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泻下清热药

泻下清热药

泻下清热药
泻下清热药

泻下清热药

一、A1 型题

(1)大黄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证,宜用:A.蜜制大黄

B.醋制大黄

C.生大黄

D.大黄炭

E.酒制大黄

谜底 D

(2)大黄用于治疗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宜用:

A.生大黄

B.醋制大黄

C.蜜制大黄

D.大黄炭

E.酒制大黄

谜底 A

(3)大黄用于治疗瘀血证,宜用:

A.大黄炭

B.醋制大黄

D.蜜制大黄

E.酒制大黄

谜底 E

(4)具有泻下、软坚、清热浸染的药物是:

A.大黄

B.番泻叶

C.芒硝

D.芦荟

E.郁李仁

谜底 C

三、B1型题

1)大黄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证,宜用:A.蜜制大黄

B.醋制大黄

C.生大黄

D.大黄炭

答案 D

(2)大黄用于治疗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宜用:A.生大黄

B.醋制大黄

C.蜜制大黄

D.大黄炭

E.酒制大黄

答案 A

(3)大黄用于治疗瘀血证,宜用:

A.大黄炭

C.生大黄

D.蜜制大黄

E.酒制大黄

答案 E

(4)具有泻下、软坚、清热作用的药物是:A.大黄

B.番泻叶

C.芒硝

D.芦荟

E.郁李仁

答案 C

(5)具有润下通便、利水消肿作用的药物是:A.大黄

B.番泻叶

C.芒硝

D.芦荟

E.郁李仁

答案 E

(6)不宜与芫花同用的药物是:

A.甘草

B.大枣

C.乌头

D.玄参

E.细辛

答案 A

(7)既能逐水退肿,又能祛痰利咽、蚀疮的药物是:A.京大戟

B.甘遂

C.商陆

D.巴豆

E.芫花

答案 D

(8)功能泻下,清肝,杀虫的药物是:

A.番泻叶

B.大黄

C.芦荟

D.芒硝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9) 单味泡服,小剂量缓泻、大剂量攻下,用治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的药是:

A,郁李仁

B.火麻仁

C.番泻叶

D.芒硝

E.芦荟

答案 C

(10) 既能润肠道便,又兼有滋养补虚作用,用于治疗肠燥便秘的药是:

A.桃仁

B.杏仁

C.郁李仁

D.火麻仁

E.瓜蒌仁

答案 D

(11)既能利水消肿,又能润肠道便,可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及肠燥便秘的药物是:

A.火麻仁

B.郁李仁

C.桃仁

D.瓜蒌仁

E.柏子仁

答案 B

(12) 治疗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

甚则神昏谵语者,宜选用:

A.火麻仁、郁李仁

B.石膏、知母

C.麝香冰片

D.大黄、芒硝

E.黄柏、黄连

答案 D

(13)既能泻下逐水,又能破血消癥,可用于治疗水肿、癥瘕痞块、瘀滞经闭的药物是:

A.京大戟

B.芫花

C.甘遂

D.巴豆

E.千金子

答案 E

(14) 既能泻水逐饮,又能消肿散结,可用于治疗水肿,胸胁停饮及痰火凝聚的瘰疬痰核者是:

A.商陆

B.甘遂

C.芫花

D.京大戟

E.千金子

答案 D

(15) 下列各组药物均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功效的药物是:A.商陆、芫花

B.甘遂、大戟

C.千金子、巴豆

D.番泻叶、大黄

E.芦荟、芒硝

答案 B

(16)下列各组药物均具有泻下攻积功效,基本无毒的药物是:A.商陆、芫花

B.甘遂、大戟

C.千金子、巴豆

D.番泻叶、大黄

E.芦荟、商陆

答案 D

(17) 功能泻下、清热、软坚的药物是:A.大黄

B.巴豆

C.番泻叶

D.芦荟

E.芒硝

答案 E

(18)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

A.泻下通便、破血消癥

B.泻下通便、攻逐水饮

C.泻下通便、清热利湿

D.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E.泻下通便、去积杀虫

答案 D

(19)既能清热泻下、清热解毒,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A.丹参

B.连翘

C.芒硝

D.大黄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20)大黄与芒硝均具有的功效是:

A.清热、泻下

B.活血、解毒

C.润下、软坚

D.泻水、逐饮

E.润肠、杀虫

答案 A

(21) 具有清热、泻下、软坚等功效的药物是:A.大黄

B.芒硝

C.番泻叶

D.芦荟

E.金银花

答案 B

(22) 火麻仁、郁李仁的共同功效是:A.滋养补虚

B.润肠通便

C.行气通便

D.养阴通便

E. 利水消肿

答案 B

(23) 甘遂、京大戟共同的功效是:

