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传播学原理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传播学原理期末论文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营销

2013/6/21

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营销

摘要:世界上的一切信息活动都处于传播的过程当中,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影响着更多的信息活动,传播媒介对于塑造时代特征有巨大的作用。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传播媒介最大的成就便是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改变了这个时代,也改变了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互联网意味着低成本,意味着机会,全球一体化,服务个性化,开放互动和平等,它引发人类社会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营销已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营销方式。传统的市场营销借助网络媒介的推动,获得更大的效果。挖掘企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企业与社会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实质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网络营销的兴盛,比较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区别,探讨如何利用信息传播理论更好的进行市场营销。

关键词:网络营销,传播,受众

正文

(一)网络营销的传播学特点分析

随着网络化席卷全球,从市场本身到商家以及消费者都在日益接受网络带来的变化,网络营销也因此应运而生,不仅使得网络从深度与广度上更加迅速地将社会、企业、消费者链接在一起,而且也大大地推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并且因其独有的特点正在成为现代营销市场的主流,无论营销环境还是营销方法都是一个转换过程,使得其从一个概念性的营销工具,真正变成为一种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模式。

对于网络营销的定义,学术界尚无定论。美国内大华大学朱迪·施特劳斯教授认为,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数,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方式。清华大学冯英健认为网络应此傲视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也有说法:运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整合传统媒介,实现且营销目标和观念的过程。[1]

剥去网络营销市场活动的那层外套,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就是企业和大众用户之间为了一定的市场目的通过互联网媒介进行信息交流传播的过程。

1.网络营销的新特点

首先,企业是网络营销的主体,也就是这一传播活动的主要传播主体,它的行为决定着网络营销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推广企业的产品服务或者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网络营销活动的内容依旧是企业的宣传。

其次,互联网作为企业营销的媒介、或者工具、或者渠道。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间的任意性、空间的无限性、传播的互动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用户进入互联网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进入越来越方便,任何能进入互联网的用户度与企业来讲,都是进行市场营销的强大吸引力。

再者,互联网作为媒介联系广大的用户作为企业营销的对象,也是营销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受众。受众广泛,而且借助于互联网的高速、及时、互动,网络用户不单单是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企业一起扮演着交互的角色。

从上可以看出,网络营销活动是一种新时代传播活动的缩影,借助于网络媒介的特点而产生出较传统市场营销更多的新特点和优势。

2.与传统营销的比较优势分析

从传播形式来看,传统营销是一种线性传播模式,网络营销是一种双向循环传播模式。这一区别由传播媒介的不同导致,也影响着传播的效果。

传播者:企业是营销信息传播的主体,传统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诸如报纸、电视广告,广播等等,这些媒介对于企业的要求较高,中小企业很难承担营销的成本负担,而网络营销进入门槛很低,进入互联网就拥有平等的机会。在传统营销中被冷落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也可以在网络营销中大有作为。2010年火热的“微博营销”和近来更上一层楼的“微信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有一个新阶段,对于各类型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绝佳的营销平台。由于现代互联网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这样,传播主体不单一,增加了更多的交流。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高速互动特点使得网络营销不仅仅是传统的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单方面推送,而是变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双方都

扮演着传播者和手中的角色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使得传播的信息源信息内容更加丰富,这给大众带来更多的选择。虽然由于营销准入门槛降低可能导致营销信息泛滥而缺乏真实性,有可能误导受众,但是不可忽视受众作为消费者更倾向于更多的选择。

在过去的传统营销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宣传是主流,“广告满天飞”充斥着的环境对于在受众来说是一种注意力负担,形成一种被压迫、“被接受”的抵触认知,而通过网络,营销方式变得多样化。

传播渠道:传统营销主要通过电视广告,报纸等等大众媒介进行广而告之,而网络营销所用的是几乎集成了众多传统媒介的新媒介——互联网。新闻、软文、博客、问答、论坛、帖吧等一系列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集体关注的领域互联网的互动性、交互性特征使长期以来存在传播方式单向、反馈环节薄弱等缺陷的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相形见绌。互联网可用于不同类型传播的兼容性、允许用户在任何对自己方便的时候到网上按自己意愿分享信息的灵活性、信息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容量的庞大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的程度等一系列特征,使传统的大众传媒在某些方面黯然失色,无法与之匹敌。[2]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互联网创造出了新的营销思路。

