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

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从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开怀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

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刺猬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1周刺猬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则呢?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这也说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戴高乐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心理距离效应的人,他的座右铭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他与自己的顾问、智囊以及参谋们的关系。在戴高乐担任总统的10多年岁月中,他的秘书处、办公厅与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及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 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

尔雅通识社交礼仪重点

(24)学生日常礼仪(一)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学生日常礼仪 ◇学生是多重身份的人:公民、人子、学子、学友 1.公民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人子 孝:孝敬、孝顺 孝顺的表现:◇在父母抚养自己时不顶撞父母 ◇在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赡养父母 体贴父母:◇听从父母长辈的教诲 ◇认真恭敬地听取父母长辈的批评 体贴父母长辈:◇珍惜父母的劳动 ◇理解父母 ◇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讲礼仪 ◇在外人面前一定要尊重父母 ◇爱父母之所爱 ◇选择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去示爱 (27)学生日常礼仪(四) 3. 学子之礼 尊敬师长:◇尊重老师的劳动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尊重老师的具体要求: (1)与老师相见时要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出门口走廊时,自觉为老师让路。 (3)上下课起立要站直立正,行注目礼。 (4)起立坐下时桌椅声要尽可能小。 (5)上课着装整齐,姿势端正,夏天不穿无袖背心,不敞怀,不扇扇子;冬天应脱下大衣帽子,摘下口罩围巾手套,上课不戴墨镜,不随便脱穿衣 服。 (6)上课不随便讲话,不喝水,不吃东西,不听收录机,不走动,不翘腿。 (7)上课关闭移动通讯工具,或调到静音震动档。 (8)上课迟到要报告,经允许方可进入教室。 (9)上课有问题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发言。 (10)与老师的不同意见尽量课下交换。 (11)如在课上须悦色恭敬,以礼相待,切不可当堂顶撞。 (12)老师不宣布下课,不提前收拾东西。 (11)进老师办公室应敲门,经允许后方可进入。进入后,不得随意乱翻东西。 (12)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应请老师坐下,自己站立,认真倾听。 (13)双手接过或递交老师交给或交给老师的东西。 (14)不背后议论老师,不参与老师之间的议论,不直呼老师其名。

人际交往的距离1

人际交往的距离 人类学教授霍尔博士将交往中的距离领域划分为四种类型: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每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1)亲密距离:6英寸~18英寸之间(15厘米~44厘米)15厘米以内,是最亲密区间,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44厘米以内,在异性,只限于恋人、夫妻等之间,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亲密距离”是指两人的身体能很容易接触到的一种距离,甚至是“亲密无间”。这一距离多用于情人或夫妻间的谈情说爱,也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者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这种距离能使一方感受到另一方身体的气息,并能很容易产生皮肤接触而给人以某种快适感。两位成年男性交往时,由于特定的心理因素作用,一般不采用这种距离。而女性知己往往喜欢这样近距离地相处。这个距离是每个人都很敏感的领域,因而交往时要特别小心这种距离。倘若你忽视了这一距离的灵敏性,无意间与一个交往不深或不熟识的异性形成了“亲密距离”,往往会被误解,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来。人们熟悉的“办公室性骚扰”就发生在这一人际空间。(2)私人距离:1.5英尺~4英尺之间(46厘米~122厘米)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私人距离”是指比“亲密距离”稍远一点的距离,一般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通常朋友间的交谈多采用这个距离。在社交场合,某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特殊的亲近感也会有意采用这样的距离。(3)社交距离:4英尺~12英尺(1.2米~3.7米)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公事上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社交距离”的范围规定比较灵活,近可相距两三步,相当于两张办公桌的距离;远可相距五六步或更远些。通常用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人员交往。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隔几步远与没有过多交往的认识者打招呼或简单寒暄几句便离开。这一距离对双方没有过多的约束力,表示不想多作交谈。(4)公众距离:12英尺~25英尺(3.7米~7.6米)“公共距离”一般指公共场合中演讲者与台下听众,教室里老师对学生,舞台上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这是约束感最弱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类距离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动态变化,即交往双方间距离会发生缩短或拉开,这种变化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社交中最应注意的“语言”。我们应该学会从这种距离变化中窥见对方的心理变化,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向,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是进一步深谈,还是适时告辞。总之,我们在人际交往时应注意对方对于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以便取得良好的交往效果。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四种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 这里有四种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亲密距离 0-0.5m是亲密距离。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15厘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社交距离 0.5-1.5m是社交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双方伸直手,可能会互相接触。由于这段距离更开放,亲密的朋友和熟人可以随意进入这个地区。