A.泻水逐饮、杀虫、疗疮

B.泻水逐饮、去积、蚀疮

C.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D.泻水逐饮、祛痰、蚀疮

E.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答案 C

(24) 泻下药中不具毒性的药物是:A.甘遂

B.芫花

C.商陆

D.牵牛子

E. 大黄

答案 E

(25) 属于“十八反”配伍性禁忌的药物组对是:A.人参—商陆

B.五灵脂—牵牛子

C.甘草—大戟

D

.瓜蒌—甘遂

E.贝母—芒硝

答案 C

(26) 属于“十九畏”配伍性禁忌的药物组对是:

A,海藻—芫花

B.甘草—芒硝

C.牵牛子—巴豆

D.人参—大黄

E.白敛—千金子

答案 C

(27) 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宜选用的药物配伍组对是A.芒硝—干姜

B.芒硝—巴豆

C.大黄—附子

D.大黄—芒硝

E.巴豆—吴茱萸

答案 C

推荐:执业医师考试免费试听课,真正好机会A.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B.泻水逐饮、祛痰止咳

C.泻水逐饮、去积杀虫

D.泻水逐饮、祛痰利咽

E.泻水逐饮、杀虫蚀疮

(1) 大戟的功效是:

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探析

赵炳南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探析标签:名医经验;赵炳南;清热除湿汤;急性湿热性皮肤病 已故名老中医赵炳南先生是我国中医皮外科泰斗,是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在广泛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在诊治皮外科疾病的理法方药中有许多创新,其中清热除湿汤就是赵老治疗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的基本经验方。现将赵老的相关经验介绍如下。 1 将温病学理论渗透于皮肤病的辨证体系 赵老在传承前人中医疮疡外科辨证思想的基础上,将温病学的辨证体系特别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湿热辨证引入皮损辨证中,形成了现代中医皮肤病的辨治体系。如把温病学三焦湿热证按湿与热的多少分类而治的方法用于湿热性皮肤病治疗中。以湿疹为例,症见发病急,病程短,口渴,心烦,皮损潮红,焮热肿胀,继而粟疹起片或水疱密集、瘙痒无度,为热盛型,治宜清热利湿,代表方为清热除湿汤。方中重用白茅根、大青叶和生地黄清热凉血;龙胆、黄芩、生石膏清热泻火;车前草、六一散清热利湿。若皮损表现为斑疹隐隐,虽无温病之出血症状,但亦是热迫血壅之结果,必佐以凉血,药用龙胆、黄芩、车前草、生地黄、白茅根、大青叶、生石膏为主;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皮损增厚变粗,抓痕重,顽固瘙痒,全身无明显症状,或见苔白腻,为湿盛型,治以健脾利湿,佐以清热,药用厚朴、陈皮、茯苓、黄柏、苍术、车前草、泽泻为主;若湿邪久蕴,由急性变为亚急性,皮疹泛发,呈米粒大、红色丘疹或水疱,糜烂渗液的湿疹,为湿热并重型,治以清热利湿并重,药用龙胆、黄芩、黄柏、茵陈、栀子、车前草、泽泻、生地黄等。 临证中,赵老既注重整体辨证,也注重皮损辨证。临床上,急性湿热性皮肤病,其皮损往往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红斑表明血分有热;红色丘疹为心火过盛,外感风邪的表现;红色小水疱表明有湿热;糜烂渗出也是湿热的表现。其病因病机乃火热、血热、湿热相合,作用于皮肤,形成上述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特有的皮损表现。因此,治法应清热泻火、凉血利湿。 2 异病同治,知常达变 赵老不仅用清热除湿汤治疗急性湿疹,也用其治疗过敏性皮炎、药疹、带状疱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玫瑰糠疹等多种急性湿热性皮肤病。病程短、病势急者,皮损多为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渗出,且伴有心烦、口渴、大便干、小便黄等,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略数。中医辨证 为湿热壅盛、热重于湿型者,均可用清热除湿汤加减进行治疗。如针对湿疹、接触性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急性发作时,感染重者加金银花、蒲公英、板蓝根;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苦参;大便干者加大黄;如带状疱疹加板蓝根、薏苡仁、马齿苋等以加强抗病毒治疗;若伴有疼痛者,酌加延胡索、川楝子等理气止痛之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

