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前蜀-杜光庭

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前蜀-杜光庭

正统道藏洞玄部记传类-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前蜀-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

經名:洞天福地嶽漬名山記。原題唐廣成先生杜光庭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玄部記傳類。

洞天福地嶽漬名山記序

乾坤既闢,清濁肇分,融為江河,結為山嶽。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聖上真,主宰其事,則有靈宮閥府,玉宇金臺,或結氣所成,凝雲虛構。或瑤池翠沼,流注於四隅。或珠樹瓊林,扶疏於其土。神鳳飛此之所產,天鱗澤馬之所棲。或日馭所經,或星纏所屬,含藏風雨,蘊畜雲雷,為天地之關樞,為陰陽之機軸。乍標華於海上,或迴疏於天中,或弱水之所縈,或洪濤之所隔~或日景所不照,人跡所不及,皆真經祕冊,叔而載焉。太史公云:大荒之內,名山五千,其問五嶽作鎮,十山為佐。又《龜山玉經》云:大天之內,有洞天三十六,別有日月星辰靈仙宮闕,主御罪福,典錄死生。有高真所居,仙王所理。又有海外五嶽、三島、十洲、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化、四鎮諸山。今總一卷、用傳好事之士。其有官城處所、得道姓名、洞府主張、仙曹品秩,事條繁廣,不可備書,聊紀所管郡縣及仙壇宮觀大數而已。天復辛酉八月四日癸未,華頂羽人杜光庭於成都玉局編錄。

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

唐廣成先生杜光庭編

嶽漬眾山

玄都玉京山,在大羅之中,玉清之上。元京山,在玉京之前,峨眉山在玉京之前,廣霞山在玉京之右,紅映山在玉京之左,紫空山在玉京之左,五問山在玉京之後。

右在玉清之上、大羅之下,諸山周繞玉京玄都之山以為輔翼也。

三秀山在玉京之前,金華山在玉京之右,寒童靈山在玉京之右,秀華山在玉京之右,三寶山在玉京之後,飛霞山在玉京之後,浮絕空山在太清之中。

右三境之山,皆真氣所化,上有官闕,大聖所遊之處,下應人身十三官府,事見《大洞經》中。

東嶽廣桑山在東海中,青帝所都。南嶽長高山在南海中,赤帝所都。西嶽麗農山在西海中,白帝所都。北嶽廣野山在北海中,黑帝所都。中嶽崑崙山在九海中,千辰星為天地心。方壺山在北海中,去岸三十萬里。扶桑山在東海中,地方萬里,日之所出。蓬' 萊山在東海中,高一千里。連石山在東南辰巳之地。海中沃焦山在東海中,百川注之而不盈。方丈山在大海中,高四十九萬七千丈。鍾山在北侮中,弱水之北,萬九千里。員嬌山在大海中,上干日月。岱輿山在巨海之中。鄧都山在九壘之下,一云在癸地,鬼神之司。

玄洲在北海中,地方七千里。瀛洲在東海,一名青丘。穆洲在東海中,地方五百里。祖洲在東海中,地方萬里,出不死草。元洲在大海中,地方三千里。長洲在巨海中,地方五千

里。流洲在西海中,地方三千里。鳳麟洲在西海中,出續絃膠。聚窟洲在西海中、地方萬里,出反魂香。炎洲在南海中,地方二‘千里。(生洲在西海中,地方二千五百里。

滄海島在大海中,高五萬里。

右十洲、三鳥、五嶽諸山,皆在崑崙之四方,巨海之中,神仙所居,五帝所理,非世人之所到也。

中國五嶽

東嶽泰山,嶽神天齊王,領仙官玉尸女九憤人。山周迴11 千黑在兗州奉符縣。、‘羅浮山、括蒼山為佐命,蒙山、' 東山為准理。南嶽衡山,嶽神司天王,

領仙官玉,女三萬人。山周迥二千里,以霍山j 謄山為儲副,天台山、句曲山為佐耀戶中嶽嵩高山,嶽神中天王,領仙官玉‘汝化:十二萬人,為五土之主。周迴一千里一洛州告成縣。少室山、東京武當山為佐命,太和山、陸渾山同佐理。西嶽華山,嶽神金天王,領仙官玉女七萬人。山周過二千里,在華州華陰縣。地肺山、女? 几山為佐命,西城山、青城山、蛾眉山、繙冢、戎山、西玄具山同佐理。北嶽怛山,嶽神安天王,領仙官玉女五萬人。山周迴二千里,在鎮州。河逢山、抱犢山為佐命,玄隴山、崆峒山、陽洛山為佐理。

