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_现状与前瞻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_现状与前瞻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_现状与前瞻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_现状与前瞻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

历程、现状与前瞻

门洪华 钟飞腾

摘 要 本文剖析海外利益概念,围绕贸易、投资、金融、原材料和国际制度等方面概括中国海外利益的内容,评析相关国内外研究。中国决策

者已经明确意识到海外利益的重要性,但相关战略框架尚未确立,国家利

益观念尚需创新,相关战略手段尚需丰富,甚至中国海外利益的评估尚未

开展,迄今尚缺乏中国海外利益的系统性论述,国内外学界对海外利益的

内涵外延、定量评估和战略谋划的系统研究均有待加强。未来相关研究应

重点关注如下议题:国家利益观念的变革,英美日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的

历史经验,中美日海外利益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定量研

究,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战略框架。

关键词 中国 海外利益 历史分析 国际比较 文献综述

中国崛起并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国家利益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向全球延展,国家利益的实现也越来越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是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加深的一个进程,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海外利益在中国国家利益结构中的地位和分量在迅速上升,可以说,海外利益已经凸显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梳理国内外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海外利益?一词近年才正式出现在学术研究成果中;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成果,散见于贸易、对外投资、国际金融、资源能源进口、国际制度能力(主要是参与度、议程设置能力)等相关论述中,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但总体而言,将中国海外利益作为分析核心的

*门洪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北京100091);钟飞腾,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7)。

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83?89页;门洪华: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页。

文献不过十几篇,既有文献均为定性描述,缺乏深度理解,既无分析框架,亦乏定量评估,总体战略设计更谈不上。如此重大战略议题,相关研究如此匮乏,堪称对照。

本文旨在倡议加强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其主要内容是:强调推进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重要性,概述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历程,评估相关研究现状,并就如何加强中国海外利益研究提出建议。

推进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意义

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都非常关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实际上是大国崛起战略选择的核心要素,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议题。海外利益的重要性早就为传统西方强国所认识。1621年,英国人托马斯%孟出版了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系统思考英国海外利益的范围和来源,推动英国重商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海外开拓成为英国的战略选择。 正是对海外利益的孜孜寻求,造就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殖民帝国。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尤其重视获取原料和开拓海外市场,#门户开放?政策由此而来,其国际主导地位与海外利益的寻求密切相关。&对领土狭小而资源贫乏的日本而言,其二战后的经济崛起与海外利益的拓展密切相关,出现了以#雁型模式?为代表的海外经济利益战略部署。随着各国海外利益在东亚的重新组合,迄今东亚国际经济格局仍在重新塑造之中。?我们当然要批判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崛起过程中采取的铁血政策和赤裸裸的自私自利策略,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海外利益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中国历史上不乏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辉煌事例,无论是张骞通西域还是郑和下西洋,都代表了当时的中央王朝对海外利益的重视,朝贡体系实际上也是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的核心路径,它强调了文化和经贸利益的共享性,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生动地表明了中国在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上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谋求政治承认、维护主权与安全是国家利益维护的着眼点,经济利益从属于政治和安全利益,中国国家利益主要局限于本国疆域范围内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变自己,融入世界并走上影响、塑造世界的大国崛起之路,经济利益开始与政治、安全利益并驾齐驱,进而居于更为重要的地

&

?(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李琼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J oseph A.Frey,#Fro m Op en Door toW orld Syste m s:E cono m i c In terp ret ati on s ofLateN i n eteenth C en t uryA

m eri can Forei gn Rel ati on s?,Th e P aci fic H ist oric a l R evie w,V o.l65,No.2,1996,pp.277?303;H.W.Brands, #Th e Idea of t he N ati on al In t erest?,D i p lo ma ticH ist ory,Vo.l23,No.2,1999,pp.239?261.

Takatosh i Ito and Dav i d E.W ei n stei n,#Japan and t he As i an E cono m i es:A?M iracle+i n Tran siti on?,Brook ing s P ap e rs on E cono m i c Ac ti v it y,Vo.l27,No.2,1996,pp.205?272;Ja m es Agar w al and Terry W u,#Ch i na s En try toW TO:GlobalM arketi ng Iss u es,I m pacts,and I mp lications f or Ch i na?,Interna ti ona lM arketing R e v ie w,Vo.l21,No. 3,2004,pp.279?300.

位。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化,中国国家利益的地理界限已被突破,日益融入地区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日益呈现出国内利益国际化和国际利益国内化的趋势,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已经成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重大战略议题。 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体系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对外投资的加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海外利益凸显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内涵。#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集中体现了中国决策者对海外利益重要性的认识和在战略全局上的部署。&

随着中国融入全球进程的加速,中国因素无处不在,海外利益在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展现出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起,大国兴衰进入新时期,促使世界进入转型期,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加深、加速,这种变动赋予中国巨大的战略塑造空间,为中国海外利益的开拓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与安全风险同步增加,中国海外利益的敏感性和脆弱性日渐显现,其维护和拓展面临着巨大挑战。这些挑战既来源于细微之处,亦来源于战略层面。从细微之处说,随着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增加,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国公民日益成为国际行旅的常客,许多企业遭遇海外利益侵害,中国公民遭遇安全威胁的事件屡有发生,中国公民的海外人身财产安全已成为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部分。从战略层面上看,中国海外资产的规模在扩张,海外资源的分量和重要性在迅速上升,但相关保护手段和能力严重不足;,随着中国在非洲、拉美经济利益的拓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地缘政治利益的冲突在上升,利益协调的难度在加大,中国自身的利益易于受到损害;中国进入经济发展#高成本?的时代,?国际经济摩擦日益加剧,中国塑造国际经济秩序的意愿增强,#中国威胁论?出现新版本,#中国责任论?对我压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全球竞争态势已经明显,中国海外利益实际上处在巨大的风险之中,维护与拓展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战略挑战越来越突出,中国承受不起对海外利益的忽视。

维护和拓展中国的海外利益,既是中国增强自身实力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必要途径,又是提高相关国家对中国依赖程度的必要途径,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议题。中国决策者已深切意识到海外利益的重要性,开始着手设计海外利益保护机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04年7月,外交部涉外安全事务司正式运作;2004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指出#要增强对海外利益的保护能

&?

,?.张志:关于维护和拓展中国海外利益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2期,第68?71页。张文木:中国能源安全与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11?16页。

J ohn Ch il d and Davi d K.Tse,#C h i na s T ran sition and Its I m p li cati on s for Inter n ati on alBus i ness?,Jou rnal of

In ternationa lB usi n ess S t udies,Vo.l32,No.1,2001,pp.5?21;Barry E ichgreen and H u iTONG,#H ow Ch i n a is Re organ izi ng t h eW orl d E cono my?,A sian Econom ic P olic y R e v ie w,V o.l1,No.1,2006,pp.73?97.

傅梦孜等:中国的海外利益!,时事报告!,2004年第6期,第17?25页。

魏杰、董进:高成本时代与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9期,第26?32页。

赵晓、柳阳:再论中国崛起之#国际经济摩擦时代?!,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3?4期,第5?14页。

力?;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强调只有坚持互利共赢,才能保障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持续贯彻下去,才能保障我国海外利益持续发展下去,才能既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又展现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2008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奉命护航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不仅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是维护和拓展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一步。 可以说,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已经成为中央关注的重大战略议题。

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应以中外海外利益的经验与教训为历史线索,以确立更具包容性的国家利益观为前提,以中国海外利益的客观评估为基础,以国家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依托,以共同利益的汇聚与制度化为主要路径,以与相关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中国海外利益的进一步拓展为目标。以此为对照,我们认为,中国已经意识到海外利益的重要性,但相关战略框架尚未确立,国家利益观念尚需创新,相关战略手段尚需丰富,甚至海外利益的评估尚未开展,加强中国海外利益研究有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的延展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与中国崛起及其国家利益的拓展密切相关,国家利益的概念是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逻辑起点。中国关于国家利益的论述成果甚多,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出现了三次研究高潮。总体来讲,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关研究批判西方的国家利益观,认为西方的国家利益代表统治阶级意志,但同时意识到区分民族利益和阶级利益的必要性。&冷战结束以后,国家利益研究逐步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探讨的重点。俞正梁指出,随着全球性共同利益增多和国际合作增强,国家利益的相容性进一步得以发展。?阎学通区分了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强调在冷战后国家利益的结构中,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分量已经超过政治和文化利益。,