第一,传统大众媒体对于市场营销信息的传播存在一些局限,一是表现形式单一,再者传统媒介承载量有限,互联网集成了众多信息表现形式,变单一的传播为集成符合的传播内容,同时对于个体受众来讲,互联网的信息几乎是无限的,这些优势极大的改变了大众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的印象。各种信息及其传播方式的集成,形成更大的吸引力,给以大众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从而对于企业营销信息有更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传统营销传播受制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抛去网络准入的门槛会影响网络营销效果的缺点,现代网络营销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企业和受众对营销传播系统的时间空间依赖性。

第二,互联网使得任何网络终端之间的传播、交流变得可行。这就发展了营销的互动性,在现代“直复营销”理念中,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对于营销效果极为重要。传统的广告等营销活动对于大众接受者来说,主要就是被动的接收,至于受众作为营销的对象是否接受营销信息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作为面向所有大众无差别的营销传播往往会受到很多手中的抵触而产生消极的认知及态度。而

互联网极大的方便了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在市场细分下对营销对象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又可以通过交流反馈及时的对营销活动传播信息进行发展。这些都有助于提升网络营销效果。

传播受众:市场营销活动的对象,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传播受众。在网络环境下,“受众”摆脱了被动的地位,受众的定义在网络媒介上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任何一个网络用户既可以在网上接受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当发布信息时,他就是信息传播者;当他接受信息时,他是信息接受者。因此,对于网络受众可以这样定义:网络传媒的接受者或网络传媒的使用者。”[3]互联网盛行,对受众个体来讲,现实人际交流渐渐变得淡化,身边所有人都在网上,高速化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压力,这就形成网络受众独特的受众心理。网络受众渴望参与,希望受到关注,追求自我表达和呈现。作为消费者,要求参与,就是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参与,关注企业营销信息,主动与企业进行互动,与传统营销“苦口婆心”相比,受众的参与使得营销效果来的事半功倍。

互联网具有高粘性和高传播性。根据CNNIC 的调查,一旦用户接触互联网之后,流失率极低。基于这样的网络用户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效果具有持久性。传统营销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单向的传播显得孤立无援,无法深层次发展,而借助互联网,网络营销将传统的孤立传播发展为互动式大众传播和受众间人际传播的结合。营销信息不仅在直接受众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在受众人际交流之间的传播,促进企业进行口碑营销,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图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传播对比

总结下来,运用网络传播示意图解释网络营销系统相比传统营销的优势,主

要体现于互联网对于整个营销过程的影响:主体更广泛,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受众之间相互交流传播,企业与消费者交流,提供和个性化信息和服务。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某种媒介或信息被受众选择的或然率= 报偿的保证/ 费力的程度。

“报偿的保证”指传播内容满足选择者的需要的程度, 而“费力的程度”则指得到这则内容和传播途径的难易状况。

很显然,互联网帮助市场营销扩展传播主体、丰富企业营销信息和传播方式、加强营销双方的交流,很好地保证了“报偿的保证”,针对性的营销活动更加强了手中的满意度;而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也使得互联网用户可以轻松地获得相关信息。

3.网络营销的缺点

纵然网络营销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已经如火如荼,互联网给予企业营销巨大的推动,但是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特殊性,网络营销也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难。

网络营销的基本问题,网络准入成为网络营销的一个最基础的障碍。网络营销依赖于互联网,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多达数亿,但是从具体使用结构来看,主要集中于青年群体,社会互联网普及有待发展。网络准入成为网络营销信息传播的一个门槛。由于特殊的用户结构,使得企业的营销有多偏重,而目标群体不能很好利用网络成为企业营销的巨大障碍,这让网络营销失去了前进的原动力。

