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试验一

免疫试验一

免疫试验一
免疫试验一

实验一凝集反应

一、概述

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抗原或包被有抗原的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宜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块的反应。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反应等不同类型。

凝集试验利用各种凝集反应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抗原抗体检测方法中的一个大类,

二、常用术语

1、致敏载体:在间接凝集反应中预先包被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载体称为致敏载体。

2、效价:通常以反应强度“++”的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试验效价,可反映待检抗体(或抗原)的含量,也称为滴度。

三、ABO血型鉴定试验(直接凝集反应)

1. 原理:直接凝集反应是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宜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块的反应。ABO血型鉴定试验利用直接凝集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的A、B 抗原,进而判断血型。ABO血型鉴定试验中,红细胞是颗粒性抗原,抗A、抗B是其相应抗体。若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抗A抗体会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若有B抗原,和抗B 抗体会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将受检血液分别与抗A或抗B混匀,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块判断红细胞表面是否有A抗原或B抗原,进而推断血型,若有A抗原无B抗原是A型血,若有B抗原无A抗原是B型血,若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是AB型血,若无A或B抗原是O 型血。

2. 方法:消毒取耳垂或指尖血制备红细胞悬液→于白瓷板的两个孔内各加1滴抗A或1滴抗B→各加1滴红细胞悬液于抗A或抗B,混匀→5~10分钟后观察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根据凝集情况判断血型。

3. 结果判断:

四、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间接凝集反应)

1. 原理:将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或多糖等)预先吸附于载体(细胞、细菌、乳胶颗粒等),相当于细胞或细菌性颗粒性抗原,再与相应抗体结合,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块,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此反应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试验利用(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检测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可出现含量较高的类风湿因子,检测类风湿因子水平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类风湿因子是抗变性IgG的抗体,人类自身变性IgG是其相对应抗原。预先将人IgG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成为致敏红细胞(致敏载体),用来检测类风湿因子,若患者血清中有类风湿因子,将和致敏红细胞出现凝集。

2. 方法:。

V型微量反应板1至8孔倍比稀释法加入病人血清(病人血清预先1:10稀释);同时设

阴性对照孔(第9孔)和阳性对照孔(第10孔)→1至10孔均加50ul致敏红细胞(此时1至8孔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40,1:80,1:160…)→微量振荡器振荡混匀1分钟,→37℃静置30分钟后观察结果。

3. 结果判断

(1)凝集程度判断:++++(所有红细胞凝集,均匀布满孔底,孔底中心无红点出现);+++(大部分红细胞凝集,小部分红细胞未凝集沉积在孔底,在孔底中心出现小红点);++(一半红细胞凝集,一半红细胞未凝集沉积在孔底出现孔底中心红点);+(小部分红细胞凝集,大部分红细胞未凝集沉积在孔底,在孔底中心出现红点,红点比“++”红点大,但比阴性对照小);-(红细胞紧密集中于孔底,在孔底中心出现红点)(2)效价:以凝集程度“++”的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试验效价。

(3)根据1至8孔各孔凝集程度及其稀释度判断待检病人血清类风湿因子效价;凝集效价>1:40判定为类风湿因子阳性。

五、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1. 原理: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载体预先吸附抗体,再与相应抗原反应,可出现凝集块,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协同凝集试验属于反向间接凝集试验(抗体预先吸附于载体,再与相应抗原反应,出现凝集块)。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待检标本中是否有某种抗原。

2. 方法:按照实验指导进行操作。

3. 结果判断与分析:观察玻片第一格内的细小白色凝集块;分析第2、3格为何未出现凝集。

实验八非特异性免疫实验

一、概述

非特异性免疫实验是检测非特异性免疫各种成分功能的实验,如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

二、常用术语

吞噬百分率=(吞噬异物的吞噬细胞数/观察记录的吞噬细胞总数)×100%

吞噬指数=(被吞噬的异物总数/观察记录的吞噬细胞总数)×100%

三、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该试验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以将葡萄球菌作为异物,加入到有中性粒细胞的外周血(体外法)或注射于小鼠腹腔(体内法),一定时间后,分别制备血片和腹腔液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寻找中性粒细胞(核深染且分叶),随机连续计数100个中性粒细胞,分别计数其中吞噬有葡萄球菌的中性粒细胞数和吞噬的细菌总数,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该试验为示教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有葡萄球菌的中性粒细胞。

