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4页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4页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4页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4页

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一、20世纪二胡艺术杰出的代表人物

华彦钧(阿炳,1893―1950)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天才民间音乐家。他在二胡上的造诣使这件古老的乐器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他的成功,得益于他一直浸泡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他从宗教音乐、江南丝竹、民歌、戏曲滩簧、曲艺评弹、说因果、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叫卖音乐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早在华彦钧还是无锡道观雷尊殿的小道童时,便能演奏竹笛、胡琴、琵琶、三弦、打击乐等乐器,受到道士们的赞赏,被同行褒誉为“小天师” 。在二胡演奏和创作方面,他的功力尤为突出。原先的民间二胡,多是在原把位上演奏,而阿炳却常在内外弦的高把位上灵活运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内弦厚朴深沉的音色,以及空弦上轻巧的弹拨技巧,这在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及《听松》、《寒春风曲》[2]中可以领略到。他的作品,在继承民间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的突破。

刘天华(1895-1932)同样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的中国音乐发展观,他在珍视、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借鉴西洋古典音乐的因素、技法,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躯体内注入新鲜血液和时代精神,通过他成功的创作、演奏、教学和研究实践,对20 世纪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中国弓弦乐器摆脱了依附性的弱势,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刘天华的贡献是巨大的

吕文成(1898―1981年)是一位有“二胡博士”美誉的音乐家。他在

二胡、高胡、扬琴演奏及广东音乐创作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尤以二胡、高胡的改革及演奏的贡献最为突出。他创作的《步步高》、《平湖秋月》、《渔歌唱晚》等名曲早已蜚声海内外,然而我们以往对他在二胡艺术上的成就却重视得不够,对他的历史地位也肯定得不够。吕文成的二胡艺术成就与他青少年时代在上海度过是分不开的。他从1901 年(3岁)至1932 年一直随父从广东中山县旅居上海。他自幼喜爱音乐。在沪的30年间,他向人学习二胡演奏,熟练地掌握了江南丝竹中的二胡演奏技巧。并于1919 年参加上海有名的中华音乐会。[3]20年代又与广东音乐家尹自重、何大傻等人组成粤乐组,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演奏广东音乐,还与小提琴家司徒梦岩合作同台演出。这些活动,使吕文成积累了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上,他对二胡进行了改革,突破了传统二胡的局限性。首先是把传统二胡的琴杆适当缩短,将二胡外弦的丝线改换为钢丝弦,并将传统二胡的定弦提高四度,与小提琴的二弦、三弦的定弦相同;还把音域扩展到二、三把位,自由换把,发展了滑指、走指、擞音等技法,创制新的乐器高胡。最为突出的是,他将琴筒夹于两腿间拉奏,因为两腿可以自如地控制音量、音色的变化,使得高胡风格华美流丽,音色明亮清脆。

二、西方小提琴演奏艺术对20世纪中国二胡艺术的影响

二胡在20 世纪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与西方小提琴艺术的影响密切相关二胡演奏艺术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二胡演奏技法和演奏空间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等等。现代二胡无论是演奏技法、演奏形式还是演奏风格、审美观念,都受到小提琴演奏艺

艺术史论试题

艺术史论试题.txt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把虾米不当海鲜。2003年湖北美术学院艺术史论试题 名词解释 1谢赫“六法” 2《历代名画记》 3“元四家” 4文艺复兴 5学院艺术 6巴洛克艺术 7超现实主义艺术 8意境 9形象思维 10艺术风格 问答 1美术家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与修养? 2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被称为后现代美术现象有哪些基本特点? 4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现代设计作为美术学科,其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论叙 美术的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之我见 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2:什么是意境?结合艺术作品说明. 3: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4:什么是艺术意韵,结合艺术作品说明. 5:任写一篇影评,1000字左右. 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 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浪漫主义 2. 新印象主义(点彩派) 二.问答题:(每题30分) 1.请指出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并比较两者在艺术主题与风格上的差异。