由于网络营销最基础的仍然和传统营销一样进行广告宣传,造成网络营销信息的泛滥,这对于受众消费者来说也容易造成消费者的无视甚至是厌恶反感。

互联网将所有用户联系在一起,形成巨大的虚拟社区。网络信息的庞大以及网络监管的缺陷易导致网络信息的失真甚至形成对受众的误导。这对于网络营销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营销信息源头,信息失真;而是网络负面信息对企业和受众的误导。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企业进入简单,竞争激烈,而且缺乏有效地监管,一些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关注,往往区队营销信息夸张甚至失真宣传,误导消费者;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任何网络个体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源头,因而信息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体情感色彩和目的性,对于网络上产生的负面信息,一般受众不会做深究而轻易相信受其影响,这对于企业

存在非常大的危害,任何负面消息经过网络传播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直接打击企业的营销策略,遑论企业的网络营销效果!

商家与消费者的观念问题。网络营销是种新型的营销方式,不但需要经营者,而且需要消费者观念上的认同。从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体制来看,经营者更多考虑的是短期利益和自身利益。开展网络营销活动,需要企业经营者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投入,而在经营初期,只会是低利润甚至是亏损的经营,短期利益不佳,这会令一部分经营者望而却步。从消费者来看,不规范市场行为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人们对网络消费产生疑惑;同时,网上购物只能看、不能摸的特点,使消费者对购物产品的质量产生怀疑,也会制约网络营销的发展。[4]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消费者对网络营销这一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也制约了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5]

不可否认,客观来看,网络营销具有传统营销不可同日而语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但是对于新兴起来的营销方式和理念,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好网络营销,是现代企业都必须做好的功课。

从传播学的分析网络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应该在如何做。

(二)发展趋势

1.媒介整合

随着广告数量的繁多、销售渠道权利的转换,网民要求与产品互动及体验的呼声不断增强等因素,驱使营销企业不再仅仅满足单一形式及媒介的广告投放,网络营销正在向整合营销传播方向发展未来,基于细分媒体平台的优化组合及内容行销事件营销互动营销等网络营销策略的实践将趋于体系化和系统化。网络营销也算是技术催生的产物,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为网络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当前网络营销方式依旧略显单调,通过媒介整合更能适合满足社会大众的个性化需求。

2.社交媒体化

社区营销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市场上也出现了专业的社区营销及公关公司,并且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社区营销将成为未来营销趋势下越来越常见的营销形式。

对网络营销来说,社交媒体并不再是单纯的社交媒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

营销活动更容易取得惊人的效果。通过把社交媒体账号与网站连接起来,营销人员可以在特定社交公众平台上宣传品牌,借助于受众的社交网络进行广泛传播,这样只需直接、集中、精准维护少数消费者受众,便可以达到大众传播的效果。

3.用户研究,由市场导向转为顾客导向

任何营销活动的成败都决定于营销效果,这效果便体现于受众对于营销信息的反应和行为。在现代网络营销中,由于准入门槛降低,导致营销主体更多,竞争更加激烈,对于蕴藏着潜在消费者的网络受众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必然会以顾客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将简单的广告推介逐渐。顾客将拥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爱好,选择接受符合自己的营销信息和品牌。

(三)做好网络营销

市场营销最重要的是消费者,人们的消费层次、价值观、购买方式等大不相同,由此也使得传统营销将会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占据相当大的比例。[6]网络营销也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评价网络传销做得好或者不好,应该从受众反馈效果来判断。不管是形式、或者内容、或者途径,只要消费者认可,给出良好的积极的信息反馈,那么这次市场营销活动就是成功的。而从传播学来看,如何使受众给出积极的反馈,则需要对整个网络营销活动纳入系统的传播过程中,以受众为中心。

首先,是要做好受众心理分析。“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项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通过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怎么样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动上的效果。正像麦奎尔所指出的那样。它“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一些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做了什么”。对于营销一样,明确营销的对象及目标,分析目标群体的需求、行为习惯等等。需求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消费需求,还要具体到受众媒介使用要求、信息偏好等。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再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传递中,受传者和传播者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文化传播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区别也被缩小和

