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病临床资料和住院费用等比较

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病临床资料和住院费用等比较

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病临床资料和住院费用等比较
中国部分省市糖尿病足病临床资料和住院费用等比较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最新版本

安徽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 (2015年版)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

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Ⅳ) 糖尿病足截肢 糖尿病足从足部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均可受累,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治疗困难,为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截肢是糖尿病足治疗的终末手段,包括小范围截肢和大范围截肢:踝关节及其以远水平的关节离断为小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为大截肢。鉴于目前糖尿病足的手术治疗缺乏专业性、适用性和标准性指导意见,一些能够保肢患者因治疗方法选择不当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截肢。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危险因素 在我国,糖尿病足患者的截肢(趾)率从2010年的27.3%降至2012年的19.03%,其中大截肢率从2010年的12.1%降至2.14%,但小截肢

率没有变化,分别为15.2%与16.88%,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4.5%~39.5%[11,481],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严重肢体缺血患者即使行血管重建手术,术后3年累积截肢或死亡率仍高达48.8%,远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12.9%)[482]。 (一)糖尿病足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 1.DFU患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既往足溃疡史,小截肢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长、白细胞计数升高、DFI、足畸形以及血管重建手术史[11]。 2.年龄及糖尿病病程:年龄越大及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越多越重,其住院截肢率明显增加[11,14-15,293,481]。 3.血糖水平:HbA1c越高,预后越差[483],HbA1c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5,293,481,484]。积极控制高血糖,可缩短足溃疡愈合所需时间。 4.LEAD:糖尿病足合并LEAD是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14- 15,293,481,482,485],LEAD病情越重,截肢风险越高[482]。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糖尿病的现状调查 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20岁以上成年人1/10患糖尿病 据今年3月2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登的“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的研究论文公布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速迅猛与中国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密不可分。 这一结论一项覆盖全国14个省市,年龄20岁以上54240人的调查,最终47325人最终完成了调查。此项调查还显示,糖尿病已经开始在20岁至39岁的中国年轻人中流行,这一年龄段的患病率占3.2%,而糖尿病患病前期人数更是达到了9.0%。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而今年的主题是“控制糖尿病,刻不容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人,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6%,未来50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调查数据看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已非常严峻内,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并且成为世界糖尿病第一大国。 1 目前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 1.1 患病率急剧增加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980年全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0.7%,1994-1995年间全国19省市21万人群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25-64岁年龄段糖尿病的患病率为2.5%。最近10年糖尿病流行情况更为严重,2007-08年,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下,在全国14个省市进行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加权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城乡分布和地区差别的因素后,估计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中国成人糖尿病总数达9240万,其中农村4310万,城市4930万左右。我国可能已成为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2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所占比例达到93.7% ...... 本篇文章来自百拇医药网 原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e18602.html,/html/paper/1004-7484/2011/04/125.htm 糖尿病管理必须全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新增的这些来自城市的“富贵”糖尿病患者大多都伴有肥胖、血脂紊乱、和/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数据显示,我国超过半数糖尿病患

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

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全文) 本文系统介绍糖尿病足相关概念、流行病学、病变特点及预后。着重介绍糖尿病足的治疗,包括血运重建、干细胞移植和综合治疗。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论述。 1、基本概念 1、1 糖尿病下肢缺血与下肢动脉硬化合并糖尿病的区别 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均存在两个现象,即糖尿病和动脉硬化。只是病变发生的先后不同而已。动脉硬化是脂代谢紊乱的表现之一。如果在此基础上合并糖尿病,就同时出现了糖代谢紊乱。自然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病变;反之也是一样。 1、2 糖尿病足与糖尿病下肢缺血 糖尿病足的概念是由Oakley于1956年首先提出。1972年Catterall 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 WHO的定义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