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洞小有唷虛天,周迴萬,里,王褒所理,在洛州王屋縣。第二,- 委羽洞大有虛明天,周迴萬里,司馬季一主所理,在武州。第三,西城洞太玄總一真天,周迴三千里,王方平所理,在蜀一州。第四,西玄洞三玄極真天,廣二千一里,裴君所理,在金州。第五,青城洞一寶仙九室天,廣二千里,宵真君所理,- 在蜀州青城縣。第六,赤城洞上玉清一平天,廣八百里,王君所理,在台州唐,興縣。第七j 羅浮洞朱明曜真天,廣一,千里,葛洪所理,在博羅縣屬修州。第,八,句曲洞金壇華陽天,廣百五十里,一茅君所理,在潤州句容縣。第九,林屋一洞左神幽墟天,廣四百里,龍威丈人所神理,在蘇州昊縣。第十,括蒼洞成德憶真天,廣三百里,平仲節所理,在台州樂安縣。

右十大洞天、五嶽皆高真上仙主統,以福天下,以統眾神也。

青城山五嶽丈人希夷真君,在蜀州。天柱山九天司命真君,在舒州。廬山九天使者真君,在江州。

右佐命山、三上司山,皆五嶽之佐理,以鎮五方,上真高仙所居也。

五鎮海漬

東鎮沂山東安王,在沂州。南鎮會稽山永興公,在越州。中鎮霍山應聖公,在晉州。西鎮昊山成德公,在隴州。北鎮醫巫聞山廣寧公,在營州。束海廣德王,在

萊州界。南海廣利王,在廣州界。西海廣潤王,在同州界。北海廣澤王,在洛州界。江瀆束廣源王,在益州,立春祭;淮漬南長源王,在唐州,立夏祭;河漬西靈源王,在同州,立秋祭;濟漬北清源王,在洛州,立冬祭;漢瀆漢源王,在梁州。並天寶十年封。

三十六靖廬

綿竹廬,在漢州綿竹縣柄林山。紫蓋廬,在荊州當陽縣。瀘水廬,在瀘州安樂山。丹陵廬,在洪州西山鍾君宅。守玄廬,在終南山尹喜宅。靈淨廬,在亳州太清宮。送仙廬,在岳州墨山孔昇觀。契靜廬,在鄭州圃田列子宅。凌虛廬,在南岳中宮。鳳凰廬,在襄州鳳林山。子真廬,在洪州西山梅福壇。玄性廬,在撫州南城縣魏夫人壇。契玄廬,在袁州昊平觀。啟元廬,在號州桃林古關,今陝州靈寶縣。出谷廬,在廬山青牛谷。君平廬,在漢州綿竹縣君平宅。斗山廬,在興元城固縣唐公防宅。光天廬,在南嶽。騰空廬,在洪州遊帷觀。昭德廬,在廬山。尋玄廬,在江西昊猛觀。得一廬,在潤州鹿跡觀。啟靈廬,在秦州啟靈山。宗華廬,在洪州宗華觀彭君宅。朝真廬,在京兆會昌昭應山。黃堂廬,在江西洪州。迎真廬,在洪州。招隱廬,在江西洪州。紫虛廬,在南嶽魏夫人壇。啟聖廬,在岐州天興縣啟靈官,本名天柱廬。鳳臺廬,在京兆整屋縣蕭史宅。束華廬,在衢州龍山縣束華觀。祈仙廬,在洪州黃真君宅。元陽廬,在蘇州常熟縣張道裕宅。束蒙廬,在徐州蒙山。貞陽廬,在洪州曾真君宅。

三十六洞天

霍童山霍林洞天,三千里,在福州長溪縣。太山蓬玄洞天,一千里,在衰州乾封縣。衡山朱陵洞天,七百里,在衡州衡山縣。華山總真洞天,三百里,在西嶽。常山總玄洞天,一百里,在北嶽。嵩山司真洞天,三千里,在中嶽。峨媚山虛陵太妙洞天,三百里,在嘉州峨媚縣。廬山洞虛詠真洞天,三百里,在江州得陽縣,九天使者。四明山丹山赤水洞天,一百八十里,在越州餘姚縣。劉樊得道。會稽,山