消除。这一变化促成了媒介文化的变革,形成了新的媒介文化——参与式文化。

[7]

当前互联网时代,最早是由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于1992 年提出的“参与式文化”,准确的描述了现代媒介文化中的互动现象。网络受众渴望参与,需要关注。所以企业可以在营销活动创造机会是目标群体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比如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期望,同时让受众详细了解企业的动态。让用户主动参与,而不是作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其次,传播与沟通在网络营销中十分重要,沟通有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也有利于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8]在传播和沟通中,企业可以从营销途径以及信息内容上贴合受众。企业还可以利用优秀论坛的力量在受欢迎的相关论坛注册,避免直接推荐自己的产品,以专业的角度在帖子中回答网友的问题,在论坛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的经济价值,很多文章被其他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并在消费者之中口口相传。在进行网络市场调研时,要与消费者建立情感纽带;给消费者提供物质奖励;对消费者不提敏感性问题;对消费者进行选择性调查;向消费者发送其感兴趣的信息;将传统市场调研和电子邮件相结合。

第三,互联网时代对于市场营销的另一个伟大意义在于使得“精准营销”变得更加方便。最近几年兴起的“微博营销”、“微信营销”也正是因为吸引大量的用户,创造了良好的营销平台。特别是“微信营销”,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企业与微信用户之间良好的交流沟通,实现“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受众为中心,在传播学视角下的市场营销中也是一样重要。企业不仅要做到最终产品、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且在网络营销过程中,对于信息传播也要做到以受众为中心,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态度把消费者当做听众一样对待。

第四,以市场营销和传播学的基本准则来看,便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真实的对于长远的传播和营销效果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营销过程中提供真实详尽的商品信息,帮助消费者购买到适合的产品,取得消费者的信任。网络社区创造了自由平等的信息环境,社会化软件聚合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内容无限开发可以随意利用,网民消费者信息需求量增大,对

信息的获取能力增强,与企业拥有同样的能力与权利获知产品及其行业的真实信息。过去那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性不复存在,依靠对信息的垄断地位进行促销难以达到良好的营销效果。只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在网络社区营销过程中发布真实详尽的商品信息,向消费者提供客观的建议,帮助消费者了解市场,购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商品,才能取得消费者信任,塑造良好的企业及品牌形象。

做好网络营销,不仅仅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更要关注传播途径、信息受众以及营销信息的真实性,把营销活动当作企业品牌的宣传,要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就要以一种更加优秀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他们需要的信息,挖掘用户数据,建立必要的沟通。

(四)总结

网络营销只是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我们如果将整个市场营销活动以信息传播行为来分析,可以发现更多的成功途径。企业在进行营销时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目标和市场,整合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策略,来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传播、双向沟通,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

从上述网络营销模式和传播学理论来看,网络营销主要强化了企业与用户的互动性。网络营销不再是单一的企业制定和执行的业务活动,而是有消费者参与的营销活动,从而使网络营销更容易实现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征。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和个人价值的追求,大品牌战略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用户需要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以满足其个性的需求。大众媒体传播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仍然是主要方式,但是相对的“小众媒体”、“分众媒体”等新词汇的出现,也表现了网络营销新的优势和趋势。总结起来看,网络营销更加注重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真正的逐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迈进,在传播学视角下分析,即是以“受众”为中心,围绕受众对网络营销的整个传播过程进行优化和发展。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营销,可以让营销的特点更加清晰,也可以从传播的角度发现做好市场营销的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程虹.网络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咏华. 电脑联网业对大众传播的影响[J].新闻记者,1997(08)

[3]王孝红.校园网络受众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4]韩英. 中国的网络营销:现状、问题与前景. 中州学刊,2006(02)

[5]同甲佳、李秦.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河西学院学报,2010(02)

[6]罗萍.网络营销兴起,传统营销仍具优势[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0(11)

[7]范玉明.传播学视域中电影“失恋33天”成功原因及启示[J].电影评介,2012(04)

[8]蔡利. 基于顾客网络消费心理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1(07)

