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选择题训练模式:认真、独立思考第1题,选出答案------ 继续做第2题-------- 核对第1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最重要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技巧的提高)------- 继续做第3题--------核对第2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以此类推)。------ 全部做完以后,把第一次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检测自己进步的幅度(最重要的是有进步,要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材料题训练模式相同。加油!

一、选择题

1.(盐城市大冈中学2015届高三测试,20)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2.(福建省厦门市2015届高三质检,16)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21时35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答案:B

3.(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联考,12)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C.“银河一Ⅱ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2、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成就。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①②④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并没有提出。

答案:B

4.(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学情调研,10)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解析:“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A项成功实验于1954年,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成就——南优二号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成功的,C、D两项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答案:A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从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从新能源利用到巨型计算机研制。这些科技重大突破的取得生动地说明()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④这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④

4、解析:本题考查了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及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和相关所学,

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错误,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次于苏、美、法、日。

答案:D

6.(福建省三明市2015届高三质检,19)“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③④

5、解析:中国开始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是在建国后初期,可排除含②的A、B、D三项。

答案:C

()

B.“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6、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发生在1964年,②项发生在1965年,③项发生在1967年,④项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答案为C。

答案:C

8.(安徽省蚌埠二中2015届高三月考,13)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提出要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下列各项科技成就中,能够体现我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的成就是() A.成功研制“两弹一星”

B.籼型杂交水稻广泛种植

C.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上天

D.火炬计划和211工程启动

7、解析:由材料中“进入太空”、“经济崛起”两个关键词即可判断。答案为B。

答案:B

9.(广东省揭阳梅州两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17)有人说:“中国农业的发展,靠的是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句话说明()

A.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

B.邓小平、袁隆平重视农业

C.行政领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动力

D.杰出人物有时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8、解析:“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意即在世界上是最早、最领先的,而在四个选项中只有杂交水稻——“南优二号”的培育成功符合。

答案:B

10.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

9、解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答案:A

11.(2015·德州期中)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10、解析: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载人航天的成功并不表明中国是世界领先或者中国已经成为超级大国,故排除A;由“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句话可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体现了综合国力增强,C项的说法夸大了航天技术的作用;中国的科学技术虽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但是并未处于优势,D项表述有误。

答案:B

11、解析: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是党和国家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出来的,由于国情与时代不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有自己的特点,改革开放前重点发展国防科技,目的是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科技重点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综合国力服务,为持续性发展服务等。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材料二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材料三1985年,国家开始推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

(2)你认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

13.(安徽省合肥市2015届高三质检,24)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它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

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四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同时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得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原因。

12、答案:(1)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

(2)①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④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13、答案:(1)英、法、德、美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国家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和奉献精神,科技创新,刻苦钻研、不畏艰难。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 课程论文 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 2014年4月

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 (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为哲学提供理论根据,从具体科学当中汲取养料,丰富发展哲学,为哲学的具体运用,指导科学研究提供桥梁,充当中介对科技研究,将哲学的抽象理论具体化,为科技研究提供认识原则,启发人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运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可以使还不成熟学科继续前进,自然辩证法还充当着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从其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如所有制、公私合营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提

供具体的生动的史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等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通过分析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增强理解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爱国热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新.尔雅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答案

1.1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 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 A 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 篇。 1.2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 、《故乡》 我的答案:A 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可编辑修改-

A、《狂人日 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V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V 1.3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可编辑修改-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V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V 1.4 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 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扣扣3143421517 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药》 我的答案:C 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 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 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 -可编辑修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设计剖析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现代名家名作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1 【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 ?A、深谋远虑 ?B、忧愤深广 ?C、明亮欢快 ?D、平静如水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单选题】《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原因、表现、影响) 1、天文、历法、地理 在中国古代,农事又称作“时事“,农务又称作“时务”。可见农耕劳作与时节换移关系密切。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在天文历法方而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 夏朝:相传有了历“夏小正”法,商朝沿用“夏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 商朝: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 春秋:《春秋》留下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670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160年。 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张衡制作地动仪和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他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朝: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有利于安排农事。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圭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授时历》年周期与现行公历同,但早于现行公历300年问世。 思考与认识: 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及杰出的天文学成就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们也是能动地认识自然界的。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学号:### 2011/11/18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1、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2017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尔雅答案

2017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 1.1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狂人日记》的作者是()。 A、胡适 B、鲁迅 C、巴金 D、老舍 正确答案:B 2.《祝福》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而已集》 D、《坟》正确答案:B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正确答案:√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A、《药》 B、《在酒楼上》 C、《伤逝》 D、《祝福》正确答案:C

3.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4.《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5.《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 A、《祝福》 B、《狂人日记》 C、《伤逝》 D、《风波》 正确答案:D 3.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 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4.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5.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 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 B、《阿Q 正传》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纲要求】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程标准】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 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 含义。 ◇【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中国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A、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B、杂交水稻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C、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 效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 1、“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内容和意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即不同的形式和风 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 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

