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声现象(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物理声现象(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物理声现象(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物理声现象(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D.引吭高歌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声音的有关知识。

【详解】

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2.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详解】

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 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 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4.在“哈夏音乐会”上,一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一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男低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低音指音调低,即频率低;放声歌唱,指响度大,则振幅大;

女高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高音指音调高,即频率高;轻声伴唱,指响度小,则振幅小;

【详解】

A.男低音振幅小,女高音振幅大,不正确;

B.男低音频率高,女高音频率低,不正确;

C.男低音振幅大、频率低,女高音振幅小、频率高,正确;

D.男低音振幅小、频率高,女高音振幅大、频率低,不正确;

故选C。

5.如图是华为在巴塞罗那对外发布的首款5G折叠手机 Ma t e X,该机创新采用鹰翼式折叠设计,机身非常轻薄,合上后的厚度也只有11mm左右,单手持握也不会费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声音的大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接听电话时,通过声音的音调可以辨别来电者

C.手机屏幕能够折叠,说明屏幕材料的可塑性较强

D.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A

【解析】

【详解】

A.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响度,所以,调节声音的大小是改变声音的响度,故A正确;B.接听电话时,通过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来电者,故B错误;

C.手机屏幕能够折叠,要求屏幕材料具有的可塑性,但仅通过手机屏幕能够折叠不能说明屏幕材料的可塑性较强,故C错误;

D.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以光速进行,故D错误。故选A。

6.已知月球对物体也有引力,“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的成功登陆月球,标志着中国人实现“奔月”的梦想将成为现实,试分析,下列哪种活动在月球上不可实现

A.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

B.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

C.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D.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月球上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不能实现,因为声音传播靠介质,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传播,所以不能利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歌声,故A符合题意;

B.在月球上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可以实现,因为光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利用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故B不符合题意;

C.在月球上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可以实现,因为天平是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工作的,月球上也有引力,只要有引力就能利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月球上利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可以实现,因为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月球上存在重力,所以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响度和音色相同B.甲、丁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详解】

A.乙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音色不一定相同,故A 错误;

B.甲和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B错误;

C.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振幅相同,响度相同,故C正确;

D.丙和丁的振幅不相同,丙、丁响度不相同,音色也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8.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1s是____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2s为________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_____为什么?_____

【答案】0.02 20 7500m 8700m 不能月球表面是真空的,而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

(1)超声是指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是指低于20Hz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超声和次声。

(2)先算出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两者的距离;首先算出1分钟内潜艇B通过的距离,根据声波频率的变化分析出潜艇AB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计算出二者之间的距离。

(3)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无法使用声呐。

【详解】

(1)[1][2]人耳只能听到20Hz到20000Hz,即0.02kHz到20kHz之间的声音。

(2)①[3]超声波从潜艇A传到潜艇B的时间

11

10s5s 2

t=?=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

111500m/s5s7500m

s vt

==?=②[4]1分钟后,潜艇B行驶的路程

B B 20m/s60s1200m

s v t

==?=

因为声波频率变低,所以潜艇B是远离声呐,现在两艘潜艇之间的距离

21B 7500m1200m8700m

s s s

=+=+=

(3)[5][6]地球和月球之间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点睛】

本题综合性很强,考查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计算距离时,注意回声测距需要计算单程的长度。

9.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

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电话,你知道科学家们发明它是受什么启发吗?是传声筒。让我们去参观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主题展B厅——声音之韵展,观察、研究一下传声筒,直观地去体验传声筒传递声音的过程吧。

装置简介:两个非常粗的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在空中盘成螺旋状,布置在展区的两个不同位置,相距大约十几米长,如图1左上角就是其螺旋状的管路之一。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分别为听筒管路和话筒管路,两个传输声音的金属管端口分别是听筒和话筒,如图2所示。就像人打电话一样,用话筒说话,用听筒听声音,如图3所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在振动介质(空气、液体或固体)中某一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来回发生振动,并带动周围的质点也发生振动,逐渐向各方向扩展,这就是声波。声波前进的过程是相邻空气粒子之间的接力赛,它们把波动形式向前传递,它们自己仍旧在原地振荡,也就是说空气粒子并不跟着声波前进!如图4所示,连续振动的音叉,使周围的空气分子形成疏密相间的连续波形。

声波是一种振动的机械波,它的基本参数是频率f 、波长λ和波速v。通过示波器可观测到可视化波形如图5所示。频率是声源(或某一质点)1秒内来回振动的次数(单位为赫兹

Hz),而声源完成一次全振动经过的时间为一个周期T,其单位为秒。显然,f=1

T

。频率

与人耳主观感觉声音的音调有关。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振幅与声音的强度有关。波长是声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也是波形图中相邻波峰(或波谷)的距离。这三者的关系是v = λf。

