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如何与老板相处》

孟子:《如何与老板相处》

孟子:《如何与老板相处》
孟子:《如何与老板相处》

《如何与老板相处》

一、引言

古代社会的老板,就是所谓的国君,跟我们今天在各行各业所谓的老板那可是大不相同。今天这个时代自由开放,如果觉得老板不好,你还可以把老板开除,我换一个行业算了,要不然我自己创业,但在古代的话,恐怕这个机会就比较小了,所以我们今天选这个题目,其实所说的就是孟子他如何去观察当时君臣相处的情况,也就是说孟子作为一位大臣,他跟国君如何相处。那么在这个里面照一般的想法会认为是单向的,国君掌握权利,他让你上台就上台,让你下台你毫无办法;而另一方面,孟子他会特别强调一种相对的伦理。在于中国历代以来两千多年都是专制社会,那么在专制政体之下,一般做大臣的这些念书人他本身的选择性很低,到最后有一些话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种话都出来了,但是如果说你请教孟子的话,他会想到这样的话吗?恐怕不会。这叫做相对伦理,就是国君跟我大臣,在某一方面还是相对的,你对我好我会好好做,你对我不好,我并不是完全没有招架之力,不是完全像奴隶一样听你摆布。

二、员工要尽责

以孟子来说,你如果说要跟老板相处,要跟国君相处,首先当然是要尽心尽力,效忠国君,好好照顾百姓。

【故事1】

有一个人当县长,他说如果你有一个士兵,一天有三次集合队伍的时候都没有来,你怎么办?他说不要等三次就把他处分了。处分就把他关起来了处罚他,代表你的士兵如果说不守规矩的话,不好好参加队伍集合,不好好站岗的话,那就要受到处分。

孟子先问一位县长,就是大夫了,你要这么做,他接着说那么你手下的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都快饿死了。你怎么不把粮仓打开,让老百姓吃饱喝足呢?等于是你县长没有尽到照顾百姓的责任。这个县长怎么说呢,他说打开粮仓是国家的政策,不是我一个县长能决定的,只不

过说,我们国家的粮仓正好盖在我这个县,那么要打开还需要上面国君下命令才能开仓救济。他这个话也有道理,因为你不能说我是一个县长,我把粮仓打开让老百姓吃饱喝足以后,粮仓没有了,国家有什么需要那怪谁呢?但是他这样讲之后,孟子就接着问他了,他说假设有一个人替别人放牧牛羊,他就有责任替这些牛羊找到好的牧草,找到好的放牧的地方,你不能说任凭牛羊去饿死冻死,你如果没有本事照顾,就应该把牛羊交还给主人说,很抱歉这些牛羊我照顾不来。至少你尽了责任了,我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把这个事还给主人,让他另请高明。这个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说这确实是我的过错。

像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是真实的事情,说明每一个人只要说接受一份任务,他就要把他的责任尽好。在古代做官,不能说百姓没有照顾好不能怪我,因为负责粮仓的是国家的政策,不能这么说。你如果照顾不来就辞职,让别人来,别人如果也照顾不来,他不管的话他就失职,他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齐宣王听,齐宣王也很聪明,他说哎呀,这是寡人的过错,那么齐宣王这一听之后就知道说是我自己的过错,因为我没有授权让他们照顾百姓。

他有一次就直接跟齐宣王说,他说有一个人他要到南方去游历,就把太太孩子托一个孩子照顾,几个月之后回来,发现太太孩子挨饿受冻,请问他要怎么对待这个朋友?齐宣王不假思索就说绝交,这样的朋友太差劲了。请你帮助照顾家庭,结果你根本就毫不在乎他们,让他们挨饿受冻。孟子继续说,如果你有一位法官,他对于底下各层的法官都没有教好、管不好,那怎么办呢?那就把他免职,所以朋友不好绝交,官员不好免职,说得很干脆。孟子最后说,那你国家之内这些治安各方面没有做好,该怪谁呢?齐宣王就怎么做?有一个很有名的话,“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就不去谈了。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今天天气不错。所以这就是孟子的高明之处,有时候你直接讲别人不接受,你要婉转地去说,说到婉转的说,有时候再怎么说他还是有错,还不如怎么样呢,还不如顺势而行。

