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总规-控件1-2

01-总规-控件1-2

控件1 文本编制导则

本导则以设市城市为例,文本框内文字为参考范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规划目的

文本第一条一般应阐明规划编制目的。可参照《城乡规划法》的立法目的,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

为指导XX市城市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编制背景

本条为可选条款。规划编制背景一般从区域环境、上位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几个方面简要说明编制的背景。编制背景应有针对性。

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应具有战略性、政策性,有一定的宏观高度。建议内容为《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第六条,可作为一般城市的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

(2)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四条 规划原则

规划原则也可以与规划指导思想合并为一条阐述,称为“指导思想与原则”。

规划原则是在规划指导思想之下的具有战术性、策略性方针,是针对各个城市的实际而制定的工作原则,因此,要有针对性并能在规划过程中真正体现。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规划依据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1)是国家现行的法律、规章;

(2)经法定程序批准的上层次规划;

(3)地方政府社会及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编制、修编、调整的请示报告和批复。

2、作为规划依据,法律、法规应注明的颁布实施时间,政府文件应注明文号,相关规划应注明规划期限。

3、规划文件的排列顺序宜遵循以下原则:

(1)先国家、省级法律法规后市级地方性法规;

(2)先法律法规后行政文件;

(3)2000年前编制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上不宜作为2005年以后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依据,新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视具体情况可以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

(4)必须将上级政府关于同意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列出;

(5)各种具体规范及标准不必一一列出;

(6)国务院及建设部下发的各通知、意见、规定、函等一般不宜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但是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选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2005]第146号令)

(3)《××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年)》

(4)××省(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发文号) (5)《××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6)《××市城镇体系规划(××××—××××年)》

(7)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六条 规划重点

规划重点应简洁明了地说明本次规划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可以从城市发展定位、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说明规划重点。(本条为可选条款) 第七条 规划期限

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规划起始年为报批年,规划期末年份应与审批机关对修编总体规划的批复中的期限一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一般可以控制到2050年。

规划期限为××××年----××××年,其中:

近期:××××年----××××年;

远期:××××年----××××年;

远景:××××年以后。

第八条 规划地域层次

对于涉及较多地域范围和规划层次的城市,必须对文本中提及的地域层次范围作出明确界定。

第九条 规划区

规划区要明确四至范围和总面积,单位统一用平方公里,统计精度至整数。一般以行政边界为划分界限。

规划区的范围应当限定在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规划区范围大小应视城市发展具体情况而定,要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划区的倾向。一般地说,对于发达地区的小城市,为了有效控制土地开发,保护环境,宜将整个行政管辖范围划为规划区加以控制。对于大城市、地级市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宜根据城市发展和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区别城市的具体情况划定规划区范围。

对于城市近郊的自然保护区、山体林地、水源保护区以及与城市特色、城市生态安全紧密相关的地区必须划为城市规划区。

××市城市规划区的范围为:东起××,西至××,南起××,北至××,规划区面积为××km2。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十条 强制性内容

在总则中应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在文本中的表示方式,建议采用黑体加下划线的形式表示。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参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十二条。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 市域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为突出战略研究,将本章单列,若内容较少可并入下一章。

第十一条 区域协调

对位于人口、经济活动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核心城市的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2)加强与以天津港为核心,京唐港(王滩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的协调,建立以北京为核心的区域高速公路和铁路运输体系,以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陆海空一体、国际国内便捷联系的区域交通网络。

(3)在京津冀城镇群的核心地区形成以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为主轴,京唐、京石城镇发展走廊和京张、京承生态经济走廊为骨架的区域空间体系,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二条 经济发展战略

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一般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中等以上城市宜分别表述,小城市可将以下12-15条合并。

经济发展战略一般从经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重点与路径等方面提出。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水平。

(2)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强化首都经济职能。依托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增强高新技术的先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促进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加快服务业发展,全力提升质量和水平。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三条 社会发展战略

可从人口、文化、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业、城市安全等方面提出发展战略。

(1)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北京”,

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水平。

(5)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 生态环境发展战略

可以从生态安全、生态保护、环境排放标准等方面提出发展战略。

(1)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稳定的区域生态网络,特别是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合作,加强燕山、太行山山脉生态屏障建设。

(2)加强平原地区生态林地的保护和建设。划定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森林、河湖、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使用能源。(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十五条 城乡发展总目标

与城乡统筹战略对应,提出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可参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

城乡发展目标见附表《××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一览表》

(1)总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将宜居城市作为总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生态环境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水域和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市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高,初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不增加。

2)环境质量指标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大于95%;

