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痼疾。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一是为达成语文课程标准,重构语文课程内容,核心是语文知识的除旧纳新;二是树立国家课程的概念,努力强化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这两者相辅相成。

语文课程内容重构,其必要性目前已成共识。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由于以往流行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可能会有些疑惑。本文试从课程、教材、教学这三个层面以及课堂教学,谈几点认识,以期能澄清一些问题。

一、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性与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化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观念颇受语文教师的认同。应该说,它有合理的一面,如果我们把语文课程目标比作“罗马”,而把语文课程形态比作“大路”的话。

语文课程目标,是国家对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应形成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规划。语文课程形态,是为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研制的具有动态形成性的课程具体样式,包括语文课程的结构方式、语文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等。

与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不同,语文课程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期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划的课程目标,无论依逻辑还是据事实,从动态的形成过程看,都有多种多样的途径。

比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总目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四阶段目标),从动态形成的角度看,课程的结构方式、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等,有多种可选择的方案。是以外显学习为主,还是依赖内隐学习;是以有意识的规则建构为主,还是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自行发展;是谋求综合养成,还是进行分别的技能训练,还是施加应用策略指引;是以阅读为基点,还是以写作为龙头;是侧重文章,还是偏向文学等等。在适用的条件下,各种主张可能都有充分的理据,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形态。

语文课程包含多个学段,各个学段有各自的特殊性;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有较大差异。语文课程形态应该有多种选择的可能乃至必要。不同的课程形态,课程内容及组织也会有所差异。

许多教师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提出质疑。也就是说,认识到语文课程形态的非唯一性,强调语文课程的结构方式、语文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的多元性。然而,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性,不等于随意性。多元是在课程目标规限下的;通“罗马”的“条条大路”,也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多,那么芜杂。

在语文课程形态上,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一方面,是语文课程形态极为单一。一个老师,面对四五十个学生,关在一间教室里,学二三十篇选文,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从大城市到偏僻乡村。说是“条条大路”,实际上是大家一股脑儿挤在一条道上。另一方面,是课程目标较为含混,有时根本就不辨“罗马”何在,或者把期中、期末、中考、高考那一份试卷上的题目,当成了“罗马”。因而所谓的“条条大路”,有些本来就不成其为路,有些是谁不也知道会通向哪儿的路,还有些甚至是偏到了“罗牛”、“罗羊”的路。

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是一条“路”上怎么走的问题;而隐含的答案,似乎是“可以随便乱走”。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似乎想怎么教,就可以怎么教,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这或教那、多教或少教,甚至教或不教,似乎都无所谓。有一种说法很流行,曰“提高语文能力只靠课内是不够的”。落实到考试,大家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语文课少上几次无所谓,多加几天也没啥用。

确实,母语的语文素养并不单靠语文课程来培养,有些素养的形成甚至主要不是由语文课程来承担。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概念。或者这样说,通过语文课程所进行的语文学习,与通过其他渠道而进行的语文学习,并不是可以互相代替的事情。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课程标准所规划的语文课程目标,应该通过语文课程来达成,包括课堂教学和纳入到课程计划中的其他教学方式。如果所规划的课程目标,通过语文课程很难达成,或竟然不能达成;那么,我们就应该修改目标,以重新标识“罗马”,或者检查“大路”,看其是否算“路”,能否通向“罗马”。也就是说,各种课程形态下有所差异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相对其自身而言,同样要求具有某种确定性。

二、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与语文教材的多样化

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决定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性;尽管语文课程的多种具体形态,在课程内容及组织上会有所差别。

语文课程内容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应该教什么”?从大处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定篇”,即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语文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三是“经历”,指某一学段学生必需经历的某项语文实践活动,比如高中生必需有完整地阅读四大名著的经历,必需至少做过一次小课题研究等等。

语文课程内容的上述三个方面,应该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在原则上恐怕不会有不同的意见。

语文教师们的疑惑,主要因两方面而起:第一,语文课程研制的落后。有哪些“定篇”,教哪些“知识”,要哪些“经历”,目前尚不明了,尚未形成共识,尚在“重构”的过程中。第二,语文教材编制的不尽合理。目前占主流的语文课程形态,表现为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主体是一篇篇的选文。而一篇选文“教什么”,在教学功能未定的情况下,似乎有无限的可能性。