9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利益研究逐渐成为多学科探究的一个领域。1999?2003年是中国国家利益研究的高峰,学者们从重点关注国家利益的维护到强调国家利益的拓展,国家利益的战略研究和文化层面的探索成为主导方向。裘元伦指出,为了

&

?,江淮等:中国的海洋权益和海军!,世界知识!,2009年第1期,第16?25页。

代表性文章可参见李石生:国家利益、阶级利益与全人类利益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问题!,国际政治

研究!,1989年第1期,第10?16页;俞可平:国家利益与政府行为!,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第32?35页。

俞正梁:变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37?42页。

阎学通:国家利益的判断!,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3期,第35?44页;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使经济全球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中国要建立实力雄厚的国内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内部有效控制,维护经济主权,进一步提高国际经济地位。 王逸舟指出,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顺序是完成民族国家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和发挥地区主导大国作用,认为上述国家利益构成中的发展利益、主权利益和责任利益的实现是中国国家利益增强和扩展的结果。&进一步细分,此一阶段国家利益的研究沿两条线路展开:其一重视国家利益的战略研究路线,门洪华指出,中国国家战略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国际利益等五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思想;?其次则是建构主义思路,即强调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互动的结果。秦亚青指出,中国正在提高与国际社会的认同,深入内化合作型战略文化,对经济安全利益和其他非传统安全利益也更加重视。,俞新天指出,#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大国和各国的利益互补、重叠、一致的部分越来越多,以致当我们界定中国的国家利益时,已经不能不同时顾及到他国的利益,换而言之,国家利益出现了更多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涵。??建构主义方法引入国家利益研究,推动了对国家利益与国际共同利益互动性的深入理解。

学理研究和现实发展使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国家利益的海外部分呈现出不断拓展的态势,海外利益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随着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和加入WTO,海外利益逐步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尤其是胡锦涛关于#增强对海外利益的保护能力?讲话的发表引发了学界的积极关注,2004年、2005年集中出现了一些关于海外利益的论述,对海外利益的概念和中国海外利益的范畴进行了初步界定。关于海外利益的概念,目前中国学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海外利益是国家利益突破国土界限而形成的,是境外的国家利益,可区分为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经济利益、海外安全利益和海外文化利益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海外利益不同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利益,而海外利益包括非国家行为体所持有的局部利益,海外利益这一概念的范畴要比国家利益中的海外部分宽广。/总体而言,中国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国家利益的范围变化不受国土疆域限制,但中国学术界关于海外利益的论述,缺乏对海外利益各分支领域的深度分析,亦缺乏对海外利益实现过程中地缘战略演变的深入探讨。尽管有的学者深切认识到国际经济利益的重要性,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国际利益的排序是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

&?,

?.

/裘元伦: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世界经济!,1999年第12期,第3?13页。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0?170页。

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第83?89页。

秦亚青: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3年第1期,第10?15页。

俞新天:中国国家利益的文化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第12?16页。

傅梦孜等:中国的海外利益!,第17?25页;毕玉蓉: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实现!,国防!,2007年第3期,第7?8页。

陈伟恕: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总体视野???一种以实践为主体的研究纲要!,国际观察!,2009年第2期,第8?13页。

利益、文化利益。 此类排序方式与美国20世纪初崛起为世界强国之际颇为不同。美国20世纪的国家利益观发展线索是遵循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及冷战时代的安全利益等顺序。&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深化对中国海外利益的认识,进一步研究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和领域划分,对于拓展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迄今尚无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海外利益内容的界定,更乏系统性阐述。而且,欧美学者在讨论中国日渐增扩的海外利益与国际影响时,往往受本国历史经验和专业领域所限,误读和理解偏差在所难免。

中国学者相关研究述评

随着更多中国企业、公民走到海外,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性开始凸显。中国学界尚无专门系统论述中国海外利益的专著,但是已经有不少学者就这一课题所应包含的内容进行了论述。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中国的海外利益包括人员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资源供应、海外市场拓展等四个方面。他指出,今天中国面对如何到海外拓展事业、到海外开发市场、到海外寻找资源的问题,这是英国、美国、日本曾经面对的挑战,有必要从海外贸易、跨国公司经营的角度重新认识英美日的商业扩张史,至少要借鉴欧美的做法。?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也强调借鉴英美历史经验的迫切性。,毕玉蓉认为,中国海外利益具体包括:海外公民侨民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国家在境外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利益、驻外机构及驻外公司企业的安全,对外交通运输线及运输工具安全,可区分为海外政治利益、海外经济利益、海外安全利益和海外文化利益等方面。?张宏认为,中国公民在海外的人身安全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资产的保护统称为对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从更广的范围上理解,海外利益还包括国家海外资源供应线以及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

经济利益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核心,这是与中国经济主义的宏观战略设计一脉相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67页;戴超武: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

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第11?16页;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第160?170页。与他们不同,门洪华强调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指出#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国际利益都是根本性的国家战略利益,它们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有不同的作用。对达成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而言,以上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之间不仅仅是相加关系,也存在着某种乘积关系。当然,不同战略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在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时,需要统筹考虑国内、国际因素和影响,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利益出发,灵活处置?。参见门洪华: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第83?89页。

H.W.B rands,#Th e Idea of the Nati onal In t erest?,pp.239?261.

陈志武:审视中国的海外利益!,国际融资!,2005年第7期,第24?28页。

郑永年:中国应考量如何保护其海外利益!,科学决策月刊!,2007年第3期,第48?49页。

毕玉蓉: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实现!,第7?8页。

张宏:捍卫海外利益刻不容缓!,中国企业家!,2007年第6期,第26页。

承的。 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拓展最早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梳理直接论述中国海外利益的文献,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强调经济利益是中国海外利益的核心要素,跨国公司是中国海外经济利益的主要载体。学者们提出了中国海外利益面临的重重难题,如海上通道安全、能源安全等,并提出了一些宏观应对思路,如更好地利用国际制度等。&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国际金融合作、资源能源进口、国际制度能力等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相关成果之丰富不言而喻。

对外贸易一直被视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核心研究领域,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世界经济、对外贸易与国家间关系的变动等又是研究的重点。中国学者深入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例如,林毅夫等人认为,传统衡量贸易的方法低估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扩大内需的政策考虑与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不矛盾。?

中国对外投资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话题,除大量关于吸引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探讨外,研究中国对外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国公司的世界影响也蔚然成风。,传统视角认为,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引进来?战略不仅成功地缓解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本和外汇短缺,而且在促进就业、进出口贸易、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增长方面贡献也很大。?近年来,中国企业大力倡导#走出去?。中国政府意识到,经济发展模式升级以及全球贸易投资格局的转换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外汇储备增多、产业竞争力增强以及国际市场卷入程度加大,也使中国企业具备了向海外投资生产的可能性。与贸易相比,这种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入。但是,商学和管理学界的研究多数停留于微观层面,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尚缺乏分析企业国际化与中国战略部署关联性的著述。.

国际金融合作是近年来中国研究的热点话题,尤其随着中国崛起的加速,人民币升值、东亚货币合作、中国参与国际金融制度的能力等成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核心议题,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鉴于中国与世界金融体系的联系滞后于贸易领域,分析汇率政策、货币合作与海外利益保护的成熟著述亦少。在国际金融

&?

,

?.经济主义既包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内战略安排,亦表明以经济为主要对外手段拓展国家战略利益

的国际战略设计。参见门洪华: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第189?190页。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178?187页。

林毅夫、李永军:必要的修正???对外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国际贸易!,2001年第9期,第22?26页;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4年第2期,第13?20页。

鲁桐:W TO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江小涓:我国对外投资的战略意义与政策建议!,中国外汇管理!,2000年第11期,第8?9页。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第22?34页;江小涓:中国的外资对经济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14页;胡祖六:关于中国引进外资的三大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4年第3?4期,第24?28页。

系统论述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并涉及国际关系考虑的文章,请参见成思危:企业集团与经济全球化中的跨国经营!,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第7期,第5?26页。

合作领域,人民币汇率选择与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两大议题备受关注。关于人民币汇率选择的研究主要焦点集中在汇率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三个方面。 加强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金融合作成为国内的主流声音,但是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的领导力存在一定的疑虑。&理解中国金融层面的海外利益,我们必须注意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大变革,没有对这种国际背景的深刻认识和海外利益获取的理解,在汇率政策选择和地区货币合作上取得进展则存在很大难度。

近年来,能源、资源供应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领域。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0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同时中国石油进口剧增,能源安全迅速成为国家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能源企业开始积极#走出去?。?同时,如何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也成为战略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从地域上看,能源、矿产的分布主要不是在发达国家,而是在非洲、拉美、中亚和俄罗斯等地。中国能源资源需求造成新的竞争,但中国在维护稳定的国际体系方面与既有大国存在共同利益,,从而构成与发达国家既竞争又合作的新态势。鉴于能源资源与地理因素、不可再生性、政治权力等联系在一起,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统筹确立地缘政治经济战略至为关键,相关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展开。

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影响的加深,尤其是中国加入W TO以来,中国的国际制度能力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重视,相关研究超越了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学领域而成为多学科关注的重心,研究成果堪称丰富。?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扩展和国内改革深化,中国和WTO的关系始终呈现出互动变化,而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关系表现得相对稳定。基于此,在国际制度能力方面,战略界重点关注中国与W TO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如何利用多边机制维护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利益、外部世界如何通过W TO逐渐认识中国实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稳定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

&?