针和根本保证。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③、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破四旧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 3、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2)、“二为”方向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继续执行。1979年10月,邓小平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 (3)影响:①、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②、体育事业也取得了喜人成就 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①、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 ②、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扫盲;工农识字;,工农子女优先入学) ③、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 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红卫兵停课闹革命;②、高校停止招生;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 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我国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1)、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大;中外大 学加强交流; (2)、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5、新时期教育面临怎样的挑战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6、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间的关系? 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也推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 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第7.1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学生训练版)

选择题训练模式:认真、独立思考第1题,选出答案------ 继续做第2题-------- 核对第1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最重要的思路和解题的方法技巧的提高)------- 继续做第3题--------核对第2题的答案和解题思路,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以此类推)。------ 全部做完以后,把第一次做错的题目重新做一遍,检测自己进步的幅度(最重要的是有进步,要鼓励自己,相信自己)。 材料题训练模式相同。加油! 一、选择题 1.(盐城市大冈中学2015届高三测试,20)方寸烟标可以见证航天历史,下面三枚烟标告诉我们()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D.中国首枚自行研制火箭发射成功 2.(福建省厦门市2015届高三质检,16)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由此可见,“两弹一星”的研制() ①体现了中国科技进步②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④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解析:结合教材知识,可发现与三枚烟标相联系的史实是:1970年4月24日北京时间21时35分,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太空,一曲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答案:B 3.(皖南八校2015届高三联考,12)1956年春,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工作结束时,周恩来总理特别提到了钱学森、钱三强和钱伟长的贡献,称他们为“三钱”,“三钱”所做的与《规划》相关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 B.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C.“银河一Ⅱ号”巨型计算机 D.人类基因组排序工程 2、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设成就。根据题干信息分析,①②④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在原子弹等成就出现时并没有提出。 答案:B 4.(江苏省南京市2015届高三学情调研,10)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解析:“三钱”之一的钱学森被誉为我国的“导弹之父”,A项成功实验于1954年,符合题目的要求;其他成就——南优二号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培育成功的,C、D两项开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为现代科技发展设立新的航标 摘要:科学技术带来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问题不是出在剑上,而是出于擎剑之手—人的智慧。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来注解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无疑是医治现代科学技术弊病的一剂良药,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新的航标。 关键词:科学技术天人合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科学在物质层面给人类带来进步,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它也给人类带来深层的价值丧失,而这种丧失却不易觉察。人是自然的产物,但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人类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人类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这是自然界任何其他事物都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物质文明,但精神的文明没有相伴而来,相反人类的精神文明有倒退的趋势。《圣经》里讲亚当在自己摘取智慧之果后被驱逐出了伊甸园,人类会不会因为摘取科学技术这一个智慧之果而被开除出自然界呢? 一 众所周知,近代科学源于宗教改变和文艺复兴运动在对抗神本主义的斗争中,人们打出人文主义的大旗,用人性去对抗神性肯定和张扬人的理性和欲望。人们开始重新解读基督教精神,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唯有人的幸福才能证明上帝的荣耀。人文主义在与神本主义的斗争中催生了科学,并且使科学成了与之一同对付宗教神学统治作战的同盟军,完全可以说人文主义是科学得以生根、萌发、壮大的土壤。科学成了人文主义得以成立的一种手段,在这一段时间里,科学和人文被看成整个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两者是兼容互补,相互确证的。科学关注人的物质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同时带来人的征服,侵略的欲望和对精神,道德的漠视。这一点无疑切合了那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从此科学从神学的婢女一跃成为主人,从历史舞台的幕后走到了前台,并成了历史的主角。科学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它很快用数学的语言,实验的方法建立起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体系。天上的行星与地上的物体竟然都严格地遵循着同样的定律,人类第一次窥见到上帝的秘密。人类的“人定胜天”、“人为自然立法”的豪情油然而生。然后这一切跟它所引发的工业革命相比都不值一提。19世纪之后,科学还成了技术的先导,技术无疑放大了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成了人类生活的核心内容,从此科技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向度,人类文明被简化成科技文明,这与传统的人类文明已大相径庭。因为科技文明只关注人的物质享受以及人和自然的物质关系科学总是给人这样一个假象,科学对自然和物质的研究是中立的,它只问是非,不管善恶。它拒绝考虑人的道德,终极关怀问题。这已经表明它带有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自然科学的研究限于我们能够看见的空间和眼前的情况,而社会科学涉及另外的空间和人类长远的生存状态。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科学的技术化而使科学上升为一种物质力量,使它有能力蚕食人类的精神空间。信息不对称原理告诉我们:技术的种子撒向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技术的森林。科学技术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它迅速扩张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所到之处,一切都理性化了,标准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技术化生存,人性被扭曲了。科学技术无视人依赖自然的基本事实,严重破坏人和自

