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理教学案

真理教学案

真理教学案
真理教学案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真理和认识过程)

学习目标: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并能运用真理的属性和认识过程的特点分析具体的认识问题学习重点:

真理的属性,认识过程的特点

学习难点:

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教学案

教学过程:

回顾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并由此导入新课

学点一、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自主、合作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错在哪里?

2、在人们对事物的各种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能够被称为真理?

3、对同一种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

4、什么是真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如何理解这种属性?

5、真理的客观性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学点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自主、合作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

3、真理除了具有客观性外,还具有什么属性?

4、如何理解真理是有条件的?举例说明(难点)

5、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举例说明(难点)

6、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给予我们什么启示?(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谈启示)

即学即练对接高考:

1、周恩来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3、拉丁谚语:真理走到极端便成为谬误。真理走到极端意味着()

①真理超出了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在实践中被检验出是完全错误的③真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超越自身④真理脱离了自己适用的特定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若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这段论述表明()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③任何真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要正确对待错误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学点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自主、合作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人们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为什么具有反复性?

2、人们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不是意味着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即学即练对接高考:

1、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3、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4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他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回顾学习目标,进行小结: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人们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高考主观题精练

1、【2011广东文综,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述“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2、【2010年福建文综,39(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哲学图标

《生活与哲学》知识体系图表 一、第一单元: 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产生: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关系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派别 (含义见P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基础、基本特征、中国化 的理论成果 (三大基础)(三个统一)(三大成果)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对生活:真正的哲学能够P6 作用:对社会: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P17 一般功能:P25

二、唯物论: 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 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 动的承担者 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统一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被消灭, 不可违抗。 规律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有规律。 按规律办事: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 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人类社会)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 射活动实现的 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意识的作用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 性 (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特别注意 两重 性) 改造世界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P41

高教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真理及其检验标准)【圣才出品】

第13章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13.1 复习笔记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一、真理的本质和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对真理本质的理解,取决于对认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理解。 (1)前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真理观 ①符合论,认为认识或观念的真理性在于其与对象相符合。 ②融贯论,认为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并不在于它是否同事实相符合,而取决于它在命题系统中是否与其他命题相一致或融贯,即无矛盾性。 ③工具论,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即效用”,思想、概念、理论等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人们达到预期目的有用、能够使人们获得成功便是真理。 (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②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真理观上都必然承认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论。 c.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的一元性,是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唯一。 d.真理又具有多样性,它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理论形式来表达。 2.真理的具体性与全面性 (1)真理的具体性 ①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并不存在。 ②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2)真理的全面性 真理的全面性是指对事物本质规定的综合,如实地反映事物的诸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真理的全面性意味着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终极真理。作为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变化。 3.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浏阳一中杨桢 [考纲要求] 1、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方法论要求: 2、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 [课前调查] 2014年被称为高考改革元年,高考留给各界更多思考,也引发了更多有争议性的话题——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是否该继续,又该如何进行? 你赞同还是反对自主招生政策? [自主学习] 1、什么是真理? 2、真理作为一种认识,其形式是主观的,但为什么说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3、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确定的对象真理性认识有多个吗? 4、为什么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 5、专家代表了某方面的权威,所以专家的观点就是真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权威? 6、除了客观性,真理还有什么属性? 7、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一定等于180度吗?说明了什么? 8、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在后期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这反映了什么道理? 9、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怎么做? 10、真理与谬误是什么关系? [疑点分析] 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2、真理不是个人认可的,而是社会上多数人所认可的

[核心探究]——认识的过程 中国高考改革之分分合合的文理科 1977 开始文理分科 1978 文科6门,理科6门 1988 上海3+1,政史地生化物择一 1993 3+2 1999 3+x 2003 海南3+3+基础会考 山东3+x+1 广东3+文理基础+x 淡化科目界限,引导教育走向综合化 2013 减少统考科目,不分文理科 1、为什么不能制定一步到位的高考改革的政策吗? 2、13年的高考改革会是最后一次政策调整吗? 3、为什么说改革在争议中前行?高考改革的政策是推倒重来吗? [真题演练] 2013课标全国I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12分)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么样坚持这一原则?(4分)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 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举个例子,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也许最需要的是一顿饱饭,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所以,食物,衣服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事物;而对于富人来说,衣食住行不用担心,所以他们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这时候,他们就会认为一场演奏会,一次异域旅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如: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煤炭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也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价值具有多维性。每一种主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多维的或是全面的。比如我们看一件事物,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它的美学价值,经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等,而且在实践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而去实现它的一种或多种价值,同时舍弃其他价值,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中学会舍弃。 以上,我分述了真理与价值的定义及特点,那么,真理与价值的区别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