《中药学》习题:清热药(一) 一、A1 型题 (1) 治疗疟疾寒热兼感暑邪者的最佳药物是: A柴胡 B青蒿 C黄芩 D白薇 E鸦胆子 答案 B (2)既能清暑热.又能退虚热的药是: A 银柴胡 B艽 C地骨皮 D青蒿 E白薇 答案 D (3)连翘除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外,还能: A除湿止痒 B利尿消肿 C活血止痛 D清肺利咽 E消痈散结 答案 E (4)鱼腥草除具有清热解毒消痈之功外,还能: A祛瘀 B下乳 C利尿 D除痹 E通便 答案 C (5)蒲公英除消痈散结外,还能: A生肌敛疮 B杀虫止痒 C利湿通淋 D泻肝胆火 E凉血消斑 答案 C (6)黄芩、黄连与黄柏三药功效共同点是: A泻火解毒 B凉血止血 C清热安胎 D清热利湿 E清泻相火

答案 A (7)既能泻实火,又能退虚热的药是: A黄芩 B艽 C黄柏 D生地 E山栀 答案 C (8)鸦胆子的用量用法是: A 3-10克,先煎 B 3-10粒,煎服 C 0.5-2克,吞服 D 1-15粒,后下 E 10-30粒,吞服 答案 E (9)功能清热解毒,既可治疗肠痈,又可治疗肺痈的药是:A红藤 B鱼腥草 C败酱草 D丹皮 E桃仁 答案 C (10)功能清热解毒而长于治疗烧烫伤的药物是: A山慈 B败酱草 C四季青 D半边莲 E白花蛇舌草 答案 C (11)善治冷积久痢,对阿米巴痢疾有良效的药是: A白头翁 B皮 C马齿苋 D鸦胆子 E黄连 答案 D (12)银柴胡的功效是: A清血热,退虚热 B除湿热,清疳热 C退虚热,清肝热 D退虚热,清疳热 E清实热,除虚热 答案 D (13)生地黄除能清热凉血外,还能:

中医清热药的功用分类及适应症

中医清热药的功用、分类及适应功清热 - 此类药物寒凉泻热、苦寒清解、作用偏里,能使深入气血、内蕴脏腑的实火热毒以及湿热之邪得以清解消散,有泻火、凉血、解毒、燥湿及退虚热等功效,以治疗里热证为目的。部分清热药还

兼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化痰散结、利胆退黄、生津止渴、滋阴润杀虫止痒、利水通淋、祛暑截疟等作用。凉血止血、燥、活血化瘀清热 -分类及适应证清热燥湿药、根据药性及适应证的不同,一般分为清热泻火药、 5类。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清虚热药①清热泻火药。以清泻气分实热及肺、胃、肝经实火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的气分实热证,以及栀子、知母、肺热喘咳、胃火牙痛、肝火目赤等证。常用药有石膏、芦根、天花粉、竹叶、寒水石、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熊胆、千里光、炉甘石等。②清热燥湿药。寒能清热,苦以燥湿,故有清热燥湿及泻火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泻痢、带下、淋痛、热以及实火热毒引起的目赤、咽肿、疮痈、疔毒等证。常用药有痹,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秦皮等。③清热凉血药。多为咸寒之品,咸以入血、寒能清热,故有清解血分热毒的作用。主要用于热入心包、内陷营血的血分实热证。见高热不退、斑疹吐衄、神昏谵语、舌绛而干。常用药有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④清热解毒药。多为苦寒清解之品,于清热泻火之中兼有解毒散结的作用。主要用于实火热毒所致的痈肿疔毒、喉痹痄腮、目赤癌肿等证。热毒血痢、肺痈肠痈,以及蛇虫咬伤、斑疹丹毒、咽痛、常用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蚤休、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鱼腥草、红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头翁、四季青、射干、马勃、山豆根、土茯

