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教选修自我小测:第二单元第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含答案

历史人教选修自我小测:第二单元第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含答案

历史人教选修自我小测:第二单元第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含答案
历史人教选修自我小测:第二单元第课 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含答案

自我小测

一、选择题

1 1628年,克伦威尔首次被选入议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此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平民的矛盾

B.新贵族阶层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的矛盾

D.英格兰同苏格兰两国间的矛盾

2 1642年8月,查理一世在诺丁汉城建立了大本营,竖起王旗,意在对抗()

A.国内贵族的反抗

B.议会对王权的挑战

C.外来势力的入侵

D.自耕农的武装暴动

3观察下图,图中的军队()

“新模范军”

①主要由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②赢得了英国内战的胜利③主要由克伦威尔领导④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被解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4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与议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公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公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5 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流亡海外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达成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复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采取这种做法的初衷在于()

A.维护政局稳定,保护既得利益

B.恢复专制统治,维护政局稳定

C.维护既得利益,扩张海外力量

D.扩张海外力量,改变国际形象

6在英国复辟王朝统治时期,詹姆士二世推行的政策比查理二世更加反动的是()A.不经议会同意擅自征税

B.要求国家公职人员按国教仪式进行宣誓

C.用恐怖手段镇压革命者

D.在全国恢复天主教

7 1688年,英国发生了一场女婿登基、丈人逃亡的“光荣革命”,这场革命是()

A.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原因

B.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斗争的标志

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的条件

8“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推翻了复辟王朝

B.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地位

C.避免了重大流血冲突而取得成功

D.推翻了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材料二1629年3月议会在一份“抗议书”中说:凡是推广或引进天主教或阿米尼安教,从而改变英国现有宗教者,“都将被谴责为王国和全体国民的大敌”;凡是不经议会同意而主张或实际征收吨税或磅税者,“也将被谴责为王国和国民的大敌”;凡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愿交纳吨税或磅税的商人,“也将被谴责为英国自由的叛徒和敌人”。

——王觉非等《近代英国史》材料三1649年,英国高等法院以英国人民的名义宣判国王查理一世为“暴君、叛徒、杀人犯和我国善良人民的公敌”,并将之斩首。

——王觉非等《近代英国史》请完成: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政治观念?

(2)材料二、三反映了什么政治观念?

(3)造成英国人政治观念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解析:17世纪初,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越来越成为其阻碍。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并成为英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答案:C

2解析:长期议会召开后,就对查理一世的不法行为进行指控。查理一世无法容忍议会对自己的挑战,于1642年8月宣布讨伐议会。

答案:B

3解析:第一次内战结束后,议会军内部出现了分裂,国王趁机逃跑并卷土重来。大敌当前,议会军重新团结起来,并再次战胜国王。因此,④的叙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B

4解析:克伦威尔改共和政体为护国政体,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但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所以①不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判断③是违背史实的。正确答案应是B项。

答案:B

5解析:克伦威尔死后,高级军官争权夺利,士兵发起反政府活动,农民举行起义,政局混乱,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政府和军队的统治不力深表不满,宁可恢复王权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答案:A

6解析:A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在英国采取的措施,B、C 两项是复辟后查理二世推行的反动措施。詹姆士二世竭力在英国恢复天主教,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

答案:D

7解析:“光荣革命”的背景是詹姆士二世竭力在全国恢复天主教,损害了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及旧的封建贵族的利益,但当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希望用革命手段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同旧贵族妥协,发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达到目的。

答案:B

8解析: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而“光荣革命”在英国实现了这一任务,所以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答案:B

二、9参考答案:(1)“君权神授”、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

(2)反映了国家和全体国民的利益和意志高于国王(王权)的观念。

(3)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版) 人教版新课标《世界历史》下册教材(word 版)第一课俄国十月革命新时代的曙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各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大战后期, 1917年3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但当时掌握主要权力的是资产阶级的是临时政府。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1917 年 4 月,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在车站广场列宁受到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工人的欢迎。 临时政府继续推行沙皇的反人民的政策,将战争进行到底,并力图扑灭革命的火焰。 由于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1917年8 月,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11 月 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起义的指挥中心──斯莫尔尼宫,直接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1 月 7 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1 / 3

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 月,苏俄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然而,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在国内外敌人的包围下,苏维埃政权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经过三年多的国内战争,到1920年底,苏俄人民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巩固了世界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 2 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在

