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微专题 勾股定理(解析版)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微专题 勾股定理(解析版)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微专题 勾股定理(解析版)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微专题 勾股定理(解析版)

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解答题专题练

勾股定理

1.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4,BD=5,求点D到BC的距离.

2. 在△ABC中,AB=AC=5,BC=8,点P是BC边上的动点,过点P作PD⊥AB于点D,PE⊥AC于点E,求PD+PE的长.

3. 如图,矩形ABCD中,AB=8,BC=6,P为AD上一点,将△ABP沿BP翻折至△EBP,PE与CD相交于点O,且OE=OD,求AP的长.

4. 如图为一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展开图,A,B,C是展开后小正方形的顶点,则∠ABC的度数为________.

5.如图,已知AB=12,AB⊥BC于点B,AB⊥AD于点A,AD=5,BC=10.点E是CD的中点,求AE的长.

6. 如图,在△ABC中,D为AC边的中点,且DB⊥BC,BC=4,CD=5.

(1)求DB的长.

(2)在△ABC中,求BC边上高的长.

7.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10c,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8. 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EC的长.

9. 已知,如图,在△ABC中,∠C=90°,∠1=∠2,CD=15,BD=25,求AC的长.

10. 如图所示,在△ABC中,AB∶BC∶CA=3∶4∶5,且周长为36cm,点P从点A 开始沿AB边向B点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每秒2cm的速度移动,如果同时出发,则过3秒时,△BPQ的面积为多少?

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DA=2∶2∶3∶1,且∠ABC=

90°,求∠DAB的度数.

12.在三角形ABC中,D为BC的中点,AB等于5,AD等于6,AC等于13,试判断AD与AB的位置关系.

13.如图,已知△ABC,AB=8,BC=10,AC=6.

(1)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

(2)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边B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交AB于点E.

(3)连接CE,求CE的长.

14. 在某小区的A处有一个凉亭,道路AB,BC,AC两两相交于点A,B,C,并且道路AB与道路BC互相垂直,如图所示.已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20m,若有两个小朋友在与点B相距10m的点D处玩耍,玩累了他们分别沿不同的路线D →B→A,D→C→A到凉亭A处喝水休息,已知路线D→B→A与D→C→A路程相等,求AC的长度.

15. 如图,是某次机器人创意大赛中一位参赛队员设计的机器人行走的路径,机器人从A处先往东走4m,又往北走1.5m,遇到障碍后又往西走2m,再转向北走4.5m处往东一拐,仅走0.5m就到达了B.问从点A到点B的直线距离是多少?

2020年中考数学复习解答题专题练

勾股定理(解析版)

1.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且AB=4,BD=5,求点D到BC的距离.

【解析】选A.过D点作DE⊥BC于E.

因为∠A=90°,AB=4,BD=5,

所以AD 2=BD 2-AB 2=52-42=9,

所以AD=3,

因为BD 平分∠ABC ,∠A=90°,

所以点D 到BC 的距离DE=AD=3.

2. 在△ABC 中,AB=AC=5,BC=8,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过点P 作PD ⊥AB 于点D ,PE ⊥AC 于点E ,求PD+PE 的长.

【解析】过A 点作AF ⊥BC 于点F ,连接AP ,

因为△ABC 中,

AB=AC=5,BC=8,

所以BF=4,

所以在Rt △ABF 中,AF 2=AB 2-BF 2=9,

所以AF=3. 所以12×8×3=12×5×PD+12×5×PE ,12=1

2×5×(PD+PE),PD+PE=4.8.

3. 如图,矩形ABCD 中,AB=8,BC=6,P 为AD 上一点,将△ABP 沿BP 翻折至△EBP ,PE 与CD 相交于点O ,且OE=OD ,求AP 的长.

【解析】如图:设AP=x ,则DP=AD-AP=6-x ,

因为将△ABP 翻折至△EBP ,

所以EP=AP=x ,EB=AB=8,∠E=∠A=90°,

因为∠D=∠E=90°,OE=OD ,∠DOP=∠EOF ,所以△DOP ≌△

EOF ,

所以EF=DP=6-x,OP=OF,

因为OE=OD,所以DF=PE=x,所以CF=CD-DF=8-x,

因为EF=6-x,BE=8,

所以BF=BE-EF=8-(6-x)=x+2,

在Rt△BCF中,CF2+BC2=BF2,

所以(8-x)2+62=(x+2)2,解得x=4.8,所以AP=4.8.

