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学-第九章

教育学第九章德育

本章重点:

1.德育目标、内容

2.德育过程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规律

4.榜样法的概念与要求

5.认知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实施要求

、德育的概念:

社会要求、德育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

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吗?

二、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

三、德育的性质:

社会性

历史性

阶级性和民族性

四、德育的意义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战略意义):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弱

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五、德育目标

1、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

准;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2、依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

形成发展的规律与心理特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4、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5、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六、德育内容

1、概念: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

总和。

2、依据:德育目标;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10 填空]

3、我国学校德育内容: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辅导

生活辅导

择业指导【07填空,10选择】七、德育过程

1、概念:施教传道+受教修养;个体社会化+社会规范个体化(内化)

2、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从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

品德形成过程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的;

教育者的德育活动应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

3、德育过程的结构(要素组合方式)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社会代表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性

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

德育方法: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的总和

4、德育过程的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

教育者一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一德育内容、方法

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

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08填空】

5、德育过程的规律

1、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10填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07、09填空】

2、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06填空】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

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规律【09简答】

八、德育原则

1、概念: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九、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学的教育性【07 选择】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十、德育方法

1、概念:施教传道方式+受教修养方式

2、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讲道理

榜样法:选模范、树典型【09 论述、10 填空】

锻炼法:亲实践、勤坚持

陶冶法:创情境、受感染【06 选择】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重表扬、恰批评

10 简述】

一、德育模式

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式(行)。

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力?

认知模式【08 论述、10选择、填空】

瑞士】皮亚杰:理论建构美】科尔伯格:实践操作的德育模式

关注重心: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德育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德育方法:对偶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

理论假设

人的道德发展主要体现在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当中,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道德判断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论述道德发展,强调: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道德判断同逻辑思维能力有关;社会环境对道德发展有巨大作用。

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道德两难问题(共编制了九个道德两难故事和问题)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即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镭锭。配

制这种药成本为200 元,但售价却要2000 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但最终只凑得1000 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拒绝说:

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茨没别的办法,于是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

问:这个丈夫该这么做吗?为什么?

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这种方法是科尔伯格研究人的道德判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研究中发现人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

的发展过程,分为一系列不同的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各有两个阶段,共六个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在具体经验和观察中进行学习。

阶段1:他治道德

社会视角:自我中心的世界观,不能考虑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

道德判断:行善避恶的原因是避免来自权威的较高权力的惩罚。

偷窃问题:为什么不:因为会有人看见,叫警察。

Heinz 困境:问题是,他去药店偷药对不对,如果对,为什么?只要他不被警察抓住,就行,因为这样他

可以帮助他的妻子;如果他被警察抓住,就不行,因为这样他就帮不了他的妻子。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目标和交换

社会视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因此他们处于冲突之中,必须进行利益调适。

道德判断:只要遵守规则有助于个人利益,个人就应该遵守规则。但他也必须让别人遵守规则。交换、交易和协议应该为涉及到的各方利益服务。

偷窃:商店老板不喜欢这样的做法,而当你想要别的东西,老板会把你撵出商店。

Heinz 困境:对于海因茨来说,他妻子生命的重要性要比药对于药剂师的重要性重要。

水平二:习俗水平。儿童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阶段3:人际的相互期待,关系和人际遵从。

社会视角:个人开始意识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他与别人分享的情感、期待等;能够使自己的利益服从那

些他与别人分享的利益,并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意味着满足个人的期待,特别是来自朋友和家庭的期待。

偷窃: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对你评价很糟。

Heinz 困境:应该,否则就对他的妻子不好。

阶段4:社会系统和良知。

社会视角:个人能够采纳整个社会系统的视角,超出与朋友和同伴的人际视角来看待问题。个人之间的

关系被放在了社会的整个社会系统中来理解。

道德判断:行为正确就意味着做社会的法律所规定的事。如果人人为所欲为,社会的秩序就会崩溃。

偷窃:这违反法律。

Heinz 困境:偷窃是违法的;但他如果不帮助垂死的人也同样是违反法律的;因为对于任何社会来说,社

会成员的生命都重于任何物质财产,所以海因茨做得没错。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个人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