三、孟子与齐宣王的相处典故

齐宣王就跟孟子直接坦白了,说寡人有疾,齐宣王跟孟子公开说我

有病,代表他把孟子当做医生,这个关系真是很令人佩服的一种转

变。孟子就问他你什么病啊?他的病还蛮严重的,他的第一个病呢,我们照顺序,他说“好勇”。好勇就代表我喜欢去打仗,跟别人比赛看谁厉害,到最后看谁能称霸天下,这是好勇。身为一个国君呢,讲好勇的时候,这个病还不算太严重,因为哪一个国君不好勇?当时是战国时代,每一国国君都希望能够称霸。但是在这个时候,孟子也不说他好或是坏,他只跟他说你好勇吗?那我建议你要学就学“大勇”,而不要学小勇。小勇就是匹夫之勇,一个人走在路上耀武扬威的,别人瞪一眼马上过去,你瞪我干吗?让别人立刻道歉,这是小勇。随时都准备跟别人决斗的,这算什么好汉呢?你今天是身强体壮,你可以好勇斗狠,将来老了怎么办呢?所以这种小勇不值得你去学习。那你要学就要学“大勇”,他立刻就举出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并且把标准调的非常高,甚至把古代最高的理想“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这话提出来了。上天生下了老百姓,替他们找一位国君,替他们找一位老师,就希望他能够代替天来照顾百姓,这话讲的多么样的冠冕堂皇。哪一个当国君的不会听到之后很向往呢,这就是古代的帝王的基本的责任,我代替老天来照顾百姓,那你要学就要学周文王,周文王一发怒,天下就太平,因为他讨伐一些非常不好的小的诸侯,他做了许多坏事。

【故事2】

我们讲到古代时讲一个大国讨伐小国要师出有名,那么在商汤的时候,他还没有起来革命的时候,他首先讨伐一个小国家叫做葛国,那么这个商汤讨伐葛国是因为葛国不肯祭祀。他先派人去问,你为什么不祭祀?他说没有祭祀用的牺牲,牺牲就是牛、羊、猪这些牺牲,结果商汤就派人送了几大车的牛、羊、猪,送去给他。他怎么样呢?他吃掉了。他还是不肯拿来祭祀,商汤派人问,你为什么还不肯祭祀呢?他说我没有粮食。商汤就派人去帮他种田,种田种了之后发生什么事?不但派人种田,还派很多老人和小孩帮这些种田的人送去粮食,结果葛国这个葛伯还派人在路上拦截,你们要送粮食去是吧?抢过来。有一个小孩子不肯给,就把这个孩子杀了,就是杀了这个孩子,商汤就说葛国,我要讨伐了,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商汤不是为了自己想当帝王,而是知道商汤是为了小孩子被杀,要为无辜者伸冤。

在古代,一个大的诸侯他如果愤怒的话,就会让天下太平,所以孟

子把这个道理告诉齐宣王,对齐宣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育。等于说我好勇,勇分两种,这是哲学家的办法,澄清概念。把概念澄清以后你就会想,我本来只是单纯的好勇,心里想的恐怕是小勇,经过孟子的开导,知道还有大勇,那好,我就要学学孟子做一个正义之师,这是第一次,他好勇。

可是他后来他又说,我还是达不到你的标准,因为寡人又有疾

了。“寡人好货”,喜欢发财,喜欢有很多货物,就是仓库很充实,每个人都有钱。这个时候孟子又跟他说,你好货也没有关系,因为周朝的祖先有一个人叫公刘,公刘好货,什么意思呢?仓库里面的粮食、货物满满的。他的士兵出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带满了干粮,要吃要喝都非常的充足,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好货的话,让老百姓都发财,藏富于民,老百姓都发财,你自然就有钱了。你不要说我一个人好货,家里面,在皇宫里面弄一个仓库,老百姓很穷困,这不是办法,他等于是给孟子一个古代的示范,同时给他一条路来走,孟子是给齐宣王一个示范,给他一条路来走,让他知道说我现在如果说想要好货的话,我就要设法能够让老百姓都能够富足,那我这个当国君的自然就什么都不缺了嘛,打仗的时候需要粮食、需要干戈、需要各种武器装备都没问题,他的方法是什么,推,把我自己的要求跟欲望,推到百姓身上,百姓也有这样的要求跟欲望,家家都富足,我当国君自然不虞匮乏。

那么到这个份上,已经说了我好勇,又说了我好货,发现孟子给了他很好的建议,这才说出内心里面比较不好说的话,就是“寡人好色”,因为你可以看到他这个层次,你当国君的人先说好勇,这个很可以了解,你希望国家强盛嘛,这个也算是说的出来。再说好货,哪一个人不想发财呢?最后就觉得既然讲了两个缺点,干脆讲完算了。寡人好色,这个时候孟子还是有办法,他举周文王的祖父,就是古公亶父,就跟他说古公亶父他以前喜欢一位姜氏女子,早上起来就约着去水边骑着马跑步谈恋爱,那个时候在一个国家里面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换句话说,每一个人的好色的心都可以得到满足,男男女女各自都有恋爱的对

象,你如果好色,就要把这个心推到天下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男有份女有归,这不是很好嘛,他都引述《诗经》里面各种描述,引经据典,让齐宣王听了之后觉得确实有这个道理有这个事实,这是孟子的方法。所以他能够让齐宣王把心里面的话说出来,这一点儿是让人感动的,等于是他得到老板的充分的信赖,老板才愿意把自己的缺点跟他说,说了之后呢他不是跟他一起说那好,我们继续来做这些不该做的事物,不是的,他把他引到正途上面。

四、“长君之恶其罪小,奉君之恶其罪大”

