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复习整理

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应用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是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来生产有用物质或将微生物直接用于工业化体系的一门技术,是建立在微生物发酵工业基础上,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2.发酵工业的特点

①一步生产

②反应条件温和

③原料纯度要求低

④设备的通用性高

⑤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小

⑥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小

第二章发酵工业菌种

1. 发酵工业菌种的常用类型。

①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

②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菌属

③酵母菌: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

④霉菌:根霉、毛霉、犁头霉、红曲霉、曲霉及青霉等

⑤未培养微生物:

2. 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①能在廉价原料制成的培养基上生长,且生成的目的产物产量高、易于回收。

②生长较快,发酵周期短。

③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④抗噬菌体及杂菌污染的能力强。

⑤菌种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发酵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⑥对放大设备的适应性强。

⑦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

3.从自然界分离筛选菌种常用步骤。

①采样:有针对性地采集样品。

②样品预处理:可提高菌种分离效率。

③增殖:人为地通过控制养分或培条件,使所需菌种增殖培养后,在数量上占优势,使

筛选变得可能。【目的菌富集培养】

富集培养方式:1?分批培养2?连续培养3?半连续培养

④纯种分离:利用分离技术得到纯种。

常用的分离方法:1?平板划线分离2?稀释分离3?涂布分离4?毛细管分离5?小滴分离

⑤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具有目的产物合成能力的菌株筛选出来的过程。

【(1)平板筛选(各种变化圈),(2)摇瓶发酵筛选】

⑥菌种复筛。

⑦菌种发酵性能鉴定。【鉴定技术四个水平:细胞的形态和习性水平

细胞组分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或核酸水平】

⑧菌种保藏。

4?代谢调控机制一阻遏

阻遏的类型主要有:末端代谢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产物阻遏。末端产物阻遏:| 是指由某代谢途径末端产物过量积累而引起的阻遏。

分解代谢物阻遏:是指有两种碳源(或氮源)分解底物同时存在时,细胞利用快的那种

分解底物会阻遏利用慢的底物的有关分解酶的合成和积累。

5.发酵工业菌种改良的目的

防止菌种退化

改良菌种性状,改善发酵过程

提高生产能力

提高产品质量

开发新产品

6.诱变育种的基本步骤。

①菌出发菌株的选择:选择好的出发菌株对诱变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选择标准:产量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广】

②悬液的制备:这一步骤的关键是制备单细胞和单孢子状态的、活力类似的菌悬液,为

此要进行合适培养基的培养,并要离心,洗涤,过滤。

③诱变处理:将制备好的菌悬液与诱变剂接触,进行诱变。

④中间培养:由于在发生了突变尚未表现出来之前,有一个表现延迟的过程,即细胞内原有酶量的稀释过程(生理延迟),需3代以上的繁殖才能将突变性状表现出来。此过程称为中间培养

⑤分离和筛选:筛选分初筛和复筛。初筛以迅速筛出大量的达到初步要求的分离菌落为

目的,以量为主。复筛则是精选,以质为主,也就是以精确度为主。

7.菌种变异及退化机理及防止措施

①菌种变异及退化机理:

菌种退化主要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 由于进行接种传代或

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完全丧失的现象。

【主要原因:基因突变,连续传代】

②预防措施:减少传代、经常纯化、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

用单细胞移植传代科学保藏。

8.菌种保藏技术。

目的:① 存活,不丢失,不污染;

②防止优良性状丢失;

③随时为生产、科研提供优良菌种

原理: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点,人工地创造条件,使菌种的代谢活动处于不活泼状态、生长繁殖受抑制的休眠状态。

方法:①斜面低温保藏法【低温】

②砂土管保藏法【低温、干燥、隔氧、无营养物】

③冷冻真空干燥法【低温、干燥、缺氧】

④液氮超低温冻结法【超低温】

⑤石蜡油封保藏法

⑥硅胶保藏法

第三章发酵工业培养基设计

1.工业大规模发酵的培养基应遵循的原则。

①必须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

②有利于减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即提高单位营养物质的转化率。

③有利于提高产物的浓度,以提高单位容积发酵罐的生产能力。

④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速度,缩短发酵周期。

⑤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并尽可能减少产生“三废”物质。

⑥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

⑦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提高氧的利用率,能耗。

2.培养基的几大营养成分的功能作用。常用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几大营养成分的功能作用:

