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章测试卷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章测试卷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章测试卷
(完整版)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章测试卷

a

n d

A

l l 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稳态章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l50分)

一,选择题(30题,l—5题每题1分;6—25题每题2分;26—30题每题3分,共60分)1.某同学在饥饿时,右图中b 侧血液比a 侧血液增加的成分是 ( ) A .无机盐 B .乳酸C 、尿素 D 、有毒物质

2.下表为甲、乙、丙三个病人早晨空腹时血清中的部分指标值。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 )

A .甲的血氨浓度可能低于正常值范围

B .乙可能水肿并伴有蛋白尿现象

C .丙可能身体消瘦并伴有多尿现象

D .甲、乙、丙的病变器官分别可能是肝、肾、胰指标项参考值甲乙丙

谷丙转氨酶

5—40U /L 90 30 31总蛋白 55—85g /L

40 38 60

葡萄糖 3.9—5.9mmol /L 3.6 3.8 10尿素氮 1.9—7.2mmol /L 1.2 3.O 8.5

3.下列中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活动是 ( )

A .炎热的夏天,人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出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

B .剧烈运动时血液中的乳酸上升

C .干渴时尿量明显减少

D .人少量失血后,血量很快恢复正常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为了保证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如期完工,建筑工人们在盛夏仍挥汗如雨地奋战在工地上,此时他们体内 ( )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6.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的正确的顺序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 ⑤减少尿的排出C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④→③→⑤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 .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HC03-、HP0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 相对稳定

D .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8.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A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 B .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 .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9.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

B .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浆中含量维持稳定

C .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 明显下降

D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10.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

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

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

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

1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C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2.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共同维持的②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③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④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3.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往往造成血中葡萄糖浓度(简称血糖)过

高,且血中胰岛素浓度也偏高。某研究室对过度肥胖的老鼠进行

实验,发现阿司匹林(一种消炎止痛药)可矫正肥胖老鼠的生理缺

失,肥胖老鼠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注射胰岛素,l20分钟内的血

中葡萄糖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对照组老鼠

未服用阿司匹林) ( )

甲:时间为零时服用阿司匹林的老鼠血糖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乙:注射胰岛素使对照组及实验组的血糖浓度在60分钟内明显下降

丙:肥胖老鼠的细胞对胰岛素不起反应,使胰岛素无法调节血糖浓度

丁:服用阿司匹林使老鼠细胞恢复对胰岛素的反应,使胰岛素得以降低血糖浓度

A.甲、乙 B.乙、丙 C.甲、丁D.丙、丁

14.下列对生物代谢的描述中,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

A.糖尿病患者多尿的直接原因,是其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

B.人从5℃环境进入到25℃的温室中耗氧量将增加

C.原核生物因为没有叶绿体,所以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D.韭菜夜晚对水分的吸收量少于白天,是因为夜晚呼吸作用减弱

15.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

A.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发生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C.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多,导致尿量增多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了病变,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能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16.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l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

正确的是 (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min后下降主要是因为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

17

.一健康人在短时间内喝下了大量的浓糖水,在一段时间后被验出

A

l

l t

h i n g

b

e 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试分析在这段时间内,此人不会出现下列哪种现象 ( ) A .血糖浓度升高 B .糖元合成量减少C .口渴 D .尿量增加

18.1921年Ouoloewi 利用心脏灌流装置(如图),研究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信号传递。他让灌流液先经供液心脏,再流入受液心脏,刺激供液心脏的迷走神经,首先引起供液心搏抑制,随之受液心脏也停止搏动。分析该实验的结果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 .该实验中应该用灌流液直接灌注受液心脏,作为对照

B .神经元与心肌细胞质之间是连通的,兴奋或抑制性递质的传递是直接进行的

C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末梢释放抑制性物质,这种物质使供液和受液心脏都停止搏动

D .迷走神经受到刺激,产生双向传导的神经冲动,其一传递给受液心脏,其一传递给供液心脏

19.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两者之间变化的关系与右图走势相符的是 ( )20.能正确描述人体内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有 ( )

①pH 的调节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有关②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是有一定联系的 ③胰岛素是血糖调节中唯一降血糖的激素④维持体温恒定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过程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1.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02的浓度依次为 (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22.正常情况下成人每日水的进出量(单位mL)如下表,下列哪种情况最可能造成水分失衡( )