清热药归纳总结 第二章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功效方面归纳: (1)清热泻火:①力强:石膏、栀子;②次之:知母;③平和(弱)芦根、天花粉、竹叶。从性味上分,辛寒清气者石膏,甘寒清气者知母,苦寒清气者栀子。 (2)清肝热:①代表药:夏枯草、栀子 ②明目:夏枯草、决明子、青葙子、密蒙花、谷精草。 (3)清肺胃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4)清心热:栀子仁,竹叶卷心、连翘心、水牛角 (5)清胃生津:知母、芦根、天花粉。 (6)清热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7)解暑:鲜荷叶、西瓜翠衣、绿豆、金银花霜。 (8)抗肿瘤:夏枯草、天花粉。 2.常用要药 1清解阳明经气分实热之要药:石膏、知母。 2)清热除烦之要药:栀子 3)疗瘿瘤瘰疬之要药:夏枯草 4)清肝明目,疗目珠疼痛之要药,夏枯草、决明子。 (3)常用配伍药对 清热泻火:石膏与知母; 芦根与天花粉栀子与黄芪。 2)清热除烦:栀子与淡豆鼓。 3)清泻肾火:知母与黄柏 4)清肺止咳平嘴喘:石膏与杏仁。 5)利湿退黄:栀子与大黄、茵陈。 6)肝火目赤肿痛:夏枯草与栀子。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从功效方面归纳 l)代表药:黄芩、黄连、黄柏。 2)清肝胆湿热,泻肝胆实火:龙胆。 3)祛风燥湿止痒:苦参、白鲜皮、( 三黄)。 4)既燥湿收敛,标本兼治,又无留邪之弊:秦皮、椿皮。 5)降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黄芩、龙胆。 (2)常用要药

1)清热燥湿,湿热诸证要药:黄芩、黄连、黄柏。其中: 黄芩善清上焦湿热,为泻肺火要药; 黄连既清中焦湿热,又泻心胃二经实火,治湿热泻痢,呕吐痞满之要药;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为泻肾中相火之要药。 2)泻肝胆湿热实火,清肝胆湿热要药;龙胆。 (3)常用配伍药对 1)湿热诸证,泻痢,温病火热毒证:黄芩、黄连与黄柏。 2)邪伏少阳黄芩与柴胡。 3)安胎:黄芩与白术。 4)燥湿止痢,治泻痢后重:黄连与木香。他让 5)泻相火,清虚热: 黄柏与知母。 6)肝胆实火、湿热黄疽: 黄芩与龙胆; 栀子与龙胆。 7)湿疮湿疹: 苦参与白鲜皮; 黄柏与苍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1)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温病发热的药物 1)防治温病: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贯众、四季青、穿心莲。 2)兼定惊,尤适肝热惊风:重楼青黛熊胆。 3)解毒兼透散:金银花、连翘、马勃、鱼腥草。 4)尤适肺热、痰热咳嗽:穿心莲、鱼腥草、金荞麦、射干。 (2)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 1常用:射干、板蓝根、穿心莲、山豆根、青黛、熊胆、木蝴蝶。 2)尤适痛音哑者:马勃、木蝴蝶。 要用于热毒河痢的 (3)从功效归纳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白头翁、马齿苋、金银花,三黄、秦皮。 归纳主要用于痈肿疮毒的药物 1)外痈:①皮肤疮痈: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连翘。 ②乳痈:蒲公英、漏芦。 2)内痈:①肺痈:鱼腥草、金荞麦、苇茎、桔梗。 ②肠痈:大血藤、败酱草、牡丹皮。 (5)其他方面 湿疹湿疮:土茯苓、苦参、白鲜皮,穿心莲、四季青、白蔹、半边莲、青黛。 2湿热黄疸:龙胆、白鲜皮、蒲公英、板蓝根、黄芪、黄连、黄柏、栀子,大黄。 3)热淋涩痛:栀子、黄柏、苦参、连翘。

中药方剂清热解毒12种秘方

中药方剂:清热解毒12种秘方 此类药物功能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主要用于热性体质和里热证候。 1、玄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和北玄参的根,含玄参素,环烯醚萜甙类;还含挥发油、生物碱等;药理试验证明、玄参水浸液,醇浸液和煎剂都有降低血压的作用;玄参还有扩张血管和强心作用;多种玄参屑植物的侵剂都有镇表和抗惊厥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苦,功能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适用于热病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伤津便秘及咽喉肿痛等症。 用量:6--12克;但大便溏泄及痰湿盛者忌用。 ∑小编推荐: 导赤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开窍凉血解毒-神犀丹 黄连解毒汤治败血症等病 2、决明子 决明子为豆科植物炖叶决明或决明的种子,内含蒽酯及蒽醌甙,决明素及维生素A 等,药理试验证明:决明子有降低血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有抗多种致病菌和软便泻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苦,功能清肝明目,利水通便,适用于肝热或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涩痛,羞明多泪等;此外对治疗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及习惯性便秘等也有效。 用量:3--9克,捣碎煎服。 3、地骨皮 地骨皮为茄科枸杞属植物枸杞的根皮,内含桂皮酸,多种酚类物质,甜菜碱及亚油酸等;地骨皮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煎剂可使血糖降低,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地骨皮的浸剂对动物有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淡,功能凉血,退蒸,清泻肺热,适用于虚劳潮热盗汗,肺热咳喘,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痈肿恶疮以及肺结核和高血压症等。

