共同呐喊。本文基于保护基本人权和推动法制现代化的考量,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刑法规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在刑事法律基本原则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切身利益,更加明确地界定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使刑法的指引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减少家庭暴力行为的发生。 据中国法学会《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项目调查分项目2001年对浙江、湖南、甘肃三个省2543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显示,夫妻间动过手的家庭占被调查样本的34.7%,其中,农村是42%,城市是27.5%。为消除家庭暴力,联合国专门制定每年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一、家庭暴力界定 1、对家庭暴力主体范围的界定

1996年英国《家庭法案》规定的家庭暴力主体范围就包括“配偶、前配偶、同居者及前同居者等。”韩国1997年出台的《家庭暴力惩治专项法案》,“将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也限定为家庭成员之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l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我国司法解释也把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限定在家庭成员之间。我认为,把家庭暴力的主体范围限定于家庭成员之间是合适的。 2、对家庭暴力的客体范围的界定 国际公约对家庭暴力的客体范围限定在身体、精神和性三个方面。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从履行国际义务的角度出发,普遍遵循有关国际公约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界定。但是也有例外情况,比如韩国则将家庭暴力的客体范围限定在身体、精神和财产三个方面。在我国,根据《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家庭暴力的客体仅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既没有明确规定性暴力,也没有明确规定财产暴力。对此,我认为,从现实中家庭暴力的危害表现来看,其不仅会危害人身权,而且也会危害到财产权。 3、关于家庭暴力的程度范围 家庭暴力行为应当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行为:

网络犯罪及其刑法规制

法学院本科生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刑法分论》课程期中作业 专业:信息安全学号:_1511386姓名:张焜成绩:_________ 网络犯罪及其刑法规制 ——以伪基站犯罪为例摘要:从1946年的ENIAC(The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到如今智能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瞬息万变,计算机的诞生也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他们彻底改变的我们的生活,更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而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导致其相应的违法犯罪行为在阴暗面滋生。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各种网络犯罪层出不穷,给国家、社会、和个人财产都造成了巨大损失,甚至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遏制网络犯罪刻不容缓。本文针对网络犯罪问题,站在理工科角度,运用所学的法学知识及前人的发现与理论,分析了我国现行刑法对网络犯罪的规制,以及如何对其完善的一些思考,其中在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伪基站犯罪这一行为及其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网络犯罪;刑法规制;伪基站 一、网络犯罪概念、分类及其特点 (一)网络犯罪的概念 1·网络的概念: 在阐述网络犯罪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什么是网络? 首先我们应明确,此文所研究的“网络”是互联网IT行业有关的网络,而非数学物理等意上的网络。于此,网络是计算机通过外部设备互相连接用于信息传递形成的集合体。基础载体是计算机系统,传输途径是网络互联设备,信息的格式是相关协议,任何网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都是以“0”和“1”的数字化存在。 2·网络犯罪一词来源:

“网络犯罪”一词是欧盟各国于 2001 年11 月23 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签署的《网络犯罪公约(Convention on Cybercrime)》中确立的。学者将“Cybercrime”译为“网络犯罪”,从此这个新生的法律术语得以在官方的文件上正式使用。 3·网络犯罪的进化及定义上的分歧 网络犯罪,并非一确切不变的概念。理论界对于网络犯罪的认识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以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作为犯罪对象本身的"计算机犯罪"到现今的以计算机网络作为犯罪工具的犯罪,再到强调网络向生活平台、社会空间演化的特点的网络犯罪空间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我们已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进入了 "双层社会",也就是网络社会和现实杜会两个维度[1]。网络空间概念的出现也是一个全新的犯罪领域概念的出现,它内在的承认了网络犯罪所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区别于传统犯罪的。网络犯罪的概念也发展为: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实施的严重危害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安全的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犯罪手段的犯罪行为。 而在对网络犯罪定义时,主要有以分歧:一是将网络视为某种工具的“网络工具论”,二是针对网络进行犯罪的“网络对象论”,三是将网络作为工具,并以此侵害网络或其他客体进行犯罪的“工具概念折衷论”。 其实,信息技术在以超越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着,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的载体不仅仅是计算机或者手机,各种家电甚至于衣服鞋子,都已经称为网络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网络犯罪的范围。 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将网络视为工具还是针对网络犯罪,都应该属于网络犯罪的范畴,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种类的网络犯罪行为。并且,一切可以应用网络的载体,均可成为犯罪的工具或者犯罪针对的对象,因此,当下的网络犯罪,应当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及其网络载体或者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主要犯罪手段的犯罪行为。 (二)网络犯罪的分类: 针对前面提到的关于网络犯罪的不同的定义学说,可将网络犯罪分为不同的类型。事实上,就像对于“计算机犯罪”的定义一样,无论是因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将均将“计算机犯罪”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计算机为犯罪对