摄入量

排出量

a .食物1000

b .饮水1200

c .代谢产生的水 300 a’呼吸与皮肤蒸发 850 b’肾排泄l500 C’粪便排出 l50合计 2500

合计2500

A .剧烈运动:当b+c>b’时

B .急性肠炎:当b+c>b’时

C .发高烧:当b+c=b’时

D .正常状态:当b+c=b’时2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C02、血浆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C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 细胞产生胰岛素

D .当外界温度过高时,机体可通过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以降低机体的体温24.结合右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甲曲线表示光合作用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直至相对稳定之间的关系

B .渗透作用失水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C .丙曲线表示DNA 的溶解度随着NaCl 的浓度增加而先减少后

X Y A 耗氧量体温 B 抗原数量抗体数量 C 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索浓度

D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增多之间的关系

D .丁曲线表示人进食后血糖浓度随着时间延长而先升后稳定之间的关系25.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当血液的成分隐定时,人—定不会发生疾病

B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6.2007年3月22 日是第l5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应对水短缺”。世界上约有18%的人喝不上安全的饮用水,每天约有6000人的死亡与水有关。关于水在人体内的生理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体的激索调节过程离不开水

B .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需要水参与

C .产生ATP 的生理过程以及ATP 的合成反应都需要水的参与

D .结合水的比例越高,人体细胞的代谢作用越旺盛

27.某同学将某种激索注射到金鱼的鳃部,金鱼很快失去平衡,浮在水中。此时该同学将葡萄糖加入水中,不久金鱼便恢复正常。注射的激素及其作用分别是 ( ) A .肾上腺素,使血糖过分降低 B .胰高血糖索,使血糖过分升高C .胰岛素,使血糖过分降低 D .醛固酮,使血糖过分降低28。如图为哺乳动物某组织示意图,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成熟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②经过体外细胞培养即可形成细胞株 B .组织胺能使①通透性降低

C .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主要分布在③中

D .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生物膜

29.一健康人在短时间内喝下了大量的浓糖水,在一段时间后被验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试分析在这段时间内,此人不会出现下列哪种现象 ( )

A .血糖浓度升高

B .糖原合成量减少

C .口渴

D 。尿量增加30.肥胖老鼠服用阿司匹林三周后喂食葡萄糖,l80分钟内的血中胰岛素浓度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何者正确(对照组老鼠未服用阿司匹林)? ( )

①肥胖老鼠的胰脏对葡萄糖刺激不起反应,无法制造胰岛素 ②喂食葡萄糖可在15分钟内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

③服用阿司匹林后,老鼠血中胰岛素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 ④服用阿司匹林后,使老鼠胰脏对葡萄糖刺激不起反应,无法制造胰岛素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D.②④二、简答题(共90分)

31. 糖尿病的病因与体内糖类代谢及调节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甲中,①是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___。(2)①所分泌物质④与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____________的关系,

③所分泌的物质⑥与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___________

的关系。可见④、⑤、⑥

三种物质对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从图甲可知,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时除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调节作用外,还受__________的控制。

(3)图乙中的两条曲线是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曲线________________是糖尿病患者的。正常人摄入葡萄糖0.5 h 后,图甲中_________ (填序号)激素的分泌量将达到高峰,而________(填图中序号)激素的分泌量则大大减小,这时体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理过程加快。(4)以下是某同学所做的测定尿糖的实验。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正常人的尿液0.1 mL 和糖尿病病人的尿液0.1 mL ,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班氏试剂1 mL ,混匀后看到两支试中的溶液都呈蓝色,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煮沸2~3分钟。其中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3分)胰岛素是调节人体血糖浓度的重要激素,世界上有数千万人因胰岛素分泌不正常而患糖尿病。请对下述现象进行分析:

(1)目前医生通常用注射而非口服法为糖尿病人补充胰岛素,然而最近国外报道,病人口服特殊胶囊包裹后的胰岛素制剂同样起控制体内血糖浓度的效果,这一事实不支持中学生物教材中关于蛋白质代谢的什么叙述?。

(2)某一正常人被错误注射了超剂量的胰岛素后随即出现大量出汗、接着发生休克的现象。大量出汗的原因是。发生休克的原因是。

(3)为了使更多病人能用上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科学家将胰岛素基因与细菌质粒重组后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大肠杆菌在大量繁殖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胰岛素。此时大肠杆菌的生殖方式是;大肠杆菌进行分裂时,重组质粒也由一个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质粒的这种复制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胰岛素基因在大肠杆菌得以表达的最后步骤发生在。右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4)正常情况下发生①过程的主要原因是。(5)正常情况下发生②过程的主要原因是。