3.礼仪距离 1.5-3米是礼仪距离。人们可以在这个距离打招呼,比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距离,如商业活动和国家活动。采用这种距离主要反映了沟通的正式性和严肃性。在一些领导和企业主的办公室里,他们桌子的宽度超过两米。设计这种宽度的目的之一是在领导者与下属交谈时显示距离和尊严。 4.公共距离 3米远是公共距离,双方只需点头。如果他们大声喊叫,那是不礼貌的。 以上是介绍给每个人的四种常见社交礼仪距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 种距离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 人际交往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一种体现。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总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赏识与理解、尊重。人际交往和谐应该怎么做呢?下面为大家介绍人际交往和谐的3个因素。 1、正确认识自我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怎样克服心理障碍,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但当局者迷。并非人人都能真正做到自知,自我认知失调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应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了解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得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要努力让自己树立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这一观念,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2、主动与人交往 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休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所以,要鼓励自己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融入群体,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如果能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拥有几位良知益友,无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有裨益的。 3、理性控制情绪 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很多人都会产手愤怒、焦虑、苦恼、悲伤、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其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这时,应善于用理智控制强烈的感情,不要冲动,一方面要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换位,想想:我是对方会怎么办? 或某某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在思考的过程中令自己冷静下来,并按理智的判断去采取行动,避免一时冲动后又产生后悔、自责等消极情绪。 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 经过相应的调查发现,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不健康,那么很难拥有和谐并且友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掌握,现在就从女人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我们来认识一下。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家庭,没有谁可以脱离这个家庭而自己一个#from 人际交往和谐的因素_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有哪些_人际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和四个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 以下是对四种人际距离的总结,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人际交往的四个距离和四个常见的社交礼仪距离 1.亲密距离 0 ~ 0.5m是亲密距离。这是恋人、夫妇、父母、孩子和爱人之间的距离。亲密距离可以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 近距离在0到15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的距离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表达各种亲密的感觉,如爱抚、舒适和保护。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触摸对方的皮肤,直接感受对方的体温和呼吸。恋人们非常希望在这样的空间里。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宽慰。远距离亲密距离约为15~50厘米。这是一个人们可以肩并肩、手牵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窃窃私语。 在公共场合,只有爱人才能进入亲密距离的空间。在公众面前,除了客观拥挤的场合,异性永远不应该进入这个空间,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由于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个空间,一个人也应该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分接触到另一个,更不用说保持眼睛盯着另一个了。 2.社交距离

0.5 ~ 1.5m是社会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双方伸直手,可能会互相接触。由于这段距离更开放,亲密的朋友和熟人可以随意进入这个地区。 3.礼仪距离 1.5~3米是礼仪距离,人们可以在这个距离打招呼,比如‘刘主任,好久不见’。这是正式社交场合中使用的距离,如商务活动和国家活动。采用这种距离主要反映了沟通的正式性和严肃性。在一些领导和企业主的办公室里,他们桌子的宽度超过两米。设计这种宽度的目的之一是在领导者与下属交谈时显示距离和尊严。 4.公共距离 3米远是公共距离,双方只需点头。如果他们大声喊叫,那是不礼貌的。 握手礼仪 握手是所有交流场合中最常用和最广泛使用的问候礼仪。它表达问候、亲密、友谊、问候、告别、祝贺、感谢、同情和许多其他含义。通过握手,人们可以经常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意图,也可以推断自己的性格和感受。有时候握手比言语更情绪化。 (a)握手的场合 欢迎客人时; 当你被介绍给别人时; 当他们久别重逢;