用量:一般为3--9克。 4、芦根 芦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地下茎,内含薏苡素,天门冬酰胺等。 中医认为,其性寒,味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适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以及治疗肺热咳嗽、肺痈等。 用量:一般干者9---30克;鲜者15--40克。

清热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 湿热质是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主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等。湿热质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心烦急躁。湿热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湿的食品,如黄瓜、苦瓜、薏米、茯苓、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厚油腻之品,以及韭菜、蒜、葱、生姜、辣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湿热主要分为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肝胆湿热常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常热重于湿,湿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质者应清湿热,以“肝”主渲泻。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因此,脾胃湿热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脾胃湿热常湿重于热,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湿热困扰着许多人群,他们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有些人会出现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的现象,甚至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这些人群大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那么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有哪些呢,下面介绍几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1、湿热片 女人湿气重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湿气在体内停留,也很容易造成大便稀,不成形,湿热片可以说是女人祛湿的中成药首选药之一,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的湿气,湿气走,水肿等现象自然消失,体重也会下降,同时祛除湿气可以涩肠止痢,适用于泄泻、血痢、腹痛、属大肠湿热证。 3、黄疸茵陈颗粒 黄疸茵陈颗粒为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黄芩,茵陈为君药,有清热利湿退退黄的功效,黄芩为臣药,具有清肝利胆祛湿的功效。佐

清热药试题汇总

二、清热药学习要求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药物20味,熟悉药物170味,了解药物8味。 3.掌握相似药物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4.了解寒凉伤阳、苦寒败胃、苦燥伤津、甘寒助湿等药物副作用的含义。 内容 1.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熟悉: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 2.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 了解:秦皮白藓皮 3.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熟悉:大青叶青黛贯众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穿心莲土茯苓熊胆 4.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 熟悉:青蒿水牛角(附:水牛角浓缩粉) 5.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地骨皮

清热药习题 1. 石膏的归经是() A 肺,肝经 B 心,肝经 C 肝,胃经 D 肺,胃经 E 肺,心经 2. 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3. 清热泻火药中,外用能清热收敛生肌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夏枯草 E 天花粉 4. 石膏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除烦止渴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5. 石膏治疗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知母 B 栀子 C 天花粉 D 芦根 E 夏枯草 6. 知母用于温热病邪热亢盛,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胃实热证,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寒水石 B 石膏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7. 石膏治疗肺热咳喘,常配伍下列哪组药物() A 知母,贝母 B 黄芩,瓜蒌 C 麻黄,杏仁 D 半夏,竹茹 E 桑白皮,天南星 8. 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等症,常选用下列何药() A 栀子 B 夏枯草 C 芦根 D 石膏 E 天花粉 9. 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A 知母 B 栀子 C 芦根 D 天花粉 E 石膏 10. 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等证,宜选用下列何药外用() A 栀子 B 天花粉 C 芦根 D 石膏 E 知母 11. 知母的归经是() A 肺,胃,肝经 B 肺,心,肾经 C 心,肝,胃经 D 肺,胃,肾经 E 心,肾,脾经 12. 知母的功效除清热泻火外,还能() A 滋阴润燥 B 收敛生肌 C 凉血解毒 D 解毒燥湿 E 生津止呕 13. 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寒水石 C 知母 D 芦根 E 天花粉 14. 既清实热,又退虚热的药物是() A 石膏 B 夏枯草 C 寒水石 D 知母 E 栀子 15. 上清肺热,中清胃热,下泻相火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夏枯草 D 芦根 E 天花粉 16. 知母治疗阴虚燥咳,干咳少痰,常与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黄芩 C 麦冬 D 竹茹 E 川贝母 17. 下列何药常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A 石膏 B 寒水石 C 芦根 D 知母 E 栀子 18. 下列何药常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心烦等症() A 石膏 B 知母 C 栀子 D 芦根 E 天花粉 19下列何药相须为用() A 石膏 B 栀子 C 黄连 D 黄芩 E 黄柏 20. 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的药物是() A 石膏 B 知母 C 芦根 D 淡竹叶 E 夏枯草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清热药练习题

