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

一、经典方剂目录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君子汤

4、生脉饮

5、香砂六君子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葛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剂学》谢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

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

二、经典方剂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

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

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

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

色晄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滑。

【组方】莲子10g,薏苡仁15g,砂仁6g,桔梗10g,白扁豆15g,茯苓20g,人参10g,甘草9g,炒白术20g,山药20g,大枣10g。

3、【方名】六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组方】法半夏18g,茯苓20g,甘草6g,人参10g,炒白术10g,陈皮6g,大枣20g,生姜6g。

4、【方名】生脉饮

【出处】《医学启源》

【功效】益气养阴,敛汗生脉

【主治】气阴两伤证。肢体倦怠,气短声低,汗多懒言,或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脉微细弱或虚大而数。

【组方】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

5、【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出处】《古今名医方论》

【功效】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主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

倦怠,或气虚肿满。

【组方】陈皮6g,法半夏18g,茯苓20g,甘草6g,人参10g,炒白术10g,砂仁6g,木香6g,生姜6g。

6、【方名】玉屏风散(汤剂)

【出处】《医方类聚》

【功效】益气固表

【主治】肺卫气虚证。汗出恶风,面色晄白,易感风邪,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组方】黄芪60g,炒白术30g,防风15g,大枣10g。

7、【方名】归脾汤

【出处】《正体类要》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①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

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

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组方】炒白术10g,当归10g,茯苓10g,黄芪30g,龙眼肉10g,远志12g,酸枣仁10g,木香6g,炙甘草6g,人参10g,生姜3g,大

枣10g。

8、【方名】四物汤

【出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功效】补血和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形瘦乏力,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闭不行,脐腹作痛,舌淡,脉细弦或细

涩。

【组方】炒白芍10g,当归10g,熟地10g,川芎6g。

9、【方名】桃红四物汤

【出处】《玉机微义》

【功效】养血活血。

【主治】妇女经期超前,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腹痛。

【组方】炒白芍10g,当归10g,熟地10g,川芎6g,红花5g,桃仁6g。

10、【方名】六味地黄丸(汤剂)

【出处】《小儿药证直决》

【功效】滋补肾阴。

【主治】肾阴虚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聋耳鸣,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

小儿囟门不和,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组方】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

11、【方名】杞菊地黄丸(汤剂)

【出处】《麻疹全书》

【功效】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肝肾阴虚证。两目昏花,视物模糊,眼睛干涩,迎风流泪。

【组方】熟地20g,山萸肉10g,山药10g,泽泻10g,牡丹皮10g,茯苓10g,枸杞子10g,菊花10g。

12、【方名】十全大补汤

【出处】《传信适用方》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怠倦食少,头晕目眩,神疲气短,心悸怔冲,自汗盗汗,四肢不温,舌淡,脉细弱,以及妇女崩漏,

月经不调,疮疡不敛。

【组方】人参10g,炒白术10g,炒白芍10g,茯苓10g,黄芪20g,川芎12g,熟地20g,当归20g,肉桂6g,甘草6g,生姜6g,

大枣20g。

13、【方名】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功效】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

【组方】法半夏18g,黄芩10g,干姜6g,黄连6g,大枣40g,炙甘草

9g。

14、【方名】逍遥散(汤剂)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肋作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

【组方】柴胡12g,当归10g,茯苓10g,炒白芍10g,炒白术10g,炙甘草6g。

15、【方名】银翘散(汤剂)

【来源】《温病条辨》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组方】连翘10g,金银花10g,桔梗10g,薄荷6g,淡竹叶10g,甘草6g,荆芥10g,淡豆豉10g,牛蒡子10g。

16、【方名】桂枝汤

【来源】《伤寒论》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及营卫不和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组方】桂枝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20g。

17、【方名】九味羌活汤

【来源】《此事难知》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

【组方】羌活10g,防风10g,麸炒苍术10g,细辛3g,川芎6g,白芷6g,生地10g,黄芩10g,甘草3g。

18、【方名】麻黄汤

【来源】《伤寒论》

【功效】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组方】麻黄10g,桂枝6g,炙甘草6g,苦杏仁10g。