地表水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

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大于330天;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值小于55dB(A);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小于70dB(A)。

3)污染防治指标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大于9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10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75%;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为0.83吨标煤/万元;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2m3。

4)土地和建设指标

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15m2。

(3) 经济发展

2020年GDP将达到488亿元,年均增速为10%,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3.2%、10.9 %和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55;38;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020年达到2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2020年达到900亿元;

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020年达到68亿元。

(4) 社会发展

总人口达到11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3.0%;

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5%以上;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95%以上;

医院达标病床数4张/千人,卫技人员数4人/千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职工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

(5)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全面加强。到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规划远期2020年,根据潜江市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文物地的实际情况,将市域范围内的河流水域景观、大型湿地公园等,增设划定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潜江初步形成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

(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市域人口与城镇化

第十六条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表述市域人口、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城镇人口应为实际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即是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之和,由三部分构成: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近期××年,市域人口为××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远期××年,市域人口为××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万人,城镇化水平为××%。

第二节 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第十七条 城镇等级结构

市域城镇等级一般可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重点镇应注意与已经公布的国家、省、市级重点镇相协调。本条可用表格表达。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一览表

等级 等级名称 城镇个数 城镇名称

Ⅰ 市域中心城市

Ⅱ 市域副中心城市

Ⅲ 重点镇

Ⅳ 一般镇

第十八条 城镇规模结构

可与上一条综合表述。

市域城镇规模应按照城区或镇区的规模进行分类,不可使用市(县)域或镇域规模。本条可用表格表达。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城镇人口规模(万人) 城镇个数城镇名称

>50

20-50

5-20

2-5

<2

第十九条 城镇职能结构

按照不同城镇等级,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一般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商贸型、农贸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提出各自的主要发展产业。本条可用表格表达。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职能类型 城镇名称主要发展产业

第二十条 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确定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要反映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未来城镇在地域空间上的布局和联系,体现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不应只是对城镇现状分布情况的简单描述。

形成“一核三轴三区”的城镇空间结构。

(1)一核

以铁岭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南、向西两翼拓展,包括南部产业区和调兵山城区,共同构成市域南部城镇密集区和产业密集区,提高核心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产生极核效应,带动市域城市(镇)发展。

(2)三轴

包括铁岭—昌图的城镇发展主轴和开原—西丰、铁岭—调兵山两条城镇发展次轴,打造“一体两翼”的城镇空间格局。

铁岭—昌图的城镇发展主轴是铁岭对接沈阳的产业大平台和城市拓展的新空间,将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大型工业项目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市域城镇的主要发展轴。

开原—西丰城镇发展次轴将以建设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和特色产品加工业型城镇为主。

铁岭—调兵山城镇发展次轴以发展煤炭能源、煤电及延伸产业为主。

(3)三区

南部经济区以铁岭市为核心,包括铁岭县和调兵山市,主导产业为煤电、机械装备配套和新型建材业。

中部经济区即开原-清河整合区,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交通物流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

北部经济区包括昌图和西丰,以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业为主。(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一条 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分层次对建设用地标准进行控制,应注意与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

中心城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城镇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

第二十二条重点城镇控制

对市域重点城镇进行规划控制。内容包括发展定位、建设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控制范围、城镇发展方向等要素。

市域重点城镇规划控制一览表

名称 发展定位 建设用地规模发展方向

第三节 市域产业选择与布局

本节为可选内容。

第二十三条 产业选择

分别对三次产业的发展定位、发展重点提出规划要求。

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

第二产业:重点发展能源与煤化工工业、食品加工业、配套加工业。

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产业及新兴服务业。(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四条 产业布局

对不同产业门类进行布局规划,重点描述城市各项产业的空间关系与发展衔接。

形成三带两区一轴的市域产业布局。

(1)三带:北部化工产业带、中部物流制造产业带、南部现代农业产业带

北部化工产业带:

潜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竹根滩拓展,突出化工特色,整合石油化工、盐化工、医药化工等化工资源,开发精细化工项目,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关联度高、外向度高的综合化工园区。

王场精细化工产业区:突出盐化工产业特色,依托油田技术优势,形成以盐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园区。

中部物流制造产业带:

园林开发区:重点发展无污染的轻工纺织等城市型工业。

杨市工业区:主要发展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电子、新材料、休闲旅游。

后湖工业区,重点发展物流、农副产品加工。

周矶高新技术园区:重点发展无污染城市型工业,如轻工业、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南部现代农业产业带:

以熊口为中心,依托运拖公路,整合运粮湖管理区、总口管理区,结合老新、渔洋周边资源,发展农业、林业、畜牧、水产,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