传播学原理重点内容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的系统运行,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权力。社会是大系统,传播是重要的子系统,使人认知环境,改造环境。多种定义:1、共享说:共享信息的过程或传播符号。#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人共有的过程#以理解和产生为共同条件#以规范性批判未定义#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观愿望2、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播者对受传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过程#缺点:把劝服者看成一切目的和本质的传播,出现了大量功利性目的性的传播3、联系说:把生命世界不相连的部分联系起来的过程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传播的关系性而言,又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重要前提之一,受传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五人哈罗德拉斯维尔:划分传播研究领域(5w)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忽略信息反馈)。。1控制分析领域2控制分析领域3传播渠道领域4受众分析领域5效果分析领域。贡献:1传播体系的初步建设2从功能角度提出的三大功能:1、雷达功能(环境监测功能),作用:让人们从社会成员变成公民(参政议政被告知)2、协调功能(社会变化快,利益团体,群体结构复杂)3、协调功能(讲台作用:教化—传播大众)作用:文化传播(广告娱乐功能) 5w评价:他把传播看成现行单向的流动过程,没充分认识到受传者主观能动性,没看到人类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1、保尔—拉扎斯菲尔法:利用实证派的量化研究和实证研究大众传播,改变了美国社会学面貌。有限效果论: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作用有限,有时是微乎其微。两级传播:信息由传播媒介传向一部分人,再传到大众。量化: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大规模社会问题) 2、库尔特—卢因:开创两领域:1、完整心理学奠基人2、群体动力学:人的心理要与其他人合在一起 3、卡尔—霍夫兰:实验心理学开创人之一,耶鲁学派著名奠基人:1研究人的态度的改变,用说服方法改变态度2创立一方面与两方面理论,正对不同人,说服策略不同,用文化程度区分。启示:传播活动取得传播者想要的效果取决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和个人差异 4、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创立者合集大成者贡献:1《传播学概论》开创这一学科,创建高水平研究机构,为传播学培养人才,确立传播学学科地位2编写一批高水平传播著作和教材,建立完善体系3出版传播学教材,整合传播学理论 四大理论议程设置功能(着眼于认知层面):理论:1大众传播媒介在现有社会影响到人们的议程设置2大众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活动和新闻报道,认为重要的时间为人们提供了议事事件的重要性,显著性依据特点:1在认知层面客观上测量到了大众传媒强大影响力2研究着眼于大众传媒信息报道3暗示了拟态环境的强大意义1开放性2开创了政治传播学的研究3揭示了大众传媒政治经济力量的存在 1、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设:1每个人有两种社会人性,趋利避害和怕被孤立2人在社会发表意见之前,都有一种准统计器的感觉系统,优势意见是什么,则就会支持优势意见,如果与优势意见不一致,则保持沉默。优势意见就是大家都同意的意见。3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成为优势意见最主要提供者舆论效果(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的影响因素):1共鸣效果,多数传媒内容具有高度类似性2累积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3遍生效果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广泛性大众传媒对其影响:1大众传媒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2对何种印象正在增强形成印象3队和中一件可以公开发表而不受孤立形成印象理论特点:1舆论观a政治哲学把舆论看做公意,是共同体最高意志,是民主政治基础,政治合法化途径b是社会学有机体概念,认为不是个人意见的简单集合,是社会互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c行为科学的观点诺依曼舆论观点: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在维持社会正和方面起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引起的社会解体2效果观a在认知态度行为各个方面都起作用b大众传播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2、涵化理论/培养理论,涵化就是文化化:1(1)提出者乔治.格伯纳美国传播学家(2)研究起点:控制世界的是讲故事的人—西方谚语“如果控制讲故事的人就能控制世界”(3)a 电视机是美国家庭中心成员,成为大多数时间解说最多故事的人b看电视多的人观念意识,外界信息来自于电视某一特定节目,他们有共同世界观价值观c此类人涵化效果,如果是暴力节目则有恐惧感,消除的方法就是回到电视中继续看暴力节目d实验法,对比实验(4)