2.试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和哲学基础。 3.试论美国战后抽象表现主义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和风格特征。 美术史系 外国部分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 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叫_______金字塔,它建于_______王国时期。 2 古希腊美术发展史分期为______时期、______时期、_______时期______时期四个阶段。 3 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主要样式为______式和______。 4 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位美术大师是______、______、______。 5 《纺织女》一画的作者是17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画家_____。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伟大现 实主义画家______创造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表现了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不屈精神。 6 法国浪漫主义大师______创作的《________》,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7 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下半期,它的主要画家有______、______、______;此后又出现 了新印象主义,它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蒙娜丽莎 库尔贝 美术作品分析试题: 试就齐白石的《虾》(1946年)写一篇千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要求写在稿纸上,请将准考证号写在右上角,作品用幻灯放映)。 提示:齐白石的这幅水墨画作于1946年,如题记所示,白石老人那一年八十六岁;另一幅《虾》(1929年可作参照,白石自题:“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 美术史系: 中外美术史常识与美术作品分析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现存最早、最大和最高的木结构阁楼式塔是 _________。 (2)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 ______。 (3)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_________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 (4)雕塑》思想者》的作者是 _______。 (5)黄公望的代表作是 _________。 (6)油画《梅杜萨之筏》的作者是 _______。 (7)沈周、_____唐寅、______仇英合称“明四家”。 (8)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建筑师______设计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

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

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关键词:刘海粟美术教育美学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音乐表演0811班杜奇鹏08126046 引言 艺术重在表现风格的传承,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甚至多走弯路而不能得以延续发展。 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总结而成。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 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真正的创新与繁荣。 一、关于艺术的继承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构成中有一种特异”的构成手法,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构成中突然出现一个异类”的元素,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有创新意识的新符号就如同这个异类”在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的街道上。 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市民们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今天,各种方盒子式建筑被认为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而受到批评。对此用信息论有关原理来解释,就是环境符号系统所载有效信息太少。鉴于此,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大声呼吁:丰富建筑的内容,同时使建筑成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维艺术,甚至包括文字,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他主张以环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代替现代派提倡的简洁性,以语义的模棱两可和紧张感代替平铺直叙,以语义的多重性反对非此即彼的机会主义,要混杂而不要一目了然的

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文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

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艺术史论试题

2003年湖北美术学院艺术史论试题 名词解释 1谢赫“六法” 2《历代名画记》 3“元四家” 4文艺复兴 5学院艺术 6巴洛克艺术 7超现实主义艺术 8意境 9形象思维 10艺术风格 问答 1美术家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与修养 2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3被称为后现代美术现象有哪些基本特点 4二十世纪中期兴起的现代设计作为美术学科,其概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论叙 美术的民族性、国际性、时代性之我见 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 1: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2:什么是意境结合艺术作品说明. 3: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 4:什么是艺术意韵,结合艺术作品说明. 5:任写一篇影评,1000字左右. 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 试题: 一 .名词解释:(每题5分) 1. 浪漫主义 2. 新印象主义(点彩派) 二.问答题:(每题30分) 1.请指出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并比较两者在艺术主题与风格上的差异。 2.试分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的艺术风格和哲学基础。

3.试论美国战后抽象表现主义产生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和风格特征。 美术史系 外国部分 一、填空(每空2分,共40分) 1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叫_______金字塔,它建于_______王国时期。 2古希腊美术发展史分期为______时期、______时期、_______时期______时期四个阶段。3中世纪欧洲教堂建筑的主要样式为______式和______。 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位美术大师是______、______、______。 5《纺织女》一画的作者是17世纪西班牙著名的画家_____。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伟大现实主义画家______创造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表现了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不屈精神。 6法国浪漫主义大师______创作的《________》,标志着浪漫主义盛期的到来。 7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下半期,它的主要画家有______、______、______;此后又出现了新印象主义,它的主要代表画家是 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蒙娜丽莎 库尔贝 美术作品分析试题: 试就齐白石的《虾》(1946年)写一篇千字左右的赏析文章(要求写在稿纸上,请将准考证号写在右上角,作品用幻灯放映)。 提示:齐白石的这幅水墨画作于1946年,如题记所示,白石老人那一年八十六岁;另一幅《虾》(1929年可作参照,白石自题:“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 美术史系: 中外美术史常识与美术作品分析 一、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现存最早、最大和最高的木结构阁楼式塔是 _________。 (2)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是 ______。 (3)青铜器主要指我国自夏代末期至秦汉时期用铜、_________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 (4)雕塑》思想者》的作者是 _______。 (5)黄公望的代表作是 _________。 (6)油画《梅杜萨之筏》的作者是 _______。 (7)沈周、_____唐寅、______仇英合称“明四家”。 (8)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是由建筑师______设计的。 (9)《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是_______。 (10)《格尔尼卡》是现代著名画家 ________的作品。 二、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1)巴黎圣母院是属于西方美术上( )风格的建筑 A 罗马式 B 巴洛克式 C 哥特式 D 拜占庭式 (2)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 ) A 叶浅予 B 丁聪 C 华君武 D 张乐平 (3)“巡回展览画派”的代表人物有( )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美术.doc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 景_美术论文 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