阶段5:社会契约或效用和个人权利。

社会视角:将社会关系看作是由人们基于平等的权利与社会机会自愿达到的契约性协议来调控。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要考虑他人的权利。人们必须彼此达成协议,以确保所有人的权利。因为所有人

都生而平等。

偷窃:偷窃冒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

Heinz 困境:每个人都有生命权和财产权。这里妻子的生命权与药剂师的财产权相冲突,不过当生命与财产发生冲突时,生命更高。

阶段6:普遍性的伦理原则。

社会视角:个人力图从人性和理性的普遍视角来看待社会关系。

道德判断:做正确的事就是做普遍有效的原则提供了根据的行为。一旦法律不能从这样的原则获得根据,

人们就必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

偷窃:不对。因为这个行动基于武断地运用权力,而不是以普遍根据为基础的合法行为。

Heinz 困境:任何不迫使药剂师的财产权让位于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的义务的法律都是不正当的。药剂师不采取行动来挽救生命冒犯了道德法则。海因茨应该向药剂师指明这一点,如果他不能说服药剂师,也不

能从法庭获得支持,他就不得不自己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一困境。但在这样做时,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药剂

师的损失。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到的推理方式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体谅模式(主情学派)【08 填空】

【英国】彼得?麦克费尔,等

风靡英国和北美

关注重心:道德情感的培养;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1967-1971年麦克费尔对800多名英国中学生作了问卷调查:举一个成人对他好的实例,举一个成人对他

不好的实例。调查结果:“待人好表现出关心一个人的需要,情感和兴趣;待人不好则相反。”为此他的道德教育观是: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之为规范与律令的分析,应该把重点放在人与自我以及与他人的

关联上。

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个人摆脱那些破坏性和自我损害的冲动……诸如自我中心、自我陶醉、自私等等。希望道德教育能引导人过利他主义的生活,将人从彼此的不信任和恐惧中解放出来。

理论假设

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重要职责。

2

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人与人之间能够相

互理解,相互体谅,相互关心。不仅如此,关心人和体谅人还能使自己快乐和满足。简言之,道德教育 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并在关心人,体谅人中获得快乐。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尽管青少年需要成年人和同伴的体谅和

关心,也有体谅人和关心人的需要,但他们在面对实际的人际和社会问题时,所作出的反应依然不够成 熟,因此,这一时期的道德教育尤其要重视促进学生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4、教育即学会关心。

《生命线》课程的中心在于 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理解他人 。如第一部分命名是“设身处地” (InOther

People's Shoes ,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情境实例。如:

你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做一件使他自己痛苦的事,

你怎么办?你想告诉妈妈一件事,但是妈妈为了个孩子而心烦,你怎么办?你把外套借给表弟,当他还

美国】班杜拉

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解释并作用于环境。 人的行为不仅由现实经验所规定,而且受未来预期影响。 针对前两种模式的缺陷

理论假设

1、替代性学习 :S - O - R

2、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

强化 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 建立在 替代基

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3、模仿 :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 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与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 习效果。

4、外部环境 :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等促进自我期望 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态

度。

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

1、个体品德参与

2、道德判断取决于 社会学习 而非固定的发展阶段: 个体社会化、榜样

3、道德教育应 从人格形成出发

4、榜样示范 对品德的作用

5、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 论

来时,发现领子上有香烟烧过的痕迹,你怎么办? 等等。

实践操作部分

实践操作部分是通过麦克费尔等人编制的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

教材来实施的,该教材由

3 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景。

1、《设身处地》 :含《敏感性》 《后果》《观点》 3 个单元,其中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

邻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这一部分目的在于发展个体体谅他人的动机。

2、证明规则 :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作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社会模仿模式

认知-行为主义学派)

10填空】

,使学生提高学

社会模仿模式的启示

1、对我们加强道德知识教育(内化)和行为习惯培养(模仿)有较大启迪作用;

2、强调自我效能感,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强化。

第九章德育考点

、选择题(每题 2 分)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 )

A. 教育者、受教育者

B.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C.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D.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6.