,?戴相龙:关于金融全球化问题!,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第1?6页;戴金平、熊性美:东亚货币

合作的阶段确定与形态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第23?29页;余永定、何帆、李婧: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2期,第6?12页;张曙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第17?30页;巴曙松、吴博、朱元倩: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测算及对国际贸易、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第56?62页。

Pau lB o w l es,#As i a s Post C ri s i s Regionalis m:B ri ng t h e S tate Back i n,Keep i ng t he Un ited S tates ou t?,R e vie w of Internati ona l P olitic a l E cono m y,V o.l9,No.2,2002,pp.244?270;Carst en H ef ek er and And reas Nab or, #Ch i na s Role i n East A sian M onet ary I n tegration?,In ternati ona l Journal of F inan c e&E cono m ics,V o.l10,No.2, 2005,pp.157?166.

朱兴珊、周大地:如何看待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10期,第5?8页;马凤良: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研究!,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第2期,第1?7页;戴轶、龙玉玲: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战略研究!,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3期,第70?72页。

Davi d Zw ei g and B i J i anha,i#C h i na s G lobalHun t f or En ergy?,F orei gn Affa irs,Vo.l84,No.5,2005,pp. 25?38.

钱颖一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第35?44页;门洪华:构建中国大战略的框架:国家实力、战略观念与国际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四章。

将扮演何种角色引发强烈关注。2009年3月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新储备货币?、改革已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倡议,这是中国对一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其经济发展关系的最新认识。

外国学者相关研究述评

世界各国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感受和认知,多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的加深、扩展而变化。冷战结束初期,不少研究已经开始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一视角研究中国改革的意义、动力。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EzralV ogel)1989年出版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被誉为第一部研究中国改革的海外著作。傅高义指出,地缘优势(即毗邻的香港已进入到东亚新兴经济体系之中)是广东迅猛改革的重要原因,这种从国际体系思考中国改革的思路在当时堪为慧眼独具。&加州大学教授谢淑丽(Susan Shir k)1993年出版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逻辑!一书,强调国际市场的价格体系对促动中国沿海地区卷入世界经济影响巨大。?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世界性影响逐渐显现,西方学者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如何影响世界的关注也日益增加。美国经济学者罗迪(N icho las Lardy)1994年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成功带来的影响会超过当年的日本,带来另外三项新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计划经济国家进行的体制改革;中国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较低的人均规模;中国对美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但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存在逆差。基于此,中国将对世界构成持续挑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华大伟(David W a ll)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开放政策和雄心壮志必然极大地影响国际贸易体系,西方世界应该以开放心态容纳中国,在重组国际规则和制度的过程中共同获益。?美国学者巴里%诺顿(Barry N aug thon)认为,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已经让中国成为一个#贸易国?,但中国的增长幅度是有限的。.

总体而言,90年代初期以来,西方学者集中探讨中国经济开放后可能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的影响,研究视角则体现出地区研究向世界互动关系的转变。具体地说,90年代以前,西方学者看待中国的研究视角还是以地区研究为主,试图把中国从世界格局中剥离出来静态地看待中国的发展。这种视角的主要依据和判断基础是,

&?

,?

.周小川:I M F可集中管理成员国储备!,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13期,第15页;王岐山:王岐山

在英国0泰晤士报1发表署名文章!,人民日报!,2009年3月30日,第3版。

傅高义: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Su s an L.Sh i rk,The Politi ca lL og ic of E cono m ic R e form i n Ch i na,B erkeley:U n i vers it y of Cali forn i a Press, 1993.

N icholas https://www.doczj.com/doc/4410095.html,rdy,China in t h e W orl d E cono my,W ashingt on:Insti tute f or I n ternati onal E cono m i cs,1994.

Davi d W al,l#Ch i n a as a Trade Partner:Th reat ofOpport un it y f or t h eOECD??In t erna tionalAffairs,Vo.l72, No.2,1996,pp.329?344.

Barry Naughton,#Ch i na s Em ergence and P rospects as a T rad i ng N ati on?,B rooking s Papers on E cono m i c Ac ti v it y,Vo.l27,N o.2,1996,pp.273?337.

尽管中国发展迅猛,但并未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突破性影响,不断扩大中的世界经济依然可以放心地接受中国,并有时间从容做出调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进一步增长,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的是:世界能否继续带动中国发展?还是中国越来越改变世界发展进程?换言之,中国与海外世界的关系演化为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络化趋势。随着中国成为一个有全球需求和影响力的国家,研究中国的视角逐步从地区、双边关系进展到全球格局层面,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关注渐渐浮出水面。

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中国卷入海外程度及其利益拓展逐步引起国际经济学界、国际政治学界和战略界的高度关注。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世界对中国贸易影响的日益扩展出现了多种声音,这类声音不仅在全球层面、多边层面回荡,在双边层面也日益扩展,不仅探讨世界如何影响中国,也出现了世界如何受中国影响的议题,并且从过去由政治关系界定的经济关系渐渐转化为具体的问题领域导向的研讨。 中国与世界(尤其是分别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中国的重心。外国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导致的利益拓展的路径与影响,以便更主动应对,积极维护自己的海外利益。其前提则是对如下几个问题的关注:

第一,对中国商业扩张模式的认识。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扩张不同,中国国际化进程以开放国内市场为基础,中国正在形成基于开放主义和本国特色的商业扩张模式。彼得%诺兰(Peter No lan)指出,中国已经是全球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杰弗里%韩德森(Jeffrey H enderson)认为,中国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盎格鲁?萨克逊式的全球化,让亚洲引领下一轮全球发展;?托马斯%莫尔(Tho m as G. M oore)认为,中国既未遵循日本孜孜以求的雁型模式,也避免了陷入依附论境地的拉美软柿子(Sitti n g Duck)模式,而是正在创造一种网络化(N et w orking)模式,中国在全球商品链上的位移直接导致与其他国家的战略互动,有的国家收益,有的国家却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基于此,安格斯%麦迪逊(AngusM addison)、德怀特%帕金斯(Dw i g ht Per k i n s)、托马斯%罗斯基Tho m as G.R a w ski)等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均对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信心充足,认为如果中国妥善处理与世界的关系,积极应对

&

?,外国学者的相关分析,可参见门洪华、任晓编:中国改变世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

Pet er Nolan,#Ch i na and the G l oba lBus i nes s Revo l uti on?,C a m bri dge Journa l of E cono m ics,Vo.l26,No.1,

2002,pp.119?137.

Jeff rey H enderson,#Ch i na and the Future of the Devel opi ng W orl d:Th e Co m i ng G l oba l As i an E ra and its Consequences?,W orl d In stit u te forD evelopm ent E cono m i cs Research,U n i ted Nations Un ivers it y,Research Pap er No. 58,M ay2008.

Tho m as G.M oore,#Ch i na as an E cono m ic Pow er i n t he C onte m porary E ra ofG lobalizati on?,Jou rnal of A sian and Afric an S t ud ies,Vo.l43,No.5,2008,pp.497?521.