極玄陽明洞天,三百里,在越州會稽縣。夏禹探書。方白山德玄洞天,五百里,在京兆整屋縣,太上所現壇。西山天寶極玄洞天,三百里,在洪州南昌縣,洪崖所居。大圍山好生上元洞天,三百里,在潭州醴陵縣,傳天師所居石室仙壇。潛山天柱司玄洞天,一千三百里,在舒州桐城縣,九天司命。武夷山昇真化玄洞天,百二十里,在建州建陽縣,毛竹武夷君。鬼谷山貴玄思真洞天,七十里,在信州貴溪縣。華蓋山容城太玉洞天,四千里,在溫州永嘉縣。玉筍山太秀法樂洞天,百二十里,在吉州新淦縣。生皿竹山長耀寶光洞天,八十里,在台州黃巖縣,葛仙公所居。都嬌山太上寶玄洞天,八十里,在容州白石山秀樂長真洞天,七十里,在容州,北源。句漏山玉闕寶圭洞天,三十里,在容州。有石室丹井。九疑山湘真太虛洞天,三十里,在道州延唐縣。洞陽山洞陽隱觀洞天,百五十里,在潭州長沙縣。幕阜山玄真太元洞天,二百里,在鄂州唐軍縣,昊猛上昇處。大酉山大酉華妙洞天,一百里,在辰州界。金庭山金庭崇妙洞天,三百里,在越州刻縣,褚伯玉沈休文居之。麻姑山丹霞洞天,一百五十里,在撫州南城縣,麻姑上昇。仙都山仙都祈仙洞天,三百里,在處州縉雲縣,黃帝上昇。青田山青田大鶴洞天,四十里,在處州青田縣,葉天師居之。天柱山大滌玄蓋洞天,一百里,在杭州餘杭縣天柱觀。鐘山朱湖太生洞天,一百里,在潤州上元縣。良常山良常方會洞天,三十里,在茅山束北,中茅君所居。桃源山白馬玄光洞天,七十里,在朗州武陵縣。金華山金華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姿州金華縣,有皇初平赤松觀。紫蓋山紫玄洞盟洞天,八十里,在韶州曲江縣。

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在茅山,有紫陽觀,乃許長史宅。石磕源,在台州黃巖縣嬌嶺。束仙源,在溫州白溪。南田,在處州青田。玉瑁山,在溫州海中。青嶼山,在束海口。崆峒山,在夏州,黃帝所到。郁木坑,在吉州玉筍山玉梁觀,乃蕭子雲宅。武當山,在均州,七十一洞。君山,

在岳州青草湖中。桂源,在連州抱福山,廖先生宅。靈墟,在台州天台山,司馬天師居處。沃州,在越州刻縣。天姥岑,在台州天台南,劉阮迷路處。若耶溪,在越州南樵風徑。巫山,在夔州大仙壇。清遠山,在委州浦陽縣束白山。安山,在交州,安期先生居處。馬嶺,在梆州,蘇耽上昇處。鵝羊山,在長沙縣,許君斬蜃處。洞真壇,在長沙。南嶽祝融峰。洞宮,在長沙北。玉清壇,在長沙北。洞靈源,在衡州南嶽招仙觀上峰。陶山,在溫州安固縣,貞白先生修藥處。爛柯山,在衢州信安縣。龍虎山,在信州貴溪縣,天師宅。勒溪,在建州建陽縣。靈應山,在饒州北,施真人宅。白水源,在龍州。金精山,在虔州虔化縣,張女真修道處。閤皂山,在吉州新淦縣,天師行化。始豐山,在洪州豐城縣。逍遙山,在洪州連西山,許真君修道處。束白源,在洪州新昊縣,鍾真人宅。缽池,在楚州,北王真人修道處。論山,在丹徒縣戶毛公壇,在蘇州洞庭湖中,包州山,七十二壇,劉根先生修道處。九華山,在池州青陽縣,竇真人上昇處。桐梧山,在唐州桐梧縣淮水上鏢。平都斗山,在忠州鄧都縣,陰君上昇處。綠蘿山,在常德武陵北。章觀山,在澧州禮陽縣。抱犢山,在騰州上黨,莊周所居。大面山;在蜀州青城山,羅真人所居。虎溪,在滌州安吉縣,方真人修道處。元晨山,在江州都昌縣。馬跡山,在舒州,王先生修洞淵法處。德山,在朗州武陵縣,善卷先生居,古名枉山。雞籠山,在和州歷陽縣。王峰,在藍田縣。商谷,在商州上洛縣,四皓所隱處。腸羨山,在常州義興縣張公洞。長白山,在衰州。中條山,在河中永樂縣,侯真人上昇。霍由,在壽州。雲山j 在朗州武陵縣。四明山,在梨州,魏(道微上昇處。縣。子晉上昇處。猴氏山,在洛州維氏臨叩山,在叩州臨叩縣白偉出,相如所居。少室山,在河南? 拱州:府連中嶽翠微山,在西安府終南太一1 觀。大膩山,在明州慈溪縣天寶觀。白鹿山,在杭州天柱山,昊天師所隱。大若巖,在溫州永嘉縣,貞白先生修真誥處。嗓山、在萊州嘮嗓山,仙公會真處。西白也一在越州刻縣,趙廣信上昇

