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
诵读欣赏《诗经二首》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设计:正衡中学王晓娴)

名著推荐与阅读《格列佛游记》

学习目标

1、能说出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能说出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立意。

3、能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写作手法,并由此对社会和人生有新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阅读《格列佛游记》,浏览全书,精读精彩部分,写一篇读后感。

2、利用网络等途径,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

课堂学习

导入:《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一双清纯的眼睛,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人情,今天我们透过格列佛的双眼可以看到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踏上格列佛的旅程吧。一、走马观花

1.请你简单介绍一下《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格列佛游历了哪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归纳做成读书卡片。

二、精彩回放

请你任选一个国家,讲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要求:语言流畅,情节完整,细节生动。

小组活动,交流精彩故事,推举讲故事代表。

小组代表比赛,学生评价,选出最佳故事大王。

三、深入研讨

1.你觉得格列佛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具体故事情节说说。

2.你认为作者通过格列佛的游历表达了什么思想?

3.请你就写作上的一点谈谈《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

4.在《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桃花源记》《镜花缘》中任选一部,比较和《格列佛游记》的异同。

学生在1、2和3、4题中各选一题小组讨论,做好讨论记录和问题总结。

各组交流看法,提出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教师做好引导。

因时间关系来不及讨论的问题或未讨论充分的问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四、整体评价

谈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透过格列佛的双眼看到了什么?从中获取的收获有哪些?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

五、课后作业

选择感兴趣的段落再读《格列佛游记》,修改完善读后感。

最新五年级小学生“经典诵读”修订稿(电子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生“经典诵读”修订稿(电子版) 五年级 修订者: 目录 (一)古诗20首 1、《乌衣巷》(唐)刘禹锡 2、《念奴娇·昆仑》毛泽东 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4、《菩萨蛮·黄鹤楼》毛泽东 5、《雪梅》(宋)卢梅坡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7、《朝天子、咏喇叭》(明)王磐 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9、《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 10、《山居秋暝》(唐)王维 11、《望岳》(唐) 杜甫 12、《春望》(唐) 杜甫 13、《念奴娇·赤壁怀古》(宋) 苏试 1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宋)苏轼 15、《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6、《登岳阳楼》(唐)杜甫 1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18、《满江红》(宋)岳飞 19、《虞美人》(南唐)李煜 20、《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 (二)成语40条 (三)歇后语20条 (四)对联20条 (五)名人名言20条 (六)警句20条 (七)现代诗歌10篇 (八)现代美文10篇 (九)古文10篇 (十)《增广贤文》节选 (一)必背古诗20首 1、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2、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3、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译文】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就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得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1、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暝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最后一句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2、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释】 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逢:遇到。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本指春天的早上,这里泛指春天。 ④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青天。 【译文】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3、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首元曲选自王实甫《西厢记》,莺莺一上场唱的第一支曲子《端正好》便通过她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这种痛苦压抑的心情。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选取了几样带有季节特征的景物:蓝天的白云、委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落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是千古名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莺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离泪涟涟,宛然如见。 【译文】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4、易水歌(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战国时代卫国人,喜读书,好剑术,是当时有名的勇士。荆轲为燕太子丹谋刺秦王赢政,出发时,燕太子丹和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朋友高渐离击筑(一种乐器),荆轲唱了这首歌,表现了舍已救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千古名句激励了不少后代的仁人义士慷慨赴死,从容就义。 【译文】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5、蜀相 (唐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曲三首

13、诗词曲三首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作者,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 2、基本能力: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升华: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赏析名言警句,背诵全文;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设计:3课时(总26--28课时) (一)行路难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句含义。 2、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感知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2、能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美,提高鉴赏古诗能力。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学习作者充满自信又乐观进取的精神。 3、引导学生能乐观面对人生的不如意。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设计理念 1、“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良好的老师讲解,优异的老师示范,伟大的老师启迪激励。”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精神生命的意识。师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作者的生命之脉;通过涵咏、揣摩去体悟语言符号所蕴涵的生命意象。进而要求学生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成为自己生命里的一部分。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给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在听、读、说、找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教学设计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渔舟唱晚》) 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和他的诗与酒联系在一起。和李白并称“双子星座”的另一位