孟子思想里面个观念叫做“长君之恶其罪小,奉君之恶其罪大”,意思是国君如果做坏事,我帮助他做坏事,这样的罪还比较小,国君如果做坏事,我替他找理由来解释,这个罪过就大了,为什么?国君做坏事,其实国君也知道自己做坏事,我当大臣的,帮他一起做,你做三件我再帮你加一件,这个罪还小,因为国君知道自己有错,他到一个时机呢,恐怕就会,说不定就改正了,如果国君做错事,你还帮他圆这个谎,帮他去说,你做的没有错,别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不得了,让国君变成是名正言顺我来做坏事,肆无忌惮。

所以孟子的思想在这个地方很精彩,长君之恶,你帮着老板一起做坏事,罪过还算小。你帮老板找借口,说他做的不是坏事,让他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那就糟糕了,那就是无可救药了。

【故事3】

有一次齐国攻打燕国,五十天就把燕国打下来了,齐宣王得意的不得了,他说你看我们两个国家一样大,我发兵出去五十天就把这么大的国家打下来,代表上天要我去把燕国取得,但是我们要知道燕国当时发生内乱,发生内乱的时候老百姓都希望有别的国家来主持正义,他不是希望别的国家来占领他们,谁愿意当亡国奴?谁愿意被统治呢?所以孟子就劝齐宣王,你要小心,如果说你到了燕国,不能够好好照顾百姓的话,这叫做以前是水深火热,现在水更深火更热,叫做以暴易暴嘛,老百姓怎么会欢迎你呢?当时齐宣王底下的人都说不行,我们还是要,我们还是要占领燕国,就把燕国的很多国家的宝鼎啊、重器啊全部搬到齐国来,等于是掠夺财务一样的,老人小孩也都抓起来,等于是跟燕国王室有关的这些亲戚就把他抓起来当人

质,有这样的情况。孟子劝他说你做错了,但是齐宣王不听,反正我能够做,代表我应该做,代表我天注定要我做,结果不到两年,各国都起来组成联军要对付齐国,齐宣王这一下糟了,因为他一个齐国怎么打得过什么秦国、楚国这些良国呢?别人联军来的话,你一个齐国根本不是对手嘛。结果齐宣王就很惭愧,说我真惭愧,想到孟子以前劝我不要这么做,我还是这么做,今天果然遭到一个坏的报应了,我觉得很惭愧。底下就有一个大臣跟他说,大王您不要惭愧,请问您觉得周公怎么样?周公当然是了不起,既仁且智。但是周公派管叔、蔡叔去监督殷朝的时候,因为殷朝的遗族封在宋国,那是后来的事情,周公他当时辅政派的管叔、蔡叔两个兄弟,都是他们的兄弟,都是周武王的兄弟去监管商朝剩下的这些百姓,结果跟着一起造反了。那这就说明了什么?周公如果不了解这两兄弟会造反的话,代表他缺少智慧,他如果明明知道两兄弟会造反还派他们去的话,代表他心里面缺乏慈爱。你或者没有智慧、或者缺乏仁爱之心,总会居一个错误。结果齐宣王听了之后就放心了,说你看,连周公都会犯错,何况是我呢?这就是替国君找借口,把他说成是你做的事本来是坏的,但是我找例子给你听,让你知道你做的不是坏事。这样的大臣那真是非常不应该的。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诫,你要作为君子,有三方面要小心,孔子是非常客气的,他说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的时候血气即衰,戒之在德,他把好色、好斗、好德分生命三个阶段,但是我们也知道,有些人同时具备三个毛病。

五、相对伦理的具体涵义

人与人相处,像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五伦里面只有父母跟子女这一伦不是相对的,别的都相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只有父母跟子女不是相对的是一种单向的,其他都是相对的,比如说夫妻,夫妻两个感情不好,吵架,这是相对的,没有说谁一定要听谁的话。譬如兄弟,兄弟可以阋墙于内,团结对外,在家里面兄弟打成一团,在外面很团结,这种事情也常常发生。朋友更是如此,交朋友一定是有一段时间处的不错,后来个人的观念改变,志向调整了,忽然就翻脸了。

同时君臣这一伦比较的复杂,像我前面提到的,说一个做大臣的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一种绝对的观念了,等于是我把我的生死都交给国君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批评儒家,说儒家是一种宗教,我为什么说批评呢?因为这种宗教的教主是谁?就是历代的皇帝。我们

都知道宗教,西方人写中国的宗教就是三大宗教,儒教、道教跟佛教。佛教跟道教作为宗教我们可以了解,他有他固定的仪式,固定的教义、基本的戒律,都有。但是儒家作为宗教很多人不理解,说儒家怎么像宗教呢?我们有时候说我们有孔庙,有谁能到孔庙去像孔子祷告呢,不可能啊,因为孔子是一个人啊,不是一个神,不像别的宗教,都会有一些神秘的仪式或者是某些神话的故事,儒家没有。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说儒家是一种宗教吗?如果是的话,就变成人哪些人是这个宗教里面的教士,就是所有的念书人,然后你将来去做官,做官的时候,请问这个宗教谁在负最高责任呢?那就是天子。因为我们都相信天,天子作为天的代表就变成教主,但是这样的教主使得很多念书人心灵上有一个依归,但是同时有一种压力,因为这样的天子有时候不好,怎么办呢?你在历代以来,碰到坏的天子的几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那这时候你怎么办?你碰到一个坏人天子,你是一个忠臣,你只好牺牲了。到最后国家恐怕都灭亡了,并且可以改朝换代,天子也可能被换掉。在这种情况下,你说天子代表宗教信仰的对象,这对儒家来说,恐怕会有很多造成曲解的可能,所以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介绍孟子的思想,君臣关系是一种相对的伦理,什么叫做相对的伦理呢?你对我好,我尽忠职守;你对我不好,你不要怪我,我说不定像孟子一样周游列国去了,我不要在你这国服务不行吗,这叫做相对的。