碳源:碳源是组成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提供微生物菌体生长繁殖所需的能源以及合成菌体所需的碳骨架;二是提供菌体合成目的产物的原料。

氮源: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和合成含氮代谢物。

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作为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的组成或生理活性作用的调节物。水:水是所有培养基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微生物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生长调节物质:发酵培养基中某些成分的加入有助于调节产物的形成。

常用的营养成分:

常用碳源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和低碳醇等常用氮源有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

磷、镁、硫、钾、钠、铁、氯、锰、锌、钻等。常用的生长调节物质有生长因子、

前体、产物合成促进剂。

第四章发酵工业的无菌技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程代码:PE123037 参考学分:3 参考学时:48 课程管理系部:计算机系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开发人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团队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数据库管理及开发人员的基础支撑课程。 2.课程定位 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培养学生基于当今主流软件开发技术的应用开发能力,确立了本课程作为开发后台数据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今各类信息系统、动态网站、移动应用的开发都需要使用后台数据库,数据库已成为当今计算机时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开发过程,为软件开发、动态网站的创建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前导课程:程序设计基础 后续课程:网页设计、JSP动态网页开发、.NET编程技术、高级编程技术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整个课程通过一个实际数据库应用开发项目驱动,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教学过程。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原理和工具的使用。 本课程的理论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实践环节安排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机房进行,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讲授知识,指导项目设计,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1)项目贯穿教学

以学生管理系统等数据库为载体开展教学,贯穿数据库的整个开发过程,包括:概念模型设计、关系模型设计、创建与维护数据库、创建与维护表、对表的查询、建立存储过程、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数据库安全等。 (2)任务分解知识点 明确每堂课的任务、子任务,教学就是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融入相关知识,以达到“任务完成,知识掌握,本领学会”的教学目的。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项目、分解任务、传授知识、演示示范;学生重复操作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做拓展项目,如“选课管理”数据库、“图书管理”数据库、“活期存单”数据库等可供学生选做。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 表1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选取难易度适中的案例、项目,加以分解、序化,兼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按照工作流程,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的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工作。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后答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课后答案 第一章 选择题 1、A。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通常分为三级模式的总体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形成了二级映像,实现了数据的独立性。其中三级模式结构指的是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二级映像指的是外模式/模式映像、模式/内模式映像。对于外模式/模式映像,当模式改变时,相应的外模式/模式映像作相应的改变,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而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来编写的,外模式不变,应用程序就没必要修改,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对于模式/内模式映像,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变了,模式/内模式映像会作相应的改变,以使模式保持不变,而模式不变,与模式没有直接联系的应用程序也不会改变,这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逻辑独立性指的就是当模式改变时,外模式和应用程序不需要改变,所以选项A正确。C选项的内模式改变,模式不变指的是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所以C选项不正确,B选项中前后两句与C选项相比顺序不符,所以B选项不正确。D选项中,应为“模式和应用程序不变”,不应为“外模式”,所以D选项不正确。 2、B。 DB指的是数据库(DataBase),DBMS指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S指的是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A指的是数据库管理员(Database Administrator),Data指的是数据。