(6)当由于①使血糖含量上升时,A 的分泌会增加,通过作

用,使血糖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当由于②使血糖含量降低时,B 的分泌增加,主要通过促进使血糖恢复至正常水平。

(7)A 的增加会③B 的分泌;B 的分泌增加会④促进A 的分泌,从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33.(10分)如图(1)和图(2)分别为激素调控和神经调控的模式图。

图(1)为下丘脑对人体部分生理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激素,甲、乙、丙、丁表示内分泌腺,数字表示部分生理活动,其中,激素C 的分泌受H 的调控影响。虚线部分表示神

经调控。请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激素或腺体名:A C

丙丁

从图中的调控关系判断,E 可能是

(2)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调节人体的水盐平衡。试说明在饮水过少的情况下,人体血浆渗透压将变,引起下丘脑兴奋,分泌激素,以保证机体水分平衡。

(3)对老年人来说,若图中脂肪的合成量过多,容易积累在血管壁内侧,引起血压升高。测量血压的主要部位是;收缩压数值高于舒张压,这是由于原因造成的。

(4)如果在下图(2)所示的Y 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X 点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次偏转。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青蛙屈肌反射活动。将药物放在X 处,刺激Y ,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Z ,刺激Y ,肌肉不收缩。该实验结果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兴奋在有阻断作用。34.(8分) 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物质代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1)人体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三种物质含量变化如图。据右图描述血糖和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并分析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血糖含量的变化

血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血游离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2)根据所学血糖来源和去路的知识,写出图中血糖在AB 段水平时,血糖的主要来源和去路

(3)对血糖含量变化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11分) 甲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模式示意图,乙图为突触的模式图,据图回答:(1)若甲图A 模式中,内分泌腺为肾上腺皮质部分,其分泌物直接受垂体分泌的_______________的影响,而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2)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引起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这种

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甲图_______(填字母)模式。

(3)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 。体温调节还可以通过C 模式进行,请写出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反射弧。

(4)C 模式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用乙图表示,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递是的,因为⑤中的信息物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由前一个神经元的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的膜。

36.(10分) 糖尿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右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A 和B 代表物质,数字表示生理过程,[ ]内填数字或字母)

(1)激素A 的名称是,激素A 、B 在稳定血糖浓度中的调节作用相互。

(2)图中③和④的调节方式属于调节,⑥的调节方式属

于调节。

e a

n d

A l l t

h

(3)2型糖尿病人是[ ]分泌(相对/绝对)不足。在治疗上应以为主。

(4)过度兴奋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是。用图中所示的编号和物质名称描述造成此变化的原因。血糖浓度变化的同时,血液中脂肪酸的含量也会增加,这是由于(填A或B)物质促进细胞中的这一代谢过程。

37.(11分) 下表是某青年在医院的血液生化检验单,请分析表格中数据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工程中文名称英文缩写结果参考范围单位谷丙转氨酶ALT 190-40U/L 肌酐CRE 1.30.5-1.5mg/dl 尿素氮BUN 14.6 6.0-23.0mg/dl 血清葡萄糖GLU 22360-110mg/dl 甘油三酯TG 21750-200mg/dl 总胆固醇TCH

179150-220mg/dl 血浆总蛋白

TP 73.2

60-83

g/l

(1)该青年生化检验单上显示的血糖浓度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该青年是在大量进食糖类后去进行的血液生化检验,在一段时间后检查发现血糖浓度为90 mg/dl ,请在答题纸方框内画出他在检验后4小时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图。

(3)该青年生化检验单上甘油三酯浓度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是否一定是过多摄食脂肪导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问题奶粉导致众多“大头娃娃”出现,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大头娃娃”在医

院进行上述化验,那么________________项指标一定严重偏低。

38.(8分) 下丘脑和垂体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图中数字标号表示信息传递过程,字母表示激素。据图回答 ([ ]内填图中标号)

(1)图中a 和b 分别代表、。激素b 只作用于甲状腺,这说明激素作用具有特点。

(2)图中由下丘脑分泌的[ ],促进肾脏中对水分的重吸收,最终使血浆渗透压。当血液中c 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量时通过④⑤过程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方式属于调节。

(3)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与c 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分泌量也将增加,导致产热量增

加。

39.(9分)多细胞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细胞活动的相互协调进行的,细胞间建立了复杂而有序的通讯联络关系。细胞可释放一些能引起其他细胞发生反应的信号分子,产生信号分子的细胞称为信号细胞,对某种信号分子发生反应的细胞称为靶细胞。人体通过信息分子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分析下图并回答:

