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 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第一章晶体学基础

空间点阵晶体中原子或原子集团排列的周期性规律,可以用一些在空间有规律分布的几何点来表示,这样的几何点集合就构成空间点阵。

(每个几何点叫结点;每个结点周围的环境相同,则都是等同点。)

晶格在三维空间内表示原子或原子集团的排列规律的结点所构成的阵列,设想用直线将各结点连接起来,就形成空间网络,称为晶格。

晶胞空间点阵可以看成是由最小的单元——平行六面体沿三维方向重复堆积而成,这样的平行六面体就叫晶胞。

晶系按照晶胞的大小和形状的特点(点阵的对称性)对晶体进行的分类。

晶格常数(点阵常数)决定晶胞形状和大小的6个参数。

布拉维点阵结点都是等同点的点阵就叫布拉维点阵。

晶面穿过晶体的原子面称为晶面。

晶向连接晶体中任意原子列的直线方向称为晶向。

晶面(间)距两个相同晶面间的垂直距离。

晶面族在高度对称的晶体中,特别是在立方晶体中,往往存在一些位向不同、但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晶面,这些晶体学上等价的晶面就构成一个晶面族。

晶向族……晶体学上等价的晶向构成晶向族。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一个原子周围的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堆垛密度/紧密系数/致密度晶胞中各原子的体积之和与晶胞的体积之比。

晶体是具有点阵结构的,由长程有序排列的原子、离子、分子或配位离子等组成的固体。

非晶体是无点阵结构的和长程有序排列的结构基元组成的固体。

晶体结构指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排列情况。

*同素异构体化合物有相同的分子式,但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的现象。

原子半径包括共价半径:两原子之间以共价键键合时,两核间距离的一半,实际上核间距离是共价键的键长。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范德瓦尔斯半径:靠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的相邻不同分子中的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晶体原子数某一晶体结构的一个晶胞中所含有的原子个数。

第二章固体材料的结构

结合键指由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的方式和结合力的大小。

离子键当一正电性元素和一负电性元素相接触时,由于电子一得一失,使它们各自变成正离子和负离子,二者靠静电作用相互结合起来的化学键。

共价键由俩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自由电子与原子核之间静电作用而产生的键合力。

分子键又称范德华力,由瞬间偶极矩和诱导偶极矩产生的分子间引力所构成的物理键。

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

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相/合金相具有相同或连续变化的成分、结构和性能的部分(或区域)。

固溶体是以某一组元为溶剂,在其晶体点阵中溶入其他组元原子(溶剂原子)所形成的均匀混合的固态溶体,它保持溶剂的晶体结构类型。

固溶度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含量(即极限溶解度)称为固溶度。

置换式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占据溶剂点阵的阵点,或者说溶质原子置换了溶剂点阵的部分溶剂原子,这种固溶体就称为置换固溶体。

间隙式固溶体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形成固溶体时,溶质原子分布于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间隙固溶体。

端部固溶体在相图中的位置位于端部,成分范围包括纯组元的固溶体。

中间固溶体在相图中的位置位于中间,任一组元的浓度均大于0,小于100%的固溶体。

中间相合金中组元之间形成的、与纯组元结构不同的相。在相图的中间区域。

有限固溶体溶质在固溶体中的溶解度有一定限度,称为有限固溶体。

无限固溶体由两个(或多个)晶体结构相同的组元形成的,任一组元的成分范围均为0~100%的固溶体,又称连续固溶体。

有序固溶体当一种组元溶解在另一组元中时,各组元原子分别占据各自的布拉维点阵,形成一种各组元原子有序排列的固溶体,溶质在晶格完全有序排列。

无序固溶体各组元原子的分布是随机的固溶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组元按一定比例构成一个新的点阵结构的物质。

离子化合物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硅酸盐具有硅酸根的盐,是一种丰产、廉价的陶瓷材料。

金属间化合物金属与金属、金属与准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结合键主要是离子键,或含有一定比例的共价键;有确定的成分,可以用准确地分子式表示;具有典型的非金属性质。)

*拓扑密堆相由两种大小不同的金属原子所构成的一类中间相,其中大小原子通过适当的配合构成空间利用率和配位数都很高的复杂结构。由于这类结构具有拓扑特征,故称这些相为拓扑密堆相。

第三章晶体的范性形变

弹性变形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外力较小时变形是弹性的,卸载后变形也随之消失,这种可恢复的变形就称为弹性形变。

塑性变形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外加应力超过一定值时,卸载后变形也不能完全消失,这种不可恢复的变形就称为塑性变形。

延伸率试件受拉力拉断后,总伸长的长度与原始长度之比。

断面收缩率试样受拉力拉断后,断口处断面收缩与原面积之比。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相对移动的一种运动状态。

孪生晶体受力后,以产生孪晶的方式进行的切变过程叫孪生。

孪晶指两个晶体或一个晶体的两部分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这两个晶体就称为孪晶,此公共平面就称为孪晶面。

滑移带在金相显微镜下看到的滑移痕迹往往是由许多相距为10nm左右的滑移线形成的滑移带。

滑移线滑移会使晶体在表面形成台阶,产生线纹,称为滑移线。

滑移系晶体中一个滑移面及该面上一个滑移方向的组合称一个滑移系。

临界分切应力晶体开始滑移所需的最小分切应力就称为临界分切应力。

几何硬化如果晶体滑移面原来是处于其法线与外力轴夹角接近45o的位向,经滑移和转动后,就会转到此夹角越来越远离45o的位向,从而使滑移变得越来越困难的现象,称为几何硬化。

几何软化晶体经滑移和转动后,一些原来角度远离45o的晶面将转到接近45o,使滑移变得容易进行,这种由晶体位向变化引起的现象称为几何软化。

应变(加工)硬化/加工强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单滑移当外力在一个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达到了临界分切应力时,产生滑移的现象。

双滑移当外力在两个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相等并同时达到了临界分切应力时,产生同时滑移的现象。