浅析虐待儿童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浅析虐待儿童行为的刑法规制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近些年来,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现象频繁发生,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但是,我国刑法针对此类案件时应用捉襟见肘,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完善我国立法,以有效规制虐待儿童的行为。作文/zuowen/ 论文关键词虐待儿童虐待罪刑法修正案简历大全/html/jianli/ 一、案情简介代写论文 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发生一起民办幼儿园老师双手拎男童双耳、致其双脚离地的事件,图片中男童表情痛苦,颜某却笑容满面,而颜某拍照仅为了好玩取乐。有网友还晒出更多照片,证明颜某还有对学生胶带封嘴、蒙脸、倒着置于垃圾桶等多项虐待行为。相关照片在网上曝光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当事老师颜某随即被辞退。温岭市公安局10月25日立案,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肇事者颜某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10月29日提请温岭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警方经深入侦查,认为涉案当事人颜某不构成犯罪,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颜某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温岭警方16日依法释放了颜某。作文/zuowen/ 二、我国刑法的困境开题报告/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颜某虐童事件案发后,温岭警方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当事人采取了刑事拘留强制措施。这让许多人感到意外:明明是严重的虐童行为,为什么以涉嫌“寻衅滋事罪”来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呢?网友的困惑也揭示了我国刑法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所面临的尴尬困境。目前,我国刑法针对此类案件,规定了以下几种罪名:虐待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侮辱罪。以上四种罪名也是目前广大网友对于此案存在的四种处理意见。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适用这些罪名均不符合犯罪构成的要求,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一)虐待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可见,构成本罪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行为主体必须是共同生活的同一家庭成员,即虐待人和被虐待人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亲属关系或者收养关系。如丈夫虐待妻子、父母虐待子女等。(2)行为人实施了虐待行为。首先这种虐待行为的在内容上包括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折磨。其次,这种虐待行为必须具有经常性。(3)行为人的虐待行为情节恶劣。我国刑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虐待被监管人罪中情节严重的解释,可以对虐待罪的情节恶劣加以有效把握。虐待罪和虐待被监管人罪均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主要区别在于保护对象的不同,所以二罪保护的法益具有一致性,因此虐待罪中的“情节恶劣”的的规定可以借鉴《规定》对

[刑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刑法规制的制度构建与规范

生态安全刑法规制的制度构建与规范 摘要:刑法安全体系的构建经历了由一元化到四维化的发展过程。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保护既是确保公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和国民经济繁荣的必然要求。严格意义上的生态安全应当由自然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两部分组成。将生态安全纳入刑法规制,是基于刑法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以及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势所做出的正确选择,同时符合了世界法治的发展大势。实现生态安全刑法规制的体系化和规范化,要同时加强宏观统筹和微观调适。 关键词:生态安全;刑法规制;国家安全;理性思考;立法完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一道,共同成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国民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安全,本质上是要明确生态安全对于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安全的双重促进作用,就是要把生态安全维护由局部调整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的高度,以作为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严峻形势的回应。生态安全的维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防控体系。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刑法同样应当在生态安全的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故面对生态安全维护的国家战略,理论界应该率先入手,对生态安全刑法规制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的学理思考。 一、一元化到四维化:刑法安全 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平等、自由与秩序,是现代文明所积极推崇的三个基本社会价值观。任何法治国家之法律和制度均是建立在对这三种价值的维护之上的。从本质上讲,这三种价值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均是要实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维护,“如果法律秩序不表现为一种安全的秩序,那么它根本就不能算是法律;而一个非正义的法律却仍然是一种法律”。[1]故从这个角度而言,安全价值才应当是现代法治的最终价值。 法律上的安全并不在严格意义上等同于现代汉 语中的安全,现代汉语中所讲的安全,主要是指一种没有危险的状态,而法律所主张的安全,是指通过法律力求实现的社会系统基于其要素的合理结构而形成的安定状态以及主体对这种状态的主观体验、认知和评价[2],具体到刑法而言,则是指法律所积极追求的某种特定的安定状态。与法的其他价值相类似,刑法的安全价值体系同样经历了从一元化到四维化的漫长发展过程。 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刑法制定是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特别是在专制色彩和阶级统治色彩异常浓厚的封建社会,刑法的这种价值取向表现得更为明显。基于这种衡量,刑法产生的初期,以维护且只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刑法安全体系的一元化表现格外突出。如在《唐律疏议》中,制法者采用浓厚的笔墨对危害皇权罪和危害封建国家统治罪以及类似的犯罪进行了描述,而对危害个人利益的犯罪行为只是一笔带过,此时的刑法所追求的目标只有君主之利益和封建国家之安全,刑法体系中的安全价值一元化相当明显。

