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第五节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新课标倡导“改变地理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的三维目标和初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力求做到以学定教,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以问题引导、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动手、动脑、动口的平台,给学生以思考、交流、表达的空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初步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是区域地理的最后一节,基于前四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学习地区的方法、规律和各要素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采用问题引导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举一反三,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下册中认识几个地区一章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东南亚、西亚等四个区域,对于地区的学习方法和认识规律已经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初二学生从年龄特点来看,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自主思维,对问题深入探究的兴趣较强,并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已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极地地区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四个地区的延伸。其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极地地图的判读;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内容上,这四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特殊的位置造就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同时吸引着人类去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时则利用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将学生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设想,本节课我选择以问题引导、自主学习为主,师生共同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采用电脑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体辅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构建知识体系。

三.设计思路

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虽然远离学生平时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全球各地联系的密切,全球以及两极地区的环境、气候、资源等及其变化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关注。所以本课在学生平时认识的基础上,力求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意识和能力。

提问:谁能在地球上指一指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总结:

北极地区:

地球的最北端

七大洲平均海拔表

大洲名称平均海拔(米)

归纳:

降水少被称为?°白色沙漠?

北极地区气候严寒,绝大部分地区冬半

提问:

1、你知道我国在南极有几个科考站?

分别是哪年建立的?

2、找一找我国在北极建立的科考站?

你知道是哪年建立的吗?

3、为什么我国在南极建考察站时间都

选择在2月份?而北极的建站时间为7

月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两极地区还蕴藏有无情无尽的奥秘如南极地区的磷虾数量巨大能否任意捕捞?南极蕴藏丰富的煤碳资源说明了什么?等等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对两极地区继续深入的学习。

(完整word版)第三章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导学案.doc

第三章中国地理分区 第一节北方地区 主编人任波审核人 【课前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征 2、北方地区主要矿产及分布、交通与主要工业区 3、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4、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重点: 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及气候特征 2、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3、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 1、华北平原农业中低产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知识梳理: 1、位置范围:、以东,以南、以北,东临和。面积约占全国的,人口约占全国的。 2、地形特征:以和地形为主。包括 _____平原、 _____平原、 _____高原、_____丘陵、 _____丘陵、长白山地、大小兴安岭与太行山等。本区“名山”有:“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3、东北①山地:西、北、东三面分别被、、所环绕。②东北平原: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东北地区山环水绕,多沼泽。 4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黄土________性 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黄土高原地 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治理措施: 5 、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____河、 _____河、 _____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

南极风光(教案)

24、南极风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糙、雕、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绚丽夺目、望而生畏、惊叹不已、摇曳”等词语。 2、积累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朗读、感悟并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 话。、 教学重难点:待定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板书:南极 师:一起来读这个地名。 想了解这个地方吗?一起来看 2、媒体展示 冰天雪地的世界。呀,这座冰山可这大!瞧,这儿还有动物!看这是什么? 是南极光吧! 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3人) 3、出示地图 瞧,南极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天气寒冷,(出示地球仪)就在这儿,也叫南极洲。今天我们就跟随文字去探索一下这个神奇的地方,了解一下那里的风光。(补全课题,齐读) 4、学习第一节 (1)说到南极,我们眼前一定会出现这样的景象——(第一节)自己读读这段话。 (2)指名读(正音:潺潺,表示溪水流动的声音。) (3)是呀,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有水流的地方几乎都结冰了,因此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缺乏水源和适宜温度,植物根本无法生长,所以那里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满各种庄稼的田野),什么吃的都没有。 (4)师: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没有”,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绿色生命的南极大陆。大家想一想,三个“没有”后面的部分能不能互换呢?为什么?(不能,因为缺乏水源,才会没有茂盛的树木和小草)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语气越来越——强烈。