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随着人们对糖尿病足的认识深入。发现糖尿病足是一组足部的综合征,不是单一症状。 它至少应当具备如下要素:第一是糖尿病患者。第二是应当有足部组织营养障碍(溃疡或坏疽),第三是伴有一定下肢神经或(和)血管病变,三者缺一不可,否者就不能称其为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即神经型、缺血型和神经缺血型(也称混合型)。目前,我国糖尿病足以混合型为主,其次为缺血型,而单纯神经型比较少见。糖尿病下肢缺血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同时出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先后,只要具备这2个因素就称为糖尿病下肢缺血。 糖尿病下肢缺血具有的临床表现基本与单纯动脉硬化造成下肢缺血相似,但前者症状与体征更严重。主要表现为早期缺血症状,足部麻木,皮肤发凉,仅在活动后有疼痛感,即为间歇性跛行;中期的代偿期,即足部静息痛;晚期的组织缺损,主要包括足部溃疡(甚至溃疡伴感染),足部部分组织坏疽(甚至坏疽且伴有感染)。 1、3 截肢的定义 根据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的截肢定义为1个肢体的远端被切除。 重复截肢:先前截肢未治愈而再次从远端开始截肢。

社区糖尿病患者现状分析

社区糖尿病患者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本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从而找出基层慢性病管理存在的不足,并就提高本社区糖尿病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进行了探讨。 标签:糖尿病;现状;分析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以持续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是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糖尿病末出现并发症以前,患者的器官功能无障碍,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一旦出现慢性并发症则会伴有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一旦出现慢性并发症则会伴有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笔者近两年在社区从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工作,通过对本辖区所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认识到,要真正做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还有很多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1本辖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现状 1.1糖尿患者群性别与年龄分布特点,见表1。 1.2管理方式由一名全科医生负责管理275个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将糖尿病管理手册发给患者,患者每季度凭手册到社区进行免费测血糖,测血压,并将所测结果记录在册,医生视具体情况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医疗指导。每2年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做1次免费体检,内容包括血、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四项和肾功能,常规心电图。对未到社区复诊者进行电话回访。 1.3糖尿病患者现状275例糖尿病患者,伴高血压的有165例,占糖尿病患者的60%,患有精神病1例;2年间已经死亡的糖尿病患者5例。在今年的体检中,应到270例,实际来检查的为138例,其中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92例,血糖在6.1~7.8mmol/L的为38例,血糖在7.9mmol/L以上的有8例,且这8例中有2例自行停止药物治疗。 2现状分析 2.1管理缺失研究表明大于20岁的中国居民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高血压患者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31%[2]。成都地区进行的中老年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调研发现,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5 3.4%,不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漏诊中老年高血压人群72.9%的糖尿病前患者和5 4.4%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3]。本辖区登记的20岁以上常住人口为17331例,大致估算糖尿病患者有1600例左右,而本社区登记在册管理的仅为275例,管理率仅为17%。在我们对高血压人群的管理中,从未进行OGTT检查。

糖尿病足综述

糖尿病足综述 摘要 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与疾病本质不同的是,其合并症——糖尿病足,会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许多活动性障碍。在临床中,登记在各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的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其中同期出现“糖尿病足”的患者不在少数,初步统计比例为30.23%。为了进一步完善、优化糖尿病护理服务,保护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治疗、管理疾病的途中,时刻保持安全、科学的生活习惯,笔者阅读了大量有关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的文献,得出了以下结论,合并症的根本发病原因是患者的意识低下、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医护知识摄取量不够等等。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新颖观点,提出科学性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足预防护理 一、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下肢微循环障碍,以及精神病变造成感觉缺失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而发生溃疡和坏疽。足部是糖尿病这个多系统疾病的一个复杂靶器官,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变化、疾病的变化影响,而出现组织病变。 二、糖尿病足的预防 1、糖尿病的控制 1)控制血糖,保持血糖正常,才是从根本上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高血糖状态下,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伤口处细菌易生长繁殖,血液粘稠度增加,不利于肢体的血液循环,导致伤口愈合减慢。 2)抗生素应用,患者入院后伤口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2周做1次药敏实验,以防耐药。早期,足量,高效,联合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2、预见性教育的作用 预见性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也有重要作用,预见性教育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进行评估, 及时针对病人出现的健康问题, 制定预防性计划。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但是糖尿病病人大多是在家中治疗,而且对足部的保护知识不够了解,有时错误的做法反而使得脚部的病情更糟糕。所以, 当病人在住院期间时,就要告知病人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确保病人知道出院后应该如何做。尤其是足部护理给反复的指导及护理示范。 二、糖尿病足的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04-09发表评论(1人参与)分享 2010 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报告解读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徐瑜毕宇芳王卫庆赵文华宁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为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挑战。因此,获得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数据及其年龄、性别和地域分布,将有助于国家制定慢病防控策略,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高危人群,以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相比1990年,2010年世界范围内由糖尿病引起的死亡倍增,达到130万。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呈流行趋势。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中估测,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达到3.82亿,其中80%的患者来自低中收入国家。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近几年增长迅速。从1980年的低于1%,1994年的2.5%,2002年的2.7%增加至2007年的9.7%。虽然各次调查采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不尽相同,但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正迅速增长这一事实毋庸置疑。 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HbA1c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写入学会2010年糖尿病诊疗指南。由于以往的全国糖尿病调查均未进行HbA1c检测,因此无法根据2010年ADA诊断标准估测我国糖尿病患病情况,也无法根据ADA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的定义HbA1c<7.0%估测我国糖尿病控制情况。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合作开展了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调查结果已于2013年9月4日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见JAMA:中国糖尿病患者超一亿约占全球1/3) 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暨糖尿病专题调查样本选择的全国代表性 本次调查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162个监测点基础上开展。这一监测系统覆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在各个监测点,调查采用多阶段、

