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

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要精心研究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所以,对书法的鉴赏,

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

书法体系的源流

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其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以后,命李斯所制。是根据籀文省改而成。其代表作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但是在中国的汉字发展中,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唐代以后有不少小篆大家。如:李阳冰、徐锴、吴大澄、邓石如等等。

隶书;也称为分书。是继小篆以后通行的汉字书体之一,也称之为分书。其特点是由篆书的圆转笔法,变为了方折。为了书写的方便,进行了删繁就简而成。隶书的形成,应该是在周朝末期,现在称之为古隶或秦隶。他带有浓重的篆书意味。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东西两汉的隶书,统称为汉隶。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在汉碑中,礼器碑、华山碑、乙英碑、石门颂、史晨碑、张骞、曹全、衡方、西狭颂等,都是汉隶中的精品。分书,也称之为八分书。其说始于魏晋。指西汉中晚期的隶书,结体成横势扁方,带有波磔的写法。其波磔笔画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多短促。在右为燕尾磔,如八字分开。所以称之为八分书。

楷书;也称为真书、正书。产生于汉代末期,是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创制法则。晋代王羲之改变体式而为楷书。所以历代称钟王为正书之主。六朝时期是楷书的发展时期。最著名的就是《龙门二十品》。到了唐朝楷书大盛行。并出现了不少的大书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并且都各具风格。为后

世的楷书形成了法度。在楷书的作品中,历代书家公认为,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坚的《东方朔画赞》等,可为楷书中的极品。楷书中,又分大楷(榜书)、中楷、和小楷。一般认为大楷宜紧密,小楷宜疏朗。《书法约言》中说:“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的体段。”

行书:行书是最常用的一种书体。不楷不草,如行云流水。书时简便快捷。相传是东汉时期的刘德生所创。到了晋代,二王的行书登峰造极。从此大流行于世。成为书法书体应用的主流。在行书中,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被书家们公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欧、虞、褚、薛、颜等。宋代的苏、黄、米、蔡等。都是行书大家。而又各具其风貌。行书中又有行楷、行草之分,如:王羲之的《快学时晴帖》《丧乱帖》《得示帖》。王献之的《中秋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王询的《伯远帖》。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赵孟俯的《归去来辞》等等。

草书:草书大致可分为章草、今草两种,当然习惯上的一些分法还有,大草、小草、狂草等。实际上没有一个界限可以划分。也没法去划分。章草、是为了书写简便,和书写变化中求得灵动美化的一种写法。就是解散隶体,把隶书草化的一种书体。在草书的研究中,无论从渊源上,还是从草化规律上,都离不开章草。否则,草法便无来绪。不知道萦

绕的使转轨迹,也就很难理解今草的草法。古代有很多的章草大家,如:杜度、史游,崔瑷,皇象,索靖等等。作品如:皇象的《文武帖》,索靖的《七月帖》,等等。今草:相传,是东汉时张芝所创的一种草书体。被后人称为草圣。今草书是从章草发展而来。其主要特点,是简化从易,略举大较,可塑性最大。这就为艺术的可塑性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特别对于书者的学识,品格、涵养和情趣意境的追求,在草书中最易于发挥。因此,草书就成了书家追求的一种书体。草书大家历代都有出现。而且创作了不少精品,成就了一个千姿百媚的草书艺术世界。其精品之作如:张芝的《知汝殊愁帖》。张华的《得书帖》。王羲之的《十七帖》。《远宦帖》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孙过庭的《书谱》等等。用笔、结体、与章法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都是以用笔、结体为基础的。用笔的方圆、正侧,藏露,疾涩,行留,枯润等笔法,都可以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点画特征。把这千姿百态的点画,和谐的组合在一齐就是结体。因此,各书家由于用笔、结体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并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例如:王羲之的秀逸遒劲。欧阳询的劲险多姿。虞世南的风流多姿,圆融遒逸。颜真卿的雄厚严肃,筋力匀称。柳公权的骨力瘦劲,遒媚劲健。赵孟俯的圆润流利。张旭的连绵飞舞等等。结字方面,各个书家也有各自的

结字特点。例如:褚遂良的字形方扁,笔画匀称。黄庭坚的字形修长欹侧,在横竖撇捺中,不时就有一两笔意外腾出,把中紧旁恣的对比,表现的特别惊人。就章法而言,更是千变万化。由于书家性情、风格、情趣的不同,因时,因意而变化。总之,整幅作品和谐统一,阴阳相生、避就呼应。虚中见实,一气贯通。自然天趣,浑然一体。