真理与谬误(综合)

真理与谬误 原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反映;谬误是同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和谬误人类认识中的一对永恒的矛盾,他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 (1)真理和谬误相互对立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的。 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 在对象确定的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①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谬误。因为人在认识过程中,可能偏离真理的具体性和全面性。其一,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具有全面性的真理是对客观现实尽可能全面的真实反映,它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同其他原理处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 ②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为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深刻反省,认真吸取教训,努力加以改正,是获得真理、避免谬误的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启示: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必须勇于坚持、修正错区,树立终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案例与评析: 案例一:在确定对象和范围内,与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符合的,就是谬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铁球下落,重量重的一定先着地,且速度快。而伽利略通过多次试验证明,铁球下落后同时着地,其速度与质量无关。

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

真理与价值相互区别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这是由人以外的客观事物所设定的尺度,即物的尺度。人对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首先,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所谓人能够全面地认识和运用物的客观尺度,不但是指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人才是真正懂得物的客观尺度。 其次,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自发的而是自觉的。人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仅凭动物那样的遗传本能显然是不行的。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发出了越来越清晰的思维,并能通过自己的意识自觉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才能遵循由统一的物质世界所规定的一般尺度,从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就是说,人类的活动还必须遵循价值原则。 所谓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着主体需要、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改造世界使之适合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按照人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包括人和社会本身)。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另一个尺度,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这种尺度,使自然界成为对人来说应当如此的世界。这种由人的本性和需要决定的尺度是人所特有的内在尺度。 人的内在尺度即不是由狭隘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本能需要所设定的,也不是由人的主观精神所任意设定的,而是由人的历史地形成和历史地变化的具体的社会本质所决定的。人的任何需要都要同人的社会本性相联系,相适应。因此,由人的社会性本性和需要所决定的内在尺度,也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体现在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二者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从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 真理与价值作为两种不同尺度的体现,二者是有区别的,但在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又是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 二、真理与价值相互联系 (一)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 一方面,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真理作为主观同客观的符合,是指

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上半月刊) 浅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李茜胡余映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两个内在原则和精神支柱。真理与价值既有区别,又存在着联系,并在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不断实现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关键词真理价值区别联系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6)11-191-01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真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是要了解它的性质,而且要弄清楚它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以便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真理的对象包括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真理的内容包括对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如果忽视了价值关系也是真理的对象,以为真理只是反映同主体无关的客体属性,那么,在探求真理时就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的客体对某一主体来说是否有价值或有什么价值,例如某种矿物对人类有何用途,某一历史事件对某一社会集团有利或不利等,都是不以主体的意识为转移的。不同的人们对同一种价值关系会有不同看法或评价,并且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现实存在的价值关系并不随人们的评价或价值观念不同而改变。只有同主客体之间实际存在的价值关系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形形色色的,但是反映同一种价值关系的真理或真理体系只能有一个。对价值关系的认识,应该同对事物其他方面的认识一样,力求按照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 另一方面,当我们考察真理本身时,又可以看到,真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真理是有用的。真理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它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实践的需要。获得真理,摆脱思想上的困惑,这本 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转化为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的精神产品的条件,这也表现了真理的价值。真理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它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真理价值的肯定。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有时某些科学真理产生之后在实践中一时还派不上用场,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是凡属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的科学认识,终究都能通过指导实践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造福于人类。 三、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真理与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中,不仅彼此对立,而且相互统一,两者的对立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源。真理与价值之所以能够统一,并且人之所以应自觉促进和实现这种统一,主要有两点理由: 第一,作为人类同一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实质,真理和价值是相互补充的。真理和价值都形成于人的活动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二者各自的规定性及要求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并通过相互补充、相互结合构成完整的人类活动的内涵。只包含其中一方面的活动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脱离了真理的价值就失去正确轨道,脱离了价值的真理就没有主体意义。 第二,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每当具体的价值与真理相互冲突时,主体就得调节自己的活动,进行重大的抉择:或者总结经验教训,认识真理,根据科学真理调整自己的需要和计划;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新的真理,寻找新的可能性,利用客观规律创造新的条件。一般来说,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就人类整体而言,其根本利益和价值是同真理相一致的。 真理和价值在总体上的统一性,在人们的具体历史活动中实现并表现出来。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突出地表现为二者相互贯通、相互引导和检验方式的一致性。 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在人的活动中互为前提。没有真理的指导,价值就不能成功地贯彻下去;没有价值的推动,真理也得不到坚持和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真理与价值又是相互适用的。真理在价值生活中普遍适用。对于任何价值的认识特别是评价的认识,人们总是要追问它“是真是假”,以便去伪存真,弃虚求实;同样,价值也适用于真理问题,对于每个具体真理,人们也要探究它“有何价值”,以便根据和利用真理,推动人和社会的发展。 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在人类活动中,总是不断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实现着相互之间的过渡。真理与价值的相互贯通,为二者的相互过渡提供了可能性。真理从被发现到进一步具体化和完善化的发展,是朝着更深刻、更全面理解人的生活条件和人本身的价值的方向前进的,这表明真理的发展趋向于价值。人们对客观世界有了新的正确认识,就会提出和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反过来讲,人们对价值的不断追求,也势必引起对制约实际效益的客观条件和规律的探索。从价值走向真理,是实践和认识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卓然,李殿斌,修毅.哲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0.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 理论前沿