在《孟子》里面有一段话,历代以来大家都尽量的避开不谈,怕得罪这些专制的帝王。孟子说国君把大臣当做手足,就是我用手脚来走路、来做事嘛,大臣就把国君当作腹心,肚子跟心脏来保护。譬如说我现在摔跤,我摔跤的时候我的手会保护我的心脏,就等于是说国君像我的心脏一样,那我大臣就要保护我的国君,因为平常国君把我当手脚,手脚受伤的时候他会照顾我,他会帮我治疗一下,这是相对的。这是第一步算是很好的情况。

第二步呢,国君把大臣当做狗跟马来利用,大臣就把国君当做一般国人,国人就是路边的人。他请我做事,拿钱来我做事,拿了钱、做了

事就没关系了。因为国君把我当成犬跟马,说到犬马,古人常常说效犬马之劳也跟这个有关系,总觉得狗替人看门,马替人拉车,都替我们服务嘛。但是谁会把狗跟马当做我们的家人呢?不可能吧。所以国君把大臣当做狗跟马来利用,让你上班下班,你这有什么问题那是你的命,那大臣就把国君当做国人,你拿钱,我办事,钱不够我辞职跳槽都可以。

到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呢?国君把大臣当做泥土草菅来践踏,这时候大臣就把国君当做强盗跟仇人来对抗,叫做革命有理。在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孟子的气魄有多大了,说实在的,历代的帝王看到孟子这段话心惊胆战,会很紧张的,所以这三种可能叫做相对伦理,他里面并没有说我跟我的国君平等,古代没有这种平等观念,他认为说你生下来是国君,历代这样传下来可以世袭,那我作为你们国家里面的一个臣子,那我就好好效忠,事实上是为了效忠国君来照顾百姓,这是儒家,儒家从来不会只说我效忠国君我升官发财,那不是儒家,儒家是为了借这个机会来照顾百姓,所以孔子曾经说过他的学生,他说我这个学生不能算大臣,只能算具臣,什么叫具臣呢?具体的事就是这两个学生,一个叫做冉由,一个叫做子路,都属于孔子学生里面的四科里面的政事科,可以从政的。这两个可以当具臣,有专长可以负责某一个部门,把事情做好,那至于说他们是大臣吗?孔子说还谈不上。那么请问孔子所谓的大臣的标准何在?八个字,“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古代儒家的大臣的理想,我用正道来服侍我的国君,如果行不通就辞职,就这么简单。我们要追寻的是道,正道,而不是说我们妥协之后,我反正好官我自为之啊,你国君不好关我什么事。那我就照样是坐领干薪啊,不做事,老百姓也不要管他。这不对的,儒家不能接受这样的一种想法。

六、儒家的君臣相处学

从孔子到孟子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思想的线索确实是一贯的,而在《孟子》里面由于时代比较特别,形势更为险峻,他在谈到君臣关系的时候就有更为明确的立场。所以千古以来谈到孟子的思想这些观念,我

们今天说,那我们跟老板怎么相处呢?其实今天有各种老板,我们自己也可能是别人的老板,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想,他是多重的一种关系。

人生有各种限制,我们要知道,有各种限制,比如说我现在要去做一个大的事业,很好,谁会反对呢,我们也会喜欢做啊。但是你身体能配合吗?你做这个职业工作还可以多活五年,你做那个职业说不定就少活几年呢,谁知道呢。所以很多时候得到不见得是真的得到,得到恐怕是一种另外一种失去,所以人要衡量自己的能耐,你有多少本事做多少事,做不到就另请高明。像这个都是我们在学习儒家的时候,在《孟子》里面他会强调的,你跟老板如何相处,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工作上面的压力,能不能承受,能不能把它做的更好,做不到话,就要进一步去思考。那如果说大家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像如果老板有一些问题了,你设法选择适当的时机,非常委婉的方式跟他建议。我相信老板也是人,他上面也有更大的老板,所以人与人之间如果说以这种方式互相面对的话,以这种相对伦理,就是说相对都要负责任,而不是单方面全面的可以掌控全局的话,这我相信才是儒家对于人际关系,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一种看法。

我们今天谈到孟子他对于有关如何与老板相处这个话题,确实是要把古代的社会很多特定的时空条件跟社会环境的限制设法化解,转到今天的时空环境里面。那么在这种转换之后,你就会发现,孟子的思想也还是可以提出不少有意义的建议,对我们可以产生帮助的。