(5)我们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男生读到溪流,女儿读到小草,后面的语句一起读。 (6)看起来南极好像什么也没有,这就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呢?让我们来好好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打开书,79页,自由读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哪些自然风光? 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多读读。 2、你从课文中知道了哪些南极风光? 3、板书:冰雪动物南极光 (预设反馈:你找的真准确;你眼睛真尖啊) 4、课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点板书,归纳) 三、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2节 冰雪: 寒风刺骨,冰山林立,一望无垠的冰雪是南极最有特色的风光。 1、出示第二节 你对那句话最感兴趣?用朗读来告诉大家。(预设:如果有人说了另外一句,师:“你对这句感兴趣,还有吗?”) 你一定很想看看吧!瞧,(出示媒体)有的像(隧道),“隧”是个生字,写的时候右半部份要注意先里后外(板书字),一起读词(隧道)。再看,有的像(悬崖),有的像(宫殿)。 说话训练:再看有的像……(指名说),有的像……(指名说),有的像…… (指名说) (预设:1第一幅图片如果有人说“像爆炸”,可以引导:“像爆炸形成的——蘑菇云”;2可以引导“看看它们的形状像?”) 这些冰雪形状奇特,与众不同,真可谓(造型奇异)(贴板书:造型奇异)。 2、这里的冰雪不仅造型独特,在阳光的照耀下还(出示媒体), 能用文中一个词来形容吗?(贴板书:晶莹剔透) 3、出示句子: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 悬崖,有的像宫殿,晶莹剔透,造型奇异。 刚才有不少同学对于这句话感兴趣,要读好这句话要抓住哪个词?(有时)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 能看着画面,结合板书来说一说吗?(齐读,师引:“有的地方,风还把雪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预设:学生如果读到“有的像宫殿”停止了,教师可以接下去:“真是——?”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南极地区 教案

极地地区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极地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名称和位置。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著名的探险家斯科特和阿蒙森的探险故事和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秦大河等六国科学家穿越南极的资料及图片,我国长城站、中山站、雪龙号考察船的 图片,编制成演示文稿。 教学器材:多媒体设备、南极矿产图 教学课件:资料和图片的演示文稿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图片并进行整理,在教师指导下选取典型事例制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向同学们介绍探险家的勇敢精神,现代科学家的勇于奉献、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可选的典型事例: 挪威探险家阿蒙森、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国科学家秦大河等六国科学家横穿南极的事迹。 我国科学家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事迹。 二、教师号召同学们向科学家学习,同时提出分小组讨论的问题: 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到极地去科学考察? 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应如何利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如:南极大陆今后可以成为南半球航线的中间基地;南极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力地证据;极地地区丰富的资源应各国平均分配或扶助贫困国家等。 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让他们反复查找地图,特别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二个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并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都在2月份进行。为了使学生重视读图,在最后可以设计一个探究题目: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到南极去旅游的愿望会很快实现。请各组设计一个从北京到极地去的旅游路线图,三组同学设计去北极、另外三组设计去南极。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多的使用地图,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 【教学点评】 这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注重地图的使用。学生查阅的资料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典型事例制成文稿,学生介绍时要声情并茂具有感染力。在最后的探究活动中,一定要让学生把设计的线路图进行展示、说明设计思路、并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教师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21.伟大的悲剧 教与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有感情的复述课文。 3.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4.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与学重点 体会作者颂扬的精神,通过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教与学难点 理解体味关键语句,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展示有关南极风光、动物、探险等图片,使学生进入情境。有人说: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一面以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但他们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悲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他们的影响。成为著名的和平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上。作品有《三位大师》、《最初的经历》等。 2、读准字音,解释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毋宁吞噬 3、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二)读出自我: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 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导学案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科目:地理课型:新知探索时间:序号:【学习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等基本情况 2、了解北方地区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河流、半岛及长城的分布 3、了解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及森林分布 4、了解北方地区的重要农业区及森林资源的分布 5、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6、了解北方地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7、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习重难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概况(自主学习) 1、位置:我国部以北的地区,东 临、 2、范 围:、、、 、、、 全部地 区,、、 大部, 东北部,、东南 部,、北部 3、面积:占全国 4、人口:占全国