清热药 一、A1 1、善于治疗乳痈,人称“乳痈良药,通淋妙品”的药物是 A、金银花 B、连翘 C、夏枯草 D、鱼腥草 E、蒲公英 2、善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用汞剂而致肢体拘挛的药物是 A、鱼腥草 B、土茯苓 C、败酱草 D、蒲公英 E、地肤子 3、均善于治疗肺痈的药物是 A、金银花、连翘 B、生地黄、玄参 C、鱼腥草、芦根 D、牡丹皮、赤芍 E、地骨皮、白薇 4、用治痰热壅盛之咽喉肿痛的药物是 A、山豆根 B、射干 C、马勃 D、鱼腥草 E、薄荷 5、既能够治疗热毒疮疡,又能够治疗风热外感的药物是 A、黄连 B、蒲公英 C、牛黄 D、桑叶 E、金银花 6、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的药对是 A、桑叶、菊花 B、薄荷、牛蒡子 C、牛黄、水牛角 D、金银花、连翘 E、蒲公英、紫花地丁

B、连翘 C、天花粉 D、金银花 E、蒲公英 8、均可治疗温病初起的药物是 A、金银花、连翘 B、蒲公英、漏芦 C、败酱草、射干 D、鱼腥草、芦根 E、紫花地丁、菊花 9、穿心莲的功效是 A、清热解毒,清热泻火 B、清热解毒,养阴 C、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D、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E、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0、用治温热病热毒发斑、神昏、壮热,血热毒盛之丹毒、咽肿等,当选用的药物是 A、金银花 B、连翘 C、大青叶 D、生地 E、穿心莲 11、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的共同功效是 A、清热解毒,燥湿 B、清热解毒,凉血 C、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D、清热解毒,利尿 E、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12、青黛在使用时通常 A、先煎 B、后下 C、熔化 D、另煎 E、作散剂冲服 13、既能凉血散瘀,又善清泻肝火的药物是 A、石膏 B、赤芍 C、牡丹皮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剖析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周四班级适用题库: 单项选择题: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神农本草经》载药( ) (A)365种 (B)844种 (C)1892种 (D)921种 3. 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种 (B)365种 (C)12807种 (D)844种 5.《本草纲目》载药( ) (A)240种 (B)365种 (C)921种 (D)1892种 6.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是( )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7.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 8.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9.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10. 大黄配芒硝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1. 黄芩配大黄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2. 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3.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 14. 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是(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 15. 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是( )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 16. 具有渗湿利水作用的是( )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 17. 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的内容( )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 18. 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的内容( )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 19. 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外哪一类( )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 (D)矿物类药 20. 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择性作用的性能是( )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

清热药

石膏:【功能主治】生用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 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杨士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知母:【功能主治】滋阴降火,润燥滑肠。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 清热泻火:用于高热烦渴,常配生石膏;用于肺热咳嗽,常配贝母。 滋阴降火:用于阴虚之发热、盗汗,常配黄柏、地黄。 《本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陶弘景:"甚疗热结,亦主疟热烦。" 《药性论》:"主治心烦躁闷,骨热劳往来,生产后蓐劳,肾气劳,憎寒虚损,患人虚而口干,加而用之。" 王好古:"泻肺火,滋肾水,治命门相火有余。" 寒水石:【功能主治】清热降火,利窍,消肿。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 《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 《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 《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 《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 《本草求真》:"敷汤火伤。" 芦根:【功能主治】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治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痈。并解河豚鱼毒。 《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妊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天花粉:【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瘘。

中药与方剂

中药与方剂 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正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 中药性能理论: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所示效用,凡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凡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据病症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燥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者损伤人体。 五味: 1)确定依据。古今之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出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2)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药物有荆芥、薄荷、川芎。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药物有黄芪、熟地、核桃仁、甘草等。凡温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药物有木瓜、乌梅等。凡邪未尽之证均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药物有黄连、黄柏、知母等。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药物有昆布、海藻等。脾虚便溏者慎用。 涩:能收,能敛。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药物有猪苓、茯苓等。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3)气味配合的原则: 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有二: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4)气味配合的规律: 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概括有二:一为气味相同,功能相近;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苦甘寒的药多能清热滋阴。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 升降沉浮: 确定依据,药物的质地轻重、药物的气味厚薄、药物的性味、药物的效用。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中药学》清热药习题(简答、论述) 三、简答题 1.简述清热泻火药的含义、药性、功效。 答案: 清热药中,清热力较强、用以治疗火热较甚的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这类药物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此外,因各药归经的差异,还分别具有清肺热、清胃热、泻心火、泻肝火等功效。 2.简述石膏的功效。 答案: 石膏入药有生用、煅用之分。生石膏的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石膏清热泻火力弱,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等功效。 3.比较石膏与知母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 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 4.简述芦根、天花粉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案: 芦根、天花粉的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渇。芦根还能清热除烦、清胃止呕、清热利尿。天花粉还能消肿排脓。 5.简述芦根、淡竹叶的性能、功效的异同点。

