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凝血用枸橼酸钠溶液征求意见稿

抗凝血用枸橼酸钠溶液征求意见稿

抗凝血用枸橼酸钠溶液征求意见稿
抗凝血用枸橼酸钠溶液征求意见稿

附件1:输血用枸橼酸钠注射液涉及企业名称如下: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药业有限公司

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莱士输血器材有限公司

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

重庆三大伟业制药有限公司

山东中保康医疗器具有限公司

河南双鹤华利药业有限公司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附件2:枸橼酸钠抗凝剂涉及企业名称如下:

四川绵竹鸿基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南格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抗凝药物的应用

抗凝药物的应用 一、抗凝药物的基本分类 1、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华法令、香豆乙酯、蚓激酶等 2、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 3、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前列环素、双嘧达莫、氯吡格雷、阿那格雷登 二、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 1、肝素类 1)、成份及种类:肝素钠/钙,普通/低分子;多种氨基葡聚糖苷的混合物 2)、机制: ①、与AT-III结合,抑制凝血酶原激酶的形成 ②、干扰凝血酶原的作用 ③、干扰凝血酶对因子XIII的激活,影响非溶性纤维蛋白的形成 ④、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破坏 ⑤、降血脂作用:活化和释放脂蛋白酶 3)、临床注意事项: ①、静脉注射后半衰期1~6小时(平均1.5小时),与剂量有相关性 ②、与其他抗凝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危险 ③、与部分药物有配伍禁忌:部分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哌酮钠、氯丙嗪、异丙嗪、麻醉性镇痛药等 ④、外科及手术使用(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1~2小时给药一次,(用量视不同剂型而异),术后每日一次,连用5~10日。 ⑥、体外循环:普通肝素:375U/kg,体外循环超过1小时者,125U/kg。 ⑦、预防性使用肝素后,应避免硬膜外麻醉 ⑧、肝素过量,可用1%硫酸鱼精蛋白中和。 2、香豆素类 1)、华法令: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结构与VitK类似。 2)、机制: ①、竞争性拮抗VitK的作用,阻断维生素K环氧化物转变为氢醌形式,使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γ-羧化作用产生障碍。 ②、可诱导肝脏产生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3)、临床注意事项: ①、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100%。半衰期40~50小时。作用发挥慢,12~24小时出现抗凝作用,1~3日达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2~5日,多次给药持续时间4~5日。 ②、近期手术及术后3天内、脑、脊髓及眼科手术者禁用。 ③、长期应用最低维持剂量期间,如需进行手术,可先静脉注射维生素K150mg,但在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科手术前,应先停药;胃肠手术后,应检查大便潜血。 ④、药物相互作用: ⑤、应用INR检测,如过度延长,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时,停药及使用维生素K。 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 1、尿激酶 1)、来源:健康人尿液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也可由人肾细胞培养制取。 2)、机制 ①、直接作用于血块表面的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使纤维蛋白溶解。

【精品】心内科常用的几种抗凝血药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一、抗血小板药物: 1,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1)环氧酶抑制剂:阿司匹林; (2)TXA2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 (3)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双嘧达莫; 2,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氯吡格雷、沙格雷、噻氯匹 定; 3,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替罗非班 4,凝血酶抑制剂(凝血酶是最强的血小板激活剂):水蛭素、阿加曲 班; 5,同时改善微循环,治疗血栓前状态的药物:川芎嗪、血栓通、灯 盏细辛。 二、抗凝药物: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激活抗凝血酶Ⅲ发挥抗凝作用):肝素、低分 子肝素; 2,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重组水蛭素及其衍生物(通心络胶囊、疏血通注射液)、阿加曲班; 3,维生素K依赖性抗凝剂(抑制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化):双香豆素类,如华法林; 4,此外还有:凝血酶生成抑制剂、凝血酶受体抑制剂、重组内源性抗凝剂(蛋白C、抗凝血酶等)。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 1,第一代纤溶药:链激酶、尿激酶; 2,第二代纤溶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3,第三代纤溶药:重组纤溶酶激活剂瑞替普酶(reteplase)为tPA的变异体; 4,降纤维蛋白原药物:蚓激酶、蝮蛇抗拴酶; 5,另外临床还将巴曲酶(降纤酶)用于脑梗死的溶栓。 四、促凝止血药物: 1,促进凝血酶活性的药物:维生素K1、维生素K 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巴曲酶(立止血); 2,凝血酶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300PE或400PE/支)、人纤维蛋白原(0.5g/支)、人凝血因子Ⅷ(400万iu); 3,纤溶酶抑制剂:氨基乙酸、氨甲苯酸(止血芳酸)、抑胰肽酶; 4,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酚磺乙胺(止血敏)、垂体后叶素、卡络柳钠(安络血)、去甲肾上腺素; 5,鱼精蛋白。