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初探

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初探 发表时间:2019-04-04T09:36:01.2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作者:钟姣 [导读] 加强对未成年这类特殊群体的保护,是当下各国的普遍做法。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轻微暴力行为,严重阻碍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刑法规制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但所进行探讨大都囿于定罪罪名,而非法益客体的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西安 710063) 摘要:加强对未成年这类特殊群体的保护,是当下各国的普遍做法。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轻微暴力行为,严重阻碍儿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刑法规制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但所进行探讨大都囿于定罪罪名,而非法益客体的扩大。应当将对未成年的保护扩及至心理层面,纳入刑法伤害罪的保护客体、对‘情节恶劣’情形考量入内,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虐童行为;未成年人保护;伤害罪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虐童事件屡屡现于报端,2012年10月24日,浙江温岭发生一起民办幼儿园老师双手拎男童双耳、致其双脚离地的事件;2016年4月,呼和浩特市某艺术幼儿园的两名教师,以被看护幼童刘某某淘气、不好管为由,多次采取推搡、踢打等方式虐待刘某某,并致其轻微伤等等。2018年12月,深圳一名年轻的母亲在孩子正在写作业时突然暴打女孩,把她从凳子上重重地摔在地上,又拿起扫帚猛抽女孩。这一桩桩、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虐童事件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仅2017年一年,被媒体曝光的恶性“虐童”事件就有19起,其中幼儿园成为“虐童”事件的高发地。更加令人恐慌地是,更大比例的虐童事件正在发生,未为我们所察觉。 ‘祖国的花朵’何以遭受如此欺凌?收入不稳定的家庭是最常见的虐待家庭,女孩的受虐发生率明显高于男孩。自古以来,受‘棍棒教育’、‘不打不成才’、‘重男轻女’、‘家丑不可外扬’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似乎父母体罚打骂子女、拿子女出气已不为人所惊诧。然,校园内老师也开始成为虐童主体,其于儿童成长的不可或缺性、与儿童接触的密切性以及儿童本身对其依赖性等特征,以致于很多父母即使明知自己孩子可能受其虐待,仍忍气吞声,或羞于宣之于口,而使施暴者自视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而有恃无恐的施虐于童。尽管我国现行《宪法》、《民法总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项法律文件中有相关的禁止性规定,但显然,从实践来看,并未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刑法作为打击犯罪、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对此社会危害性极大的频发事件,自然也不应当叹为观止,而应积极作为,维护儿童的特殊权益,保障其健康成长。 二.虐童行为概述 (一)虐童行为的概念 儿童虐待(Child Abuse , CA),简称虐童,美国疾病控制和保护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将“虐童”定义为:任何对儿童导致伤害、潜在的伤害或恐吓的伤害的行为。英国在1989年公布的儿童法案中规定:凡是影响儿童生理的、智力的、情绪的、社会的行为都是“虐童”。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儿童虐待做出如下描述:儿童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督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潜在的伤害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剥削。从上述三种定义可知,虐童行为决不仅仅限于物理上的有形力的身体伤害,应取广义的定义,即一切有损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的、潜在的伤害行为。 (二)虐童行为的分类 美国疾病控制和保护中心将“虐童”分为四种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忽视、心理感情虐待。亦有学者做如下分类:(1)忽视。持有监护权的成人,对于受扶养的未成年亲属,对于其饮食、教育、医疗、衣物、卫生等基本需求,刻意忽视。特征是明显的营养不良、不合身的衣物、学龄儿童未去学校等;(2)暴力伤害。对于儿童,踢、踹、捏、打耳光、拉耳朵、拉头发、鞭打、捆绑、香烟烫伤,与过度的体罚。往往不是一次性的;(3)性虐待。通常指成人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对儿童性虐待,得到刺激的快感。强迫儿童裸露生殖器或触摸,或对儿童使用情趣用品,或异物插入等。施虐者可能是儿童熟识的人,家人、亲戚的孩子、朋友的家人、保姆、邻居等,使儿童会主动防备的陌生人仅占少数。可能导致儿童罹患性病,生殖器、秘尿道、直肠遭到细菌感染或撕裂伤。(4)精神虐待。谩骂、嘲笑、羞辱、批评、恐吓威胁、损毁或丢弃物品、烹煮宠物等。这种分类是以虐待形式为标准所做的分类。 笔者认为,虐童行为可用二维矩阵的分类方法,以身体虐待和心理虐待、现实虐待和潜在虐待为参标,以虐待结果为标准作如下分类:(1)现实的身体虐待:上述暴力伤害行为即属此类,徒手或使用工具对儿童进行肢体击打、扭拧等行为导致儿童身体伤害的行为;(2)潜在的身体虐待:暴力伤害往往体现为长期性、反复性、轻微性的特征,施暴者往往会为了躲避家长、执法者的监管,不会对儿童采取一次性的严重的暴力行为,可解释为对儿童身体健康有极大威胁的虐待情形;(3)现实的心理虐待:受虐者受限于其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受虐后不倾于倾吐,而是内化于心,表现出内向、缺乏安全感、恐慌、害怕交际的特征;(4)潜在的心理虐待:儿童心理本身处于发展中,极具可塑性的特征,需要多方关注,加强引导,一旦遭受不良影响,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可能是终身性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小组对中国虐童状况的系统分析,根据估算,中国有26.6%的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遭受过身体虐待,19.6%遭受过精神虐待,8.7%遭受过性虐待。这些虐待行为将直接导致受虐儿童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且成年后倾向于表现出吸烟、酗酒、吸毒、自残等伤害身体的行为。这些精神疾病和不健康行为,不仅毁掉了受虐者的日常生活,还进一步导致了慢性病风险增加、社会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丧失等社会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仅2010年一年,对儿童身体虐待所导致的恶果,就令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损失了500亿美元。因童年情感和性虐待造成的损失则分别为280亿美元和228亿美元。这份报告还使用“伤残调整寿命年”指标估算了受虐群体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结论是,对儿童身体施加的虐待,令全社会总计损失了一千一百多万年的寿命。 三.虐童行为的刑法规制 当下,我国学者对虐童行为进行广泛探讨,有通过扩大虐待主体的虐待罪说、参照日本刑法将轻微伤害行为入罪的暴行罪说以及虐童行为单独定罪说,还有伤害罪说。虐待罪说,虽能够解决定罪问题,但仍未解决对儿童轻微侵害的刑法保护;暴行罪说则有模糊我国刑法与行政法的嫌疑,虐童罪说则难以保障我国法秩序的统一性,能在现有的刑法体制内实现法益保护就不应当新添罪名,有逃避责任之嫌,