社交距离

编辑本段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编辑本段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且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同本人与人交谈是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庞,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放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编辑本段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那么,什么是刺猬法则呢? 刺猬法则说的是这样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由于它们各自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你原来非常敬佩或喜欢的人,与其亲密接触一段时间后,对方的缺点就日益显露出来,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对其原有的感情,甚至变得非常失望与讨厌他。夫妻、恋人、朋友以及师生之间都不例外。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中,当里面仅有一位读者的时候,心理学家便进去坐在他(她)身旁,来测试他(她)的反应。结果,大部分人都快速、默默地远离心理学家到别的地方坐下,还有人非常干脆明确地说:“你想干什么?”这个实验一共测试了整整80个人,结果都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旷阅览室中,任何一个被测试者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由此可见,人和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人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经说过:“仆人眼里无英雄。”这也说明了人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相应的心理距离,否则伟大也会变得平凡。戴高乐是一个非常会运用心理距离效应的人,他的座右

社交距离_百度百科.

社交距离_百度百科 社交距离社交距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 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

职场上所要保持的社交距离

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直观是体现在空间上的,实质却反映在心理中。任何人在处于社交状态时,都需要在自己周围设立一个能够自我把握的空间,这样的社交的安全距离同样适用于职场中。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职场上所要保持的社交距离有三种,即与领导的距离、与同事的距离、与客户的距离。 与领导的距离 与领导的距离的掌握关乎到与其相处的好坏,很多时候也会影响到你的职场未来。那么,与领导应该保持哪些“距离”呢? 1、不要长时间与领导独处 在其他人眼里,与领导关系太过亲密总归是不合适的,长时间和领导独处更容易引发别人的猜疑,营造出你是领导心腹的形象,可能会卷进不必要的人事斗争当中。所以,尽量缩短这个时间。 2、玩笑话要适度 办公室幽默不可缺少,但一定要掌握分寸,尤其是与领导之间,开玩笑的尺度一定要格外谨慎,次数也不宜频繁,否则会造成不够尊重领导的印象,引发的不良后果还需要自己承担。 3、不和领导过于亲昵 尤其是与异性领导相处时,太过亲昵一定会招来别人的话柄,反倒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说不定还要领教办公室流言蜚语的杀伤力。与同性领导相处时,也绝不要称兄道弟,很多领导为了能笼络下属营造出与其“打成一片”的氛围,导致下属容易忽略身份作出不得当的行为。除此以外,对于领导的隐私也不要试着窥探,了解领导在工作中的作风是应该的,但私生活一定不能打听。 与同事的距离 同事是职场上每天接触最多的人,与同事的距离是一定要把握好的,其中的关键就是管好自己嘴。 1、一定不要逢人诉苦 工作中的不满情绪要自己消化,职场上的磕磕碰碰是难免的,有些人受了委屈一定要说出来才痛快,于是,开始和自己认为可靠的同事倒苦水,而殊不知最有可能“出卖”你的那个人就在身边。 2、流言蜚语到你为止 办公室从不缺少八卦,不是因为八卦源太多,而是传播八卦的嘴巴太多。祸从口出和流言止于智者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可以留心八卦里的信息量,但没必要当真也不要再继续传递,这也是给自己留余地的方式。很多人想做坏事,但一个人无法完成,只好拖一群人下水,想和脏水保持距离,唯有对流言持以沉默。 3、同事不等于朋友 同事间最美的距离莫过于存在友谊但不做朋友。每天和你一起时间最长的人就是同事,相处上如是知趣相投、团结互助的,那么必然能为提高工作状态做贡献,但最好不要更进一步发展了,因为同事是不可以选择的,一旦相处出现问题则会给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与客户的距离 1、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交 与新客户之间,要做的不是保持距离而是拉近距离,就是消除所谓的陌生感。唠家常的方式不提倡使用,而应从他们熟悉的专业领域进行突破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要有某一领域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做基础。 2、以不冒犯为原则接触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常见的四种社交礼仪距离 1、亲密距离 0~0.5米为亲密距离。这是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以及至爱亲朋之间的交往距离。亲密距离又可分为近位和远位两种。 近位亲密距离在0~15米之间。这是一个“亲密无间”的距离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尽情地表现爱抚、安慰、保护等多种亲密情感。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彼此肌肤相触,能直接感受到对方的体温和气息。恋人之间极希望处于这样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双方都会感到幸福和快慰。远位亲密距离大约在15~50厘米之间。这是一个可以肩并肩、手挽手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谈论私事,说悄悄话。 在公众场合,只有至爱亲朋才能进入亲密距离这一空间。在大庭广众面前,除了客观上十分拥挤的场合以外,一般异性之间是绝不应进入这一空间的,否则就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即使因拥挤而被迫进入这一空间,也应尽量避免身体的任何部位触及对方,更不能将目光死盯在对方的身上。 2、社交距离 0.5~1.5米为社交距离。在这一距离,双方都把手伸直,还可能相互触及。由于这一距离有较大开放性,亲密朋友、熟人可随意进入这一区域。 3、礼仪距离 1.5~3米为礼仪距离,人们在这一距离时可以打招呼,如“刘总,好久不见”。这是商业活动、国事活动等正式社交场合所采用的距离。采用这一距离主要在于体现交往的正式性和庄重性。在一些领导人、企业老板的办公室里,其办公桌的宽度在2米以上,设计这一宽度目的之一就在于领导者与下属谈话时可显示出距离与威严。 4、公共距离 3米之外为公共距离,处于这一距离的双方只需要点头致意即可,如果大声喊话,是有失礼仪的。 握手礼仪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应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它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义,从握手中,往往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和意向,还可以推断一个人的性格和感情。有时握手比语言更充满情感。 (一)握手礼行使的场合 迎接客人到来时; 当你被介绍与人认识时; 久别重逢时; 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 拜访告辞时; 送别客人时; 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 拜托别人时; 别人帮助自己时,等等。 (二)握手礼行使的规则 行握手礼时有先后次序之分。握手的先后次序主要是为了尊重对方的需要。其次序主要根据握手人双方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和各种条件来确定。