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范围在20~20000Hz,称为音频波。在这个频率范围以外的振动波,就其物理特性而言与声波相似,但对人类不引起声音感觉。声速亦称音速,是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速度,它和介质的性质与状态(如温度)等因素有关。当温度为22℃时,空气中声速为334.8m/s,水中声速为1440m/s,钢铁中声速为5000m/s。

现实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波,但因为声波的能量随扩展的距离逐渐消耗,最后声音消失,一旦声源远离接受者就无法准确获得信息。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

随着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声音信号的传递借助电磁波传送。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不但传播速度快,而且频率范围广,但它在水中会被吸收而急剧衰减。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手机这种移动通信工具,它兼具发射和接收两种功能,在同步地球卫星的协助下能使通信范围几乎覆盖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请根据上述材料和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传声筒”的展示项目,形象地向观众展示了: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__________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以下的应用或工具利用“传声筒”原理的是(______)

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 B.水杯琴

C.天坛回音壁 D.超声波医学检查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C.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使用电磁波

(4)一列声波从空气中传入水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频率增大,波速变大 B.频率不变,波速变小

C.频率不变,波长变长 D.波速变小,波长变长

【答案】空气 A AD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一名观众在管路一侧发声,管路中的空气振荡,另一侧的观众能够听到传输的声音,两人可进行对话;

(2)[2]A.医生给病人看病用的听诊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然后能听到更清晰的声音,这与“传声筒”原理是相同的,选项A符合题意;

B.水杯琴表明液体振动可以发出声音,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B项不合题意;C.天坛回音壁,是指回声,利用了声音的反射,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C项不合题意;

D.超声波医学检查,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传声筒”原理是不同的,D项不合题意;

(3)[3]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说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正确;

B.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当温度为22℃时,空气中声速为334.8m/s,水中声速为

1440m/s,钢铁中声速为5000m/s,所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是340m/s,B错误;C.声波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但声波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错误;

D.潜入水中的潜艇通信是用无线电进行的,即是使用电磁波来完成的,D正确;

(4)[4]声波从空气进入水中,声速变大,但是频率是不变的,根据v fλ

=可知,波长是变大的,故选C。

10.一列动车长200m,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匀速行驶,在进入七扇岩隧道前800m处鸣笛,司机在鸣笛4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求:

(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动车行驶了多少米?

(2)该动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3)若该列动车以这个速度匀速通过一个长820m的隧道,则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多少?

【答案】(1) 240;(2) 60(3) 1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 根据v=s

t

得声音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4s=1360m;

动车和声音的运动示意图如下:

由图知,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

s=s声?s0=1360m?800m=560m;由题意知,动车行驶的距离为:

s车=s0?s=800m?560m=240m;

(2)动车的速度:

v 车=

s t 车车=240m 4s

=60m/s . (3) 动车完全通过隧道的时间是: t '=s v '车=200m 820m 60m /s

+=17s . 答:(1)当司机听到反射的回声时,他离隧道口的距离是240m ;

(2)动车行驶的速度是216km/h .

(3)动车完全穿过隧道的时间为17s .

11.材料一:人耳朵能分辨两次声音的最短时间间隔是0.1s ;材料二:一人在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一次是通过钢管传播的声音,第二次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因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材料三:声音在铁(钢管就是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若敲打钢管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s ,求钢管的长度?(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727.6m 。

【解析】

【详解】

声音在空气中2s 传播的路程:

111340m s 2s=680m s v t ==?;

声音在钢中传播比空气中传播快:

=5200m s-340m =4860m s v ?;

声音在钢中传播的时间:

1680m 34==s 4860m s 243

s t v =

?; 钢管的长度: 345200m s 727.6m 243s vt ==?

≈。 答:钢管的长度727.6m 。

12.我国一艘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在水面下某处静止不动,声呐系统发现在正前方3.8 km 处有一艘不明潜艇匀速驶来。声呐系统立刻再次发出超声波,经过5.0s 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声呐系统接收到声波后立刻向不明潜艇发射直线运动的鱼雷,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 m/s ,鱼雷的平均速度是80 m/s 。求: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

【答案】(1)20m/s ;(2)3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明潜艇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据我方潜艇的距离为

111

5s

1500 m/s=3750m

2

s v t

==?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为

1

3800m3750m

==20m/s

5s

2

s

v

t

-

=不明潜艇

不明潜艇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与不明潜艇相向而行,其相对速度为

20m/s+80m/s=100m/s

从第二次超声波接触到不明潜艇,至第二次超声波返回我方潜艇,不明潜艇前进的距离为

22

20m/s 2.5s=50m

s v t

==?

不明潜艇

发射鱼雷时两艇的相对距离为

3750m-50m=3700m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

3

3

3

3700m

==37s

100m/s

s

t

v

=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答:(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13.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和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如图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点.