多滑移当外力在多个滑移系上的分切应力相等并同时达到了临界分切应力时,产生同时滑移的现象。

交滑移当某一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有可能从原滑移面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去继续滑移,这一过程称为交滑移。

纤维组织冷加工将晶粒拉长,使材料中的不溶杂质、第二相和各种气孔、缩松等缺陷发生变形,由于晶粒、杂质、第二相、缺陷等都沿着金属的主变形方向被拉长成纤维状,故称为纤维组织。

择优取向/织构金属冷变形时不同位向的晶粒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在进行滑移的同时其滑移系还发生转动。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各晶粒的取向基本一致,这样一种位向分布就称为择优取向或简称织构。

*形变织构多晶体金属形变后具有择优取向的晶体结构称为形变织构。

多晶体/多晶材料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即晶粒组成的晶体。

晶粒在多晶体的晶格位向一致,位向差很小的小晶块,称为晶粒。

晶界晶界是成分结构相同的同种晶粒间的界面。

晶粒度指晶粒的大小,可以用单位体积材料中的晶粒数或单位截面面积内的晶粒数来度量。

内应力宏观内应力、微观内应力、点阵畸变。

*点阵畸变在局部范围内,原子偏离其正常的点阵平衡位置造成点阵畸变。在金属材料中点阵畸变会使得晶体能量升高阻碍位错的运动产生材料的强化韧性降低。

第四章晶体中的缺陷

*晶体缺陷原子排列周期性受到破坏的区域。

点缺陷缺陷区的尺寸在任何方向上都远小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因而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缺陷就称为点缺陷。

线缺陷缺陷区的尺寸在某一方向上可以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相比拟,而在其他方向上的尺寸相对于晶体或晶粒线度可以忽略不计,这种缺陷就称为线缺陷。

面缺陷缺陷区的尺寸在共面的各方向上可以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相比拟,这种缺陷就称为面缺陷。

体缺陷缺陷区的尺寸在任意方向上都可以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相比拟,这种缺陷就称为体缺陷。

空位晶体中的空位也称为肖特基缺陷,这是一种热缺陷,是晶体中的原子或离子由于热运动离开了原来的晶格位置后而留下的空位,称为肖特基空位。

间隙原子间隙原子指某个晶格间隙中挤进的原子。

弗兰克尔缺陷离开平衡位置的原子挤入点阵中的间隙位置,而在晶体中同时形成相等数目的空位和间隙原子,则所形成的缺陷称为弗兰克尔缺陷。

位错是晶体内的一种线缺陷。其特点是沿一条直线方向原子有规律地发生错排,这种缺陷用一直线方向和一个柏氏矢量共同描述。

刃型位错在金属晶体中由于某种原因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出现一个多余的半原子面,这个多余的半原子面又如切入晶体的刀片,刀片的刃口线即为位错线,这种线缺陷称为刃型位错。

螺型位错一个晶体的某一部分相对于其余部分发生滑移,原子平面沿着一根轴线盘旋上升,每绕轴线一周,原子面上升一个晶面间距,在中央轴线处即为螺型位错。

混合型位错当位错线既不平行、又不垂直于滑移方向时,可以将位错看成是由螺型位错和刃型位错混合而成的,故称为混合位错。

柏氏矢量柏氏矢量是描述位错特征的一个重要矢量,它集中反映了位错区域内畸变总量的大小和方向,也是位错扫过后晶体相对滑动的量。

攀移刃型位错的位错线可沿着垂直于滑移面的方向移动,刃型位错的这种运动称为攀移。

位错密度单位体积的晶体中所含的位错线的总长度。

线张力位错线增加单位长度时引起的弹性能增加。

柯氏气团点缺陷力图分布在刃型位错的下方(即不含附加半原子面的一方),择优分布在刃型位错张应力区并紧靠位错线的点缺陷便形成所谓的柯氏气团。

应变时效第一次拉伸后,再立即进行第二次拉伸,拉伸曲线上不出现屈服阶段。但第一次拉伸后的低碳钢试样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进行第二次拉伸,则拉伸曲线上又会出现屈服阶段。不过,再次屈服的强度要高于初次屈服的强度。这个试验现象就称为应变时效。

派-纳力使位错开始滑移所需的剪应力,即所谓位错的起动力。它也是晶体点阵对位错运动的阻力。

Frank-Read位错源位错增值的一种形式。

位错的塞积位错塞积是指晶体塑性变形时往往在一滑移面上许多位错被迫堆积在某种障碍物前,形成位错群的堆聚。这些位错来自同一位错源,因此具相同的柏氏矢量。

位错的交割位错彼此交叉通过的过程叫做位错的交割。

弯折/扭折位于同一滑移面上的位错台阶。

割阶位于不同滑移面上的位错台阶。

扩展位错一个单位位错分解为两个不全位错,中间夹住一片层错的组态叫扩展位错。

位错反应由几个位错合成为一个新位错或由一个位错分解为几个新位错的过程

大角度晶界多晶材料中各晶粒之间的晶界称为大角度晶界,即相邻晶粒的位向差大于10°的晶界。

小角度晶界相邻亚晶粒之间的位向差小于10°,这种亚晶粒间的晶界称为小角度晶界,一般小于2°,可分为倾斜晶界、扭转晶界、重合晶界等。

固溶强化随溶质含量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固溶在点阵间隙或结点上的合金元素原子由于其尺寸不同于基体原子,故产生一定的应力场,阻碍位错的运动,造成固溶强化。

沉淀强化合金通过相变过程得到的合金元素与基体元素的化合物(沉淀相)会引起合金强化,称为沉淀强化,沉淀相与基体原子间有化学的交互作用。

弥散强化合金通过相变过程得到的合金元素与机械混掺于基体材料中的硬质颗粒会引起合金强化,称为弥散强化,弥散相与基体原子间没有化学的交互作用。

细晶强化晶粒愈细小,晶界总长度愈长,对位错滑移的阻碍愈大,材料的屈服强度愈高。晶粒细化导致晶界的增加,位错的滑移受阻,因此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有序强化在有序固溶体中,要使金属发生塑性变形就需使超位错的两个分位错同时运动(以保持反相畴边界的平衡宽度),因而需要更大的外应力,这就是有序强化。