落实到文选型的阅读教材,在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主导的现实条件下,语文课程内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某篇课文“教什么”的问题。而“教什么”,目前的语文教材往往不作回答,或者只有笼统的回答。

据说语文教材编者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似乎也有不少语文教师认同:只要给学生提供一篇篇美味佳肴,学生吃下去就会茁壮成长。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这话或许也能说通,所谓“开卷有意”。但说道语文教材(教科书),则大谬不然。事实上,目前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些菜肴的原料罢了,品种也有限得很,一堆萝卜青菜。要制成美味佳肴,老师们还需要自己去采购山珍海味,甚至还需要自己来发明油盐酱醋。对大部分老师来说,使用这样的教科书,只能沿用简陋的方法,清水煮萝卜青菜,或萝卜青菜清煮,而且把萝卜青菜煮熟、煮得能吞咽,还似乎有些不易。一年到头萝卜青菜清煮,这日子当然不好过,于是得想办法闹出点名堂,名堂就那么几招,于是得找些新点子,或把青菜弄得圆圆的,或把萝卜切得尖尖的,或把水搅得浑浑的,姑且自欺欺人,美名曰“美味佳肴”。

一方面,原料极为单一,一堆青菜萝卜;另一方面,菜谱简陋残缺,又要使水煮萝卜青菜千变万化。这就是由语文教科书造成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科书其实是应该提供精雕细啄菜谱的,语文教科书其实是应该提供菜谱所需各种原料、各类调味品的,语文教科书其实是有责任指导如何配料、何时下锅、火候大小的。这样,普通家庭主妇才有可能下橱去烧那些美味佳肴。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教学功能如何、课程内容是什么,语文教科书应该有明确的回答,而且要通过种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和组织来具体呈现。

对课程内容,语文教科书应该明确的、具体的呈现,并不等于语文教材按一个模子。正如有精雕细啄的菜谱,并不等于万家饭店就只能一个味道。语文教材是可以、也应该多样化的,正如美味佳肴有川菜、粤菜、杭帮菜等等。

语文教材多样化,一是基于不同课程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同一种课程形态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采用不同的教材编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样化。是只提供课程内容的指引,还是具体地呈现课程内容?是把所确定的课程内容较系统地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还是留有一些缺口有待于每个语文教师去创造性地填补?这是可供选择的。采用哪些课程资源?如何来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这是需要依据谁教、教谁的不同区别对待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涌现了多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并谋求各自特色。但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依然严重地存在着。一方面,主体依然是一篇篇的选文,主料依然是青菜萝卜;另一方面,“特色”简单地理解为面貌求新,而求新主要又是选文的求新,基本上是这一棵萝卜还是那一棵萝卜、萝卜放上边还是青菜放上边的变化。

多家饭馆,品名不少,拿出的货却依然是萝卜青菜;原料单一,菜谱简陋,又要使水煮萝卜青菜千变万化,依然是语文教学主旋律。一方面,使用不同版本语文教科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核心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差异(僵化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用同一本语文教科书的教师,上同一篇课文,具体的教学内容又千姿百态,乃至千奇百怪(随意性过大)。这种状况是极不合理的。

三、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课程形态上的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语文教科书编撰的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而集中地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

在语文教师中,流行着一种十分要不得的观念,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谓“过海”,也就是语文教学,比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所谓“各显”,也就是教什么、怎么教,似乎可以依教师的个人所见、个人所长、个人所愿而为之。这种观念,是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滥用,是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歪曲。一方面,它把语文教学的立足点,从学生偏移到教师;另一方面,它又把“语文”这门国家课程,看成是语文教师个人的事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似乎可以随意处置。

语文公开课的盛行,又使这种要不得的观念变本加厉。语文公开课有一条潜规则,并蔓延到几乎每一个课堂,那就是要“出新”。“出新”本身并不坏,问题是为什么要“出新”、对谁“出新”。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学中的所谓“出新”,其实是对听课的老师“出新”,意思是我上的与你们都不一样,比你们高明吧!于是使出种种奇招,把青菜萝卜尽着兴子变出花样,变得不象青菜萝卜其实就是青菜萝卜而很煮了一气的青菜萝卜。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