凝血机制及凝血四项意义及止血药分类

凝血机制 一、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凝血因子也有止血功能,二者之间的联系? 简单的说,血小板参与的止血属于一期止血,凝血因子参与的止血属于二期止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为血液凝固中的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而血液凝固中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具体可以从一个概念开始:什么叫做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到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临床上经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者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正常人不超过9min(模板法),出血时间的长短反应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就有出血的倾向,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就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 ①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如果血管破损不大,直接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止血;②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1-2s内即有少量血小板聚集粘附,这些少量的血小板起到“识别定位”的作用,紧接着会有源源不断的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这就是一期止血;③血液凝固: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也可以激活血浆中的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把松

软的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期止血。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所以说PLT和凝血因子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血小板参与的是一期止血,他的特点是反应快,缺陷是没有纤维蛋白原的“捆绑”,所形成的血栓不牢固。凝血因子参与的是二期止血,特点是血栓牢固,调控精细,但是反应较慢。两种凝血机制缺一不可。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系? 可从生理性止血的第三步:血液凝固讲起,血液凝固的定义,简称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就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他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14个,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按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即凝血因子Ⅰ-XIII(因为凝血因子VI后被证实是血清中活化的凝血因子V,所以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除III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且多数在肝内合成;除Ⅳ因子是钙离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

病理生理学习题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单项选择题(最佳选择题,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畅最重要的生理性凝血启动因子是( )。 A畅TF B畅FⅫ C畅FⅡ D畅FⅥ E畅FⅤ 2畅在凝血瀑布反应过程中,共同凝血途径是指( )。 A畅从FⅢ开始的途径 B畅从FⅫ开始的途径 C畅从FⅡ开始的途径D畅从FⅪ开始的途径 E畅从FⅩ开始的途径 3畅凝血系统激活过程中最关键的酶是( )。 A畅纤溶酶 B畅激活激肽释放酶 C畅凝血酶 D畅胰蛋白酶 E畅凝血酶原 4畅连接在磷脂表面上的Ca2+、FⅩa和FⅤ构成的复合物具有下列哪种作用?( )A畅激活激肽释放酶原 B畅激活凝血酶原 C畅激活TF D畅激活FⅧ E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 5畅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 A畅纤溶酶原 B畅纤溶酶 C畅尿激酶 D畅纤溶抑制物 E畅FDP6畅关于TF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畅正常血浆含有酶原形式的TF B畅它是一种跨膜脂蛋白 C畅人体各种细胞均可恒定地表达TF D畅VEC损伤时,TF表达/释放减少E畅VEC损伤时,TF表达/释放增多 7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主要作用于( )。 A畅FⅡa、FⅦa B畅FⅦa、FⅨa C畅FⅦa、FⅩa D畅FⅧa、FⅩa E畅FⅦa、FⅪa和血小板 8畅下述哪项功能障碍不可能是DIC引起的?( ) A畅急性肾衰竭 B畅急性呼吸衰竭 C畅心源性休克 D畅席汉综合征 E畅再生障碍性贫血 9畅血小板的致密颗粒在释放反应中释放( )。 A畅ADP和5-羟色胺 B畅纤维蛋白原 C畅纤维连接蛋白 D畅凝血酶敏感蛋白 E畅TF 10畅血友病A的病因是( )。 A畅FⅨ缺乏 B畅FX缺乏 C畅FⅧ缺乏 D畅FV缺乏 E畅TF缺乏11畅血友病B的病因是( )。 A畅FⅨ缺乏 B畅FⅩ缺乏 C畅FⅧ缺乏 D畅FⅤ缺乏 E畅FⅦ缺乏12畅激活的蛋白C(APC)抵抗发生于( )。 A畅FⅤ基因突变 B畅FⅩ基因突变 C畅FⅧ基因突变