不全位错柏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称为不全位错。

第五章材料热力学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但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体现)。内能的改变方式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ΔU = W + Q。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不可能自发的、不付代价的从低温物体传至高温物体。第六章相图

相图表示物质的状态、温度、成分之间的关系的综合图形。

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组织组织是指用肉眼可直接观察的,或用放大镜、显微镜能观察分辨的材料内部微观形貌图像。

相平衡在某一温度下,系统中各个相经过很长时间也不互相转变,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称为相平衡。各组元在各相中的化学势相同。

相区相图中代表不同相的状态的区域。

相界由结构不同或结构相同而点阵参数不同的两晶体相交接而形成的界面。

相变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称为相变。若转变前后均为固相,则称为固态相变。

平衡分配系数合金冷却到某一温度时,固相的质量分数与液相质量分数的比。

相律相律给出了平衡状态下体系中存在的相数与组元数及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f=C+P-2,f为体系的自由度数,C为体系的组元数,P为相数。

自由度在不改变系统平衡相数的条件下,可以独自改变、影响合金状态的

因素数目。

枝晶偏析固溶体在非平衡冷却条件下,匀晶转变后新得的固溶体晶粒内部的成分是不均匀的,先结晶的内核含较多的高熔点的组元原子,后结晶的外缘含较多的低熔点的组元原子,而通常固溶体晶体以树枝晶方式长大,这样,枝干含高熔点组元较多,枝间含低熔点组元原子多,造成同一晶粒内部成分的不均匀现象。

扩散退火生产上常将铸件加热到固相线以下100-200℃长时间保温,以使原子充分扩散、成分均匀,消除枝晶偏析,这种热处理工艺称做扩散退火。

匀晶转变二元合金中由一个液相结晶出单相固溶体的过程称为匀晶转变。

共晶转变二元合金在恒定温度下,由一个液相同时转变为两种固相的转变。

共析转变二元合金在恒定温度下,由一个固相同时转变为两种固相的转变。

不平衡共晶在不平衡凝固时,在共晶温度以下仍有少量液体残留,最后这些液相转变为共晶体的过程称为不平衡共晶。

离异共晶有共晶反应的合金中,如果成分离共晶点较远,由于初晶相数量较多,共晶相数量很少,共晶中与初晶相同的那一相会依附初晶长大,另外一个相单独分布于晶界处,使得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为离异共晶。

伪共晶在不平衡的结晶条件下,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合金全部转变成共晶组织,这种非共晶成分的共晶组织称为伪共晶。

包晶转变在一定温度下,由一种液相与一种固相相互作用,生成另一种固相的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在周期表中,大约有40多种元素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晶体结构。当外界条件(温度、压力)改变时,元素的晶体结构可以发生转变,把晶体的这种性质称为多晶型性,即同素异构转变。

铁素体碳在α-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叫铁素体。

奥氏体碳在γ-Fe中所形成的间隙固溶体叫奥氏体。

C,称为渗碳体。

渗碳体铁与碳可以形成间隙化合物Fe

3

珠光体铁碳合金共析转变产物,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的层片状混合物。

莱氏体铁碳相图共晶转变的产物,是共晶奥氏体和共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重心法则处于三相平衡的合金,其成分点必位于共轭三角形的重心位置。

*液相线液相线一般是指钢水在固态与液态的交叉点的温度。

*固相线合金冷却时,会在某一个温度开始形成固体晶体,再继续冷却,就会在一个更低的温度完全变成固体。随着合金成分的变化,这两个温度点也会变化,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合金成分变化的两条曲线。上面一条曲线为液相线,下面为固相线。

第七章界面*

亚晶界相邻亚晶粒间的界面称为亚晶界。

晶界偏聚由于晶内与晶界上的畸变能差别或由于空位的存在使得溶质原子或杂质原子在晶界上的富集现象。

晶界能不论是小角度晶界或大角度晶界,这里的原子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平衡位置,所以相对于晶体内部,晶界处于较高的能量状态,高出的那部分能量称为晶界能,或称晶界自由能。

共格相界/共格界面如果两相界面上的所有原子均成一一对应的完全匹配关系,即界面上的原子同时处于两相晶格的结点上,为相邻两晶体所共有,这种相界就称为共格相界。

非共格晶界/半共格界面当两相在相界处的原子排列相差很大时,即错配度δ很大时形成非共格晶界。同大角度晶界相似,可看成由原子不规则排列的很薄的过渡层构成。

表面能表面原子处于不均匀的力场之中,所以其能量大大升高,高出的能量称为表面自由能,或表面能。

界面能界面上的原子处在断键状态,具有超额能量。平均在界面单位面积上的超额能量叫界面能。

第八章固体中的扩散

*扩散微粒子(包括原子和分子)在气相、液相、固相或三者之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迁移,直到混合均匀的物理运动现象。

互扩散有浓度差的空间扩散称为互扩散。

自扩散没有浓度差的扩散称为自扩散。

下坡扩散/顺扩散溶质原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处的扩散过程为下坡扩散。

上坡扩散/逆扩散溶质原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处扩散的过程称为上坡扩散。表明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而非浓度梯度。

体扩散溶质原子在晶粒内部进行的扩散称为体扩散。

表面扩散溶质原子在表面进行的扩散称为表面扩散。//(别的版本)是指原子、离子、分子以及原子团在固体表面沿表面方向的运动。当固体表面存在化学势梯度场,扩散物质的浓度变化或样品表面的形貌变化时,就会发生表面扩散。

晶界扩散溶质原子沿晶界进行的扩散称为晶界扩散。

短路扩散在多晶体中,扩散除在晶粒的点阵内部进行(体扩散)外,还会沿着表面、界面、位错等缺陷部位进行,称后三种扩散为短路扩散。温度较低时,晶粒越细扩散系数越大,短路扩散起主要作用。(扩散速率大于晶内扩散)稳态扩散在稳态扩散过程中,扩散组元浓度只随距离变化,而不随时间变化。

