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体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与教育的关系

个体与教育的关系

首先,教育对个体的功能有正向和负向之分。

正向功能有促进个体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和促进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负向功能有是学习者身心健康受损、给受教育者负担、是受教育者形成职业局限性等等

其次,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它包括两方面,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最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2.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不可能。如色盲是由遗传而来的,后天不能补救;所以色盲不能成为画家,也不能从事需要辨别颜色的工作。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由于遗传素质上的差异有的使人易于发展成一个善于思辨的科学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一个有才能的音乐家,有的易于使人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体育运动员。由于遗传素质的差异,不同的民族、种族、性别之间产生的区别通常不是靠简单的后天努力可以补救的,这要通过遗传的缓慢进化才能实现。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达到的一般程度。人的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遗传素质生理成熟水平的制约。

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在同年龄阶段不仅有共同的表现,同时彼此之间又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即因个人之间生理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超前发展或延后表现,许多超常儿童表现出一般儿童所不具有的早熟或少年早慧,而另一些儿童又可能有许多行为表现得与其年龄不十分相称。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体表现。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取决于后天的环境人。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的作用,反对“遗传决定论”。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能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他以一对满46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1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同一楼梯所需要时间,结果是,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然后这对双生子满52周时,再对他们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测量结果是,他们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格塞尔据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这虽然夸大了成熟的作用,但教育中充分重视成熟的意义非常必要。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若按环境的性质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若按环境的范围分,环境可分为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总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小环境(与个体直接发生联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环境对人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发现、水平、速度和个体差异。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强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作用将更明显、更富有成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的智力任务,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内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当然,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的发挥,不是没有条件的,他要求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并且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影响。

(五)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如果说环境、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那么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部因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从直接意义上讲,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下,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进行差异教学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一)什么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尽管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点,但由于先天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及受教育的不同,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里带上了个人色彩。所谓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质就是说: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遗传以及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在身心特征上会表现出与他人相异的特点。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两个人不会生活得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赋。”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形式 1.学生的智力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某个学生聪明,某个学生迟钝;某个学生记忆力好,某个学生记忆力差;某个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某个学生擅长形象思维,这些评价和描述都是学生在智力方面的个体差异表现。学生的智力类型差异主要是指学生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所表现的差异。 1)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觉类型,有的学生对事物的概括性和整体性强,而分析能力差;有的学生分析能力强,对事物的细节能够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却差;也有些学生兼有上述两种特点。 (2)记忆类型差异有四种:一是视觉识记效果好,如达.芬奇十几岁就能墨画。二是听觉识记效果好,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能力。三是运动觉识记效果好,即在运动技能记忆方面有良好表现,如邓亚萍对乒乓球的落点位置有超人的记忆能力;四是混合型,只有运用多种表象时才能有好的识记效果。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概述(易考单选) 影响因素和规律(易考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人的发展 概念:全程,身心,积极地方向。 人的发展包括(易考选择,填空):身心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还包括心理发展。填空题要填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所有人都希望向积极方向发展(易考判断)。 二发展动因: 1 实践主体论或二因素论或多因素论或辐合论。 2 内发论(遗传)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佛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3 外铄论(环境):孟母三迁;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易考察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学生发生变化要考虑哪个方面导致的,例如一个孩子刚上来梦想当科学家,后来只想当狗,谁偷走了他的梦想)。 教育与个体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环境(仅仅外部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属于环境,因为太重要所以单列出来;有时候