网络水军的刑法规制(徐润东)

网络水军与刑法对其的规制 什么是网络水军?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产品与时俱进、层出不穷,网络水军也是当下信息化的产物,即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络人员。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常常需要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完成,那些临时在网上征集来的发帖的人被叫做“网络水军”。版主把主帖发出去后,获得最广大的“网民”的注意,进而营造出一个话题事件,所有网络公关公司都必须雇佣大批的人员来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 网络水军的社会危害性 一位先哲曾说过:“任何事物初生时都是没有偏向性的,只有用它的人是怀着好意还是恶意。”网络水军也符合这个道理,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中国出现网络公关虽然只有几年,但在公关市场已占相当比重。这些公司雇佣网络水军帮助幕后的商业企业造势,迅速地炒作信息并打击竞争对手,也可以为新开发、新成立的网络产品恶意提高人气、吸引网民关注和参与。例如,乳业巨头蒙牛集团高管和一些“网络推手”通过雇佣“网络水军”损害另一乳业巨头伊利集团的商业信誉;今年7月,部分媒体刊发了许多有关深海鱼油造假的文章,随即网上相继出现大量宣传“深海鱼油不如地沟油”的恶意攻击性文章。然后指使网络水军在论坛,亲子、育儿论坛全面覆盖,用消费者的口吻和角度,发起“万人签名拒绝鱼油DHA”的签名运动。 蒙牛高管策动的这次“陷害门”,也让公众看到了“网络水军”的威力。新华网发表文章说,“网络水军”其实就是“网络黑社会”,呼吁官方通过完善法律,打击这种“网络黑社会”。更有甚者,一些网络水军接受国外政治势力的支持或乐意被国外势力收买,帮助国外网络政治力量甚至现实的政治力量从事颠覆、打击、破坏等行动,以矮化执政党形象。 如果利用“网络水军”这种“操纵民意”的做法有了“不错的”开端,其他国家、机构组织甚至私人企业很有可能纷纷效仿,让伪造的网络声音越来越大。届时,真实的网络民意将被淹没在水军的“人工浪潮”中。 特别是近几年,网络水军不断制造网络暴力事件,炮制虚假民意、混淆视听,使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受到巨大冲击。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网络水军法律监管的缺失。虽然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许多治理网络犯罪的法律法规,但这些立法基本上仍局限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对网络信息操控的违法犯罪规制不多。国新办主任王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网络水军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领导人也对此非常关注,并指示他们要认真研究。目前正在研究依法加强网络水军管理的措施。王晨说,“网络水军危害社会,影响正常的网络秩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确实需要治理。”这是我国官方首次对网络水军问题进行公开回应。 网络水军的社会进步性 然而,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水军自然也有着它的进步意义。随着我们市民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制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与日俱增,都会对国家、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表达自己的看法,待人数一多,关注的群众势力变的强大,就形成了所谓的民意。另

本专科-法学刑法-毒品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归档号: 武汉工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学院:文法学院 专业:法学年级:2012级 学生:马韶华学号:1211019313 指导教师:华丽娜职称:副教授 题目: 毒品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2017年5月3日 武汉工商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小四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固定值23磅)