19、【方名】小青龙汤

【来源】《伤寒论》

【功效】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痛,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

滑,脉浮。

【组方】麻黄10g,桂枝12g,炒白芍10g,干姜3g,五味子6g,炙甘

草6g,法半夏9g,细辛3g。

20、【方名】止嗽散(汤剂)

【出处】《医学心悟》

【功效】止咳化痰,疏风宣肺。

【主治】风痰咳嗽。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

【组方】桔梗10g,荆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3g,陈皮6g。

21、【方名】白虎汤

【出处】《伤寒论》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者。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组方】石膏50g,知母20g,炙甘草6g

22、【方名】普济消毒饮

【出处】《冬垣试效方》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组方】黄芩20g,黄连15g,陈皮12g,甘草9g,玄参10g,柴胡12g,

桔梗10g,连翘10g,板蓝根15g,马勃6g,僵蚕10g,升麻

6g。

23、【方名】当归六黄汤

【出处】《兰室秘藏》

【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扰之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脉数。

【组方】当归10g,生地10g,熟地10g,黄芩10g,黄柏12g,黄连9g,黄芪30g。

24、【方名】导赤散(汤剂)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热盛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

或心热于小肠,见小溲赤涩刺痛。

【组方】生地10g,木通12g,甘草9g。

25、【方名】葛根芩连汤

【来源】《伤寒论》

【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组方】葛根15g,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9g。

26、【方名】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方集解》

【功效】泄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①肝胆实火上炎证。头痛目赤,肋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

脉弦数有力。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

黄臭等,舌红苔黄腻。

【组方】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0g,木通12g,车前子10g,当归10g,生地10g,柴胡6g,甘草6g。

27、【方名】葶苈大枣泄肺汤

【出处】《金匮要略》

【功效】泄肺平喘,祛痰利水。

【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胸满胀;或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或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或支饮胸满者。

【组方】葶苈子20g,大枣50g。

28、【方名】四逆散(汤剂)

【出处】《伤寒论》

【功效】透邪解郁,疏肝理肺。

【主治】

①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脉

弦。

②肝郁脾滞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组方】炙甘草12g,枳实12g,柴胡12g,炒白芍10g。

29、【方名】当归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而寒凝经脉证。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细沉者;

或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组方】当归10g,桂枝12g,炒白芍10g,细辛6g,炙甘草6g,通草6g,大枣60g。

30、【方名】骨科壮骨关节丸

【功效】补肾强骨,舒筋活络。

【主治】肝肾不足,气滞血瘀证。用于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疼痛、肌肉劳损、骨质疏松、骨折术后愈合等。

【组方】杜仲10g 续断10g 仙灵脾12g 骨碎补10g 鳖甲20g 煅龙牡30g 狗脊10g 天山雪莲6g 怀牛膝10g 血竭10g 陈皮10g 炒二芽12g 桑寄生12g 千年健10g 熟地15g 丹参10g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经典中药方要点

河南省中医临床医生应掌握的经典条文及方剂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 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 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 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 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 方歌: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 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 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经典方剂