2018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

本科普通211,专业日语系,三跨一战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初试成绩排名第二,政治70,日语83,传播学原理112,新闻业务123,总分388。回想这一年来的考研辛酸路……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 好的,作为一个考试型选手,从小到大学的不咋地考的却不错。介绍点个人应试准备方法……干货在后面,请客官慢慢品尝。 【写在前面】 虽然可能很奇怪,还是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决定要考研的你,再仔细问自己一遍,是否真的决定了要做一名研究生,是否真的热爱这个学科,是否真的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到一整年的寂寞又枯燥的复习中,又是否能够承受研究生期间天天做到凌晨两点的作业和逃也逃不掉的课题。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或者只是混个文凭,我希望你能再仔细考虑一下。 考研从来不应该是你用来逃避工作的捷径,因为如果你这样想,你终究有一天也会逃避考研期间的种种困难。我希望你能真正在传播学中读到专属于它,又感动到你的东西,真正能在老师问你为何选择传播学时,有自己内心澎湃的想法。 【关于交大】 全国排名第六的高校,和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光这两条应该就已经足够吸

引人了。相比于其它院校,交大凭借理工科优势在新媒体、实证研究方面已跨入全国前列,并且随着大数据中心、国际传播学院的建设,交大的媒设学院前景还将更好。 【关于学硕和专硕】 交大的学硕和专硕培养起来没区别,学制都是两年半,但是在报录比方面还是差距不小。往年看来学硕专硕都是收5个左右,16年是学硕5专硕7,17年招生简章是学硕3专硕7,但由于专硕报名人数太多又扩招6个。 总而言之趋势是学硕保研人数越来越多,专硕收的人可能相对会多些,但18年形势也仍不明朗,估计报考专硕人数会更多,学硕更少。但是我并不认同哪个好考哪个不好考一说,无论学硕专硕都要付出努力,相对于收人数较多的专硕,学硕的好处是可以直博,调剂也更加容易。 【关于交大题目】 交大题目可谓十几年风格没变过。考前我已开始根据往年题目押题,基本所有题目考前都已做过无数遍熟稔于心。交大学硕题目从来不追热点,基础型题目,最爱考宏观效果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大数据和媒介融合每年必考。 专硕题目多了35道时事填空题,题目多为当年大事,政治可以复习到大部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传播学理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高职升本科”考试是为选拔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应届优秀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而组织的考试。 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传播学理论》是新闻传播系的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系统地讲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内容,并结合新闻传播的具体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国内外大众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通过学习该课程,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是: (一)掌握传播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把握传播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明确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学科的关系; (三)掌握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把它运用到传播现象的实例分析当中去; (四)鼓励开放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结合我国的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主要以西方观点为主的传播学理论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与客观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的新论点、新论据、新思路及新方法。 二、考试科目 《传播学理论》 三、适用专业 本课程考试适用于报考新闻学、广告学专业的考生。 四、考试目的 本次考试的目的主要是测试考生通过对传播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能否具备传媒文化素养和掌握一定的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通过系统的考试,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本科学习的能力。 五、考试内容 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大纲的要求,并考虑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课程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课程要求: 1.了解传播行为的基本形式; 2.理解传播的性质与特点。 3.了解传播学的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理论基础。 4.了解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课题。 本章课程重点:第一节 本章课程难点:第二节 第一节什么是传播 一,传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类传播行为的四种基本形式 三,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四,大众传播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传播学 一,孕育传播学的社会条件 二,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 三,创立传播学理论的四大先驱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几个有名的传播学理论