凝血与抗凝血题 病理生理学习题

第十二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一、单择题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得就是( )?A。血小板 B、FⅦ C、FⅫ D。FⅢ E.凝血酶 2。正常时表达TF得细胞就是 ( ) A。血管外层得平滑肌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C、血液单核细胞?D.嗜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得凝血过程不能扩大得原因就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 ) ?A。PC B。AT—Ⅲ C、肝素D.TFPI E.PS 4、TF—Ⅶ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得形成就是因为激活了 ( ) ?A。FⅧ B、FⅨ C.FⅩ D。FⅪ E.FⅫ 5。血小板得激活剂不包括 ( )?A、ADP B。凝血酶C。TXA2 D、PGI2 E.肾上腺素 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 ) ?A。5-HT B.纤维蛋白原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 E。凝血酶敏感蛋白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得就是 ( ) ?A、AT-Ⅲ B、α2-AP C.PC D。C1抑制物E、HCⅡ ?8。使AT-Ⅲ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得就是 ( ) A、PGI2 B、NO C。ADP酶 D、APC E、HS 10。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得抗凝物质就是( ) ?A、TXA2B。NOC、TM D.TFPIE。PC?激活得蛋白C(APC)可水解 ( ) ?A。FⅡ B.FⅢ C、FⅤ D.FⅦ E、FⅩ 11. 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得形成就是由于其灭活了 ( ) ?A.FⅡa B。FⅤa C、FⅦa D.FⅨa E.FⅪa 12。APC得作用不包括( ) A。水解FⅤa B。水解FⅧa C、水解FⅡa D.限制FⅩa与血小板得结合E、灭活PAI-1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得就是( ) ?A、FⅧa B。FⅨa C、FⅩa D.FⅪa E、FⅫa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得就是 ( ) ?A.激肽释放酶B、FⅪa C、uPA D、凝血酶 E.FⅫa 15.激活TAFI所必需得高浓度凝血酶得产生主要依赖于( ) ?A。FⅪa B、FⅩa C、FⅨa D、FⅧa E、FⅦa 16、不受Vi t K缺乏影响得凝血因子就是 ( ) A。FⅡ B。FⅩ C。FⅦ D、FⅨ E.FⅢ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得凝血因子就是 ( ) A。FⅡ B、FⅢ C、FⅣ D.FⅤ E。FⅦ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得原因就是 ( )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 B、血液高凝状态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 E、纤溶系统受抑制 19、使AT-Ⅲ消耗增多得情况就是 ( )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口服避孕药C、DIC?D、肾病综合征 E、AT—Ⅲ缺乏、异常症 20、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 ) 21。导致DIC发生得关键环节就是 ( ) ?A、FⅫA、少尿 B。出血 C.呼吸困难D、贫血E、嗜睡? 得激活 B。FⅢ得大量入血 C.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得生成E。FⅤ得激活 22、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得就是: ( ) ?A。纤维蛋白原B、凝血酶原 C。Ca2+ D、FⅩ E.FⅫ 23、DIC引起得贫血属于 ( )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

生理止血原理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 关键词:生理止血;血液凝固;血凝;凝血过程;抗凝;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小板;止血功能) 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但在正常人,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止血。用一个小撞针或注射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leeding tim e)。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止血功能的状态。正常出血时间为1-3分钟。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即相应延长,这说明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浆中一些蛋白质因子所完成的血液凝固过程也十分重要。凝血有缺陷时常可出血不止。 生理止血过程包括三部分功能活动。首先是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其次,更重要的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接着,在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源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显然,生理止血主要由血小板和某些血浆成分共同完成。 一、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或血凝。在凝血过程中,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源转变为不溶的血纤维。血纤维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又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但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血浆内具备了发生凝血的各种物质,所以将血液抽出放置于玻璃管内即可凝血。血浆内又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抗凝物质(anticoagulant)。血液在血管内能保持流动,除其他原因外,抗凝物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血管内又存在一些物质可使血纤维再分解,这些物质构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fibrinloytic system)。 在生理止血中,血凝、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相互配合,既有效地防止了失血,又保持了血管内血流畅通。 (一)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blood clotting factors),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表3-4)。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直接参与凝血过程。除因子Ⅳ与磷脂外,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而且因子Ⅱ、Ⅶ、Ⅸ、Ⅹ、Ⅺ、Ⅻ以及前激肽释放酶都是蛋白酶。这些蛋白酶都属于内切酶,即每一种酶只能水解某两种氨基酸所形成的肽键。因而不能将某一知肽链分解成很多氨基酸,而只能是对某一条肽链进行有限的水解。通常在血液中,因Ⅱ、Ⅶ、Ⅸ、Ⅹ、Ⅺ、Ⅻ都是无活性的酶原,必须通过有限水解在其肽链上一定部位切断或切下一个片段,以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这些因子才成为有活性的酶,这个过程称为激活。被激活的酶,称为这些因子的“活性型”,习惯上于该因子代号的右下角加一“a”字来表示。如凝血酶原被激活为凝血

抗凝药原理完整版

抗凝药原理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肝素间接 在体内和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 增强抗凝血酶3的活性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不良反应】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重组水蛭素直接 口服不被吸收,静脉注射进入细胞间隙,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对凝血酶高度亲和力,是目前所知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凝血酶所有的蛋白水解作用。不仅阻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凝块,而且对激活凝血酶的因子V,VIII,XII,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强大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 它与凝血酶按1:1的比例非共价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抑制了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阻止了纤维蛋白原凝固及凝血酶对血小板的作用,达到抗凝的目的[7]。水蛭素在常温干燥状态下比较稳定,其作用不依赖于AT-Ⅲ等血浆辅助因子,其抑制血栓形成的浓度远小于其引起出血的浓度,无明显毒副作用。