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

7.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二、填空题(每空1分)

2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3. 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强调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

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5 .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方法,道德教育应围绕社会学习展开。

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1、 “学会关心”是下列哪种德育模式所强调的(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4.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和各课教学

B.班主任工作

C.社会实践活动

D.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5.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 ?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 A. 心理疏导

B. 择业指导

C. 心理咨询

D. 交往指导

1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

)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6 .社会模仿式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

创立的。该模式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

S-R )的结果,

7.道德教育中的认知模式认为,人的道德 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

8.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9.通常,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有三点:一是

,二是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三是德育所面

10.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主要包括伟人的典范、

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三、简答题

1.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答: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高一阶段的道德

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四、论述题

1.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

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

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根据这一思想确定的德育模式是什么?该模式的理论假设是什么?该模式强调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是什么?

2019-高等教育学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30分)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A B C D 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分 2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分)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30分) 3 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0分) A、引领教育方向 B、引导观念更新 C、服务决策咨询 D、推动实践改进 A B C D 标准答案:B,C,D 您的得分:30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30分)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 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2 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30分) A、1920年 B、1930年 C、1900年 D、1910年 A B C D 标准答案:C 您的得分:30分 二、多选(共1道试题,共40分) 3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40分) A、二年制学院 B、本科院校 C、研究型大学 D、学术性大学 A B C D 标准答案:A,B,C 您的得分:40分 一、单选(共2道试题,共60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30分)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高等教育学》 A B C D 标准答案:B 您的得分:30分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高等教育学考试要点第九章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重点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句话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C.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2.在教学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是主体B.学生是主体 C.教为主导,学为主体D.A、B和C均不正确 3.就教学的静态结构而言,教学是由多项内容构成,不属于其构成内容的是( )。 A.教学内容B.教学媒介C.教师和学生D.教学原则 4.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 )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 A.被动学习B.自主学习C.间接学习D.接受学习 5.学生的学习,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 )的过程。 A.直接经验B.直接知识C.间接知识D.新的知识 6.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自学能力和( )是学生能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A.记忆能力B.创新能力C.科研能力D.辨别能力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C.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D.学科专业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10.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共性中的个性,又要重视个性的发展离不开共性的支持,这是( )教学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1.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索研究的能力,这是( )原则决定的。 A.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B.理论联系实际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D.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12.只有将各教学原则紧密结合在一起,彼此互相补充,实现教学原则体系的(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A.整体化B.系统化C.最优化D.紧密化 → 二、填空题 1.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 )。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 1.了解班主任的素质要求和工作任务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内容: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内容、方法 重点:内容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责任。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需要班主任专门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使各任课教师互相配合,步调一致,统一教育要求,形成教育合力,以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 此外,学校中开展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也需要班主任把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统一协调、妥善安排,以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学校一般是通过班主任来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教育目的的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的实施,各项活动的开展通读学生的成长都取决于班级工作的开展,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 二、班主任工作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开展班级工作,并通过协调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和建立班集体等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劳动、课外生活等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管理,使全班学生在团结、奋发向上的班集体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并且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班主任的素质是指其思想品德、心理、行为和能力等素质状况。 根据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做一个班主任除了具备教师的素质之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 1. 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的态度。 (1)尊重和信任学生,与学生平等相等。 (2)宽容、与人为善。宽容是一种精神的表现,班主任的宽容有利于加深师生间的了解和尊重,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要宽容、与人为善,就要正确评价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2. 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善于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1)具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班主任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具备善于吸取新知识的能力。班主任工作面对的是正在发展中的新一代,每天与几十个思想活跃、奋发向上的学生打交道,为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新