这里显然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受制约的一面。受课程目标的规限和制约;如果课程研制得当、教科书编撰得法的话,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对“教什么”有明确回答并具体显现的话——即实现了课程目标内容化、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则表现为受教科书的制约。就阅读教学而言,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呈现,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文本的合理解读。第二,在合理解读文本的前提下,“转个为类”,提炼出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确定某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核心课程内容。第三,核心课程内容的较系统展开,通过潜藏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建构”相应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和阅读技能。这样,一篇选文教什么,其教学功能已定,其教学内容已明,其教学内容的展开(即教学资源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已有较为合理的框架,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依据教科书来教学,至少应该与教科书有较高的相关性。这就是上面定义中所说的“执行”和“沿用”。

第二,新创造的一面,也就是上面定义中所说的“创生”和“重构”。“创生”和“重构”基于两方面理由:其一,课程研制不尽得当、教科书编撰不够得法。那么,语文教师的“创生”和“重构”就是对课程研制、教科书的修正——研制得当的课程内容并使之得法地具体呈现。在理想的状况,这种性质的“创生”和“重构”应该不占主要部分,其修正可以纳入改版后的语文教科书中。换言之,语文教师或者按老教科书教学——因此他们教了不妥当的内容或不能妥当地教学,或者按新修正来教学——按常理,新修正可以会有几种方案,但不至于多到一人一个样子。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果我们联想到数学、历史等学科,我们是能想象出这种情形的。其二,课程研制不适用、教科书编撰不对路。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语文教师对教科书所体现的课程形态有不同见解。在理想的状况,这位教师应该选择体现自己认同的课程形态的语文教科书,或者自己创

设一种有理据的课程形态,并在教学中草编相应的教材。二是学生的具体学情,使课程内容有改变的必要,比如增加、删减、扩展、简略等等,或者使课程内容的呈现有改变的必要,如增加一些资源、改变一些方法、变换一个环节等。那么,语文教师的“创生”和“重构”就是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的情境化、具体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①],它逻辑地蕴涵着教师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和教学为学生服务等理念。这正是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所在,正是语文教师的无可替代性所在,正是在专业领域基于专业理由而行使自主权所在。而“基于专业理由”,也就表明了这种“创生”和“重构”不是随意的,不是也不可以是“八仙过海”,它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水准。按常理,学生的学情可能会出现多种模样,因而情境化、具体化的实施过程中会有多方面的变化。但是,核心教学内容的大幅度更改,应该不是常态;学生的学情,也不至于变化得不可捉摸、漫无边际。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是会有相当的一致性。如果我们联想到数学、历史等学科,我们是能想象出这种情形的。

谈论“语文教育”人往往会得一个毛病,以为社会完全是靠语文教育(语文教学)扛着的,而忘记了社会上还存在着别的一些机构还有别的一些人活着。语文教师往往被这毛病传染,以为自己在从事的是天下特立独行的教学,而忘记了学校里还有别的科目还有别的老师们在教学。他们的教学,同样时有“创生”和“重构”;数学的课堂、历史的课堂,同样丰富而多采。

语文教师常说“个性”,似乎数学教师就没有个性、历史教师就不该有个性。这是天大的误会。或者说,是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懵懂的幻觉,对其他教学无视的自弊。语文教师的“个性”,正如其他教师的“个性”,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决不是爱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即使是教学方法,也有其规定性,也决不是爱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学要合理地体现自己的个性,要发挥自己个性中有益的方面,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教学从来不是依赖于个性,课堂也不该由教师风格单向所定,更不是教师显示自己个性的舞台。成熟的教师,是教学的专家,是能根据不同内容、适应不同学生而从事不同教学的教师。

四、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性与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化,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与语文教材的多样化,语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我们要辨证地它们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语文课程目标的规定性,并不等于语文课程形态的唯一性;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性,并不等于语文教材不能多样化;语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并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都一个模样;一致性的语文教学内容,并不等于每个学生所学得都一回事。