(2)两区:高石碑水利示范区、张金冶金产业区

张金冶金产业区:

张金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铝电产业特色,加快电解铝、合金、铝材、脱氧铝线、铝箔等铝产品加工链的拓展,形成以铝电为主,新材料、包装为辅的工业区。

高石碑水利示范区:

结合引江济汉工程兴隆水利枢纽,大力发展旅游度假及生态农业,实施15万亩现代化田间工程,建设现代水利示范项目。

(3) 一轴:沿省道荆潜线旅游发展轴

自北向南串联高石碑水利枢纽、积玉口三芦湾遗址、后湖返湾湖风景区、熊口红军街、龙湾章华台、张金遗址墓葬群等历史文化、自然风景旅游点。(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节 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本节为可选条款,如旅游资源较少,可取消该节。

第二十五条 旅游定位

以发掘特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滨海旅游资源为重点,大力开发和综合利用各种社会与民俗资源,正确处理发展旅游业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配置旅游产品结构和产业体系,将烟台建设成为享有盛誉的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中心、山东省具有山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六条 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以市域“千里黄金海岸旅游长廊”为背景,以滨海旅游为发展重点,以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为背景,以周边景点为辅助,突出海岛轴、海岸轴、山峦轴和历史轴等四条轴线,形成“一心(即滨海休闲中心)”、“九组”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十七条 重点旅游区域

重点旅游区域包括滨海休闲中心、中央山地公园、芝罘岛景区、国际葡萄酒城、东部新市区海滨、金沙滩旅游度假区、烟台农博园、养马岛旅游度假区、昆嵛山景区、温泉旅游度假区等。(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节 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本节为可选条款,内容可参照我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技术规程》,一般应包括以下条文:保护原则、保护目标、历史文化名镇(村)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等。

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较少,本节可取消,以条款形式出现。

第六节 市域空间管制

第二十八条 市域空间管制分区

规划划分为城镇建设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行洪滞洪区等控制开发区。市域层面上不宜使用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的分类,以区别于城市规划区内空间管制要求。

第二十九条 市域空间管制要求

以相关法规为依据,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细化相关内容。

市域划分为保护区、城镇建设区和其他区域分类进行空间管制。

(1) 保护区

保护区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矿产资源保护区四类。

1)生态环境保护区

生态环境保护区是指生态功能极其重要或极为敏感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生态湿地、海岸生态防护带等区域。

本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禁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区内人口已超出承载能力的应采取必要的移民措施;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对已经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要采取生态环境建设措施,认真组织重建与恢复,尽快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海岸生态防护带特别要求:规划海水高潮位向陆一侧不小于200米距离为建设退缩线(港口岸线除外)。自海岸建设退缩线向海一侧划定为滨海生态防护带。该区域内禁止建设。原则上不得填海造地。

2)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确定的保护区域。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禁止一切非农业利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3)水源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是指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及其必需的安全防护范围。

对主要地表水源地,划定水源保护区范围,其中一级保护范围为水库外围1000米,二级保护范围为一级保护范围外1000米。在保护区内严禁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应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和严禁事项的告示牌。

全市统管地下水的保护与利用,划定地下水源保护区。在此范围内,严禁工业废水排放,严禁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控制农药的使用。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并在此范围划定禁采区、限采区,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地下水负漏斗区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得到有效遏制,地下水环境得到改善。

4)矿产资源保护区

矿产资源保护区是指具有开采价值的各类金属、非金属矿藏及其必要的安全防护范围。

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划定开采范围,限制开采量。禁止非法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对挖陷地区应采取填补、灌水等方式加以处理。

(2) 城镇建设区

城镇建设区是指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包括市县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地区两种类型。该区需要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舒适度。

(3)其他区域

其他区域包括一般耕地、园地、一般山林、独立村庄及未利用土地等。

该地区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导,在合理引导下可以适度地、有选择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利用。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控制人口发展规模,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的进行修复;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可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果树林、经济林、花卉基地、旅游观光等。(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第三十条 市域交通规划目标

本条为可选条款。

构筑一个与潜江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相适应的、高效率、低耗费、一体化、人性化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整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畅达、优质舒适、绿色低害的城市交通系统。依托区域和城市交通体系的有机衔接,在全市形成以“60分钟市域交通圈+30分钟城市交通圈”的“60+30”圈层组织结构。(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一条 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从区域交通功能提升、内部系统完善和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等方面提出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1)构建均衡完善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注重多种交通方式的均衡发展,在公路系统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铁路、航运建设,积极推进沪蓉高速铁路及其场站的选址和建设;疏通河道,提升航道等级,改善港口设施和环境,提高航运运输能力,为潜江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2)协调市域与市区的交通衔接