【方名】保元汤 【组成】黄芪(9) 人参(3) 炙甘草(3) 肉桂(1.5) 【方名】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18) 炙甘草(9) 人参(6) 当归(3) 橘皮(6) 升麻(6) 柴胡(6) 白术(9) 【方名】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500) 薏苡仁(500) 砂仁(500) 桔梗(500) 白扁豆(750) 白茯苓(1000) 人参(1000) 炙甘草(1000) 白术(1000) 山药(1000) 【方名】举元煎 【组成】人参(10-20) 炙黄芪(10-20) 炙甘草(3-6) 升麻(4) 白术(3-6) 【方名】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9) 白术(9) 茯苓(9) 炙甘草(6) 陈皮(3) 半夏(4.5) 【方名】七味白术散 【组成】人参(6) 茯苓(12) 炒白术(12) 甘草(3) 藿香叶(12) 木香(6) 葛根(15) 【方名】升阳益胃汤 【组成】黄芪(30) 半夏(15) 人参(15) 炙甘草(15) 独活(9) 防风(9) 白芍药(9) 羌活(9) 橘皮(6) 茯苓(5) 柴胡(5) 泽泻(5) 白术(5) 黄连(1.5) 【方名】完带汤 【组成】白术(30) 山药(30) 人参(6) 白芍(15) 车前子(9) 苍术(9) 甘草(3) 陈皮(2) 黑芥穗(2) 柴胡(2) 【方名】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3) 白术(6) 甘草(2) 陈皮(2.5) 半夏(3) 砂仁(2.5) 木香(2) 【方名】归脾汤 【组成】白术(3) 当归(3) 白茯苓(3) 黄芪炒(3) 远志(3) 龙眼肉(3) 酸枣仁炒(3) 人参(6) 木香(1.5) 炙甘草(1) 【方名】胶艾汤(又名:芎归胶艾汤) 【组成】川芎(6)阿胶(6)甘草(6)艾叶(9)当归(9)芍药(12)干地黄(15) 【方名】圣愈汤 【组成】熟地(20) 白芍(15) 川芎(8)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 当归(15) 黄芪(18) 【方名】桃红四物汤(原名‘加味四物汤”) 【组成】当归(10) 川芎(8) 白芍(12) 熟地(12)桃仁(9)红花(6) 【方名】大补阴九(又名:大补丸) 【组成】熟地黄(酒蒸,180) 龟板(酥炙,180) 黄柏(炒褐色,120) 知母(酒浸,炒,120) 【方名】都气丸 【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 五味子(6) 【方名】虎潜丸 【组成】黄柏(240) 龟板(120) 知母(60) 熟地黄(60) 陈皮(60) 白芍(60)锁阳(45) 虎骨(30) 干姜(15)多当归、牛膝、羊肉三味} 【方名】六味地黄丸(又名: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去皮,9) 【方名】麦味地黄丸(原名:八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干山药(12) 泽泻(9) 牡丹皮(9) 茯苓(9) 麦冬(15) 五味子(15)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经典条文及方剂(150+50)

常用方剂歌诀 第一章解表剂 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身痛,喘而无汗宜服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功用:发热祛湿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4.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 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6.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 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功用:宣肺利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辛凉解表 7.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8.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9.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甘石汤,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宣泄用此方。 功用: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10.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解肌清热 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扶正解表 1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生姜薄荷煎汤服,祛风除湿功效宏。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功用: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13.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 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功用: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1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 第二章泻下剂 寒下 15.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硬痞满泻热良, 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 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 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17.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人参甘草与大黄, 寒热并行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腹痛 润下 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 麻子仁丸治便难,枳朴大黄杏芍餐, 土燥津伤兼热结,润肠通便自能安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 攻补兼施 19.黄龙汤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 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功用: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逐水 20.十枣汤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1、益气通瘀 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 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 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中医三基(常用方剂100首组成)

常用方剂 100 首 一、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瓜子、芒硝)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三、和解剂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大柴胡汤(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四、清热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营汤(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清胃散(生地、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六一散(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中医经典方剂

.' 中医经典方剂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代表方】【组成】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穹、甘草。 常用剂量:原方诸药各等分。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克,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克。 风寒感冒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原方主治:【主治】。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岁寒热,并皆治之。) 【方解】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药。柴胡、前胡,一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皮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穹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荆防败毒为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防风解表;败毒散类方。如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组成】荆芥穗200克,防风100克,白芷60克,紫苏叶60克,柴胡100克,薄荷60克,芦根160克,葛根100克,桔梗60克,苦杏仁80克,苦地丁200克。 【方解】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所以对于解表之力独彰。寒热之性不显,皆可服用。(2)午时茶 【组成】紫苏叶75克,防风50克,白芷50克,羌活50克,广藿香50克,连翘50克,柴胡50克,桔梗75克,前胡50克,枳实50克,苍术50克,厚朴75克,陈皮50克,甘草50克,山楂50克,六神曲(炒)50克,麦芽(炒)75克,川穹50克,红茶600克。 【方解】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藿香)。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 条) 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 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6.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2.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4.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15.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