书法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就基本成熟。如早期的《商尊》,其用笔是园转、方折并用。结字,各尽字之真态。每个字斜正大小、宽窄,不求整齐。整幅的字间行距,呼应揖让,时疏时密,浑然一体。又如《大盂鼎》,其笔画首尾尖细,或者首重尾轻,有悬针之意。用笔上有藏锋有露锋、有轻提、有重按。沉着痛快。结字大小参差,各有意趣。章法有行有列气息贯通,和谐自若。又如《大丰簋》。作品以短笔道为主,首尾渐类园笔,藏头护尾,敛气蓄势。结字松散自由。好似不在均衡、对称、平整的法度之中,率意为之。其实形散而神聚。险绝而终归于平整。其章法纵横尽势,字形大小不等,有行无列。行气如风吹柳絮,自由偏斜。整幅作品呈乱玉铺阶之状。西周中期的《史墙盘》笔势圆融劲健,笔法多姿,起笔多园转。可为后世藏锋之主。结字平整中见险绝,仪态万千。章法为有行有列,字距行距历历分明。疏朗犹如晴空的星月。整肃而不拘束,活泼而不悖理。西周晚期的作品可以说件件是精品之作。其

对后世的书法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用笔、结字、章法等,一直被后人所效用。如《毛公鼎》有雄浑博大、威严肃穆的庙堂气象。章法如水波荡漾,气息流畅,力感无穷。可为后世庙堂笔法之祖。《散氏盘》迟重而向右下倾斜的笔道,造成了特殊的笔势。结字重心向右下角推移,形成了强烈的动感。有一种坠落掷地的险绝之势。结字趋向于横扁斜向。为后来的隶书结体,起到了引导作用。又如《虢季子白盘》。就章法而言,此作有意把字距行距拉大。使整齐庄重的布白,变得疏朗松活,俊美如夜空闪烁的繁星,不急不迫。有一种静态的美感。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钟》。其用笔有时呈园笔藏锋,有时呈尖细露锋。时而圆融流动,时而方折劲挺。笔画轻重肥瘦变化多姿。可为篆刻之楷模。也可为书法中的瘦金书。又如《石鼓文》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在书法史上,它具有承前期后的地位。也可以说是石刻之祖。小篆的前身,小篆的很多字都与其结体相同或相近。其书体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体态浑穆,笔画入屈铁。工整匀称,笔法园劲。但是园不致规,方不至矩。舒展大方。结体促长引短,体势趋于方整。在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清空的星月。唐朝张怀瓘《书断》评石鼓文说:“体相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历代书家称《石鼓文》为书家第一法则。《峄山碑》;是秦李斯所书,其书结体平稳,端庄凝重,疏密匀停,

上密下疏。在稳定中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的方法,至今被很多书家所沿用。视为小篆的鼻祖。

在汉代传世的隶书碑版大约有一百七十多种。有茂密雄强,浑穆厚重的,有方整挺劲,斩截爽利的。也有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的等等。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在众多风格各异的汉碑中,无一不对后人的书法创作起着引导启发作用。如:《礼器碑》的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曹全碑》的应规入矩,用笔刚柔相济,含蓄中见波磔的逸笔。又如:《华山碑》的用笔,方圆兼备,藏锋露锋交替使用,其笔道丰满厚重。方整沉稳中多具变化。等等。充分体现了中和美的审美观点。相传,王羲之等人的点画写法,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既讲究舒放自然,点画传情。又讲究笔法、结字、章法的程序。把放纳入到一定的范围、法度之中。这就是贯穿于书法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的中华文化思想,对书法艺术的要求。又如:巍然屹立的《石门颂》。他不是威严整肃的美。而是自然淡雅、劲健的美。他没有追求雍容华贵的静态美,而是一种动态美的旋律,节奏美。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说:“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在章法方面,历代的书法艺术作品,更是千变万化。所以,要研究章法,就必须从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去探讨。章法有大有小,小的可是一个字,几个字,大的如:一行,几行到整篇作品。不论

大小,都必须保持统一的联系。相互相应,和谐统一。要布白合理,避就呼应,虚中见实,实中见虚。都要从整体审美需要去考虑。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整幅作品一气贯通,前后疏密,隔行气脉不断,字与字之间因势利导,大小轻重,映带精巧。整篇无不和谐自如,恰到好处。自然天成。如;点画的起承转折,不激不历。笔法丰富。书写速度要比楷书快。入笔用侧锋,运笔转中锋。结体茂密,灵动活泼,妙臻自燃,变化无穷。在疏密的变化上真可谓“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如:一至四行比较疏,第四五六行就比较密。第十六十七行较疏,十八至二十一行就比较密。第二十六疏,二十七、二十八行就比较密。每行的疏密更加微妙。总之,在疏密上一是行距的疏密,二是每行字距的疏密,三是单字的疏密。在笔画的粗细上,正如孙过庭书谱中说:“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种层次错落的效果,就是疏密对比和粗细变化所形成的。极巧妙又丰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品的空灵感和疏朗感,就是由此而生。例如作品中的;“在|”“丑”字的粗,与,“癸”字的细。‘初’字的粗和“会”字的细。又如第三行。“少”“咸”字的粗和“长”字的细,“左”“右”等等。又如一个字中上下左右的变化。“事”字,上横特细。“贤”“视“欣”“宙”“室”“能”字等等。又如作品中的奇侧之