處。天印山,在〞昇州上元縣洞玄觀,仙公行化處。金,城山,在雲中郡。三皇井,在溫(州仙巖山。沃壤,在海州束海縣,二疏修道處。

靈化二十四

陽平化,五行(金,節寒露,上應角宿,甲子、甲寅、甲皮人屬,上化彭州九隴縣界四十里一,下化新都界四里,翟仙業、張衡白屆上昇。

鹿堂化,五行木,節霜降,上應亢宿,戊午、乙卯、戊申人屬二漢州綿竹西北二十里,永壽二年老君天師誓萬神於此,天食當人所居處。

鶴嗚化,五行金二節立冬,上應氏房心勿。,宿,庚辰一壬辰人屬,叩州大邑縣西涌‘戶北去縣三市里餘,老君授天師錄處,徐孝道、何丹陽、馬成子上昇。

漓沆化,五行土,節小雪,上應尾宿,丙辰、戊辰人屬,彭州九隴縣西北七十里,老君授范蠡真人白日上昇。

葛續化,五行火,節大雪,上應箕宿,己(卯、丁卯、辛卯、癸卯人屬,彭州九隴縣西北六十里,上清真人所居,楊先賢一蒲高遠、葛永墳上昇,本名上清化。

庚除化,五行水,節冬至,上應斗宿,丙寅、庚子、壬戌人屬。漢州綿竹縣束三十里,應天上庚除府也。張力子於此白日上昇。

秦中化,五行水,節小寒,上應牛宿,戊寅、庚寅、壬寅人屬。漢州德陽縣北二十里,皇人授韓眾天文金書於此上昇。

真多化;五行金,節大寒,上應女宿,乙丑、丁丑人屬。漢州金堂縣西北二十五里,老

君天師道會之所,王方平、李真多上昇,一名上真化。

昌利化,五行土、節立春,上應虛宿,已酉、己丑人屬。漢州金堂縣東二十里,李八伯二度鍊丹來往,八伯於此上昇。

隸上化,五行水,節雨水,上應危宿,辛丑、癸丑人屬。漢州德陽縣北五十里,李子元、衛叔卿於此上昇。

湧泉化,五行木,節驚墊,上應室壁宿,丙子、癸亥人屬,漢州德陽縣西北七十里,老,君授馬明生《玄真錄》上昇?於此O

稠梗化,五行水,節春分,上應奎宿,壬子、壬午人屬,蜀州新津縣南十里,黃帝鍊丹於此。山上有天池、石碑、丹鼇存焉。

北平化,五行金,節清明,上應婁宿,乙亥、已亥人屬。眉州彭山縣西北二十五里,一名財此山,列聖高仙所遊,王子喬上昇之所。

本竹化,五行木,節穀雨,上應胃宿,乙巳、辛巳、辛亥人屬。蜀州新津縣西北二十五里,黃帝所遊,郭聲子上昇於此,有掃壇竹,因此為名。

蒙秦化,五行火,節立夏,上應勗宿,甲戌、丙戌人屬。雋州臺登縣一十五里,伊尹趙龜趙昇趙王子上昇於此。

平蓋化,五行土,節小滿,上應畢宿,丁巳、己巳、癸巳人屬,蜀州新津縣北三十里,山有王人,長一丈三尺,出則天下太平。仙人崔孝通於此上昇。

雲臺化,(五行火,節芒種,上應貲參宿,丙午、庚午、庚戌人屬。闆州蒼溪縣束南三十五里,天師永壽二年九月九日上昇。

儘口化,五行木,節夏至,上應井宿,乙酉、丁酉人屬。興元府西縣五里,陳安世、褒氏女二人上昇。、

後城化,五行土,節小暑,上應鬼宿,辛酉、癸酉人屬。漢州什郁縣西北六十五里,天師授夏子然守一之道白日上昇。

公慕化,五行金,節大暑,上應柳宿,甲申、壬申、庚申人屬,漢州竹郁縣西北五十里,天師授蘇子玉瓊文紫字白日昇天。

平崗化,五行水,節立秋,上應星宿,戊戌、丁亥人屬,蜀州新津縣西南四里,一名靈泉化。李阿翟君上昇於此。

主簿化,五行金,節處暑,上應張宿,乙未、己未、癸未人屬,叩州蒲江縣東北三十里,一名秋長化,主簿王興、女仙楊正見上昇之所。

玉局化,五行水,節白露,上應翼宿,丁未、辛未人屬,成都府南一里,一名玉女化,老君天師永壽元年降此,地涌玉局,因以為名。

北郁化,五行土,節秋分,上應松宿,戊子、甲午人屬,束都城北。務成子、帛和、王子晉、呂恭、呂文起於此昇天,龍朔二年老君見。

洞天福地嶽漬名山記竟

古诗文名句5

古诗文名句5 8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 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三国时期刘备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 诏中的话,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 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 82.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陈寿(三国志吴·书)) 指人在短时间内有极大的进步,要改变对他的看法。 指在很短的时间让人家认为变一个人一样,变得出色了。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 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要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能比得上 我呢?我常常读书,认为读书非常有益。"于是吕蒙便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 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