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主要分以下几种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里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 45-120)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 120-360)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public distance 360-750)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的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是会凑的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

社交礼仪形考1-4答案

1.以礼相待是()的核心内容。 (2.00分) A. 礼仪 B. 交往 C. 诚信 D. 合作 2.以礼相待是()的核心内容。 (2.00分) A. 合作 B. 交往 C. 礼仪 D. 诚信 3.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 (2.00分) A. 修养 B. 仪表 C. 礼貌 D. 风度 4. “礼”最早出现在( )里面。 (2.00分) A. 汉文 B. 金文

C. 甲骨文 D. 繁文 5.完善自身的()需内外兼备。 (2.00分) A. 文化 B. 仪容 C. 服装 D. 风度 6.个人在完善仪态礼仪除了举止得体还应注意()。 (2.00分) A. 社交礼仪 B. 交往适度 C. 文明礼仪 D. 公平对等 7.( )是人与人交往时建立情感的基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诀窍。(2.00分) A. 平等 B. 守时 C. 守信 D. 尊重 8.()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不仅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 (2.00分)

A. 信守诺言 B. 际交往 C. 宽容自律 D. 社交礼仪 9.人际交往的成功与良好的形象是分不开的,讲究()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2.00分) A. 仪表 B. 风度 C. 服饰 D. 礼仪 10.个人()是一张无字的却无比重要的名片,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2.00分) A. 文化 B. 文明 C. 修养 D. 礼仪 11.现代意义上的“礼”是表示()的通称。 (2.00分) A. 崇拜 B. 爱慕 C. 尊敬

D. 敬意 12.个人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仪容、()着装与服饰礼仪。 (2.00分) A. 仪态 B. 修养 C. 风度 D. 仪表 13.一个人的仪容,大体上受到()因素的左右。 (2.00分) A. 一种 B. 三种 C. 两种 D. 多种 14.以礼相待是()的核心内容。 (2.00分) A. 礼仪 B. 交往 C. 诚信 D. 合作 15.讲究礼仪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被纳入()建设的内容。(2.00分) A. 物质文明

