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续教育--华医网--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Word版

继续教育--华医网--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Word版

继续教育--华医网--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Word版
继续教育--华医网--出凝血疾病的实验诊断学思路Word版

HIT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功能测试包括()

C、HIPA和SRA

以下哪项不是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免疫学检测的项目()D、SRA

根据4T评分系统,()分为高度怀疑

B、6~8分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是哪个类型()

A、I型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

抗磷脂综合征APS

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静脉血栓以()最常见

B、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磷脂综合征的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持续()滴度的抗磷脂抗体

A、中高

全自动高灵敏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抗β2-糖蛋白1抗体,如果>()U/ml这为阳性

D、20

与血栓相关的抗磷脂抗体作用靶点并非是磷脂,而是识别磷脂结合的蛋白;其中最主要的成分是()A、β2糖蛋白I

抗磷脂综合征孕妇最重要的临床特点是()

C、胎盘血管的血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

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动脉血栓多见于()

B、脑部及上肢

()是一组能直接与负电荷磷脂或磷脂蛋白复合物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D、狼疮抗凝物

β2-糖蛋白I由()个结构域构成

易栓症的实验室诊断蛋白C缺乏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

A、PC

抗凝血酶(AT)缺陷症发生血栓的常见部位在()

A、下肢静脉

以下对遗传性易栓症检测注意事项的认识,错误的是()C、国内大多医院都给予检测APC-R

蛋白C缺乏症的发病年龄大多在()岁以上

B、15

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易栓症()

抗凝血酶(AT)缺陷症的主要病因是()基因缺陷

A、AT-III

以下对蛋白S缺乏症的认识,错误的是( )

B、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是DIC的首选抗凝疗法

D、肝素抗凝

肿瘤可引起DIC,除外以下哪个部分,其余均为导致DIC的常见肿瘤A、脑

以下哪项不是DIC主要的临床表现()

A、心衰

血浆纤维蛋白原<()g/L或进行性下降,是诊断DIC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D、1.5

以下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认识,错误的是()

A、起病缓慢

以下对3P试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C、阳性反映纤溶减弱

以下哪项不是反映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实验室检查指标()

B、D-二聚体

C、早期出现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D、常规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

E、早期可找不到明确病因

出血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以下哪项属于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C、血友病

以下哪项是遗传学血管性血友病的致病基因()

B、VWF

DIC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

C、PT正常

血管性血友病的实验室检测,错误的是()

B、BT正常

以下哪项属于血小板异常性疾病()

A、白血病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特征,错误的是()

A、男性多见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以上为异常。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 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 【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 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 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

凝血指标检测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凝血功能监测

第四章凝血功能监测 实验室的监测指标能够为出凝血障碍的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可定量动态的监测病情的变化。临床上,对怀疑有出凝血障碍的病人一般先进行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其他实验室检查酌情进行。现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分述如下: 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 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主要反映血小板是否能够迅速粘附、聚集并形成微血栓以堵塞受损伤的血管。正常值Duck法:〈4min,IVY法:0.5~6min。BT延长,表明有血管壁的严重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或)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存在缺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但血友病病人的BT 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血压计袖带对上臂加压充气,使上臂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压力并根据受压部位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判断毛细血管的脆性。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本法简单,但特异性较差,对于一些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呈阳性反应。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 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指标。正常值:(100~300)×109/L。若低于正常值则表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BP C≤50×109/L,应想到大量输血或合并DIC的可能。 2.血块收缩时间(clot retraction time,CRT)实验取静脉血1ml置于小试管内,将其密闭并静置于37℃的水中至血液凝固,并记录血块开始收缩到完全收缩的时间。正常值:开始收缩时间为0.5~1h,完全收缩时间为18~24h。若CRT延长表明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3.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in,β-TG)测定当血小板被激活时,约70%的β-TG由血小板内释放到血浆中。测定血浆中β-TG的含量可反应血小板的激活情况。正常值:11.8~50.2ng/ml。当β-TG大于正常值时,常提示血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 4.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测定也是反映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其临床意义与β-TG相同。正常值:2.89±3.2ug/L。 三.检查血液凝固机制的实验 1.全血凝固时间(clotting time,CT)又称凝血时间,试管法是指离体静脉血发生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功能。正常值:5~10min。该法虽简单,但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差。CT延长常见于:凝血子Ⅷ、Ⅸ、Ⅺ缺乏症;血管性假血友病;严重的凝血因子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动亢进;血液中有抗凝物质等。CT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2.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又称硅藻土激活凝血时间,(celite activated clotting time),将惰性的硅藻土加入血液内,以加速血液的凝结过程。正常值:90-130s。该法常用于体外循环监测肝素抗凝效能的指标,并用以计算鱼精蛋白拮抗肝素的用量。 3.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aolin partial thromoplastin,KPTT)在枸橼酸钠抗凝的血浆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适量的钙剂,并测定血浆凝固的时间。KPTT延长提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各凝血因子活性均低于25%。正常值:32-42s。K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常见于凝血因子Ⅷ、Ⅸ、Ⅺ缺乏所致的血友病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总 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 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 一.凝血因子测定: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 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 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各项意义: 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2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8-1.2 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 3s以上异常 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纤维蛋白原(FIB):2-4 g/L FIB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 3