美,使作品纵宕多姿。就好比人的照片,有正面照,姿态端庄。有侧面照,活泼可爱等等。侧锋落笔字多奇侧,正所谓“票若浮云,矫若惊龙”。如:“暮春”“初会”“列坐”“当其欣”“临文嗟悼”等等。在作品的节奏上,也就是韵。就如同音乐一样。把高低的音符有机的组合在了一起。有平淡的开始,有激扬的高潮起伏。有回落的结束。给人以遐想。在兰亭序中,同字异构,也是作品的妙极之处。其中的二十个“之”竟无一字相同。各具风采。“为”“畅”“欣”“不”“俯”“仰”字等等。

书法艺术的演变

书法艺术到了三国、西晋时期。是完成东汉以来,由篆书、隶书、章草等旧体,逐步过渡到今草、行书、楷书、新体的最后阶段。因为这以前的行楷书,多少还都带一些隶意。这个时期继东汉以来的变化,隶意逐渐脱去。今草、行书、楷书等体也已经成熟。从楷书看,结体还表现为偏扁,顿挫笔还不太明显。从草书看要比楷书更加成熟。这个时期的书法家主要有,钟繇、卫瓘、索靖等。他们对后来的书法发展,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完成书法艺术大变革的辉煌时期。草书、行书、楷书已经成熟,并且已经形成了独力的机制。成

为了通用书体。在书法艺术风格上,一变东汉以来的古朴、雄健之风。使秀逸、遒劲的书风成为了主流。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影响着南北书风。据记载,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渡江到江北,见李斯、曹喜、钟繇、蔡邕等书,改学众碑,书法大进,以至后来书法兼掩南北,有书圣之称。二王书风一直到隋唐兼掩南北,以致后人有“书不学晋终下品”的论断。可见东晋南北朝的书法,已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所谓南北书风,也就是《帖学》和《碑学》。南帖,墨迹一般圆润、细腻。所以显得柔媚、清秀。北碑,因为碑版经过刀刻,具有棱角分明的刀味,所以一般都显得雄强劲挺。这也是南北书风区别的特点之一。以北魏为主的碑志书法。其艺术水平精湛,变化也特别丰富。有很多名碑名作。《龙门二十品》就是诸多碑版中的二十种,也可为魏碑中的极品。有的结体险峻纵横,用笔方圆并施。有的结体茂密雄强,笔画斩钉截铁。有的方笔为主,险劲而富变化。有的结体俊逸,遒劲洒脱等等。

到了隋朝,是南北书风的融合时期,形成了一种疏朗、峻整、妍丽遒劲的书风。传有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结构缜密,笔意精到。真能顿挫有力,圆劲古雅。草亦丰美匀适。继承了二王的书法风格。直到唐代书家,都沿用这种书风。唐代可以从天宝年分为前后。前者以欧、虞、褚为代表。后者以颜、柳为代表。唐代的书法以尚法著称,特别是楷书,强调

要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対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疏密、粗细来进行调整。但是这种结果往往带来一种,人工雕琢的气息。唐朝的书法除楷书以外,草书大家也不少,其风格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孙过庭等为代表。师宗二王。这类草书应规入矩,笔画流畅、遒劲。上下之间意连多与牵丝。运笔多用指腕表达的情趣较为含蓄。一类以张旭、懐素等为代表的狂草,则另创一格。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上下牵连,左右回旋。如云雾之缭绕。随情激荡,回旋进退无不中节。是继承张芝草书基础上,对二王行草书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朝的书法,基本为尚意、轻法。论书以人品和书品联系在一起。书以人贵。甚至以为没有剑拔弩张之势,就没有忠肝义胆。这一时期的书法家,非常重视书法以外的文学修养。宋、元丰以后的书坛代表人物,以苏、黄、米、蔡为主。苏轼以行书见长,取法羲、献、邕、颜、柳等。善于遗貌取神。黄庭坚崇尚意韵,笔画放纵,纵笔夸张,笔力遒劲。米芾所学极广,经过长期追求,经常比较,不断转换,终于由唐入晋。书法廋硬,牵连细筋入骨,笔画力透纸背。欹侧纵放,转换多姿。

在元明时期,书法艺术既是宋代书法的继承,同时也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使书法发展为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晋朝人的书风,在赵孟頫的出色继承下,得到了进一步高扬。这种书风一直影响到明朝代。显然推动了以后的书法艺术发