作者签名: 年月日

2.完善非法持有毒品罪 (6) 3.完善窝藏、转移、隐瞒毒品罪 (7) (二)刑罚体系的完善 (7) 1.取消毒品再犯之刑法规定 (7) 2.完善对毒品数量和毒品纯度的规定 (8) 3.完善毒品犯罪财产刑的适用 (9) 参考文献 (11) 毒品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 摘要 在世界的今天,毒品犯罪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毒品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全球范围几乎没有一处不受到毒品的侵扰。摘要毒品犯罪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毒品犯罪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基于我国毒品犯罪的立法现状,从两个方面的犯罪体系和刑法制度在我国毒品犯罪的立法缺陷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建议来完善毒品犯罪的刑事立法。 关键词:毒品犯罪;立法;刑法 Research on the criminal regulation of drug crimes Abstract

In the world today,the problem of drug crime has become a global social problem,drug crime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o a great extent,the world almost no drug is not subject to harassment. The problem of drug crime has become a global social problem,which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o a great extent.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egislation of drug crime in Chin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ects o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drug crime from two aspects: the system of accusation and the criminal law system. Key words: drug crime; legislation; criminal law 一、我国毒品犯罪概述 (一)、毒品犯罪的概念 毒品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社会危害性,刑法规定的同时还通过国际公约禁止都是与毒品有关的犯罪的总称。根据1988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以下简称《公约》第三条的毒品犯罪的定义是:不仅是指非法生产、精炼、制造、销售、分配、销售、交付、经纪、发送、交通、运输、进口或者出口的行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原植物的行为,和准备的活动行为和相关行为的伤害。中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具体情况也有类似的概括和概括。1997年,“刑法”上市的方式毒品犯罪作了更详细的规定,从第三百四十七条到第三百五十五条,总共九个规定确定毒品犯罪的范围,明确毒品犯罪的特定行为,证实12特定种类的罪。 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药物“第八条”吸食、注射毒品成瘾,除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被迫放弃治疗教育”建立了强制戒毒的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规制探讨

群体性事件的刑法规制探讨 摘要:如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当前法学理论特别是刑法理论的新课题。从当下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发展趋势与特点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立场应当是积极体现与发挥“刑罚刚性”,有力惩治群体性事件中的恶性犯罪行为,同时坚持刑法的一系列原则,明确区分罪一般性群众性突发事件与聚众犯罪类型,努力控制好刑法的涉控范围,从而确保不至于限制公民自由,保障人权。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聚众犯罪规制原则刑罚谦抑刑罚刚性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就本质而言,群体性事件是在当前我国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部分人民群众所选择的一种极端的利益表达方式,归根结底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此笔者倾向于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由于利益表达与利益实现的需要,不特定多数人通过群体性参与某些违法行为所引致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冲突事件。基于此及根据司法实践以及各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描述,可以将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归纳如下: (一)发生规模上愈来愈具有频发化、组织化并具有传染性 首先,群体性事件日益呈现频发态势。据统计,1993年我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为8700多起,2005年则上升为8.7万起,2006年已经超过9万起。而2007年、2008年、2009年中国社科院主编的《社会蓝皮书》均认为中国群体性事件始终保持着频发态势。其次,

群体性事件在组织形态上愈来愈具有组织化,在许多群体性事件中,都有组织者、策划者、行动联络人等明确的组织分工。最后,群体性事件出现了跨地区“传染”趋势。 (二)手段上呈现暴力化倾向 过去仅有极个别群体性事件最终因处置不力演化为暴力型群体性事件,但近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地具有暴力化升级的色彩。究其原因,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应对经验,处置方式简单粗暴等因素,如“贵州瓮安”、“甘肃陇南”等群体性事件。另一方面,近年来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受以往相关处置结果的“启示”,误以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进而采取过激的言论与行为以实现社会影响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引起更高层领导重视的目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群体性事件的暴力升级,进而发生打砸抢甚至冲击政府机关的恶劣现象,从而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具体诉求上出现了“非理性泄愤”的现象 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大部分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改制过程中累积的社会矛盾引发的,如“定州6、11”事件,少量是由涉及社会公平、民主权益的保障因素引发的,如“安徽池州事件”等。然而,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值得警醒的动向是相当一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大多数参与者的合法利益没有直接的冲突,这些参与者参与的目的往往是出于发泄对地方政府其他相关工作的 不满情绪,或者是政府的相关合法工作影响了某些社会人员非法获

研究论文:探究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

105933 金融研究论文 探究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两面性” 一、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 有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影响了金融,互联网金融不科学,由于互联网是技术,没有将新金融产生出来,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变成互联网金融,不能把它当成是新的金融形势进行分析,事实上是把前台金融功能与后台技术改进相结合。互联网金融尽管应用了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但实际上与传统金融的工作差不多,因此当前互联网没有产生任何新金融。也有的学者认为将金融领域与互联网领域相结合不是简单的事情,在本质上开创了新的金融模式,这也是重大金融的创新,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活动的规制刑法应保持限度性。对于金融的创新,互联网金融主要是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极大地影响了金融的发展以及创新。 互联网金融中借贷业务和传统银行的借贷业务相比本质相同,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依托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云计算以及支付等互联网工具创新了金融的形式。