2015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5年各级职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年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达标的最新标准如下: 专业类别职称Ⅰ类Ⅱ类总分 医、技、药、预防、保健高级、中级15分10分25分初级10分15分25分 护理高、中、初级10分15分25分注:Ⅰ类学分含国家Ⅰ类和市Ⅰ类;Ⅰ类、Ⅱ类学分不可互相替代。 CT和MRI检查技术基础知识 项目负责人:唐光健 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国家I类 5.0学分 CT的概念及CT成像的基本步骤 1、以下对像体和像素的认识,错误的是() A、像素是三维的,像体是二维的 2、骨样密度的CT值范围在() A、300~1000 3、脂肪密度的CT值范围在()

4、气体密度的CT值范围在() A、-300~-1000 5、CT值是相对于()的衰减值的比值 A、水 三种新型CT的临床应用 1、高密度和低密度是相对于()的病变密度而言 A、载病器官或组织 2、肺动脉栓塞的病人,做CT增强,肺动脉里有血栓,对比剂进不去,所以显示为() A、低密度 3、CT冠脉成像检查的优点是() D、以上均是 4、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CT成像的狭窄诊断正确率可以达到() B、85%-92% 5、脑内出血的血肿在疾病期显示为() C、高密度 核磁共振的基本概念 1、肝脏正常组织的T1值为()ms

2、以下哪种组织的T2值最大() B、脑脊液 3、磁旋比是个常数,它只与()有关系 A、温度 4、下列对于磁共振与CT区别的认识,错误的是() D、CT成像没有骨伪影 5、磁旋比在正常体温下的数值为()MHz/t A、42.58 磁共振的优缺点、DSA的应用及CR、DR的成像 1、数字影像的优点不包括以下哪项() B、减低清晰度 2、X线照相,是以涂了()的图层的X线胶片作为接收X线的介质 B、溴化银 3、以下哪种减影方式临床最常用() C、时间减影 4、目前血管造影最主要是用于() D、介入治疗 5、以下对血管造影的认识,错误的是()

凝血四项检查

凝血四项检查 APTT 【检验原理】 37℃下,在待检血浆中加入APTT试剂,即以脑磷脂作为血小板的替代物加入贫血小板血浆中,在Ca2+的参与下,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APTT。 【样本制备】 1.采血与抗凝: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血液与抗凝剂(0.109mmol/L枸橼酸钠)比例为9:1。 2.离心:抗凝血以2500xg离心10分钟,用微量移液器吸出待测血浆。 3.保存:血浆样本应立即测试。22~24℃条件下保存,应2小时内测定,2~4℃条件下保存,应3小时内测定。 【检验方法】 1.仪器预热:开机,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预热,达到要求稳定温度,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2.试剂配制:严格按照标示量加入蒸馏水复溶试剂,将试剂瓶直立在18~25℃中静置30分钟,使用前轻轻旋转试剂瓶至完全溶解,勿剧烈振摇。氯化钙用前应放入仪器37℃预温槽。 3.正常质控血浆制备:按照质控血浆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4.测定:以半自动高性能血凝仪为例: ①将测试杯置于预温槽中,用加珠器在每个测试杯中放一粒钢珠。 ②试剂放相应位置,37℃预温,需混匀放搅拌子。 ③将待测血浆100μl(患畜或者质控血浆)加入测试杯,再将APTT试剂100μl加入测试杯,混匀,启动预温时间计时,37℃,5分钟,将测试杯从预温槽移至测试槽。 ④使用联动加样器加入氯化钙100μl,仪器自动启动计时器开始计时并自动打印结果。 【正常值参考范围】 犬:10.0~18.0秒,建议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正常值参考范围。 【检验结果解释】