1.子弹理论: 早期大众传播学有“子弹论”,认为传播如同打枪,传播者一说话,接受者就会被语言的枪弹击中,传播效果就达到了。后来,这个理论受到了否定,传播效果的产生被认为由传播者与受众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 2.传播流: “传播流”研究强调人际产播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众多制约因素环节,对否定早期“魔弹论”的传播观起了重要作用,其代表学者是拉扎斯菲尔德,卡兹和罗杰斯等 3.有限效果论 其主要观点是: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4.议程设置功能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5.沉默的螺旋 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这一理论假设人们总是在判断什么是公众的观点,而且他们经常通过媒体来判断。理论同时假设我们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被孤立的恐惧,而且我们知道什么观点可以导致我们被主流群体孤立。 6.培养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 7.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8.第三人效果 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假说:①知觉假说:人们感到传媒内容对他人的影响大于对自己的影响。②行为假说:作为第三人认知的后果,人们可能采取某些相应的行动,以免他人受传媒内容影响后的行为影响到本人的权益和福利;人们可能支持对传媒内容有所限制,以防止传媒对他人的不良影响。①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第三人效果”理论对这种因信息传播而引起“恐慌”的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据“第三人效果”理论,受众倾向于认为传媒信息对其他人(第三人)的影响更大。在此次碘盐危机中,受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家里缺不缺盐,而是预计其他人会因为碘盐恐慌而抢购。因此,为了避免“后下手遭殃”的结局,就必须“先下手为强”。当群体不约而同形成这种共识时,“恐慌购买”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9.媒介霸权了论 媒介霸权理论是葛兰西在其著名的《狱中札记》中提出的一个理论,对大众文化和媒介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葛兰西认为,一个社会制度的真正力量并不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或其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权力,而是被统治者对于统治者世界观的接受。霸权的产生、再生产以及转换是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用的结果,这与国家暴力机器的强制性不同。对于葛兰西来说,国家实施压制,而市民社会则行使霸权。霸权在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运作时必须通过市民社会的各种机构,如教育、家庭、教会以及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等社会机制来实施。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就是物质或能量,就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她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与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就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主体与客体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与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就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就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就是否合理、传播渠道就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就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与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就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②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的独立性与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 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 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就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与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代码:010122 二、课程类别及性质: 1.网络传播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新闻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新闻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是我院文学与新闻系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是为适应学院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新闻专业人才而开设的一门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2.开设、教课时间及学分:第三年级开设,本课程学习一学期。总时数为36课时(周2课时,18周)。每学期2学分。 3.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 4.课程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匡文波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开设系(部):文学与新闻系。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网络传播学认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掌握现代网络传 播学的特点,基础理论,传播模式等,并将有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网络传播活动中,分析网络传者、受 众的点面关系,行为模式,基本规律等问题。通过学习,从多元视角探索网络传者和受众关系的变化,掌 握网络议程设置,推广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闻业对现代人素质的全面要求,同时还应努力实践网络 内容传播,提高实际网络传播活动的能力和效率。 【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课时分配】 第一章网络传播学的发展(4课时)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介绍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了解互联网的发展,介 绍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理解)。 第二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介绍网络传播的模式和其对传统理论的挑战(理解),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难点,重点讲述),网络传播的界限,面临的新问题和其对新闻价值实现的影响(理解)。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传播学原理 张国良 笔记

传播学原理笔记 第一章传播基础论 1、传播的含义 (1)传播与“communication” 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 B、不同点:后者含“运输”(货物与人)及(双向)“交流”之意,从传播学意义上讲,“传播”=Commnication,其主要含义是:精神内容的传布。 (2)“传播”的定义 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持此类主张的学者往往会追溯英语Communication的词源,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是,无可否认,在传播实践中,施拉姆等人强调的这种“共享”,不仅是主观愿望,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客观结果。即,它既是传播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凡强调“共享”的用语,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不能适用于一切传播现象。诚然,传播能实现“共享”的情况是多数,但是还存在拒斥、不通、误解、独处等相反的情况(尽管是少数)。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传播学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原来含义较广,如交流,通讯,交际,交往等等,基本意思是“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在传播学中,传播被定义为:“带有社会性的,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与活动。 2.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3.自我传播: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3..模式的类型:①文字模式,②图像模式,③数学模式。 4.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5.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6.构成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选择):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7.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8.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9.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0.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1.“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2.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3..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4.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5.抽样框:对构成总体的抽样单位进行编号排列所形成的详细名单。 16.功能:默顿认为,指那些有助于一个特定体系的适应或调整的、可以观察到