真理与价值的论文

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真理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关系的两个间题。对于真理,过去一直在讲,且讲得不少,但对它的理解却过于狭窄利简单。至于价值及其与真理的关系,则因受“左”的思想影响而长期受到冷落。现在,这个问题能够得到重视并迅速成为理论“热点”,这不仅仅是理论本身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时代进步的要求。 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反映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论范畴。真理,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识的一种性质。即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符合或一致的性质。凡能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必须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意味着认识与对象有信息意义范围的对应性和内容的一致性、真实性。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符合性就是真理的本质特征,也是衡量或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准。 所谓价值,属于一种关系范畴,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应,效益的关系。具有最高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它概括了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各种价值关系,表示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功能关系,显然,它不同于经济学中所说的那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价值。其构成包括主体的需要,欲求和客体的属性,功能及主体和客体统一的现实际基础。它标志着人类在真理性认识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中,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合乎规律的运动变化结果向主体接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真理与价值虽然各有不同的规定与特性,但其二者之间却是相互统一的。这种辩证的统一性是有其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源的。 l、真理与价值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其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外在的物种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思想。这里所讲的这里所讲的“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指的是任何对象、客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内在尺度”则是指人、主体的规定性和规律。动物只有一个尺度,即该物种的本能和本性。而人却有两个尺度,即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客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真理原则或科学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主体尺度在实践运用中表现为价值原则或利益、效用原则,它要求人不仅要遵循物的客观尺度,而且还要根据自己的要求、需要和本性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于人的需要。人高于其他动物,能够意识到这两个尺度,并在行动中自觉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内在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内在环节,是人的实践和认识所必须遵循的两个最高原则。探寻和遵循真理能够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它们的统一根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本性,是实践的必然要求。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是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为主题,而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以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统一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本质特点。,真理和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紧密相连的两个内在环节。缺少某一个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不全面。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自觉地遵循这一规律去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之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体现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具体来说,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一方面必须承认客体、了解客体、认识和掌握客体的本性和规律,即追求真理。另一方面,主体又要改变客体、重建客体,使客体为主体的目的和需要服务,即创造价值。人类不断地实践,使客体与主体彼此接近,相互适应并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方面的交流,实现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规律在人的观念中越来越明确,并把它贯彻到行为规则中去。于是,就形成了人类活动的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基本原则,即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真理是客观的

第五课改造世界追求真理 第二节真理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第一框真理是客观的(A)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掌握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能力目标:结合真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在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突显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去认识真理,使学生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和发展真理的思想。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理清知识结构,查找搜集材料,对教学内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内容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可布置学生预习,根据阅读与思考搜集相关材料。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用德国诗人莱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图文并茂)引出学习探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识名人,了解目标、思考本节课的问题。 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科学含义 【创设情境】 【PPT演示】实用主义者詹姆士的话: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图文并茂)。 【问题】詹姆士关于真理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能够被称为真理?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为两大组辩论,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各抒己见,选出一名代表发言,教师作为主持人。 【结论】 (1)詹姆士关于真理含义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真理观。 (2)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一切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任何人、任何社会团体、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学生举例】定理、学说、理论……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创设情境 【PPT演示】漫画“台风来了好不好?”

