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二单元

第1课改革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学习目标:

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法家思想的特点;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和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理解:从社会经济、政治秩序和思想意识等方面把握“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运用: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重难点: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课前思考:秦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二、本课导读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阅读教材第18---19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生产关系是:。劳动者由奴隶变成了。经济基础的变化在政治上的反映是。在文化上的反映是。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秦国的地理位置?

2、与其他各国相比,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

3、公元前4世纪,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秦孝公个人在秦国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三、课堂学习(A)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

四、巩固与提高(1—4为A档;5为B档;6为C档。)

1、导致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C、各国都推行变法

D、赋税制度的改革

2、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3、战国时代变法最早的国家是

A、鲁国

B、齐国

C、赵国

D、魏国

4、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整顿吏治

B、严禁私门请托

C、实行“平籴法”

D、奖励军功

5、公元前4世纪,秦国改革面临的有利的客观条件是

A、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B、秦国旧的奴隶主势力想对较弱

C、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D、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发生分裂

6、《诗》中描写秦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反映了当时的秦国

A、政治清明

B、经济发达

C、民风强悍

D、矛盾重重

五、自我评价

1、已清知识点:

2、未清知识点:

3、困惑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选修1 第3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含详解)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基础达标(36分) 1.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 答案 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 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3.宗主督护制导致()。 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 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 答案 B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 ④南朝政权的威胁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 A

5.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答案 D 6.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答案 B 7.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 A.拓跋珪B.道武帝 C.冯太后D.拓跋宏 解析北魏孝文帝是在冯太后帮助下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在冯太后的影响下实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 答案 C 8.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 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A、B两项是改革的内容,C项是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是D项。 答案 D 9.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

历史必修一第一课教案

一、夏商社会的政治制度 1.基础知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其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夏商的政治制度如何? 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有相、卿士等官职。 地方封侯、伯,他们要定期向商王纳贡, 并奉命征伐。 二、商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1、商王的权利是有限的; 2、附属国的自主权相对大; 3、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高于皇权,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义:又称封邦建国。 ②目的:巩固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④内容: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另一方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影响: 积极: A.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B.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 C.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D.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⑥分封制的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A.原因: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B.表现;a.楚王问鼎; b.诸侯争霸。 2.宗法制 一个官员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他再娶了一个妾氏,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结果这官员不幸殉职,

于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请问应该判给谁? 小儿子。 ①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④内容:1、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 2、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⑤作用:1、宗法制度保障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宗法制史分封制的基础。 3、礼乐制度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了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表示等级制度的规定,即周礼。九鼎)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夏商的政治制度中央、地方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定义 2、宗法制定义 目的目的 对象核心 内容内容 影响作用 破坏分封与宗法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七单元第一课 导学案