七、学员提问

〖提问1〗你好傅老师,这几天我都在听您的讲座,我真是受益匪浅,现在是一个经济时代,怎么样从儒家,从孔孟之道看现在的企业家和商人呢?他们应该怎么做呢?谢谢。

【傅佩荣】在古代来说的话,基本上儒家不会反对你去赚钱,只要你手段正当,赚钱的话对社会也是一个好事,因为你当大企业家有很多员工,他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你照顾好的话这个社会也可以更安定。

但是讲到财富的观念,我平常比较喜欢引用苏格拉底的一段话,苏格拉底说当你看到一个人有钱,你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他赚钱的手段是否正当?第二个他赚钱之后对金钱的态度如何?这两个问题。所以对于今天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由什么建议呢?第一个企业家要赚钱,一定要守法,你合乎法律,合乎正当的途径赚钱,恭喜你,是你应得的,是你的聪明才智,是你的判断正确,是你的时运不错,手气很好,第一个。

第二个更重要了,企业家赚了钱之后就要看他对钱的态度,有两种,第一种是守财奴,有的企业家赚了钱之后把钱看的多大,多大的一个钱,守财奴,并且把钱当做自己的替身,到任何地方就要让别人知道我就是有钱,这是没有必要的。第二种才是对的,做金钱的主人,什么叫做金钱的主人呢?任何人有灾难,我是企业家,我有钱,我看到了,一定出手救济,一个企业家,一个有钱人,最让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当社会有灾难出现的时候,像大地震那种灾难,他一出手就是一大笔钱,一掷千金无吝啬,脸上毫无吝惜的表情,也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打个广告,我们企业捐多少钱,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企业家具有儒家的精神,才有资格称为儒商。

所以对企业家,苏格拉底的话,在儒家里面也适用,为什么?因为人家守法,人家重礼,所以孔子特别说过,富而好礼,一个企业家有钱的时候,要特别记得谦虚,否则的话企业家变成财大气粗,真是庸俗。所以孔子会说富而好礼,你有钱的时候特别喜欢礼仪,礼节,礼貌,否则的话就那几个钱嘛,别人看到你之后,就会觉得,有了钱之后,连做人基本道理都不懂了,那是很可惜,还不如你穷困一点,平实一点。

所以我们说对企业家有很深的期待,因为这是经济的社会,企业家是有他的努力,他的奉献,他的选择跟他对社会的贡献,有他的成就,我们当然肯定。但是这个之外,你就要记得,你作为企业家,你也是一个人,你还需要上进,你还需要好好念书,好好思考。以前孔子的学生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第一个仕叫做做官,做官做的很好,要好好学习,否则你就会发现光靠做官不够,还需要学习更深刻的道

理。接着,学而优则仕,你学了很好,有心得了,你可以出来做官。

今天我们要另外改写这个字,商而优则学,你做生意做的很好,好好学习吧,因为你一个人就会影响到公司企业里面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员工,如果当老板的人喜欢学习,这种心态让员工都知道的话,整个公司的文化就不一样了,他就不是只看利益了,而是他们有一种文化的气势。所以这个问题,当然我们说的很容易,有时候,我们有时候要做也不见得做得到,还好我是在教书,这个是比较单纯一点,我就说这点看法,谢谢。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全文详细翻译-范文模板 (2页)

【最新2019】中考文言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全文详细翻译-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考文言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全文详细翻译 齐宣王在他的雪宫接见孟子。王说:“有修养的贤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得不到这种乐趣,就会埋怨君主。得不到乐趣就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能跟天下同乐,跟天下同忧,做到这步而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的, 简直不可能。从前齐景公向晏子求教说:‘我准备到转附,朝儛两处去游览, 再顺着海滨南行,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加强修养才能跟古代圣君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题提得多好啊!天子到诸侯国视察叫做巡狞。所谓巡狞,就是巡视诸侯守卫的疆土。诸侯去朝拜天子叫做述职。所谓述职,就是报告他所承 担的职责。没有跟事情不相关联的,春季巡察农耕而补助贫困的农户,秋季巡 察收获而帮助歉收的缺粮户,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来游历,我怎能得休息?我王不来巡视,我怎能得到赏赐?巡游又考察,诸侯应效法。’如今就不是这样,国君出游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民吃不到食物,劳苦者不得喘息。人们怒目而视,怨声不绝,百姓(被迫)作恶。(这种巡游)背逆天意,欺虐百姓,吃喝挥霍 如流水。真是‘流连荒亡’,诸侯们都为此担忧。丛上流往下游乐而忘返叫做 ‘流’;从下游往上游乐而往返叫做‘连’;无节制地打猎叫做‘荒’;无休止地酗酒叫做‘亡’。古代的圣君,既没有这种‘流连’,的癖好,也没有这种 ‘荒亡’的表现。这就只有看王的选择决定了。’景公很高兴,在都城作了充 分的准备,再驻扎郊野。于是打开仓廪,赈济贫困。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 作出君臣同乐的乐曲来!’这就是《徵招》、《角招》之曲。歌词中有‘爱护国君究竟有什么过错’的字样,即‘畜君何尤’,所谓‘畜君’,就是爱护君主的意思。”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导学案