芦根、淡竹叶的性味甘寒,同归胃经;芦根甘味大于淡竹叶,主归肺经;淡竹叶味甘淡,主归心经,兼入小肠经;共同功效是清热泻火、除烦、利尿。芦根还善生津止渇、清胃止呕。 6.简述栀子的功效。 答案: 栀子入药有生栀子、焦栀子之分。生栀子偏走气分,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入血分而功偏凉血止血。 7.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含义、药性及功效。 答案: 清热药中,燥湿力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因其苦寒降泄、清热力大,故多并有清热泻火作用。 8.简述黄连酒炙、姜汁炙、吴茱萸水炙的区别。 答案: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多用于目赤肿痛、口疮;姜黄连善清胃热、和胃止呕,多用于寒热互结及湿热中阻之痞满、呕吐;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多用治肝胃不和之呕吐吞酸。 9.简述黄芩、黄连、黄柏的性味、功效的异同。 答案: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苦寒,黄连为苦寒之最,黄柏次之,黄芩较小。三药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黄柏偏泻下焦相火,能除骨蒸。 10.简述龙胆的主治证。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的原因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这个病症的内在原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感受外邪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

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脾胃湿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脾胃湿热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 病因相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 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 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 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二证如出现黄疸,皆为阳黄。 4、望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 脾胃湿热吃什么药呢?实际上吃药并不是最为明智的方式,比较好的方法是用芝元雪康组合调养。芝元雪康组合,由雪康软胶囊和β-胡萝卜素软胶囊组合而成。雪康软胶囊中的阿胶等成分,通过肠壁粘膜吸收,直接参与人体血红蛋白的合成,然后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增加红细胞数量,为人体生成新鲜血液;β-胡萝卜素进入人体后,能促进血红素的增加,提高血液浓度;两者同时服用,使补血效果加倍,而且β-胡萝卜素中具有抗氧化功效,能祛斑养颜。总的来说,雪康软胶囊创造新的血液;而β-胡萝卜素软胶囊提高血液质量,两者结

祛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祛湿热的中成药有哪些 祛湿热可以通过许多种办法,其实最健康的办法就是运动再加上饮食调理。中成药相对比西药副作用会跟小一些,但还是药物,所以也不能长期服用。祛湿热可以选用马鞭草、鱼腥草、茯苓、滑石、红藤等中药。但并不建议一开始就中药或者中成药来治疗,可以先通过饮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能够帮助改善湿热的饮食吧! 1 绿豆:是最常用的清热、解毒食品,还有降脂、保肝的作用,是湿热体质者的天然良药。 2 红豆:是利水、消肿、清热佳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能散热燥湿、补心健脾、养肝益肾。

3 黄瓜: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并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纤维,是难得的排毒食品。黄瓜还能促进新陈代谢、美白皮肤、抑制脂肪形成。 4 苦瓜:具有清凉解渴、清热解毒、清心明目、益气解乏、益肾利尿的作用。苦瓜中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含有清脂、减肥的特效成分,可以加速排毒。据研究发现,它还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抗病毒和防癌功效。 5 冬瓜: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功效。湿热体质者若有水肿、

胀满、痰多、暑热烦闷、消渴、湿疹、疖肿等均可食用,并可解酒。 6 荷叶: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荷叶也有降血脂作用,所以很多减肥、降脂、祛痘产品中都含有荷叶。 7 茅根:甘寒,归肺、胃、膀胱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功效。可以用于胃中烦热不适、恶心、肺热咳喘、心中烦躁、口苦、口渴、牙龈出血等,其清热利湿解毒作用较缓和,除湿热体质之人外,也适合普通人群在夏季桑拿天食用 8

西瓜皮:西瓜皮有清热利尿、消肿、清热佳品,尤其适合夏季食用。 以上说到的这些饮食都是可以帮助改善身体湿热情况的,除了好的饮食之外,还应该注意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多运动才会身体好,身体湿热的情况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改善。身体湿热的人还应该注意控制情绪,因为身体湿热情绪容易激动。