【答案】长度 a b A B

【解析】

【分析】

【详解】

(1)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张力有关,在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用到的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两者的粗细和张力相同,所以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长度的关系.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应该控制他们的长度和张力相同,满足该条件的是a和b两弦线.

(2)按住AC两点比较,按住A点时弦较短,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A,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C按住BC两点比较,按住B点时弦较粗,所以发出的音调较高的是按住C,发出的音调较低的是按住B,所以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A点,最低的是按住B点.

14.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杯瓶内装有深度不同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其中音调最高是图________。用小棒敲击瓶子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图________。

【答案】甲丁

【解析】

【详解】

[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图甲的空气柱最短,那么它的音调最高;

[2]用小棒敲击瓶子时,振动的是瓶子和瓶子里面的水,水越少,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丁的水最少,那么它的音调最高。

15.在音乐会上,女高音轻声伴唱,男低音放声高歌,其中音调高的是________歌者,响度大的是________歌者(选填男、女).

【答案】女男

【解析】

【详解】

[1]我们所说的“男低音、女高音”,都是指声音的高低,即指的是音调的高低;音调高的是女高音;

[2]我们所说的“放声高歌、轻声伴唱”,都是指声音的大小,即指发出声音的响度,故响度大的是男低音。

二、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

16.2019年12月27日晚,“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如图所示。该火箭的起飞质量约为870t,起飞升力约为1.05×107N,关于该火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火箭利用“流体中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的原理获得升力

B.火箭尾部喷气口热得发红,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火箭尾部的内能

C.火箭发射时腾起的“白气”是液态水吸热汽化形成的

D.火箭起飞时受到向上的合力约为1.8×106 N(g取10 N/k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火箭发射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来升空的,与流速小压强大没有关系,故A错误;

B.火箭尾部喷气口热得发红,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火箭尾部的内能,故B错误;C.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是因为尾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故C 错误;

D.火箭的起飞质量约为870t,重力

56

==??=?

G mg

8.710kg10N/kg8.710N

<,所以二力的合力方向向上,大小为由于G竖直向下,起飞升力F竖直向上,且G F

766

F F G

=-=?-?=?

1.0510N8.710N 1.810N

故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装有大量的碎冰块,把装有少量碎冰块的试管插在大烧杯的冰块中,在烧杯底部用酒精灯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烧杯和小试管中的冰同时熔化

B.小试管中的冰先熔化,大烧杯中的冰后熔化

C.大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小试管中冰才开始熔化

D.小试管中冰始终不能熔化

【答案】C

【解析】

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完全熔化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但由于温度相同没有热传递,则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

若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吸热,温度将升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所以能熔化.故C 正确.

故选C .

18.用体温计分别测甲、乙、丙三人的体温,先测得甲的体温正常。用酒精消毒后,忘了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就直接依次去测乙和丙的体温,已知乙的体温是37.6℃,丙的体温为38.4℃,那么用此方法测得乙和丙的体温分别为( )

A .37℃、38.4℃

B .37℃、37.6℃

C .37.6℃、38.4℃

D .38.4℃、38.4℃

【答案】C

【解析】

【详解】

因为甲的体温正常,所以用体温计测完甲后,体温计的示数应该是37℃左右,不会是37.6℃,用酒精消毒后,忘了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那么液泡会收缩,液柱不会下降,还是37℃左右,依次去测乙和丙的体温时,乙的体温是37.6℃,这说明液柱上升了,乙的真实体温是37.6℃,丙的体温为38.4℃,这也说明液柱也上升了,丙的真实体温是38.4℃,所以用此方法测得乙和丙的体温分别为37.6℃、38.4℃,故选C 。

19.有一支刻度不准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稳定后示数为﹣4℃,放在一标准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2℃,把它放在某教室时温度计示数为28℃,教室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

【答案】33℃

【解析】

【分析】

【详解】

摄氏温度的规定是: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而该温度计的96个小格表示100℃,设温度计示数为28℃时的实际温度为t ,则:

10000 92(4)28(4)

t --=----℃℃℃℃℃℃℃ 解得

t ≈33℃

20.当水烧开时,我们会看到水蒸气将壶盖项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这与四冲程汽油机的_________冲程的能量转化相同,若某单缸四冲程汽油机飞轮的转速为1200r/min ,则此汽油机每秒钟对外做功____________次。

【答案】做功 10

【解析】

[1]水蒸气将壶盖项起,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这是水蒸气内能转化为壶盖的机械能,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也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由题意可知,飞轮的转速为

1200r 1200r 20r/s 1min 60s

== 即每秒钟飞轮转数是20r ,飞轮转两转,汽油机经历一个工作循环,对外做功1次,那么此汽油机每秒钟对外做功次数是10次。

21.某款电磁炉广告称该款电磁炉的热效率可达65%以上,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中,“好奇”小组想测量该款电磁炉的加热效率以验证其广告的准确性,于是他们找来一台全新的电磁炉,包装盒中产品参数数据如下表所示:

(1)若电磁炉正常工作20min ,刚好将锅内5kg 、20℃的水,加热到80℃,求此电磁炉烧水时的效率[已知c 水=4.2×103J/(kg·℃)];

(2)小明家装有如图乙所示的电能表,某个时间段,仅有此电磁炉工作,在3min 内电能表表盘转了210圈,求此时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答案】(1)70%;(2)1400W

【解析】

【分析】

(1)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温度的变化,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已知电磁炉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和通电时间,利用W Pt =计算消耗的电能;水吸热为有用的能量,电流消耗的电能为总的能量,据此求电磁炉的效率。

(2)若仅有此电磁炉工作时观察电能表,在3min 内电能表表盘要转了210圈,利用电能表

的参数“3000r/(kW ·

h)”求电磁炉工作3min 消耗的电能;利用W P t

=求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详解】

(1)水吸收的热量 360(4.210J/kg 5kg 80201J ((.2)10))6Q cm t t =-=????-=?吸℃℃℃

电磁炉正常工作20min ,消耗的电能

61500W 2060s 1.810J W Pt ==??=?

则此电磁炉烧水时的效率

661.2610J 100%100%70%1.810J

Q W η?=?=?=?吸 (2)3min 内电路中消耗的电能

210r 0.07kW h 3000r/(kW h)

W '=

=?? 电磁炉的实际功率 0.07kW h 1.4kW 1400W 3h 60

W P t '?===='实 答:(1)此电磁炉烧水时的效率是70%;(2)此时电磁炉的功率为1400W 。

22.假期爸爸妈妈带着丽丽开车旅行,已知小轿车的总质量约为2t ,最大功率为120kW ,小轿车在牵引力的作用下沿水平公路做匀速直线运动,行驶时所受阻力为车总重的0.2倍。(g =10N/kg ,汽油的热值取4×107J/kg )求:

(1)若轮胎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0.2m 2,静止时轿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多少?

(2)轿车在5min 内匀速行驶了3km ,此时轿车的实际功率为多少?

(3)若汽油机的效率为30%,那么当轿车以最大功率行驶10min 消耗汽油的质量为多少?

【答案】(1)1×105Pa ;(2)4×104W ;(3)6kg

【解析】

【详解】

(1)轿车的总重力

34210kg 10N /kg 210N G mg ==??=?

轿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

4210N F G ==?

则轿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452210N =110Pa 0.2m

F p S ?==? (2)由题意可知,轿车匀速行驶时所受阻力

430.20.2210410N N f G ==??=?

因为轿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所以轿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即

34N 10F f ==?牵;

轿车在5min 内牵引力做的功

374103000m 1.1N J 20W F s ==??=?牵;

则轿车的实际功率

74J 1.210410560s

W W P t ?===??。 (3)该车以最大输出功率行驶10min ,做的有用功

37W 120101060s 7.21J 0W P t '==???=?有用最大

, 由100%W Q η=?有用

放得,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787.210 2.410J 0%J 3W Q η

?===?有用放, 由Q mq =放得,需要完全燃烧汽油的质量

872.4106kg 410/kg

J J Q m q ?===?汽汽放油油 答:(1)静止时轿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1×105Pa 。

(2)此时轿车的实际功率为4×104W 。

(3)那么当轿车以最大功率行驶10min 消耗汽油的质量为6kg 。

23.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观结构。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发现了物质是由微粒(分子)组成的,从而建立了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模型(如图所示)。固体中分子间的束缚能力很强,分子只能在某个位置附近做小幅的振动,不能自由移动;气体分子间的束缚能力很弱,所以分子运动相对强烈,如果没有容器的限制可自由运动,尽可能占据更多的体积;液体介于三者之间(与固体更接近),大部分分子在大部分时间内只能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幅度相对大的振动,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

(1)由材料可知,当物质从气态变化到固态时,需__________(选项“吸热”或“放热”),使其温度__________,分子只有的能量减小,分子的活跃程度需急剧变弱。

(2)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这就是__________;在液体内部,有一些分子由于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这就是__________。(以上两空选填汽化的两种方式中的一种)

【答案】放热 降低 蒸发 沸腾

【解析】

【详解】

(1)[1][2]物质从气态变化到固态叫做凝华,凝华需要放热,使其温度降低;

(2)[3]在液体的表面上,某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能克服液体内其他分子的束缚而“飞离”液体表面,属缓慢的汽化现象,这就是蒸发现象;

[4]在液体内部,一些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进入液体内部的小气泡中,从而使小气泡逐渐变大并上升到液面,气泡破裂,其中的水蒸气“飞”到空气中,整个过程较为剧烈,这就是沸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