APTT延长见于FⅧ、FⅨ、FⅪ血浆水平减低。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会影响检测结果。 PT 【检验原理】 在待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待测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PT)。PT与血浆中的外源性凝血因子含量呈负相关。 【样本制备】 1.采血与抗凝: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血液与抗凝剂(0.109mmol/L枸橼酸钠)比例为9:1。草酸钠、EDTA、肝素不适于作抗凝剂。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常规凝血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一、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正常范围:阴性。 检查介绍: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临床意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或中期、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期、血液高凝状态等。应排除假阳性。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晚期和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 二、血块收缩试验(CRT) 正常范围:a)血浆法:大于40%; b)定量法:48%~64%; c)定性法:30~60min开始收缩,24h完全收缩。 检查介绍: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这主要与血小板的数量、功能有关。 临床意义:结果降低:小于40%,表明血块收缩不佳或完全不收缩,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严重凝血因子缺乏、低(无)纤维蛋白血症、纤维蛋白原增多症、异常球蛋白血症等。 特别说明:DIC及纤维蛋白溶解而致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时亦可不形成血块。 三、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范围:11~13秒。 检查介绍: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 a)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b)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 c)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VII、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四、凝血酶时间(TT)

2014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国家I类 5.0学分 普及医疗纠纷相关法律知识 项目负责人:张振峰单位: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国家I类 5.0学分 《侵权责任法》内容及实例解析 1、《侵权责任法》实施对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影响不包括(D ) A、法律适用趋于统一 B、死亡赔偿金有了法律依据 C、对医疗案件审理期限有望缩短 D、统一了医疗鉴定机构 2、2009年在上海《侵权责任法》实施前,因医疗事故死亡的赔偿数额(A )因交通事故等死亡 A、少于 B、多于 C、等于 D、不确定 3、哪项不适用过错推定( B) A、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其他有关诊疗规范的规定 B、询问病史,触及患者隐私 C、伪造、篡改或者销毁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D、隐匿或拒绝提供与纠纷有关的病历资料

4、什么是过错推定( A) A、指损害发生时,因某种客观事实或条件的存在,即推定行为人有过错,从而减轻或免 除被害人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并转化为由加害人负责无过错的证明责任 B、指损害发生时,即推定行为人有过错,从而减轻或免除被害人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 C、指损害发生时,减轻或免除被害人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并转化为由加害人负责无过 错的证明责任 D、不确定 5、江苏进行医疗鉴定是委托(B )进行,统称为医疗损害鉴定 A、司法鉴定机构 B、医学会组织专家 C、医院专家组 D、以上都是 《侵权责任法》相关知识解读 1、关于患者知情权侵权责任法第55条规定描述错误的是(B) A、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 B、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可以不说明 C、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D、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 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 2、因果关系推定(D)

凝血项目检查及临床意义

凝血项目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临床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 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治疗肺梗塞 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 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症 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 1.5—2.5 髋部外科手术前 2.0—3.0 深静脉血栓形成 2.0—3.0 治疗肺梗塞 2.0—4.0 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3.0—4.0 人工瓣膜手术 3.0—4.0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INR)INR=XC (X为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值。C 为所的组织凝血活酶ISI值。) 范围:比值为0.82-1.15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24-36秒。 2、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临床意义: 1、延长: (1) 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 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 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 .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2018年华医网医学继续教育答案