非稳态扩散扩散组元的浓度不仅随距离x变化,也随时间变化的扩散称为非稳态扩散。

间隙扩散这是原子扩散的一种机制,对于间隙原子来说,由于其尺寸较小,处于晶格间隙中,在扩散时,间隙原子从一个间隙位置跳到相邻的另一个间隙位置,形成原子的移动。

反应扩散/多相扩散/相变扩散伴随有化学反应而形成新相的扩散称为反应扩散。

菲克第一定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积的扩散物质与该界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菲克第二定律在扩散过程中,某点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与浓度分布曲线在该点处的二阶导数成正比。

扩散系数表示气体(或固体)扩散程度的物理量。扩散系数是指当浓度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气体量。

柯肯达尔效应反映了置换原子的扩散机制,两个纯组元构成扩散偶,在扩散的过程中,界面将向扩散速率快的组元一侧移动。

*互扩散系数在互扩散中,用来代替两种原子的方向相反的扩散系数D

1、D

2

.

*扩散激活能克服能垒需要有额外能量才能实现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到另一个平衡位置的基本跃迁,这部分能量称为扩散激活能。

*扩散驱动力扩散的驱动力是化学位梯度,所以可以发生上坡扩散。

【补充】扩散的影响因素:扩散系数D

越大、扩散激活能Q越低、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扩散。激活能Q影响因素:扩散机制(间隙&空位机制);晶体结构;原子结合力(结合力强,Q越大);合金成分。

第九章凝固与结晶

能量起伏指体系中每个微小体积所实际具有的能量,会偏离体系平均能量水平而瞬时涨落的现象。

结构起伏/结构涨落/相起伏液态金属中存在许多类似晶体结构的、时大时小、时涨时消的原子有序集团的现象。

*近程有序在液体中的微小范围内存在着紧密接触规则排列的原子集团,称为短程有序。

*长程有序在液体中的大范围内原子是无序分布的,而在晶体中的大范围内原子却是呈有序排列的称为长程有序。

//结晶过程实质是由不稳定的近程有序的液体结构转变为稳定的远程有序的晶体结构。

晶核晶体的生长中心。

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称为过冷度。

均匀形核金属凝固时的形核是在金属液体中依靠自身的结构均匀自发地形成核心,称为均匀形核。

不均匀形核金属凝固时的形核是依靠外来夹杂所提供的异相界面非自发不均匀地形核,称为不均匀形核。

晶胚原子集团半径小于临界晶核半径时,半径增大则系统吉布斯自由能增加,故不能在液相中稳定存在,它被溶解而消失的几率大于它继续长大的几率,这种原子集团称为晶胚。

临界晶核/晶核临界尺寸/临界晶核半径当晶胚的长大趋势等于消失趋势时,该晶胚的半径称为临界晶核半径。

形核功生核时所需克服的能垒。//形成临界晶核所需的能量,即临界晶核形成功。

形核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生成固相核心的数目。

润湿角/接触角非均匀形核时,固相晶核表面与基底之间的夹角。

正温度梯度是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状况。(过冷度随至界面距离增加而减小)。

负温度梯度是指液相中的温度随至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加而降低的温度分布状况。(过冷度随至界面距离增加而增加)。

树枝状晶物质以树枝状生长,凝固金属将树枝空隙填满,使每个树枝成长为一个晶粒。

粗糙界面界面在微观范围是粗糙的,高低不平,界面由几个原子厚的过渡

层组成,这种微观上粗糙的界面在宏观上是平直的。(金属型界面)光滑界面/平整型界面界面在微观范围保持晶体学光滑表面的特性,界面为一个原子厚的过渡层,界面上各处晶体学表面取向不同,因此宏观上看界面是曲折、锯齿形小平面。

当合金冷却到某一温度时,固相的质量分数与液相质量分平衡分配系数K

数的比值。

成分过冷由于在不平衡凝固时,液相中溶质分布不均匀,在正温度梯度下,也会引起过冷,这种由于成分不均匀引起的过冷叫成分过冷。

(成分)偏析合金中各组成元素在结晶时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

微观偏析指微小范围(约一个晶粒范围)内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可分为枝晶偏析、胞状偏析和晶界偏析。】

宏观偏析指凝固断面上宏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可分为正偏析、反偏析和比重偏析】

晶内偏析即枝晶偏析。是在一个晶粒内出现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晶界偏析在合金凝固过程中,溶质元素和非金属夹杂物常富集在晶界,使晶界与晶内的化学成分出现异样,这种成分不均匀现象叫晶界偏析。

正偏析/正常偏析在凝固过程中,符合溶质再分配规律,即K>1时,先凝固的表层溶质含量低于中心部分的成分不均匀现象。

反偏析/逆偏析/反常偏析与正常偏析相反的情况,即K<1时,先凝固的表面或底部含的溶质元素较多,而晚凝固的中心部位或上部含溶质较少的现象。

*重力偏析是由于重力作用而出现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

比重偏析由组成相与剩余溶液之间比重的差别所引起的一种宏观偏析。

胞状偏析对于K<1的合金,在凹陷的胞界处将富集着溶质。这种胞内和胞界处成份不均匀的现象称为胞状偏析。

第十章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冷变形后的金属或合金在较低温度加热后,发生结构、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多边形化是指经过冷塑性形变的金属或者合金在回复时形成小角度亚晶界和较完整的亚晶粒的过程。

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二次再结晶再结晶结束后正常长大被抑制而发生少数晶粒异常长大的现象。