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 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 [美]巫鸿1,朱志荣2( 1.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化系,伊利诺斯州芝加 637;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 按语:巫鸿( Wu Hung) 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 -1978 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 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 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 Guggenheim) 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 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 年 5 月 5 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作者简介: [美]巫鸿,男,汉,北京人,1963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8 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并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1994 年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终身教职,后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艺术史专业方向教授,并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朱志荣( 1961 -) ,男,汉,安徽天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 美学,艺术理论。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 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 1、目前所知我国最早出国学习美术的留学生是关作霖。 2、留法画家林风眠赞成东西融合论,经常使用中国传统笔墨创作仕女画,表达形式美和意境。 3、中国画《流民图》的作者是兆和。 4、在解放区新兴木刻运动中,《怒吼吧,中国》是桦创作的版画作品。 5、《三毛流浪记》是漫画家乐平的作品,“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人人喜爱,深受儿童的欢迎。 6、前海派的第一位重要的画家兼书法家、篆刻家是之谦,他的书画艺术开海派风气之先。 7、近代书法家康有为极力提倡北碑,行书用笔凝重稚拙,圆浑苍厚,结体舒展开,气势非凡,笔力苍劲,一扫帖学中靡弱之风。 8、在近代建筑发展中,外滩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9、在近代以前,中国的学术思想和外界的大规模接触只有两次:一次是晋以来的佛学,一次是明清之际的天学。 10、南北宗论中,画论家以禅喻画,其中北宗主渐修,以神秀为代表,南宗主“顿悟”,以慧能为代表。 11、清代绘画中,《渔翁渔妇图》是黄慎的作品,该绘画以狂草入画,信笔挥写,用笔流畅,线条大胆泼辣,画面视觉效果格外生动精神。 12、近代绘画中,“海上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伯年,他具有极强的写生本领和创造精神。 13、近代画坛中,由于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供不应求,艺术家请人代劳,即出现了代笔现象。 14、海上画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吴昌硕,他的篆刻上溯汉,笔力古厚;绘画上学习青藤、白阳、八大和画派,气势奔腾,设色古艳,别具一格。 15、在留日学习美术的画家中,叔同在美术、戏剧、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

就,中年出家名弘一法师。 16、徐悲鸿创造出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现实生活想联系的创作理论,其代表作为《泰戈尔像》、《奔马》等。 17、著名国画家齐白石,其画风具有一种诙谐幽默、通俗村野的特点,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传统花鸟画的象征手法。 18、建国以后,联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对我国素描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9、创作于1980年的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创作的作品。 20、《百骏图》的作者是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他采用了明暗和透视的画法。 21、在社会主义写实风格雕塑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院集体创作的收租院和鹤创作的艰苦岁月。 22、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借鉴传统“六法”的基础上提出“新七法”,“新七法”的容主要是指位置得当、比例准确、黑白分明、姿态天然以及轻重和谐、性格必现、传神阿堵等容。 23、天寿的绘画观念可概括为一味霸悍,他在构图、设色、形式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突破。 24、清代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治印的风气达到全盛,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浙派和徽派两派风格。 二、名词解释: 25、觉澜社 答:觉澜社是由倪贻德、王济远等于1932年10月在发起的美术社团,其主是引进西方现代主义和现代设计艺术,向西方现代绘画流派学习,试图探索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作接近巴黎画坛的画风。代表艺术家有:秋人、阳太阳、弦等。 26、现代艺术运动 答:20世纪初,学习西方艺术的“洋画”逐渐普及,形成了所谓的“洋画运动”。很多留学过来的青年美术家通过创办学校,投身教育,传播西方文明,“洋画运动”也属于现代化过程之一,在这里统称为现代艺术运动。其代表人物有周湘、海粟等。 30、清代宫廷绘画 答:这里主要指的是乾隆时期的宫廷绘画,此时的宫廷绘画正值顶峰,其特点是