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 看待,兄长怎么了解事物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83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东晋·陶渊明《五柳先 生传》) 解释: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心得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五柳先生传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 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宏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 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为号。性情闲静,说话不多,不羡慕名利。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心得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好喝酒,可惜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就准备了酒邀请 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约定必醉方休,要去就去要留就留,从不掩饰 自己的感情。家里四壁空荡荡的,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短短的粗麻布衣 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常写文 章娱乐自己,显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怀了,并坚守这原则直到死去。 赞曰:黔娄的妻子有这样的话: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她就是说这一类人吧!醉酒赋诗,以娱乐自己的心志。是无怀氏之民吗?是葛天氏之民吗?84.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解释:见有好文章 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晋代著名的作家和诗人陶渊明,不愿意做官,四十一岁那年,便辞去"彭泽县令"的官职,回到柴桑老家(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隐居务农,过着田园生活。(参看"耕前锄后")四十六岁,他搬到南村去住。南村又名南里,在九江市郊, 他的一些老朋友如殷景仁、颜延之等,都住在那里。这样,他在耕作之余,就 有更多的机会和老朋友们相聚,谈论诗文。搬家之初,他曾写了两首《移居》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峄山碑及译文

《峄山碑》全文及译文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峄山碑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 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阤yi3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阤,延续。)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一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上面的是四言诗。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戍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节选自《史记·卷一百九》,有删改) A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B .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限。 C .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D .汉之飞将军:指李广将军。王昌龄的山水田园诗作《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用的就是飞将军李广之典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丁度字公雅。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庆历中,副杜衍宣抚河东..。未几,擢工部侍郎.. 、枢密副使。后二年,卫士为变,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节选自《宋史·丁度传》,有删改) A .“大理”是官署名,掌全国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在九卿之列。 B .“河东”指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黄河流经山西省境,由北而南,故称。 C .“侍郎”,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D .“社稷”常用作国家代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索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寻以破曜功封上洛郡公,食邑..万户,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时三秦人尹桓等数千家,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对曰:“……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

古代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原文及译文

晋灵公不君(宣公二年) 原文: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①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王之道。他向人民收取沉重的税赋以雕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然后观赏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他的厨子做熊掌,没有炖熟,晋灵公就把他杀了,把他的尸体装在草筐中,让宫女用车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看到露出来的手臂,询问原由后感到很忧虑。他们准备向晋灵公进谏,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君王不听,那就没有人能够再接着进谏了。还请让我先来吧,不行的话,您再接着来。”士季往前走了三回,行了三回礼,一直到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晋灵公说:“我知道我的过错了,我会改过的。”士季叩头回答道:“谁能没有过错呢?有过错而能改掉,这就是最大的善事了。《诗经》说:‘没有人向善没有一个开始的,但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能弥补过失的人是很少的。您如能坚持向善,那么江山就稳固了,不只是大臣们有所依靠啊。

专题二十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十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1. (2014·山东临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鸟说 【清】戴名世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①有声口官口官②然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③,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④,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⑤,无有。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好也,奚⑥不深山之适⑦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⑧! (选自《戴名世集》)【注释】①日:有一天。②口官(g uān)口官:拟声词,二鸟相和之声。③盏:杯④掬:捧。⑤鷇(kòu):初生的小鸟儿。⑥奚:为什么。⑦适:到。⑧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意思是,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宽。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去.地不五六尺 (2)手下,鸣乃已. 1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人手能及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雏且.出矣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C.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D. 不知其.何鸟也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1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13.作者通过二鸟“托身非所”致死的不幸遭遇,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峄山碑 释文

峄山碑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 维是发语词,不翻。 嗣世称王,一代代,继承。 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 我们的战争是正义的。 我们作战的对象,是乱逆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诛灭六国。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 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 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 尃惠。 溥就是普。 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 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 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 完成了统一大业。 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 寴车巛,就是亲巡。 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 坐车出巡,就是车巛。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是封建制。所以,大家才会去争斗。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功战就是攻战。自太古以来就是如此。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无数代以来,到五帝时代,都不能禁止。 阤,延续。 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如今统壹了,不再打仗了。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黔首,就是百姓。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经纪,就是法度,秩序。