答案:4.8

4. 如图为一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的展开图,A,B,C是展开后小正方形的顶点,则∠ABC的度数为________.

【解析】连接AC,

则AC2=22+1=5,BC2=22+1=5,

AB2=32+1=10.

因为AC2+BC2=AB2,

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又因为AC2=BC2,

所以AC=BC,所以∠CAB=∠ABC=45°.

5.如图,已知AB=12,AB⊥BC于点B,AB⊥AD于点A,AD=5,BC=10.点E是CD的中点,求AE的长.

【解析】如图,延长AE交BC于点F.

因为AB⊥BC,AB⊥AD,

所以AD∥BC

所以∠D=∠C,∠DAE=∠CFE,

又因为点E是CD的中点,所以DE=CE.

因为在△AED与△FEC中,

∠D=∠C,∠DAE=∠CFE,DE=CE,

所以△AED≌△FEC(AAS),所以AE=FE,AD=FC.

因为AD=5,BC=10.所以BF=5.

在Rt△ABF中,AF2=AB2+BF2=122+52=169,

AF=6.5.

所以AF=13,所以AE=1

2

6. 如图,在△ABC中,D为AC边的中点,且DB⊥BC,BC=4,CD=5.

(1)求DB的长.

(2)在△ABC中,求BC边上高的长.

【解析】(1)因为DB⊥BC,BC=4,CD=5,

所以BD2=52-42=9,

所以BD=3.

(2)延长CB,过点A作AE⊥CB延长线于点E,

因为DB⊥BC,AE⊥BC,所以AE∥DB,

因为D为AC边的中点,

所以BD=1

AE,所以AE=6,即BC边上高的长为6.

2

7.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a2+b2+c2+50=6a+8b+10c,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因为a2+b2+c2+50=6a+8b+10c,

所以a2+b2+c2-6a-8b-10c+50=0,

即a2-6a+9+b2-8b+16+c2-10c+25=0,

所以(a-3)2+(b-4)2+(c-5)2=0,

所以a=3,b=4,c=5,

因为a2+b2=c2,

所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8. 如图,折叠长方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EC的长.

【解析】设EC=xcm,则DE=

(8-x)cm,由折叠可知,EF=DE,AD=AF,

在直角△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AF2,

即82+BF2=102,所以BF=6cm,

所以FC=10-6=4(cm).

在直角△EFC中,由勾股定理得FC2+CE2=EF2,即

42+x2=(8-x)2,解之得x=3,

即EC的长度为3cm.

9. 已知,如图,在△ABC中,∠C=90°,∠1=∠2,CD=15,BD=25,求AC的长.

【解析】过D作DE⊥AB,垂足为E,

因为∠1=∠2,所以CD=DE=15,

在Rt△BDE中,BE2=BD2-DE2=252-152=202,

所以BE=20,

因为∠1=2,∠C=∠DEA=90°,AD=AD,

所以Rt△ACD≌Rt△AED,

又因为AB2=AC2+BC2,

即(AC+20)2=AC2+(15+25)2,解得AC=30.

10. 如图所示,在△ABC中,AB∶BC∶CA=3∶4∶5,且周长为36cm,点P从点A 开始沿AB边向B点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每秒2cm的速度移动,如果同时出发,则过3秒时,△BPQ的面积为多少?

【解析】设AB为3xcm,BC为4xcm,AC为5xcm,

因为周长为36cm,AB+BC+AC=36,

所以3x+4x+5x=36,得x=3,

所以AB=9cm,BC=12cm,AC=15cm.

因为AB2+BC2=AC2,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过3秒时,BP=9-3×1=6(cm),BQ=2×3=6(cm),

所以S

△BPQ =1

2

BP·BQ=1

2

×6×6=18(cm2).

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DA=2∶2∶3∶1,且∠ABC= 90°,求∠DAB的度数.

【解析】设AB=2a,BC=2a,CD=3a,DA=a.

因为∠ABC=90°,AB=BC,

所以∠BAC=∠BCA=45°,

在Rt△ABC中,AC2=AB2+BC2=(2a)2+(2a)2=8a2,

又AD2=a2,CD2=(3a)2=9a2.