简称为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一遗传作用(易考简答): 1 提供可能(内部可能)。生理前提(生下来就是盲人不能画画)。造成个体差异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2 成熟制约(由格赛尔证明,易考选择)。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相同。 二环境作用(易考简答): 提供可能(外部可能)。积极或消极影响(学区房使环境优越,山区环境差)。接受环境影响时是积极主动地(积极主动的可以替换为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易考简答和多选) 学校教育特殊作用——独特功能:加速(小彩旗自学六年学不完小学课本)。即时和延时(当时的影响和后来的影响)。规范(老师教给红灯停)。开发(学校老师可以发掘学生潜能)。记忆口诀,速时开饭。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层次: 1 生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是最基层的活动)。心理活动(小孩觉得谁长得美我要娶她)。社会实践活动(赚钱养家,最高层次)。考点(易考单选题):个体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活动完成的。 2 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易考简答题,填空题):潜在的可能状态(头脑中知道的,有可能去做了有可能没去),现实状态(已经去做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面临的问题: 1、现行班级教育中学生群体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失衡 班级群体教育是现行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抑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个体发展的现象。而学生个体在思想情感、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等方面越来越凸现的差异性,时时向我们侧重共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如何解决班级教育中既关注群体发展,更关注个体发展的问题呢? 2、个体发展过程中教育消费与教育服务的失衡 民办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个体教育消费与群体教育服务。现在这代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体的成功与失败,对一个家庭而言是100%,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很高。对一所学校而言,难道就可以把个体的成功与失败仅看着班级的1/48或学校的1/2000吗?我们要办富有涵、富有特色、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不能只讲教育的群体服务而忽视教育的个体服务。那么,如何解决在提供教育群体服务的基础上,多面开展教育个体服务,把教育的力量直落到每个个体,促进个体各方面和谐发展呢? 实施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措施 1、走进个体心灵,关怀心灵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面对的、心中所系的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概念。要对个体进行有效教育,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个体。 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生活,弯下腰来观察学生的表情,要蹲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敏感学生的需求。 从领导到教师、从前勤到后勤、从大事到小事,实行与学生对话制,定期进行学生情意反馈。 对青少年偶尔或经常出问题犯错误的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抓住情境和有利时机,与学生沟通,还思考权、表白权、问题解决权给学生,引导他们自析、自省、自救,进行自我矫治。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去感受个体的喜怒哀乐,把脉心世界,掌握思想动态,了解情感倾向,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轻松、快乐、幸福给学生。 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灵关怀,营造人文环境,真正围绕培养“有信仰的人”、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成功的人”而展开。 推广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故事研究。 建立个别学生跟踪、了解、帮扶制度(每位教师2至5人),组织学生信息通报会、教育教学故事交流会、个别学生表现会诊、学生评语传阅、生生结对子等活动,以更多更准的掌握个体信息,整合各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力量,优化针对个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为个体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弥补弱势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 2、指导个体身心自我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主宰自我发展的主体。成长过程中,个体要面临很多困惑。但别人只能指点和给一些帮助,自己要完成选择、斗争、成长过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个体自育,自我修养,是促进和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途径。 我们通过填写《中学生身心自我修炼表》、个体自我约束力训练、讲成长故事、自传写作、《我的童年》系列作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效力、在班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发挥群体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形式,把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自我修养。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又提高班级授课制下对个体教育的效率。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分析 ——四年级一班 学生是不同的,有差异的;对待学生的不同和差异,是我们在承认差距的前提下,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应用多样化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态度和基本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并不是要消除个体在数学学习的差异也不是期望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都达到同样高的水平。而是承认差异,正视差异。从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现实情形出发,扬长避短,克服缺点。促使每一学生发挥其智能优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使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下面从生理角度.心理角度.认知角度等六个方面对我们班(四年级一班)做一个分析。 一.从生理角度看差异 (1)性别差异导致学习差异 在配对联想,辨别学习,偶然学习和模仿学习等方面,男女生差异不大,这时因为男女平均智商接近。但是女生智商分部较平均,男生的标准误差明显。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儿童学习的平均成绩差异不大,但成绩连续分布的的两端,男生明显高于女生,也就是说,男生成绩较分散,优劣者都超过女生,而女生成绩分布较平均。而且女生成绩叫男生好。脑的优势发展对学生成绩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由于两性脑的优势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男女学生在相同学科的学习上也存在着差异。在脑发展的优势使男生空间知觉能力,数学能力较强,自然科学成绩优于女生(如范加树.郝帅东等同学);左脑发展的优势使女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较强(如韩璐,佟鑫等)。男女生在学科爱好或兴趣方面,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女生对语文,外语较感兴趣,而男生对数学较感兴趣。而且对学科的兴趣程度与学习成绩成正比。 (2)性别差异导致课堂行为差异 在课堂上,男生比女生更活泼,独立性更强,更为自信。女生比男生更有可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实现社会的政治目标。考察教育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是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及政治纲领对教育的影响。 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政权的性质,其实质是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并为谁服务。政权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及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中,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使教育能够服务于自己,首先就要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具体手段主要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证其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教育实行有效控制;以及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也决定了谁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决定教育为谁服务时,我们最关心的是公正,然而政治上的不平等往往决定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古代奴隶社会只有奴隶主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是天生的贵族,他所要接受的是最高等的教育。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民主、平等的思想促进了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的改革。但是双轨制的教育制度只保证了社会中、上阶层的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子弟只能接受普通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目的仅是保证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资源。目前我国尽管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还很薄弱,但国家不仅在宪法上规定全体国民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而且也采取了种种办法,力求使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同等的入学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对特困生给予资助,保证学生不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政治体制是指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形式,如是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制等。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的教育体制,对于教育而言,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对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上。例如,由于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的国家政权管理形式,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采用的就是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法国,其教育则是由国家统一管理的。 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政治纲领是一个国家政体的具体行动指南,是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它规定了教育事业的方向、目的、途径等 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特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其性质主要是由掌握领导权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决定的。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政权的人才。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臣民,近代民主社会