教育学-中学部分-第九章班级管理(参考答案)

第九章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共青团组织B.教导处C.总务处D.班级 2.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着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B.夸美纽斯C.洛克D.卢梭 3.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A.《论语》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理想国》 4.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A.1862年B.1901年C.1911年D.1949年 5.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B.组织C.协调D.控制 6.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C.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D.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E.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7.对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责作出明确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B.《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工作暂行条例》D.《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8.班级管理计划按照内容可以分为()。 A.学习计划B.一般计划C.具体活动计划D.生活计划 9.班级管理计划的文字表述形式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A.标题B.引言C.内容D.落款 10.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工作。 A.机构建设与任务落实B.人员安排与指导教育 C.行为协调与工作控制D.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1.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A.家庭教育B.道德教育C.班级教育D.学校教育E.社区教育12.班级管理过程中,评价的基本要求有()。 A.明确评价标准B.评价要具有计划性、及时性、多元性C.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D.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3.班级管理的原则有()。 A.科学性原则B.民主性原则C.自觉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 14.班级管理中贯彻科学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 A.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B.了解和研究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C.了解和研究相关的教育科学规律D.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5.班级管理过程中评价工作的核心内容是()。 A.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操行评定B.对学生进行操行谈话 C.学生自评D.集体互评 16.班集体的特征有()。 A.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奋斗目标B.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C.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D.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7.对后进生进行教育应该做到()。 A.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C.增强其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D.针对差异对症下药E.持之以恒18.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主要方式有()。 A.搞好家访B.树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思想 C.开好家长会D.搞好通讯联系 19.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的基本要求是()。 A.教育为主,不断完善B.认真讨论,科学合理C.反复学习,坚决执行D.严肃慎重,相对稳定E.民主协商,表决执行 20.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的主要方式有()。 A.搞好家访B.树立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思想C.开好家长会D.搞好通信联系E.定期召开接待日活动 21.班集体的作用是()。 A.形成学生的集体意识B.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C.社会适应能力D.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E.形成良好班风 22.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A.方法科学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23.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 A.学校B.教师C.教育内容D.学生E.师生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一)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 (二)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具体任务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三)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来源:考试大-教师资格第二节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一、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P145)、组织和培养班 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一)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高等教育学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1、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社会科学) 3、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对科学知识作了(C) A主观性分类B客观性分类C“解剖分类”D理论性分类 4、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78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柏拉图) 多选: 1、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BCD) A引领教育方向B引导观念更新C服务决策咨询D推动实践改进 2、根据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BC) 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 3、按照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差别,可以划分为(ABC) A自然学科B社会学科C人文学科D理论学科 4、古代的高等教育一般泛指同时代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也比较多样,包括(ABCD) A学校B寺院C博物馆D图书馆 5、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ABC) A教养性教育B学术性教育C专业性教育D研究性教育 6、培根按照人类理性的哪三种能力对科学知识做出了主观性分类(ABC)A记忆B想象C判断D分析 7、下列属于教养性教育的是(AC)A思想政治教育B研究方法课程C心理健康教育D专业课程 2-1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史 1、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是(哈佛大学)。 2、美国第一所真正的州立大学是:(弗吉尼亚大学) 2、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出现,归功于1876年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学)。 3、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4、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1900年) 2、1904年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的范海斯,他主张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不包括(C) A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B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C由社区公共财政资助,以社区为服务重点D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7、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同翁博物馆,该馆创建于前三世纪,下设文学、数学、天文 医学四部,由皇室提供丰厚的待遇,吸引著名学者来此讲学。后被史家称之为:(亚历山大大学) 多选: 1、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包括:(ABCD) A行会性B自治性C国际性D宗教性 2、修辞学校,由智者派创办,教学内容方根是“三艺”,包括:(ABC) A文法B修辞C辩证法D经济法 3、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ABC) A二年制学院B本科院校C研究型大学D学术性大学 2-2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 1、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C京师同文馆) A江南水师学堂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C京师同文馆D广州同文馆 2、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二)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