所以AC2+AD2=CD2,

所以△ACD是以∠CAD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所以∠CAD=90°,

所以∠DAB=∠BAC+∠CAD

=45°+90°=135°.

12.在三角形ABC中,D为BC的中点,AB等于5,AD等于6,AC等于13,试判断AD与AB的位置关系.

【解析】延长AD至点E,使DE=AD,并连接BE,

因为D为BC的中点,所以CD=BD,

因为∠ADC=∠EDB,

所以△ADC≌△EDB,所以EB=AC=13,

因为AD=6,所以AE=12,

因为52+122=132,即AB2+AE2=EB2,

所以∠EAB=90°,所以AD⊥AB.

13.如图,已知△ABC,AB=8,BC=10,AC=6.

(1)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

(2)用尺规作图法作出边B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交AB于点E.

(3)连接CE,求CE的长.

【解析】(1)因为AB=8,BC=10,AC=6,

所以102=82+62,即BC2=AB2+AC2,

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作图如图1:

(3)连接CE,如图2:

设CE为x,

因为边B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交AB于点E,所以CE=BE=x,

在Rt△ACE中,CE2=AE2+AC2,即x2=(8-x)2+62,解得x=6.25,所以CE=6.25.

14. 在某小区的A处有一个凉亭,道路AB,BC,AC两两相交于点A,B,C,并且道路AB与道路BC互相垂直,如图所示.已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为20m,若有两个小朋友在与点B相距10m的点D处玩耍,玩累了他们分别沿不同的路线D →B→A,D→C→A到凉亭A处喝水休息,已知路线D→B→A与D→C→A路程相等,求AC的长度.

【解析】设AC的距离为xm,则DC的长为(30-x)m,则BC的长为(40-x)m,

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B2+BC2=AC2,即202+(40-x)2=x2,

解得x=25.

答:AC之间的距离是25m.

15. 如图,是某次机器人创意大赛中一位参赛队员设计的机器人行走的路径,机器人从A处先往东走4m,又往北走1.5m,遇到障碍后又往西走2m,再转向北走4.5m处往东一拐,仅走0.5m就到达了B.问从点A到点B的直线距离是多少?

【解析】过点B作BC⊥AD于C,

从图中可以看出AC=4-2+0.5=2.5(m),BC=4.5+1.5=6(m),

在Rt△ABC中,AB为斜边,

则AB2=AC2+BC2=169

4

所以AB=13

m.

2

答:从点A到点B的直线距离是13

m.

2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勾股定理》单元训练(含答案)

勾股定理专项训练 专训1.巧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的长 名师点金: 求最短距离的问题,第一种是通过计算比较解最短问题;第二种是平面图形,将分散的条件通过几何变换(平移或轴对称)进行集中,然后借助勾股定理解决;第三种是立体图形,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在平面图形中将路程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然后借助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最短路程(距离).用计算法求平面中最短问题 1.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有极少数人从A走到B,为了避免拐角C走“捷径”,在花圃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________步路(假设2步为1 m),却踩伤了花草. (第1题) 2.小明听说“武黄城际列车”已经开通,便设计了如下问题:如图,以往从黄石A坐客车到武昌客运站B,现在可以在黄石A坐“武黄城际列车”到武汉青山站C,再从青山站C坐市内公共汽车到武昌客运站B.设AB=80 km,BC=20 km,∠ABC=120°.请你帮助小明解决以下问题: (1)求A,C之间的距离.(参考数据21≈4.6) (2)若客车的平均速度是60 km/h,市内的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为40km/h,“武黄城际列车”的平均速度为180 km/h,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武昌客运站,小明应选择哪种乘车方案?请说明理由.(不计候车时间) (第2题) 用平移法求平面中最短问题 3.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是50 cm,30c m,10 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上有一只壁虎,它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壁虎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至少需爬( ) A.13 cm B.40 cmC.130 cm D.169 cm