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该试验检测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以将鸡红细胞作为异物,注射于豚鼠腹腔内,1小时后,制备腹腔液涂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寻找巨噬细胞,随机连续计数100个巨噬细胞,分别计数其中吞噬有鸡红细胞的巨噬细胞数和被吞噬的鸡红细胞总数,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反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该试验为示教试验,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有鸡红细胞的

巨噬细胞。

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免疫球蛋白的粗提(盐析法)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免疫球蛋白的粗提方法 2、实践IgG分离纯化过程 3、了解分离纯化抗体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和需要,免疫球蛋白的纯化和其成分的提纯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纯化的方法很多,有单一法,常用盐析法、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剂层析以及免疫亲和层析等技术对血清抗体进行分离纯化。但大多数采用二步法以上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以硫酸铵提纯为基础,再经过透析或层析柱的方法来提高免疫球蛋白及其各成分的纯度最为常用。硫酸铵溶液能使蛋白质胶体脱水并中和其电荷而使之沉淀下来(称为盐析)。不同浓度的硫酸铵盐析蛋白成分不同,利用这一原理提取所需的免疫球蛋白成分。盐析只能粗提,为了获得纯化的免疫球蛋白成分,必须进一步采用层析的方法进行分离。 水膜与同性电荷的排斥作用是蛋白质胶体稳定的基础,在蛋白质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H4)2SO4或Na2SO4盐类,使溶液中大部分自由水分子转变为离子水化分子,降低蛋白质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破坏蛋白质水膜,蛋白质溶解度也随之降低。蛋白质由于分子质量和携带的电荷不同,可在不同浓度的高盐溶液内分级析出。33% (NH4)2SO4为沉淀IgG的最适饱和度。

二、实验材料与试剂配制 1.人全血清(购买商品) 2.硫酸铵饱和溶液 硫酸铵800g~850g H2O 1 000ml 加热至绝大部分溶质溶解为止,趁热过滤,置室温过夜,然后以28%NH4OH 调pH至7.0(不调pH值也可以)。 注:硫酸铵以质量优者为佳,因次品中含有少量重金属对蛋白质巯基有影响。如次品必须除去重金属,可在溶液中通入H2S,静置过夜后滤过,加热蒸发H2S即可。 3.0.01Mol/L pH7.4 PBS液 A液:0.10Mol/L NaH2PO4液 NaH2PO4·2H2O 15.60g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凝集性试验

第十章凝集性试验 学习要点: 凝集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凝集试验类型。沉淀试验的概念、原理、分类,以及常用的沉淀试验类 由于所用抗原的性状不同,出现的现象也不同: 1、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即(agglutination)。 2、病毒、蛋白质等可溶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在反应体系中出现不透淀反应(precipitation reaction)。 第一节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test) 细菌、红细胞或表面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解质存在时,抗原与抗体结合形凝集试验。凝集试验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一、凝集试验的一般原理 通常,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子层,使颗粒相互排斥。 当特异抗体与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一起。 二、凝集试验的发生分两阶段 1、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2、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的凝集颗粒。 三、凝集试验的用途

凝集试验方法简便,敏感度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应用。 1、可用于定性的检测,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或阴性。 2、也可进行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四、凝集试验的分类 1、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直接凝集试验分为:玻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 (1)玻板凝集试验:为定性试验方法 ①用已知抗体作为诊断血清、与待检颗粒抗原悬液各加一滴在玻板上,混匀; ②数分钟后即可用肉眼观察凝集结果:出现颗粒凝集的为阳性反应 此法简便、快速,适用于:细菌分离株的鉴定与分型;红细胞ABO血型的鉴定。 (2)试管凝集试验:为定量试验方法 ①常用已知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 ②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以产生50%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为凝集价、滴度。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3.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微生物免疫学实验报告