由于语文课程研制的问题、语文教材编制的问题,由于上述种种流行的观念,由于以为自己在从事的是天下特立独行的教学,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揭示课程与教学本质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往往被歪曲地演绎着。这种歪曲的演绎,又被缺乏学科背景而只能拿“语文”来说事的各路专家,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大。其中之一,就是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从来都是预设的,也从来都是生成的,“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②]。之所以提倡教学的“对话”,之所以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为了主动地把教学的立足点从“教”移向“教与学”的关联,是为了彻底地改变视灌输式的传递(教材搬运)为教学的恶习,是为了矫正教师的视力以便看清课堂里究竟生长着什么并使之健康地生长。

可是,在奇怪的语文教学里,“预设与生成”变成了奇怪的话语。一时间,语文教学要不要预设,竟然成了问题;一时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飞扬出不知道是真事还是假造的小“插曲”、小“花絮”。一个学生的偶尔咳嗽、一句话的不经意联想,据说,都能“生成”语文教学内容,原本已经快捉摸不着的语文教学,据说,不可捉摸了,甚至不许捉摸。当然,所谓教学内容,也就不能确定、不可确定,据说,还不许说提“确定”这两个字眼。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学呢?跟其他学科教师每天一起上下班的语文教师,怎么就弄不明白别人都明白的“生成”而哄哄作响呢?

下面一段话,是笔者评述一堂课时写下的,我想,数学和历史教师一定看得懂[③]:

郑桂华老师的课有这样一个特点,比如《安塞腰鼓》这节课,不同的学生,甚至不同的年级,她都可以上。我以为诀窍在课堂教学流程的疏导处,比如“圈传递这种感觉更强烈一些的句子”这一处,比如“发现词语和句式的特征”以体会“感情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这一处。感觉强烈的句子,有的班级可能圈得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词语和句式的特征,有的学生发现得少一些、浅一些,有的多一些、深一些,这里有很大的调节余地。换句话说,不同班级、不同学生都按流程的方向在学习,都经历了学习的过程,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果,但他们所获的,是他们能获得的,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再换句话说,教学的具体内容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调节和生成的,比如《安塞腰鼓》的句式,可以是排比、反复这样的程度,也可以是句式视觉美感这样的程度,在某班的一堂课,教学内容具体落在哪个点呢,要看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课文、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我以为,郑桂华老师的课抓住了对话教学的实质。对话教学的实质,是教学内容的生成;而教学内容的生成,是在教学流程调控下的生成,是朝着流程终点的有方向的生成。

[①] 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施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2.

[②]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6.

[③]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3-94.

最新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长安乡中心学校李敏 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谈到:语文教学内容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乃至这一组这一个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可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啊。教学内容这是教师施教的主要凭借,新课程的开放性为教师自主选择阅读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众所周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的那些内容,并且要精当。 一、找准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兴奋点即兴趣点,扣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就把握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教师要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清楚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确定语文教学内容时“寻趣而教”,才能较好地调控学生的积极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对教学过程投入。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教材中呈现的教学内容为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两部分。作为名著导读,除强调阅读方法指导外,更侧重于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历险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的五次

有惊无险的历险经历展开,情节一波三折,惊险刺激,很适合采用预测情节来激发学生兴趣。预测阅读是导读激趣的有效途径,影响预测法运用效果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适宜预测展开的内容。我发现教材中的故事梗概部分对五次历险介绍得过于完整,加上在教材中直接呈现,难以制造悬念。于是,我反复阅读原著,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情节。结果发现汤姆·索亚被罚刷墙部分,非常有趣,读到这儿总会让人忍俊不禁,“惩罚变成欢乐”这个题目就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悬念,这应该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于是,除了“封面预测”、“目录预测”之外,我把“刷墙”部分确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讲述波莉姨妈决定惩罚汤姆的前因,逐步让学生猜测:姨妈会怎么惩罚汤姆呢?汤姆会怎么将惩罚变成欢乐呢?由于故事的结果出人意料,课堂上,学生被吊足胃口的情况下,参与情节猜测的积极性不言而喻。无论最终有没有猜中,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的安排,的确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全书一睹为快的阅读热情。 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出的兴趣点往往不同。即使是同一种文体的文章,也客观存在着作家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学生阅读的兴趣点肯定也不一致。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兴奋点时,需要将学情分析和教材特点紧密结合,全盘考虑,这是合理、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二、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知识结构,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其实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注意学生的生活化,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运用自己所得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他们。