互联网通过对制度、调控机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教育方式、交易方式以及交易对象等要素进行重塑,使传统金融业中的运行模式以及存在方法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使传统金融业具有操作方法更便捷、中间成本更低、协作性能更好、参与度更高以及透明度更强等特征,这些特点的金融形势也被叫做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由于金融模式不断发展进步,已经或者正在形成不仅不同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中的第三种金融的融资模式,也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这种金融模式会使交易所、券商以及银行失去作用。贷款支付、交易与发行债务、股票以及货款可以在网上进行,这就是无金融中介的状态。 二、互联网金融中对刑事立法进行限缩 刑法严厉的打击以及惩处,通过互联网金融来使违法犯罪的行为得以实施,对于那些在正常经营互联网的金融业务时不小心触犯了刑事法律的行为,应该适度宽容处理,避免扼杀或者阻滞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方面的活动最容易触碰刑法的为非法经营罪,对企业、公司以及股票进行擅自发行的债券罪、集资诈骗罪,对公众存款非法吸收罪,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刑法规制主要是针对这些犯罪进行。要将非法吸收公众的存款罪的相关规定进行废止,要对非法经营罪的合理使用进行限制,要限制甚至发行企

我国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2012.4 78试论我国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 谯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摘要: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网络犯罪也随之迅速蔓延,本文介绍了网络犯罪的定义及表现形式,指出了目前我国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对网络犯罪的刑法规制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犯罪;单位犯罪;刑法;规制 0 前言 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犯罪行为又对人们的财产权、隐私权等相关权利造成了损害,使人们对网络产生忧虑和恐慌,因此,网络犯罪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研究。 网络犯罪,是指以网络作为犯罪对象即侵害目标或者以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即利用网络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安全或网络正常秩序的犯罪行为。网络犯罪叫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将网络作为犯罪对象,是指针对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如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第二类是将网络作为犯罪工具,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实施的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犯罪。网络犯罪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刑法学概念,而是与青少年犯罪、暴力犯罪等类似,是在犯罪学领域内对网络犯罪的界定。而刑法学意义上的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软件指令、产品加密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或利用其居于网络提供者的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上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以致违反特定刑法的行为。 1 网络犯罪的表现形式 1.1 网络对象犯罪 (1) 网上盗密。网上盗密是指利用网络窃取相关部门或组织的科技、军事和商业情报或机密信息网络犯罪行为,该类犯罪是网络犯罪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类。 (2) 制作并转播网络病毒。网络病毒是网络对象犯罪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指犯罪行为人通过编写木马等病毒程序,运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干扰、破坏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 行秩序。犯罪行为人通常借助计算机病毒程序破坏计算机运 行系统,致使大范围的计算机用户的网络无法正常运行甚至处 于瘫痪状态。通过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犯罪行为人既满足 了其虚荣心,又趁机窃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并进行倒卖,获得非法利益,进而实现其非法目的。正因为如此,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己成为信息时代中虚拟网络社会的一大公害。 (3) 网络污染。网络污染是指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布并传播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造成网络运行速度缓慢甚至使得被害人的电脑死机等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或学习的行为。 1.2 网络工具犯罪 (1) 网络盗窃。网络盗窃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类是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盗取被害人的虚拟财产,诸如QQ 币、游戏币等;第二类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指令将他人账户上的存款金额转移到其虚开的账户上,或通过计算机网络对一家公司的计算机下达指令,要求将现金支付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另一家公司,从而窃取现金的犯罪行为。这类犯罪主要发生在金融网络系统。第三类是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邮电通讯网络,盗用他人的手机或电话号码进行并机即实现一号多机,使被害人产生通讯资费的犯罪行为。该类犯罪主要发生在邮电通讯领域。 (2) 网络诈骗。网上诈骗是指犯罪行为人通过虚构中奖信息、伪造信用卡、制作假票据、篡改电脑程序等手段来欺骗和诈取财物的犯罪行为。 (3) 网络色情。网络色情是指犯罪行为人利用网络制作并传播淫秽色情图片及视频,甚至开设网络聊天室,进行集体裸聊,现场表演性行为,从而收取会员费等相关费用,获取非法利益的犯罪行为。 (4) 网上赌博。即利用网络开设赌场进行赌博的行为。与传统的赌博方式不同,网络环境虚拟,赌博人员众多,参与赌博的人员非常分散,有的赌徒可能分布在国内的不同省份,甚至有的在境外。除此之外,有的赌博网站为了逃避刑法处罚还将服务器设置在境外。因此网络赌博不同于传统的