临界变形度给定温度下金属发生再结晶所需的最小预先冷变形量。

再结晶温度形变金属在一定时间(一般1h)内刚好完成再结晶的最低温度。

*再结晶退火所谓再结晶退火工艺,一般是指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至室温的过程。

热加工在金属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变形。

冷加工低于再结晶温度进行的加工、变形。

动态回复在热变形过程中,与形变硬化同时发生的回复过程。

动态再结晶在热变形过程中,与形变硬化同时发生的再结晶过程。

*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变形,材料可得到特别大的均匀塑形变形,而

不发生缩颈,延伸率可达500%~2000%,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超塑性。

第十一章固态相变

惯习面/惯析面固态相变时,新相往往在母相的一定晶面开始形成,这个晶面称为惯习面。

调幅分解新相的形成不经形核长大,而是通过自发的成分涨落,浓度的振幅不断增加,固溶体最终自发地分解成结构相同而成分不同的两相固溶体的过程。

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便会发生分解反应,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叫做过饱和固溶体分解,也叫时效。

时效强化沉淀相在高温下固溶到基体中去,然后随温度下降,沉淀相从基体中析出并与母相保持共格关系,从而使材料强度硬度升高。

铝合金时效经淬火后的铝合金强度、硬度随时间延长而发生显著提高的现象称为时效,也称铝合金的时效。

过时效铝合金经固溶处理后,在加热保温过程中将先后析出GP区,θ”,θ’,和θ。在开始保温阶段,随保温时间延长,硬度强度上升,当保温时间过长,将析出θ’,这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将下降,这种现象称为过时效。

马氏体钢和铁从高温奥氏体状态急冷下来,得到一种碳原子在α-Fe中过饱和的固溶体。

*索氏体中温段珠光体转变产物,由片状铁素体渗碳体组成,层片间距较小,片层较薄。

*贝氏体钢在奥氏体化后被过冷到珠光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区间以上这一中温度区间转变而成的由铁素体及其内分布着弥散的碳化物所形成的亚稳组织,即贝氏体转变的产物。有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B)。

珠光体相变铁碳合金奥氏体在冷却转变中,在共析温度以下同时转变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共析组织的转变。

贝氏体相变铁碳合金奥氏体在冷却转变中,在珠光体转变温度以下,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上范围内(550℃-230℃)的转变称为贝氏体转变。

马氏体相变钢加热至奥氏体化后快速淬火所形成的高硬度的针片状组织的相变过程。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当马氏体相变的形状变化是通过弹性变形来协调时,称为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一级相变相变前后新旧两相的自由能相等,但其一阶偏导数不等的相变。

二级相变从相变热力学上讲,相变前后两相的自由能相等,自由能的一阶偏导数相等,但二阶偏导数不等的相变称之为二级相变。

*热处理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获得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

3或AC

M

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

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是提高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改善切削加工性,细化晶粒,消除组织缺陷,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

3

以上20-40℃,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是降低金属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以利切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减少残余应力,

提高组织和成分的均匀化,或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

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使钢件获得所需的马氏体组织,提高工件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为后道热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等。】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

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

1

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主要是消除钢件在淬火时所产生的应力,使钢件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外,并具有所需要的塑性和韧性等。】

点以上,使之完全奥氏体化,然后缓慢完全退火将刚材或钢件加热到AC

3

冷却,获得接近于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完全退火。

等温淬火工件淬火加热后,若长时间保持在下贝氏体转变区的温度,使之完成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获得下贝氏体组织,这种淬火称等温淬火。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抵抗软化)的能力。

回火脆性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随回火温度的提高,其塑性、韧性提高,但在特定的回火温度范围内,反而形成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回火脆性。对于钢铁材料存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回火脆性。它们的温度范围、影响因素和特征不同。

第一类回火脆性/不可逆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250-400℃之间回火时出现的脆化现象。已经发生的脆化不能用重新加热的方法消除,应予以避免。

第二类回火脆性/可逆回火脆性淬火钢在500-550℃之间回火,或在600℃以上温度回火后,以缓慢地冷却速度通过500-550℃区间时发生脆化现象。如果重新加热到600℃以上后快速冷却,可以恢复韧性,因此称为可逆回火脆性。

淬透性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主要与临界冷速有关,大小用淬透层深度表示。

淬硬性指钢淬火后能达到的最高硬度,主要与钢的含碳量有关。

调质处理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称作调质处理,简称调质。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特意加入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大量可以成为非自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的晶核数目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方法即为变质处理。

形态记忆效应将某些金属材料进行变形后加热至某一特定温度以上,变形金属材料形状恢复到变形前的形状,此现象称形状记忆效应。

语言学名词解释整理

Morphology 形态学,研究词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规则 如colorful,由color和-ful两部分构成,由此概括出一条规则:名词词尾加上-ful可构成形容词 Morpheme, 语素,不能再简化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如boys,由boy和-s构成 Morph 语素的具体形态 Allomorph 语素变体 英文单词illogical,imbalance,irregular和inactive有着共同的语素in-。换句话说,im-,ir-是语素in-的变体。 Free morphemes 能单独出现,独立构词的语素称为自由语素。如work,boy Bound morphemes 不能独立出现,必须附着在其他语素后才能构词的语素。如distempered中,dis-和-ed是黏着语素,temper是自由语素 Bound roots 不能独立出现,只能被词缀附着后出现 如refer中的-fer,consist中的-sist Content morphemes 包含语义内容的语素(包含简单词和能改变词根意义的词缀),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如work Function morphemes 通过联系一个句子中的其他词提供语法功能的语素 如介词、连词、冠词 at,for,a,but Inflectional 曲折,生成同一语素的不同形式 -s,-‘s,-ing,-en,-er,-est,-s Derivational 派生,生成新词,通常可以改变词汇意义 Cat,caty Compounding合成 如Girlfriend Reduplication 重复 Abbreviation or shortening 简写 Blending 混合 Motor+hotel=motel Breakfast+lunch=brunch Alternation Man men Suppletion不规则 Go went Syntax句法