《中药学》_清热药

《中药学》_清热药 第二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石膏【药用】本品为单斜晶

系的硫酸钙矿石。【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

清热燥湿药

清热燥湿药 一、本类药物性味多味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 二、作用及适应证 清热燥湿:主要用于湿热证 1.肠胃湿热:呕吐、泄泻、痢疾腹痛 2.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口苦尿赤。 3.湿热下注:带下色黄、热淋灼痛 4.湿热流注于关节:关节红肿热痛 5.湿温或暑温夹湿:身热不扬,胸膈痞闷,舌苔黄腻 6.湿疮、湿疹 三、使用注意 苦寒性燥之品,易于伤津败胃,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及阴亏者慎用。 黄芩 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质量最好。 2.炮制:生用、酒炙或炒炭用 3.别名:元芩、枯芩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A.功效应用 1.清热燥湿:本品善清中上焦湿热湿热,尤善清上焦肺火。

(1)湿温或暑湿胸脘痞闷、身热不扬、恶心呕吐。 (2)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腹痛配伍黄连、葛根,如:葛根芩连汤。 (3)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蒿、栀子等。 (4)湿热下注膀胱之热淋涩痛。配伍木通、白茅根、车前子等。 2.泻火解毒: (1)肺热咳嗽。善清肺火。单味药应用,如;清金散。(2)热病烦渴、面赤便秘 (3)痈疮肿毒、咽喉肿痛 (4)邪在少阳,往来寒热。配伍柴胡、半夏等,如:小柴胡汤。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 4.清热安胎:胎热不安 用法用量3~10克。清热多生用,安胎炒用,止血炒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而治肺热咳嗽痰黄之证;子芩为生长年少的子根,中实而坚,体重主降善泻大肠湿热,而治湿热泻痢腹痛之证。 B.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C.黄芩含黄酮类,其中以黄芩甙元、黄芩甙为主要有效成分。 D.药理作用

除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

除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 文章目录*一、除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二、除湿热的食物有哪些*三、体内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除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1、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荷叶。 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炭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2、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金钱草。 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石淋,热淋,小便涩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3、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黄芩。 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4、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苦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头和小支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其苦,寒。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之功。 5、除湿热的中草药有白术。 白术有补气健脾、止泻及燥湿利水的功效,生用能燥湿利水,

炒用能补气健脾,炒焦用能健脾止泻。可煲汤、煮粥或泡茶饮用,每天取取1~3克生白术泡茶饮用对祛湿有帮助。 6、除湿热的中草药有白茯苓。 白茯苓有健脾胃和利水渗湿之功效,是我国古代中医推荐的除湿之圣药,尤其适合皮肤湿疹患者经常食用,最常见的吃法就是用白茯苓煲汤。 7、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茨实。 芡实既能健脾除湿又能收敛止泻,可用于脾虚湿盛或久泻不愈等症的治疗,常与白术、茯苓和扁豆等健脾药物同用,可煲汤或煮粥食用。 8、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藿香。 归脾、胃、肺经,有发表解暑之功,煮粥或泡茶饮用对暑湿重症及脾胃湿阻均有良效。 除湿热的食物有哪些1、除湿热的食物有薏苡仁。 性凉,味甘淡,有健脾、利湿、清热的作用,皮肤湿疹,湿热为患,食之颇宜。薏苡仁甘淡利湿而健脾,利湿而不伤正,补脾而兼能利湿,药食兼用,最为有益。 2、除湿热的食物有赤小豆。 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用,皮肤湿疹多因脾虚失运,湿毒为患,借助赤豆健脾利湿、清热利水的作用,皮肤湿疹患者食后有利于康复痊愈,故无论急慢性皮肤

清热药总结。

清热药总结。.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泻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性多寒凉;具有清泻里热、解毒、凉血、清虚热等功效;主要适用于里热证,证见:高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退虚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性味:甘寒;功效:清热泻火。适用于:实热证。 重点药: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 石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煅石膏)。 应用: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2、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扇动等; 3、用于胃火上炎头痛、牙痛; 4、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 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盐炒)。 应用: 1、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 2、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症。 栀子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焦栀子)。 应用: 1、用于热病心烦,燥扰不宁等; 2、湿热所致的黄疸或小便赤涩热痛;(为治疗湿热黄疸和湿热淋证的常用要药) 3、血热妄行的吐血=忍学、尿血等; 夏枯草 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应用: 1、肝火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头痛眩晕等;(为治疗肝火目疾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的常用药) 2、用于痰火郁结所致的瘿瘤、癗疠;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性味:苦寒; 功效:清热燥湿; 适用于:湿热证;包括:肠胃湿热、肝胆湿热、下焦湿热、其他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