由书中概念易得DBS(数据库系统)包括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和控制DB(数据库),而DB载入、存储、重组与恢复Data(数据)。所以B选项正确。 3、C。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有:⑴、实现数据共享;⑵、减少数据冗余度;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⑷、数据的独立性;⑸、安全保密性;⑹、并发控制;⑺、故障恢复 由以上可得C选项错误,应改为数据冗余度“低”。 4、C。 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DBMS 是把用户对数据的操作转化为对系统存储文件的操作,有效地实现数据库三级(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之间的转化;MIS指的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由以上概念可知,位于用户和数据库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DBMS。所以C选项正确。 5、C。 书中图1.6明确指出模式/内模式映像把概念数据库与物理数据库联系起来,所以C选项正确。 6、C。 数据库有这样三层关系,第一层和第三层不能直接发生关系,所以D选项不正确,内模式与外模式没有直接关系,应改为“模式与应用程序不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2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概述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操作系统有关,操作系统的类型决定了能够运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类型 B.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访问必须经过操作系统实现才能实现 C.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不经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读取数据库文件 D.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用户隐藏了数据库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 2.下列关于用文件管理数据的说法,错误的是D A.用文件管理数据,难以提供应用程序对数据的独立性 B.当存储数据的文件名发生变化时,必须修改访问数据文件的应用程序 C.用文件存储数据的方式难以实现数据访问的安全控制 D.将相关的数据存储在一个文件中,有利于用户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也可以加快用户操作数据的效率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特征的是C A.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数据的独立性 B.所有的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因此是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C.用户访问数据时,需要知道存储数据的文件的物理信息 D.能够保证数据库数据的可靠性,即使在存储数据的硬盘出现故障时,也能防止数据丢失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是D A.相互调用 B.数据库管理系统调用操作系统 C.操作系统调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D.并发运行 6.数据库系统的物理独立性是指D A.不会因为数据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B.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C.不会因为数据存储策略的变化而影响数据的存储结构 D.不会因为数据逻辑结构的变化而影响应用程序 7.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它负责有效地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属于A A.系统软件B.工具软件 C.应用软件D.数据软件 8.数据库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下列不属于数据库系统组成部分的是B A.数据库B.操作系统 C.应用程序D.数据库管理系统 9.下列关于客户/服务器结构和文件服务器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客户/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库存储在服务器端,文件服务器结构将数据存储在客户端 B.客户/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处理后的结果数据,文件服务器结构返回给客户端的是包含客户所需数据的文件 C.客户/服务器结构比文件服务器结构的网络开销小 D.客户/服务器结构可以提供数据共享功能,而用文件服务器结构存储的数据不能共享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 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4、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有哪些要求 答:出发菌株定义:出发菌株指用于诱变育种的最初菌株或每代诱变的试验菌株。 要求:★对菌株产量,形态、生理等情况了解;★生长繁殖快,营养要求低,产孢子多且早;★对诱变剂敏感;★菌株要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多出发菌株:一般采用3~4个出发菌株,在逐代处理后,将产量高、特性好的菌株留作继续诱变的出发菌株。 5、诱变选育的流程 答:出发菌株经纯化活化前培养(同步培养)→培养液(离心、洗涤、)→单细胞获单胞子悬液→诱变处理→后培养(中间培养)→平板分离→初筛→复筛→保藏及扩大试验 筛选的关键是选择一定的特征(如菌落特征、生化特征等)去判断所筛选的菌株是我们所需要的突变株。

发酵工程填空题判断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1.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制等下游处理几个过程。 2.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3.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4.发酵培养基主要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组成。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连消,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两种。 9、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三种。 10、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17、分批发酵中微生物处于限制性的条件下生长,其生长周期分为延滞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 18、根据搅拌的方式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又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通风搅拌式发酵罐。 19、下流加工过程由许多化工单元操作组成,通常可以分为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提取、精制及成品加工四个阶段。 20、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21、微生物发酵产酶步骤为先选择合适的产酶菌株、后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方式进行发酵、微生物发酵产酶、酶的分离纯化、制成酶制剂。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版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享。 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

发酵工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思考题 1.发酵及发酵工程定义? 答:定义:发酵工程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由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所以又称为微生物工程。 传统发酵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或者更严的说发酵是以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的氧化还原产能反应。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过程。 青霉素发酵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解决了两大技术问题:1)通气搅拌解决了液体深层培养时的供氧问题;2)抗杂菌污染的纯种培养技术:无菌空气、培养基灭菌、无污染接种、大型发酵罐的密封与抗污染设计制造。 2.发酵工程基本组成部分? 答:从广义上讲,由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 3.发酵工业产业化应抓好哪三个环节? 答:三个环节:投产试验、规模化生产和市场营销 4.当前发酵工业面临三大问题是什么? 答:菌种问题、合适的反应器、基质的选择 菌种问题:纯种、遗传稳定性、安全、周期短、转化率高产率高、抗污染能力强:噬菌体、蛭弧菌