儿科常用方歌100首资料讲解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100首) 说明: 1、凡加☆☆处表示暂未查到与要求著述来源完全一致的方剂组成,查阅时请留意。 2、部分方剂附上方歌以供参考,主要参照《中医内科学》、《方剂学》等,如有错漏请指正、谅解!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八珍汤《证体类要》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组成】人参莲子(炒) 炙甘草乌梅木瓜山药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组成】人参漂白术白云苓北五味杭麦冬炙甘草生姜大枣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组成】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猪脊髓蜂蜜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组成】生白芍阿胶生龟版干地黄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连心)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生) 【方歌】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8、大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 9、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五味子半夏 【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子(炒) 大黄 【方歌】己椒苈黄药四味,通便泻水两般配,腹水热结又便秘,蜜丸吞服病自退。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方歌】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12、五皮饮《中藏经》 【组成】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橘皮 13、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方歌】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14、五虎汤《证治汇补》 【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细辛生姜 【方歌】五虎汤清热定喘,细茶入麻杏石甘。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方歌】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堪灵. 16、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藿香平胃散) 【组成】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炙甘草生姜红枣 【方歌】平胃散: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17、牛黄清心丸《豆疹世医心法》 【组成】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

经典中药配伍药对口诀 方剂,其中均包涵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 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 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 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 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 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 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

中医必背典范条文

《黄帝内经》 素问 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

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中医医院脑病科常用方剂100首 1. 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 安神定志朱龙齿,人参二茯远菖蒲,服药蜜调能益气,心虚痰扰皆能除。 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耆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3.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大枣姜,眩晕头痛风痰证,热盛阴亏切莫用。 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为。 6.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实易壳行气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气闷胁痛皆可畅。 7.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 菖蒲郁金紫金片,栀翘翘通竹沥灯丹,湿热酿痰心包蔽,送服苏合至宝丹。 8.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芥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头痛风攻上,正偏头痛皆能除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去硝名曰小 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1.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麻芍牡草方,龟板鳖甲胶五味,滋阴熄风最相当。 12.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13.导痰汤(《妇人良方》) (《济生方》)组成及用法:半夏四两(12g),天南星、橘红、枳实、茯苓各一两(各 6g),甘草半两(3g)。加生姜5片,水煎服。

经典方剂30首

经典方剂30首附件1: 一、经典方剂目录 1、补中益气汤 2、参苓白术汤 3、六君子汤 4、生脉饮 5、香砂六君子汤 6、玉屏风散(汤剂) 7、归脾汤 8、四物汤 9、桃红四物汤 10、六味地黄丸(汤剂) 11、杞菊地黄丸(汤剂) 12、十全大补汤 13、半夏泻心汤 14、逍遥散(汤剂) 15、银翘散(汤剂) 16、桂枝汤 17、九味羌活汤 18、麻黄汤

19、小青龙汤 20、止嗽散(汤剂) 21、白虎汤 22、普济消毒饮 23、当归六黄汤 24、导赤散(汤剂) 25、葛根芩连汤 26、龙胆泻肝汤 27、葶苈大枣泄肺汤 28、四逆散(汤剂) 29、当归四逆汤 30、骨科壮骨关节丸 经典方来源于以下中医古籍文献、专著及专病专方手册: 1、《医宗金鉴》清.吴谦 2、《中医妇科学》罗元恺主编 3、《方剂学》谢鸣主编 4、《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吴孟超、郑伟达主编 5、《中医内科学》吴勉华、王新月主编 6、《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黄春林、邹旭主编 7、《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罗云坚、黄穗平主编 8、《专病专方手册》广东一方