间接与直接的区别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而不需要抗凝血酶辅助,其作用不依赖抗凝血酶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导致凝血酶不可逆性灭活,半衰期长,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且结合速度很快,半衰期短,作用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影响,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抗凝试验可以很容易地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疗效。 枸橼酸钠 为体外抗凝剂。本品的枸橼酸钠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钙离子参与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血细胞。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栓有利于止血。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但在必须在一定浓度的Ca2+和纤维原蛋白存在时才能实现。作为凝血因子IV的钙离子,参与了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实现途径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第二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这是由在血小板凝脂膜上形成的FⅩ-FⅤa-Ca2+凝脂的凝血酶原复合物,进而激活凝血酶原为凝血酶。第三阶段是凝血酶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最终形成血凝块。在FⅩⅢa和Ca2+作用下,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块凝块,从而导致血压凝固。因此,除去血浆中的Ca2+,血液凝固将会延续。Ca2+在一定范围内对动物血凝具有促进作用,而当其血中浓度超过

抗凝药原理

肝素间接 在体内和体外均有强大的抗凝作用。静脉注射后,抗凝作用立即发生。增强抗凝血酶3的活性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促进纤溶系统激活 【不良反应】肝素应用过量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一旦发生,停用肝素,注射带有阳电荷的鱼精蛋白(protamine),每1mg鱼精蛋白可中和100U肝素。部分病人应用肝素2~14天期间可出现血小板缺乏,与肝素引起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 肝素不易通过胎盘屏障,但妊娠妇女应用可引起早产及胎儿死亡。 连续应用肝素3~6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肝素也可引起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素质、消化性溃疡、严重高血压患者、孕妇都禁用。 重组水蛭素直接 口服不被吸收,静脉注射进入细胞间隙,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对凝血酶高度亲和力,是目前所知最强的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可以抑制凝血酶所有的蛋白水解作用。不仅阻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凝块,而且对激活凝血酶的因子V,VIII,XII,以及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强大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 它与凝血酶按1 : 1的比例非共价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 抑制了凝血酶的活性, 从而阻止了纤维蛋白原凝固及凝血酶对血小板的

作用, 达到抗凝的目的[ 7] 。水蛭素在常温干燥状态下比较稳定, 其作用不依赖于AT - Ⅲ等血浆辅助因子, 其抑制血栓形成的浓度远小于其引起出血的浓度, 无明显毒副作用。 间接与直接的区别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而使凝血酶灭活或抑制凝血酶的生成,其依赖抗凝血酶来发挥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而不需要抗凝血酶辅助,其作用不依赖抗凝血酶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可导致凝血酶不可逆性灭活,半衰期长,其作用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可产生药物间相互作用。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且结合速度很快,半衰期短,作用不受患者年龄、性别和肾功能影响,无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且通过抗凝试验可以很容易地监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的疗效。 枸橼酸钠 为体外抗凝剂。本品的枸橼酸钠根离子与血中钙离子生成难解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枸橼酸钙,此络合物易溶于水但不易解离,凝血过程受到抑制,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钙离子参与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血细胞。黏附、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栓有利于止血。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形成。但在必须在一定浓度的Ca2+和纤维原蛋白存在时才能实现。作为凝血因子IV的钙离子,参与了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实现途径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

止血和凝血机制

止血和凝血机制: 止血:血管壁、血小板、凝血机制凝血酶原转化 血管壁:脆性、通透性、舒缩性;PF3(血小板释放)凝血活酶形成 血小板功能:附着胶原纤维、基底膜ADP/TXA2(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可逆、短暂)—释放出血管活性物质,增强血管收缩 纤维蛋白原产生纤维蛋白丝在血小板凝血周围形成纤维蛋白原网血栓收缩素纤维蛋白进一步收缩形成稳定的血凝块(持久)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表1)。PTA<40%提示肝细胞有大片坏死,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如肝衰早期30%<PTA<40%;中期20%<PTA<30%;晚期PTA <20%。 表1:ACCP(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推荐的INR目标值 疾病状态 IN R I NR 目标值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治疗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肺栓塞;预防体循环栓塞;生物瓣换瓣;急性心肌梗死(预防体循环栓塞);瓣膜病房颤 IN R 2.0~ 3.0 目 标值 2.5 机械瓣换瓣(高危);急性心肌梗死(预防心肌梗死复发);某些血栓病人和抗磷脂抗体综合症 IN R 2.5~ 3.5 目 标值 3.0

主动脉双叶机械性瓣膜 IN R 2.0~ 3.0 目 标值 2.5 延长见于: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VitK不足,合成Ⅱ、Ⅶ、Ⅸ、Ⅹ因子均需VitK。当VitK不足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栓而消耗大量凝血因子。 d、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先天性凝血酶原缺乏抗凝治疗。缩短见于:血液呈高凝状态时、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心梗、脑血栓形成 2、凝血酶时间(TT) 延长见于: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3、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水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控。延长见于:a、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缺乏b、凝血因子Ⅱ、Ⅴ、Ⅹ及纤维蛋白原减少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e、DIC