浅谈实际中的真理与价值

浅谈实际中的真理与价值 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总结出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同时还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发现认识真理,不断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是一种主观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既有绝对性真理也有相对性真理。就如一开始人们接受托勒密的“地心说”,后来又出现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后来是布鲁诺的“宇宙无限说”。人们在实践中无限地向绝对真理迈进。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还要通过实践改造外部环境,创造事物。放眼于人类社会,无论是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大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也可以说人们都遵循着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并加上自己的需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恐怕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好比一位牧师想要让建筑工人盖一间教堂,建筑工人首先会打地基,而不会盖一间空中楼阁。在这里,建筑工人打地基遵循了建房的真理尺度。但是如果建筑工人把教堂的神像建成国旗杆,把神龛造成讲台,把教徒祈祷用的长椅换成学生用的课桌椅,那么建成以后恐怕没有人会来祈祷,到会有学生上学。如此的建造与牧师的价值尺度不符,建造教堂也就失败了。由此也反应出真理近似人的生活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则体现人生活中的目的性。成功的实践必然遵循两者的统一,即以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既“按科学规律办事”又“符合人的需要”,才能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在我们形成和实现价值时会以坚持真理为前提。我们生于社会主义社会,从小学习党从实践中总结的真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便会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价值观,甚至会产生努力学习长大当科学家报效祖国的想法。而不会产生报复社会,反政府反人民的念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而牺牲,也可以说他们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实现的真理的价值。正是他们对真理的正确把握,才成为了英雄实现的自己的价值目标。相反有的人“乐于助人”,帮助杀人犯,反而害了更多的人。有的人去健身房锻炼希望强壮身体反而因为过度运动而拉伤了肌肉。他们没有把握好相关真理,从而不能实现正确的价值目标。真理反映社会中的统一认识,人们能够依据此产生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只有正确的把握相关真理,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同时任何真理都会有价值。因此,追求价值应以追求真理为基础,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认识到只要是真真理迟早会显示出自身的价值。 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便产生了飞天的想法。因此在历史上,人们一直在尝试飞上天空。有人将火药绑在椅子上试图飞上天空,自然是以失败告终悲剧收场。同时,西方人包括达·芬奇在内,想制造翅膀借此飞上天空,当然这个想法也是“摔得不轻”。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的进步,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实现人类的百年梦想。由此可以总结出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指导,互相促进的。一方面: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飞天梦总是受到制约,可以说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价值的实现。同时,人们飞天实验的失败也反映除了当时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研究和试验,也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最终飞机出现在世人面前。这便是价值的实现推动了真理的实现。 又如,在体力上女性不如男性。从而在古代社会形成了男尊女卑的观念,随着女性在各个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人们不得不关注男女平等,从而又有更多的女性觉醒,摆脱了世俗观念的枷锁投身女权运动当中。人们追求需要的价值,引导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就像上面那样女士们为了争求平等而不断实现自身价值促使人们重新衡量男女问题。而人们的重新思考改变了更多妇女的观念,让她们去探求自身更大的价值,真理的发展反过来引导了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合理,越深入,也表明人们对真理把我的越准确与,越全面。

真理与价值

有关真理与价值关系的探讨 行管1202 xxxx 一、真理与价值的含义 (一)真理是什么? 人类对真理的探讨自古希腊时期便有。例如德谟克里特认为,真理和现象同一,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别;柏拉图认为,真理只能在心灵世界中寻找,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事物的真理与该事物必然相符,最高真理是思维和理念形式的一致;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哲学认为,真理是指派内信徒在追求与真主融合为一的旅途终结并蒙真主启示其本质时所获得的知识;英国的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德国的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黑格尔则突出强调真理就在于客观性(#绝对真理$的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感觉最简单!最经济的复合;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同个人获得成功的意图相符合;存在主义认为,真理是个人心理状态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同“非”相对立的“是”来表述认识的真实性,先秦时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曾提出“知有所合谓之智”的观点。 (二)价值是什么? 与真理相比,人类对价值的探讨则晚得多。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第一次使用“价值”一词,主要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19世纪时,在新康德主义者洛采和里奇尔以及提出重新估价一切价