在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市域交通系统的整合,将城区内外交通系统有效地衔接起来,避免过境交通对城区的影响,并使内外交通形成便利快捷的联系和衔接,提高城市交通和对外交通效率。

(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力加强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沪蓉高速铁路、航道港口改造工程、市域公路改造整合工程和各类客货运场站等,提升城市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优化交通环境。(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二条 公路

一般从高速公路连接、公路网络等级、客货运场站建设三方面提出市域公路系统合理的调整、优化措施。

重点在“五横三纵”已有公路网骨架的基础上对市域公路系统进行合理的调整、优化,通过增加和改善东西、南北方向的主要通道来提高市域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完整性,同时也加强各个组团、重点乡镇的联系。充分依托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高等级公路,打造一个良好的对外交通环境,使潜江能够更好地融入武汉“8+1”城市圈,增强同周边县市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潜江的区位优势。

(1)高速公路

市域内高速公路为汉宜高速公路,分别在园林、后湖设有两个出入口。

将运拖公路向东延伸至建设中的随岳高速公路,以此来提升潜江市的对外交通能力。

(2)公路

规划中将对318国道进行改线,从现状园林组团南部、规划高速铁路北侧东西向穿越整个市域,同时新建一座跨东荆河大桥,原318国道则改作老城区中部一条东西方向主要的交通干道。

规划将现状潜监线城区部分东移,作为城区东环;在原有“三纵”的基础上,市域西面新建连接积玉口、浩口、张金的公路,使得路网结构更加顺畅,几个重点镇的联系得到加强;市域中部加强王场、周矶、熊口的道路连接;在“五横”的基础上,增加两条通道密切广华与园林、泽口之间的交通联系,形成两条交通性的城市主干道路;市域南面则新建连接张金、老新、渔洋几个乡镇的公路。

(3)场站建设

结合公路网的调整完善,对市域公路客货运场站进行布局整合。规划新建一级客运站1个(广华中心客运站);改扩建二级客运站4个(市中心客运站迁址、张金客运站扩建、长途客运站改扩建、二汽客运站改扩建);改扩建三级客运站4个(熊口、浩口、高场、渔洋);新建乡村客运简易候车棚149个;新建潜江市一级货运站2个(后湖、竹根滩)。(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三条 铁路

明确市域内铁路及相关站场的规划定位和空间布局。

建设黄(骅)—烟(台)铁路,完成烟台港芝罘湾港区烟大轮渡的铁路引线工程,规划预留烟台港八角港区铁路轮渡。实施蓝(村)—烟(台)铁路电气化改造,提高线路的通行能力。

保留现火车客运站,在现福山站建设铁路编组站,在八角组团设货运站。(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四条 水运

从航道网络的完善、港口群建设、集疏运通道规划、岸线利用等方面提出规划要求。

(1)航道规划

规划积极发掘现有航道潜力,对现有河道进行疏通和改善,恢复和提高航道的通行能力,建立完善的航道网络。引江济汉工程连接长江与汉江中下游,并在汉江口设置船闸,汉江的通航能力提升至1000吨级船舶,长江宜昌至武汉航程缩短至673公里,成为全国内河二十条主要航道之一。规划航道技术等级为:

汉江:国家三级航道,常年通航;

内荆河(总干渠):五级航道,常年通航;

江汉航线习新段:五级航道,常年通航;

东干渠:六级航道,季节性全线通航;

田关渠:六级航道,季节性通航;

东荆河:六级航道,季节性通航;

高桥河、西荆河属等外级航道,季节性通航5-8吨级小船。

(2)港口规划

潜江港由泽口、红旗、张金三个港区形成组合港,规划逐步形成汉江泽口港以集装箱及液体化工为主,汉江红旗港以成品油、原煤、盐化产品为主,中干渠张金港以散矿、铝锭、原煤为主的三大专业化集中转运输基地。港口的对外集疏运主要是通过汉宜高速、襄岳公路以及规划沪蓉高速铁路来完成;同时进一步加强港口、码头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其作为江汉平原腹地重要枢纽港口和货源基地的地位及作用。

规划在汉江红旗港区西侧建设兴隆枢纽工程旅游风景区,红旗港区的兴隆港点则作为风景旅游码头进行开发,以适应水上旅游发展需要,规划码头占用岸线120米,陆域面积3200平方米。另张金港区管辖徐李、熊口、后湖、运粮湖、浩口、积玉口、西大垸、渔洋等共八个港点。(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五条 航空运输