教育学第九章(上)

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 第九章教学(上) 课时2 第一节教学原则 第二节教学过程 了解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任务、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阶段及其基本规律 教学的概念以及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运用 第一节 教学原则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 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是泛指那种经验的 传授和经验的获得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指的是学校教育中 培养人的基本途径,即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 据此,我们认为,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 织、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 定的个性和思想品德的活动。教不能脱离学,学不能没有 教,教学永远是教和学相互依存的统一活动。它的目的,在 于使学生得到合乎社会需要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卓有 成效地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 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建立学校的正 常秩序。因为,教学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培养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一门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智、德、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因而,教学成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只有以教学为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保证人才质量。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教育质量就必然下降。 二、教学的任务 教学任务是设计和进行教学活动的目标,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和尺度。只有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形成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才能发挥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的作用。明确教学任务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内容和方向问题,它是正确制定和深刻理解各科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这主要是教学的智育任务,也是首要任务;同时,又是其它各项任务的基础和核心。而在这一教学任务中知识是基础。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它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及其二者的概括和总结的知识,即哲学知识;包括人类积累的知识遗产和当今科学知识的最新成果;还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即所谓完全知识和不完全知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等等。知识浩如烟海,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因而,教学的任务只能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导生制 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作出过重大贡献。 它的组织形式是这样的:教师上课时先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教学,然后,由这些学生做“导生”,每个导生负责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一组学生。导生不但负责教学,而且还负责检查和考试,完全是教师的助手。有了导生的帮助,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因而能够教育更多的学生。 2.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又称“契约式教育”,全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Dalton laboratory plan)。由美国H.H.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因此得名。 这一制度的主要措施是:(1)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作业室按学科分设,室内陈列该科的参考书、图表及实验仪器等,供学生学习使用;(2)废除班级授课制,把各科教学内容制成分学期、分月、分周的作业大纲,规定每学期、每月、每周应完成的各项作业及其进度,由学生根据各科作业大纲自行学习,自行记载成绩表,教师在作业室担任指导者;(3)实行学分制,年级递升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自由度。 道尔顿制在弥补班级教学制度的不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程序教学、个别指导教育等曾发生过影响;但它偏重学习学科知识,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了班集体作用以及德育,在推行时往往形成了教学上的放任自流。此制在20世纪20年代后曾在一些国家试行,我国的上海、北京、南京、开封等地也进行过实验。从30年代后,采用此制者就日渐减少。 3.案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全国特级教师霍懋征曾执意教授一个要被送到工读学校的孩子何永山。在把何永山领进班里之前,她先统一全班的认识并“约法三章”:不轻视他,不提他