第二单元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导学案 (第三课时) 主备_ 曾小勇 审核 孙吉红包科领导________编 号 _ 35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小 组_________使用时间 __________ 一、【文题解读】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意思是:齐宣王在他的雪宫当中接见了孟子。 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前319-前301年在位。 雪宫:齐国的离宫,据说宫中有苑囿台池以及大批禽兽。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整体感知课文选段。 3、同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1 、给加点字注音: 朝儛.( ) 放.于琅邪.(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 ) ( )睊睊..胥馋( ) ( ) 民乃作慝( ) 徵招 ( )( )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 ( ) 景公说,大戒于国 ( ) 畜君何尤 ( ) 3、归纳词类活用现象。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遵海而南 ( ) 乐酒无厌谓之亡 ( ) 出舍于郊 ( ) 学习目标:1、了解第三则选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学习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作用。 3.把握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Ⅰ 教材助读 Ⅱ 预习自测 预 习 案 Previewing case

4、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遵海而南 (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 ) 秋省敛而助不给 ( )( ) 为诸侯度 ( ) 民乃作慝 ( ) 师行而粮食 ( ) 惟君所行也 ( )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 )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 ) 非 无非事者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 )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 邹忌修八尺有余 ( ) 修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 )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 ) 4、特殊句式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 善哉问也! (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 ) ——我思考,我收获!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行文思路怎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翻译课文,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结合自 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 Ⅰ 学始于疑 探 究案 Exploring case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考试试题A解答及评分标准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中的“吾其还也”应解释为:( C ) A.我们期盼回去啊B.我们已经回去啦 C.我们还是回去吧D.我们还要回来的 2.“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中“何兴之暴也”应理解为:(A )A.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B.他为何产生残暴之心啊 C.是什么让他暴跳如雷啊D.为什么他要实施暴行啊 3.“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一句中“属”字通( B )字。 A.阻B.嘱C.祝D.助 4.“会当凌绝顶”后面一句是( D )。 A.一览群山小B.一览名山小C.纵览江山小D.一览众山小 5.成语“梨花带雨”见于谁的作品?( C ) A.孟子 B.王维 C.白居易 D.陶渊明 6.窦娥的三桩誓愿不包括:( D ) A.血溅白练 B.六月飞雪 C.三年亢旱 D.诛杀奸人 7.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成书年代是:( D )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8.以下哪一句不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A )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B.温柔敦厚。 C.乐而不淫,哀而不伤。D.思无邪。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句诗出自:( D ) A.《黑夜》B.《黑眼睛》C.《远和近》D.《一代人》 10.被曹禺认为“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是( B )。 A.周朴园B.周繁漪C.鲁侍萍D.鲁大海 11.著名诗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出自( C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B.《致大海》C.《西风颂》D.《我曾经爱过你》 12.作者鲁迅对阿Q的批判态度是( D )。 A.麻木不仁B.哀其不幸C.怒其不争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有“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美誉的诗人是( C )。 A.华兹华斯B.歌德C.普希金D.雪莱 14.以下哪位诗人不属于现当代诗歌流派“朦胧诗群”的代表?( C ) A.杨炼B.北岛C.余光中D.舒婷 15.汪曾祺出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B )。 A.《受戒》B.《邂逅集》C.《羊舍的夜晚》D.《大淖记事》 16.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其词收在哪本词集里?( C ) A.《如梦令》B.《易安居士集》C.《漱玉词》D.《声声慢集》 17.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 C )。A.《土地》B.《泪水》C.《我爱这土地》D.《祖国》 18.以下属于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是:( A ) A.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晒罗B.威尼斯商人C.亨利四世D.浮士德19.《变形记》的作者是:( C ) A.格里高尔B.尤奈斯库C.卡夫卡D.海明威 20.以下不属于英国“湖畔派”之一的诗人是:( B ) A.华兹华斯B.雪莱C.柯勒律治D.骚塞