二、自然地理(合作学习)新课标第一网 在图4-7中找出下列内容 ①山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 (和分界线)、秦岭、长城(西 起,东至) ②地形:以、为主,主要有东北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③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④河流:黑龙江(结冰期最长)、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含沙量最大)、淮河、京杭运 ⑤资源 (1)煤:山西大同、阳泉、西山陕西神府河北开滦、峰峰黑龙江鸡西、鹤岗 是我国产煤最多的省份 (2)铁:辽宁鞍山、本溪河北迁安 (3)石油:黑龙江大庆(第大油田) 山东胜利(第大油田)河北华北 辽宁辽河山东、河南交界处中原 (4)水资源不足,水土资源配合 (5)森林: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 ⑥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省)、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 ⑦气候:(气候特 征 ) 三、黄土高原(合作探究) 1、水土流失的原因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自然的奥秘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走近珍奇动物,领略世界奇观,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本单元以“自然的奥秘”为主题,共编排了五篇课文。《我喜欢小动物》是著名作家秦牧的文章。作者以儿童时代养“过山鲫”和“逗鳖”这两件趣事和蠢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愚蠢是要受报复的,小愚蠢受小报复,大愚蠢受大报复,告诉我们在亲近它们时要善待它们,与这些小动物们和谐地相处。《鳄鱼的争斗》生动而具体地记叙了德国动物学家在东非的一个火山湖畔,观察到了鳄鱼罗宾和入侵者之间的争斗。后来,他又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得出了鳄鱼虽然很凶残,但在同类争斗时从来不拼个你死我活,而只是点到为止的结论,让人倍感惊讶。《神秘的小岛》运用了叙述描写性和说明性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介绍了神秘的格雷海姆岛忽现忽隐的过程及人类探寻的原因,从而让我们懂得大自然的奥秘要靠人类去探寻。《南极风光》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并寓思想性的散文型地理知识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构造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本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写珍奇动物,通过带有情节性的故事来展现动物不为人知的个性特点;二是写世界奇观,其中有忽现忽隐的神秘小岛、奇特罕见的南极风光和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在各种奇特的世界景观的背后揭开大自然神奇的奥秘。几篇课文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走近珍奇动物,激发学生亲近动物、喜欢动物的思想感情;了解世界奇观,激起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在语言表达上,几篇课文大都采用叙述、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方式。说明性的语言,准确严密;描写性的语言,生动形象,是值得一读的美文。 本单元的古诗词选取了王驾的《社日》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首进行诵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中国地理分区《北方地区》 导学案

第一节北方地区【学习目标】 北方地区概况。 【学习重难点】 1.北方地区的自然概况。(课时一) 2.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课时二) 【学习过程】 ◆知识点1:北方地区概况 北方地区 地形特征①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②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河流①径量小,②流量季节变化大;③汛期短;④含沙量大;⑤有结冰期 气候和气象灾害①气候为主;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③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 自然资源①林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②水资源不足;③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 农业生产①旱地农业;②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③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 工业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以重工业为主;山西能源基地;纺织业居民生活以面食为主;建筑防寒、保暖[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知识点2:北方地区三大地形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差异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地形特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海拔多在1000-2000米 地势低平,海拔多在50 米以下 三面环山,平均海拔 在200米以下,多沼 泽 气候特征地处湿润、半湿润区与干 旱、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年 降水量200-600mm),集 中夏季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 200-600mm,集中夏季。 春季干旱多风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 高温促短,年降水量 600mm左右,集中在 夏季。南北热量差异 较大 水文特征 径流量小,有结冰期,含 沙量大 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 夏汛,结冰期短,山东境 内有凌汛,含沙量大 径流量较大,结冰期 长,有春汛和夏汛, 含沙量小 植被类型 植被多为次生的灌丛、矮 林,植被覆盖率低 温带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南部温 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类型黄土棕壤和褐土黑土 农 业 生 产 耕地旱田为主[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来源:学,科,网Z,X,X,K]旱田为主旱田为主[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403652994.html,] 熟制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农产品谷子、苹果、枣冬小麦、玉米、棉花 春小麦、玉米、大豆、 甜菜 主要 问题 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旱涝、盐碱、风沙 低温冻害、黑土流失、 湿地破坏 【课堂练习】 1.(1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最大的沙地,其位置如下图所示。该地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mm,降 水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近 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灰色区域)的农牧民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经过几年试种,目前该 地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水稻还未收割便被订购一空,超高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农牧民增 加收入的同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说明库伦旗有利于 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6分) (2)分析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6 分) (3)请为库伦旗水稻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 化建议。(4分)

湘教版地理初中七年级下册教案-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13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两极地区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着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对学生来讲,这两个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本课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从高效课堂的理念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编排,采用分组竞赛教学法,在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增强团队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的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地球仪和地图辨别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气候、资源、居民等)的特点及差异。 3、知道两极地区的科考站及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在两极地区图上指出南北极圈,北冰洋所邻的大洲;南极洲周围所临的大洋。 2、利用地球仪,说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地球自转方向。 3、通过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及人类对其的科考和保护等,使学生能够解释一 些现象和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通过图片展示,游戏竞赛,质疑、释疑等活动,力求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以增进学生探索极地奥秘的兴趣,并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极地科考和保护意义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 两极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原因 创设情境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游戏竞赛法等 1、多媒体课件 2、自制南北极对比挂图(表) 3、分组竞赛的标记、卡片、明信片等 4、地球仪 5、磁吸