2019糖尿病分级诊疗指南(2015年版)

江苏省糖尿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危害主要是其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等。循证医学研究证明,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和抗凝等多种危险因素,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性,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患者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致残率和病死率,有效降低国家的疾病负担。 一、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一)患病率 2007至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糖尿病患者中仅有40%获得诊断。最近发表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糖尿病分型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其治疗和管理多数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 (二)发病率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尚无权威数据,根据历年数据推算,我国每年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680万。 (三)糖尿病患者的就诊情况按照就诊率60%推算,全国范围内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医疗服务的糖尿病患者数约为2000余万人。目前,2型糖尿病指南所推荐的糖尿病基本诊疗措施和适宜技术中,一些已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随着疾病筛查水平提高,未来所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以下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管理。

二、糖尿病定义及分型 (一)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 (二)糖尿病的分型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分型的基础主要根据病因学证据。糖尿病共分4大类,见表1。 表1 糖尿病因学分类(WHO,1999年)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4.妊娠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筛查、诊断与评估 (一)糖尿病的筛查 在早期轻度高血糖时,通常无临床自觉症状,重度高血糖的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体重减轻。对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尽早开始进行糖尿病筛查。对于除年龄外无其他糠尿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宜在年龄≥40岁时开始筛查。首次筛查正常者,宜至少每3年筛查一次。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年1次。 空腹血糖筛查是简便易行的糠尿病筛查方法,宜作为常规的筛查方法,但有漏诊的可能性。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专题4 中国糖尿病地区分布和年龄分布情况 糖尿病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医疗花费的特征,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在中国的严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虽然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对糖尿病的控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控制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中华糖尿病学会最近公布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近1/10的患病率确实令人担忧,并且还以一定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多,影响机制复杂,医学界仍然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糖尿病的发病率主要跟遗传因素、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年龄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有某一共同特点地区生活的人群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研究具有不同地区特点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可以使得糖尿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不同年龄阶段人群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征、生活方式、健康认识,同一年龄段人群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我国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情况可以了解糖尿病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确定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引起他们足够重视,做好预防糖尿病工作。 我国糖尿病的城乡分布 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糖尿病的发病率,根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糖尿病死亡率高于农村,大城市的糖尿病死亡率大大高于中小城市和农村。一是由于城市人口老年化程度高于农村,慢性非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二是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意识以及对疾病的认同程度较农村高,自报疾病比农村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城市人口,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城市人群的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国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知识还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城市人群一味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当工作与健康发生矛盾,当情绪与健康发生矛盾,当享受与健康发生矛盾,选择工作,选择享受,恣意妄为,抛弃健康者大有人在。所以,由于对糖尿病知识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不了解,乱吃滥喝,营养过剩,通宵熬夜,嗜烟酒无度,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之中,缺乏体育锻炼,以车代步,这些势必导致城市人口的患病率大于农村。