※导学案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学习目标: 1.我能梳理出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独学) 2.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归纳出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独学、对学) 3.我能通过预习掌握俄国出现的新思潮(独学) 4.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通过学习明确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关系(群学、对学) 重难点: 重点: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俄国的新思潮;克里米亚战争;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难点:全方位总结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激情导入: 欣赏: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烈日炎炎下,11个衣衫槛楼的纤夫正吃力地拖着一只大木船。他们已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这幅图反映出当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下,农奴过着悲惨的生活。画家通过作品猛烈地评击沙皇农奴制度,并寄希望于农奴的觉醒。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你对19世纪中叶俄国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深刻认识?是什么因素促使俄国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预学-------独学、对学 一、政治上---俄国的农奴制度(阶级矛盾激化)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俄罗斯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②确立: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 ③发展: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19世纪中叶,…… 2.农奴的悲惨生活:略 3.农奴的骚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矛盾,的专制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二、经济上——农奴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 1.俄国的工业状况:某些行业开始了工业革命,但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俄国经济于西欧其它国家。 2.俄国工业发展的弊端: 由于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存在三缺:。 三、思想上——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青年军官受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反对沙皇专制,废除。 3.表现:(1)“”(1825年); (2)平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守旧派: 改革派:;激进派: 四、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1.时间: 2.交战双方: 3.战争结局: 4.战争失败原因: 课中合作探究-------群学、展讲 ※我们可以把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浓缩为三天,改革的前一天,那一天和后一天(即改革的背景,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唐(618——907年)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十国 (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 1038——1227)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三)结局与评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 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 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 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 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 说课材料)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材分析 关于本课,《课程标准》的学习要点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但从历史溯源,应从夏商讲起,将重点放在西周的政治制度上。 本单元内容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从此立意出发,本课则应突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前,存在以血缘纽带维系的宗法分封制向其过渡的转变。 课文包含三个小节,第一节“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第二节“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第三节“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万事开头难。本节课作为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一模块的第一课,内容枯燥,时间跨度大,能否讲好这节课,影响到其后课程能否顺利进行。 二、学生分析 高一新生刚刚结束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的认识仍处于感性层面,知识结构不完整。在高中阶段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这个实际,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课学习的顺利过渡,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时期确立的王位世袭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培养搜集、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归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作用及影响,初步掌握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简要梳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演变,培养和提高历史意识,掌握历史性地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夏、商、周三代创造了中国早期的特色政治文明,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效维护了西周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且上承夏商王位世袭制,下启秦汉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难点: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五、教法、学法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史料分析,以及带领学生的互动,使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等浅显易懂,便于学生识记。主要的方法有:讲解法、设疑引思法、历史插图学习法、资料的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本材料,观看图片、史料,回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胸有成竹泾渭分明 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 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 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 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 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 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 2.起源:约公元前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 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所取代。 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___。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 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的 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 商代中央设有__、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和,(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误区警示]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 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___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 “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1)

预习导航 梁启超说,“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 安石)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 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 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这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4)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5)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田亩多少、好坏征税。

(6)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的原则。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分别是针对哪些社会问题提出的? 提示:(1)青苗法是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百姓的高息盘剥提出的。 (2)农田水利法是针对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问题而提出的。 (3)免役法是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而提出的。 (4)市易法和均输法是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而提出的。 (5)方田均税法是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而提出的。 知识点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农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领军队。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会产生怎样的改革成效? 提示:(1)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但减少了军费的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的开支。 (3)将兵法:有效防范了更戍法带来的弊端,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军器监的设立改善了武器的质量,提高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知识点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 选修1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检测题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①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①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2.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以中国古典经济学为样板开始初步的常平仓实验,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据此可看出美国的农业新政主要是受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法令的影响() ①方田均税法 ①青苗法 ①募役法 ①农田水利法 ①市易法 ①保甲法 A. ①①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 3.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4.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 B.西夏 C.金 D.元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6.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 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 C.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 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 7.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8.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 ①消除了分裂割据①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①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9.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一单元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Word版含解析

r 夯皐提能 (建议用时:30分钟) 、选择题 1?右图是顾銮斋教授所著《如歌岁月》书影,该书对古希腊文明的勃兴 进行了系统释读和探秘。影响古希腊文明勃兴最重要的客观条件 是() A .大河流域 B .延绵大陆 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D .亚非文明影响 解析:选C。古希腊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 因素。 2.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 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A .雅典的自由民 B .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 .雅典贵族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沉重打击了旧氏族贵族,且只有贵 族才可能财物积山、丰衣足食,因此D符合题意。 3.公元前8世纪后,工商业发展给雅典阶级关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A .许多平民沦为债务奴隶 B .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C.下层平民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斗争日趋激烈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相对缓和 解析:选B。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一部分经营工商业的贵族和平民日益富裕,经济实力壮 大,发展成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4.公元前8—前6世纪是雅典贵族政治时期,当时对贵族的主要威胁来自()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①④ 解析:选C。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他们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贵族对平民的经济盘剥,使平民与贵族的矛 盾日趋尖锐。 5.下列对公元前8