孟 子

一、孟子及《孟子》简介 (一)、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授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提倡“民贵君轻”“仁政”。孟子长于辩论,善用譬喻,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其散文对后世有重大的影响。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是即孔子后有一位如家代表。 (二)、《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共七篇(各篇分上下)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注:《四书》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二、(一)、《攘鸡》文章背景简介 《攘鸡》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讲述了孟子以邻有攘鸡者之事,来说明有过错的事要及时改正,不可拖延怠时。 (二)、课文及翻译 题目:《攘鸡》攘,本指扣留自己家跑出的家畜,与偷不同;本处伟偷得意思。攘鸡既偷鸡。 正文:戴盈之(宋国大夫)曰:“什一(孟子主张的古代天赋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去关市之征(指在关市征收的商业税),今兹(今年)未能。请轻(减轻)之(代指天赋和商业税),以待来年(明年)然后已(停止,指完全废止),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者,代词,指前面的人),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行为)。?曰:…请损(减少)之,月攘一鸡,以待(等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非义,不和道义,不对的),斯(则)速已矣,何待来年?” 文章翻译:戴盈之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免去关卡和市场上对商品的征税,今年不能实行了,就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废止(现行的税制),怎么样?” 孟子回答道:“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居家的鸡的人。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品德高尚的人的方法。”(他)说:“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每月偷一只鸡,(用这种行为)等到第二年,这样以后就停止(偷鸡的行为)。” 如果知道它是不对的,就应该立刻停止,为什么要等第二年?” (三)、关键字词: 1、郑玄注:攘,盗窃也。攘,盗窃,窃取。 2、(戴盈之)赵岐注:宋大夫。 3、(什一)古代田赋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 4、(去关市之征)去掉在市场上征收的商业税。去,去掉。 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集市。征,抽税。 5、(今兹)今年。高诱注:兹,年也。 6、(轻之)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轻,用作动词,使…… 减轻。之,指上文的“什一”和“关市之征”。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日:“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 其亡也。”王日:“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日:“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日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 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日不可, 勿听;诸大夫背日不可,勿听;国人皆日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 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日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日因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 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日:“于传有之。”日:“臣弑其君可乎?”日:“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 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日:“或谓寡人勿取,或 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日:“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 王是也。以万乘之圆伐万乘之因,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日:“诸侯多谋伐 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日:“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日:‘汤一征,自葛①始。’夭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 而征,北狄怨。目:‘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 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 时雨降,民大悦。书日:‘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 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 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 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 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o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 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 (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4分) 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 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 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臣请为王言乐。”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请简析。(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4分) 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 (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 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军队。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训练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 2. 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 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 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 6. 下列词语中“回”字与“峰回路转”中“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妙手回春 B.蓦然回首 C. 回复短信 D. 回环往复 7.《醉翁亭记》中描述醉翁亭形态及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甲】(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文言断句练习题带答案

【阅读训练】 1 (一)女娲炼石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一一选自《淮南子》 【阅读训练】 1 ?将文中划线句子用“ / ”断句。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1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二)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①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②。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④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⑤人。 注释①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②屈盘万顷:屈盘起来,占的面积有一万顷。 ③於:同“于”。④舌鸟:鸱鴞,鸟类的一科,头大,嘴短而弯曲,吃鼠、兔、昆虫等小动物,对农业有益。 【阅读训练】 1 ?将文中划线句子用“ / ”断句。 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1 ?游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鴞④,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三)鲤鱼跳龙门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阅读训练】 1.将文中划线句子用“ / ”断句。 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1?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

文言助读下编46--58译文

46.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汉高祖到了南郑,韩信逃跑离去,萧何亲自去追赶他.汉高祖责备他道:"各位将士逃跑的有十多个,你不去追;你去追韩信,骗人的吧." 萧何说:"一般的将士易得,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国中杰出的人才中没有超过他的,您一定要争夺天下,非韩信这样的人不能与他谋划大事."于是拜韩信为大将, 汉高祖因而成就汉朝的基业.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府里的随从人员多有离开的,秦王非常担心.房乔说:"离开的人多不值得可惜,但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您一定要想治理好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和您一起成此大功的人."于是秦王上表把杜如晦留在幕府,后来杜如晦成为名相.这两个人的去留,是国家更替,整顿乱局所必需的人才.萧何,房乔深识人才,所以说是没人能比的。 47.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④,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 于是乃释。 许允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大多任用他的同乡,魏明帝知道后,就派虎贲去逮捕他.许允的妻子跟出来劝诫他说:"对英明的君主只可以用道理去取胜,很难用感情去求告."押到后,明帝审查追究他.许允回答说: "孔子说'提拔你所了解的人' 臣的同乡,就是臣所了解的人。陛下可以审查,核实他们是称职还是不称职,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应得的罪."查验以后,知道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穿的衣服破旧,明帝就叫赏赐新衣服.起初, 许允被逮捕时,全家都号哭,他妻子阮氏却神态自若,说: "不要担心,不久就会回来. "并且煮好小米粥等着他.一会儿,许允就回来了. 48.戴胄谏唐太宗 有诈伪者事泄,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 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是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为陛下惜别之."太宗曰:"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 有个作伪得官者行为败露了,(罪证完备后),戴胄按照法律判处流放并上奏太宗。唐太宗责问戴胄说: "我下了命令,作伪者不自首一经查实就处死,可你现在却只判流放,你这是向天下人宣示我讲话不讲信用,你是卖弄断案权力去讨好人呀?"戴胄不慌不忙地说: "陛下如果立即杀掉他,那就不是我的职权所管得了的。可是, 既然已经移交给我处理, 我敢毁坏法律吗?"唐太宗说: "你自然是恪守法律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人吗?"戴胄说: "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公布最大的信

《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

《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离娄篇下|孟子告齐宣王曰》阅读试题答案翻译译文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 (l)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2分) (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4分) 9.(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2分) (2)正反对比分析。(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1分)【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