周三多版管理学必背名词解释考研复习期末复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管理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中一种特殊职能;管理也是生产力。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管理从来就是为了统治阶级、生产资料所有者服务的;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应; 5.管理者的角色: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人)、信息角色(发言人、监督者、传播者)、决策角色(企业家、风险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人) 6.管理者的技能: 人际技能:成功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宏观的治国学和微观的治生学。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对策、节俭、法治。 8.泰罗制的三个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最高工作效率; ②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③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对管理人员和工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来一个彻底的变 革。 9.泰罗制的五项制度: ①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的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②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③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拔、培训和提高; ④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⑤将管理和劳动分离,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10.泰罗制的四点评价: ①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这是管理理论的创新,为 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②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由于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④把人看做纯粹的“经济人”,而忽视了工人之间的交往以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化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高攀郭理* 郑鸿英 摘要: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综合传统的ITS系统优势,同时又结合Web的特点,系统具有智能性,能够智能地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模型,探讨了智能教学系统的知识库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及个性化教学的实现,最后给出系统实现的具体思路和解决方案。 1 引言 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ITS)作为人工智能学科的重要研究应用领域,是21世纪人类社会数字化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其研究涉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由计算机系统负担起人类教育的主要责任,即使计算机系统具有智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类教师实现最佳教学。由于ITS涉及到多门学科,所用到的相关学科的技术即使在本学科也不够成熟以及人类对其自身的学习过程还认识不够,所以对ITS 的研究仍存在相当大的难度,存在知识的表示、对学生的评估、对学生错误的诊断、教学规划、人机自然语言对话处理等技术难题。 2 基于Web的ITS的系统模型 2.1 传统的ITS模型 传统上,智能教学系统由四大部分组成:专家知识库(有关领域的知识描述)、学生模型(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师模型(知识的传授方法)和人机交互界面。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人机交互界面部分是在智能教学系统和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通信交流方式,有时也被看成是教学方法的补充而作为教师模型的一部分。 传统的智能教学系统多数是单机或单独运行的(stand.alone),系统费用昂贵,维护代价高,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随着Web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基于Web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Web 上构建智能教学系统,这种方式利用网络实现了分布式教学,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用户的并发访问,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又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 图1传统的ITS模型 2.2 基于Web的ITS系统模型 基于Web的ITS的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其中,知识点库存放课程知识点,知识点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和难度级别、重点度级别等;教学课件库存放各种形式的课件;教学方法库存放各种教学模板。学生学习能力是教师实施因材施教的依据,模型突出了其重要性。模型综合了传统ITS系统的优势,同时又结合了Web 的特点,客户端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人机交互界面简洁明了。系统具有智能性,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交流工具进行有效的交互和即时的通信反馈,能够智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良好的导航结构,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过滤等等,实践证明,基于Web的ITS是ITS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序论部分 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从方法上分为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从研究对象上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19C 初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标志着语言学的诞生。 历史语言学:用历史的方法来考察语言的历史演变、研究它的变化规律的语言学。 比较语言学: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相异之处或共同规律的语言学。表层结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相对,表层结构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即通过语音形式所表达出来的那种结构,表层结构是由深层结构转换而显现的;深层结构是赋予句子以一定的语义解释的那种结构。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的依存性(强制性):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任意的,但一经社会约定俗成后,音义之间就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不得任意更改。 语言层级性:语言是一种分层装置。语言结构要素的各个单位,在语言结构中,并非处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分为不同的层和级。语言可分为二层——底层是一套音位和由音位组成的音节,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部分;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词素,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词,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结构的体系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不能爆发突变。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指语言结构体系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即词汇、语义、语音、语法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与社会联系最直接的词汇、语义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语言单位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继,好像一根链条,一环扣着一环,处于这个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序列之间的关系就叫组合关系。如:主谓、动宾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 聚合关系:在线性序列的某一结构位置上语言成分之间相互替换的关系。在同一位置上能够相互替换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在这个线性序列中,每一个语言单位都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其他语言单位替换下来,犹如一根链条,某一环可以被另一环替换下来,从而形成一根新的链条。 语言习得性:是指虽然人类先天就具有潜在的语言能力,但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不能掌握任何一种语言。 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的结合,即,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如:炊烟代表人家。语音部分语音:即语言的声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一定的意义,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依靠语音来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 国际音标:由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主要使用拉丁字母和各种变形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记音符号。语音的生理属性:指语音的动力、发音体和发音方法。 语音的物理属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振动,形成音波,音波传入人耳,使鼓膜发生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包括音高、音长、音重、音质。 语音的社会属性:指同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执行不同的交际功能,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频率,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汉语的声调。音重: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语音的强弱与气流量的大小和发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卷及答案 篇一: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管理 目标管理 预测 决策 人员配备 激励 控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管理的性质不包括() A.二重性 B.科学性 c.理论性D.艺术性 2.人们常说,身体是“三分治七分养”,对于这件事() A.反馈控制比前馈控制更重要B.现场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c.反馈控制比现场控制更重要D.前馈控制比反馈控制更重要3.打电话请供应商来换一台同目前用坏的机器一样的设备,这是设备的简单替换问题,需要的管理技能主要是()

A.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和技术技能 c.技术技能D.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4.差别计件工资制是()的内容之一。 A.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B.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c.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D.现代管理理论 5.没有一个固定的信息中心,成员之间总是互相传递信息的是() A.园型沟通B.y型沟通 c.全通道型沟通D.轮型沟通 6.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将计划分为() A.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7.()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 A.经营预算B.投资预算 c.财务预算D.成本预算 8.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这体现了目标的() A.差异性B.层次性 c.时间性D.先进性 9.某企业制造并销售单一成品,固定成本总额为60万元,产品售价为每件3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元,该企业的盈亏平衡时的产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管理学原理》总复习

A, 题型: 一、 单项或多项选择题 二、 判断题 三、 名词解释 四、 简答题 五、 论述 / 案例分析 B,复习内容 一、选择 1. 中层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 )。 A 、战略管理; B 、现场管理; C 、组织协调; D 、开拓创新; E 、组织实施 2. 之于管理,最形象的描述是( )。 A 、艺术; B 、科学; C 、知识; D 、能力; E 、以上都不是 3. 下面几项,能够被列入技术技能范畴的是( )。 A.生产技能 B.财务技能 C.营销技能 D.协调技能 E.激励技能 4. 下列属于在整个组织的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发挥的主要作用的有( )。 A.协调作用 B.指挥作用 C.打击作用 D.激励作用 E.宽容作用 5. 根据“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的缺失将导致员工( )。 A.满意 B.没有满意 C.不满 D.很不满 6. 决策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需要,而不考虑可能性,这一观点体现 装 订 线