(1)信息分子是细胞之间的“语言”,靶细胞中含有可与专一信号分子结合的_______而发生反应。

(2)信息分子在X、Y、Z系统中传递,Z代表的是:___________。

(3)信息分子①是________,其通过结构________对肾上腺起作用。信息分子③是

____________。

(4)A释放物质的量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

(5)在体内刺激如___________和外界环境刺激如___________的作用下,C会增强,以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6)D的细胞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营养不良常会导致机体组织水肿、免疫力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体的内环境与自稳态章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i

12345678910

C A B A C C A

D D A

11121314151617181920

C D D A A B B B C C

21222324252627282930

A C C D A A C D

B B

二、简答题

31.(1)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

(2)拮抗协同神经系统(下丘脑)

(3)1④⑤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脂肪和氨基酸等)

(4)两支试管未编号加热时间过长

32.(1)蛋白质需要消化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2)过量的胰岛素加速血糖分解。释放的热能多血糖被过多分解,导致低血糖,脑部供能不足

(3)分裂生殖半保留复制核糖体

(4)消化吸收(5)氧化分解 (6)胰岛素促进糖原合成等胰高血糖素肝糖原分解

(7)抑制

33.(1)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垂体 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2)高抗利尿激索

(3)肱动脉心室射血(心室收缩)(4)0细胞之间(突触间隙)

34.(1)①禁食初期,血糖含量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糖含量下降.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

②随着禁食时间延长,血游离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

③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进入姐液,导致血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2)来源: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去路:氧化分解。(3)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5.(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负)反馈调节(2)升高抗利尿激素B

(3)甲状腺素、肾上腺素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

(4)单向 突触小泡轴突末梢 细胞体或树突36.(1)胰高血糖素 拮抗(2)体液神经

(3)B 胰岛素 相对 饮食控制、合适的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为主

(4)升高 延髓糖中枢反射性兴奋,经⑥传至肝细胞,使部分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延髓糖中枢反射性兴奋,经⑤使胰岛素(激素B)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升高,促使⑦肝糖原分解增强,⑨非糖物质的转变过程也增强A 脂肪 脂肪水解37.(1)不正常,可能原因有:

①胰岛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②化验前一次大量食糖

③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不对,如成立,则血糖下降,尿糖上升)(2)

见图。

(3)不正常 不一定.因为过多摄食糖类和蛋白质都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

(4)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偏低,水分大量渗透形成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血浆总蛋白(TP)

38.(1)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特异性

(2)d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降低 反馈(3)肾上腺素

39.(1)受体(2)免疫系统(3)神经递质突触抗原

(4)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5)血糖浓度降低寒冷(或紧急状态)(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6)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7)体内蛋白质合成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抗体合成减少

高中生物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复习题精选(含答案)

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4.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主要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5.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 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⑥ 6.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叙述不正确的() A.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7.下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 述是() A.3和5中都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5层生物膜 C.3和5可以相互渗透 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8.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2.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释放到内环境中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发生结合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D、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 B. 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相互转化需要穿过4层磷脂双分子层 C. 只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发生改变,人体就不会生病 D. 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4.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C.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种类和大小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D.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O2、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内环境 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7.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毛细淋巴管上皮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与淋巴 B. 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分主要通过尿液或汗液排出 C. 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处于收缩状态 D. 感冒病毒的入侵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8.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只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种类和大小 C.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可使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改变D.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9.一项名为“我的皮肤”的生物活性绷带在英国诞生了,它给皮肤烧伤病人带来了福音。该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样本,再让其在特殊的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在患者的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加速伤口愈合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我的皮肤”的获得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

(完整版)人教版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2.细胞内液是指 A.人体内全部液体B.人体细胞内的液体 C.人体循环系统内的液体D.人体细胞外的液体 3.人体的内环境是一个液体环境,但不包括下列哪种液体 A.细胞液B.血浆C.组织液D.淋巴 4.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和组织液 5.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B.淋巴C.食糜D.组织液. 6.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正确关系是 7.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 C.a=c D.a>b+c 8.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9.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10.一金鱼缸中有正常生长的金鱼藻、小鱼,现将金鱼缸密闭,通入适量的C18O2,—段时间后在小鱼体内存在放射性18O的部位有 ①肺②血浆③组织细胞基质④组织蛋白⑤脂肪组织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1.体内细胞外液的流动方向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B.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C.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12.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3.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人教版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单元测试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强化训练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解析】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可以形成血浆也可以形成淋巴,进入淋巴的药物最终随着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物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答案】C 2.内环境的pH调节方式属于 (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免疫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pH的调节主要依靠内环境中的缓冲物质,属于化学物质参与的体液调节,基本不涉及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 【答案】B 3.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 ) ①组织发生水肿 ②组织发生脱水 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浓度增加