突发中毒事件紧急医学救援 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概述 1 有关中毒的概念,描述错误的是D 2 公共事件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D 3 突发中毒事件的应急工作的重点是C 4 突发中毒事件中,负责组织做好对可能导致突发中毒事件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督的部门是D 5 突发中毒事件中,专业应急队伍应接受()的调用B 6 突发中毒事件中,负责组织应急解毒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的部门是()A 7 目前化学品专利数量第一的国家是()B 8 关于公共事件发生突然性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A 9 突发中毒事件中,疾控机构的职责不包括()A 10 毒物泄露造成的最为突出的后果是()C 11有关毒物的种类特点,描述错误的是()D 急性气体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理 1对于氯气中毒事件的病人紧急处理,正确的是()D 2关于气体的定义,应该是在何种条件下()。A 3氯气对人体的最低致死浓度为()A 4现场检伤过程中绿色表示为()A 5氯化物中毒事件的现场紧急处理应该是()A 6应急反应的终止条件包括()D 7硫化氢对人体的最低致死浓度为()A 8关于急性中毒,下述正确的是()D 9氨中毒的后续治疗中,动脉血氧饱和度应该保持在多少以上()D 10有关现场调查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11下述不属于把气体按照化学性质分类的是()D 12进入气体浓度较高的环境内,规定()D 突发中毒事件应急准备 1 医学救治不包括下列哪项()A 2一级响应要求C 3公众洗消由()承担D 4()的洗消任务主要针对先期到达的及进入污染区的本队伍成员进行洗消B 5后送组一般由()人承担C 6 ()是突发事件伤员处置的重要环节,一般由120医疗紧急救援中心组成的急救车队承担 B 7突发中毒事件现场指挥是由()承担A 8中毒事件的医学处置一般要设立()级指挥A 9 各级各类应急力量的设备器材和药品的采购,储存与管理,应遵循()的原则D 10建议在洗消站入站口和出口分别设立检伤分类组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11负责现场处置的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人数一般在()D

完整word版,凝血机制及凝血四项意义及止血药分类

凝血机制 一、血小板有止血功能,凝血因子也有止血功能,二者之间的联系? 简单的说,血小板参与的止血属于一期止血,凝血因子参与的止血属于二期止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止血过程中,血小板为血液凝固中的凝血因子的激活提供磷脂表面,而血液凝固中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又可加强血小板的活化。 具体可以从一个概念开始:什么叫做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到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临床上经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者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正常人不超过9min(模板法),出血时间的长短反应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生理性止血功能减退,就有出血的倾向,生理性止血功能过度激活,就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生理性止血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形成、3.血液凝固。①血管收缩: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如果血管破损不大,直接可使血管破口封闭,从而止血;②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1-2s内即有少量血小板聚集粘附,这些少量的血小板起到“识别定位”的作用,紧接着会有源源不断的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这就是一期止血;③血液凝固: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也可以激活血浆中的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把松软的血小板凝块与血细胞缠结成血凝块,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期止血。 伴随着血栓的形成,血小板释放多种活性物质,激活周围血小板,促进血管收缩,促纤维蛋白形成等多种方式加强止血,所以说PLT和凝血因子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血小板参与的是一期止血,他的特点是反应快,缺陷是没有纤维蛋白原的“捆绑”,所形成的血栓不牢固。凝血因子参与的是二期止血,特点是血栓牢固,调控精细,但是反应较慢。两种凝血机制缺一不可。 二、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系? 可从生理性止血的第三步:血液凝固讲起,血液凝固的定义,简称凝血,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就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最终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他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 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14个,其中已按国际命名法按发现的先后顺序用罗马数字编了号的有12种,即凝血因子Ⅰ-XIII(因为凝血因子VI后被证实是血清中活化的凝血因子V,所以不再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此外,还有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除III因子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且多数在肝内合成;除Ⅳ因子是钙离子,其余已知的凝血因子均为蛋白质;还有大家所熟悉的II、VII、IX、X凝血因子,它们均是维生素K依耐性凝血因子。 凝血过程也分为三步: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2.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激活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3. 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常说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最终都是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过程,两条途径的区别在于启动方式和参与的凝血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浆,包括启动因子VII因子。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凝血因子III)暴露在血液而启动的,又称为组织因子途径。 但是两条途径并不完全独立,他们通过F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源性