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阅读答案及翻译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②,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③? 孟子对④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⑤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⑥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⑦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⑧天下,忧以天下;然⑨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孟子言论和事迹的汇编,共七篇,十四卷。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②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③乐:享乐。④对:回答。臣下回答君主提出的问题叫对。 ⑤非其上:即以其上为非,认为他们的统治不对。⑥民上:人民的统治者。⑦乐:以为乐,意动用法。⑧以:介词,相当于把。⑨然:这样,代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_________②乐民之乐_________ 2.下列以字与乐以天下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策之不以其道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与未之有也一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B.子何恃而往 C.甚矣,汝之不惠 D.吾谁与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孟子主张统治者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则被进二步升华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认为不对不对②以为乐快乐 2.B 3.C 4.①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②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5.与民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齐宜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说:你们这些贤人也有这样的享受吗? 孟子回答说:有啊。(您的这种享受)人们得不到,那么就要责怪他们的统治者了。因为得不到(享受)而责怪统治者,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却不能与人民共同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是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启己的忧愁。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技能高考高三语文测试卷(含答案)13

技能高考高三语文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13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钢筋铁骨刻意斟酌喜怒哀乐 B.昂首阔步捍天动地自作主张 C.成帮搭伙一惊一乍理直气壮 D.心不在焉不知所措磨磨蹭蹭 2.选出下列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 A.细腻(nì)硝(xiāo)烟凫(niǎo)水 B.撅(juē)着嘴打点(dian)脱缰(jiāng) C.菱(líng)角虾篓(lǒu)苇(wéi)眉 D.吮(sǔn)指头嘱(zhǔ)咐白洋淀(diàn) 3.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①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 ②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 ③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不出来。 ④她狂热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 A.破旧仰慕自惭形秽陶醉 B.陈旧敬仰惭愧羞涩沉醉 C.陈旧羡慕不好意思沉迷 D.破旧尊敬羞于露面沉溺 4.下面语段中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副词是()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她只喜爱这些。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她再也不想去看望她了, 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她常常整天地哭。 A.然而唯独然而因为甚至 B.可是偏偏所以因为而且 C.但是确乎可是由于由于 D.然而偏偏可是因为由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就先请李校长发言,借以抛砖引玉 ....,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 B.在学生会干部精选会上,他雄心勃勃 ....地提出了一些改革学生会的构想。 C.田家英来看书的消息不翼而飞 ....,找他办事的人也跟到书店来。

孟子期末练习题答案

《孟子》(1-3)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 1.B、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残暴行径,而是委婉说明产生这种情况无异于驱兽食人。 2.两个选段都体现了孟子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来投奔了。 二、3.答案:C(“没有现实意义”错。) 4.参考答案:孟子认为,唯有亲见其贤良与否,才能做最好的判断。(1分)国君要既不被臣下蒙蔽,又要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以自己的判断加上百姓的共同看法,缜密考虑,慎重地选拔人才。(2分)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指有高大的树木的国家,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勋的大臣的国家。可大王您现在却没有亲信的大臣了,过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现在也不知到哪里去了。” 齐宝王说:“我应该怎样去识别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选择任用贤才,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谨慎吗?因此,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那么可以认真审查一下,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作为君主,只有这样体察民情,才能称得上老百姓的父母。”三、5.A(两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代汉语: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古代:原指赞助人学好,即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还有一说赞许别人的品

下编41-50译文

41.朱云请杀张禹 汉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译文: 汉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加封“特进”的官衔,(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当时公卿大臣都在皇帝面前。朱云说:“如今朝廷中的大臣,对上不能匡扶皇上,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都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的人。·臣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花言巧语的大臣,用来警告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该处死,不容宽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能死后和龙逄(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在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磕头,说:“朱云在当世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假如他说的是正确的,就不可诛杀;(假如)他说的不对,本也应该宽容他。臣斗胆用死相争!”辛庆忌磕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等到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按照被朱云拉坏的原样稍作修理,用它来表彰直臣。” 42.燕丹留樊将军 燕太子丹怨王,欲报之,以问其傅鞠武。鞠武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媾匈奴以图秦。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令人心惛然,恐不能须也。”顷之,将军樊於期得罪,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太子曰:“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更虑之!” 译文: 燕国太子姬丹怨恨秦王嬴政,想要实施报复,拿此事征求太傅鞠武的意见。鞠武建议太子丹在西边与韩、赵、魏三晋订约,在南边与齐、楚联合,(同时)在北边与匈奴讲和来共同对付秦国。太子丹说:“太傅的计略,时间拖得很长,令人内心迷乱、糊涂,恐怕不能再等待了。”不久,秦国将领樊於期得罪秦王,逃离秦国逃到燕国。太子丹接纳了他,并让他

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6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2、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5分) 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 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 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4.用斜线“/”给文言文断句(5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5分)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①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费是独乐者也不可。” (选自《说苑》) 【注】①家老:春秋时卿大夫家中的家臣。 6.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飞至孝: 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晘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 取材于《宋史?岳飞传》) 7.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见齐宣王”阅读答案及翻译】齐宣王见孟子

【“孟子见齐宣王”阅读答案及翻译】齐宣 王见孟子 “孟子见齐宣王”阅读答案及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

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 mo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吾其还也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③人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