会计犯罪的刑法规制

会计犯罪的刑法规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由于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不断增多,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侵犯了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法及其相关法规和刑法规定的不协调,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会计犯罪的误解,使得会计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关键词】:会计犯罪; 刑法规制; 刑法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企业改制不断深入,由于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实施的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呈日益增长之势,严重的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侵犯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刑法规定的不协调,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会计犯罪的误解,使得会计犯罪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一、会计犯罪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会计才在我国建立,而且规范我国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出现,随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始终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计人员实施的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愈演愈烈,最后到了泛滥的地步,除了比较典型的通过实施会计舞弊和会计欺诈行为,进行贪污、挪用公款和侵占类犯罪之外,公司、企业实施的会计信息虚假行为也已经震撼理论界。其中有琼民源虚构利润案,海南民源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虚构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红光实业骗取上市资格案,四川红光实业公司在股票发行上市申报材料中,采取虚构产品销售、虚增产品库存和违规帐务处理等手段,将1996年度实际亏损10300万元,虚报为盈利5400万元,骗取上市资格,继续编造虚假利润;ST郑百文欺骗上市案;银广夏造假案等。这些会计信息虚假行为所涉及的资金数量之多,采取的欺骗手段之大胆令人震惊,会计犯罪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危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股毒瘤。 为了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对于严重的危害社会的会计违法行为,将其认定为犯罪行为,进行刑法规制。我国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42条规定:有下列行为的:(一)不依法设置会计帐簿的;(二)私设会计帐簿的;(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帐簿或者登记会计帐簿不符合规定的;(五)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六)向不同的会计资料使用者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不一致的;七)未按照规定使用会计记录文字或者记帐本位币的;(八)未按照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灭失的;不作为犯。(九)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

性骚扰行为的刑法规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c615959.html, 性骚扰行为的刑法规制 作者:李宁 来源:《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8年第07期 越来越多的性骚扰极端案例暴露出我国刑法在规制性骚扰行为方面的盲区。由于我国刑法没有设置性骚扰罪,导致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为了打击犯罪强行将强制猥亵、侮辱罪进行扩大解释的现象。本文拟通过新加坡的一个案例入手,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性骚扰的概念、类型、性骚扰罪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基本案情 据2013年5月16日新京报报道,中國公民梁冬(音译)因为在新加坡性骚扰3名女性被判处4年半监禁外加9鞭的鞭刑。据公诉检察官诺曼·姚介绍,当时这名男子“袭击”了3名女性的胸部和下体敏感部位。在第一起性骚扰案件中,被害人在搭乘电梯时被推搡倒地并不停地大叫,当电梯到达6层时,梁冬从电梯中跑了出去,而被害人由于过度惊恐没有前去追赶。警方对被害人检查发现,受害人的胸部、肘部和手腕均有淤青和擦伤。在庭审前11天,另一名女子在搭乘电梯时同样受到了梁冬的性骚扰,梁冬不停地打量这名女子,并露出奇怪的笑容,当电梯停下时,梁冬把手伸进了这名女子的衣服,用手指戳她的胸部,在女子没有反应过来时,梁冬走出电梯,但在电梯马上关门时,梁冬又回到电梯,试图再次性骚扰。女子大喊:“有人骚扰!”梁冬逃跑。据审理此案的地区法院法官赛琳娜·艾沙克表示,梁冬共骚扰了3名被害人。[1] 二、反性骚扰制度的比较法借鉴 国内对性骚扰的研究起步较晚,性骚扰一词首次出现在法律中是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该法第40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至于性骚扰的定义、构成要件及相应的法律责任,立法和司法解释都没有明确规定。学术界对性骚扰的研究成果也主要体现在民事法方面。 (一)性骚扰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1.性骚扰的概念 性骚扰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一词最早由美国密执安大学法 律系教授、著名女权主义法学家凯瑟琳.麦金侬(Catharine A Mackinnon)在其《职业妇女性骚扰:一个性别歧视的案例》一书提出,主要是针对发生在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其将性骚扰定义为在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提出违背对方意愿的性要求。也指使用某一社会阶层的权力以获取另一社会阶层利益或使其遭受损害。

浅析“微信”犯罪的刑法规制

浅析“微信”犯罪的刑法规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时尚的、便捷的和重要的社交方式,各种社交软件应需而生,被广泛使用,如微信等。然而由于社交软件存在固有的缺陷,注册简单、功能多样等使得很多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犯罪活动频频发生,如实施诈骗、发布虚假广告、信息等,微信社交软件就是其中之一。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犯罪目标易寻找、犯罪地点多变、犯罪成本低、侦查难度大等,给实务中侦查、审查带来诸多不变。为更好促进信息技术发展,净化网络社交环境,打击犯罪,有必要加强对微信犯罪的刑法规制。 一、“微信”犯罪中的主要犯罪类型和罪名 信息技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以信息的传播为基础。尤其在虚拟的网络社交环境中,信息传播速度快,频率高、传播范围广、传播的内容更是多样复杂。很多不法分子亦是利用网络社交软件,