凝血指标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 PT主要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DIC、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等);PT缩短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DIC早期、血栓性疾病、口服避孕药等;监测PT可作为临床口服抗凝药物的监护。 APTT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APTT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DIC、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APTT缩短主要见于DIC、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APTT可作为肝素治疗的监护指标。 TT延长见于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肝脏疾病等)。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是检查凝血功能的指标。PT是凝血酶原时间,APTT是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INR是国际标准比率。这些指标主要观察一个人的凝血状况如何,多用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检测,以观察抗凝药物的效果如何。像服用华法林等要求INR在2-3左右,高了容易出血,低了没效,这是重要的指标。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意义

凝血功能检测项目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0~16.0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 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3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2.0~18.0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 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27.0~42.0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是否正常。 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 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 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备注:一般受检者的测定值较参考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00~4.00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 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凝血四项检测项目、代号及其参考值 项目代号参考值备注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10 -- 14 秒超过 3 秒即有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 PTR=PT/ 正常血浆PT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PTR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21 --- 40 秒超过3 秒即有临床意义 凝血酶时间TT8 ------- 16 秒超过3 秒即有临床意义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FBG200 --- 400mg/dl 2、凝血四项检测方法的原理、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原理:待测血浆加入过量的含钙组织凝血活酶,重新钙化的血浆在组织因子存在时通过 外原性激活途径激活因子X 成Xa, Xa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 用途:是外源性凝血糸统障碍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外凝血共同途径凝血 因子n、v、%、x的定量,口服抗凝剂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A :采血必须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硅化玻璃注射器,贮血必须用塑料试管或硅化试管,避免凝血因子活化。 B: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太紧,时间w 5分钟,否则凝血及纤溶因子活化。 C:血液应立即加抗凝剂(/ L的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血液的比值必须为1:9,血浆制备必须即时,分离血浆宜除尽血小板,分离血浆后尽快检测。 D: PT 试剂和血浆温育下不宜少于5 分钟。 E: PT 试剂预温不宜超过15 分钟。 F:溶血、黄胆、脂血对检测结果有影响。 G:红细胞比积过大或过小(>55%或V 20%),否则需调整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抗凝 剂的体积(ml)= x血液体积(ml)x(100-比容)。 H:抗凝剂应用的枸橼酸钠,不宜用EDTA —Na2,肝素、双草酸盐等。 I :样本保存于-80及-20C的冰箱内,测定时37C迅速溶化,不可反复冻融。 J:标本采集应避免溶血或组织液混入污染。 Q参考值范围因时因地,因仪器及试剂不同而有所波动。 L:测定温度一C ,过低或过高均使PT延长。 临床意义: P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n、v、%、x缺乏,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性纤溶症,VitK 缺乏症,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炎和FDP 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待测血浆加入凝血活酶,在钙离子的参与下纤维蛋白转化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而凝固,测定凝固所需要的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酶时 间。 用途: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忸、区、幻、刘因子较为理想的筛选试验,亦可用于内源性凝血因子定量,凝血因子四和其他凝血因子测定,特别是忸、区、幻、刘因子和释放酶测定,肝素治疗的监控等。 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1、正常参考值:12-16秒。 2、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 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凝血酶原时间;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1、正常参考值:0.8-1.5。 2、临床应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 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抗菌药物处方医师培训考核试题答案

2019 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039- 高血 压患者相 关疾病管理 备注 : 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 [ 正确答案 ] ”为正确选项 (一)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1、下列哪一种要不属于一线降压药:() A、氨氯地平 B、利血平 [ 正确答案 ] C、奥美沙坦 D、氢氯噻嗪 2、收缩压每降低 10-14mmH,g 脑卒中风险可减少() A、0.1 B、0.2 C、0.3 D、0.4[ 正确答案 ] 3、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A、5g B、6g[正确答案 ] C、8g