值的学说的尼采等影响下,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进入20世纪,佩里在《一般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任何有益的事物。 (三)马克思主义对真理与价值的界定 如今最广为接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真理与价值的界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理是实践基础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是实践认识活动领域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反映;真理是与外界的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识,故在真理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中不应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份,因此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而价值则是实践认识活动中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一种事物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属性或性能,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种事物对于主体就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即有价值的! 两者含义上的区别,用现代的观念简单来说,真理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价值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意义上出发,满足人的利益需要。 二、历史上对真理与价值关系的典型观点介绍 在真理与价值,认识论与价值论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上大致两种片面倾向:一种极端以“有用性”遮盖真理更为本质的东西,以价值

自考马克思主义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它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第一,人们认识的根源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第二,真理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第三,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只能是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利用,总是受阶级利益的影响和制约。这是阶级对真理的态度问题,而不是真理本身. 实际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不同的: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用主义则把个人应付环境的行为称做实践。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是指通过实践证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用主义所讲的效果则是指个人的主观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指真理的属性和作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对我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依据和标准。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摘要: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时间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真理价值对立统一实践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真理与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真理与价值的区别 首先,真理与价值是有区别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真理具有如下基本特性:第一,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第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第三,真理具有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与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的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第三,价值的社会历史性。人作为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主体,人的需要、人的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方式都表现出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特点。第四,价值的多维性。因为任何一个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

《真理是客观的》进阶练习(三)

《真理是客观的》进阶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③真理是绝对正确的认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④真理总是和谬误相对应而存在,没有谬误就没有真理⑤真理具有相对性,对有些人来说是真理,对另一些人来说可能是谬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④ D.①⑤ 2.伽利略说:“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 这句话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 B.真理是有条件的 C.真理是客观的 D.真理与谬误相伴 3.周恩来总理有一句名言:“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这说的是(&; ) A.事实和真理是不可分的 B.真理是对事实的反映 C.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D.真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二、简析题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针对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的情况, 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人口总量增长的势头减弱,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难下,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增大。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公布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方案; 201 6年1月,中央发文明确了生育两孩无需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 (1)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对此加以分析说明。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欢迎阅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浅析 ?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 二者 ?????? ?????? 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人的活动以获得一定的价值为目的,并为此而调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因此,价值反映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动力。 ?????? 再次,真理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统一性,价值在社会活动中具有多样性。真理的作用在于使不同目的的活动服从统一的客观规律。真理是一元论,社会活动的统一性,归根到底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在人类活动中的体现。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主体的多元化表现出来,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

价值。价值的作用与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利益、追求的多样化相联系,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进行社会选择的原则。 二、真理与价值的联系 ?????? 理与价值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真理反映价值关系,另一方面是真理自身具有价值。 ?????? 在 都是不 只 但是 的。 的困惑,这本身已是一种精神享受。真理充实了人们的头脑,会提高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从而转化为探求新知识、创造新的精神产品的条件,这也表现了真理的价值。真理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它能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真理价值的肯定。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有时某些科学真理产生之后在实践中一时还派不上用场,看不出有什么用处,但是凡属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的科学认识,终究都能通过指导实践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造福于人类。

浅谈对真理与价值的认知

真理,即永恒不变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即绝对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广义的道理;相对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最纯真,最符合实际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也是哲学名词,它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价值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这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不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即使对人们有使用价值,也不具有价值。 人的存在就具有很多价值,而人们一直就在追求真理。真理与价值是人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真理与价值究竟存在怎样的的联系?人类的活动都是为了获得真理,但人类的活动又必须是有价值的,不可能去做无价值的事。真理与价值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真理意味着有价值,而价值的形成又必须是以坚持真理为原则的。 我们总是说,落后就要挨打,可是落后就应该挨打吗?答案是是,也是不是。弱者也许并非天生弱者,大清王朝,起初也是泱泱盛世,后却因朝廷昏庸腐败治国不利,致使中国在百花齐放的工业革命时期一边倒退,一边任人宰割。然而天生的弱者,想要达到别人的高度,需要付出许多倍的努力,有的时候,即便付出了努力,也无力回天,这样的话,还应该挨打吗?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

闪发光。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要是不客观那就不是真理了。真理常常是灰色地带,真理的出现往往需要辩论和检验,所以我们常说的真理也都是客观真理。 而真理的绝对性是性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的,真理既然有客观的特性,当然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绝对的一面。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括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 现阶段,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时间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