2020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2020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刚刚考上农大的,当时备考的时候看过不少学长学姐分享的经验,所以现在也想分享我的一些经验,算是感谢一路以来帮助我的人,也希望帮助到正在备战的小伙伴们。我的公共课成绩不是很好,幸亏专业课考的蛮高的,另外很多同学都来问我复习的方法,我就主要说说专业课的复习经验。 因为农大的传播学比较偏向于乡村传播,而且今年的专二更多的是采写编评。有将近80分左右都是采写编评,剩下的70分左右都是公关和广告的东西。但是它涉及的考的都是大题,所以不是特别的深,就是一些论述题,重视的是活学活用,所以复习起来是比较好复习的。然后我当时就是为了这个列了很多的专题,然后也看了好多的相关的论文,然后整理出了每一种题的答题的框架,我觉得还是很有用处的,因为我列的就是方向都是比较细致的。不是说这一个方向的题都怎么答。而是说对于某一种类型的题该怎么答,再结合这个专题去细致的列出他的答题要点和一些框架以及每一个框架下应该用哪些知识点,论述题多可能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一个短时间内就可以迅速的学会,而不是说需要像传播学原理去理解每一个定义每一个概念,然后记住它背住他,再理解整个框架之间的联系。所以我觉得这些可以放到后期来处理。 由于我当时复习的时候是差不多从3,4月份开始的,但是前期到6月份,我都是自己瞎看书,也不知道到底看了一些什么,看完了之后还是特别的迷茫,当时就去报了一个辅导班,是爱考宝典的在线专业课一对一辅导,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明白传播学是怎么一个框架,以及怎么去学习它。所以到7月份的时候正经开始学习传播学,跟着老师后面整理框架把基础的知识点列进去背诵。另外说一下农大的参考书,农大就是一直就是没有参考书,他给的一个参考书的书目还是很久远的,而且去年也换了大纲,也使得农大整个的一个传播学的方向有了非常彻底的变化。比如说原来的文学已经没有了,比如今年进复试的6个人里只有一个是影视的,剩下的全都是传播的,所以传播学肯定是比较占优势的。而影视的话可能以后会比较放松了,我也听一些学姐跟我说一个影视老师已经转到了那个北师大,所以可能以后影视的老师招生也比较少。由于那个9月份才会出大纲,所以我特别建议如果现在想要开始复习就还是选择传播学比较保险,因为它不会再有什么改变了,而影视如果哪天决定了不再有这个方向了,那就比较危险了。比如我当时就复习了影视和文学两个方向,但是到了9月份改了大纲之后就突然都变了,传播学需要学的特别的多,然后就特别的慌乱,所以时间还是特别紧的。 我并不推荐传播学教程这本书,因为它虽然真是很全,但是很乱,对于刚开始学的人,你需要去花费很多很多的精力去学习它,然后我当时根据爱考宝典的老师送的内部资料,然后自己整理出了一个框架,我觉得还是学起来非常清楚清晰的,然后还有乡村传播,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能大致明白农大的传播学到底是想要在传授什么样的理念和一些他想考察的东西。 其次网络传播学虽然不用特别专注的去学这本书的,但是必须去理解好多里边的一些知识,比如说采写方面的一些新媒体的一些应用,VR AR以及机器人写作,大数据之类的。在写题的时候是肯定离不开的,所以不用细看但是大致也需要了解,毕竟你传播学必须跟它接轨,就算是乡村传播你也需要去理解它到底用什么样的科技去发展。 最后就是稳定不会变的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这三本肯定是不会变的。我几乎把所有的书都整理成笔记了。比看书精炼而且背起来速度会很快。还有一个是根据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基础,传播学概论以及传播学原理这4本书自己整了一个大的问题框架,特别的全,后期我也是拿这个直接照着背的。 新闻学概论今年真的特别重要,因为我觉得农大有偏向于新闻这方面的一个倾向,比如说专一的名词解释也比较喜欢考新闻的东西,还有就是考论述的时候也是考了什么新闻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