全球化挑战,则中国年经济增长率至少可以达到6%?8%。

第二,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变化。从历史经验看,任何大国的崛起都将导致世界权力格局、利益格局乃至观念格局的重大调整。作为一个非西方大国,中国崛起将是改变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形态的最重大事件。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变得越强大和富有,就越需要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也更愿意并有能力为推进其利益而战。因此,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大国的崛起,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期令任何一个可比的现象相形见绌。&西方学者强调,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海外影响力的扩大给西方国际体系造成了压力。?有的学者强调,中国的发展表明西方社会流行的自由市场导致民主化的逻辑前提可能不确切,,这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面临的最大意识形态威胁。?当然,许多学者也意识到,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向非洲等地扩展利益是其开放发展逻辑的必然延伸,西方国家应该鼓励中国融入世界,而不该对中国的战略选择横加指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有着很多积极的变化,然而西方国家惯于将本国引致的问题转而指责中国,如邹至庄(Grego r y C.Chow)指出的,欧美等国投资引发的工作外包现象已经成为这些发达国家的重要政治议题,这种经贸问题的政治化也引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之中。/由此,来自发达国家的保护主义成为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中的难题。

第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的相容性和竞争性。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重心,这固然与欧洲将非洲视为后院、欧美在非洲有重要的战略利益直接相关,也与西方国家应对中国挑战的考虑密切相联。丹尼斯%图尔(D enisM.Tull)指出,中国增加对非援助,取消非洲债务,促进中非贸易繁荣发展,尽管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对非洲石油资源的战略考虑,事实证明这对中国和主要非洲国家是互惠互利的。2但更多的学者表现出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扩大挑战发达国家利

&?

,

?. /

2Angus M add is on,Chinese Econ o m ic P e rfor mance i n the L ong R un:960?2030AD.,Pari s:OECD,1998;

Dw ei gh tH.Perk i ns,#Stagnati on and G ro w t h i n Ch i na over theM ill enn i um:A Co mm en t on Angus M add i son s?Ch i na in t h e W orl d E conomy,1300?2030+?,In t erna tional Journal o f Bu si ness,V o.l11,No.3,2006,pp.255?264; Dw ightH.Perk i n s and Tho m as G.Raw s k,i#Forecasti ng Ch i na s E cono m icG ro w t h to2025?,China Bu siness Rev i e w, Vo.l35,No.6,2008,pp.34?39,45.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G.J ohn Ikenberry,#The R i se of Ch i na and t he Fu t u re of theW est?,F orei gn Affairs,Vo.l87,No.1,J an/ Feb2008,pp.23?37; C.Fred B ergsten et a.l,Ch i na s R ise:Cha lle nges and Opport uniti e s,W ash i ngt on:Peters on In stitute f or In ternati onal E cono m i cs,2008.

H arry H ard i ng et a.l,#Ch i na Goes G loba:l I m pli cati ons f or t h e Un i ted S tates?,The N a ti ona l In t erest,No. 85,Sep/O ct2006,pp.57?66.

M ark L eonard,#Th e Road Ob scured:N e w Left or?N eo Co mm+?,F inancial Ti m es,J u l y9,2005.

Ian Tayl or,#Ch i n a s O il Diplo m acy i n A frica?,In ternati ona lAffairs,Vo.l82,N o.5,2006,pp.737?959.

Gregory C.Chow,#G lobalizati on and C hina s E cono m ic Devel op m en t?,P aci fic E cono m i c R evie w,V o.l11, No.3,2006,pp.271?285.

Den i s M.Tul,l#Ch i na s Engage m ent i n A fri ca:S cope,S i gn ifican ce and Con sequ ences?,The Journa l of M od e rn Afric an S tud ies,Vo.l44,No.3,Sep t.2006,pp.459?479.

益的担忧。 另一方面,中国和东亚的关系更是持续引发西方学者的兴趣。中国加入WTO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随着中国地区战略的调整,中国与东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尽管不乏对中国地区领导能力、主导能力的质疑,?但更多学者强调中国崛起的积极影响。沈大伟(D av i d Sha m baugh)指出,中国崛起及其政策调整促使周边国家开始调整对华关系,同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所有亚洲国家和美国都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中国在亚洲地位不断上升带来的新局面。,弗雷德%贝格斯滕(C.Fred B ergsten)也强调,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在东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对东亚利益的挑战也是存在的。尤其是,随着中国贸易范围的扩展和出口产品的升级,亚洲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感受到不同的压力。一种日渐富有影响力的意见认为,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跨国公司从其他东亚经济体向中国转移的结果,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东亚与欧美之间贸易的协调者和中转站,作为#世界工厂?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吸纳和重组能力。.由于中国在电子产品、通讯信息产品、电气工程零部件方面的技术升级和出口能力的提高,东南亚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全方位的产业能力迫使这些国家只能选择某些产业进行专业化生产,甚至重新回到一些低端产业。/

由于以上问题引致日益激烈的讨论,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和深化也逐渐受到国外学界重视。2006年以来,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开始渐成规模。梳理外国学者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他们对中国经济崛起如何影响世界的关注,对中国海外利益卷入程度的研究时间也不长,也将研究重心放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金融合作、能源资源供应、国际制度能力等方面,只是他们所关注的重心有所不同,研究方式有所差异,如更多地采用模型构建和定量分析等。概括地说,在对外贸易领域,由于利益所致,外国学者更关心中国对外贸易对其他国

&?,?. /代表性作品可参见:Carola M c G iffert,ed.,Chinese S oft P o w er and Its I mp lic a tion for t he Unite d S t a tes:

C o mpe tition and Coo p e ration in t h e Developi ng W orld,C enter for S trat egi c and In ternati onal S t ud i es(CSIS),M arch 2009。

W illi a m W.Kell er and Tho m as G.Ra w s k,i eds.,C hina s R ise and t h e Ba l ance of Infl u e nce i n A si a,Pitts bu rgh:Un i versit y of Pitts bu rgh Pres s,2007.

S t uartH arris,#C h i na s Reg i onal Po li cies:H o w M uch H ege m ony??,Austra li an Journa l of In te rnationa l Af fairs,V o.l59,No.4,Dece m ber2005,pp.481?492;Pau l Bo w l es,#A sia s Post C risis Regionalis m:Bri ng the S tate Back i n,Keepi ng the Un it ed S t ates ou t?,Revie w o f In ternationa lP olitical E cono my,Vo.l9,No.2,2002,pp.244?270;C arsten H efeker and Andreas Nabor,#Ch i na s Role i n E ast As i an M onetary In tegrati on?,pp.157?166.

Davi d Sha m baugh,#Ch i n a E ngages A sia:R eshap i ng t h e Regi on alO rder?,Interna ti ona l S ec u rit y,V o.l29, No.3,W inter2004/2005,pp.66?99.

C.Fred B ergsten,#C hina and E cono m i c In t egrati on i n E ast A sia:I m p licati ons for the U nited S tates?,II E P olic y Brie fs i n Interna ti ona lE cono m ics,Numb er Pb07 3,2007,pp.1?10.

Lee B ranstetter and N icholas Lardy,#Ch i na s Em brace ofG l obaliz ati on?,NBER W orki ng Paper,N o.12373, J u l y2006,pp.46?52;M att h ieu Bu ssi ere and Bernd S chnatz,#Eva l uati ng Ch i n a s Integrati on i n W orl d Trade w i th a Gravit y M odel Bas ed Ben ch m ark?,Ope n E cono m ic R e v ie w,Vo.l20,No.2,2009,pp.85?111.

Shah id Yusu,f#H ow Ch i n a is Reshap i ng the IndustrialG eography of Sou t h E as tAs i a?,Paper Pres en ted at the Conference on#Th e R i se of Ch i na?,M c Cu lloch Cen ter for G l oba l In iti ati ves atM oun tH ol yoke Coll ege,M arch7t h?8t h,2008.