八年级数学《勾股定理》讲义全

【课题名称】八上数学《勾股定理》 【考纲解读】 1.掌握勾股定理的含义; 2.理解勾股数,并且会熟练地运用勾股数; 3.能够根据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梳理】 考点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表示: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3)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法。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考点2:勾股定理的适用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 考点3:勾股数 (1)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2)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比如3,4,5;6,8,10;5,12,13;7,24,25;8,15,17等。 考点4:勾股定理的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 B C ?中,90C ∠=?,则c , b ,a ; (2)已知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3)可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圆柱和长方体的最短距离问题。 【例题讲解】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中考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中考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等腰直角△ABC中,∠C=90°,点F是AB边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DFE=90°,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过程中,下列结论:①图中全等的三角形只有两对;②△ABC的面积是四边形CDFE面积的2倍;③CD+CE=2FA; ④AD2+BE2=DE2.其中错误结论的个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在△ABC中,∠BAC=90°,AC=2AB,点D是AC的中点,将一块锐角为45°的直角三角板ADE如图放置,连接BE,EC.下列判 断:①△ABE≌△DCE;②BE=EC;③BE⊥EC;④EC=3DE.其中正确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3.如图,透明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容器厚度忽略不计)的高为12c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4 cm的点B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容器外壁,且离容器上沿4 cm的点A 处,若蚂蚁吃到蜂蜜需爬行的最短路径为15 cm,则该圆柱底面周长为()cm. A.9 B.10 C.18 D.20 4.如图钢架中,∠A=15°,现焊上与AP1等长的钢条P1P2,P2P3…来加固钢架,若最后一根钢条与射线AB的焊接点P到A点的距离为4+23,则所有钢条的总长为() A.16 B.15 C.12 D.10 5.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6cm,8cm,则这个菱形的周长为

( ) A .5cm B .10cm C .14cm D .20cm 6.下列四组数中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 .1,2,6 B .3,5,4 C .5,12,13 D .3,2,13 7.A 、B 、C 分别表示三个村庄,AB 1700=米,800BC =米,AC 1500=米,某社区拟建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要求这三个村庄到活动中心的距离相等,则活动中心P 的位置应在( ) A .AB 的中点 B .BC 的中点 C .AC 的中点 D .C ∠的平分线与AB 的交点 8.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将勾股形(古人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分割成一个正方形和两对全等的三角形,如图所示,已知90A ∠=?正方形ADOF 的边长是2,4BD =,则CF 的长为( ) A .6 B .42 C .8 D .10 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P 表示的数为1-,点A 表示的数为1,过点A 作直线l 垂直于 PA ,在l 上取点B ,使1AB =,以点P 为圆心,以PB 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的交点C 所表示的数为( ) A .5 B .51- C .51+ D .51-+ 10.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8,BC =4,将矩形沿AC 折叠,点B 落在点B ′处,则重叠部分△AFC 的面积为(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

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和题型归类 一.知识归纳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 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4()2 ab b a c ?+-=,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422 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222()2S a b a ab b =+=++,所以 222a b c += 方法三: 1 ()()2S a b a b =+?+梯形, 211 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 得证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 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 在ABC ?中,90C ∠=?, 则c b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 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 b ,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 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 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初中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总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在△ABC 和△ADE 中,∠BAC =∠DAE =90°,AB =AC ,AD =AE ,点C ,D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 ,D 和B ,E .下列四个结论: ①BD =CE , ②BD ⊥CE , ③∠ACE +∠DBC=30°, ④( )2 22 2BE AD AB =+.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2.在ABC ?中,D 是直线BC 上一点,已知15AB =,12AD =,13AC =,5CD =, 则BC 的长为( ) A .4或14 B .10或14 C .14 D .10 3.如图,在Rt ABC ?中,90, 5 ,3ACB AB cm AC cm ? ∠=== ,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C 以1 /cm s 的速度移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当?ABP 为等腰三角形时,t 的值不可能为( ) A .5 B .8 C . 254 D . 258 4.如图,等边ABC ?的边长为1cm ,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两点,将ADE ?沿直线DE 折叠,点A 落在点'A 处,且点'A 在ABC ?外部,则阴影部分图形的周长为( )