病理生理学习题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

第14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A型题 1.DIC时血液凝固功能异常表现为 A.血液凝固性增高 D.血液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B.血液凝固性降低 E.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降低同时发生 C.血液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答案] C [题解] 在DIC发病中,早期凝血过程被激活,血液处于高凝阶段,形成大量微血栓。随着凝血过程的激活,凝血物质不断被消耗,同时继发性纤溶活性不断地增强,故在DIC晚期时血液又转为低凝状态,临床发生多器官明显出血。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 A.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 D.纤溶亢进 B.凝血酶原的激活 E.凝血功能异常 C.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 [答案] E [题解]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基本特征是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激活和消耗,凝血酶原的激活,纤溶系统的亢进。 3.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最常见的疾病是 A.败血 症D.胰腺癌 B.宫内死胎 E.器官移植 C.大面积烧伤 [答案] A [题解] 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常见病有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妇产科疾病、创伤及手术。其中感染性疾病居首位,约占所有原发病的1/3。 4.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触发是由于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出的组织因子与下列哪一凝血因子结合而开始的? A.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Ⅷ B.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Ⅶ C.凝血因子Ⅺ [答案] E [题解] 外源性凝血系统是由于损伤组织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并与凝血因子Ⅶ结合而开始的。 5.激活的凝血因子Ⅶa与组织因子(TF)复合物可激活 A.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Ⅹ D.凝血因子Ⅺ和凝血因子Ⅻ B.凝血因子Ⅹ和凝血因子Ⅸ E.凝血因子Ⅸ和凝血因子Ⅺ C.凝血因子Ⅲ和凝血因子Ⅷ [答案] B [题解] Ⅶa-TF复合物既可激活Ⅹ因子(传统通路),也可激活Ⅸ因子(选择通路),从而启动凝血反应。

抗凝血药和促凝血药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附片蓟对小鼠促凝血作用的初探 学院动物医学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班级053班 姓名莫合塔尔·夏甫开题学号053631334 指导老师米克热木·沙衣布扎提职称副教授 2010年5月1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2)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材料 (3) 1.1.1实验仪器 (3) 1.1.2试验动物 (3) 1.1.3试验药物 (3) 1.1.4主要器材 (3) 1.1.5试验试剂 (3) 1.2方法与步骤 (3) 1.2.1动物凝血时间观察及植物催进凝血作用实验 (3) 1.2.2测定纤维蛋白含量实验 (3) 2 结果与分析 (4) 3 讨论 (5) 3.1 (5) 3.2 (5) 3.3 (5) 4 结论 (5) 谢辞 (6) 参考文献 (7)

附片蓟对小鼠促凝血作用的初探 莫合塔尔·夏甫开提 摘要:本文通过灌服天然植物附片蓟四种不同部分5%混悬滤液,分别于0、10、30、60、120测定凝血时间;另外对灌服天然植物附片蓟四种不同部分5%混悬滤液,1小时后断头采血抗凝制备血滤液,用723分光光度计测定血滤液中的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表明:叶子,杆子和全草悬滤液都具有一定的促凝血作用。 关键词:附片蓟;纤维蛋白原;凝血时间

前言 血液中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个对立统一的机制。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保持 平衡,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生理。这两种系统功能紊乱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 血液循环的病理变化。凝血是一些通过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或者阻止纤维蛋白溶 解作用而受到止血效果的物质,它们在药物治疗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 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对立统一机制。在生 理状态下二者保持平衡,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生理。血液的凝固有内源性和 外源性两条途径,二者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前者 是指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流出体外,接触某些异物表面时触发的凝血过程; 后者则是指由于受损组织中释放出组织凝血活素的参与而引起的凝血过程;但 又非各自独立完全。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以下3个步骤::①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因子Xa;②在后者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 脂的作用下,是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IIa);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纤维蛋自原(因子I)变成纤维蛋自(I a),产生凝血块而止血。促凝血药主要是 通过该途径增加血小板生成,增强其聚集及黏液合力,促使凝血活性物质释放,缩短凝血时间,或竞争性对抗纤溶酶原激活因了的作用,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 成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效果[1,2,3,4]。 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称为凝血药。是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的药物之一,在创伤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素或 抑制抗凝血因素,促使凝血,以达到凝血目的。凝血中药具有收敛、凝固、凉 血等作用,用以治疗咯出血症,并用于创伤性出血。目前虽然针对各种类型止 血都具有相应的止血药。本实验所用植物附片蓟具有新疆资源丰富,生命力强 的特点,并且民间广泛用于各种创伤止血,具有开发前景。 本文就植物附片蓟的止血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植物药源开发以及在兽 医临床上推广使用奠定基础[5]。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仪器 PL2002电子天平(上海博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TDL-4Z台式自动平衡离 心机(南星科学仪器有限公司);723分光光度计(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粉碎机(浙江省温岭市大鹏机械有限公司) 1.1.2 试验动物 昆明系小鼠,体重18-22 g(新疆医科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 1.1.3试验药物 附片蓟(由乌鲁木齐南山水西沟采制) 1.1.4主要器材 注射器,灌胃针头,试管(不同规格),烧杯,天平,酒精灯,铁架,定性滤纸(直径12.5cm),三角瓶,载玻片(95%酒精浸泡准备),大头针,镊子,剪刀,干棉球 1.1.5试验试剂 生理盐水:0.9 g NaCl溶于蒸馏水中,定容至100 ml,于121℃高压灭菌