展。由于赵孟頫师法广博,篆、隶、章草、楷书、行书、小草各体具能。所以被明代人称为,唐朝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书基础深博,所以书法遒丽而不俗,极具中和之美。华丽,但不乏骨力。流美,但并不甜腻。明代书法可称为是样式成熟时期。由于当时的书家、画家集于一身的现象比以前更多。由于画家对造型特别的敏感,所以书法中自然也就对姿态特别重视。这也是明人尚姿的重要原因。再就是书法的装裱后,悬挂欣赏。尺幅扩大,姿态因而突出。、,以强化视觉效果。明朝书法艺术可分为两大派系。一是吴门书派,主要有沈周,文征明,唐寅,祝枝山等。其书上溯二王。以黄庭坚书法为基础,并习赵子昂。于清雅中有浑厚之姿。二是华亭书派,其主要以沈度、沈粲、张弼、陆深、董其昌等为主。其书法由唐人入晋。莫如忠、莫是龙的书法,均是学二王。到了明朝晚期,书法艺术则表现为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并形成一种书风。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徐渭、赵宦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等。其书基本都是行草书。在风格上却是各异。其书法艺术都痛快淋漓,跳掷而不失法度。均富有个性。

书法艺术到了民国时期,慢慢的失去了其实用意义,在分类中被列为了艺术学科。自清朝以来,整个书法活动中,影响较大的就是于右任,他博学约取,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被公认为“于体”其行草书具有简洁爽快,气势恢宏的格调。一九三二年,在他的主持下,在上海成立了标准草书社,并

编写了“标准草书”。为草书的书写标准,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帖学方面,就是沈尹默等。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社会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书法艺术鉴赏的美学观念

《中和之美》、中国传统的文化美学思想体系,就本质而言,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融合了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派的理论学说。这种美学文化思想,以阴阳相推的道为其宇宙观。强调“以礼导其志,以乐和其声”。以“中和”为其美。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朴素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书法美学中,更要求情理结合。感情的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势合体匀。平整安稳,使各种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与阴柔之美两相兼顾。表现出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在书法的创作中,要受理性的控制。保持心境平和,具有冲和之气。以表现平和含蓄的艺术境界。在古代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形态上,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并没有偏废哪一方。一直是二者结合、辩证统一。并反对纯钢纯柔,偏执一见。推崇刚柔相济,高韵深情,坚质豪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以“中和美”为最高理想。晋代人的书法,呈现出的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美的境界,就是“中和美”的一个高峰。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就充分体现了“中和美”的最高理想。后人用一个“韵”字,概括了其书法风貌。所谓“韵”既是表现为

一种平和自然、含蓄蕴藉、刚柔相济、骨丰肉润的中和美境界。既非筋书,又非墨猪。各形式美因素和谐统一。给人以平和舒畅的审美感受。到了唐代,出现的“中和美”的代表人物是有孙过庭,他是第一阶段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崇晋人书风,是“中和美”思想的代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他们主要是以王为宗,欧得右军之力,虞得右军之韵,褚得右军之意,薛得右军之力清。

《阳刚之美》(壮美)、阳刚之美的雏形,可以汉代为始。是中国书法美学的萌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审美意识,自觉独立的时期。并提出了“壮美”理想。奠定了古代书法美学发展的基础。蔡邕就是其主要代表,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主要奠基人。阳刚之美强调书法艺术的状物、和再现功能。书写的笔画,要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要如延颈胁翼,势若凌云。书写要力透纸背。其集中体现在骨、力、势、的理论中。往往用现实中具有壮美特色的形象,来比拟书法。同时要求书法的用笔,结体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表现出壮美意境。使骨、力、势、充分的发挥体现出来。到了魏晋时期。二王中的小王书法,就偏于阳刚之美。以南北派和帖与碑来讲,北碑重壮美,以骨力胜。南派重优美,以温雅胜。两者各具千秋。在唐朝,尚壮美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怀瓘等。他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代表。书法讲求“骨气”“骨力”“丈夫之气”即如《笔阵图》所讲:“点、如高峰坠石,磕柯然

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撇、陆断犀象。戈勾、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弯钩、崩浪雷奔。横折竖勾、劲弩筋节”。