北方地区导学案

高二地理北方地区导学案 015 【学习目标】 (1)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 (2)北方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3)掌握东北地区农业、森林、湿地的开发。 (4)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 【课前导学】 【填图练习及知识梳理】 填出图中地理事物(山河)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_G H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K______________

北方地区 位置范围 (经纬度) 四至位置__________________以北,东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南 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平原面积广阔,主要地形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_____________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华北地区春季多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气象灾害. 河流水量_________,季节变化______,汛期_____,含沙量_______,_________地区有春汛和夏汛,黄河有_____________现象。 资源煤、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资源丰富煤矿: 铁矿: 油田: 农业____________一年一熟,盛产春小麦、玉米、甜菜,最大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_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盛产冬小麦、棉花、花生;_____________以出产谷子为主 重要的温带水果产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盛产苹果。 交通本地区海陆空交通便利,主要的铁路线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等奖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快速默读课文,梳理情节,感悟内容,体会情感。 2.把握文题“悲剧”的内涵,明确“伟大”的意义。 3.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2.研读课文,体味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类型】 讲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教学要点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导语设计 设计(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极地图,美丽的南极风光,可爱的动物企鹅蓝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世界各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站地图,介绍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特别介绍设在南极南纬90°的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的科学实验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而命名的。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和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今天,我们就跟随茨威格的文笔,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去感受定格在历史长河中那悲壮的一幕吧。由此导入,板书课题。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作品。 2. 速读、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结构,整体感知文意。 3. 把握“悲剧”内涵,明确“伟大”意义。 读一读,写一写 吞噬(shì) 角逐(jué) 雪橇(qiāo) 癫狂(diān) 拽(zhuài) 悚(sǒng) 毋(wú) 皑(ái) 怏(yàng)

《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地图或地球仪描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南极地区在气候、资源方面的独特特征;能在给定的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两个南极科考站。 培养问题意识。程度好的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和提出1~2个问题。 能以小组为单位绘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运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方法,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全球观。 二、教学过程

1.巧布“疑阵”,引发学习动机 上课伊始,教师设置悬念:老师前两天在电视上看到一种动物,请同学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出示“企鹅”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积极鼓励,给学生以成就感。并接着提问:老师从未见过真正的企鹅,同学们能告诉我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四个概念,并请学生思考:这么多表述,代表的是不是同一个地方?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南极地区”地图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思想: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破疑的好奇心。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 上,引导其一步步找出正确答案,训练他们应用地理术语的能力。] 2.变换角度,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已经把几个概念区分清楚了,但老师还不清楚南极洲在地球上的确切位置,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南极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南极地区”地图归纳描述一个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1)纬度位置:地球上位置最南、纬度最高,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 (2)经度位置:占据东、西两个半球。 (3)海陆位置:位于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之间,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围绕,并均在南极大陆的北方。南极大陆是一个孤立、偏僻的大陆。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描述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可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描述区域地理位置方法的重要性。] 3.提供感性材料,促进学生质疑 (1)冰雪大陆 教师出示南极地区、非洲、东南亚的地形图,提问:和以前我们学习的其他大洲或地区的地形图比起来,我总感觉“南极地区”地图有些与众不同。你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吗? 若学生发现了经纬网格的不同,教师就引导其回顾已学的地图制作知识,简要提及地图制作中由于投影方法不同,得到的地图不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发现地图颜色方面的差异,这时教师就引导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南极洲是一个冰雪大陆,厚厚的冰雪下面也有高山、平原、盆地等地形。其冰川平均厚度

中国区域地理北方地区学案

中国分区地理--------北方地区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掌握该区域地形和气候的特征,理解地形和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关系。 3、了解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和分布。 4、学会分析重要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和存在问题。 5、学会分析北方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难点:分析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学习过程: 一、中国地理分区 在下面图上填出我国四大区的名称,并分析 分区界线与哪些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大致吻 合。 二、北方地区的概况 1、北方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 人口约占全国的,其中_____族占绝 大多数。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东北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北方图(一)上填注: 北方地区地形骨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五大地形区代号: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辽东半岛、E山东半岛丘陵;河流代号:a黄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运河、f辽河、g黑龙江、h乌苏里江、i松花江、j嫩江; 省市代号: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东省、⑥辽宁省、⑦吉林省、⑧黑龙江省、⑨内蒙古自治区、⑩北京市。 (2)在北方图(二)上填注: 煤矿代号:a大同、b阳泉、c鸡西、d平顶山; 油田代号:A大庆、B辽河、C华北、D胜利、E中原;铁矿:鞍山、本溪、迁安。(3)用彩色笔描出并注记铁路干线: ①京哈、②京沪、③京九、④京广、⑤京包、⑥大秦、⑦陇海。 三、主要工业基地(略) 合作探究 1、思考: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2、东北平原与黄淮海平原比较,春旱情况如何?为什么?