二、经典方剂介绍 1、【方名】补中益气汤 【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①脾不升清证。头晕目眩,视物昏瞀,耳鸣耳聋,少气懒言,语声低 微,面色萎黄,纳差便溏,舌淡脉弱。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而胖,脉大无 力。 ③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伴气短乏力。 【组方】黄芪20g,炙甘草9g,人参10g,升麻6g,柴胡6g,陈皮6g,当归10g,炒白术10g。 2、【方名】参苓白术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 ①脾胃气虚夹湿泄泻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或吐或泄,四肢乏 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②脾肺气虚痰湿咳嗽证。咳嗽痰多色白,胸脘痞闷,神疲乏力,面

中药方剂120首考试题

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1.十灰散(《十药神书》)2.大成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3.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4.四生丸(《妇人良方》)5.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6.仙方活命饮(《外科发挥》)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8.当归补血汤(金·《内外伤辨惑论》)9.鸡鸣散(清·《伤科补要》)10.金铃子散(《圣惠方》)11.抵当汤(《伤寒论》)12.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13.独参汤(《景岳全书》)14.顺气活血汤(《伤科大成》)15.复元通气散(《正体类要》)16.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17.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18.桃仁承气汤(《瘟疫论》)19.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20.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21.清营汤(《温病条辨》)22.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23.犀角地黄汤(《千金方》)24.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5.黎洞丸(《医宗金鉴》)26.七厘散(《良方集腋》)27.八厘散(《医宗金鉴》)28.生血补髓汤(《伤科补要》)29.正骨紫金丹(《医宗金鉴》)30.壮筋养血汤(《伤科补要》)31.壮筋续骨丹(《伤科大成》)32.补筋丸(《医宗金鉴》)33.和营止痛汤(《伤科补要》)34.接骨紫金丹(《杂病源流犀烛》)35.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36.蠲痹汤(《百一选方》)37.八珍汤(《正体类要》)38.十全大补汤(《医学发明》)39.三痹汤(《妇人良方》)40.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1.大活络丹(《兰台轨范》引宋·《圣济总录》)42.大红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3.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4.乌头汤(《金匮要略》)45.五加皮汤(《医宗金鉴》)4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7.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48.归脾汤(《济生方》)49.左归丸(《景岳全书》)50.右归丸(《景岳全书》)5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52.防风根汤(《杂病源流犀烛》)53.补中益气汤(《东垣十书》)54.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55.补肾活血汤(《伤科大成》)56.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57.健步虎潜丸(《伤科补要》)58.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59.太乙膏(《外科正宗》)60.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61.四黄膏(《证治准绳》)62.四生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3.陀僧膏(《伤科补要》)64.金黄膏(《医宗金鉴》)65.定痛膏(《疡医准绳》)66.乌龙膏(《伤科补要》)67.象皮膏(《伤科补要》)68.八仙逍遥散(《医宗金鉴》)69.万灵膏(《医宗金鉴》)70.海桐皮汤(《医宗金鉴》)71.散瘀和伤汤(《医宗金鉴》)72.圣愈汤(清·《伤科汇纂》)73.五神汤(《洞天奥旨》)7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75.归灵内托散(《医宗金鉴》)76.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77.神功内托散(《外科正宗》)78.透脓散(《外科正宗》)79.清热地黄汤(《幼科直言》)80.搜风解毒汤(《医宗金鉴》)81.丁桂散(《外科传薪集》)82.九一丹(《医宗金鉴》) 83.八宝丹(《疡医大全》) 84.千金散(《中医外科学》)85.白降丹(《医宗金鉴》)86.玉露油膏(《药蔹启秘》)87.回阳玉龙膏(《外科正宗》) 88.冲和散(《外科正宗》)89.阳和解凝膏(《外科全生集》)90.阳毒内消散(《药蔹启秘》)91.红灵丹(《中医外科学》)92.金黄散(《医宗金鉴》)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小金丹(《外科全生集》)95.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96.先天大造丸(《外科正

中医经典条文

《内经》条文精选(4条)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10.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2.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4.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