20世纪西方美术史家对中国山水画的谬见评析(一)4页

20世纪西方美术史家对中国山水画的谬见评析(一) 一切艺术家和艺术现象都是生存在一定的地域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环 境中的,这种状况在古代尤其如此。作为西方美术史家来研究和书写中国的美术史,首先要克服种种的思想、文化障碍。尽管美术作品是形象化的视觉艺术,但要真正理解也必须转换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要了解另一种艺术语言和表现系统。如此说来,西方史家在阐述中国美术史时出现偏差和谬见,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可以理解,但问题却不容忽视。本文所选定的七部单卷本世界美术史著作,均为20世纪西方著名美术史家所著,并有中译本,在中国流传甚广,被列为艺术史专业的必读或参考书目。七部单卷本美术史著作分别为: 1.《世界艺术史》,[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2.《艺术史》,[法]热尔曼?巴赞著,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3.《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名《艺术的故事》,1992年第二版更名《艺术发展史》。 4.《世界美术史》,[英]休?昂纳、约翰?弗莱明著,毛君炎、李维琨、李建群、罗世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月第一版。 5.《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美]弗雷德?S?克莱纳、理查德?G?坦西、克里斯丁?J?玛米亚著,诸迪、周青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6.《艺术的历史》,[英]保罗?约翰逊著,黄中宪等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7.《艺术的历史》,[法]雅克?蒂利耶著,郭昌京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绘画是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一些西方美术史学者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评价就有明显问题:有的曲解中国山水画;有的不重视中国山水画,认为写实性人物画地位和成就高于中国山水画;有的只是照本宣科,并不了解中国山水画。福尔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是,绢画和自然毫不相关,心境才是最需要表现的内容。贡布里希认为中国山水画家的作画方式有危险性:画家不到户外写生,而是用参悟和凝神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技巧以后才进行观摩,以此体会山水意境,然后根据自身体会将所见山水重新组织在绢本上写诗作画。保罗?约翰逊认为画人物、动物、花鸟、树、山水、全部涉及大自然,但并非不造假。雅克?蒂利耶认为,由于山水的非写实性,外国人只需欣赏,无需澄清。 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绘画中,根据儒家、道教、佛教思想所创造出的山水画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因此,要了解中国山水画就要首先分析出儒、道、佛的哪一家主要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对此,一些西方学者也深明个中道理,并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贡布里希就认为:“影响中国艺术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恐怕来自另一个宗教,即佛教的影响”。与之相反,《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的作者就认为佛教从未对中国艺术产生主要影响。客观地说,佛教思想的确对中国艺术产生过明显影响,但又难以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影响力量。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也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音乐史是指客观存在过的人类的音乐活动及其发展过程。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学家以音乐历史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目的 鉴往知来以史为鉴 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 ▲音乐史学: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描述,或对其发展动因和结果的系统科学阐释,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积累和传播的目的并使人们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对音乐艺术发展途径的自我认识中,增强后人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对相去不远的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当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更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就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备特有的现实借鉴价值。 三、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本体性征 ▲音乐史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音乐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音乐史学的研究必须关注音乐文化历史展衍中的连续性。 ▲音乐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史,音乐史学的主线无疑应当是人类在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史概述 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音乐史学发面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 清末,有部分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音乐的笔记,包括赴海外留学的

学生,他们最初的笔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正式成文是1936年李树化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任务。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的观点。阐述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并对中国文化战线发展历程作了具体的评论。 20世纪40年代新音乐运动史研究的直接影响: 1、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用“新”“旧”的准阶级分析的标准,对音乐现象、人物和作品进行甄别的方法。 2、通过初步开展的“新音乐运动史”的教学,将教学与史学研究进行了较早的联系。 3、对20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史料作了一定程度的汇集。 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在1957年至1958年间。195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小组,提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纲”。随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各自建立了研究小组,开始了史料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制定教学大纲草案。 在“大跃进”年代,人们鼓足干劲争上游,在1959年先后形成书稿大概有四部,都为油印本。一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铨民为组长,汪毓和为副组长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编写组,编写成果有:黄翔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一共为五编。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一共20册。这一小组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汪毓和根据自己的观点又编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上海音乐学院以陈聆群教授为主的音乐组编写了《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讲义》。 1961年,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由文化部音乐教材编写组组织

艺术概论的论文: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2009

艺术概论的论文: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2009-12-30 13:02艺术的继承是历史的必然的,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地继承者前代的艺术,这是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其次,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规律是哲学上发展规律地具体体现,发展是普遍的,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在艺术上就体现为对前代艺术的创新,即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对艺术进行创新。没有创新的艺术注定没有生命,唯有创新才能给艺术带来旺盛的生命力。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为例,早起佛教传入中国,保留了大量的印度佛教的形式内容,包括经文、雕塑、壁画等,这些文化艺术与当时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法家文化有很多冲突之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阻,甚至无法传播。为了适应中原文化而实现弘扬佛教的目的,佛教僧侣在佛教义理、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变佛经梵文为“俗讲”、“变文”,以中原人物原型制作壁画,仿造中国建筑构造佛寺佛塔,各种塑像也加入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诸方神仙鬼怪等,这些无疑给原本不适应中国文化的佛教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佛教也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全盛。艺术的范围实为广泛。我们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或多或少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年,融合了法兰西艺术气质与干邑文化的马爹利再次与艺术携手,令独具慧眼的鉴赏家们体会到了非凡的品鉴乐趣。马爹利推崇“独具慧眼,领悟非凡”的品鉴艺术,自2004年起倾力呈现的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大奖便是对那些在艺术世界里充满灵感与才华的艺术家们的欣赏与褒奖。他们的创造力、独立而充满灵性的思维,也正为懂得鉴赏非凡才情的马爹利所推崇。今年,马爹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马爹利非凡艺术盛典。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荣膺2006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他们分别是:当代油画家张晓刚,当代女性艺术家林天苗,新媒体独立艺术家王功新,中国先锋雕塑家展望以及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MarcRiboud),马爹利为拥有高尚品味和独到智