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浓度降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导致组织液回渗至淋巴系统的物质(主要是水)减少,发生组织水肿,因而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相对数量降低,浓度相应降低。【答案】C 4.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皱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A.x>y>z B.y>x>z C.z>y>x D.z>x>y 【解析】红细胞在y浓度食盐水中破裂,说明水逆浓度进入细胞,因此x>y,同理在z浓度食盐水中红细胞皱缩,得出x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

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 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 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 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 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 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 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 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 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 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 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 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 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 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 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 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 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 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

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 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巴中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 B.抑制尿液的形成 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 ~ 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K+ 7.下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及答案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 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4.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 6.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习题精练(完美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关于该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分别是组织液、血液和淋巴 B.A液、B液和C液组成人体细胞的体内生活环境——内环境 C.A液、B液和C液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D.体液包括A液、B液和C液以及细胞内液 思路解析:A液位于组织细胞间隙,所以是组织液;B液位于血管,所以是血浆,而不是血液;C液位于淋巴管,所以是淋巴。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体内环境——内环境。体液除了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外,还包括细胞内液。C项中表示的三种液体的关系正确。 答案:A 2.请在下图空白框处填写适当的名词。①~④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内环境渗透压 B.组织液血浆循环系统细胞内液渗透压 C.组织液血浆内环境酸碱度 D.血浆组织液循环系统细胞内液渗透压 解析:淋巴可由组织液形成,并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共同组成了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内环境稳态可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故C 项正确。 答案:C 3.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 )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组织液与淋巴液、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离子浓度差别较小,而蛋白质是大分子,不能随意进出细胞,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浓度差别较大。 答案:B 4.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⑦ B.⑦→⑥→⑤→③→②→① C.⑦→⑥→③→②→① D.①→②→③→⑤→⑦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间接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B 5.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知识点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知识点总结 编写人:张瑞萍班级姓名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0.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 成分 项目 血浆组织液淋巴存在部位血管组织细胞间隙淋巴管 成分来源①从消化道吸收而来 ②从组织液中回渗而来 ③淋巴在左右锁骨下静脉 汇入 ①血浆透出毛细 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代谢 产生 ①组织液渗入毛细 淋巴管形成 ②由消化道吸收而 来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23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A组基础题组 考点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2018山东青岛期初调研)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和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性激素、抗体和淀粉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体温就可以维持正常 C.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 D.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进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 3.(2018河北武邑中学三调)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B.该“媒介”的稳态包含理化性质和成分的动态平衡 C.调节该“媒介”稳态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D.该“媒介”pH的稳定与C O32-和HP O42-等离子有关 4.(2018山东淄博一中期中)人体稳态的维持是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产生的乳酸会使细胞外液的pH显著降低 B.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细胞外液中K+和C1-的浓度 D.人体处于稳态时,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考点二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 5.(2017课标全国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1、阐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4、重点: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及各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要点梳理】 要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体液的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要点诠释】 (1)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所以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血浆(液体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血细胞(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浆中的物质除大分子蛋白质外,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的组织液还可以重新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回血浆中,少部分(约10%)则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又进入血管成为血浆。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通过细胞膜进行物质交换。 (3)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07:53~15:17 ①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血浆、组织液、淋巴及细胞之间的关系 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 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要点诠释】 (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中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外环