教育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真正把遗传提供给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是后天的环境,尤其是作为后天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因此,研究教育必须了解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又要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反映了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身体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两个方面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身体发展。组成人体的基本材料是细胞和细胞间质,它们集合成组织,许多组织结合起来构成器官,而若干相互有关器官一起组成一个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 八大系统都有其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它们相互密切地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新陈代谢过程,使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保持其他各种生命活动。心理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它随着神经演化而逐步发展,最后产生人的心理。脑是心理活动器官,没有脑就没有心理现象。随着个体健康发育,脑的重量明显增加,心理活动也随之日趋完善。心理发生和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心理活动规律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人类进化不但优化了机体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形成了稳定的心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进心理活动的发展与完善。在80年代沈阳郊县发现的猪孩,由于长期生活在猪圈的环境中,尽管有大脑器官,但心理发育停滞,不会说话,只会嚎叫,四肢爬行,养成了猪的习性。这就说明了人类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心理活动水平也会下降甚至退化。 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身体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应受到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不断引导并促进学生身心和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摘要: 作为学生,说起教育就与我们息息相关了,从小到大,我们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不是教育在起着作用。教育在我们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如何教育个体全面发展,这四方面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 教育、个体发展、作用 百年发展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鲤鱼跳龙门,大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无处不显示着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

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的特点。 首先,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不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更教会人如何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教育学会交往,交往又是人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就构成了一种交往系统。其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施教者把自己的各种经验传递给受教者,从而去早就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人才早就的过程中,个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个体在教育中不断朝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个体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充分发展的过程。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它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组织为主。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完成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数学(心得)之个体差异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论文之个体差异的分类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变差异和不变差异。可变差异是指表现为学生在知识在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即被加涅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也是可以加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包括学生的认知方式、智力类型、气质、焦虑程度、控制点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绝对不可变的,而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这些差异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不得回避的现实。 针对这种状况,对如何自理差异问题,不同的教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加涅认为教学旨在激励和支持个别学生的学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计划将具有缩小学生的个别成员的影响。相反,学生之间的差异将会增大,有计划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使之按自己的方向得到可能发展。而布卢姆在其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明确表示,教学的意义就在于逐渐缩小学生在业已存在的差异,他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和继续学习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相近,在学校和家庭的学校条件都趋于极大地改善、达到某种理想境界的情况下,学校中的个别差异就应接近消失,使学生都能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这就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对待差异的方式方法和意见相左的教学平等观。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存在的个别差异呢?综合两种观点,我们认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对待差异,即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弥补学生在基本的可变差异上的不足,达到基本的发展目标,培养合格的学生,而且还要利用不变差异即学生的特质来促进可变差异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前者是目的,后者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这种思想可归结为一句话,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这就是旨在促进学生一般基础性的合格发展并达到个体优化和差异教学,它是我们今后教学的目标和主旨所在。 然而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对待差异的做法,值得我们注

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论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发展促进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龙头,它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若从宏观上分析高等教育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 高等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 高等教育同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谈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指其与其他社会现象和子系统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又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又不能单纯看作经济基础或上层建筑,所以它有时可以相对超然于社会之外发挥独特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把高等教育看作社会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对社会可以在内部起作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无处不在的;二是高等教育必须融入社会,高校办学要具有较大开放性,不断从社会吸收思想和信息;三是高等教育要保持

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创造性,以体现在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二)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状态 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表现出三种状态,一是适应于社会发展,二是与社会发展相对同步,三是超前于社会发展。这三种状态是同时存在的,表现在一方面高等教育在不同方面分别会处于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不同状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整体上会不断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时而表现为以适应为主,时而同步或超前。 二、高等教育对社会各方面的推动作用 1、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革命的深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不但需要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而且越来越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科技人员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等教育使得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