1实验内容: 2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3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的观察。 4实验目的: 5学会显微镜的使用,重点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6进一步认识细菌的形态,明确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7熟悉细菌的特殊结构。 8实验材料: 显微镜、擦镜纸、液体石蜡、消毒液、细菌的基本形态标本、细菌的特殊结构标本。 4实验方法: (1)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护 显微镜是一种贵重的光学仪器,而油镜又是显微镜的最精密部分,是观察细菌最重要的 工具。因此,要求大家必须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尤其是油镜,避免损坏。 1识别油镜:95╳、100╳、HI、OeL。 2对光:自然光用平面反光镜,人工光用凹面反光镜;先用低倍镜对光,次用高倍镜。对好光源后,染色标本将聚光器升高,光圈放开。 3、调节焦距:选一张细菌染色标本置于载物台上,用推进器固定,用低倍镜先找准物象,再用高倍镜看清物体,于标本上加镜油一滴。 ⑴用眼从侧面观察,转动粗螺旋调节器,将油镜头徐徐下降浸入其中,切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损坏油镜。 ⑵用左眼从接目镜观察,徐徐向上转动粗螺旋调节器,见模糊物象后,再用细螺旋调节器,直到物象完全清晰为止。 4、显微镜的保护: ⑴所有的光学部分结构都不能用手指、普通布擦拭,用过的油镜头应立即先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拭,再用干擦镜纸擦去二甲苯,以防二甲苯镜头上的固定胶,致使镜片脱落。 ⑵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应避免日光直射。避免接触强酸、强硷、氯仿、酒精。 ⑶显微镜用毕,将物镜转成品字形并下降集光器和镜筒,用软布擦拭各部件后覆盖于接目镜上,双手端平送入镜箱内。置于干燥处,以防受潮。 (二)细菌形态观察

1、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杆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弧菌:霍乱弧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肺炎球菌、产气荚膜杆菌 鞭毛:水弧菌(周毛菌) 芽胞:破伤风杆菌(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呈鼓槌状)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中文版)

抗药抗体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学验证指导原则 摘要: 几乎所有的生物制药产品都会引起一定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反应,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降低药物疗效或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人体内,抗药抗体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反应。但是对于某些治疗性蛋白质,抗药抗体反应能引起各种临床的不良反应,包括温和事件及严重不良事件。临床前研究表明,抗药抗体能对药物暴露、药物毒性作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造成影响。因此治疗性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引起了临床医生、药企及监管机构的注意。为了评估生物药物分子的免疫原性,以及将实验结果与临床事件联系起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很有必要开发可靠的能够有效评估抗药抗体反应的实验方法。这里方法学验证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方法学验证是药物上市申请必不可少的。现行的监管文件对于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相当有限,特别是缺乏有关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验证的指导。因此,本文对抗药抗体免疫分析方法的验证提供科学的建议。在现有的关于生物分析的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加入独特的性能验证。笔者建议采用实验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免疫分析的方法学验证。这些建议被视为最佳的例子,旨在促进整个医药行业形成一个更加统一的抗体检测方法。 1.简介: 生物制药产品包括氨基酸聚合物、碳水化合物或核酸,一般通过人细胞系、哺乳动物细胞或细菌进行表达,比常规的小分子药物更大(一般大于1~3KD)。由于以上特性,生物制药产品引起免疫反应的潜力更大。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与产品的内在因素(种属特异性表位、外源性、糖基化程度、聚合或变性程度、杂质和制剂)、外在因素(给药途径、慢性或急性给药、药代动力学及内源性当量)、患者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和替代疗法)相关。 抗药抗体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包括过敏、自身免疫和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药物中和、生物分布异常和药物清除率增强等均可能会使