家的负面影响; 由于中国对外投资触及了许多国家在亚非拉的既得利益,外国学者关注中国对外投资的流向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进而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变化作为分析核心,对中国实行#新殖民主义?的指责由此而来;&人民币升值问题成为外国学者研究中国的主要议题,他们甚至就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力图借此影响中国的战略走向;?由于西方国家海外开拓的核心在于原材料供应,因此中国能源资源供应迅速成为西方学者关注的重心,他们全面讨论中国能源、资源需求如何重组世界经济关系,并在此领域杜撰了#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能力早就是西方学者的关注点,尤其在加入WTO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中国参与东亚地区的制度建设上着墨颇多。?总体而言,许多外国学者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学者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和分析,单一领域有诸多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无论定量分析还是定性研究均有可圈可点之处。针对中国加速融入世界,绝大多数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有的学者提出应将融入国际社会的中国纳入生产和交易的跨国网络之中予以解释。.但总体而言,源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和既有利益的考虑,西方学者对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持抵制态度。由此,我们进一步感

&?,?.Jere m y B.Rosen,#Ch i na,Em erg i ng E cono m i es,and theW orl d Trade Ord er?,Duke Law Jou rnal,Vo.l46,

No.6,1997,pp.1519?1564;https://www.doczj.com/doc/4410095.html,ll and M.A l baladejo,#Ch i na s Competi ti ve Perfor mance:A Threat to E astAs i an M anufactured Exports??W orld D e ve l opm e n t,V o.l32,No.9,2004,pp.1441?1466;A lan G.Ahearne et a.l,#Flyi ng Geese or S itti ng Duck s:Ch i na s I m pact on the T rad i ng Fort unes of ot her As i an E cono m i es?,US F e deralR ese rve B oard s In ternationa lF inance D iscussion P apers,2006,pp.1?29;I.Coxhead,#A N e w Res ou rce C urs e?I m pacts of Ch i n a s Boo m on Co m parative Advan t age and Res ou rce Dependence i n Sou t h east As i a?,W orld D e ve l opm e n t,V o.l35,N o.7, 2007,pp.1099?1119;Rob ert o A lvarez and S ebasti an C l aro,#Davi d Versus Go li at h:The I m pact of Ch i nese Co m peti ti on on Devel op i ng C ountries?,W orld Develop m ent,Vo.l37,N o.3,2009,pp.560?571.

A li ciaGarci a H errero and D an i el San t ab arabara,#Does Ch i naH ave an I m pact on Forei gn D irect Invest m en t to Lati n Am eri ca??Ch i na E cono m ic Rev i e w,Vo.l18,No.3,2007,pp.266?286;Rhys Jenk i ns and Enri que D.Peters, #Th e I m pact of C hina on Lati n Am erica and t he C ari bb ean?,W orld D e ve l opm e n t,Vo.l36,N o.2,2008,pp.235?253;Randall M orck,

B ernard Yeung and Zhao M i nyuan,#Pers p ectives on

C h i na s Ou t ward Foreign

D i rect Invest m en t?,Journa l of In t erna tional Bu siness S t ud ies,V o.l39,No.1,2008,pp.337?350.

J am es Laurences on,#E cono m i c In tegrati on bet w een C h i na and the ASEAN 5?,ASEAN E c on o m ic Bu lletin, Vo.l20,N o.2,2003,pp.103?111;Cars t en H efeker and Andreas Nabor,#Ch i na s Ro l e i n East A si anM on etary In t e grati on?,pp.157?166;Rona l d M c K i nnon and Gun t her Schnab,l#The Case f or S tab ilizi ng Ch i n a s Exchange R ate: S etti ng t h e S tage for F i scal Expans i on?,C hina&W orl d E c on o my,Vo.l17,N o.1,2009,pp.1?32.

H ei n ri ch K reft,#C h i na s Qu est for Energy?,P olic y Rev i e w,No.139,2006,pp.61?70;Aaron L.Fried b erg,#G oi ng Ou t:Ch i na s Purs u it ofN at u ralResou rces and I mp lications f or t h e PRC s G rand S trategy?,NBR Ana l ysis, Vo.l17,No.2,2006;Padraig R.C a m ody and Fran ci s Y.Ow us u,#Co m peti ng H ege m on s?Ch i nese versus Am erican Geo Econo m i c Strateg i es i n A fri ca?,P olitical Geog raphy,Vo.l26,No.5,2007,pp.504?524;Andre M o mm en, #Ch i na s H unger f or O i:l Th e Russian Connection?,Jou rnal of D e ve l oping S ocieties,Vo.l23,No.4,2007,pp.435?466;Jonat han H ol s l ag,#Co mm erce and Prudence:Revisi ng Ch i na s Evol vingA frica Policy?,Interna ti ona lR elation s of t he A sia Pac i fic,Vo.l8,No.3,2008,pp.325?352;SergeM iche,l#W hen Ch i n aM etA frica?,F orei gn P olic y,Vo.l 166,M ay/June2008,pp.38?46;M ari o B i ggeri and M arco San fili ppo,#Understand i ng Ch i na s M ove i n t o A fri ca:An Em p i ricalAna l ysis?,Journa l of Ch i nese E cono m i c and Business S t ud ies,Vo.l7,N o.1,2009,pp.31?54.

江忆恩: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7期,第4?10页;J a m es Lau renceson,#E cono m ic Integration b et w een Ch i n a and the ASEAN 5?,pp.103?111;J u sti n S.H e m pson Jones, #Th e Evol u ti on of Ch i na s Engage m en t w ith In ternati onal Governm ental Organ i zations:Tow ard a Liberal Forei gn Poli cy??A si an Su rvey,Vo.l45,No.5,2005,pp.702?721.

Tho m as G.M oore,#Ch i na as An E cono m ic Po w er i n the Con te m porary E ra ofG l obaliz ati on?,pp.497?521.

受到中国加强海外利益研究的重要性。

以上关于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评述表明,中国海外利益是一个日益凸现重要性的课题,但国内外学界对海外利益的内涵外延、定量评估和战略谋划的系统研究均有待加强。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需要重新审视,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未来重点

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与拓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金融合作、能源资源供应、国际制度能力等重要领域相关研究的深入,加强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基础条件已然具备。我们认为,应在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基础之上,就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促使中国海外利益研究全面展开。

1.国家利益观念的变革

中国国家实力的增长伴随着国际利益的迅速扩大,给国际秩序、国家间关系、国际制度设计带来一系列冲击。一国国家实力越强,意味着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越大,统筹国内、国际事务的能力将获得更多的锤炼机会。因而,中国大战略设计需要统筹兼顾国内外利益,不仅埋头国内建设,还要关注海外利益发展,从容应对国际局势变革。可以说,理解中国崛起过程中海外利益的构成、阶段性变化及其对国家利益的影响,促进国家利益的观念变革、海外利益的稳步拓展事关中国和平发展的大局。

中国海外利益的研究存在如何系统理解、保护和拓展中国国家利益、海外利益的问题。这种认识过程的转变和深化,一方面需要重新梳理既有的历史文献,一方面也取决于我们如何界定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低成本优势、以初级加工产业为核心的模式不能为继,同时中国还面临着与传统强国经济摩擦、战略竞争的加剧。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不仅表现为发展成本的上升,更被视为综合国力增强的新要素。从根本上讲,确立新的国家利益观,提供切实可行的海外利益拓展规划和政策应对,是中国学界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2.英美日维护与拓展海外利益的历史经验

重新审视英国、美国、日本之海外利益发育、培植和拓展的经验,进而与中国历史上海外利益的生成、拓展与维护的经验教训相对照,为中国维护和拓展海外利益提供历史线索和有益的参考。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主导国从英国到美国的转变,包括东亚地区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融入国际体系,为理解其海外利益的生成、拓展及其在各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机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我们

有必要深入分析英美日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尤其是总结各国在经济起飞之后国家战略的总体设计、国际形象的演变、国家间交往模式的演变、海外利益拓展与维系。这种历史比较分析对于辨析国内国际大局与中国国家利益拓展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国海外利益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握其未来走向,具有相当重要的国际借鉴意义。

3.中美日海外利益结构的比较分析

当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处于新时期,中国如何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举世关注的核心议题。以上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金融合作、能源资源供应、国际制度能力是中国海外利益的基础所在,是确保国家实力稳步提升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未来中国持续崛起的支撑性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海外利益拓展面临的挑战并非在上述变量上同时出现,而是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段各有其侧重。如何进一步厘清对外贸易、对外投资、金融合作、能源资源供应、国际制度建设等要素在不同阶段对中国国家实力的贡献,分析各要素与既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吻合程度,进一步确立各要素与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关联性,是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难点所在。

作为世界三大经济强国,中美日对世界政治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鉴于美国和日本在海外利益拓展与维护上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中国当前和未来海外利益拓展有着复杂的关联,有必要对中美日当前的海外利益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三大国在东亚和全球的利益分布,厘清各自的海外利益来源、构成和战略部署,这对中国把握时机捍卫和拓展国家利益至为关键。

4.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定量和案例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决策者、实业界逐渐意识到发展本国跨国公司的战略意义。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的战略方针;1998年十五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尤其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2000年明确把#走出去?概括为一项开放战略,指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成为关系中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 经过多年的锤炼,中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果,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教训,相关总结正在进行之中,但从战略层面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果甚少,定量分析更是匮乏。我们认为,#走出去?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拓展中国海外利益,对#走出去?战略进行定量分析,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现状,为制定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至关重要。