A .1cm B .1.5cm C .2cm D .3cm 5.在直角三角形中,自两锐角所引的两条中线长分别为5和210,则斜边长为( ) A .10 B .410 C .13 D .213 6.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908C AC ∠==°,,F 是AB 边上的中点,点D 、E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且保持AD CE =.连接DE 、DF 、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四边形CDFE 不可能为正方形;③DE 长度的最小值为4;④四边形CDFE 的面积保持不变;⑤△CDE 面积的最大值为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④⑤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7.在ΔABC 中,211 a b c =+,则∠A( ) A .一定是锐角 B .一定是直角 C .一定是钝角 D .非上述答案 8.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方圆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25,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 和b ,那么ab 的值为( ) A .49 B .25 C .12 D .10 9.如图,在ABC 中,CE 平分ACB ∠,CF 平分ACD ∠,且//EF BC 交AC 于M ,若3CM =,则22CE CF +的值为( ) A .36 B .9 C .6 D .18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勾股定理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知识点一: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要点诠释: 勾股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其主要应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两边的关系,求直角三角形的另两边 (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知识点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要点诠释: 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应注意: (1)首先确定最大边,不妨设最长边长为:c; (2)验证c2与a2+b2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 (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钝角的钝角三角形;若c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一) 教学内容: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教学过程 1.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那么 。 2、合作探究: 方法1:已知:在△ABC 中,∠C=90°,∠A 、∠B 、 ∠C 的对边为a 、b 、c 。 A B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练习题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一、单选题 1.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A.5B.7C.5D.5或7 2.下列各组数为勾股数的是() A.7,12,13B.3,4,7C.3,4,6D.8,15,17 3.如图,两个较大正方形的面积分别为225、289,则字母A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为() A.4B.8C.16D.64 4.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度线段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表示数1的点为圆心,正方形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点A,则点A表示的数是() A.-2B.﹣1+2C.﹣1-2D.1-2 5.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6cm、8cm、10cm△ ,则ABC的面积是() A.24cm2B.30cm2C.40cm2D.48cm2 6.如图,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旗杆在离地面5m处撕裂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 处,旗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A .5m B .12m C .13m D .18m 7.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 4 cm ,高为 18cm ,点 A 、B 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 A 、 B 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根棉线从 A 点顺着圆柱侧面绕 3 圈到 B 点,则这根棉线的长度最 短为( ) A .24cm B .30cm C .2 21 cm D .4 97 cm 8△.若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a 、b 、c 且满足(a+b )(a 2+b 2﹣c 2)=0△,则 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 .等腰直角 三角形 9.一架 25 分米长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足距离墙底端 7 分米.如果梯子的 顶端沿墙下滑 4 分米,那么梯足将滑动( )

(完整版)2018中考数学勾股定理

2018中考数学勾股定理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2018?滨州)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勾为3,股为4,则弦为() A.5 B.6 C.7 D.8 【分析】直接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解答】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勾为3,股为4, ∴弦为=5. 故选:A. 2.(2018?枣庄)如图,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F平分∠CAB,交CD于点E,交CB于点F.若AC=3,AB=5,则CE的长为() A.B.C.D.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CAF+∠CFA=90°,∠FAD+∠AED=90°,根据角平分线和对顶角相等得出∠CEF=∠CFE,即可得出EC=FC,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答案. 【解答】解:过点F作FG⊥AB于点G, ∵∠ACB=90°,CD⊥AB, ∴∠CDA=90°, ∴∠CAF+∠CFA=90°,∠FAD+∠AED=90°, ∵AF平分∠CAB, ∴∠CAF=∠FAD, ∴∠CFA=∠AED=∠CEF, ∴CE=CF, ∵AF平分∠CAB,∠ACF=∠AGF=90°, ∴FC=FG,