合适的反应器:生产规模化、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节能、结构多样化、操作制动化、节省劳力 基质的选择:价廉、原料利用量大并且具有一定选择性、易被利用、副产物少、满足工艺要求 5.我国发酵工业应该走什么样的产业化道路? 答:第一步为技术积累阶段、第二步为产业崛起阶段、第三步为持续发展阶段 二、思考题 1、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操作步骤? 答:标本采集→预处理→富集培养→菌种分离(初筛、复筛)→发酵性能鉴定→菌种保藏目的:高效地获取一株高产目的产物的微生物; 2、从环境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为何一定要进行富集富集? 答:富集的目的: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的基本方法:1、控制营养:如以唯一碳源或氮源作底物;2、控制培养条件:如pH、温度、通气量等;3、抑制不需要的种类 3、什么叫自然选育?自然选育在工艺生产中的意义? 答: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意义: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可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虽然其突变率很低,但却是工厂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突变。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简介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绪论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四个基本概念 数据(Data)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系统(DBS) 一、数据 数据(Data)的定义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各类数据必须数字化后才能加工处理。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例如:93是一个数据 语义1:学生某门课的成绩 语义2:某人的体重 语义3:计算机系2007级学生人数 例如:学生档案中的一条记录:(李明男1982 江苏计算机系2000) 二、数据库(续)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什么是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 组织和存储好大量的数据,并提供方便、高效地检索数据和维护数据的手段。 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组织 存储和管理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其它功能 四、数据库系统 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抽取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应用需求的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 一、人工管理 时期 40年代中--5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 应用需求科学计算 硬件水平纸带、卡片、磁带 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 处理方式批处理 特点:数据不保存、数据由程序各自管理(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数据不共享: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数据不具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发生变化后(物理或逻辑上),应用程序必须做相应的修改。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人工管理阶段) .. 二、文件系统 时期

发酵工程作业

发酵工程作业

玉米酒精发酵工艺 一、酒精发酵 是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不彻底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在高等植物中,存在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并习惯称之为无氧呼吸. 二、机理 酒精的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的是属于厌气性发酵,进行着无氧呼吸,发生了复杂的生化反应。从发酵工艺来讲,既有发酵醪中的淀粉、糊精被糖化酶作用,水解生成糖类物质的反应;又有发酵醪中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小分子的蛋白胨、肽和各种氨基酸的反应。这些水解产物,一部分被酵母细胞吸收合成菌体,另一部分则发酵生成了酒精和二氧化碳,还要产生副产物杂醇油、甘油等。 三、酒精发酵的生产流程特点 在投产前必须先经过破碎处理。目前在国内上有一部分产量较小的酒精厂,采用间歇蒸煮,原料不经粉碎,就直接将块状或粒状原料投入生产,但大部分中等规模以上的酒精厂,原料多经二次粉碎,然后进行高压连续蒸煮,有利原料的受热面加大,更有效地达到蒸煮的要求。在高温高压过程中,引起原料细胞的组织破裂,使存在于细胞中的淀粉转化为可发酵性糖。蒸煮温度由于原料的品种与规格不同而有差异,通常为130—150℃,但经过粉碎的原料,其蒸煮所须的温度较低,大约120—130℃。高温处理除了使淀粉糊化,便于淀粉酶起糖化作用外,还可把附着的有害杂菌杀死。 根据发酵醪注入发酵罐的方式不同,可以将酒精发酵的方式分为间歇式、半连续式和连续式三种. (一)间歇式发酵法 间歇式发酵法就是指全部发酵过程始终在一个发酵罐中进行.由于发酵罐容量和工艺操作不同,在间歇发酵工艺中,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1.一次加满法此法是将粉浆或糖化醪冷却到27-30℃后,接入糖化醪量10%的酒母,混合均匀后,经60~72小时发酵,即成熟. 2.分次添加法生产时,先打入发酵罐容积三分之一糖化醪,接种发酵,隔2—3小时后,加第二次糖化醪,再隔2—3小时,加第三次糖化醪.如此,直至加到发酵罐容积的90%为止.从第一次加糖化醪直至加满发酵罐为止,其总时间不应超过l0小时. 3.连续添加法此法适用于采用连续蒸煮、连续糖化的酒精生产工厂.先将一定量的酒母打入发酵罐,然后流加.一般从接种酵母后,应于6-8小时内将罐装满. 4.分割主发酵醪法此法适用于卫生管理较好的酒精工厂,其无菌要求较高.将处于旺盛主发酵阶段的发酵醪分出1/3—1/2至第二罐,然后两罐同时补加新鲜糖化醪至满,继续发酵.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课后习题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 1,不同学科对微生物生长的定义的着重点有何不同?什么是分化? 2,有些霉菌,如产黄青霉在培养液中生长过程,其菌丝会形成菌团,有哪些因素影响菌球的松紧? 3,微生物生长可以分为几期?停滞期的长短由哪些因素决定? 4,生物量的测定为什么对次级代谢产物的生产尤为重要?对谷氨酸,青霉素发酵菌浓的测定,您倾向于用什么方法,说出你的理由 5,流动式细胞光度计是怎样的仪器,简述其作用和原理 6,试比较各种间接估算菌浓的方法和优缺点 7,您认为哪一种在线测量菌浓的方法最有前途 8,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9,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水的活度用什么表示?它对微生物比生长速率有何影响?