5.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战略框架

1978年至今的中国崛起过程充满了变革性。随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中国 郑必坚、杨春贵主编:中国面向21世纪的若干战略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对世界的观念在改变、战略在调整,中国变得越来越合作,越来越利用既有的国际制度、国际规则维护和拓展自己的利益,全面融入国际体系,并逐步成为一支建设性力量。中国摆脱了曾有的意识形态冲动,放弃了国际体系挑战者的角色,从局外旁观、消极参与转向积极参与。这一战略表明,中国力争避免被视为国际社会边界之外的修正主义国家,随着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中国对自身崛起引起国际反应有了更多的体验,对国际摩擦时代的来临有了更多的心理准备和战略储备。在这样的战略格局下,中国将会继续采取积极的参与战略,以自身的改变和发展带动世界体系的优化。另一方面,当前国际体系变革以全球治理为趋向,赋予世界各国更为宽广的战略空间,也施加了更大的战略制约。尤其是,对尚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而言,世界转型和国际体系变革不仅带来了机遇,其挑战和压力更是巨大乃至严峻的,根据国内外环境变革建构科学完备的国家战略体系也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如何理解海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如何促进国家利益拓展手段的多元化,如何确保战略通道安全都是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国家战略体系建构的核心议题。它意味着,中国将迎来新的战略转型期。我们认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也为我们拓展海外利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善加利用,积极探索确立中国海外利益维护与拓展的战略框架,为国家战略体系建构提供牢固的国际基石。

(责任编辑:李 丹) 门洪华:开放与国家战略体系!,第33页。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 班级:05秋MBA学号:姓名:谢辉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的H股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伴着一声清脆的锣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内响起,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年度征程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值得纪念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了海外的资本市场。总体上,2004年延续了2003年国际资本市场上刮起的“红色旋风”,国外投资者在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些企业是中国最优秀、最活跃与最有潜质公司的代表,投资这些公司便可以间接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因此很多中国企业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是,回首2004年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一些隐忧与不安。 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新上市(IPO)的数量为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2004年的数量为84家,筹资金额111.51美元。在海外新上市数量方面,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75%;在筹资额方面,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59%。图1 说明近两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增长速度较快,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资本市场。国外的投资者与外资的投资银行也都迫不及待地关注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投资或者业务机会。 而反观国内证券市场,2004年深沪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共募资353.46亿元,约42.7亿美金,创下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的最低点,而同期海外IPO

的中国企业数量为84家,共筹集资金111.5亿美金,募集资金量约为国内的3倍。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尽管2004年国内首发上市的公司数量大于海外新上市中国公司数量,但是中国公司海外新上市募集的资金量远远大于国内。这说明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大多为大型企业,募集的资金量较大。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大型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到海外上市。这与国资委的支持态度、海外资本市场巨大的资金存量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的低迷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数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融资渠道的进一步减少。自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以来,很多过热行业得到了抑制,作为国内主要融资方式的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大幅缩减。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渴求度进一步上升。由于国内上市的审批与时间上的难度并没有丝毫的降低,加上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企业由此走上海外上市之路。 尽管市场热盼多年的国内中小企业板在2004年中终于推出,但是由于上市的标准与主板完全相同,加之随后暴露出的新上市公司的种种丑闻,中小企业板并没有真正缓解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前不久,在询价制下的第一支新股华电国际开始招股,经过77家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其发行价最终定为 2.52元,发行市盈率约为14.8倍,与询价期间华电国际的H股价格相差无几。询价制的采用,使国内发行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削弱了国内证券市场在发行市盈率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分析 作者:张力宏 目前,中国海外并购激增,“中国买断全球”论盛行。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这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多方面,包括少数案例形成的异常值扰动、宽松资金面的支持、人民币汇率承压下的资产配置,以及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等。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中国海外并购大幅增加所带来的资本流出,更应关切的是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 数家外媒纷纷报道一季度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将近千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一时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外媒的报道,中国商务部进行了澄清。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实施的海外并购项目共计142个,实际交易金额165.6亿美元。 一个是一百多亿美元,一个是一千亿美元,为什么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与外媒公布的数据差异如此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商务部公布的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外媒公布的数据则囊括三类:一是已完成交割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二是新宣布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这时的项目可能只是还处于商业磋商阶段;第三类交易是中外双方基本达成并购意向,但还需要通过相关国家政府部门的安全审查。可见,外媒公布的数据范围更广,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于是产生了国内外数据相差一个数量级的巨大反差。 由于从宣布并购、到双方磋商、再到政府审批、直到最终完成,中间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耗时从数月到数年不等。如果按照外媒的数据口径,极易造成重复计算的问题。例如,今年一季度新宣布尚未完成的并购交易,至少会在二季度统计中重复计算一次。如果二季度还未完成,三季度又会重复计算一次。因此,按照商务部已完成并购交易为数据口径,更能反映中国海外并购的现实情况,避免重复计算或由于各种原因撤回所造成的数据偏误。 除了统计口径的差异外,海外并购数据本身也存在诸多令人诟病之处。例如,部分企业海外并购使用的并非国内实体,而是注册在离岸金融中心(例如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子公司。如果该并购交易完全在海外市场融资完成,就不在中国国国内监管机构的统计范围之内,但东道国仍然认为是来自中国的投资,这是造成数据差异的另一原因。 虽然外媒报道的数据口径过大,但其反映的趋势值得关注。即使看已经完成的中国海外并购交易,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也高达119%。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四: 一是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而此前规模最大的交易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中国化工的这一笔海外并购就是一季度全部已完成并购金额165.6亿美元的将近3倍!大幅拉动

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

突出中国海外利益的“义利”特征,构建“多元化”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 ——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战略初探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参与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在日益扩大,国际影响力日增,海外利益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同时,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海外利益面临的激烈竞争,使中国传统上以政府为主的海外利益保护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海外利益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认识“海外利益”的内涵,在坚持中国特色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容,并在保护手段上不断完善和创新,实现“海外利益”的有力保护,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战略与政策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于“中国的海外利益”,有的学者将之归结为“中国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通过全球联系产生的、在中国主权管辖范围以外存在的、主要以国际合约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国家利益”,并将“中国的海外利益”具体分为国际安全利益、海外公民权益、海外商业利益和国际社会认同等四类。从这个定义上看,“中国的海外利益”有三个特点:境外属性、国际合约属性、包容属性。同时,中国当前最显著的身份特征是“新兴的发展中大国”,这又使中国的“海外利益”体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中国的“海外利益”始终是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二是中国的海外利益还处于不完善的上升期,面临着诸多风险,需要更多的关注。因此,作为“新兴的海外利益行为体”,中国的“海外利益”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境外属性”对中国而言就意味着更强的不可控制性,也就是更强的风险性,这是海外利益与国家利益中的其他内容相比较所具有的最大不同,而中国在海外利益上又不同于西方海外利益强国是一个“后来者”,这就使其在海外利益拓展中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国海外利益的集中地区主要是其他发达国家所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地区,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海外利益的高风险特征;其次,中国海外利益与其他既有海外利益强国的另一个不同是中国海外利益蓬勃发展的时期是以“发展”与“合作”为主题的全球化时代,而不是“弱肉强食”的帝国主义时代,这就更加突出了中国海外利益中的“非强迫性”特征,与过去一些殖民主义强国获得海外利益的方式存在本质的不同,它不以违背海外利益所在国的意志为基础,强调的是国家主权的平等;最后,中国海外利益既有作为国家利益共性的“排他性”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包容”属性,海外利益与所在国或者国际社会的利益存在重叠和共容的地方。 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和保护之路是不同于既有的海外利益大国之路的,这是由中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与发展之路所决定的。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与其他文明所不同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指导和影响着中国的国家战略和政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以内向、重视人、强调和谐和秩序为核心的价值观,具体体现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体性思维”、以“非宗教性”和“现世性”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伦理政治思想为核心的“泛道德化”思维和以“内部稳定”为归宿的“内向化”思维等,这些价值观渗透在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到国家战略与政策中,就是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个性特征的国家利益观,这种国家利益观就是以“义利”为核心特征的“利益观”。这种“义利”观,强调的是义在利先,义利合一,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重视“见利思义”,突出了利益各方的合作性和共容性,从而自然而然生发出了利益的“互利性”。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利益观,西方的利益观强调利在首位,突出了不同利益体之间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更多强调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自利性”利益观。中国的这种价值观和利益观不仅体现在原则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政策行为中,中国在对外行为,包括追求海外利益的行为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是“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就是一例。 在中国对“海外利益”的认识上,同样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国家利益的“义利”性。这种“义利观”具有内向性、自律性、非扩张性、非掠夺性、非军事性