∵∠B=∠B,∠FGB=∠ACB=90°, ∴△BFG∽△BAC, ∴=, ∵AC=3,AB=5,∠ACB=90°, ∴BC=4, ∴=, ∵FC=FG, ∴=, 解得:FC=, 即CE的长为. 故选:A. 3.(2018?泸州)“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是我国古代数学的骄傲.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b=8,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A.9 B.6 C.4 D.3 【分析】由题意可知: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根据勾股定理以及题目给出的已知数据即可求出小正方形的边长.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b, ∵每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 ab=×8=4,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典型例习题 一、经典例题精讲 题型一:直接考查勾股定理 例1.在ABC ?中,90C ∠=?. ⑴已知6AC =,8BC =.求AB 的长 ⑵已知17AB =,15AC =,求BC 的长分析:直接应用勾股定理 222a b c += 解:⑴2210AB AC BC =+= ⑵228BC AB AC =-= 题型二:利用勾股定理测量长度 例题1 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米? 解析:这是一道大家熟知的典型的“知二求一”的题。把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已 知斜边长和一条直角边长,求另外一条直角边的长度,可以直接利用勾股定理! 根据勾股定理AC 2+BC 2=AB 2, 即AC2+92=152,所以AC 2 =144,所以AC=12. 例题2 如图(8),水池中离岸边D 点1.5米的C 处,直立长着一根芦苇,出水部分B C的长是0.5米,把芦苇拉到岸边,它的顶端B 恰好落到D 点,并求水池的深度AC. 解析:同例题1一样,先将实物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如图 2. 由题意可知△AC D中,∠ACD=90°,在Rt △ACD 中,只知道CD =1.5,这是典型的利用勾股定理“知二求一”的类型。 标准解题步骤如下(仅供参考): 解:如图2,根据勾股定理,AC 2+CD 2=A D2 设水深AC= x 米,那么AD =A B=AC+CB =x +0.5 x2+1.52=( x +0.5)2 解之得x =2. 故水深为2米. 题型三:勾股定理和逆定理并用—— 例题3 如图3,正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的中点,F 是AB 上一点,且AB FB 4 1= 那么△DEF 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C B D A

201X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勾股定理单元练习五 鲁教版五四制

2019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勾股定理单元练习五鲁教版五四制1.在Rt△ABC中,∠C=90°,AC=9,AB=15,则点C到AB的距离是() A.B.12 C.9 D. 2.如图,在△ABC中,∠ABC=90°,分别以BC,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面积分别记为S1、S2、S3,若S2=4,S3=6,则S1=() A.2 B.4 C.6 D.10 3.如图所示,一圆柱高8cm,底面半径为2cm,一只蚂蚁从点A爬到点B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取3)是() A.20cm B.10cm C.14cm D.无法确定 4.如图,在Rt△ABC中,∠ACB=90°,AC=BC,CD⊥AB于D点,M,N是AC,BC上的动点,且∠MDN=90°,下列结论: ①AM=CN;②四边形MDNC的面积为定值;③AM2+BN2=MN2;④MN平分∠CND.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如图,四边形ABCD中,∠B=∠D=0 45,AB=3,CD=1,则BC的长为() 90,∠A=0

A . 3 B .2 C . 21+ D .23- 6.以a 、b 、c 为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a=3,b=5,c=7 B .a=2,b=2,c= C .a= ,b=,c= D .a=,b=,c= 7.如图,Rt△ABC 中,BC=2,AC=2 ,则AB 长为( ) A .2 B .2 C .4 D .4 8.如图,一架长为10m 的梯子斜靠在一面墙上,梯子底端离墙6m ,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2m ,那么梯子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 ) A .2m B .2.5m C .3m D .3.5m 9.以下列各组数为边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24,10,26 B .5,3,4 C .60,11,61 D .5,6,9 10.下列命题: ①如果a ,b ,c 为一组勾股数,那么a 4,b 4,c 4仍是勾股数; ②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是5、12,那么斜边必是13; ③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是12、25、21,那么此三角形必是直角三角形;

202年九年级中考复习 数学考点专项训练——专题十八:勾股定理

2021中考复习数学考点专项训练——专题十八:勾股定理 一、填空题 1.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5,且第三边是整数,则第三边的长度为______. 2. 一艘轮船以海里∕小时的速度从港口出发向东北方向航行,同时另一轮船以海里∕小时从港口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离开港口小时后,则两船相距________. 3. 若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则它的最长边上的高为________. 4. 像、、这样的正整数符合,又如、、符合,这样的数组我们叫做勾股数. (1)有一组数是勾股数,两个较小的数为和,则第三个数为________. (2)下列数组中勾股数有________. ①,,;②,,;③,,;④,, 组组组组. 5. 一个圆桶儿,底面直径为,高为,有一只小虫从底部点处爬到上底处,则小虫所爬的最短路径长是取________. 6. 如图,一架米长的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墙上,这时梯足到墙底端的距离为米,如果梯子顶端沿着墙下滑米,那么梯足也向外平移________米. 7. 在一个长为米,宽为米的矩形草地上,如图堆放着一根长方体的木块,它的棱长和场地宽平行