高等教育学(打印版)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判断题见复习资料三) 一、名次解释 1、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狭义的文化:则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 2、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4、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5、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 6、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种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7、学制教育:是教育在伴随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内部规律的要求不断加以调整、完善和规范而逐渐形成的。 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9、高等教育结构:是指与高等教育系统内各部分之间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0、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1、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12、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得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 学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教学过程中必须 遵守的基本要求。 13、大学教学原则: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 准则。 14、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18、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20、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 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简答: 1. 简述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 答:①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政权+财权+意识形态) ②决定了受高等教育权利(谁有机会接受教育及接受何 种教育) ③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 ④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2. 简述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7 答: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对 教育对象实施政治教育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从而使 受教育者理解特定社会的政治观念,树立社会所向往的 政治理想,并形成维护现行政治体制的政治行为。在高 等学校中,政治教育或者以直接开设有关政治课程形式 来进行,或者是以非直接的形式来进行。(个体政治化) ②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为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 巩固阶级的统治地位,各个社会总是利用高等教育来为 其培养代表本阶级意志、维护其阶级利益的统治人才。 (统治人才的再生产) ③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 系的核心。一方面政治上的民主化必然要在教育领域得 以体现;另一方面教育上的民主化进程势必又会进一步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平等在现代国家的政 策中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本身就包含了社 会政治民主的成分。(教育民主化:机会均等、民主参与)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 答: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供给保障、需求刺 激) 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科类结构— 产业结构,层次结构—技术结构,形式结构—消费、分 配结构,地区结构—经济区域结构) 4.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 答:①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高素质劳动力和专门 人才培养上;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②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专门人才的结构) ③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私人收益率)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 答:①通过传递与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 ②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 的功能。 6、简述现代大学(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0 答: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根本使命;②发展科技 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③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 延伸。 7、简述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 答: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培 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 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要围绕培养专门 人才这一使命展开。 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的内涵是发生变化的。不同历 史时期,不同国家,高校培养的专门人才目标、规划到 内容、质量都不相同。当代高校承担为社会各个行业培 养多种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重任。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需要一批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造就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努力。 8、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P171 答:①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 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 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法杖,社会的进步,依靠 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②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和科研 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 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 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 文明的发展。 9、教师的培养和提高时如何进行的?P174 ①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a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b加强对青年教师 的传帮带;c建立激励机制,以奖励或晋升 ②选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要有激励机 制)。 10、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 P192 答: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问题作了考 察,但这种考察是基于一种静态、共性的分析。 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入学考试制度、入学目的、学习 态度、学习时间分配、对教学的要求。 ②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居住条件、消费水平、经济来源、 大学生资助状况。(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 生比重很大,学费和生活费难解决。) ③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文化建设) 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内应配置相应的心理健 康咨询师,为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11、如何理解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3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不同于其他教师的特点。 ①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 定的兴趣。 ②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 感。 ③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12、简述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 答:①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②心理 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 13、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 答: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 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 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 接纳。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 影响学生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不断提高 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树立“为人师表”的表 率。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 不同观点 14、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 ①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②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自学和科研能力) ③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 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15、简述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与作用P222 ①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②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 途径。 ③高等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 基本条件。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教育学·小学)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级与班主任的含义 1.班级。班级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教育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学生班级的组成和班集体的形成是教育者组织和教育的结果,它一经组成便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2.班主任。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级组织和管理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既是班级管理工作的承受者,又是联络各教育渠道的纽带和桥梁。班主任是贯彻学校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描述) 1.深刻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担负着一个班学生的全面教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2.具体贯彻和落实学校教育计划。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和落实者,是学校领导的得力助手,是办好学校的骨干力量。 3.促进各种教育力量整合。班主任的作用就是促进各科任教师互相配合,在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教育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增强实施教育的整体效应。 (三)班主任工作的任务(描述)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涵盖了对班级的全面管理和对全体学生的全面负责,具体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各项任务有所不同侧重,又有机统一,要求各项任务并重,综合管理。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经 常性的工作。 2.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努力提高学习质量,是班主任 的中心任务和经常性的工作。班主任要坚持围绕教学工作,开展教育活动,帮助 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实际问题。 3.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 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另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方式、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的教育,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阐述)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工作内容的广泛性和工作方法的多样性。班主任在工作中要遵循教育规律,从实际出发,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成效。 (一)研究学生,引导学生发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采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背景资料、健康状况、学业情况、社会性、家庭背景。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1)资料分析法(班主任阅读、分析和研究记载着学生有关情况的书面材料,搜集学生的信息和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方法); (2)观察法(直接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pdf版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 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1. 在四科当中文科是基础科,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数、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 2. 高等教育的概念可界定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本质联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包括四个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关系是,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级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存在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外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二高等教育通过内部的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技术成果的发明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 2.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三)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1. 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2.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的功能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要素构成科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途径,正是借助于教育,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文化与教育的这种联系一方面放映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又通过其特定的文化功能阀作用与社会。 (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2.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维斯康星思想明确的得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生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在高校的基本职能。2)发展科学是现在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现在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 3.实施的途径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教育学 第九章 教学(下)