医学免疫学 实验设计 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参与介导机体免疫耐受的形成。IL-35是否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治疗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仍有待继续研究和解决。 【实验目的】 本实验就是通过提高NOD系小鼠(Ⅰ型糖尿病患鼠)体内的IL-35水平,观测小鼠各期的血糖尿糖等水平及后期的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炎评分等,评定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并与其它一些免疫抑制性的药物(环孢菌素A)等,进行药敏对比;同时,体外测定小鼠体内IL-4及干扰素-γ(IFN-γ)的等含量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含量等,对小鼠的免疫体质及IL-35对Ⅰ型糖尿病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有大体认识及方向把握,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从而为新药(联合药)的开发,免疫抑制领域的深入研究有一定意义。 【实验对象】 NOD系Ⅰ型糖尿病鼠和NON系正常不患病鼠(雌性4周龄) 起源在对ICR/Jcl小鼠进行近郊培育的第6代,从白内障易感亚系分离出非肥胖糖尿病品系(NOD)和非肥胖正常品系(NON)。在近交20代时,首先发现NOD雌鼠有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特征自发Ⅰ型糖尿病以及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小鼠。通过病理学观察发现,NOD小鼠自身免疫性胰岛炎发生于4周龄。NOD小鼠发病后,充分呈现该品系小鼠糖尿病的生理生化特征即:尿频·多饮·高血糖症状。在几周的时间內,血糖迅速升高,饮水量剧增,大量的排尿,体重迅速下降,在这个过程中,患鼠血糖呈现迅速上升,后逐步下降,但仍维持高于正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实验—抗血清制备及抗体效价检测 摘要: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牛血清白蛋白(BSA)注入到健康动物例如鼠、兔的 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抗血清,是指含有免疫蛋白的血清。抗体效价指抗体的物理状态及其在体内滞留时间,以其与抗原反应的多少来表示其免疫效果。此次实验主要是进行小鼠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抗血清的制备过程,并通过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进行抗体效价检测。 关键字:牛血清白蛋白(BSA) 抗血清抗体效价免疫 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一共分为三个分实验: 实验一:免疫 实验二:抽血、放血,分离抗血清 实验三:ELISA测定抗体效价 实验一:免疫 一、抗血清制备的原理 用具有抗原性的物质注入到健康动物的机体后,将引起免疫应答,并会形成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经多次免疫,使血清中的抗体量达到要求浓度,然后采集动物血液,再从血液中分离析出血清,从而获得抗血清。二、目的 制备高效价的抗血清 三、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实验仪器:1mL 注射器,酒精棉球,剪刀 材料:家兔,小鼠 试剂:3%~5%苦味酸溶液或80%~90%苦味酸,牛血清白蛋白(BSA) 三、方法和步骤 1、动物编号 左前腿上部为1,左腰部为2,左后腿为3,头部为4,背部为5,尾基部为6,右侧从前至后依次为7、8、9。红色表示十位数,用黄色表示个位数。免疫前用金属编号牌固定兔耳,或用染料涂沫在动物的背部,作出明确的标记。

如下图所示抓取目标动物 家兔为300~600 μg/次(400),每次不超过2mL;小鼠为10~100 μg /次(10-20,20~40 μg / ml),每次不超过0.5mL。 小鼠腹腔注射 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 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

实验五 凝集反应—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实验五凝集反应 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

【文章介绍】 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 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用途。 2.熟悉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用品】 1. 材料试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伤寒杆菌H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待测孕妇尿液、HCG阳性孕妇尿液、1:10稀释伤寒杆菌诊断血清、ABO血型标准血清、类风湿免疫诊断试验(用变性IgG致敏的乳胶颗粒)、HCG致敏乳胶试剂、兔抗HCG诊断血清、待测血清、生理盐水。 2.器材:洁净载玻片、巴氏吸管、乳胶皮头、接种环、酒精灯、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小试管、牙签、采血针、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试管架;1ml、5ml刻度吸管、37℃恒温箱(或37℃/56℃水浴箱)、显微镜。 【内容和方法】 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 1.原理 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混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和分型等。 2.方法 (1)取载玻片一张(平置实验台上),用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划分为3格,并标明1、2、3。 (2)取巴氏吸管一支,套上乳胶皮头后,吸取1:10 稀释的伤寒杆菌诊断血清1~2 滴于第1、2 格内,另取巴氏吸管一支,吸取生理盐水1~2 滴于第3格内。 (3)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灼灭菌,冷却后取少许伤寒杆菌菌培养物与第1、3格内的诊断血清、生理盐水混合并涂抹成均匀悬液。然后用同样方法取少许大肠杆菌培养物与第2格内的的诊断血清混合并涂抹成均匀悬液。静置数分钟后观察结果。 3.结果观察与判定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例子