糖尿病足病治疗现状及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e18602.html, 糖尿病足病治疗现状及进展 作者:曹灵张真稳朱妍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26期 【摘要】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感染、足部畸形等多方因素影响的结果。随着我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 由于缺乏有效的血糖控制,糖尿病足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就糖尿病足病的治疗现状及其进展 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治疗;进展 DOI:10.14163/https://www.doczj.com/doc/4e18602.html,ki.11-5547/r.2015.26.204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iabetic foot CAO Ling, ZHANG Zhen-wen, ZHU Yan.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1, China 【Abstract】 Diabetic foot (DF) is one of the severe chronic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 is indu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infection, and foot deformity. Morbidity of diabetic foot gradually increased along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neffect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China. This paper provided a summary for current treatm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diabetic foot. 【Key words】 Diabetic foot; Treatment; Progress DF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一种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下肢血管病 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1]。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约15%的人群会发展成溃疡[2],若不能及时合理治疗会增加截肢风险,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经济负担。本文就糖尿病足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一般治疗 控制饮食,超重者减轻体重,指导患者自我护理,限制足部活动,抬高患肢,避免寒冷、疼痛、紧张等,要求患者戒烟戒酒,因为烟酒会加重组织缺血缺氧,使胶原蛋白合成减少,不利于伤口愈合。 2 全身治疗

2019年糖尿病足防治指南文档

【标准与规范】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 摘要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着"中国实践,中国证据,中国指南"的原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此部适合我国糖尿病足现状的临床指南,旨在规范我国糖尿病足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本指南有以下特点:(1)突出临床实用性;(2)充分纳入糖尿病足领域的中国证据;(3)重视早期筛查与管理,强调糖尿病足的预防胜于治疗;(4)强调规范化综合管理的重要性;(5)强调糖尿病足的多学科协作诊断与治疗。另外,参照201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临床意义、普遍性、适用性等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Meta分析。B级: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前言 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有鉴于此,1996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我国糖尿病足相关领域学术交流以提高学术水平。除了组织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召开全国糖尿病足病及相关疾病论坛外,还积极制定糖尿病足相关共识与诊疗手册,以帮助各级医师提高糖尿病足相关知识,组建多学科协作的治疗团队,同时积极探讨糖尿病足的诊疗新技术。近20年来,虽然我国糖尿病足的小截肢率没有变化,但大截肢率从12.1%降至2.14%,从而降低了糖尿病足相关社会和经济负担。 纵观全球,自2005年以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全球范围内提出"关注足以预防截肢",国际上开始重视糖尿病足并发症,一系列足病相关的指南相继问世,如在2011年开始,英国国立卫生保健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糖尿病足问题住院管理指南与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the Diabetic Foot,IWGDF)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糖足网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临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2017年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治疗困难,花费巨大。因此,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组织全国糖尿病足相关专家起草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 糖尿病足及高危足的概念 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 糖尿病高危足:糖尿病患者未出现足溃疡但存在周围神经病变,不管是否存在足畸形或周围动脉病变或足溃疡史或截肢(趾)史。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神经病变表现:患肢皮肤干而无汗,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感觉减退或缺失,呈袜套样改变,行走时脚踩棉絮感。 下肢缺血表现:皮肤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弹性差,皮温下降,色素沉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糖尿病足的辅助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得到诊断。 1. 10g尼龙丝检查法 该方法是较为简便的感觉神经检测方法,要具备一根特制的尼龙丝(其弯曲45°能够产生10g的压力)。 2. 震动觉 该检查是对深部组织感觉的半定量检查。

3. 踝反射、痛觉、温度觉 这3种检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 4. 神经传导速度(NCV) 过去被认为是DPN诊断的“金标准”,通常认为有两项或以上NCV减慢者结合其他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考虑存在DPN。 血管病变检查 1. 体检 通过触诊,扪及股、腘、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了解下肢血管病变;通过Buerger 试验了解下肢缺血情况。 2. 皮肤温度检查 红外线皮肤温度检查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估局部血供的方法,最好采用温度差判断肢体血供。 3. 踝肱指数(ABI) ABI反映的是肢体的血运状况,正常值为0.9~1.3,0. 71~0.89为轻度缺血,0.5~0.7为中度缺血,<0.5为重度缺血,重度缺血的患者容易发生下肢(趾)坏疽。 4.经皮氧分压(TcPO2) 正常人足背TcPO2>40mmHg;如<30mmHg提示周围血液供应不足,足部易发生溃疡,或已有的溃疡难以愈合;如TcP O2<20mmHg,足溃疡几乎没有愈合的可能。 5.血管影像检查 包括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适用于血管病变大范围筛查。CTA和MRA可以