《阴柔之美》(优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都是从中和之美中因侧重的不同,形成的艺术风格。阴柔之美强调韵、味、趣。讲求平淡、萧散、恬静的艺术意境。像女性一样的纤丽,妍媚、柔婉的神态。还表现在姿媚、纤细,柔婉的形态上。追求圆熟细致,工整完满的形式美。在用笔上注重藏、圆、曲、缓、润。其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的意味。“发之于平淡,行之于简易”以虚淡萧散的韵味来鉴赏、评价书作。崇尚以阴柔之美者,常常用现实中具有优美色彩的物象,来比拟书法的境界。宋代苏轼说:“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永禅师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之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知其奇趣”。可见,钟繇、王羲之、智勇的书法艺术,就偏于阴柔之美。后世的赵孟頫便是阴柔之美的代表。他的艺术审美观,可用一个“清”字来概括。他身在富贵之中,其心却在江湖。具有一种隐逸的性格。他崇尚清幽、清妍的境界。讲求清淑之气。在书法的创作上,赵孟頫就把这种“清”“淡”超逸的理想,一遇书法创作中。他对书法的形式技巧孜孜以求,达到了十分圆熟的程度,以致被后人讥为“媚俗”。实际上他在“温润闲雅”“妍媚纤柔”的优美形态中,表现

了他的“清淑之气”。因此,他的书法艺术,成为了古代书法“阴柔之美”的代表。对元、明、两代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进作用。

《狂狷之美》、是一种丑的,反和谐的美。是随着感情,个性力量的日益强大。突破了理性规范的“中和”美原则。是人们力求充分抒发个性的情感,只要能抒情遗兴,可以不拘美丑,甚至追求丑。因此出现了以情胜美,打破形式美规范,以不平和,不稳定、狂怪怒张为特色的一种美。宋代的苏、黄、米表现出的欹侧怒张之势,不记丑的因素,并从理论上肯定了“丑”的审美功能。以致明代的狂草派更是以丑为美。唯丑是尚。是宋代以来重主观抒情,张扬个性的审美思潮发展到了顶峰。把狂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唯情是尊,不拘法度。打破了“中和”美原则。抛掉了形式美规范,力求“丑怪”。“童心”其笔墨随情感激流肆意挥洒,追求不和谐。是一种以丑为主导的浪漫主义倾向。

书法艺术鉴赏—形、神、意、法、

形、神、意、法、是古代书法美学上的几个要点,抓住这几个要点,去深入的理解,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的把握古代书法艺术美学,独特的审美意思结构。

书法艺术是以抒情表现为基本特质的。情感的表现,审美意思的物化,是通过线条的构造,以文字形体结构为外在形式的情感符号。这种情感符号就是“形”与“神”的统一。形

是外在的,是可见的样式。是具象和抽象的统一。而“神”是内在的意味。古代书家常用“韵”“气”“意”等,来表述。“形”是有笔墨处,。“神”是无笔墨处。这种形与神的统一体就是一种符号形式。也可以说“形”是形式,“神”是内容。所以艺术作品形势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就是形与神的辩证统一。相对来说,在形与神的统一中,“神”占主导地位,“形”是服从与神的,立形是为传神而服务的。

书法是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情感传达活动。因此“意”也就起着主导作用。“意”主要指在创作过程中书法家具有意识性的审美意识。有目的的表现某种意味。就是有所寄寓,志趣。或表现对某种自然美的感受。他更多的体现在艺术构思之中。如果说形与神的关系,侧重体现在书法艺术作品的构成方面,那么意与法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艺术创造活动之中。意与法二者相互依存,“意”对“法”又有支配作用。所谓“法”是指书法创作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形式法则,它包括文字结构规律、以及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

书法艺术的鉴赏,是一门学习书法的必修之课。不懂书法艺术的鉴赏,也就对书法艺术无从谈起。又何以言书法呢?所以,研习书法就必须经常研读古人的法帖、作品。研读时要善于发现历代名家作品的精美之处,独到之处。精美的书法艺术,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能使人以浮想联翩。书法的艺

术形象,可以说与自然界都是紧密相连的。其动态、静态之美,皆孕育其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就必须精于书法艺术的鉴赏。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 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 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 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 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 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 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 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 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 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 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 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 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 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 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 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 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 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 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华中师范大学《书法艺术赏析》答案

一. 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A.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B.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 C.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D.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A.卫氏世家 B.索氏世家

C.陆氏世家 D.王氏世家 A.“第一草圣” B.“第二草圣” C.“书圣” D.“小圣” A.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B.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C.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 D.祝允明、文徵明、陈道复、王宠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8. 下列人物中,()曾到日本研究书法。()(2分)

A.莱布尼茨 B.马克?托比 C.梵高 D.威尔逊 A.晋祠铭 B.晋书,王羲之传论 C.论书 D.艺文志 A.抵制外敌 B.“笔谏” C.无心仕途 D.书不传外夷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A.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A.张旭、怀素、王羲之、王献之 B.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C.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D.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 A.书圣 B.小篆之祖 C.草书圣手 D.四贤之一 A.楷书基本用笔方法