明确市域机场的区域定位及等级标准,提出机场与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等规划要求。

莱山机场规划为民用干线机场,飞行区技术等级指标达到4E级标准。

规划加强机场与城区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将城市轨道交通线与城际轨道换乘站、火车客运站、机场等相衔接,扩大机场吸引辐射范围。(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八节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第三十六条 市域社会服务设施

根据内容需要,本条可扩充为一节。

主要包括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等。根据情况,可适当加以归并。

对市域各级社会服务设施提出规划标准,包括区域级设施、城市级设施、镇级设施、村庄级设施。对共享类设施进行定点。

(1)商业服务设施

将现代服务业作为铁岭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市域内共建设一个物流中心和三大物流园。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交易市场,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2)教育文化设施

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达到双高标准,扩大优质高中教育的供给。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铁岭市技师学院。整合高校资源,建设铁岭市新城区教育园区。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发展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同时配套建设各项相关设施。

(3)医疗卫生设施

建立完善的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100%。

(4)社区服务设施

加强社区建设,建立组织健全、设施齐备、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及服务水平。

在各镇区配置中学、小学、医院、农贸市场等设施,三个重点镇需配置高级中学与体育运动设施。结合农村居民点的调整,逐步配套完善农村居民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村级卫生网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村级卫生室的装备和整建工作,采取乡村联办、村医自办等形式恢复和整建村卫生室。(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七条 市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明确用水标准、预测水资源需求总量、安排水源、明确水源保护要求

(1)用水量标准

城市综合用水标准为0.4m3/(人·d),乡镇综合用水标准为0.35 m3/(人·d)。

(2)水资源需求预测

近期2010年为21936万m3,远期2020年为29930万m3。

(3)水资源调配

根据市域内近、远期水资源需求预测,结合市域水资源分布,对市域水资源调配:

“引南济昌”:开原南城子水库作为昌图城区的水源水库。

“引柴济调”:引柴河水作为调兵山市的生活用水。

“引寇济南”:将寇河农田非灌溉期间的水引入南城子水库储存。

(4)水源保护

地下水源:划定地下水源保护范围,在此范围内,严禁工业废水排放,严禁从事有污染水源的活动。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生态建设。

地表水源:对主要地表水源地,划定地表水源保护区范围,其中,一级保护范围为水库外1000m;二级保护范围为一级保护范围外1000m。在保护区范围内严禁从事有污染水源的活动。(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八条 市域给水工程

预测市域用水量,明确水源及水厂布局,水厂应明确供水能力。

(1)给水量预测

铁岭老城区总用水量为14万m3/d;铁岭新城区总用水量为8万m3/d;调兵山总用水量为8万m3/d;开清城区总用水量为16万m3/d;昌图总用水量为8万m3/d;西丰总用水量为4.8m3/d。市域各县市中心城区总用水量为58.8万m3/d。

(2)供水工程规划

铁岭老城区利用现有的3个水厂,日供水总能力为18万m3。

规划在铁岭新城区开辟凡河水源,建设凡河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m3。

扩建开清城区现有水源,日供水能力达到16万m3。

建设昌图红山水库的储水工程;利用昌图现有水厂,日供水能力为10万m3。

建设西丰寇河水源水库;利用西丰水厂,日供水能力为5万m3。

利用调兵山三个水厂,日供水能力为15万m3。(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三十九条 市域排水工程

明确排水体制,确定污水处理方式以及各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布局。

(1)排水体制

铁岭各县市区排水体制远期主要采用雨污分流制,局部地区采用雨污合流制。

(2)污水处理厂建设

扩建铁岭老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1.2万m3。

建设铁岭新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6.4万m3。

建设开清一体化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12.8万m3。

调兵山、昌图、西丰各规划一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分别为6.4万m3、6.4万m3、4万m3。(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条 市域供电工程

明确电源,布置110kV以上的输电线路,明确主要变电站的分布和容量以及输电线路走向。

(1)电厂

在规划期内,对原淮北二电厂进行扩建,规划预留淮北二电厂扩建用地和高压走廊出线位置。

规划期内,新建马桥电厂和平山电厂,机组规模均为4×60万kW,出线500kV,主要为上海市供电。

(2)供电设施

至规划期末,城区东北部规划220kV北山变,主变2台,单台容量120MVA;城区西部规划220kV刘桥变,主变2台,单台容量120MVA;城区东南部规划220kV蔡里变,主变2台,单台容量120MVA;纵楼变扩建1台主变压器,容量120MVA。淮北市市域南部地区新建220kV 杨柳变,主变2台,单台变电容量120MVA。