用冰取火教学设计教案

用冰取火 预习提示 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再读课文想一想当大家绝望时那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做的? 思考火给人们带来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综合运用所学识字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1个。 品读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和智慧,激励学生用智慧和知识解决问题,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与段,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了解其中的道理。 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透镜取火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带放大镜。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放大镜、玩放大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了一些朋友,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企鹅录像)他们是谁呀? 他生活在哪里?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南极去看看。(课件:南极风光)你觉得南极怎么样? 在南极这样美丽却十分寒冷的地方,人们最需要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归纳,板书学生的问题。(为什么用?怎样用?结果?)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听老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练习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识字。 检查识字情况。(可借助识字游戏达到识字目的) 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字卡,(字卡上的字是生字表以外,课文内的,自己还不认识的字),考考大家,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提出读书要求:同桌合作,互读互评。 读后感悟,整体感知 带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冰取火”分段朗读课文。 (自荐与推荐相结合) 打火器找不到了,南极又特别冷,十分需要火。那么南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师板画太阳)。 在这个十分寒冷的南极,没有火了队员们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1:紧张、害怕、惊惶。生2:不知所措、无助、走投无路。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队员们的心情和火的重要性。 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忧伤,低调的音乐)创设情境。(师画外音:现在我们就是一名勇敢的探险队员,踏上了这座冰雪覆盖的孤岛。“怎么办,打火器找不到了”,我们无助,我们不知所措。一分钟、两分钟,似乎时间也为我们放慢了脚步。恐惧的你站在雪地里一动不动,任凭寒风呼啸,似乎一点也感觉不到;绝望的你在心里无数遍的呐喊,“女儿,爸爸对不起你,不能陪你买心爱的玩具了。”我们陷入了死的困境,流下了绝望的泪水。) 谈话采访:现在我学着电视上《实话实说》栏目形式,采访一下你们这些勇敢的探险队员,说说自己真实的感受。 生:我惶恐极了、伤心极了,我不能再照顾家中的老母亲了。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学目的 1、了解两极地区的范围,纬度位置特点并能在地图上指出 2、读两极地区图,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了解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并能分析其成因 3、了解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丰富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知道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分别是南极洲、北冰洋 4、通过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南极的气候特征和成因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具准备: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地球仪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对照地球仪提问:地球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海陆分布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名称各是什么? 一、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1、学生看书思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各包括哪些范围? 2、教师对照地球仪指出起范围 3、两极地区的位置讲述按如下思路进行: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北冰洋周围被哪些大洲所包围?北冰洋跨经度多少度? (2)南极洲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南极洲被哪三大洋环绕?(按自西向东的顺序)南极洲跨多少经度? (3)设问:如果一架飞机从南美洲南端出发,飞往澳大利亚西海岸,你认为沿什么路线飞行最近?(越过南极上空的路线最近,由此得出:未来的南极洲有可能成为南半球空中交通的中间基地,是南美洲、非洲和大洋州的空中交通捷径) (4)一个建筑师想设计一个房子,不论哪个窗户都向北开,他应把房子建在哪里? 二、两极地区的气候 1、设问:从两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来分析,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点? 过渡:两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是否相同呢?为什么?(南极地区海拔高,且是陆地)那么,南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呢? 2、学生阅读P60 活动中的材料,根据材料概括南极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干燥 3、学生讨论:南极地区酷寒的原因是什么?南极洲降水少,为什么会形成巨厚的冰层? 过渡:虽然两极地区是一片无人的白色荒漠,但是却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三、两极地区丰富的资源 1、学生阅读P61-62 阅读材料,思考:两极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自然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教师结合材料讲述) 2、学生回答P63 活动1、2、3 3、结合教材和有关资料,了解北极地区的居民 过渡:由于两极地区有着未经人类雕刻的原始环境,为科学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因此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 四、极地科学考察 1、学自读P64 材料,思考:南极探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南极风光(教案及反思)