B.行书用笔方法 C.隶书用笔方法 A.楷帖 B.草帖 C.隶书 D.行书 A.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 B.长沙国南部图 C.驻军图 D.导引图 A.《大唐中兴颂》 B.《麻姑仙坛记》 C.《争座位贴》 D.《祭侄文稿》 19. 颜真卿书体被称为“颜体””,与()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2分)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时间:2010-10-20 17:57:12作者:书法欣赏来源:书法欣赏查看:5515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 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 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 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 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 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隶书

关于中国书法的自我鉴赏

关于中国书法的鉴赏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他浅谈书法艺术欣赏

书法艺术是直观的抽象艺术。对它的创作虽有法,但没有定法;对它的欣赏虽有约定成俗的标准,但没有统一的鉴评标准。因此,研究书法欣赏有一定难度,也可能出现个人爱好带来的偏见。 一、书法艺术美的鉴赏标准 历史上虽然没有形成书法艺术统一的鉴评标准,但影响比较大且被认可的,大体有如下几种提法: (一)“天然”与“功夫” “天然”与“功夫”的品评标准,是南朝?齐王僧虔最早提出来的。他说:“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从“时议者”用语分析,“天然”与“功夫”应是当时鉴评书品被认可的标准。后来,南宋?梁庾肩吾在鉴评张芝、锺繇、王羲之书时,也用了“天然”和“功夫”的标准。他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锺天然第一,功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功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功夫过之。”所谓“功夫”,主要是指书家驾驭书法艺术的技能,也包含其学养等文化底蕴。“天然”如何界定?唐窦臮在《述书赋》中品评萧确书时表述为:“婆娑蹒跚,绰约文质。禀庭训而微过,任天然而自逸。”其兄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对“天然”诠释为:“鸳鸿出水,更好容仪。”然而,这种解释犹如雾里看花,使人对其内涵仍模糊不清。按《辞源》的诠释再加上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表述,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帮助。《辞源》对“天然”的解读是“天赋、自然”,并说“天”的一层含义是“凡自然所成非人力所为。”而孙过庭论述王羲之等先贤书法艺术的自然美时,最后两句话是“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成。”唐代诗仙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一首诗中,也提到“天然”。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天然美,乃是毫无雕饰之痕的自然美。 (二)“神采”与“形质”。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还提到了“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的鉴赏标准。所谓“形质”,就是形体。但王氏没有用“体”字,却用了个“质”字。这个“质”用得颇有讲究。“质”,既是指构成形体的点画,又包含点、画的质地。“形质”是物质的、可见的;“神采”是精神的,诸如神韵、风采等,是从“形质”中脱化出来的,欣赏者虽触摸不到,但能够感悟到。所以,这一组鉴赏标准,揭示了书法艺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之后,至今人们还在沿用这个标准。形质虽是书法艺术展示美的基础,然而产生感染力使观赏者引起共鸣的却是神采。这也是鉴赏中“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的哲理所在。 (三)“韵”与“意”。 最先隐约地喻示以“韵”衡量书法艺术美的是初唐的李嗣真。他在《书后品》中,对81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进行了鉴评,提出“逸品”和与诗“雅”、“颂”相比较的概念(诗《大序》说诗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雅”是周王朝王都的歌,“颂”是庙堂祭祀的乐章)。用诗和音乐比喻书法的超众脱俗,喻示的应该是作品的“韵”。而明确提出把“韵”作为书法艺术鉴赏标准的则是北宋黄庭坚。他说:“凡书画当观韵。”“若有工不论韵,则王著优于季海,季海不下子敬。若论韵胜,则右军、大令之门谁不服膺?”又说:“论人物要有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怎么理解“韵”?!其本义是指诗赋词曲及和谐的音律,或者形容标致、高雅、脱俗的气质和风度。黄庭坚的弟子范温在其《潜溪诗眼》一书中对“韵”的诠释是:不俗、潇洒、有余意,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他认为“至于书之韵,二王独尊。……天惟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其韵自远。”清刘熙载则认为脱尽俗气方是韵。他说:“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盖俗气未脱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韵能使观赏者产生一种润肺清心,余意无尽的美感。“意”与“韵”的内涵有相融之处,但在审美概念上是不相同的。把“意”作为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始于晋代,盛于宋代。苏轼是“尚意”书风坚定的倡导者。他说:“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扬风子,更放似言法华。”主张“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黄庭坚称赞苏东坡书“无一点俗气,……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意”是书者思想、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书法艺术赏析 (1)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艺术欣赏浅论 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的人把书法艺术欣赏描绘得玄妙异常,高深莫测,似乎是少数专家的事。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前人早已对怎样欣赏书法艺术作过不少论述,只不过有的阐述过于陈旧,用词又很生晦抽象,令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试图通过浅显明了的讲述,和大家一起讨论怎样欣赏书法艺术这一课题。 书法艺术欣赏,不仅是读出它的文字内容,更主要的是要看出它的“神韵”,一个不识字的人,甚至不懂汉字的外国人,都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神韵的感染,达到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神游其间,自得其乐,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我们今天讨论这一课题,实际上就是要提高大家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学习书法的兴趣,书法鉴赏能力提高了,书法水平也才能够提高。如何学会欣赏书法艺术,对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书法艺术欣赏是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 一、它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一个定义,1+1等于2,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而书法艺术不能用一个公式或定义来规定它,也不能象长度用尺寸来度量它,象重量用斤两来衡量它,几个人同样写一个字,结果是各显其面,不尽相同,美丑的定义也不会相同。 二、审美观不同:如有的人说动物园里的蟒蛇最美,有的人则认为最丑,甚至见了都可怕,有的人喜欢大红大绿装修住房,有的人却认为很俗气。这就是审美观的不同,看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水平高低,可以争论到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因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审美观不同,其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三、时代风尚不同:名画家来楚生先生有这样一段有趣的谈话:“我小的时候,男人头上都留有长辫子,偶尔看到一个男人头上没有长辫子就看不顺眼,到民国以后,男人头上的辫子剪掉了,大家也慢慢看习惯了,偶尔有人还留有长辫子,反而觉得不伦不类,不顺眼了”。其它如时代风尚变了,衣着也随着改变,高领、低领、长裙、短裤,因时尚不同而变,书法艺术欣赏也同样因时而变,有的崇尚古代传统书风,时下又有流行书风、现代书风等不同的书风,只要你凝神一想,这样因时而变的例子很多,给书法艺术欣赏带来了困难。 四、书法艺术是一门抽象的美学,它所体现的形态,有的粗野,有的厚重,有的笨拙,宽博与松散,凝重与滞拙,剑拔弩张,雄健流畅,秀美险峻等等,这当中的差别具体界定起来实在很难辨析,除了欣赏者能与作者心领神会才能体会到,非旁人所能理解。 五、对书法学习研究、水平高低程度不同: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尤如看象棋比赛,一个“妙”招出现,程度高的观众一下子就能理解,程度低的要看几步才能领悟,再差的甚至一直不能理解。这就是水平程度不同看到的深度也不同,书法艺术欣赏更是这样。唐朝大书家怀素与颜真卿一起讨论书法,怀素说:“每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真卿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说:“得之矣”。宋朝大书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笔会,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他们的书法水平已达到师法造化的地步,欣赏过程中故能互通神韵。 从以上论述来看,书法艺术欣赏的确是不容易把握的事,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书法艺术欣赏就是通过欣赏这一手段获得一种美的感受,称之为美感。美感是怎样产生的?美感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美的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的能动反映。从广意上讲,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感受等。狭义来说,则专指审美的感受。 一般说来,人类的感觉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五种,是高级动物所独有的共同本能,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听觉和视觉,所谓“目迂之而成色,耳闻之则成声”,书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是“点画”,两者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和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了“令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考试题