诵略,因为皇帝的功德是说不完的,所以,大臣说的,只是大略。是为诵略。以上内容,是始皇帝的刻辞。 下面,是秦二世的内容。 上面的是四言诗。 下面的,是散文了。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 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这是李斯。 臣去疾,此人据说是姓杜。 御史大夫臣德,此人史传无载。 左丞相,右丞相,御史大夫, 是政府首脑。 当时的官制,这三位均是宰相。 当时的制度,是宰相负责制。 可以开府。 就是可以自己组成一个行政班子。 人员由宰相任命。不通过皇帝。 当时的宰相,权利是很大的。 皇帝基本就是个国家象征。 秦始皇很厉害,所以他能管事儿。 到了二世,就不管事了。事全交给宰相处理。 汉朝的皇帝,其实也是不太过问事情的。 政务交给宰相处理。 皇权,相权,在中国历史上, 是皇权越来越大, 相权越来越小。 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这是皇帝说的。 皇帝说,可以。 昧死言,就是冒着因冒犯皇帝而可能被处死的危险,来进言。 这是一种大臣上书的格式。 因为皇帝总是对的,皇帝即是圣人。 你对他说话,可能就是错的。 这个峄山刻石就讲完了。 简单的,跟现代汉语没什么区别的词就不用讲了。 其实在战国后期,所有的人, 不论是哪国的百姓, 都是希望统一的。 春秋战国之际的所有思想家,其思想都是要求统一的。 无论是儒,墨,老庄,都要求统一。 社会整体的愿望就是统一,结束战争。 所以,如果不是秦国政治比较急功近利, 他完全可以是一个好的帝国。

中国古代射箭文化

古代中国的射箭文化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人们把狩猎的工具和技能用于作战。综观中国的古代史,可以说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射箭,也涌现出许多善射的人物。 1.从后羿射日说开去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上10个太阳齐出,烈焰焦烤,江河干涸,大地龟裂,草木枯死,百姓遭受空前的灾难。于是,玉帝派遣天神后羿下凡,赐给他“彤弓素矢”,为民除害。后羿面对苍穹,弯弓搭箭,一口气射落了9个太阳,吓得

最小的那个太阳颤栗着躲进了扶桑木的浓阴。后羿又一鼓作气,射中了河伯之目、风伯之膝及其它危害百姓的妖怪恶兽,为民除害。于是,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百姓又能安居乐业。 历史上,对后羿还有另一种传说:据记载,羿原为东夷族的酋长,带领其善射的东夷族部落,起兵攻夏。羿凭其善射,代夏为后,故称后羿。《左传》说他“代夏政,恃其射也”。后羿不但善射,也善于教射。“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善矢,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弓何以往矢?非矢何以往弓,合弓矢而教之射”(《太平御苑》)。 据古书记载,远在36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序”,《孟子》中说:“序者,射也”。可见序是学射、训练武士的专门学校。 在殷墟小屯的发掘中,发现有骑射的遗址,证明商代后期便出现了骑射。商代后期,出现了威力很大的战车。战车上包括三名战士,其中就有一名在车左边持弓箭的弓手。 商代学校有“教”、“痒”等几种类型。射箭是当时战场上重要的作战方式,因此,商朝极重视对贵族青少年的射箭训练。 2.西周六艺

我国西周时期,射箭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男人自童年起即普遍习射,射也成了男子本领大小的象征,被称为“男子之事”。男子以不会射为耻,“不能则辞以疾”。《礼记·射义》记载,周代家中生了男孩,则要用“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射义》强调射箭要“内志正,体外直,然后持弓矢省固;持弓矢省固,然后可以言中”,“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说明射箭除了强身健体、增强武艺外、还是培养人品质和素质的良好手段。据《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说明当时对于包括射箭在内的武艺极为重视。西周的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并根据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的内容。如13岁的少年学舞勺(各种文武);15岁的成童学舞象(各种武舞);15岁以后学射、御。 学校中教射箭的方法为“五射”教学法:“白矢”,即射穿箭靶,看见箭镞;“参连”,即连珠箭,三箭连发;“剡注”,即水平箭,箭直插于箭靶;“襄尺”,襄是平的意思,尺指前臂。射时,前臂要平,肘上可以放一杯水;“井仪”,意思是四箭命中箭靶,所射箭要成井字形。这五种教学法为后人射箭提供了一定经验。 3.古老的射箭比赛-礼射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1)