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习尖子,榜样带动全体;注重学生的转差工作,转差效果突出,力争在考试绝大多数学生过90分,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教学要求:按大纲规定,完成教材知识点的传授任务和知识能力的迁移,必须做到基础知识习题化,基本方法灵活化,基本能力熟练化,重点、难点通俗化,薄弱环节要强化。然后再深化三基,强化重、难点,达到知识熟练,方法会用,技能娴熟,促进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步骤:课文教学,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业和课后检测,采用‘测(或练)、改、评、补’的形式。 五、教材特点 (一)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共五册,共用三个学期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其他时间学习选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 1、阅读鉴赏:这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内容是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学习重点各不相同:有侧重对形象性较强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有侧重对思变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侧重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重点学习古诗文,现代文课文有所取舍(精讲三分之一),剩余的课文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2、表达交流:这部分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部分。写作分4专题;“口语交际”共设计五次活动。 3、梳理探究:每册共有3个专题,学生可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学习探究。 4、名著导读:每册有2部导读。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六、教学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落实日常教学 面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同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养成文明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内容的选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充足的重视。从某种水准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很多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很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个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仅仅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2)教学内容模糊。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绝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能够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来说,当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仅仅知道了一个故事。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课表面上看似乎好一点,其实好不了多少,因为这是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并没有完成阅读教学应该担当的任务。第三种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协助学生积累语言、形成水平、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这才是比较完整地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效果标准。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理应“学到什么水准,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①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②评价功能,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③调节功能,影响并制约着教学程序的设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等;④激励功能,教学目标的实现对师生双方都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等等。所以,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 适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以下特点:①恰当——教学目标的适切性。符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材特点,适合本班学生的水平,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宁少勿多,宁低勿高,“每天进步一点点”。②明确——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学习后行为发生的变化,可操作,可检测。③全面——教学目标的完整性。教学目标包含知识和水平、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 如何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呢? 1.依据年段目标制定教学目标 在确定具体的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前,我们要对课程标准非常熟悉,尤其是对学段目标了如指掌,避免教学目标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就阅读教学来说,年段要求是有层次和梯度的。 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同时还包括词和句的训练,初步的朗读训练。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理解9个生字,会写12个字,同时习得识字、写字的方法。 ②学习并积累词语。如,无数、珍珠、汉朝、天文学家、距离、清楚、钻研等。 ③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读好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人物之间的对话。 ④学习张衡从小细心观察、乐于探究的品质。 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要继续实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

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汇总

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汇总 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记叙文、散文、文言文、诗歌和寓言故事这五大类。 (一)记叙文教学模板: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师恩难忘》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五年级了,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一直伴随着你们一起成长。对于老师,有许多赞美、歌颂的文字。其中,我最喜欢著名语言大师、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课件出示?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你们理解这句话吗?下面大家就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是啊,是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茁壮成长;是老师让我们认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去神奇的天地玩耍,探索一个个未知世界;是老师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生活抹上绚丽的七彩之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板书课题)《师恩难忘》。更多内容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402826186.html, 3、介绍作者,激发兴趣: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介绍,相互补充 (展示课件,简介作者)刘绍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3岁开始就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