2型糖尿病足病汇总

454医院内分泌科发表《中国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初探》 发表者:王爱萍1665人已访问 中国关于糖尿病足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我们科耗时3个月、多人参与制定的这个标准,终于2013年5月份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了。 希望此临床路径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它能帮助中国各位内分泌科医生或外科医生把糖尿病足的治疗规范化和流程化。 最后,感谢中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足学组组长解放军第306医院许樟荣院长对本临床路径制定的指导。 《中国糖尿病足病临床路径初探》 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糖尿病足病(ICD-10:E14.6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糖尿病足国际临床指南》(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2003年);《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2012年美国感染疾病学会关于糖尿病足感染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实用指南》(美国感染疾病协会,2012年) 1.达到糖尿病足病的诊断标准 (1)具有糖尿病病史 (2)具备糖尿病足的特点 足溃疡史[包括既往溃疡、截肢史、病因、持续治疗史(包括血管重建)]。 下肢远端神经异常 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 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感染的诊断应根据炎症的临床表现,而不仅仅依靠培养的结果。应在去除胼胝和坏死组织后,根据创面的范围和深度以及全身情况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 2.分类:神经性足、神经缺血性足、缺血性足。 3.足病分级:(TEXAS分级)分级临床表现分期临床表现 1 足部溃疡病史 A 无感染无缺血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Ⅰ、Ⅱ)》要点 前言 糖尿病在我国已从少见病变成流行病,糖尿病足的患病率也明显增加,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死亡率更高达22%;国内外研究表明,糖尿病足花费巨大,约占整个糖尿病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因此,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足溃疡(DFU)和截肢的流行病学及医疗负担 要点提示 ?糖尿病足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医疗费用高,造成沉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 ?及早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和及早规范治疗DFU,能明显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分级管理、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糖尿病足的危害 糖尿病足的基本定义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累及肌肉和骨组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

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预后很差,甚至比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除肺癌、胰腺癌等)。DFU 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 二、DFU的患病率 确切的糖尿病足患病率和发病率的数据很有限,往往被低估。 三、糖尿病足的医疗费用 2017年全球糖尿病医疗费用高达7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100亿美元。 四、糖尿病足防治策略 发达国家多年的糖尿病足防治经验证明,贯彻预防为主、专业化诊治和多学科协作能够有效地降低DFU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截肢率和医疗费用。多学科协作的糖尿病足医疗护理专业团队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截肢率和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有足病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早完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血管病变和足病筛查,及早发现和管理教育这些高危患者。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一、糖尿病足的整体危险因素 早期识别和及时有效干预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对糖尿病足的防治非常重要。

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解读 导语 糖尿病足病是由下肢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或两者结合所造成踝部以远组织的缺损,主要表现为足部伤口难于愈合,处理不当可导致截肢。2005 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足」,强调足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费用最昂贵的并发症之一。自此,这个曾经的「少见病」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且于近年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国际上相继推出糖尿病足病诊治指南供临床医生参考,但由于中国糖尿病足病患者患病特点与他国不完全相同,结合中国证据与中国实践的「中国糖尿病足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推出已是迫在眉睫。为此,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领导下,糖尿病足及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历时一年,商讨并落实了「指南」的编写,「指南」将于近日正式发布。 在遵循尽可能采用国内最新研究资料,保证足病诊治流程与国际接轨,强调足病预防重要性的原则下进行编写,冉教授在汇报中分享了以下几个制订要点: 1 糖尿病足流行病学及诊治现状

根据一项纳入了1333 名患者,包括452 名糖尿病足溃疡(DFU)患者和881 名糖尿病(DM)患者,为期1 年的队列研究数据显示,约8% 的DM 患者新发糖尿病足,31.6% 的已治愈DFU 患者因足病护理不佳而出现DFU 复发,同时,具有DFU 病史患者死亡率约为未合并足溃疡DM 患者的6 倍。 与此同时,我国DFU 患者大截肢(踝关节水平以上的截肢)率于近年间明显降低,但是我国糖尿病足患者小截肢多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主要与很多糖尿病足患者就诊时间晚以及糖尿病足复杂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2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糖尿病足预防大于治疗,高危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DFU 甚至截肢的重要原因。 表DFU、截肢发生率与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相关联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