为马桥电厂和平山电厂配套新建500kV淮北变,向上海方向供电。

(3)高压走廊

规划500kV线路1条,共2回,高压走廊控制宽度60m,规划220kV线路16条,高压走廊控制宽度30m,高压走廊控制区内严禁进行各种开发建设活动。(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一条 市域通信工程

预测电话装机容量,提出邮政局设置标准,对广播电视工程提出建设要求。

(1)电信工程规划

尽量利用现有局所。在现有局所中选择位置和局房条件合适的局址建成大容量目标交换局;对于周围小容量局服务区的新增用户,可以利用远端模块和各种接入手段接入目标交换局。交换网优化应与接入网的建设统筹考虑,目标交换局初始容量不小于1万门(含模块局),终局容量城市不小于5万门、农村不小于3万门。市域南部,在百善镇、临涣镇和南坪镇设交换局,容量均为1万门。

(2)邮政工程规划

淮北市城区各自设置相山、高岳、矿山集、濉溪、杨庄、濉溪路、朔里、段园等邮政支局,下辖邮政所;分别在三个重点城镇,包括百善、临涣、南坪,分别设置邮政支局,其他一般乡镇设置邮政所。

(3)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巩固已形成的现代化的集宣传、娱乐、信息传递、服务为一体的广播电视信息体系,加速建设多功能有线电视网络;以实现广播电视现代化为目标,走广播电视产业化之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武装现代化科技设备,扩大广播电视覆盖率;提高网络传输质量,开拓多功能产业渠道;实现和完善采编播设备数字化,编辑管理电脑化,发射系统固态化,节目播出自动化,节目传输网络化,达到现代化的目标。(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二条 市域燃气工程

预测用气量,明确气源结构、供气设施布局。

(1)用气量

规划2020年烟台各县、市中心城区,居民耗热定额为2300 MJ/(人· y)。远期用气量10.5×108 m3/ y。

(2)气源规划

通过中海油渤西南油气田、中石化在青岛建设的“山东液化天然气”工程、中石油建设的陆上天然气输气管网工程,以及通过烟台港八角港区从海上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等多种方式,解决烟台市域燃气气源问题。

(3) 输气管网、设施规划

完善天然气输气管网及设施的建设。管线分南、北干线,设计压力为4.0MPa。

建设龙口首站1座(首站、末站合建),烟台末站、莱州、招远、蓬莱末站各1座,薛家、黄山馆、大辛店分输站各1座,烟台加气站1座(一期工程已完成投产运行)。建设莱阳、海阳、栖霞、牟平武宁末站,龙大、夏甸、谭格庄分输站。

气源接气点:海上来气设在龙口末站、陆上来气接气点设在莱州、莱阳末站两处。(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三条 市域供热工程

明确供热标准、供热设施布局。

规划各县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建设集中供热热源。

(1)烟台中心城区:规划采暖热负荷9215MW,工业热负荷1229 t/h。

(2)龙口中心城区:配建区域锅炉房,与原热电厂共同承担市区的供热负荷。规划采暖热负荷为1188MW,工业热负荷为220 t/h。

(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四条 市域环卫工程

明确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布局。

规划铁岭中心城区在平顶堡建设村布置垃圾填埋场,用地规模253hm2。

规划在调兵山晓南镇索龙沟、西丰西南侧德余村东北、昌图西北侧城关6队附近、清河新杨木、开原老城北山等处建设垃圾填埋场。(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五条 化学品及危险品生产、储存用地

明确化学品及危险品生产、储存用地的布局和规划要求。

规划在平顶堡椴木岭子建设铁岭市危险品仓库区。化学品及危险品生产必须在划定的用地内选址建设,并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及规范要求。(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六条 市域防灾工程

明确防震、消防、防洪标准。

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配置各城区消防站,各重点镇配置消防站的数量不少于一所。

加强河道治理,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按标准完成辽河干流及辽河回水段的铁岭市城市防洪堤的建设,使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章 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第四十七条 城市规划区人口规模

明确规划区内的人口规模,包括总人口、其他城镇人口、农村人口。

2020年铁岭市城市规划区内总人口约为76万人,其中铁岭市规划建成区人口规模为55万人,其它城镇人口约为14万人,农村人口规模约为7万。城市规划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90%。

(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八条 重点发展城镇规划

在规划区内现状城镇布局基础上,体现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划意图,构建合理的城镇结构。明确各重点发展的城镇的定位、规模。