《创新与发展》教案

《创新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认识到新时期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的成就,以及艺术家对中国画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2、能够从作品形式、作品等方面去评述艺术作品,并能深入挖掘作品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评述作品及多方面的创新、融合及发展的能力。 3、通过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学习画家关心社会、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认识、评述中国画的创新以及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述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成就。 教学方法: 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想一想: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说说传统国画的表现题材有那些?(人物、山水、花鸟等) (一)导入新课 中国画从古至今,在工具材料、技法、观念、表现手法、风格上不断创新,成果斐然,面貌日新。而现代中国画家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广泛地反映时代风貌。许多过去不入中国画的题材与内容成为表现的对象,大大拓展了中国画的题材范围。 (二)作品欣赏 《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关山月 本幅作品是一幅巨作,但其意义并不在它巨大的幅面和一般作品所没有的特殊的创作背景,也不在它所表现的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而是通过它启发了后来许多山水画家的创作思路,找到了一个能在特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创作题材。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 构图饱满丰实,笔墨厚重,气势沉雄博大,意境清新。作品汲取了西洋画的长处,注重

光影的表现,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的笔韵和诗境,在中国当代画坛上自辟蹊径,独树一帜。 《转战陕北》石鲁 此画用墨奔放,用笔老辣,用色大胆,立意不凡。 《红岩》钱松喦 画面以古拙、稳健、凝重、沉着、浑厚为主,把传统笔法中的“屋漏痕”发展到极致。在本幅画中,画家大胆地舍弃了无关重要之物,突出了岩石,而且改用朱红色,既深沉厚重,又有革命的象征意义,显示出画家惊人的创作能力。 《灵岩涧一角》潘天寿 这是一幅是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双勾重彩与大笔浓墨的写意画法的巧妙结合,为传统中国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洪荒风雪》黄胄 《群马图》徐悲鸿 徐悲鸿以画马驰名海内外。他画的马四蹄生风,独创一格,意蕴深刻,体现“天马行空”的思想境界和强悍豪放的艺术特色,也蕴含了画家对民族、国家能早日强盛的殷切寄托。本作品绘于1940年,画家正旅居印度,从报上得知中国军队在鄂北痛击了日本侵略者,喜不自禁,乘兴挥毫,画下了这幅佳作。 《大丽菊》林风眠 本幅作品吸收西方油画表现光色的长处和西方现代绘画注重画面构成的特点,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画。 《蛙声十里出清泉》齐白石 本幅作品创造了现代画坛上以妙画传诗意的佳话。这本是听觉形象的诗句,要用属于视觉艺术的绘画来表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画面上看不到一只青蛙,却使人仿佛听到了原出群蛙争鸣的景象,真可谓意韵无穷,耐人寻味。 (三)课后小结 说说近现代中国画在那些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在技法、构图上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四)课后作业 选择一两幅你最喜欢的现代中国画与传统中国画加以比较,谈一谈它们在构图、笔墨、设色、题材、风格等方面是否有所创新。(以小论文的方式叙述)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年级:2013级 专业:美术学 姓名:候晨微 学号:1312114053

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摘要:继承和创新,是艺术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艺术重在表现风格的传承,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总结而成,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只有继承前人的精华,才能谈创新。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真正的创新与繁荣。 一、艺术的含义和作用。 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艺术活动是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它最终以艺术品的形式出现,这种艺术品既有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也有艺术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等主体性因素,它是一种精神产品。 艺术的社会功能指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而对社会生活 和人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影响。也称“艺术的价值”或“艺术的 社会作用”。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美功能。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构成着艺 术审美功能的客观前提。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打动人的情感, 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 养人的审美能力,使人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审美功能是 艺术的首要功能,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都是建立在审美功能之 上的。 (二)认识功能。艺术是对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它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一定历史 时期的政治风云、经济生活和社会风尚,表现各个阶级、阶层 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因此,人们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