文坛的?神童作家?。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 4、设疑:让这样一位大作家都难以忘怀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老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刘绍棠是怎样来写他的老师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注意生字新词) 1、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朗读课文。 2、抽一到两个四人小组在全班朗读课文。 3、学生点评。 4、检查学生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检查是否读准了字音。 5、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戛然而止?的?戛?。 6、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恭恭敬敬?中的?恭?字。 三、再读课文,读词悟句 1、再读课文,注意刚才强调的字词。 2、读词。(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一组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深深感谢春雨点点恭恭敬敬 3、读句。(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读,同学们会读得更好)(1)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____________地讲起来。 A、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 B、给?娓娓动听?换个词语。(绘声绘色、有声有色、眉飞色舞……) C、从这个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小学语文教学论》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大课程——小教学观”认为()。 A.课程不仅包含教学活动,还包含丰富的内容,课程是内容与过程的统一 B. 课程与教学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内容与指涉对象 C. 课程只是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对象,即教学内容 D. 教学活动的外延相对而言宽广地多 2.下列不属于“语言文化”说的观点的是()。 A.语言学习、语文课程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人的语言能力中包含着一定的文化素质 B. 语言与文化构成了一个民族存在的象征,语言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才是语言的实质性内容 C.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语言只是文学的内容与实质而已 D.语文教学应该是“语文教育”,是一种“大语文观” 3. 教会学生规范、准确、流畅、流利地与人交流,教会学生善于用书面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立场与感情,是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A.基本语文知识学习 B. 基本语言能力训练 C. 语言思维能力训练 D. 基本人文素养教育 4. 有效教学的核心构成要素是()。 A.教学目标 B. 教学方式 C. 教学评价 D. 教学效果 5. 我国现行《大纲》或《标准》把小学阶段的识字量确定为()字左右。 A. 1700 B. 2000 C. 2500 D.3000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A.语文化 B. 一体化 C. 整合化 D. 简单化 7.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创造的教学进程设计策略是()。 A. 问题——探究式教学设计 B.传递──接受式教学设计、 C. 自学──辅导式教学设计 D.范例式教学设计 8.下列哪项不是立体多维的知识结构?() A. 教什么的知识 B. 教给谁的指使 C. 如何教的知识 D. 工具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 9.小学生口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 A. 听话能力 B. 说话能力 C. 表达方式的选择 D. 表达愿望与信心 10.某教师就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种教学法是()。 A. 教学内容延伸法 B.看图说话法 C. 主题会话法 D.情景创设法 11.狭义上讲,小学语文教材是指()。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新疆电大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它的任务是拓宽学员本学科的知识, 加深理论认识, 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使之更好地适应四个现代化需要,适应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本课程4学分,在第四学期开设。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员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 掌握小学语文的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 理解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理论, 理解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的理论和方法, 掌握组织和实施听说读写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能力层次要求。 了解:指能知道名词、概念和知识的基本内容。 理解:指能领会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解释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它是在"了解"基础上提高了的能力要求。 掌握:指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阐述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它是在"理解"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 三、教学方法和学习形式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应用理论基础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不仅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思想、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用这些思想、理论、方法分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特别是学员的自我教学实践)。 2.按照开放教育试点的学习方式,本课程应以自学为主,在学习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习指导书和网上资源,提高自学能力和效率。 3.面授教学辅导应侧重于理论性强的部分,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讲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思路与学习方法。 4.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培养学员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的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 1.《小学语文教育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的主教材。 2.《小学语文教育学课程学习指导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学习本课程的辅导教材。它的主要内容是:各章节的知识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的解析;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主教材内容的补充阐述;各种形式的练习及考核、测试题等。 3.网上资料。 五、平时作业 本课程有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要计入期末总成绩。所有学员都应该认真完成。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作者:明星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 这个专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十分关注的两个问题——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打算讲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第二,陈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扭曲。我们将以《背影》为案例,展开讨论。第三,介绍国外的两个工作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第四,归结到专题的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有三个假设: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集团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带有语文教师的集团性,往往只有语文教师才会犯。或者说,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教学习惯、习俗,大家都这样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别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出了严重的问题。 我举个例子。最近听了一位教师讲《秋天的怀念》,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秋天的怀念》。首先,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教师的意图很明显:第一段有个关键词语“你要好好活着”,最后一段又出现了“你要好好活着”。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时,抽取这个关键词语,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分析课文。在课后交流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什么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呢?”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品,先读第一段,再读最后一段,这样的阅读方式有没有问题呢? 一方面,我们教师想要努力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我想,事情一定是这样的:教师们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好的,所以努力去做。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未必是对的,未必是好的,甚至是很不对的、很不好的。也就是说,一定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上、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上,出了问题,在专业知识上出了问题。所以我说: 认识语文教学的问题,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原则: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集团性的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95332