(1)新台子镇

沈铁工业走廊中竞争力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宜居生态花园式城镇。

规划远期城市人口规模为4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3.34km2。包括铁岭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8万人,总人口为12万人。

(2)腰堡镇

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区域农产品贸易中心。积极发展住宅产业,建设成为铁南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

规划远期城市人口规模为1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1.2 km2。

(3)平顶堡

以玉米深加工产业和肉禽养殖业为龙头,构建镇域经济中心。

规划远期城市人口规模为0.5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0.6 km2。

(4)熊官屯

铁岭市的旅游基地,构建区域特色农产品贸易中心。

规划远期城市人口规模为0.5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0.6 km2。(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四十九条 新农村规划

根据规划区内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建设和控制策略,分类指导村庄的发展。

贯彻新农村建设标准,提高村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重点加强村庄整治。按照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原则,加强对农民建房的规划引导与控制,配套完善相应设施,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建房。具体规划要求见附表。(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区内村庄建设规划

所属镇名

鼓励发展的村庄 限制发展的村庄 不再保留的村庄 称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名称 数量

第五十条 重大设施布局规划

明确规划区内重大设施的布局,包括交通、供电、供水、污水处理、殡葬、社会福利等设施。

(1)垃圾处理厂

现状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杨市办事处刁庙村境内,距离市区7.5km。工程征地336亩,工程处理规模340t/d,总库容量248万m3。规划新建垃圾处理厂,位于潜熊路沪蓉高速公路西南,工程处理规模300t/d。

(2)污水处理厂

新增新城区污水处理厂,位于周矶片区东部,规划占地5hm2,处理规模7万t/d,尾水排入东干渠。王场和泽口两个化工区内单独设工业水处理厂。

(3)变电站

扩容220kV高场变,新建110kV变电站6座。

(4)化学品及危险品生产、储存用地

结合中石油储气库的建设王场化工园的建设,规划化学品生产、储存用地及其他危险品储存用地。

化学品及危险品生产必须在划定的用地内选址建设,并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及规范要求。

(5)殡葬用地

规划不再新增经营性公墓用地。严格控制现状公墓发展,倡导骨灰的多样化安葬,推进农村生态公墓建设。

第五十一条 生态控制区规划

对规划区内需控制的生态用地,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湿地等进行控制。

(1)森林公园

包括森林公园、水杉公园。在森林公园内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按照管制范围区内村庄建议进行迁村并点或保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周边地区严禁新的工业开发;严禁矿产开采、林木砍伐活动;严格保护现有植被资源,加强植被的培育和建设,保证生物资源的多样化。

(2)生态湿地

在中心城区史家湖地区,结合现状大量的鱼塘浅水面规划一处大型生态湿地,面积约2.5km2。利用规划区内返湾湖湖区建设规划区内地二块大型生态湿地,面积约19.9km2。生态湿地范围内对零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渐搬迁。严格控制开发建设项目,可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严禁围垦造田、围滩养殖,有计划、有步骤退还湿地。采取轮养、轮休等方法,减少人工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逐步恢复湿地功能。

(3)其他生态控制区

包括沿路生态绿带,沿江、滨河风景生态林地,以及自然水网。(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五十二条 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规划

一般主要包括规划区内蔬菜生产基地、水禽养殖基地、乳品生产基地、畜牧兽禽生产基地、瓜果生产基地等的布局与规模。

(1)蔬菜生产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回里镇、门楼镇蔬菜生产基地,规模为500 hm2左右;规划高陵镇以南、高疃镇以北两处蔬菜基地,规模为300 hm2左右。

(2)养殖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扩建大窑猪场、大季家猪场、门楼东陌堂猪场、解家庄镇友谊猪场四个养猪场。

扩建大窑肉鸡场、桃村肉鸡场、大季家肉鸡场三个肉鸡场。

扩建姜格庄奶牛场、张格庄奶牛场两个奶牛场。

姜格庄镇利用其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产养殖。

(3)林果业

保证郊区林果业用地规模,为市区就近供应鲜果。林果业用地尽可能利用荒山、低谷台

地、梯田种植。(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规划区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区,分别进行空间管制。

禁止建设区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是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确有必要进行建设时,安排的城镇开发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

适宜建设区是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以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已建区是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区。

规划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进行空间管制。

(1)禁建区

禁建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规划区范围内禁建区包括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城市楔形绿地、自然河流水系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基本农田区以及城市滞洪区等,总面积约为408.15km2。