11,细胞周期指的是什么?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有何不同 12,简述大肠杆菌染色体复制和细胞分裂的调节规律 13,生长速率对细胞大小和 DNA 包内含量有何影响 14,生长得率是什么意思,有哪些表示方法,比较他们的优缺点 15,生长得率取决于哪些因素/ 16,P/O 商是指什么,用来表征什么,如何测定,它的大小对生长得率有什么影响 17,描述菌丝顶端的生长机制 18,什么是菌丝生长单位,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19,未分化菌丝生长的调节包括哪三种机制 《第二章》 1,微生物按能量来源,C 的来源,按 H 的给体类型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的 2,从热力学观点来看,一个反应能否进行由什么决定 3,在 PH7.0,30℃下,谷氨酸与氨反应生成谷氨酰胺的平衡常数 K+1.2*103 此反应由两个

分立的反应组成 1,谷氨酸+NH3------谷氨酰胺+H2O,2,ATP+H2O-----ADP+Pi,反应 2 的平衡常数为 3.13*10-3,求反应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4,生化反应中常需的能量载体主要有哪几类 5,糖的分解代谢主要通过哪些途径,由葡萄糖分解为 CO 2和 H 2 O 可以得到多少 ATP 6,提供细胞所需的 ATP 有哪些途径 7,乙醛酸循环在代谢中起什么作用,它由哪些酶反应构成 8,有些微生物能生在在 2C 化合物作为唯一 C 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它是怎么取的 5-C 和 6C 化合物的 9,自然界中的 C 和 N 是通过什么途径循环的 10,微生物是如何利用淀粉和纤维素的 11,氨的同化方式有哪些 12,合成一分子谷氨酸的能量代价是 28 分子的 ATP,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合成一分子天冬氨酸的能量代价是多少 13,莽草酸途径是用来做什么的,其终产物是怎样合成的,其中间体是哪些初级代谢物的次级代谢物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完整版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 设计 《图书馆管理系统》 数据库设计报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二班 姓名:谢泽勇、彭广川、彭圆圆、肖玲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已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面对成千上万的图书和众多的借阅者,妥善的管理图书 和借阅者的资料是及其重要的,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可大大减 轻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文根据《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要求而做。 课程作业要求如下: 1、严格按照数据库设计步骤,完成该系统的需求分析、概念模型设计、逻辑结 构设计; 2、需求分析分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两部分。其中需求调查应首先明确调查对象 (即,图书馆)。然后按照课程讲授的需求调查内容、步骤与方法,对图书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通过需求分析得到“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并严格按照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的标准格式与图符进行描述。 3、在得到的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基础上,通过概念模型设计方法,得到“图 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 4、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E-R图转换为SQL Server2000支持的关系模式, 并按标准关系模式格式描述。 5、通过SQL Server2000对数据库物理结构进行设计;组织数据入库,利用SQL 语言进行简单、连接、嵌套、组合、统计等查询操作,将SQL代码及其运行结果保存;利用SQL语言对数据进行更新、删除和修改操作。 一、功能分析 (1) 读者信息的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种类、性别、借书数量、 借书期限、备注。 (2) 书籍基本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类别、关 键词、备注。 (3) 借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借 书日期、借书期限、备注。 (4) 还书信息制定、输入、修改、查询,包括书籍编号、读者编号、还 书日期、还书期限、备注。 (5) 有条件、多条件查询各种信息.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1:ER图是表示概念模型的有效工具之一,在ER图中的菱形框表示 1.联系 2.实体 3.实体的属性 4.联系的属性 2:()完成对数据库数据的查询与更新 1.DCL 2.DDL 3.DML 4.DQL 3:如果关系模式R中的每一个非主属性既不部分依赖也不传递依赖于键,则称这个关系模式属于 1.第一范式 2.第二范式 3.第三范式 4.BC范式 4:SQL语言中,删除记录的命令是 1.DELETE 2.DROP