《医学免疫学》实验设计 期别:xxx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姓名:OOO IL-35对小鼠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免疫机制 【立题依据】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被不断发现和认识,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Ⅰ型糖尿病(T1DM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全球大约有2000万患者,中国至少有100万的患者,但是Ⅰ型糖尿病常常在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发生且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较高的遗传度(75%),表现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同时,Ⅰ型糖尿病患者如治疗不善将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心脏病、截肢等。因此如果能正确了解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机制,并探索更加有效治疗及预防方案,对于患者本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体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Ⅰ型糖尿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是体内除了抗原提呈细胞(APC)和活化的T淋巴细胞外正常细胞几乎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研究表明IFN-γ转基因小鼠的胰岛β细胞分泌IFN-γ,由于IFN-γ刺激MHC-Ⅱ分子的表达这种小鼠的胰岛β细胞高表达MHC-Ⅱ类分子,这样以来免疫细胞就会结合并识别胰岛β细胞然后对其进行攻击,使其丧失胰岛素分泌活性,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缺乏。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些CD4+T cell还可高表达IL-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胞质中表达Foxp3转录因子的T细胞分化亚群。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抑制CD4+ Tcell 和CD8+ Tcell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通过协调Treg水平来调节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调节因子,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IL-35为异源二聚,主要由活化的Treg分泌,对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完整版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 素有那些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2.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3.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4.(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10.(2) 理化性状 11.1) 分子大小 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 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16.4) 物理状态 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18.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22.(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3.(2) 宿主的遗传背景 24.(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 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

免疫学实验-凝集试验

实验一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而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生理盐水)参与下,由于离子的作用,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面的大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力,分子间相互吸引,凝集成大的絮片或颗粒,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行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大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目的要求] 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方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 1. 玻板,载玻片,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牙签或火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生理盐水,灭菌的0.5%石炭酸生理盐水。 3. 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氏杆菌病阳性血清,布氏杆菌病阴性血清,被检血清(牛、羊或猪)。 4. 鸡白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白痢阳性血清,鸡白痢阴性血清,被检鸡血清。[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 以牛布氏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血清用试管4支,另取3支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

免疫学实验61977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 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 (一)凝集反应 【目的】 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 【材料】 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 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 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 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 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 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玻片凝集反应 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 左: 中: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2.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3. 1抗原本身的因素 4.(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10.(2)理化性状 11.1)分子大小 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16.4)物理状态 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18.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22.(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3.(2)宿主的遗传背景 24.(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

免疫试验一

实验一凝集反应 一、概述 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细胞抗原或包被有抗原的载体)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宜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块的反应。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集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反应等不同类型。 凝集试验利用各种凝集反应来检测抗原或抗体,是抗原抗体检测方法中的一个大类, 二、常用术语 1、致敏载体:在间接凝集反应中预先包被可溶性抗原和抗体的载体称为致敏载体。 2、效价:通常以反应强度“++”的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为试验效价,可反映待检抗体(或抗原)的含量,也称为滴度。 三、ABO血型鉴定试验(直接凝集反应) 1. 原理:直接凝集反应是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适宜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块的反应。ABO血型鉴定试验利用直接凝集反应检测红细胞表面的A、B 抗原,进而判断血型。ABO血型鉴定试验中,红细胞是颗粒性抗原,抗A、抗B是其相应抗体。若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抗A抗体会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若有B抗原,和抗B 抗体会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将受检血液分别与抗A或抗B混匀,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块判断红细胞表面是否有A抗原或B抗原,进而推断血型,若有A抗原无B抗原是A型血,若有B抗原无A抗原是B型血,若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是AB型血,若无A或B抗原是O 型血。 2. 方法:消毒取耳垂或指尖血制备红细胞悬液→于白瓷板的两个孔内各加1滴抗A或1滴抗B→各加1滴红细胞悬液于抗A或抗B,混匀→5~10分钟后观察红细胞是否出现凝集→根据凝集情况判断血型。 3. 结果判断: 四、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间接凝集反应) 1. 原理:将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或多糖等)预先吸附于载体(细胞、细菌、乳胶颗粒等),相当于细胞或细菌性颗粒性抗原,再与相应抗体结合,适宜条件下出现凝集块,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此反应为正向间接凝集反应。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试验利用(正向)间接凝集反应检测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可出现含量较高的类风湿因子,检测类风湿因子水平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诊断的辅助指标。类风湿因子是抗变性IgG的抗体,人类自身变性IgG是其相对应抗原。预先将人IgG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成为致敏红细胞(致敏载体),用来检测类风湿因子,若患者血清中有类风湿因子,将和致敏红细胞出现凝集。 2. 方法:。 V型微量反应板1至8孔倍比稀释法加入病人血清(病人血清预先1:10稀释);同时设