最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文章来源于教育部网站,从中可以明确的体现出小学语文在教学、考核方面的知道内容和考核方向。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一、前言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门学科,获取新的知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对于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意义。 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全面完成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是: 教学生学会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掌握常用词语,学会查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会写铅笔字和钢笔字,学习写毛笔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听人说话,能理解内容;学会说普通话,能清楚明白地表达意思;阅读程度适合的书报,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能写常用的应用文;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逐步加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锻炼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 (一)语言文字训练方面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对应性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有着丰富的语文元素,可用于语文学习的“点”很多。同一篇教学素材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可以讲出无数的内容来,完成所定的不同目标。所选取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缺乏严密的对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太强等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应当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我们应当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是教学目标? 2.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3.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4. 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5. 如何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终点,也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状态的提前确认,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指标,具有指导与选择教学策略的功能,也是评价教学是否达成的重要参照点; 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做什么。 而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评价与测验这些都不是教学目标。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与目标之间的距离时,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并且能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到达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还有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在能力培养等问题上的模糊性;教学目标陈述时所用概念操作性不强;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及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的不能全面考虑教学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清等等。 2.如何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3.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 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荆轲刺秦王》 知识与技能:联系时代背景,揣摩重点句段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并学习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作者的崇高献身精神。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我有一个梦想》 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日的含义;积累理解“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论语选读》 抓住课文里的“哭”字重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在宝玉挨打这一事件中哭过的人、不哭的人、应该哭而且可以哭却没有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情感,把握形象个性特点。 探究和鉴赏相结合,以“哭”为切入口,深入探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把探究性学习和鉴赏性学习自然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探究和鉴赏能力。 ——《宝玉挨打》

《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60~180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

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 正确认读并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一般不少于100万字。 2. 表达与交流 (1)口语交际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相应等级的要求。 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能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说话时有礼貌,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之(三)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策略之(三)----选准差异点确定教学内容,为对话交流留出弹性空间 所谓的差异点,这里主要指面对同一文本,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班级整体学情的差异。无论课程、教材处于何种情形,了解这些差异成为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环节,也为师生课堂中的和谐对话留出弹性空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首先,尊重个体差异,满足发展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是不同性格的学生个体,他们的言语思维和语文能力都有不同的特点,最大的现实也在于每个人的语文知识层面不同,对语文课的需求也就不相同了。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还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的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需求。 一位老师的预习作业单就较好地体现了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教学内容确定上的“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具体体现在:给阅读理解能力偏低的学生布置“读通课文,给生字注音”的预习任务,帮助他们扫除“阅读障碍”;针对学习自觉、基础扎实,有较高阅读能力的学生布置“搜集、阅读课文相关背景知识”的预习任务,帮助他们丰富“前备知识”;为语文能力强、求知欲强的学生布置“质

疑问难,尝试自学释疑”预习作业,帮助他们进行“学习监控”。如此,教师想到不同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将教学内容锁定在各层面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调动学生可能性的易变因素,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就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其次,顺应班情差异,课堂灵活应变。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同一位教师用同一则教案,在不同的教室里也会演绎成不同的版本,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我觉得问题主要在于班级学情的差异。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没有关照具体情境中某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的备课时,我根据文本特点,将“感受20世纪科学成就之大”作为教学的认知情感目标。由此基本的教学内容确定为抓住课文第四自然段第一句“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密切的‘地球村’。”相应拓展的教学内容为前半句“发现”部分,补充20世纪人类科学发现的文本资料,以教师介绍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后半句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生活经验,交流科学发现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捷,引发情感共鸣。教学实施过程中,第一次在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展开教学,一切按部就班,拓展文本内容的补充和生活经验的介入收到如期的效果。而在另一班上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于人类科学发现、发明的课前资料搜集很充分,于是课堂上就及时把资料的呈现替换成朗读品味语言,深入体

七年级语文教学大纲

(一)、阅读 1、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 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5、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检索、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读书方法。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8、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学会运用其他工具书和多种媒体。 (二)、写作 9、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的应