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1、背景: 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 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 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 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

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采用了可行的措施; 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经济: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 (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2)魏楚等国进行变法。 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社会动荡。 4、文化: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一重大改革知识点整理

选修一知识点整理(期末迎考材料)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危机:平民与贵族矛盾的激化 (1)原因:a、政治上,贵族掌权,平民无权;b、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 (2)表现:公元前632年,雅典平民武装暴动 (3)影响: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推动雅典社会政治改革。 2、经济因素:工商业的发展 (1)表现:手工业、造船业取得较大进步;商业贸易日趋繁荣 (2)影响:a、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b、雅典公民的分化与矛盾,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展开了反对贵族专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双方斗争的焦点:反对贵族专权要求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 3、外因:萨拉米斯岛的丧失 4、主观条件:梭伦成为执政官 (1).梭伦成为执政官的原因:①外因:雅典社会动荡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他城邦实力已赶上并超过雅典;萨拉门斯岛的丧失引发愤慨;国内社会矛盾激化提供了契机。②内因:个人的经历为其执政奠定了基础;具有振兴城邦的政治理想;假扮疯诗人鼓起公民的爱国精神;指挥军队夺回萨拉门斯岛从而树立威望。 (2).梭伦当选:前6C初(前594年)。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改革措施 1、颁布“解负令”等法令 内容:(1)“解负令”;(2)占有土地最高限额;(3)“遗嘱法”;(4)安抚贵族。 作用:(1)限制了土地兼并,贵族失去扩张势力的物质基础;(2)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但并未废除奴隶制,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扩大平民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实力。 意义:(1)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保障生活稳定。(2)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陶器等行销海外;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内容: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可担任一切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二等级,除司库外的高级官职;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可担任低级官职;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军装。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公职;提供轻装步兵和水手,带棍棒。 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特点: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 作用:积极性--否定血缘关系,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公民权利。重新分配政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开辟道路.局限性--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 4、建立“四百人会议” 目的:进一步打破贵族的专权。 措施:1)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3)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4)废除严刑峻法,制定一些新法律。作用:(1)打破贵族对执政、司法审判权力的长期垄断。(2)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政治权利。(3)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 二、梭伦改革的特点--革命性、中庸性、公平性、法治性、全面性。 1.从目的看,主要是为了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从指导思想看,都带有“折中”、“中庸”色彩.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高考试题

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3.(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6.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 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 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 7.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D.问鼎中原 9.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历史考试做出什么样的准备呢?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汉族人民的反抗 D.战争不断发生 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制度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初期各种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答案A 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的必要性,四个选项都是造成北魏社会

矛盾尖锐的原因或表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是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的主要原因。 答案A 3.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一段时间内,北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此C项错误。 答案C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宗主督护制是北方的社会实际与拓跋贵族的需要相结合产生的。在这一制度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大地主,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族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单元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5世纪中期,为我国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的是() A.鲜卑族建立政权B.拓跋珪重建代国 C.北魏迁都平城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解析:选D。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前,北魏社会不稳定,处于迁徙与战乱中。 2.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改革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3.下列评论中,不.符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所学知识A、C、D三项均属于北魏实行均田令的效果,农民获得部分的好处,故B项不正确。 4.(2012·武汉高二模块测试)北魏孝文帝确立先进生产关系的关键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B.迁都洛阳 C.采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 D.改革鲜卑旧俗 解析:选A。生产关系主要指土地归谁所有,土地产品如何分配,从这一内涵思考,只有A 项与此一致,故选A。 5.(2012·扬州高二测试)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革除旧俗的主要措施有() ①易服装②讲汉语③改汉姓④通婚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A。“革旧俗”的对立面即从哪些方面学习汉族习俗,结合所学可知选A。 6.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解析:选D。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故选D。 7.(2012·宁波学业水平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