最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3.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 (一)凝集试验 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 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 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 (二)吞噬试验(示教) 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 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 名解: 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 实验及注意点: 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 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1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第三章抗原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没有免疫原性 A.异嗜性抗原 B.抗体 C.补体 D.半抗原 E.细菌多糖 2.类毒素的性质 A.有免疫原性,有毒性 B.无免疫原性,无毒性 C.有免疫原性,无毒性 D.有毒性,无免疫原性 E.有过敏原性,有毒性 3.交叉反应是由于二种不同的抗原分子中具有 A.构象决定簇 B.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C.功能性决定簇 D.共同抗原决定簇 E.连续性决定簇 4.有的抗原称为TI-Ag,这是因为 A.抗原来源于非胸腺组织 B.它诱生的抗体是在骨髓中产生的 C.它诱生的抗体属于IgG类抗体 D.抗原往往具有复杂和不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E.它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5.存在于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A.异种抗原 B.交叉抗原 C.超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类属抗原 6.动物来源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而言是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既是抗原又是抗体 E.超抗原 7.仅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超抗原 B.半抗原 C.完全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类属抗原 8.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质 C.多糖 D.核酸 E.脂多糖

9.许多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是因为 A.在胸腺中产生的 B.相应抗体是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性免疫 D.仅在于T细胞上 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产生针对这种抗原的抗体10.接触牛痘疫苗后产生对天花的抵抗性,这反映了A.抗原的特异性 B.抗原的交叉反应 C.病毒的超感染 D.先天免疫 E.主动保护 11.属于自身抗原的是 A.ABO血型抗原 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C.类脂 D.眼晶体蛋白 E.破伤风类毒素 12.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是 A.ABO血型抗原 B.肺炎球菌荚膜多糖 C.类脂 D.眼晶体蛋白 E.破伤风类毒素 13.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 A.Rh抗原与人的RBC B.A FP与乙肝病毒 C.马血清与破伤风杆菌 D.大肠杆菌O14型的多糖抗原与人结肠粘膜 E.类毒素 14.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的大小 B.抗原的物理性状 C.抗原结构的复杂性 D.抗原的种类 E.抗原表面的特殊化学基团 15.半抗原 A.是大分子物质 B.通常是蛋白质 C.只有免疫原性 D.只有反应原性 E.只有与载体结合后才能和相应抗体结合 16.下列关于抗原的说法,哪一种是错误的 A.大分子蛋白质抗原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B.抗原诱导免疫应答必须有T细胞辅助 C.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 D.抗原不一定只诱导正免疫应答 E.半抗原虽无免疫原性,但可与相应抗体结合17.超抗原 A.可以多克隆激活某些T细胞或B细胞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细胞。 二、实验原理 血涂片是临床化验中最常规的技术,也是血液学研究中的最基本技术。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的涂片标本,经瑞氏(Wright)染液染色后,不同免疫细胞中的颗粒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根据细胞中颗粒的颜色大小及多少,再结合细胞的大小及细胞核的形态,就可以将免疫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三、实验器材 1、器材: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经脱脂洗净的载玻片。 2、试剂:瑞氏(Wright)染液,瑞特氏染料0.1克溶于60mL甲醇中,过滤。贮藏褐色瓶中备用。(配制时,要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内边研磨边滴加甲醇,使染料溶解的更好。) 四、实验步骤 1、采血 采血前用75%酒精棉球消毒人的指腹或耳垂,干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或耳垂的皮肤;动物采血时先将耳部剪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因含单核细胞较多)。 2、涂片 挤出第二滴血置于载玻片的一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斜置于血涂片的前缘,先向后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度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图),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3、染色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瑞氏染液盖满血膜为止,染色1~3min。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4)或蒸馏水冲去染液,吸水纸吸干,镜检。 4、封片 经染色的涂片完全干燥后,用中性树胶保存。 5、观察 分别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察血涂片,分辨不同的血细胞类型。 五、实验结果 拍摄血细胞照片,标出并分析比较各种免疫细胞类型和形态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