且,木块的正视图是边长为 米的正方形,一只蚂蚁从点处,到达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是________ 米.(精确到 米) 8.如上图,在 中, ,将 折叠,使点B 与点A 重合,折痕为DE ,若AC=6,BC=8, 则线段CD 的长为______. 9.如图,在 中,点、、分别在、、上,且,,, , ,则 ______度. 10.如图,一圆柱高 8 cm ,底面半径 2 cm ,一只蚂蚁从点 A 爬到点 B 处吃食,要爬行的最短路程(π取 3)是 . 二、选择题 1.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上的高为h,则下列各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 A. ab=h 2 B. a 2+b 2=2h 2 C. a 1+ b 1=h 1 D. 21a +2 1b = 2 1h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基础练习题

勾股定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2013·黔西南州中考)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为 ( ) A.5 B. C. D.5或 2.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板ABC,两直角边 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 边AB上,且点C落到点E处,则CD等于( ) A.2cm B.3cm C.4cm D.5cm 3.(2013·资阳中考)如图,点E在正方形ABCD内,满足 ∠AEB=90°,AE=6,BE=8,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A.48 B.60 C.76 D.80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4.(2013·莆田中考)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 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 正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 E的面积是. 5.如图,等腰△ABC中,AB=AC,AD是底边上的高,若AB=5cm,BC=6cm,则AD= cm.

6.(2013·桂林中考)如图,在△ABC中,CA=CB,AD⊥BC,BE⊥AC,AB=5,AD=4,则AE= . 三、解答题(共26分)[ 7.(8分)已知,如图,在△ABC中,∠C=90°,∠1=∠2,CD=15,BD=25,求AC的长. 8.(8分)在△ABC中,AB=15,AC=20,BC边上的高AD=12,试求BC边的长. 【拓展延伸】 9.(10分)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绿地,量得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m,8m.现在要将绿地扩充成等腰三角形,且扩充部分是以8m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求扩充后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周长.(图2,图3备用)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专题23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一.选择题 1. (2015辽宁大连,8,3分)如图,在△ABC 中,∠C =90°,AC =2,点D 在BC 上,∠ADC =2∠B ,AD =5,则BC 的长为( ) A .3-1 B .3+1 C .5-1 D .5+1 【答案】D 【解析】解:在△ADC 中,∠C =90°,AC =2,所以CD = ()12 52 2 22=-= -AC AD , 因为∠ADC =2∠B ,∠ADC =∠B +∠BAD ,所以∠B =∠BAD ,所以BD =AD =5,所以 BC =5+1,故选D . 2.(2015?四川南充,第9题3分)如图,菱形ABCD 的周长为8cm ,高AE 长为cm ,则对 角线AC 长和BD 长之比为( ) (A )1:2 (B )1:3 (C )1: (D )1: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设AC 与BD 的交点为O ,根据周长可得AB =BC =2,根据AE =可得BE =1,则△ABC 为等边三角形,则AC =2,BO =,即BD =2 ,即AC :BD =1: . 考点:菱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

3.(2015?四川资阳,第9题3分)如图5,透明的圆柱形容器(容器厚度忽略不计)的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0c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3 cm的点B处有一饭粒,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容器外壁,且离容器上沿3 cm的点A处,则蚂蚁吃到饭粒需爬行的最短路径是 A.13cm B.261cm C.61cm D.234cm 考点: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 分析:将容器侧面展开,建立A关于EF 的对称点A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A′B的长 度即为所求. 解答:解:如图: ∵高为12cm,底面周长为10cm,在容器内壁离容器底部3cm 的点B处有一饭粒, 此时蚂蚁正好在容器外壁,离容器上沿3cm与饭粒相对的点A处, ∴A′D=5cm,BD=12﹣3+AE=12cm, ∴将容器侧面展开,作A关于EF的对称点A ′, 连接A′B,则A′B即为最短距离, A′B= = =13(Cm).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展开﹣﹣﹣最短路径问题,将图形展开,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和勾股定 理进行计算是解题的关键.同时也考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 (2015?浙江滨州,第10题3分)如图,在直角的内部有一滑动杆.当端点沿直 线向下滑动时,端点会随之自动地沿直线向左滑动.如果滑动杆从图中处滑动 到处,那么滑动杆的中点所经过的路径是( ) A.直线的一部分 B.圆的一部分 C.双曲线的一部分 D.抛物线的一部分 图5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知识点