五年级经典诵读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古诗背诵 1.《山行》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小儿垂钓》 胡令能(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 3《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悯农》(其二) 李绅(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江南春》 杜牧(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乐游原》 李商隐(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7《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8《江上渔者》 范仲淹(北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泊船瓜洲》 王安石(北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北宋)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1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2《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3《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4《夏日绝句》 李清照(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5《示儿》 陆游(南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湖上 【元】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7.春暮 【宋】曹豳(bīn)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18.琴诗 宋代: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9、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0、虞美人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导学案2(含答案) 导读:《使至塞上》作者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世称“诗佛”,他的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为“王孟”。苏轼评其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 《黄鹤楼》作者崔颢,唐代诗人,作品有《崔颢集》。 《归园田居》作者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田园诗人之一。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候骑(jì)燕然(yān)崔颢(hào) 萋萋(qī) 晨兴(xīng) 荒秽(huì)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征蓬出汉塞:随风远飞的枯蓬。(2)萧关逢候骑:侦察骑兵。 (3)日暮乡关何处是:故乡。(4)晨兴理荒秽:杂草。 4.阅读诗歌,按照原文填空。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整体感知。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

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黄鹤楼》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发日暮怀归之情。全诗气象雄浑,意蕴深厚。 《归园田居》从表面上看是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实质上,是表现自己不与那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合作探究 问题一:《使至塞上》一诗中“征蓬”和“归雁”各有什么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问题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受到后人高度赞赏,这句诗好在何处?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八年级语文教案-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基础 知识、练习、拓展 八下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一、字音字形:(一)字音:谢I(tiǎo)酣(hān)扁(piān)舟饯 (jiàn)别校(jiào)书蓬莱(péng lái)二词语解释:高楼:即题“谢I楼”,南齐诗人谢I官宣城(即宣州,今属安徽)太守时所建。蓬莱:指秘书省。李白族叔李云官秘书 校书郎。清发:清新秀丽。逸兴:超逸的意兴。散发:不 戴冠簪子。指散漫无拘束。扁舟:小船。弄扁舟,指归隐江湖。三、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谪仙人(指 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 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背景:此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于上年在幽州目睹安禄山阴谋叛乱之嚣张气焰,忧心忡忡,游历河北河南后,于本年秋从汴州梁园(今河南省开封市)来到宣州(今 安徽省宣城县),恰遇李华以监察御使来宣城办事,共登谢I 楼,乃作此诗。四、课文内容分析:(一)题目解说:这首 诗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谢I楼:在今安徽宣州,又名北楼、谢公楼,是南朝齐谢I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也是谢I高斋地。他曾在此送友,后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谢I,是

李白很佩服的南朝齐代杰出诗人。唐懿宗咸通年间,改名为叠嶂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书:秘书省校书郎(专掌图书收藏、校勘及抄写事务)省称。叔云:李白族叔李云 (华)。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y’n)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二)结构分析:开头说:以往的岁月已经弃我而去,无法挽留;如今的岁月却只能使人心烦意乱,忧心忡忡。 接下来却陡然一转,写秋高气爽、寥廓明净的天空,如此壮阔明朗的景色,使诗人不觉烦忧顿释,精神为之一振,“酣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五、六两句又从胸中情转到眼前景。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以谢I自喻,说自己的诗像谢I一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七、八两句就“酣 高楼”进一步渲染,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可以登上青天揽取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 丈的情感转折,正是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所造成的必然。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为坚持自己理想,保持人格清白,誓不与昏乱现实妥协的决心。(三)整体感知:

(完整版)五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六)《醉花阴》《声声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醉花阴》《声声慢》 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醉花阴》《声声慢》 1.小组互助学习运用“学古诗四步法”,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2.小组汇报成果,师生共同分析。 3.放课件,师诵读诗句。 4.找出最喜欢的诗句读一读,并说从中感悟到什么? 5.介绍作者李清照。 6.指导背诵。 三、交流课外积累或收集的相类似的其他诗歌 四、总结 附古诗词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经典诵读(七)《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教具学具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词 二、学习《塞下曲其二》《游子吟》 1.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朗读诗歌: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3.展开丰富的想像力,用你的语言来描绘你所想像到的画面。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最新语文教案:诗词曲三首导学案 课题:诵读欣赏《 诗词 曲三首》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3. 背诵三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 1. 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初步理解诗的炼字和诗的句法。 3. 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手法。 【学法指导】 查找有关作者资料,联系写作背景,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和诗后简评,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并在横线上补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jiàn()别酣()高 楼péng lái ()()塞() 下举杯xiāo()

愁扁()舟燕()然未勒() 2.简介三位作者和写作背景。 3.认真阅读《诗词曲三首》,思考诗人分别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云》 《渔家 傲》 《天净沙?秋 思》

4.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1. 导入 2.资料平台 请同学们分别介绍李白、范仲淹、马致远及其三首 诗词 曲创作的背景。 3.百家争“诵” (1)反复诵读《诗词曲三首》,结合书下注释或参考相关资料,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正确说出三首诗词曲的意思。 (2)有感情地诵读三首诗词曲,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4.“意”想天开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你还读出了哪些场景,哪些意境,哪些情感? 5.小结 三、课堂巩固 1.《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 字:;诗中李白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愁多 的诗 句:, 。 2.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

五年级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大学》

五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大学》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二章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第三章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第四章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五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暑期一日一练)2020届中考语文 诗词曲三首练习(无答案) 新版 新人教版

诗词曲三首 (一)《观沧海》 赏析品味: 1、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2、“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3、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品味: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3、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_____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 的豪情壮志。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品味: 学生思考:散曲有三个层次的意思,请说说三个层次分别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以“”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怒”字还把河水,“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之情。“山河表里潼关路”一句,暗示潼关的,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的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何等令人“伤心”啊!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四)背诵诗词曲三首并默写其中的名句 答案:(一)《观沧海》 2.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3.“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4.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篇目

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五年级上学期经典诵读篇目 第一部分:《老子》(选读) 1、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道虚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3、道无形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4、道育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清静无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处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欣赏《使至塞上》、《黄鹤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二、诵读欣赏《使至塞上》 1.简介作者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作家,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诵读,理解诗意。 ①创作背景介绍: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②教师范读〈〈使至塞上〉》,学生集体诵读。注意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③学生试说说每句诗的大意 明确: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诗词曲三首》教案()

诗词曲三首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富有特征的景物描写。 3、训练诗的诵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为难点,目标3为重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二、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注意字音。 2、明确读音:酣揽朝扁燕 3、播放录音,学生听、体会。 4、竞赛朗读。 三、分发讲义,自主赏析。 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查资料,了解李白; ②理解“抒情、送别、点题、想象、写愁、逃避现实”的句子;

③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2、《渔家傲》 ①理解写景与抒情;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3、《天净沙·秋思》 ①理清写景与抒情的句子; ②结合诗后简析,进一步领悟诗意;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自主练习与检测》上的本课文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宣州谢脁楼 饯别校书叔云 逃避 写愁 点题 送别 想象 抒情 渔 家 傲 天净沙 ·秋思 游子思乡 悲凉秋景 抒发情怀 描写 秋景

附译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大风万里吹送秋天南归的雁,面对此景,正可以在高楼尽情畅饮。你的文章刚健清新,我的诗歌像谢朓那样清新秀发。都满怀豪迈超逸的兴致,雄心壮志飞动,想要上青天摘取明月。抽出宝刀去砍断流水,水流得更急。举起酒杯借酒销愁,结果反而愁上加愁。人生在世不如意,我明天早上就散着头发,归隐江湖。 《渔家傲》译文 边塞的秋季到来风景奇异,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没有留恋之意。号角声吹起,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也四面响起。在像屏障一样的群山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大门。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家乡,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归去还没有日期。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在边塞守边的将士在夜深久久不能入睡,将军长满了白发,战士悄悄流泪。 《天净沙?秋思》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傍晚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桥畔上住着几户人家,在荒凉的古道上,在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 悲痛到极点的游子还在天边极远的地方。

