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3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1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学期】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城南初级中学吴小珍

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数学课标要求:(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对应角。(2)掌握基本事实: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已知三边、两边及其夹角。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既要为学生的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学习奠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 教材分析

知识层面:《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是北师大七下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不仅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其他条件、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基础,三角形全等不仅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工具,同时在知识结构上,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的平分线等内容都要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加以解决,并且是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

能力层面:在前面探索图形全等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拼图、折纸等方式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全面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同时在全等三角形的教学中,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得以培养和提高。因此,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对全章乃至以后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

思想层面:本节课探究活动渗透分类思想,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索推导过程蕴含数学归纳思想,教学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

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求知欲旺盛,同时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画图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经验。这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但逻辑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会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技能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边边边”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数学能力

3.在操作、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类与化归思想的作用,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教师引导,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得出“边边边”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并转化为几何术语表示。

2.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边边边”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知识应用,数学问题设置使学生思维活跃,小组合作探讨,分组竞争,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快乐。

3.学生在经历操作、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方程分类与化归思想,培养学生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教学策略

采用“问题情境引入——分类讨论——画图验证——归纳得出公理——公理的实践应用”

1.设置情境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3.巧设问题,善于引导,启迪思维

4.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接受

5.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6.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全等三角形:

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几何语言描述:

∵△ABC≌△DEF

∴AB=DE、BC=EF、CA=F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A=∠D、∠B=∠E、∠C=∠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

情境问题(多媒体展示):为庆祝“五·四”青年节,班长想要同学们回家制作三角形彩旗(如图所示),那么,班长应提供多少个数据,能保证同学们制作出来的三角形彩旗形状、大小一模一样呢?

数据能尽可能少吗?

【设计意图】通过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对一个三角形来说,共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班长至少告诉你彩旗的几个条件,能保证同学们制作出来的两个三角形彩旗全等?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一个条件:(1)一个角

(2)一条边

两个条件:(1)两个角

(2)两条边

(3)一个角和一条边

三个条件:(1)三个角

(2)三条边

(3)两角一边

(4)两边一角

要求学生按以上分类顺序,小组共同动脑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思维不够严谨性,分析问题不够全面,对学生在分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予以有序的引导。归纳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广阔性。

三、合作提升

动手操作:请按下列要求画图,将你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先和你的同桌比一比,再和小组其他成员比一比,看看你们两个画出来的三角形全等吗?

1、只给一个条件

(1)只给一个角(60°)(2)只给一条边(3cm)

【师生活动】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观察比较,由小组代表给出本组结论。

②教师展示不同组学生的作品,学生观察比较,给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条件时,

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只给两个条件

(1)只给两个角(30°和50°)

(2)只给两条边(4cm和2cm)

(3)只给一条边和一个角( 30°和3cm)

【师生活动】①教师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

②学生上台展示本组作品,全班同学观察比较,归纳总结。

③教师同时展示幻灯片,加以比较说明,得出结论:只给两个条件,不能保证

三角形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有更直观的认识。

3、给出三个条件

(1)给出三个角( 40°、60°和80°)

继续探究,得出结论: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给出三条边(4cm,5cm,7cm)

【教师活动】①教师对画图有困难的同学提示:可利用两把尺子的摆动完成作图。

②教师同时展示幻灯片,还可以通过圆规进行画图,加以比较说明。

③教师要求学生将所画三角形进行观察对比,得出结论后展示幻灯片,动画图直观让学生看到所得的三角形经过翻转,平移会完全重合。

【学生活动】①从上面的活动中,让学生总结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②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几何术语表达该结论,从口头表达上升到书面表达。

对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全面,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更好的促进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将前面画图的结果升华成理论,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表达。多媒体的运用,

使学生对得出的结论有更直观的认识,直观参与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体验。

公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用几何术语表达:如图,在△ABC和△A′B′C′

4、解决之前提出的制作三角形彩旗问题。

班长只要报给彩旗的三条边长,学生就可以放心的回家制作彩旗。(知道三条边长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样的三角彩旗)为学生继续探索三个条件的其他情况,铺下了好的问题情境。(对于两边一角,一边两角和三个角,我们将下一节课研究)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与形状是固定不变的。

拿出和

【师生活动】①教师说明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接着幻灯片展示生活中体现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

③再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三角形的稳定性正是SSS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延伸。教具的使用让学生感受直观,便于理解。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体会数学无处不在,将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中去,应用到生活实践,作到学有所用。

四、引导发展

图19.2.13

1.如图,已知AB=DC,AC=DB,求证:△ABC≌△DCB.

(第1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初步体验SSS在三角形全等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主动填空的方式参与其中,调动积极性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逻辑严密性。同时也是对SSS的更深刻的理解。

2.如图,若AB=CD,则添加条件,就可由SSS推出△ABC≌△CDA。

第2题

【设计意图】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思维活跃,小组合作探讨,分组竞争,增强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快乐。

3.如图,点D、E、F、B在同一直线上,AB=CD, AE=CF, BF=DE,求证:△ABC ≌△CDF.

【师生活动】针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暴露的问题或“做”中的错误,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及时总结、引导拓展,促进学生完善或全面掌握本教学点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设计意图】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拓展,使学生知识技能螺旋式的上升,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及时反馈,同时也再次强调了全等条件的具备情况。

五、成效评价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为中心,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注重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将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观察、归纳、交流等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按所给条件进行操作,达到预想的良好效果。

2. 通过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学生能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发现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能够比较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结果。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尽量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让全体的学生都动起来。在把他们的结论互相比较之前,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完成画图的活动,不以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完成时间作为标准,剥夺了其他学生的操作时间。同时教师对画图有困难的学生能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活动完成的较为顺利。

3、本节课真正做到让知识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情感动起来。能有意识地反思探索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的经验,能提出其他的探索方法。

六、课后反馈

A组作业:课本第99页题1、2 第111页题6、12 导学案:基础+提升

B组作业:课本第99页题1、2 第111页题6 导学案:基础+提升(选做)

C组作业:课本第99页题1、2 导学案:基础

【设计意图】分层次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巩固所学,分层要求。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