抗凝血药

抗凝血药与促凝血药的研究进展 莫合塔尔·夏甫开提米克热木·沙衣布扎提 摘要:血液中存在着促凝和抗凝血物质。正常时以抗凝血为主,而血管肾损伤时以促凝血为主。这两种系统功能紊乱平衡失调时就会出现血液循环的病理变化。为有效控制循环平衡疾病的发生,本文对促凝血药分类,抗凝血药的分类,药物和植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凝血药和抗凝血药的应用,凝血药和抗凝血药的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出血;抗凝血药;促凝血药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在体内循环之所以能成为流体状态,是由于机体内存在着抗凝血系统。凝血是一些通过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或者阻止纤维蛋白溶解作用而受到止血效果的物质,它们在药物治疗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血液凝固系统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存在于血液中的一种对立统一机制。在生理状态下二者保持平衡,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生理。血液的凝固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途径,二者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心血管内膜受损或血液流出体外,接触某些异物表面时触发的凝血过程;后者则是指由于受损组织中释放出组织凝血活素的参与而引起的凝血过程;但又非各自独立完全。这一过程可概括为以下3个步骤::①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因子Xa;②在后者与Ca2+、因子V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是凝血酶原(因子II)变成凝血酶(IIa);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自原(因子I)变成纤维蛋自(I a),产生凝血块而止血。促凝血药主要是通过该途径增加血小板生成,增强其聚集及黏液合力,促使凝血活性物质释放,缩短凝血时间,或竞争性对抗纤溶酶原激活因了的作用,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止血效果[1]。 1 促凝血药的分类 目前促凝血药是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的药物之一,在(出血)创伤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主要通过增强体内凝血因素或抑制抗凝血因素,促使凝血,以达到止血日的。 促凝血药(coagulants)可通过激活凝血过程的某些凝血因子而加快血液凝固。它可分为4类::①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药,如维生素K等;②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如氨甲苯酸等;③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如安特诺新等;④局部止血药,如凝血酶等[2]。 1.1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促凝血药:维生素K,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类甲蔡醒基化合物,主要有k1、k2 、K3、K4,四种。其中k1 , k2 作用快,维持时间长。但是为脂溶性物质,肠道吸收需胆盐帮助,故须注射给药。K3、K4为人工合成品,是水溶性化合物,吸收不需胆盐。但作用不及天然维生素K,,不良反应也较多。维生素K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疽和胆瘘、新生儿出血及长期口服抗菌药物所继发的维生素K缺乏症。也可用于治疗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和水杨酸过量引起的出血。 1.2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抑制纤溶系统的促凝血药氨甲苯酸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受阻,从而影响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止血作用。主要用于纤溶过程亢进而引起的出血。如妇产科出血、外科大手术出血、肺出血等。还可用于继发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后期的出血[3]。。