了决策的()。 A. 可行性的原则 B. 系统性的原则 C.对比择优原则 D. 风险性 D、下属部门工作非管理特征明显; E、以上皆是 7.行为科学最基本的理论核心是()。 A.动机激励理论 B.组织与冲突理论 C.企业管理中的“人性”理论 D.领导方式的理论 8.培训和发展项目是否有效的检验标准是( )。 A、培训是否影响生产工期; B、培训者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C、被培训者的工作绩效在培训后是否得到了提高; D、被培训者实际工作能力提升; E、被培训者是否乐于参加培训 9.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 A.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 B.个人权力与技术技能 C.人际关系技能与技 术技能D.沟通技能与人际关系技能E.规划能力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生了许多组织变革举措。下列属于这些举措的 有()。 A.组织文化多样化 B.组织结构扁平化 C.组织运行柔性化 D.组织协作团队化 E.大企业内部的“小企业化经营” 11.为了强调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决策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由此而 提出的 论断是____ 。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 这是整理的管理学原理论述题参考答案,判断和名词解释可以按照提纲复习。?论述题?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答:企业管理就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配置的手段。只要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就是最好的管理,企业管理是个很概括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能让企业,以正常的模式运行!实现企业利润,?如何运用人才和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发展战略,让公司所有员工团结一致,互助友爱,积极向上,把公司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做。爱岗敬业,尽职尽责。采纳一切对公司有利益的建议和批评,让公司在短期内成为规模。并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实企业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企业管理者,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权利,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企业管理是一门学科.说穿了,企业管理就是用一种合理的方法,使员工即听从你的,而又对你没有反感,这其中的方法就是艺术.企业管理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的领域很广泛,包括几个分支。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等。企业管理是先有了理,再有管。理即制度,管即措施.要想管理好企业,应先制定出合理的制度,然后再制定出措施,如员工违反的哪一条制度该怎么办,如何处置;企业管理目的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的同时使的顾客达到最高的满意度,就是通过合理组织协调机制,科学的管理机构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科学,严密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企业所需要达到的目的, 2。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谈谈你对企业宗旨的理解。P81-82?答,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并且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企业的宗旨是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或对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应做出的贡献的陈述,有时也称为企业使命,企业宗旨不仅陈述了企业未来的任务,而且要阐明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行为规范是什么。一个良好的宗旨陈述应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应该明确企业是什么和希望成为什么;2。在战略上允许企业创造性地发展,而在战术上限制企业进行一些冒险行为;3.使本企业或机构有别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或机构;4。应指出作为评价企业现在和未来活动的框架;5.陈述应该准确明白,易于被整个企业或机构所理解。概括起来说,宗旨陈述应包括以下九个方面的内容:顾客,产品/服务,市场,技术,关注生存、增长和盈利,哲学,自我意识,对公共事业的关注和对企业内部职工的考虑。 3.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P5,11?答:管理者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如监工、领班、部门负责人、行政官员、副总裁等),他们动用人员和资源来完成组织及其下属部门的工作任务。无论是在领班一级还是在高层经理一级,当我们讨论管理者时,总是集中于探讨共同的管理职责——确保通过许多人的努力,以实现较高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的实现正是通过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以及控制资源的使用,以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如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所说的,当一位管理者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什么工作会比管理者的工作对我们的社会更为重要的了.正是管理者决定我们的社会机构能否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服务,或者他们是否浪费我们的才能和资源." 管理者必须准备承担的角色包括3个类型。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包括与工作单位内部和外部人员的交往。信息方面的角色包括传播、接收和分析信息.决策方面的角色包括利用信息来进行决策、解决问题,或者把握机遇。?4。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P112-113?每一种正式结构的背后都存在一种非正式结构。这是一种“影子"组织,由组织成员之间非正式的但往往是很重要的相互关系组成。 由于组织的复杂本质和对绩效要求的持续变化,非正式组织在完成必要工作方面很有帮助。通过非正式结构自然而然地自发联系,人们得以进入情感支持和产生友谊的人际关系网,以满足重要的社会需要。他们也从与其他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的人的接触中获益。通过人们在工作日和各种非结构环境中的非正式接触,就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和知识共享。?当然,非正式结构也有潜在的弱点。它们可能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传递不确切的信息,产生对变革的抵制,甚至转移重要目标的工作努力.那些感觉被排除在非正式群体之外的人会滋生不满情绪。?5.简述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特征。P120-123?答:现代的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扁平组织结构?1。扁平结构的主要优点.?(1)节省管理费用开支.(2)高层领导可以较容易了解基层情况.(3)有利于促进基层管理人员的成长。(4)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5)纵向沟通联系渠道缩短,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减少信息失真.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育技术绪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芒、金林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 执教:牡丹江师范学院09级教育技术于洋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板书: 教育技术绪论 一、教育技术定义 AECT1994 AECT2005 二、教育技术学科性质 三、教育技术培养方向 四、教育技术专业能力结构要求 说课材料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今天进行的是教育技术绪论的说课部分。在教育技术绪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中,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了分析,教学对象分析: 我设定教学对象为刚刚步入大学的教育技术学的新生。由于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情况缺乏了解,心终会对本专业存在很多的疑惑。那么,《教育技术绪论》这节课的设计方向就是要为新生们的解除这些疑惑。这节课上完后,效果要能达到学生心中清晰“教育技术学是什么”“教育技术学是做什么的”“作为教育技术学的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等问题。 教学内容地位: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技术学导论》一书中的第一篇。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在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上起着引导性的作用,而且为整个专业课的学习指明了一条道路。 在分析过以上两个必要因素后,我将我的教学设计方案分成六大模块,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模块,我将目标分为知识与情感两方面。在知识方面,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 A.学生能陈述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推出的AECT1994和2005教育技术定义并理解其内涵 B.学生能了解教育技术学科性质及专业培养方向 C.熟知自己应具备的专业能力 在情感方面,对学生提出两点要求: A.在学生了解专业特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B.学生能主动明确自己大学期间要完成的任务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定义,而难点则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教学媒体: 教师主要采用黑板和多媒体两种媒体。 教学方法: 教师主要采用的方法有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提问互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前,除了需要熟悉教学内容还需搜集与本节课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并能将它们很好地融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环节:设置氛围,自然引出教学内容 通过播放视频:将大学新生的基本状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会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查找重点: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讲解定义过后,要求学生找出定义中的重点词汇,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三、脑力激荡:学生分组讨论,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讨论1994和2005定义的不同之处,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定义记忆更为深刻,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归纳总结: 教师分条讲解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后,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教育技术学科性质,