五年级经典诵读古诗

五年上学期经典诵读 第一周 偶成 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第二周 观书有感(其二)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第三周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第四周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关雎 先秦《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第五周 蜀相 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蒹葭 先秦《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 主备人:卫志华单位:大港中学审核人:张琳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 正课: 一、朗读《行路难》。 二、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四、赏析。 (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 “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

(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 (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小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六、板书设计 行路难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昂扬激越豪迈乐观) 课后作业

初中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学案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古诗 三首》教学案教案 导读:第一单元诵读欣赏《行路难》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2:体会李白诗风,感悟诗意。正课:一、朗读《行路难》。二、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了解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四、赏析。(1)前四句为全诗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如此呢?(联系背景)(2)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冰

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如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受诏入京后,皇帝却没有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性格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3)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4)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诗人用“长风破浪”比喻其宏伟抱负,接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直挂云帆济沧海”由乘长风破万里浪推演而来,创造出一个雄浑阔大的意象,融入了诗人“辅弼天下”,大济苍生的宏伟蓝图。(5).学生再读这首诗歌,背诵。五、小结: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六、板书设计行路难停杯、不食、拔剑、茫然——忧郁悲愤冰塞黄河、雪满太行——应题“行路难”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昂扬激越豪迈乐观)课后作业背诵

中华诵五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

第一单元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夏意 【北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闲居初夏午睡初起 【南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增广贤文》(一) 第1则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第2则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第3则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第4则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第5则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6则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第7则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第8则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第9则 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第10则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洋深。 两人一条心,有钱堪买金。 一人一条心,无钱难买针。 第11则 莺花犹怕春光老, 岂可教人枉度春。 第二单元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 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 叶间坠露声重重。 钟山即事 【北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 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 《增广贤文》(二) 第12则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第13则 客来主不顾, 应恐是痴人。 第14则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五年级上册经典诵读10首 1、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2、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3、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四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1、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本单元中我们一起了解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金龟子以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其实,在古代诗歌中,也有歌咏动物的古诗,一样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诵读三首诗(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小组内自由朗读,要正确读音、断句。 3)、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简介三位作者及写作背景(可结合书下注释和有关参考资料),小组之间进行抢答 3.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4.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如作者写出了这些动物的哪些特点?你知道这样写的原因吗? 5.品析鉴赏(可以从诗句的理解、所表达的情感、重点字词的深层含义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来谈。) 6.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2、当堂训练 当堂背诵并试着默写这三首古诗 蝉孤雁 鹧鸪

拓展:1、你还能说出哪些咏物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这些动物们这么有灵性,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们? 3、归纳小结 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关爱生命”,让我们用我们的行动给这不变的主题做最形象的注解。

诗词曲三首(教师用)

「:扬中市第一中学 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校训*自《不息 课题:诗词曲三首 主备人:许梅琴 课型:新授 审核人: 导学案部分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2. 理解诗人表达的感情。 3. 背诵这三首诗词曲。 【学习重难点】关键字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学法指导】诵读一品味一探究法 【学时安排】二课时 授课时间:3月16日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朗读课文三遍,完成练习。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在导学案的空白处抄写三遍。 揽明月( )弄扁舟( )饯别( )郁闷( )塞下( ) 燕然未勒( )羌管( )? ? ? 2. 根据课文注释,完成填空。 (1) 李白,字 _____ ,号 __________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世称“ ______________ (2) 范仲淹,字 _______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3) 马致远,号 _______ ,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3. 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大雁向衡阳方向飞去。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秋末冬 初大雁向南至此不再南飞。 “燕然未勒”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后汉书》记载有窦宪追击入侵的单 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4. 关于元曲: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 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 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 元代出现了杂剧四大家:最杰 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 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 。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 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 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 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 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 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 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 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5. 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二、课堂助学 (一) 导入 (二) 检查预习情况 (三) 学习新课 审批人: 教学活动思 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