中国海外成功案例

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投资直接环境的分析 摘要: 随着美国经济危机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各国的经济遭受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实现“走出去”战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的一些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对于中国在今后的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在经济危机中海外投资的直接环境华为海外收购失败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 2007年上半年,以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的倒闭为标志的次贷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的股市动荡,楼市走低,大批的投资银行、保险等公司倒闭,随即波及到全球,冰岛破产、希腊债务危机等,西方国家陷入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时期。 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战略的实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的加深,也或多或少的在其中受到了一些影响。中国在近三年中在海外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案例 2010年1月6日,兖州煤业出资32亿美元并购澳大利亚菲力克斯(Felix)公司100%的股权。 2010年2月24日,鞍钢集团投资亿澳元(约合亿美元)从澳大利亚金必达(Gindalbie)矿业公司手中拿到了卡拉拉(Karara)磁铁矿的终生开采权。 2010年2月26日,武钢集团出资约4亿美元认购巴西MMX公司约的股份并获得约6亿吨资源权益;3月12日斥资6846万美元收购利比里亚一处铁矿石项目60%的股权。 2010年3月13日,中海油以31亿美元收购阿根廷布里达斯能源控股有限公司(BEH)50%的股份;当月,中海油还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买入澳大利亚昆士兰LNG项目;前一个月,中海油以25亿美元收购英国塔洛石油乌干达油田股份。 2010年3月22日,中石油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宣布以35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最大煤层气生产商箭牌(Arrow)能源公司。 2010年3月25日,华东有色以亿美元收购伯迈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朱庇特(Jupiter)项目100%的产权。中铝集团2007年收购印度同业公司,获得储量达到1200万吨铜的世界级大铜矿;2008年,收购力拓英国公司52%的股权,成为力拓英国公司单一最大股东;2010年3月,以亿美元和力拓再次合作,联合开发几内亚世界级的铁矿山。 2010年3月26日,完美时空斥资约2100万美元收购日本网络游戏运营商C&CMedia公司100%的股权。 2010年3月28日,吉利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轿车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2010年4月22日,国内最大的民营软件外包企业博彦科技集团全资收购了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动因及问题研究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动因及问题研究 【摘要】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揭开了国内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序幕。在以后的近20年中,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己渐成风起云涌之势,企业类型从最初的国有企业发展到现在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地点也从香港发展到美国、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等地,上市公司领域涉及能源、电力、钢铁、原材料、运输、金融、科技、电信等多个领域。在这20年中,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些历程又说明了我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哪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上市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历程 自从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已有近20年的历程,纵观这20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之路经历了些许曲折,我们列举近10年的数据,来分析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之路,表1是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的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金额,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2006年、2007年海外上市数量和融资金额都有很大的上升,但是2008年进行海外上市公司的数量明显减少,融资金额也锐减,2009年不管是上市数量和融资金额都大幅回升,到2010年达到新一轮的顶峰,而2011年到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和金额又更急速的减少。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上市经历了几个阶段: 2001年12月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使得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投资者了解中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着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争先恐后的来我国争取客户。所以,2002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数量急速增长。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引起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几大金融机构倒闭,欧美及亚洲各主要股指大幅下挫,这些使得中国企业境外资本市场IPO 2009年,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逐步好转,各国经济逐渐复苏,许多国内企业重启了境外上市计划,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数量出现增加的趋势,呈现一个“V”的反弹,到2010年中国企业更掀起上市狂潮,进行海外上市的企业数量创造了历史新高,共有129家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合计融资332.95亿美元。 2011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下降,世界资本市场低迷,另外,中国企业遭遇诚信危 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因 (一)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筹集发展所需资金。通过境外上市,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及上市筹集资金扩大了资金来源,有效缓解了我国企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根本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无一不被纳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而跨国公司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国 公司的海外投资行为和战略调整已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 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征途中虽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企 业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三方面,对中国企业跨 国并购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走向海外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跨国并购;现状;问题;措施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bstract: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ost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oday's world economy, world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re covered by the global economic system.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overseas investment behavior and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multinational compan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host coun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cross-border although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these problems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problems and strategy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Chinese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hope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China . Key words: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s countermeasure

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军事途径探析

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军事途径探析 本文认为通过军事力量维护海外利益势在必行。概述了外国维护海外利益的做法及经验,在借鉴国外维护本国海外利益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索中国维护海外利益的四条途径:加强海外军事威慑;积极实施海外军事保护与救援;实施必要的海外军事打击;积极参与海外维和、维稳活动。 标签:维护;海外利益;军事途径 今年4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武装力量多样化运用》国防白皮书指出,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海外利益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能源资源、海上战略通道以及海外公民、法人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开展海上护航、撤离海外公民、应急救援等海外行动,成为人民解放军维护国家利益和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方式。使用军事力量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 一、外国维护海外利益的主要途径 海外利益的维护,是所有大国都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大国发展过程中需经历的一个阶段。西方国家从“大航海时代”(又名探索时代,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开始,近600多年对海外利益的追寻史也是其海军的侵略史。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剥夺其他国家发展权利来获得大量的利益。 1、通过军事力量存在和威慑保护以拓展海外利益 冷战后,美国一强独霸,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一时期,美国的国家利益遍及全球,其军事力量存在也遍布全球。一是建立海外军事基地。海外军事基地是维护其海外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部署了大量的海外军事基地,成为保护美国海外利益的坚强后盾。其军事基地兵力强弱直接与海外利益大小相一致。二是控制海上交通枢纽。使用军力控制全球石油战略枢纽,保证石油产地、输油管线和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2、缔结军事盟友共同维护 首先,美国的海外利益广泛分布于全球,但美国并没有全部都靠一己力量去维护,它通过结成盟友和组成国际组织的方式,减轻了自身的负担。如在“9·11”之后,美国就一直鼓励中亚各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支持它们参与欧安组织、北约和其他西方组织。而且,在2010年5月27日奥巴马政府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特别强调了加强同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振兴其国内低迷的经济状况,保持其海外影响力。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

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状况的利弊分析和策略建议 摘要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国内市场逐渐对外开放,世界经济渐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垄断型企业强烈地需要尽快走出国门,积累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以期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竞争力,境外证券市场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境外上市道路并不平坦,无论是改革中大型国企,还是成长中的中小民企,境外上市都并非一帆风顺。如何从众多的问题中汲取教训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诸多已境外上市和准备境外上市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后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妥善地安排企业境外上市,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进行了概述,接着研究境外上市迅速发展的原因,然后对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我国企业境外上市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上市公司;原因;优势;弊端;策略 Abstract In add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 accession to the WTO, domestic market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 gradually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economy, some monopoly enterprise ugly need go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accumulate internationalized experience, in the hope of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overseas security market has offered the broad stage for these companies. Although the tide of overseas listing is surging, being in the ascendant, for the medium-and-large-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 and growing medium and small private enterprises, the road is uneven. How to draw the lessons from numerous problems? Which questions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ile listed or to be listed? How to arrange overseas IPOs properly? It is worth for us to study and think conscientiously. In foundation of the summary of the predecessor research result, first, The paper carried on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border listing of our country, then studied cause of the rapidly growth of cross-border listing, and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efects of cross-border listing ,finally gave suggestions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cross-border listing for our enterprise .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分析

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概况 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年度统计数据,第一行是境内AB股上市公司数,总体呈现不断增加,但是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下面我们可以看到B股上市数是在减少的,而相对的H股却是不断增长的。总体来看,外资在撤回而国内的资本外流在增多。 我们看到上面的统计数据似乎很小,这是因为国家统计局对境内外的定义是很严格的,所谓境外上市的公司,必须是注册地在国内而公司在海外上市。而我们素质的很多企业,比如阿里巴巴,他的注册地在国外的一个小岛,上市地点是美国,这样的情况是不予统计的。 下面我们对今年的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从统计中我们可以得知今年第一季度一共有24家企业国内上市,12家在海外上市,分布于香港主板、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香港创业板三个海外市场。香港主板依然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市场的绝对主力,共有10家企业上市。 2016年第一季度海外上市的12家中国企业具体来看,,分别占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总数的83.3%和融资总额的95.2%;平均每家企