第九章教学(下) 一、单项选择题((有时每题2 分,共40 分;大部分年份每小题1 分,共20 分) 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D )。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D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3.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 )。 A.信号图式法 B.探究—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备课 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 D.成绩考评 7.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只重视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真诚。这是( A )教学方法的做法。 A.非指导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8.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A )。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9.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使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这是(C )教学方法的做法。 A.发现法 B.探究—研讨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10.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突出作用在于( D )。 A.简明扼要地表现知识 B.直观性很强 C.提高了教学效率 D.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B )。 A.研究—探讨法 B.发现学习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小学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育学同步练习题: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班主任的作用的是()。 A.组织者 B.领导者 C.指导者 D.教育者 2.小学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学生 B.班会活动 C.建立学生档案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班主任工作总结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 4.班主任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就是设计并展开()。 A.小组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班级教育活动 D.课外活动 5.学生操行评定的主要负责人是()。 A.科任教师 B.班主任 C.级任导师 D.班委会 6.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A.班主任 B.兴趣小组 C.少先队 D.班集体

二、多项选择题 1.班会的特点主要有()。 A.集体性 B.开放性 C.针对性 D.时效性 E.自主性 2.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 A.演讲比赛 B.诗歌朗诵会 C.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 D.主题讨论会 E.主题报告会及汇报会 3.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E.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三、填空题 1.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可采取观察法、_________、_________及调查访问等方法。 2.班会的类型主要有常规班会、生活会和_________。 3.主题班会的组织一般包括_________、精心准备、具体实施和_________等几个阶段。 4.班主任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_________、_________和保管。 5.操行评定一般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四个步骤。 6.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做出的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包括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____。 四、简答题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简述先进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要求。 3.何谓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4.班主任的学期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1.何谓操行评定?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操行评定? 2.作为班主任,如何培养和形成班集体? 六、案例分析题 1.下列是某小学一个班的主题班会设计,请运用班主任工作的理论和方宏,对这一设计进行评价并阐述组织好主题班会的要求。 又到了3月5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我们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可我认为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行动来表示一下就完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献给

(完整版)教育学电子版整理版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不凌节而施 ◆长善而救其失 ◆禁于未发 ◆教学相长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制度,规定了不同阶级的人的不 同的教育内容。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 育思想。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世界 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早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反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主张新的“三中 心”(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赫尔巴特明确地提出“教育性的教学”原则。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 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 任何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 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31)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外部分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或学习兴趣分组 第二章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化的“物化” 3.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2.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1)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奠定群众基础 2)教育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人才基础 3.教育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态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从历年考试来看,本章所占比重较小,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等,考生在复习时需注意识记。 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 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一)班主任的历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级来进行的。为了使班级的工作由专人负责,学校一般都委派一名教师全面负责这个班级的各项工作,这就是班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班主任做了如下的定义:“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 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之后,经过许多教育家的努力,班级授课制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18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的提出,标志着班级授课制的成熟。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即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的正式创立。该馆分设了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首次采用了班级授课这一形式,开创了我国班级教学的先河。

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设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负责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制度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科目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称级任教师。 1932年民国时期,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起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相当于班主任)。此后,30年代的老解放区,在共产党办的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和抗日军政大学等,每个班级中率先设有班主任。全国解放后,我国继承老解放区传统,吸取苏联的教育经验,在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 (二)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级是学校领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当学校把几十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的年龄相当、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的时候,还不能说这样的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它需要有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培养而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 每个人都属于一个群体,几十个学生分在一个班里就形成了一个学生群体。通过班主任的努力,全班学生逐步从松散群体发展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对全班学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