4.REMORE 5: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1.结构规范化 2.数据安全性 3.数据独立性 4.操作可行性 6: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 1.文件系统和分布式系统 2.批处理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3.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 4.数据库系统和实时处理系统 7:下列哪一个不是数据库开发的可选数据库。 1.mysql 2. DB2 3.Oracle 4.Excel 8:绝大多数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都具有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模式结构。描述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是 1.模式和内模式

3.模式 4.外模式 9:如果在关系的分片过程中使用了选择操作,则不可能是 1.水平分片 2.垂直分片 3.导出分片 4.混合分片 10:以下关于E-R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1. E-R图建立在关系数据库的假设上 2. E-R图使用过程和数据的关系清晰,实体间的关系可导出应用过程的表示。 3. E-R图可将现实世界(应用)中的信息抽象地表示为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4. E-R图能表示数据生命周期。 11:SQL语言中,创建一个表的命令是 1.View 2.DROP 3.CLEAR 4.Create 12: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是 1.DBS

发酵工程试题

发酵工程 一、名词解释 1、分批发酵:在发酵中,营养物和菌种一次加入进行培养,直到结束放出,中间除了空气 进入和尾气排出外,与外部没有物料交换。 2、补料分批发酵:又称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微生物分批发酵中,以某种方式向培养系统不 加一定物料的培养技术。 3、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下,溶液中的较小胶粒聚合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二、填空 1、生物发酵工艺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菌种制备、种子培养、发酵和提取精制等下游处理几个过程。 2、根据过滤介质截留的物质颗粒大小的不同,过滤可分为粗滤、微滤、超滤和反渗透四大类。 3、微生物的育种方法主要有三类:诱变法,细胞融合法,基因工程法。 4、发酵培养基主要由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组成。 5、青霉素发酵生产中,发酵后的处理包括:过滤、提炼,脱色,结晶。 6、利用专门的灭菌设备进行连续灭菌称为连消,用高压蒸汽进行空罐灭菌称为空消。 7、可用于生产酶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酵母菌。 常用的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有酸化、加热、加絮凝剂。 8、根据搅拌方式的不同,好氧发酵设备可分为机械搅拌式发酵罐和通风搅拌式发酵罐两种。 9、依据培养基在生产中的用途,可将其分成孢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三种。 10、现代发酵工程不仅包括菌体生产和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还包括微生物机能的利用。 11、发酵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反应器的设计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 12、发酵类型有微生物菌体的发酵、微生物酶的发酵、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发酵、微生物转化发酵、生物工程细胞的发酵。 13、发酵工业生产上常用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4、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从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调控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15、根据操作方式的不同,液体深层发酵主要有分批发酵、连续发酵、补料分批发酵。 16、分批发酵全过程包括空罐灭菌、加入灭过菌的培养基、接种、发酵过程、放罐和洗罐,所需的时间总和为一个发酵周期。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习题