养生有“道”——道家的养生观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儒以治世。中国古代养生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养生文献典籍,不啻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中道家养生文化最为丰富。道家养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炼丹术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同时也为中国养生学作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独特贡献,随着现代养生科学的发展,以道家养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传统养生理论和实践模式逐渐为世人所瞩目,其文化内容和价值逐渐被揭示和肯定。它以其系统而博广的义理,为人们阐释了一种科学的保健养生观。 道家的养生观是一种自然之道的养生观,是顺应自然、适性重生的生命观,重视精神养生,追求生命的自由、平等,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的自然观, 如道生一, 冲气以为和, 道法自然, 神形合一, 守静笃,不妄费, 保精气等见解,都对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人与自然一体的整体观念有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对道家的养生观的形成起到了抛砖引玉、积极推动的作用, 是道家养生思想的先河和开创者, 也是道家养生思想的集中体现。道家的养生思想自成体系, 独树一帜,古名摄生,道生,即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宗旨,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的方法达到性命双修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一种养生观。 1 . “道法自然”“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老子认为,“道”及由它而派生的天地万物按其本性来说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如此的。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人与自然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衰老。所以,老子在养生上极力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发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即在物质世界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过程生生不息。这一切就是现实本身所具有的自然规律--道。可见, 任何人和事物都离不开道,这里的道既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又是指的客观世界本身。在老子看来,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 人在自然界产生, 按照其客观规律发展变化。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1〕是从“人天同律”的思想出发,主张养身必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钟吕传道集》说:“气液升降为天地之阴阳,肝肺传导若日月之往复”,这揭示了“人天同律”的客观法则。既然人天同律,那么人体作为一个小宇宙应当与天地这个“大宇宙”相互勾通,保持平衡。 〔2〕是从“人天同构”的理论出发,主张人体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在道家学者看来,人和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的,因此人完全可以同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抱朴子·至理》也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这都从一个角度告诉人们,气构成了人体,人们要实现养生,必须自觉地与外界进行物质(气)交换,使人体小宇宙同自然大宇宙息息相通,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有益于生命的精气。 2 . “重人贵生”“形神相依”的心身整体养生观。 “重人贵生”是道家养生理论的又一重要原则。《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和天地看作同等重要的物,“重人”这一点是先秦诸子的共

上书谏吴王译文

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对我的话稍微考虑一下以表现您的怜悯之心。 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虽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又给它增加重量。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在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在把它取出来。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能否避免祸患只在一念之间,当中连一根头发都容不下。假使能听从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来得到像泰山那样的安稳,却要趁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那人欲逃避现实,回首狂奔,结果脚迹愈多愈乱,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阴暗处歇息一会,影子与足迹自然而然地消失无踪。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话。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自己所见甚远),简直不懂得射箭。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从哪里来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栏。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磨损才使它这样。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以石和丈来称量,简便又少出差错。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这是凭借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说明:吴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野心很大,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其他的几个诸侯准备叛乱。 枚乘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磊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公元前154年,刘濞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时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叛军。吴王刘濞被杀。 枚乘(?—公元前140),字叔,西汉初时淮阴人。初与邹阳等在吴王濞手下供职,任郎中,以文辞著称。吴王谋反,枚乘上书谏阻。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至梁孝王门下。吴王起兵后,枚乘又上书劝谏。七国反叛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弘农,汉郡名,在今河

老子养生思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 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

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这几句是老子贵柔戒刚思想的突出体现。此外,老子还提出保持柔弱状态应当模仿这样几类东西:仿效春天萌生的小草,可以充满生机;模仿低处水;可以处世不争;模仿新生的婴孩,象婴孩一般具有纯正、柔和的心灵,就能时刻保持精神饱满完整和充实的状态,如此就不怕毒虫猛兽的袭击。老子认为,凡属阳的、雄的、刚的、强的,必然会转化成为被削弱、被减损,甚至被消灭的对象。所以为了避免衰亡,就得永远保持一种谦虚、恭谨和柔弱自守的地位,此即“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也。3 检啬《老子·五十九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韩非子·解老篇》亦说:“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可见“啬”有藏精爱神之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广义之精是指构成人体组织和供给人

古代文化常识

关键问题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大多是从文言文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 (1)以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为主高考设置古代文化常识题,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时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代文化常识。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学生熟悉的,答题时可依据平时所学知识直接判断。 (2)兼具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题要依据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设题,因此难免有生僻、偏难的题目出现。这类题目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有的与教材(不仅是语文教材,还包括历史教材、地理教材等)中某些文化常识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对这类生僻的古代文化常识,要多依据选文内容来判断。 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体系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题,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考法更灵活。 ◆典例分析 例1(2018年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谦让行为。 【解析】速览四个选项所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其中A项广大考生较为陌生,但若备考充分,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断该项正确,不需要结合选文。B项依据平时积累,再联系初中教材中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以判断是正确的。C项中“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是错误的,“践阼”泛指即位、登基。D项根据选文内容“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再依据平时积累,可以判断是正确的。 【答案】C 例2(2018年天津卷)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解析】本题凸显了“重视教材,坚守语文本位”的备考思想。A项中,“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如《桃花源记》;可以记山川名胜,即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可以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和《岳阳楼记》。本文并非游记。原文说“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是作者看到信和图之后,依照图所做的文章,故A项错误。B项,《荀子·劝学》中有关于“跬”“步”的详细注解,若平时学习中重视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积累,很容易就能判断此项正确。C项,依据《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如何翻译古文