第七章 凝血系统的基础生理

第七章凝血系统基础生理 第一节血液的物理性能 一.血液的功能: 血液是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一种流体组织。主要功能: (一)运输首先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机体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肌酐 等代谢产物以及过多水分也要通过血液经皮肤、肾、呼吸器官及肠道排出体外。 (二)维持酸碱平衡 (三)营养 (四)形成胶体渗透压 (五)防御 (六)参与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七)分泌部分多肽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二.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中的作用 血小板的首要功能是参与止血血栓的形成,其他功能还有参与凝血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激活后可释放多种凝血有关的物质,首先是凝血因子的释放,如凝血因子Ⅱ、Ⅴ、Ⅵ、Ⅶ等;释放的vWF作为因子Ⅷ的辅因子,与Ⅷ结合,防止其被降解,大大延长了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其次,为凝血提供了活性表面,如Ⅹ因子酶复合物和凝血酶原复合物必须在含有磷脂的细胞膜表面组成,而这种膜表面的最主要来源是活化的血小板。这些复合物在磷脂表面一方面使其活性大大增强,又免被其他酶破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凝血局限化,使凝血发生于血管损伤处被活化的血小板表面。 第二节凝血系统的基础生理 凝血是指流动的液态血液变成不流动的凝块,其实质就是呈液态(水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固态(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的生化过程。这一过程有一系列酶(大部分为丝氨基酸蛋白酶)和辅因子催化。平时它们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液内,一旦一种因子被激活,即作用于另一个或一些特定因子前体,将之部分水解,而使之激活,进而出现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并聚合成网状结构,血细胞黏附其上,形成牢固的红色血栓。 一.凝血因子 (一)Ⅻ因子 Ⅻ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是一个单链糖蛋白分子,其本身是一个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可以被带负电荷的表面所吸附,被多种因子激活,包括激肽释放酶、Ⅻa、Ⅺa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在内源性接触激活过程中,Ⅻ因子的激活主要靠激肽释放酶。Ⅻ因子激活后生成Ⅻa因子,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Ⅻ因子活化的方式有两种,所以活化的产物也有两种,一种为α-Ⅻa因子,另一种为β-Ⅻa因子。α-Ⅻa因子、β-Ⅻa因子均能激活激肽释放酶原,但只有α-Ⅻa因子才能激活Ⅺ因子。 (二)Ⅺ因子 Ⅺ因子与高分子量的激肽原以非共价键结合存在于血浆中,它本身也是一个无活性的丝氨酸蛋白水解酶,可被Ⅻa、Ⅺa以及凝血酶酶切激活生成Ⅺa因子。Ⅺ因子的结构是由两个相同多肽链连接组成的,每条链包括分子量50000的重链和分子量为30000的轻链,活性部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便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挛缩,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三个时相。 首先是受损伤局部及附近的血管挛缩,若破损不大,可使血管破口封闭,收缩机制有两种;一为神经性,二是肌源性。 其次是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粘附、聚集于内膜组织,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填塞伤口实现初步止血。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小板粘附。参与血小板粘附的主要成分包括血小板膜糖蛋白,内膜下组织和血浆成分。粘附的血小板相互之间进一步附着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另外血管收缩使血流速度减小,局部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浓度有所升高,易于发挥作用。生理性致聚剂主要有: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前列腺素类物质等;病理性致聚剂如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 血小板受到刺激聚集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或溶酶体内的活性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板释放。由于血小板有粘附、聚集和释放的特性,因此,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的全过程。血小板的促凝活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能够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无修改因子X 和凝血酶原的激活。 (2)血小板质膜表面能够结合许多凝血因子。 (3)血小板激活后,释放颗粒的内容物,加固凝块,如ADP,5-HT等。 血液凝固或血凝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的过程。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会发生回缩,并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参与凝血过程被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但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血清不可以再凝。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FⅣ是Ca2+,除Ca2+与磷脂外,其余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FⅡ、FⅦ、FⅨ、FⅩ的合成必须有维生素K参与,故它们又称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血中具有酶特性的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必须通过有限水解作用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能被激活,这一过程称为凝血因子的激活。在凝血中起酶促作用的因子有FⅡ、FⅦ、FⅨ、FⅩ、FⅪ、FⅫ以及F;除Ca2+以外,起辅因子作用的是FⅤ、FⅦ、F和高分子量激肽原;最后起底物作用的是纤维蛋白原(FⅠ)。在凝血中被消耗的因子是FⅡ、FⅤ、FⅦ和FⅧ,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FⅤ和FⅧ。 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认为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而且每步酶解反应均有放大效应,是一种正反馈反应。这一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加凝血因子不完全相同。 但两者并不是各自完全独立的。它们的联系有:两条途径都能激活FX,形成一条最终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共同途径。凝血酶是一多功能的凝血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分解,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此外,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FV、FⅦ、FⅧ、FⅫ、F;还可使血小板活化而提供凝血因子相互作用的有效膜表面,产生更多的凝血酶,使凝血过程不断加速,但是凝血酶又可直接或间接激活蛋白C系统,灭活FVa和FⅧ从而制约凝血过程的继续,这是使凝血过程局限于损伤部位的机制之一。 目前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中起关键性作用,组织因子被认为是启动子,由于组织因子嵌在细胞膜上,可起"锚定"作用,使凝血限于局部。凝血过程由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后,一方面通过生成的少量凝血酶反过来激活内源性凝血因子FⅨ、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文章来源:健康热线发表时间:2006-12-05 10:49:00 关键字:止血凝血 正常的止血步骤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初步止血,指在微血管和小血管破裂后立即发生的止血。包括血管的反应性收缩,血小板在VWF 存在下粘附于血管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组织,形成白色血栓;第二步止血是凝血机制参与,以凝血酶形成为中心,以纤维蛋白形成而告终的过程,最后产物是牢固的红色血栓堵住了伤口达到止血目的。另外抗凝和纤溶成份的存在又有助于防止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形成的范围扩大,它能使止血局限于血管破损部位。 (一)血管因素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和止血有密切关系。 而血管壁的结构与血管周围组织的正常与否也有关系。血管的舒缩受神经、体液及局部因素控制,当创伤时,血管收缩,使血流减慢,有利于凝血物质局部积聚及血小板粘附,聚集增加,故有利于止血。 另外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内皮下一些粘附蛋白,这些粘附蛋白,不仅为血管内皮细胞提供了一个适宜附着面,同时可和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诱导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止血栓。如VWF就是一个大分子糖蛋白,存在于血浆及内皮下组织,它是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的桥梁; 纤维结合蛋白存在于所有血管基底膜,由内皮细胞合成。它含有许多细胞和粘附蛋白结合位点,使纤维结合蛋白能够与许多粘附蛋白相互作用,构成错综复杂的基质网。