2015年《书法艺术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华中师范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 二○一五年四月

目录 1、单选题------------------------------------------------------------3 2、多项选择题------------------------------------------------------7 3、判断题-----------------------------------------------------------11

一、单选题。 1. 李斯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B ) A. 书圣 B. 小篆之祖C草书圣手 D.. 四贤之一 2. 相传是谁改进了秦篆,发明了最初的隶书( C ) A. 史籀 B. 赵高 C. 程邈 D. 蔡邕 3.“飞白”书是指( A ) A.笔画中丝丝露白 B.模仿飞鸽所书 C.用白色颜料书写 D.在白天创作 4.并称“钟王”的是( A ) A.钟繇、王羲之 B.钟繇、王献之 C.钟繇、王次仲 D.钟繇、王珣 5.并称“二王”的是( B ) A.王次仲、王羲之 B.王羲之、王献之 C.王旷、王羲之 D.王导、王羲之 6.王羲之因在书法领域的造诣被后世誉为( B ) A.“草圣” B.“书圣” C.“初唐四杰”之一 D.“唐宋八大家”之一 7.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A ) A.行书 B.草书 C.楷书 D.隶书 8.王献之的什么书体略胜其父王羲之( A ) A.行草 B.楷书 C.篆书 D.隶书 9.王献之能突破其父的限制,自创别体,是因为他( B )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谈谈书法的美 书法是一门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更为抽象,更难捉摸。 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现选择三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线条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书写使用的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正偏等在纸上留下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体现出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 这种美的基本要素,就如做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做得好就美,做得不好就丑。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疾徐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

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 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节奏美 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

书法鉴赏作业

书法鉴赏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 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 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 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 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 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 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书,又称正楷、