或传播一些虚假的、非法的信息,或从事犯罪活动。微信社交软件就是其中之一,今年来已经有多起利用微信实施犯罪的案例,主要犯罪可以归纳以下几类: (一)侵犯财产类犯罪,如盗窃、抢劫、敲诈勒索、诈骗等。利用微信实施财产类犯罪活动已经屡见不鲜,广州市在2013年一年就接连发生多起利用微信诱骗受害人见面、约会实施抢劫、抢夺等犯罪行为。此类案件中,嫌疑人均通过微信搭讪、结识事主,通过手机聊天逐渐骗取事主的好感和信任后,将事主约至指定地点见面,伺机进行抢劫、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①。 1、利用微信实施盗窃罪。根据实践中案例,利用微信实施盗窃罪常见的主要存在三种方式:第一,利用微信绑卡转账功能,实施盗窃。例如,11月19日上午10时,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法院对首例微信红包盗窃案的审理判决,对被告人李某以盗窃罪定罪处罚②。第二,以木马程序伪装成红包,套取用户银行账户、身份等信息,实施盗窃。第三,利用微信搭讪,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后,借见面、约会等方式,实施盗窃。

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刑法规制

第40卷第2期2019年2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ol.40No.2 Feb.2019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刑法规制 李M (湖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网络诽谤侮辱问题,在网络环境的开放度、共享性、传播力面前很难得到有效控制.其本质因素与刑法规则问题存在一定联系,故而需要从立法层面上逐一剖析,诠释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中的诽谤侮辱行为基本特征,解析了刑法规制中网络诽谤侮辱行为的实质问题,同时提出了针对网络诽谤侮辱问题的刑法规制对策。希望能够从公诉、自诉、管辖权、证据收集等方面,完善网络诽谤侮辱案件的执法力度和量刑标准,令刑法规制可以真正解决网络诽谤侮辱问题,降低和弱化由于不良网络行为造成的社会风气干扰,令网络环境和秩序能够得到有效管控. 关键词:网络诽谤;侮辱问题;刑法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9)02-0078-04 网络诽谤侮辱罪,是指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名誉和人格,情节严重的,可造成对于他人人格尊严、名誉权的损害。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互联互动的信息传播效率更高,网络诽谤侮辱事件也频现于网络媒介之中。如果无法控制和整治歪风邪气,网络诽谤侮辱的事件也会日益繁衍,造成更大的社会威胁。因而,网络诽谤侮辱的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和扰乱了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秩序,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网络民众的主观认知和思维习惯。因此,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明确了网络诽谤侮辱的入罪标准,即谣言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明知诽谤仍提供帮助以共同犯罪论处。 一网络诽谤的刑法概念 网络诽谤是在《刑法>>中隶属于诽谤罪的法学术语。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留言的便捷度不断增加,网络互动性也在不断增强。处于不同地域、时间段、网络媒介的终端群体,可在同一网络平台留言互动。当出于个人因素,诋毁他人名誉和人格,且散布了虚假事实,其网络诽谤罪名成立。借助即时通讯工具、BBS、电子邮件、微信、微博等网络传播媒介,传播虚假信息,造成了他人名誉损失的行为,均可界定为网络诽谤。 收稿日期:2018-12-20 作者简介:李嬪(199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刑法。 78 二网络环境中的诽谤侮辱行为基本特征 网络诽谤是在网络空间内对他人名誉的诋毁,与传统形式的诽谤,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只有深刻了解网络诽谤的普遍特征,才能从网络诽谤的行为中总结出执法规律,为刑法规制提供相应的立法建议。基于此,首先需要从网络环境中的诽谤侮辱行为基本特征角度加以分析,并总结出网络诽谤侮辱行为在刑法规制中所处的特殊境遇,了解问题本质并提出解决对策。 (-)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以往时期网络传播媒介的新闻集中度较高,文化部对网络新闻的控制力犹在。但是在自媒体出现之后,网络信息的传播速率以几何倍数递增,不断形成了更高的传播速率。当智能手机出现后,网络终端用户日均浏览量在不断增加,从微博、微信、直播等渠道获取了网络信息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影响力。由于自媒体传播信息时,可随意更改或自主编撰,导致信息真伪度难以区分。而多数群众仅因为信息标题具有较强的吸引度,便大量转载,也并不会对其内容真假去进行验证和考量。因而,在自媒体网络环境中,网络诽谤侮辱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且影响范围更广,对受害人的名誉伤害也更加严重。 (二) 隐匿性较强,公开度较高 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的普遍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属于表层特征。更为深层的特征表现为隐匿性和公开度。一方面,网络诽谤侮辱的行为,具有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隐匿性特征。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多数网络平台并不需要实名认证,亦或并不会显示用户的真实姓名。那么在网络诽谤侮辱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发起人也可隐匿其身份信息。由于目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