24 南极风光 一、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内容生动,文笔优美的散文性说明文。课文分为“南极风光”和“南极开发”两部分,重点是“南极风光”的介绍,依次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南极冰雪、南极动物和南极光。文章开始,用“没有……没有……更没有”的句式从反面写出了南极是冰雪的世界,接着写狂风堆成的“雪浪”和“各种各样形状”的“雪堆”。写南极动物,用了“望而生畏”、“仅有”等词语,说明在那里动物难以生存。对南极光的描绘,用了一个长长的带比喻的句子,形象地展示了南极光的绚丽和奇特;紧接着用一个双重否定句(“没有……不……”),强调南极光是奇景,“十分罕见”。“南极开发”部分,介绍南极是一块“宝地”,许多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科学考察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 学生分析:南极,对学生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已经养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是很乐意去收集有关南极的知识材料的。教师平时在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上要加强,更要激发他们的热情。同时,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预习工作,要让他们体会到预习带来的成效,所以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不能流于形式,而要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通过不同的途径展现出来。比如,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文中的句式介绍南极的冰雪和南极光;以南极归来者的身份介绍南极风光;布置交流园地等。要让学生查找的资料发挥价值,也让这种价值的体现激励学生做好每一课的资料收集工作。学生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但是由于语言习惯和方言影响的原因,对个别字如“绚”的发音很难把握,容易出错。在字词教学时,虽不必字字俱教,但也要抓住难读字、难写字进行重点的指导。在词语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理解词义,如“晶莹剔透”的理解则通过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感悟;“望而生畏”一词,则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说话训练达到对词义的真正理解。文中描绘南极冰雪和南极光的两句比喻句,写得十分形象、生动、优美。积累这样的句子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的一大收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品味中体会美感,从而激发主动积累的愿望。同时,从这两句句子的表达形式看,是很好的“总分”结构的小段落的训练机会。可以尝试让学生结合内容的拓展进行课文内容的延伸和表达方法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表达训练机会,如运用比喻句介绍南极冰雪的形状、南极光以及综合介绍南极风光等。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这种能力迁移方式,产生一种能把南极风光介绍给大家的自豪感,让学生的情感在表白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潺、庄、糙、隧、剔、瘠、绚、焰、曳、旗。理解并积累“晶莹剔透、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下册) (7)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 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过程与方法: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 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 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2、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三、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二)预习交流 (三)精讲点拨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 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 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0页《南极洲》和61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浮冰陆在海面上的部分体积小,不易被发现,但在水下部分的体积巨大,所以船只很容易被巨大的浮冰撞毁而沉没。 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教材60页,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4、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01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导学案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导学案 【考点解读】 1.识记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2.能够结合各类图表,总结归纳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及影响因素。 3.理解掌握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4.掌握南北方地区主要经济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及发展特点。 【课前学习】 一、北方地区 1.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如图大致位于A大兴安岭和 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B秦岭 —C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地势 ①特点:地形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为主,地势整体西高东低。 ②主要地形区:F黄土高原、E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山东丘陵等。 (3)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典型。 季节风向气压中心气候特点 冬季西北风亚洲高压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风夏威夷高压高温多雨 (4)水文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2.北方地理环境及农业生产差异 习惯上又将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称为东北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称为华北区,其差异可列表如下: 区域华北区东北区 土地景观黄土地黑土地 主要地形 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大小兴安岭、东北平原、长白山 地

粮食作物冬小麦、谷子春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甜菜种植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一熟 土地改良盐碱地改良、黄土高原水土保 持 黑土保护、沼泽地改良 林木类别温带水果、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人工林、温带水果 (1)东北地区丁字形骨架:A滨洲线、 B滨绥线、C哈大线。 (2)华北地区以D北京为中心,主要 铁路干线有京哈线、E京沪线、京 包线、京广线、京九线、F陇海线。 (3)运煤专线:a大秦线、b神黄线、 c焦兖日线。 4.矿产资源与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资源丰 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 (2)主要工业基地的概况 名称甲:京津唐工业基地乙:辽中南工业基地地位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的重工业基地 有利条件①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 ②海陆交通便利; ③科教发达 ①煤、铁、石油、森林等资源 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工业基础好,技术工人丰富 制约因素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短缺;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老化、消耗大 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鞍山、抚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