业融资额达21.87亿元,也为三个市场里最高。1家中国企业“百济神州”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10.56亿元。1家中国企业“火岩控股”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0.43亿元。 下面来对中国企业选择海外上市进行分析。 由于国内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最大去处是香港,和美国,所以我选了国内,香港和美国三个地点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看下大环境。 市场分析: 从市场条件看,香港和美国总体比国内更有优势。 下面我们进行各地方的上市政策分析。 先了解看看中国内陆主板的上市要求: 可以看到在国内上市对公司的股本和资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份额不超过20%,看出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风险把控也是比较严苛的。 接着我们来看香港主板上市条件,香港主板主要是为较大型、基础较佳以及具有盈利纪录的公司筹集资金,所以他的上市条件也比较高,对比差别不是很大。但是发行人的市值超过40亿港元,可降低至10%,这个对实力雄厚的企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国内外轮胎行业发展现状及海外投资布局讲解

国内外轮胎行业发展现状及海外投资布局分析 目前,全球轮胎市场已经形成亚太、北美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中,亚太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产能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还将继续加强。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轮胎行业也在不断壮大。但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成本提升,国家和地方性优惠政策减少,国内轮胎市场供需饱和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过剩情况,而且中国轮胎出口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加快海外投资成为中国轮胎企业突破困局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成为全球一流轮胎企业的必由之路。 一、市场概述 (一)轮胎简介 轮胎是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重要组成部件,它的使用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按照结构可以分为斜交轮胎(diagonaltire;biastire)和子午线轮胎(radialtire)。根据轮胎性能的差别,斜交胎和子午胎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不包括非机动车),具体如下表所示。 图表轮胎的主要适用车型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二)轮胎市场产业链 轮胎行业市场按产业链条可以划分为:上游的原材料市场、中游的轮胎制造市场和下游的轮胎消费市场。 图表轮胎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三)全球轮胎市场的区域划分 各大研究机构一般将全球需求市场划分为六大区域:北美、南美、西欧、东欧、中东与非洲、亚太,有时也把北美和南美合并为美洲,把西欧与东欧合并为欧洲。在各个区域中分别涵盖一些主要市场国家。 二、市场行情及其特点 (一)市场销售额与产出水平 全球轮胎市场销售额总体保持了增长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轮胎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3年-2003年,该阶段波动幅度非常小,表现相对平稳;第二个阶段是2004年至2011,这个阶段基本保持了增长的趋势;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销售额持续小幅下降。 2010年以来全球轮胎产出水平相对稳定。2002年-2006年,全球轮胎产量由6.89亿条增长到7.54亿条,虽然五年内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但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2.28%。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轮胎市场的需求快速提升,轮胎企业的产出水平也随之大幅提高,2010年之后又进入了相对平稳的生产期。 中国轮胎市场产出水平总体表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2003年-2014年,以2007年为分水岭,2003-2006年和2007-2014年,都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2003-2006年增速较大,年均复合增速为32.06%,2007-2014年增速相对平缓,年均复合增速为7.9%,而且2010-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速(6.31%)要明显快于同时期全球总产出的复合增速(2.78%),说明在全球轮胎市场的生产格局中,轮胎生产能力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轮胎生产商对全球轮胎市场的影响力已有大幅提升。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

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的H股股票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伴着一声清脆的锣声在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内响起,标志着2004年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的年度征程终于落下了帷幕。在这值得纪念的一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了海外的资本市场,开始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舞台上书写长袖善舞的历程。总体上,2004年延续了2003年国际资本市场上刮起的“红色旋风”,国外投资者在看好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海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这些企业是中国最优秀、最活跃与最有潜质公司的代表,投资这些公司便可以间接分享中国经济的发展成果,因此很多中国企业成为海外资本市场的“宠儿”。但是,回首2004年国内企业海外上市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也有一些隐忧与不安。 图1 2003年与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IPO数量与筹资额比较 2003年中国企业海外新上市(IPO)的数量为48家,筹资金额约70亿美元;2004年的数量为84家,筹资金额美元。在海外新上市数量方面,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75%;在筹资额方面,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59%。图1说明近两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增长速度较快,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资本市场。国外的投资者与外资的投资银行也都迫不及待地关注来自中国的上市公司,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投资或者业务机会。 而反观国内证券市场,2004年深沪两市发行的98只新股共募资亿元,约亿美金,创下1997年以来首发募资额的最低点,而同期海外IPO的中国企业数量为84家,共筹集资金亿美金,募集资金量约为国内的3倍。(见图2) 图2 2004年中国企业海内外IPO数目与筹资总额对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商学院08经济学一类一班黎鑫(0802010260) 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数量剧增以及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资源大战也悄然打响,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全球资源以及获取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宽松的宏观条件下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如2001年海尔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冰箱工厂、2002年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子公司、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2004年联想收购IBMPC业务,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中国企业已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中活跃的主角。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基于跨国并购对于中国企业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能否在这个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有所突破,从而扩大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研究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对于中国企业做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意义深远。 (一)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1.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处于高成长性的中国企业而言,跨国并购可获得的增长可能要比在新的领域或新的市场自行开拓花的成本更低、时间更少,同时能够利用原有销售网络渠道进入东道国市场。2002年中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出口增幅非常快,因此在许多行业由于受到了遭遇到了反倾销等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就可以避开各类贸易保护壁垒,直接进入当地市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当地的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企业享有的权利进行生产,就可以绕过各种贸易壁垒直接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达到巩固和扩大原有市场,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这样做的同时贸易摩擦也有得到缓解,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在2004年12月,中国最大的电脑公司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了工BM的PC业务,打开了PC美国销售市场,同时联想也跻身于世界第三大PC之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寻求资源 中国虽然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却居世界53位,而且分布不均匀。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缺口。到2020年到2020年,中国发展必需的45种大宗矿产资源,将只有6种能够自给自足,全国现有的铜矿储量则仅够使用10年。对于国内资源消耗型的企业为了谋求企业的长期利益则必须走出国门,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实现企业利益的长远增长。 1 作者:黎鑫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分析-----TCL 【TCL 经典案例】对于TCL公司而言,越南是其海外直接投资生产第一站,1999年TCL便到越南设厂生产彩电。当年越南国内市场彩电需求量为65万台左右,其国内生产能力已超过300万台。在这样一个拥有将近4倍过剩产能、竞争激烈的市场上,TCL历时不久便站稳了脚跟。从2001年开始,TCL越南公司年年盈利。2009年底,据TCL越南公司总经理王成介绍,该公司有员工300余人,年产彩电30万台(越南目前全年彩电销量160-180万台),工厂与贸易合计,年营业收入3000余万美元,彩电市场占有率在越南已经连续数年名列前三名,在越南市场属于知名品牌。分析其有利与不利之因素:有利因素:海外投资需考虑多方因素,总的说来就是考虑投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以及基础设施因素。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南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多优良港口。越南自然条件优越,又是世界第13人口大国,未来可望享受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根据其最新人口普查数据,2009年4月1日人口近8580万,比西欧头

号人口大国德国还多约500万,且人口正处于“黄金结构”时期,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66%,比非劳动年龄人口多近1倍,目前全国劳动人口4380万,占总人口的51.1%(中国驻越使馆经商处援引越南人口统计数据),且在数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熏陶下越南国民勤奋程度在全世界位居前列,社会主义国家重视普及教育的传统使得越南劳动人口识字率高达96%。人口数量大,消费群体基数大,劳动人口多,素质也较高,劳动力资源充足,因此,越南的人口红利是实实在在。二、经济环境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至2009年,越南历年实际GDP增长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2009年更是全世界仅有的12个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国家之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IMF,WEO Database)及《国际金融统计》(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数据,2000-2009年,越南GDP总量(按美元现价计算)从311.96亿美元上升到971.8亿美元,人均GDP(按美元现价计算)从40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723美元,2009年进一步上升至1132.6美元。至此,越南已经跻身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属于中低收入国家。2009年越南国内商品零售和服务业市场总收入为1197.5万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 准则体系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 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 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1。 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 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 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 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通过对 CNKI 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 733 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 622篇,博士论文 0 篇,硕士论文 95 篇,会议论文 16 篇。 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 3 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见表 1)。 表 1 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公司,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 17。 吴晓求(2004) 18 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 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