窗体顶端 四、分析与设计题(4) 1.请依据下表内容完成题目要求。(40分) 1.建立数据库student。(2分) 2.按照图表中给出的表定义,请在student数据库中创建学生表。(4分) 3.查询学生表中女同学的基本信息。(2分) 4.查询成绩表中选修了课程号为'002'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及成绩,并按成绩降序排列。(3分) 5.查询成绩表中课程号为'003'课程的成绩最高分。(2分) 6.查询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所选课程的课程名称及相应成绩(4分) 7.查询学生表中各系的的学生人数,结果显示系别和人数两列。(3分) 8.向成绩表成绩中插入一行数据,列值分别为:('','003',89 )(2分) 9.修改课程表中 '数据结构'课程的学分,将其学分改为6 。(2分) 10.删除学生表中姓张的学生记录(2分) 11.根据学生表创建视图View1,视图包含计算机系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3分) 12.查询视图View1所包含的数据。(2分) 13.创建存储过程Proc1,使其完成如下功能:根据任意输入的学生学号,查询成绩表中该学生的学号、课程号及成绩。(使用输入参数)(5分) 14.执行第13小题中创建的存储过程Proc1,执行时输入的学生学号为''(2分) 15、删除成绩表。(2分) 答案: 完成如下所要求所用的操作命令:(共40分) 1、创建一个存放在D:\SQL路径下Test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数据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_data,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4MB,最大尺寸为10MB,增长速度为10%;数据库的日志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_log,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1MB,最大尺寸为5MB,增长速度为1MB。(4分) 2、依据表结构创建score表。(3分) 3、查看表中所的的数据行。(2分) 4、查看表中姓名、SQL 两列数据,并按成绩降序排列。。(2分) 5、查看表中姓王学生的基本信息。(3分) 6、查看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及总分(三门课相加)。(2分) 7、向score表中插入一行数据,值分别为:(2分) (1005 , '赵强', 64, 82 , 69) 8、修改表中姓名为王英的数据,使VB的值改为:85 (2分) 9、创建视图xs1,使其包含学号、姓名、SQL三列。(3分) 10、创建存储过程pjf,用它来按姓名查询score表中任一学生的平均成绩。(4分) 11、执行第10小题中创建的存储过程pjf。 (2分) 12、建立触发器tr1p,防止用户对score表有删除、修改及插入操作。(4分) 13、显示score中各门课的平均值。(3分) 14、删除score表中姓王的所有数据行。(2分) 15、删除test数据库。(2分)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 1 章数据库概述 1.试说明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答:数据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中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实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系统软件。 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组成。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文件管理和数据库管理。 3.与文件管理相比,数据库管理有哪些优点? 答:与文件系统管理数据相比,数据库系统管理数据带来了如下好处:将相互关联的数据集成在一起,较少的数据冗余,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数据可以共享并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4.在数据库管理方式中,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关心数据的存储位置和存储结构?为什么? 答:不需要。因为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5.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的作用是什么? 答: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 6.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可以不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而直接访问数据文件吗? 答:不能 7.数据独立性指的是什么?它能带来哪些好处? 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不会因数据的物理表示方式和访问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即应用程序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理表示方式和访问技术,它包含两个方面: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当数据的存储位置或存储结构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逻辑独立性是指当表达现实世界的信息内容发生变化时,不影响应用程序的特性。 8.数据库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大致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应的实用工具)、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可以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应用程序专指以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的程序,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正常运行。 第2章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结构 1.解释数据模型的概念,为什么要将数据模型分成两个层次? 答:答: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数据模型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是数