D、10g 4、在基层,推荐使用的血压计是:() A、经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 正确答案 ] B、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C、腕式电子血压计 D、手指式电子血压计 5、下列哪种情况不需要转诊:() A、血压显著升高≥ 180/110mmH,g 经短期处理仍无法 控制 B、怀疑新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或其他严重临床情况 C、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D、服用一种降压药血压控制在 140/90 以下[正确答 案 ] 6、血压未达标患者,应()周内再次随访 A、1 B、2[正确答案 ] C、3 D、4

(二)降压药物的选择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重度肾功能不全不用噻嗪类利尿剂 B、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一般不推荐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C、心力衰竭患者必要时可选择非洛地平或硝苯地平[ 正确答案] D、妊娠(计划妊娠)禁用 ACEI/ARB E、不建议老年高血压、肥胖者、糖代谢异常者、卒中患者、间歇性跛行者、严重 COPD患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β受体阻滞剂强适应证 2、以下不属于β受体阻滞剂相对禁忌症的是:() A、慢性阻塞性肺病 B、双侧肾动脉狭窄 [正确答案 ] C、周围血管病 D、糖耐量低减 E、运动员 3、以下联合治疗中不属于优化联合治疗方案的是:() A、依那普利 +双氢克尿噻

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第一节:止血与凝血功能的检查 一、出血时间(BT)测定意义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1.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坏血病、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血友病 (von Willebrand病)。 2.血小板数量异常: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 症。 3.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 4.其他: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循 环中有抗凝物质等。 二、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意义本试验是诊断血管性假血友病的重要方法,因该病的轻型患者出血时间可仍正常,但服阿司匹林后出血时间可见延长。 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意义新出血点超过10个为阳性,表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可见于以下情况: 1.毛细血管壁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坏 血病、感染性血管性紫癜。 2.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药物和某些疾 病引起血小板获得性功能缺陷等。 四、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测定意义 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减低见于:血管性假血友病、血友病携带者。 2.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增高见于: ⑴血管内皮损伤,如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

⑵高凝状态疾病,如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尿毒症等; ⑶其他如大手术后、糖尿病、高脂血症、DIC等。 五、6-酮-前列腺素F1a(PG F1a)测定意义 6-酮-前列腺素减低见于: 1.先天性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性疾病或口服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 炎药后; 2.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外周血管血栓形成等。 第二节:血小板功能检查 一、血小板粘附功能(PAd)测定意义 血小板粘附功能减低见于: 1.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2.血管性假性血友病; 3.尿毒症、严重的肝脏疾病; 4.长时期应用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降低血小板粘附的药物等。粘附功能 增高见于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糖尿病、静脉血栓等。 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测定意义 1.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继发于尿毒症、肝脏病)、 骨髓增生综合征,异常蛋白血症 2.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见于;高凝状态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 肾炎、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高脂蛋白血症、外科大手术后等。

继续教育考试答案-华医网2

1、关于AIDS,说法错误的是:C A、是由HIV引起的性传播及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B、该病传染性强、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 C、HIV破坏了B细胞的功能 D、引起一系列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疾病 2、以下不属于抗病毒治疗的是:A A、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B、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C、丙种球蛋白注射 D、蛋白酶抑制剂 3、关于急性HIV感染,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 A、可持续2-3周 B、HIV抗体阳性 C、多数为非特异性症状 D、可查到P24抗原和病毒RNA 4、HIV流行率最高的大洲是:B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5、2010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B A、关注弱势群体 B、普遍可及和人权 C、消除歧视 D、关爱与平等 4、当T细胞数达到多少时,称为晚期AIDS:D A、0.3×109 /L B、0.2×109 /L C、0.1×109 /L D、0.05×109 /L

5、窗口期的平均时间是:C A、两周 B、1个月 C、45天 D、2个月 3、世界艾滋病日是:B A、12月12日 B、12月1日 C、3月24日 D、7月1日 4、艾滋病期的主要表现通常不包括:C A、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直径>1cm B、长期发热 C、CD4细胞1-2×109 /L D、慢性腹泻 5、艾滋病的潜伏期平均是:D A、1-2年 B、3-4年 C、4-6年 D、7-10年 1985年至今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数量为:C A、7万人 B、20万人 C、74万人 D、100万人 5、以下不属于抗病毒治疗的是:B A、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B、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C、丙种球蛋白注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