高一美术《中国书法艺术》优秀教案模板

高一美术《中国书法艺术》优秀教案模板课业类型:欣赏课 课时: 1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法 教材分析: 中国书法是一门以文字为素材的抽象的线条艺术,有着悠久的发 展历史,历代书法大家、名作迭出。课本以书法的发展历程为线,以 历代书法名作为面,综合叙述了文字的各体发展,向学生讲授时以文字、书法发展和书作的年代发展分别向学生讲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书法发展历经甲骨文、金文、秦篆、汉隶(章草)、魏碑、唐楷,至唐朝中国书法的各种字体、书体均已 出现。另外,课本还对书法的表现形式有所阐释。为提升学生对书法 的理解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简单练习。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度 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理解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教具准备: 相关的文字各体作品、名家书法幻灯、书法练习的各种用具。 学生用具:

毛笔、毛边纸、墨、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的第 8课我们以前对中国画题款艺术作了介绍,了解到书法在画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将对中国书法艺术作初步的了解和理解。 二、新授: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提问学生:哪一件书法作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1、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 1)古文字系统 甲骨文——钟鼎文——篆书(打出古文字各体幻灯)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很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 2)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打出今文字各体幻灯)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浅谈书法艺术之美 摘要:中国书法就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与其她形式的艺术一样,它也有自己艺术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关键词:线条美墨色美形体美气韵美意境美 文字本就是用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的工具,有其特有的实用价值。中国的方块汉字具有多样变化,除了实用价值之外还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能表现华夏儿女审美人格心灵世界,它就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一个民族厚重发展史的沉淀。自殷商以来纷呈,秦汉之古拙,魏晋之风韵,隋唐之法度,宋元之意态,明清之朴趣。书法在晋唐之间称为书势,日本人称中国书法为书道。中国的传统书法有它独特的艺术美,无愧为中国美学之灵魂。中国的书法艺术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线条美 中国书法就是由线条组成的,书法的线条就就是“点画”,两者就是一致的。而在竹木简、纸帛上留下点画墨痕的工具,就是毛笔。由动物毛制作,它柔软而富有弹性,有吸墨多与吐墨自由的特色,东汉的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正因为毛笔就是软的,才能写出抑扬顿挫、变化莫测的线条来。 中国书体分为五类,决定书体不同的关键不在造型,而在线条特点。由于线条自身艺术质的不同,故造成书体美感就有差异。篆书线条因无明显“提”、“按”,都就是均粗直曲线条构型,故线条单调,书法美感因素相对较弱。隶书线条因提按分明,波、磔夸张,线条意态生动,故书体美感因素较强。草、楷、行线条因特别追求提、按、顿、挫、转、折,而且讲究墨色变化,所以线条骨丰肉润。意态丰富,入妙通灵,故书体美感趣味无穷。由此可见线条的变化,推动了书体的变化,线条的美感强弱,决定了书体美感的强弱。 线条就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就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美其实就是由长短粗细不等的线段,按照一定美的规律的组合。可以说,书法艺术就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若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就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

书法艺术的赏析 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 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要精心研究分析。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所以,对书法的鉴赏,

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 书法体系的源流 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其中有。甲骨文、大篆、小篆。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浅谈对中国书法的一些认识 一、概述 书法,法即方式、方法,书法亦即书写的方法、艺术。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纵观全世界的文字,可以将书写提高到艺术层次的也只有中国的汉字了,而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地位也非比寻常,正如国画大师傅抱石所说:“中国的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领悟,那末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绝了因缘。” 书法是一门中国传统的视觉艺术。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是常有的。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 二、书法历史 中国的文字可考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但此时书法尚未产生(虽然有书法家借鉴甲骨文,从甲骨文中吸取营养)。书法的历史从西周的散氏盘开始,萌芽于金文,成型于猎碣(石鼓文,将描写帝王打猎的诗刻于大石上),勃发于两汉,升华于二王,成熟于大楷。文字的产生为书法提供了艺术的空间,自金文开始书法有了美学自觉,猎碣的出现标志书法具备了所有的要素,两汉时期书法完成基本体例,二王则确立了书法的巅峰地位,大楷的出现表示书法建立了完整的法度。从书法形式来说,进化历史是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雏形-行书-楷书。 三、书法的美学鉴赏 汉字其独有的结构提供了书法的载体,是书法之真。书写时的笔墨流动是书法的过程,是书法之善。艺术的组合方式是书法的效果,是书法之美。书法脱雅于俗,出发自欣赏,亦归结于鉴赏。所谓:鉴者别也,赏者欣也。根据艺术标准,客观、冷静地分析作品的功力鉴别需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喜恶则完全取于个人爱好。 书法美学的鉴赏总体来说在于形意之间,即分形、意之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