《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技术》课程标准

《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类型:(计算机软件与网络专业公共必修课)课程代码:(07010106)授课对象:(工科类专业) 学分:(4学分)先修课:(C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64学时)后续课:(无) 制定人:苏绍培制定时间:2011年6月20日星期一 二.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1、课程性质: 《现代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讲述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对培养网络与软件专业这种应用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重要意义,仅学习原理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数据库课程设计》通过实际设计一个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或者设计与实现一个颇具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到的原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开发大型系统软件的能力。 2、课程目的: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意识和工作方式。 (3)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原理和开发方法,对软件系统开发的全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实践,增强学生的系统分析、设计、调试能力。 (4)借助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软件工程训练。 3、课程的主要任务: (1)完成至少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 (2)选择合适的数据库前台开发工具和后台数据库,创建数据库,进行相应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最后调试成功。 三.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意识和工作方式,培养并提高学生设计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并且完整的数据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体包括系统分析、设计、调试,以及撰写软件开发文档等方面的能力。 1.选题要求:课题应满足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尽量选择经典的数据库应用课题。具体选题可以采用自主选题和教师指派两种方式。 2.组织方式:基于小组开发和设计,每个小组由3-4位学生组成,设置组长,强调协作,同时明确个人分工。 3.实施步骤:课程设计分系统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合成调试四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提交不同的设计文档并进行验收。 4.数据库结构设计:结构设计要合理、冗余度小,信息存储完备,满足功能需求。 5.功能设计: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应具备的用户登录验证、数据编辑、查询统计、报表输出、系统维护等功能。 6.编程语言可由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但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对该语言较熟悉。避免把学习语言的时间放在设计期间。 参考使用的语言有:VF、SQL_Server、VB、Delphi 、VC等,详细介绍SQL_Server。(二)。课程课时分配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1、单选题C C D B C 2、判断题对错错错对 3填空题网状模型用户商业智能数据挖掘系统设计 4简答题 1)数据模型就是指描述事物对象得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得抽象结构及其说明。数据模型就是指描述事物对象得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得抽 象结构及其说明。数据模型就是指描述事物对象得数据组成、数据关系、数据约束 得抽象结构及其说明。3)数据约束:用于描述数据结构中数据之间得语义联系、数据之间得制约与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得规则。主流数据库采用关系图模 型。数据库典型数据模型:层次数据模型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其它数据模 型(如对象数据模型、键值对数据模型、列式数据模型。。。) 2)数据库——就是一种依照特定数据模型组织、存储与管理数据得文件,数据库文件一般存放在辅助存储器以便长久保存。数据库具有如下特点:数据不重复 存放;提供给多种应用程序访问;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得应用程序;对数据 增、删、改、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与控制。 3)数据库(Database)就是一种依照特定模型组织、存储与管理数据得数据结构。在数据库中,不仅存放了数据,而且还存放了数据与数据之间得关系。数据库 内部元素:用户表:用户在数据库中创建得数据库表;系统表:数据库中系统自带 得数据库表;视图:数据库中用于对数据进行查询得虚拟表;索引:数据库中用于 加快数据查询得索引项;约束:数据库中对数据、数据关系施加得规则;存储过 程:数据库内部完成特定功能处理得程序;触发器:数据库内部因数据变化自动执 行得一类存储过程等等 4)数据库系统包括:用户、数据库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四个组成要素。 5)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 System,DBMS )——就是一种专门用来创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维护数据库,并提供对数据库访问得系统软件。数 据库管理系统(DBMS)主要功能:创建数据库与表; 创建支持结构,如索引等; 读取 数据库数据; 修改数据库数据; 维护数据库结构; 执行规则; 并发控制; 提供安全性; 执行备份与恢复等等 第二章作业参考答案 1 单选题C B D A A 2、判断题对对错对错 3填空题全外连接数据约束候选键用户定义完整性4简答题外码键 1)在关系模型中,使用“关系”来存储“实体”中得数据。关系(relation)——就是指存放实体数据得二维表。关系特征:行存储实体得个体数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复习指南

一、考试形式:闭卷统考 二、考试题型 单项选择题(本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填空题(本题10空 ,每空1分,共10分) 简答题(本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设计题(本题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综合题(本题3小题,共22分 ) 三、重点难点 第1章绪论 掌握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的概念与关系 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理解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掌握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掌握数据模型分类;几个基本术语,特 别是关系模型中码的含义。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与两级映像,书28页的图 第2章关系数据库 理解关系的概念;关系中的主属性、非主属性的含义;关系的性质, 关系模式的形式化表示。 掌握关系模型的组成要素;结合S-C,理解关系的三种完整性约束; 掌握关系代数的含义;传统的集合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中的选择、 投影、连接(包括外连接)、除(难点)。 根据给出的语义描述,写出关系代数表达式;或根据关系代数表达 式写结果;简单的代数表达式与SQL语句之间的转换。

第3章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理解SQL的特点; 掌握定义修改和删除数据库、表、索引的方法; 重点掌握数据查询的方法。 掌握数据更新的方法。 掌握视图的概念、作用,视图与表的区别;掌握定义、修改、删除、 查询、更新视图的方法 重点复习书上的所有例题、书后的作业、补充的实验练习。 第4章数据库安全性 掌握数据库安全性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机及信息安全技术的两种 安全标准 掌握数据库安全性控制方法,特别是授权与回收 了解数据库中角色的概念 了解视图机制和审计、数据加密 第5章数据库完整性 掌握数据库完整性的基本概念 掌握三种完整性定义及其检查方法与违约处理 掌握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的定义和使用 第6章关系数据理论 掌握关系数据理论问题的提出; 掌握函数依赖、平凡与非平凡函数依赖、完全和部分函数依赖、传 递函数依赖的基本概念;多值依赖的概念; 理解1NF、2NF、3NF、BCNF、4NF; 重视书189页的图 理解Armstrong公理系统的3条规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