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浅谈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浅谈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浅谈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浅谈美术课堂的情感教育

“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在我几年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比较注意以下几点做法,并小有收获,现简述如下。

一、激发兴趣,创设师生愉快交流的学习氛围

高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决定于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接受你、才能接受你的课。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入手。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当每次新课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主动自觉的学习动机。比如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方面是指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能保持新鲜感和参与热情,一方面要有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及治学的民主气氛。新鲜感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兴趣的前提条件;表达空间是他们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锻炼的场所,而广阔的想象空间则是使他们畅所欲言、打破思想束缚、自由发挥想象力的肥沃土壤。这正是传统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正是新的电教手段表现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由于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从知识点和新颖性、趣味性方面作了多方面的思考和精心的策划,生动活泼的画面以及多种媒体的共同参与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从而可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这样,在多媒体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另外,还可以实行“学生老师”的教学方式。比如:在一堂讲评课时,我让每个同学把自己的画拿到讲台上去,先自己谈一下这幅作业完成后有何收获和不足,然后下面的同学再补充,最后我来总结。这改变了以前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自己学会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更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更加服从教师的指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