【2020】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分)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互联网查询D.考古发掘 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3.如图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作者对辛亥革命并不认同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军阀() ①张作霖②袁世凯③孙传芳④吴佩孚.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5.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C.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红军长征的胜利 6.八年级(8)班开展探究学习,计划在暑期组织部分同学参加“重走长征路”活动。 请你帮助设计一条线路,与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大致相同() A.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会宁 B.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吴起镇﹣﹣会宁 C.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瑞金﹣﹣遵义﹣﹣泸定桥﹣﹣赤水河﹣﹣会宁﹣﹣吴起镇 7.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A.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8.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改革开放新时期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 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 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 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 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 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 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 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 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 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 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 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1-14课)

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复习提纲 (1—14课)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四条基本线索: 屈辱史: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列强侵华史)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抗争史 :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大 战黄海;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探索史: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发展史: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严重侵华罪行:英法火烧圆明园p7八国洗劫北京p19、日军旅顺大屠杀p14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 背景 1. 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时间:1839年6月3日—25日(国际禁毒日:6月26日), 4.地点:广州虎门。(●★记:P3 虎门销烟图) 5.人物:林则徐(清朝道光皇帝时)。林则徐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6.鸦片的危害:P3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②、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③、削弱军队战斗力。④、严重摧残人们体质。 启示:是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7历史意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1842年8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 第1课鸦片战争 1.林则徐虎门销烟 原因: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时间:1839年6月3日 过程:1839年6月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影响: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P3 2.鸦片战争的爆发 英国发动鸦片的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P1。P1 时间:1840年6月-1842年P3 结果: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是: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P4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 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时间:1856.10-1860.10 侵略者: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果: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P6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P8表 3.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1851-1864年 领导者: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过程: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青浦大捷中抗击洋枪队,具有反帝斗争的性质。P9 1862年9月太平军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第3课收复新疆 背景:P12 过程:1876年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兵分三路进入新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了新疆。P13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P14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侵华战争。 时间:1894——1895年本在 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冲向敌舰与20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1895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其内容: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P17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背景: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P20 侵略者: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时间:1900.6——1901年, 过程:义和团奋勇抵抗,侵略军被义和团围困于廊坊,狼狈逃回天津,8月中旬攻占北京,所到之处,无恶不作烧杀抢劫。 结果: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内容: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完整word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docx

必修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第 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 立与发展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课鸦片战争 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十三课辛亥革命 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 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第十六课 抗日战争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十 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十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第 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二十三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 二十四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 二十七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必修 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 点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二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课开辟新航路 第六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第 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八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 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十 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 展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十二 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十三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 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十五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 步 第十六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20 世纪初~ 21 世纪)──历史展览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危机 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 第十九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 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二十一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第 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十二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的形成 第二十三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高中历史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主要介绍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电子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两宋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随后,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不胜枚举。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它们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科:历史 执教教师:孙金明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对古代盛世经济的繁荣的学习,明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形成唯物史观; 通过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盛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回顾: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播放视频)《康乾盛世》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2.政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也是历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3.结果: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4.表现:①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②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及大运河等;③粮食种

人教版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题含答案(内容影响类)(PDF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改革题目训练(内容 影响类) 1.材料:“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闲时务农,战时出征,这种寓兵于农的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 (2)影响: 1.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 2.加速井田制

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3.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2.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一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一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员(2分);政府鼓励生产,注意垦荒,扩大副业种植。(2分);平籴法。(共6分,每点2分) (2)有利于人才选拔,加强了国家权力;(2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初步形成;(3分)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2分)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2分) 分析: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案第一课】 高县柳湖中学集体备课卡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我国的原始 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课时]5 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 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 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 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 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 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 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 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 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 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 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 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 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 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 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 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目录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 二、工商业发展 三、首席执政官梭伦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颁布“解负令”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三、建立“四百人会议” 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第一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一、商鞅之死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第二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移风易俗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一、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二、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三、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第三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起用王安石 二、富国之法 三、强兵之法 四、取士之法 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一、变法的命运 二、积贫局面的改变 三、积弱局面的改善 第四单元资料与注释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天主教的神权统治 二、宗教“异端” 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二、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第3课宗教改革运动的扩展 一、加尔文宗教改革 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三、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五单元资料与注释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第2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改革土地制度 二、促进经济发展 三、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第3课改革的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