(2)限建区

限建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不宜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确有必要进行建设时,安排的城镇开发项目应符合城镇整体和全局发展的要求,并应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

规划区范围内的限建区包括城市组团外围的生态绿地、一般农田、城区范围内的重要基础设施走廊以及城市远景发展需要进行控制的地区。限建区的总面积约为125.4km2。

(3)适建区

适建区为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可以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规划区范围内的适建区包括新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及其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3.48km2。

(4)已建区

已建区指实际已开发建设并集中连片、基本具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区。

对已建区应采取用地调整和旧区改造方针,根据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和发展要求,逐步搬迁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提高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比例,改善城市环境。

包括保留的村庄,已建区面积为64.47 km2,其中位于城区内的用地面积为40.32 km2。(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第五十四条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为中心城区的性质,不应将市域定位等同于城市的性质。

应言简意赅,不宜使用文学化的语言,不宜罗列过长的定语、修饰词。

不得随意使用已有认定部门的特定称号,如“历史文化名城”等。

第五十五条 城市职能

本条为可选条款。

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的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十六条 城市人口规模

由于城市人口规模不属于强制性内容,而用地规模属强制性内容,应将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分别表述。近期规模可不在此章表述。

××年,××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以内。其中常住人口××万人左右,一年以上暂住人口××万人左右。

第五十七条 人口引导与分布

本条为可选条款。

(1)积极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的产业和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和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2)严格控制中心城人口规模,进一步疏解旧城人口,合理调整中心城的人口分布。中心城中心地区人口约540万人(其中旧城人口约110万人),边缘集团人口约270万人,绿化隔离地区及外围地区人口约40万人。

(3) 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引导人口在区域层面上的合理分布,保证远期北京人口规模突破规划控制的1800万人时,区域具有足够的集聚和吸纳能力。

(4)加强人口的引导与管理,努力控制首都人口过快增长。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实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十八条 人口结构与素质

本条为可选条款。

(1)适应北京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工作、生活需要。重点关注进入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城市问题和服务需求,在公共服务设施保障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2)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化。

(3)不断增强中心城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提高全市人口素质,着力优化中心城的人口素质结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五十九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明确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要求,包括总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规模。

××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km2以内,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m2以内。

第六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第一节 城市发展方向与总体布局规划 第六十条 城市空间拓展与整合策略

本条为可选条款。对限制城市建设用地拓展的各个要素条件进行综合论述,总结空间拓

展原则与城乡整合策略。

(1)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整合城市用地,优化布局,协调片区功能。

强化中心城市职能。依托现有北京路商业中心向北拓展,建设行政文化中心,共同打造现代化城市中心。

协调城市片区功能。城东片区依托港口与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壮大经济实力。优化城南片区的功能,以高等教育为依托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型产学研片区。

优化城市布局。逐步打破带状格局的限制,遏制用地继续东西向蔓延,积极引导各个片区往南北纵深拓展,适当团块化集约发展。

(2)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与古城格局。

积极引导荆州古城的职能转变,疏解老城人口,以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为主。荆州古城周围应控制城市向北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城市生态屏障,严格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各项保护工作,保护荆州古城的整体格局和历史风貌,完善护城河及环城绿带建设,彰显古城特色。

(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继续保持城市周边和内部的生态环境特色,贯通水系,完善绿化网络,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十一条 城市发展方向

对城市建设用地拓展的各个方向进行描述,重点突出发展策略与注意要素。

荆州的城市发展方向为:以向东发展为主,适当向西、向北发展,严格限制跨越荆沙铁路和沪蓉高速铁路继续向北发展。(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十二条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突出规划控制意图与城市空间发展要求,明确各组成部分的发展定位。

以芝罘滨海地带为中心,拓展东西两翼,贯通南北山海,形成“山耸城中,城随山转,海围城绕,城岛相映,融山、城、海、岛于一体”的城市格局。以天然河流、山体和永久性绿带分隔,形成芝罘、莱山、开发区、福山、牟平、八角等六大组团,构成多组团、多核心的滨海带状组团城市结构。(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十三条 组团发展定位和规模

本条为可选条款。对各个组团(或片区)的发展定位、人口与用地规模分别阐述。

芝罘组团:以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城市中心区。规划人口规模为9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5km2。

莱山组团:以文教科研、高新技术为主的功能区。规划人口规模为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47 km2。

牟平组团: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综合功能区。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35 km2。

开发区组团:以工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区。规划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35 km2。

福山组团:以工业、物流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主的综合发展区。规划人口规模为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7 km2。

八角组团:以港口和临港工业为主的新港城。规划人口规模为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为26 km2。(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