人际交往与沟通力详细选修答案100分

单选题 (共 22 道,30.0 分)
第 1 题.根据本课程所讲,在面试的过程中,女士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椅子的( )。(1.0 分)
? ? ? ?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三分之二
D.四分之一
正确答案:C
第 2 题.按照艾莫老师的观点,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演讲的主要风格?(1.0 分)
? ? ? ?
A.慷慨激昂式 B.风趣幽默式 C.深刻费解式 D.小桥流水式
正确答案:C
第 3 题.周思敏老师讲到社交场合中的仪容仪表 TPO 原则,其中 O 是指()。(1.0 分)
? ? ? ?
A.时间 B.地点 C.对象目标 D.起因
正确答案:C
第 4 题.根据周思敏老师所讲,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交礼品应该具有的特征的是?(1.0 分)
? ? ? ?
A.纪念性 B.实用性 C.奢华型 D.习俗性

正确答案:C
第 5 题.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办公室拜访时必须注意的事项?(1.0 分)
? ? ? ?
A.提前准备 B.举止得体 C.备足礼品 D.注意时间
正确答案:C
第 6 题.按照周思敏老师所讲,在社交礼仪当中,Email 礼仪不包括:(1.0 分)
? ? ? ?
A.主题鲜明 B.内容简洁 C.使用英语 D.慎用群发
正确答案:C
第 7 题.根据艾莫老师所讲,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职场生活的必要条件?(1.0 分)
? ? ? ?
A.态度 B.人品 C.外向 D.敬业
正确答案:C
第 8 题.在社交场合中我们经常提到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次见面的效应,首因效应的时间是:(1.0 分)
? ? ? ?
A.3 秒 B.7 秒 C.5.8 秒 D.3.8 秒
正确答案:D
第 9 题.一个人寒暄的时候不应该()。(1.0 分)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四种空间距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着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界限,这就是个人领域的意识。因此根据空间距离不同,也可以推断出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一般说来,交际中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亲密距离在45厘米以内,属于私下情境。多用于情侣,也可以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知心朋友间。两位成年男子一般不采用此距离,但两位女性知己间往往喜欢以这种距离交往。亲密距离属于很敏感的领域,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不能轻易采用这种距离。 2.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一般在45~120

厘米之间,表现为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易接触到对方身体,这一距离对讨论个人问题是很合适的,一般的朋友交谈多采用这一距离。 3.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约在120~360厘米之间,属于礼节上较为正式的交往关系。一般工作场合人们多采用这种距离交谈,在小型招待会上,与没有过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指大于360厘米的空间距离,一般适用于演讲者与听众、彼此极为生硬的交谈及非正式的场合。在商务活动中,根据其活动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和保持合适的距离是极为重要的。 篇二:人际交往的四种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

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

10、社交距离和表情

职教中心教师教案 讲授课题社交距离礼仪 表情礼仪 课型新授 教案 序号 16—8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交距离和表情礼仪,并能够正确使用各种见面礼节以提升服务形象,体现服 务水准。 过程与方法 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视频解析、分组讨论使学生了解规范的见面礼仪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端正的态度,体会正确运用握手、鞠躬、致意、介绍、微笑等礼节的重要性,在现实生 活中积极地、主动地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解决办法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大胆与人沟通。 教学难点 握手礼仪的伸手顺序和介绍礼仪的顺序以及微笑礼仪。 解决办法情景练习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 学法 指导 教师教法讲解示范 学生学法 讨论、练习、模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题导入一、课前五分钟 情景表演朋友、同事、同学、师生见面场景二、导入: 案例:好印象从打招呼开始 讲授过程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容忍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很多被试者会默默地移到别处坐下,有人甚至明确地问:“你想干什么?” 这是一个人际距离的问题,很明显这个实验给出了结论:没有人能容忍他人闯入自己的空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即使最亲密的两人之间也是一样。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能掌控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气球一样,如果两个气球靠得太近,互相挤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爆炸。这也就是为什么两个本来关系密切的人,越是形影不离就越容易爆发争吵。交往中,与对方保持合适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要求,现分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