用文。 10、根据写作需要,确定表达的内容和中心,做到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语言通顺,注意简洁得体。 11、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12、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13、养成观察分析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14、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三)、口语交际 15、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对象和场合。 16、耐心专注的倾听,了解对方的意思,领会意图,抓住中心和要点。 17、讲普通话,做到语音清晰,语句连贯,条理清楚,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并努力使对方理解。 18、复述转述,力求完整准确;讨论发言,围绕话题,简洁明了;讲述见闻, 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3-08-09T10:31:11.60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阿拉腾托亚[导读]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和语文试卷里,学习和积累ABB式词语是一块必不可少的内容。阿拉腾托亚内蒙古正蓝旗蒙古族小学 027200 摘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和语文试卷里,学习和积累ABB式词语是一块必不可少的内容。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ABB式词语的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得心应手了。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语文课堂和语文试卷里,学习和积累ABB式词语是一块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从课堂实践来看,ABB式词语的教与学有时显得并不那么通畅。ABB式词语的教与学到底有多难?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分析,笔者发现:教师对ABB式词语词性及特点的了解与把握,会直接影响到ABB式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有研究者专门从国家语委语料库使用词表和王国璋等编著的《现代汉语重叠形容词用法例释》一书中收集到494个ABB式叠词,并对其按词性做了个统计,指出ABB式叠词所涵盖的词性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名词,如山沟沟、艾窝窝、香饽饽等;动词,如打哈哈、过家家等;形容词,如干巴巴、白胖胖等;副词,如不仅仅等;拟声词,如哗啦啦、咕嘟嘟等;叹词,如哎哟哟、哎呀呀等;还有数量词,如一丝丝、一天天等。其中又以形容词为最多。对于冷冰冰、暖融融、绿生生、一层层来说,它们分属于ABB式形容词和ABB式数量词,所以建议教师在出示这四个词语的时候,把它们分成两类。这样孩子就有了两类可以仿造又有所区别的范例,不至于出现课堂上的尴尬。从学习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来说,我们更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前勾后连”了。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和确定与此课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当孩子再读曾经学过的儿歌、再看那些读过的词语时,无形中就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热情;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曾经学过的“顶呱呱、冷清清、喜洋洋、亮晶晶、水灵灵”和那些易记易唱的儿歌时,ABB式的词语就不再那么难以企及了。当教师把孩子说的“喜羊羊、懒羊羊”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不动声色中引起孩子的注意,也是下一步辨析的开始。当教师在总结和强调ABB式词语规律的时候,其实是在“搅浑水”中激发孩子的思辨,潜台词是:每个词都符合ABB的形式,第一个字为“A”,后两个字重叠都是“B”,“喜羊羊、懒羊羊”为什么就不对呢?当教师让孩子把与之对应的“喜洋洋、懒洋洋”也写在黑板上的时候,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就真的开始了。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在无意或有意中,限定了此次讨论的语境是有关ABB式形容词的,而不涉及ABB词语的其他词性。 我们常说,语言的内核是思维。就ABB式词语的学习而言,随着年级的递增,其关乎的就不仅仅是词语的积累、语文知识的习得,还有孩子语文能力的提升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当孩子在列举ABB式词语出现问题的时候,案例三中的教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解疑中答辩,经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教师基于教材和学情,对ABB式形容词的教学内容有相应的考量,因此这节课自然顺畅地达成了教学目标。ABB式词语的教与学也就不那么难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从刚才那个案例中,看到了语言的时代性、变动性,譬如电视媒介对语言的影响,喜羊羊、懒羊羊等动画角色名字已经深入人心、无法回避。还有,诸如网络媒介的影响,一些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范跑跑、鲁推推、楼脆脆、躲猫猫……假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在讲解ABB式词语时,有孩子提及这些网络用语,我们怎么办?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恐怕都不行。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在课堂,语言的背后是文化。 面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我们不仅不能回避“范跑跑、楼脆脆”,还要和孩子一起辨析它们发生的背景、语境,帮助孩子关注并了解当下的社会生活、新闻事件,通过解释网络用语的生成,引领孩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时代性、变动性等。 一个小小的ABB词语、一块并不大的知识点,让我们生发出很多的思考。ABB式词语的教与学到底有多难?恐怕又应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我们以热忱之心亲近我们的母语,当我们以潜心研究的态度走近鲜活的词语,当我们和孩子一起“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ABB式词语的教学也就自然而然得心应手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