境是我们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体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液体环境。 (2)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细胞的外环境是细胞外液,即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也就是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 内环境是细胞内液。因此内环境是相对人体外界环境而言的,相对于细胞来说是外环境。但人的呼吸道、肺泡腔、 消化道、泪腺、输卵管、输尿管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气体或液体都应视为外部环境。也就是说体内的 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的液体。 (3)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外延和内涵相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 细胞生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水,血浆中约 90%为水。 (2)气体,其中以氧气和二氧化碳最为重要。 (3)各种无机离子,其中 Na +、Cl -、K +、Ca 2+、HCO 3-和 HPO42-的量较多。 (4)有机化合物,如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 (5)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 (6)细胞代谢的废物,如氨、尿素等。 故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 kPa , 相当于生理盐水(0.9%的 NaCl 溶液)的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血浆中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如: 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 等。 (3)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实现的。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是 37℃,由于炎症引起体温过高,超 过酶的最适温度,导致体内代谢反应速度减慢,从而出现不思饮食症状。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要点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 (2)内环境的各种变化都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 36.5℃~37.5℃;血液的 pH 变化范围为 7.35~7.45;血浆渗透压一般为 770 kPa (37℃时);血糖正常水平为 80 mg /dL ~120 mg /dL 等。 (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反馈调节。 反馈就是一个系统本身工作产生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进入这一系统,指导这一系统的工作。例如,夏日 炎炎,体内产生的热引起发汗而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各种酶促反应的产物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反应就会达到平衡, 如果把产物取走,反应又可进行。这两例都是反应的产物反过来抑制反应的进行,是“负反馈” 另一类是反应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1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Word版含答案

课时作业(十二)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增多 B. 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 C.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中不可能出现血红蛋白 D. 毛细血管壁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答案 B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所以血浆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 压升高而增多,A 项正确;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B 项错误;血 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所以人体血浆中一般不会出现血红蛋白, 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D 项正确。 2. (2017 ?长春二模)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 B. 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C. 内环境相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和淋巴的量相等 D. 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答案 B 解析 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对稳定时,组织液进入血浆的量多于进入淋巴的量, C 项错误;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 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D 项错误。 3. (2017 ?江西调研)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 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 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C 项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所 ) A 项错误;稳态是机体进行 B 项正确;当内环境相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内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4)血液中的物质不一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不同体细胞所处内环境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渗透压:分为离子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 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 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 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2019·临川模拟)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解析:选D 果糖属于单糖,人体的血浆中可能出现果糖;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人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部分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中;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是人胚胎时期机体合成的两种蛋白质,正常成人血液含量极少,癌症患者体内的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含量比正常人要高些,检测人体内环境中的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含量可以作为癌症诊断的指标,但是要确诊还需要相关的病理检查。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摄入过咸的食物,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 D.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解析:选B 摄入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浓度增大,渗透压升高;人体内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细胞内液中的水可经组织液进入血浆,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即血浆中的水分可来自细胞内液、淋巴和组织液;当人体内尿酸含量过高时会引发痛风,是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引起的,属于稳态失调现象。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无机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K+维持的 解析:选C 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失水;丙酮酸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中;血浆中的HCO-3、HPO2-4参与缓冲对的组成,维持血浆pH的稳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由Na+和Cl-维持的,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4.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媒介”,下列关于该“媒介”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的调节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属于小分子物质,可存在于该“媒介”中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试题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一、选择题25小题(50分) 1.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2.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胰岛B细胞受损出现尿糖 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pH由7.42下降到7.38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4.下列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5.右图中当环境温度从25 ℃降到3 ℃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尿量及酶活性 的变化曲线分别为() A.①②③B.①③③C.③①②D.①①② 6.硝酸甘油(C3H5N3O9)在医药上用作血管扩张药,是预防和紧急治疗心绞痛的特效药。 该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是舌下含服而不是吞服,将药片含在舌下,硝酸甘油溶于水后,立即通过舌下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最终到达心脏血管壁外的平滑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释放NO,NO可调节平滑肌的收缩状态,使血管舒张,从而在几分钟内缓解心绞痛。在上述整个过程中,硝酸甘油至少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A.5 B.7 C.10 D.14 7.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②中含激素、呼吸酶、乳酸、CO2等物质 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③,再进入④ D.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8.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 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9.下面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 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 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10.右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 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 是() A.ab段上升是由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 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 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老年人骨质疏松病 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第一章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 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 分的液体增多? A.① B.② C.③ D.④ 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 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老年人骨质疏松病 4.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 B.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C.包括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 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pH值 D.渗透压 7.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能渗出毛细淋巴管壁成为组织液8.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10.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11.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笔记)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内环境的组成 ①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组织液(细胞间隙液)、淋巴等体液 ②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注:【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组织液液只能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内】 ③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无机盐浓度)在37度时约为770kpm,相当于生理盐渗透压(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②、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3)温度(37℃,波动一般不超过1℃) 三、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①代谢活动均在细胞中进行,故细胞中CO2浓度最高 ②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 四、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神经 ----- 体液 --- 免疫共同调节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属于内环境。 ★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 组织细胞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组织液 【组织水肿】 (1)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2)组织水肿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