语言学的名词解释

When I was preparing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NNU(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me of these following concepts had been tested,but there's no specific or clear explanation in the textbook required by the university.As in preparing the second-round examination I read them in other relevant books, I wrote down here for your reference.Hope they are useful to some of you. 1. Acculturation(同化过程)is a process in which members of one cultural group adopt the beliefs and behaviors of another group. 2. Adjacency pair(相邻语对);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peakers in conversation. 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such as question/answer sequences and greeting/greeting exchange. 3. affix: a bound morpheme that is attached to a stem and modifies its meaning in some way. 4. agreement (concord)(一致): a grammatical phenomenon in which the form of one word in a sentence is determined by the form of another word which is grammatically linked to it. E.g. in the sentence The boy goes to school every day.There is an agreement in number between boy and goes. 5.articulators(发音器官): the tongue,lips,and velum, which change the shape of the vocal tract to produce different speech sounds. 6.aspect(体): 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representing distinction in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an event. English has two aspect construction---the perfect and the progressive.(完成体和进行体) 7.aspiration(吐气); the puff of air that sometimes follows the pronounciation of a stop consonant. E.g. /p/ in the word pit. 8.consonant(辅音); a speech sound produced by partial or complete closure of part of the vocal tract, thus obstructing the airflow and creating audible friction. Consonant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voicing, place of articulation, and manner of articulation. 9. convers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义):meanings that are explicable in the light of converational maxims. https://www.doczj.com/doc/3f6749811.html,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appropriately in social situations. 11. constituent(成分): a syntactic unit that functions as part of a large unit within a sentence; typical constituent types are verb phrase, noun phrase, prepositional phrase and clause. 12.case(格):the grammatical category in inflectional languages by which the form of a noun or noun phrase varies for grammatical or semantic reasons. English has only one case distinction in nouns—the genitive case(所有格), but English pronouns have three forms that correspond to three of the six cases in Latin. 13.clause(小句): a grammatical unit that contains a subject and a predicate. It may be a sentence or part of a sentence. 14.closed class(封闭词类): 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mbership is small and does not readily accept new members. 15.coinage(创新词): the construction and addition of new words. 16.distribution(分布): the set of positions in which a given linguistic element or form can appear in a language. 17.duality(双重结构): a type of double-layer structure in which a small number of meaningless unit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large number of meaningful units. 18.entailment(包含);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sentences where the truth of one(the second)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专用 管理:是指住址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原理。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管理的特点:一般性。历史性,多科性,实践性。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较换性,相互依存性。系统的观点:整体观点,开放性与封闭性,封闭则消亡的观点,模糊分界的观点,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信息反馈的观点,分级观点,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等效观点。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管理道德: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极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促使人们关注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以及其背后所依据的准则,即管理道德问题。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全球化环境。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哪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其他具体环境因素。简述外部环境的类型: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状况,简单动态,复杂动态,简单稳定,复杂稳定。简述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等。计划工作:是指指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索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因素,就越能准确的客观的选择可行方案。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许诺原理:是指任何可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定计划就越重要。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有四个方面,1目标性,组织是通过精心安排的合作去实现目标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2主导性,计划工作应在组织工作,人员配备,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之前进行。3普遍性,计划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一个基本职能,具有普遍性。4经济性,也就是说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5W1H:做什么,讨论为什么要做,确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以及如何做。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目标是使命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在一定的时间内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目标管理:是指组织的最高管理层根据组织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组织经营活动索要达到的总目标,然后层层落实,要求下属部各部门管理人员以至每个员工根据上级指定的目标和保证措施,形成一个目标体系,并把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部门或个人的考核依据。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3网络性4多样性5时间性6可考核性。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目标的SMART特点;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ific,目标可以测量或度量measurable,目标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levant,时间限定timebond。目标管理的特点;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目标管理的过程;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4进入下一轮循环。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

基于信息元的教学资源组织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信息元的教学资源组织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本文以文本类型教学资源为研究对象,在领域知识可拓信息网模型和CELTS-3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信息元的教学资源组织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信息特征元数据描述框架、特征词获取、信息元距离度量、信息元匹配规则以及匹配算法等。该系统通过有限的信息元描述无限的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组织,支持学习过程中资源自动重组。 关键词:教学资源;信息元;特征词;元数据描述框架;匹配规则;匹配算法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Organizing 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Units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extension information net of a field of knowledge and CELTS-3, this paper targets at text-typ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laborates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organizing 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units, including a frame describing basic data of

in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obtainment of characteristic words, distance between information units, as well as matching rules and algorithm of information unit, etc. The system organizes infinite teaching resources by finite information units, implements efficient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us supports the resources automatic regroup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Key words】Teaching Resource; Information Unit; Characteristic Word; Frame Describing Basic Data; Matching Rule; Matching Algorithm 随着网络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教育资源的质量对现代网络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1],教师的意图、观点和思路只有通过教育资源的形式才能得以体现。当前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4]:资源库之间的互操作缺乏相应规范;资源独占系统导致了资源开发的低水平重复和可共享范围小;资源可重用性差,不能根据个性化学习的需要自动重组等。普遍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1-4]:(1)教学资源不规范。资源开发缺乏统一的元数据描述标准,有着各自的开发目的,使用不同的开发系统。(2)教学资源不独立。长期以来教学软件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