勾股定理知识点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A B C a b c 弦 股 勾 勾:直角三角形较短的直角边 股:直角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 弦:斜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下面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勾股数: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整数叫做勾股数(注意:若a,b,c、为勾股数,那么ka,kb,kc同样也是 勾股数组。) *附:常见勾股数:3,4,5; 6,8,10; 9,12,15; 5,12,13 3. 判断直角三角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经典直角三角 形:勾三、股四、弦五) 其他方法:(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它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最大边(不妨设为c); (2)若c2=a2+b2,则△ABC是以∠C为直角的三角形; 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 若a2+b2>c2,则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其中c为最大边) 4.注意:(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5. 勾股定理的作用: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 (2)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另两边的关系。 (3)用于证明线段平方关系的问题。

(完整版)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典型习题

初二(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典型习题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勾股定理的由来:勾股定理也叫商高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形式的勾股定理,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并证明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221 4()2 ab b a c ?+-=,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 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 222()2S a b a ab b =+=++ 所以222a b c +=方法三:1 ()()2 S a b a b =+?+梯形, 211 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 ?,则c = ,b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若222a b c +>,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勾股数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九年级数学定理汇总

(1) S长=ab (2)S正=aa (3)S三=ah÷2 (4)S平=ah (5)S梯=(a+b)h÷2 (6)S圆=3.14rr (7)C长=(a+b)×2 (8)C正=4a (9)C圆=3.14d或2×3.14×r (10)V长=abh (11)V立=aaa (12)V圆柱=Sh或3.14×r×r×h (13)V圆锥=Sh÷3 (14)S圆柱的侧面积=Ch (15)加法交换律:a+b=b+a (16)加法结合律:(a+b)+c=a+(b+c) (17)乘法交换律:a×b=b×a (18)乘法结合律:(a×b)×c=a×(b×c) (19)乘法分配律:ac+bc=(a+b)×c (20)减法的性质:a-b-c=a-(b+c) (2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22)3.14×2=6.28 (23) 3.14×3=9.42 (24) 3.14×4=12.56 (25) 3.14×5=15.7 (26) 3.14×6=18.84 (27) 3.14×7=21.98 (28) 3.14×8=25.12 (29) 3.14×9=28.26 (30) 3.14×15=706.5 (31) 3.14×16=50.24 (32) 3.14×25=78.5 (33) 3.14×36=113.04

(2) 常见的初中数学公式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知识点和典型例习题 一、基础知识点: 1.勾股定理 内容: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表示方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222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①图形通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②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4EFGH S S S ?+=正方形正方形ABCD , ,化简可证. 方法二: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四个直角三角形 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221 422 S ab c ab c =?+=+ 大正方形面积为 2 22() 2S a b a a b b =+=++ 所以222a b c += 方法三:1()()2S a b a b =+?+梯形,211 2S 222 ADE ABE S S ab c ??=+=?+梯形,化简得证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在应用勾股定理时,必须明了所考察的对象是直角三角形 4.勾股定理的应用①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边长,求第三边在ABC ?中,90C ∠ =?,则c =,b ,a =②知道直角三角形一边,可得另外两边之间的数量关系③可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5.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 为斜边 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22a b +与较长边的平方2c 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否则,就不是直角三角形。 ②定理中a ,b ,c 及222a b c +=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 ,b ,c 满足222a c b +=,那么以a ,b ,c 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是b 为斜边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用问题描述时,不能说成:当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时,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6.勾股数 ①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即222a b c +=中,a ,b ,c 为正整数时,称a ,b ,c 为一组勾股数 ②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3,4,5;6,8,10;5,12,13;7,24,25,8,15,17等 ③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n 组勾股数: c b a H G F E D C B A b a c b a c c a b c a b a b c c b a E D C B A

(完整版)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课堂引入 目前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正在试图寻找其他星球的“人”,为此向宇宙发出了许多信号,如地球上人类的语言、音乐、各种图形等。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曾建议,发射一种反映勾股定理的图形,如果宇宙人是“文明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识别这种语言的。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勾股定理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在两千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 那么 。 四、合作探究: 方法1: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 A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