如何翻译古文 学习古代汉语,需要经常把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因为古文今译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全面运用古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综合考察古代汉语水平的过程。学习古代汉语,应该重视古文翻译的训练。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含义,避免曲解原文内容。“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做好古文翻译,重要的问题是准确地理解古文,这是翻译的基础。但翻译方法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谈谈翻译方法方面的问题。 一、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是古文今译的两大类型,也是两种不同的今译方法。 1.关于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保持原文的本来面貌。例如: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文: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殷纣,真有这回事吗?(杨伯峻《孟子译注》) 上面两段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属于直译。 但对直译又不能作简单化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并不破坏直译。例如: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古代文学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假设用一跟头发来绑住很重的东西(跟千钧一发类似,古人常说千丝万缕,“丝、缕”都有头发丝的意思,喻时间紧迫、情况危急的状态),将其悬挂在很高很高的地方(无极喻没有边际,很高很远,悬应该是悬挂的意思或者说是面对着),下方面临的是不知道深度的悬崖、深壑(两个连一起看,大概意思应该是将其悬空,上面没有任何东西托着,下面也没有东西垫着),即使再愚笨的人都知道那样肯定是行不通的(肯定会断开)。敌方敲鼓来震吓,危急方(有可能是指我方)断然的再次改变策略(马方推测是指敌方,后面“绝又重镇之”觉得是贸贸然然的改变最初的策略,有可能是隐指,吴王的举棋不定,犹豫不决);(头发跟重物的系法)是已经决定好了不能再重新来过的,落入深渊是很难再重新启用的了。在当出手(出兵)的时候没有出手(出兵),那时间是不容片刻耽搁跟考虑的(间隙容不下一丝头发,喻时间非常的紧迫)。能够听进忠臣的话,采取措施是肯定能化险为夷的(百喻多)。如果一定任由自己的性子来,为所欲为,危险就会一个个累积起来,很难有办法逃脱(很难逃出生天了);能够容忍性子,那跟翻手掌一样简单,(国家)安全如泰山了。现在想要将命运跟天上寿星一样长,享受无尽的快乐,保住王族的大气势,不做出一点点力(不出如翻手掌那么最简单的力气是不行的),想要国家安泰(是不行的),反而想要趁着危机在累积的时候,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是愚臣(我)最不明白的地方了。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②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 (2)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016422739.html, 浅谈张仲景养生思想 作者:闫康沈其霖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第02期 【摘要】医圣仲景作《伤寒杂病论》,洋洋洒洒八万言,鸿篇巨著之中理、法、方、药莫不完备。后世医家于“伤寒辨治”、“经方应用”等方面研究文献浩若烟海,而对仲景宝命全形之养生思想则鲜有发挥。本文从“饮食调摄”、“起居颐养”、“未病先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窥仲圣养生思想之一二。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养生思想 张仲景生于东汉纷争之乱世,疫病肆虐,伤寒横行。从“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仲景痛定思痛,于《伤寒论序》中写道:“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达了自己对世人轻视保身长全养生之法的叹息。笔者认为,除去“伟大医学家”这项桂冠,先圣张仲景亦称得上是一位“超卓的养生家”,这一点在其传世巨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多有体现: 1 饮食调摄 脾胃后天本,民以食为天,子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古今养生家无不重视的饮食调和,这也是张仲景养生思想体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开篇即讲到:“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自非服药炼液、焉能不饮食乎?切见时人,不闲调摄,疾疚竞起;若不因食而生,苟全其生,须知切忌者矣。”饮食是水谷精微的来源,气血生化的基础,饮食精华可以养生,但若不加以调摄,则适得其反,疾病丛生。仲景强调如果想要达到滋养的目的,需按照饮食宜忌进行调摄。 1.1 节于性味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中,仲景提到了饮食调摄的基本要求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要注意摄入食物的性味,使之与脏腑相和,勿食过于苦酸,勿食过于辛甘,如《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味过极,外损肌肉,内伤五脏。只有先考虑性味的调和,无使过极,才有可能符合饮食养生道法,尽得水谷之滋养。“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中之“节”者,约、缠束也。一个“节”字,尽道仲圣对性味调和饮食养生的要求。 1.2 慎于禁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