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

2002年第4期(总第349期) 社科与经济信息 SOCIALSCIENCESANDECONOMICINFORMATl0N NO.4,2002 (CumulativelyNO.349) :工 一八改造与中国’现代化 张旭东 延伸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发生。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 目前,学术界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国封闭的大门,也打破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神话和对改造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它既脱离祖先荣光的回忆.被迫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于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又违背了七届二中全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成为百年来会决议和共同纲领,是历史的“滑轨”或“嬗变”。另一种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之血脉贲张的首要课题,成为时认为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反代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实现结合以前,在中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持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化的方向上先后出现了这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矛盾运动的视角切入的,几种不同的取向。 笔者认为从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三大改造也有其发生1.从林则徐、魏源等目睹时艰,倡行“睁眼看世的历史必然性。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首先,从宏观视野看,近代以来现代化历史主题的等开展的“洋务运动”,这些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主张在一qq一一.-圣._圣..圣._圣._圣一+-圣一一卜圣q卜童一一-圣+.量一扣圣+-孽q—q’-圣-圣扣量..圣..圣+-量+-圣一+-圣卜圣q一卜圣+-圣+_圣+_量+_圣+-圣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大协作的产品;欧洲的协和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局部调整虽能起缓解经济问题式飞机,也是英、法、西德几国数百家工厂协作的产物。和推迟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推迟只能意味着问题的而另一方面垄断也大大加强了,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积累和矛盾的积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大财阀手里。这就是说,科技革命结果一定会使生产社暂时没有呈现激化状态,可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劳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垄断的趋势也必定进一步强动人民相对贫困化状况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顽疾。比如,化.这两个方面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国71%的财富集中在10%左右的人手里,而90%以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上的人只有余下的29%的份额。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因此,所谓自我调节也好,局部调整也好,其实都深刻阶级矛盾总有一天要激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只能调节基本矛盾所产生出的几对矛盾。如资本主义有一天要走到自己的尽头,那时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到来。 整,可以缓解它的阶级矛盾;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调 整上层建筑,可以调节资本之间的矛盾,缓解其经济上注释:①⑤《列宁选集》第2卷,第730、842页。②的无政府状态。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却是无法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⑨肖枫:《社会主义 节的,而且由于科技革命日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断提高.这一基本矛盾还会越来越尖锐。年,第247页。④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看到.即使基本矛盾所派生出的几对矛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盾,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的调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413049责任编辑:沁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浅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手工业改造: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走集体经济道路改变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产销不畅等困难 工商业:实际上就是实行公私合营,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字: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变革 第一章三大改造的背景 1.1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1.2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 第二章具体措施 2.1 农业改造: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广大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帮工组等互助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分散、个体私有的小农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关系有了重大变革。农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高涨。 2.2 手工业改造: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组,走集体经济道路改变资金少、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产销不畅等困难

最新尔雅《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课后题及答案

1.1鲁迅的《呐喊》《彷徨》(一):《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 1.《祝福》收录在《彷徨》第一篇 2.《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 3.《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D A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 C、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D、以上都是 4.《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1.2鲁迅的《呐喊》《彷徨》(二):《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象 1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故乡》 我的答案:A 2华老栓是下列那篇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D 3《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4《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1.3鲁迅的《呐喊》《彷徨》(三):鲁迅小说的艺术格局和语言创新 1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了()结构。 A、草蛇灰线 B、双线交错 C、横截面 D、意识流 我的答案:C

2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 A、《故乡》 B、《阿Q正传》 C、《祝福》 D、《药》 我的答案:B 3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4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1.4鲁迅的《呐喊》《彷徨》(四):鲁迅小说的风格构成 1有学者认为,()是一篇更多尔雅课程答案,加群284541604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A、《伤逝》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药》 我的答案:C 2鲁迅小说的风格是()。 A、剑拔弩张,忧愤深广 B、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C、横眉冷对,忧国忧民 D、怨愤满溢,哀嘶不止 我的答案:B 3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1.5鲁迅的《呐喊》《彷徨》(五):爱情题材的小说 1《伤逝》收录在()。 A、《呐喊》 B、《彷徨》 C、《朝花夕拾》 D、《坟》 我的答案:B 2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哪一部小说的主人公?() A、《狂人日记》 B、《风波》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测试题及参考 答案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化 课程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中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习题精练: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3.美国著名太空学者迪安说:“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俄罗斯国旗),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这条“红色巨龙”最有可能是 指 A.“东方红—1”号卫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D.“嫦娥一号”绕月卫星 4.“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一评论是指 A.“神舟”五号顺利返航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Ⅰ号”计算机成功研制 5.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

《三大改造》同步练习04资料讲解

《三大改造》同步练 习04

第5课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2014·湖北孝感·26)某同学对中国现代史出现的各个重要“时期”作了一个归纳,在其整理的笔记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帮他找出来。( ) A.开国大典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B.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1953-1976年,是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答案】A 2.(2014·江西抚州·8)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B 3.(2014·山西省·7)下边是张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根据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土地改造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B 4.(2014·黑龙江绥化·1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5.(2014·江苏常州·6)下表为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表,该表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选的基本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答案】A 6.(2014·贵州铜仁·17)下列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改造于1952年基本完成 【答案】D 7.(2014·湖南益阳·12)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答案】A

必修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考试说明】1、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教育事业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中国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 (1)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2)为了美苏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历程与成就: 1、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 (1)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初具规,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文革对教育破坏:①、学校停课;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③、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3、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①、1977年恢复高考;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启动“希望工程”。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③、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 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 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的素质,提高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们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 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的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