内皮素(ET)是一种内皮细胞因子,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缩血管物质,是血管紧张素Ⅱ的10倍,近来还发现它有3种亚型,对许多组织都有生物学效应。 (二)血小板因素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受血小板生成素调节,在循环血流中未活化的血小板约2~3μm大小,为碟形无核细胞。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为15万~40万/mm3,在电镜下血小板具有一般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但它也有其他细胞所没有的特异性结构,如α颗粒和致密体,前者含有纤维蛋白原、VWF、PF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血小板球蛋白等;后者含有大量钙离子及ADP、ATP、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血小板第3因子(PF3)位于细胞膜中,是一种磷脂蛋白复合物,在血液凝固中起催化作用,血小板表面有许多受体,当受体和相应配体结合后,血小板即被激活,产生聚集及释放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包括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及促凝活性等。 1.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暴露的胶原纤维上与血小板糖蛋白(GP)I有关,而VWF因子是它们中间的桥梁。 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之间相互的粘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主要通过:①ADP途径;②前列腺素环过氧化物及TXA2途径;③PAF途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对聚集起重要作用。GPⅡb/Ⅲa能形成钙离子复合物,在血小板膜上组成纤维蛋白受体。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作用机制及出血处置

氯吡格雷:本品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作用机制是抑制ADP与血小板ADP受体结合,从而通过改变糖蛋白Ⅱb/Ⅲa受体而防止血小板聚集。本品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DP参与的其他激动作用的增强。 氯吡格雷通过对血小板ADP受体不可逆的修饰作用,选择性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因此,正常血小板功能的恢复速度与血小板更新的速度一致(停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在5在内逐渐恢复到基线水平)。 阿司匹林:小剂量阿司匹林产生血栓素,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是抑制血小板内环氧化酶而起作用。它可抑制胶原诱导的二磷酸腺昔(ADP )、三磷酸腺昔(ATP )、5 一轻色胺及血小板因子W 的释放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能与环氧化酶活性部分丝氨酸发生不可逆的乙酞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 。(TXA : )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 PGI : ) ,后者对血小板也有抑制作用。然而血小板没有合成环氧化酶的能力,故阿司匹林对血小板中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其作用可持续72 小时以上,只有当新的血小板进人血液循环才能恢复。而血管内皮细胞能通过DNA 合成环氧化酶而较快恢复。口服一次阿司匹林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状态可持续7 天左右。 肝素:1.肝素能够与AT结合,催化灭活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这是肝素抗凝作用的主要机制。AT有一个精氨酸反应中心可以和凝血因子的丝氨酸活化中心共价结合,从而使含有丝氨酸活化中心的凝血因子Ⅱa,Ⅸa,Ⅺa,Ⅹa失去活性,在没有肝素存在的情况下,AT 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非常缓慢,肝素可以和AT的赖氨酸部位结合,抗凝血酶的精氨酸反应中心构象发生改变,AT由慢性凝血酶抑制剂变为快速抑制剂,灭活凝血因子的速度可增加1000-2000倍,肝素和AT结合后可以脱落参与再利用 。2.肝素激活肝素辅助因子2而直接灭活凝血因子2a。 应用肝素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出血,除了支持疗法和输新鲜血外,还可以给予抗肝素治疗。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可以被鱼精蛋白中和。鱼精蛋白能与肝素结合而形成稳定的盐。1mg鱼精蛋白能可中和大约100U普通肝素。当静脉滴注肝素时,因为肝素的半衰期短,约60分钟,只需把前几小时给予的肝素剂量计算在内。APTT值可以评估抗肝素治疗的效果。应用鱼精蛋白有时可出现低血压和窦缓等严重不良反应。对鱼精蛋白过敏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预先给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 低分子肝素:肝素对因子IIa的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因子IIa三联复合物的形成,这需要糖单位的数目达到18个或者以上,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因子Xa的灭活无需形成三联复合物,少于18个糖单位的肝素仍可使因子Xa灭活。肝素分子多数在18个糖单位以上,对于因子IIa和Xa的灭活比例几乎是一样的;而低分子肝素一半以上的分子小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IIa,但仍能灭活因子Xa,因此,低分子肝素灭活因子Xa和因子IIa的比例为2~4/1。 低分子肝素抗Xa/IIa比例增大,即抑制凝血酶产生的作用大于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由于低分子肝素分子大小的不同,仍有部分分子大于18个糖单位(分子量5400),抗因子I Ia仍为其主要抗凝机制 低分子肝素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Xa仍有抑制作用,低分子肝素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有效。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因影响血小板功能而致的出血合并症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罕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