糖尿病足介入综合诊治临床指南(第4版)完整版 一糖尿病足的病理学基础 1956年,Oakley等首先提出糖尿病足的概念。1972年,Catterall等将其定义为因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和因缺血而失去活力合并感染的足。糖尿病足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变。组织缺血。周围神经病变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的三大病理基础,三者通常合并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及组织缺血作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感染常随之发生。 1.1 糖尿病足患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临床常见,多与血管病变并存,涉及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感觉神经病变可导致感觉迟钝,足部易受压力。机械及热损伤;运动神经病变改变足部生物力学并导致解剖结构的变异,引起足畸形。关节活动性受限和足部负荷的改变。 单纯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不包含在本指南范畴内,本次对于周围神经病变更多是在联合下肢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说明。基于本指

南的编写目标,下文所指的糖尿病足范畴缩小为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组织缺血。伴或不伴下肢溃疡的糖尿病性足部病变。 1.2 糖尿病足患者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每升高1%,外周血管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风险将增加25%~28%。根据欧洲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结果,糖尿病足约半数源于缺血或神经缺血性病变。缺血是阻止病变愈合的最重要因素。因而除非有确实的证据,缺血是必须首先进行筛查的糖尿病足病因。 神经缺血性病变是DPN和组织缺血协同效应导致,其结果是代谢组织的O2供应减少。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功能障碍则共同损害糖尿病足的血流灌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下肢动脉中层钙化引起血管弹性显著下降,导致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 ex,ABI)。趾肱指数(toe brachial ind ex,TBI)出现假阴性结果。从临床角度出发,缺血和神经缺血性病变可合并为同一项致病因素处理,可能均需给予血管再通治疗。 1.3 糖尿病足感染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 发布日期:20150201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Chinese Diabetes Society)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7(2):7388、 内容介绍: 2010年,我国制定了首个糖尿病MNT(医学营养治疗)指南,近三年来,由于《制定循证指南得方法学》更新,同 时糖尿病MNT与代谢治疗领域也出现了诸多突破性进展,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 会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得修订工作,涉及糖尿病营养预防、治疗及并发症防治、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技术等诸多领域,并新增了“糖尿病外科手术治疗与营养治疗”章节,将“应激性高血糖”章节扩 展为“创伤与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等。2013版指南依然坚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科学性与实践性并重,服务于 临床得宗旨。以下就是各章节得推荐意见一览。 1、任何类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均需依据治疗目标接受个体化MNT,建议由熟悉糖尿病治疗得营养(医)师指导下完成更佳(A)。 2、MNT可预防糖尿病,改善生活质量与临床结局,节约医疗费用(B)。 3、对于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包括适度减轻体重(7%)与规律、适度得体力活动(每周>150 min)、合理饮食控制,能够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A)。 4、制定MNT方案时,应考虑患者具体需求、就是否愿意改变及具有改变得能力(D)。 5、MNT能够改善肥胖糖尿病患者得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指标(A)。 6、针对住院糖尿病患者MNT能够减少感染及并发症得发生、减少住院时间及胰岛素用量(B)。 一、能量 1、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目标就是既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满足不同情况下得营养需求(B)。 2、对于所有患糖尿病或有糖尿病患病风险得肥胖或超重个体,应建议减重(A)。 3、在超重或肥胖得胰岛素抵抗个体中,适当减轻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A)。 4、就减重效果而言,限制能量摄入较单纯调节营养素比例更关键(B)。 不推荐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接受极低能量(<800 kCal/d)得营养治疗(D)。 二、碳水化合物 1、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B);如碳水化合物得来源为低GI食物,其供能比可达60%(A)。 2、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有利于血糖控制,但对于血脂仅观察到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 3、糖尿病患者膳食纤维摄入可高于健康成年人推荐摄入量,推荐25~30 g/d或10~14 g/1 000 kCal(B)。 4、蔗糖引起得血糖升幅并不比相同能量得淀粉引起得升幅更高,但摄入量太高时可能升高血糖及TG水平,不推荐常规摄入(B);不推荐在糖尿病饮食中常规添加大量果糖作为甜味剂,过量果糖不利于血脂代谢(A)。 5、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如饮酒则需计入全日总能量,具体摄入量可参考:女性每天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男性每天不超过2个酒精单位,建议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D)。 三、脂肪 1、脂肪总摄入量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得影响并不明确(B);膳食总脂肪得摄入以每天占总能量得25%~35%为宜 (B);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脂肪供能比应控制在30%以内(A)。 2、应增加植物脂肪占总脂肪摄入得比例(A)。 3、限制饱与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得摄入量,饱与脂肪酸得摄入量不应超过供能比得10%(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