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

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

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
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

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产生

自1980年以来,130多个国家,也即几乎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总数的3/4,经历了银行业的严重问题。而直接损害银行稳健经营和安全,导致金融业危机,银行危机产生的最重的问题则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不良资产的问题也逐渐成为经济界的一个焦点,它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毒瘤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严重威胁。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属于国家银行,其不良资产实际上不是银行而且财政的,因此,国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责任。如果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损害银行的国际声誉,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处开放,如何降低不良资产进而防止新增风险是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1、信贷投向缺乏科学定位。目前国有银行各部门整体联动,细致的市场调研工作非常乏力,信贷投向缺乏前瞻性、主动性、贷款客户无所不包,从而导致一方面对没有发展前景,难以救活的借款企业注入了资金,最终无法收回。另一方面对机制新商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业绩优良守信用企业的投放力度不够。

2、没有处理好规模经营与风险集中的矛盾,贷款集中是集约经营的重要体现。银行把大笔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垄断行业或优质企业,比资金化整为零多笔分散贷给小企业,从成本上来说,要节约的多,从安全角度来看,风险小得多,但是投放过于集中,不仅会降低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生产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会使银行与大企业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锁效应,加大了信贷资产的经营风险。

3、审贷分离不彻底,审查部门与贷款部门在分工上各有侧重,既互相协作,又相互制约。货款经办部门主要是拓展客户并对项目进行初评,审查部门则对贷款进行后续评审决策。审贷分离在信货投放中处于核心地位。但长期以来,银行审贷合一缺乏必要的内部制约机制。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各级机构确立了审贷分离机制,但在同一级行长领导下的审货部门有时不能彻底分离,真正各负其责,贷款审查在行长授意下流于形式,没有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这种情况尤其在基层经营行更为严重,

4.、经济体制改革与不良资产的产生。在金融体制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已形成了“大财政、小金融”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企业所需资金由财政统一拔付,收入相应也要上缴财政,财政成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金融仅限于人民银行,只是资金分配的补充渠道。金融改革之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企业自主权扩大,减少了上缴财政的资金,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财政已难以主导资金分配,逐步退出企业资金分配的领域,同时企业打破"吃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为银行吸收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提供了可能,资金由向财政集中改向金融集中,国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财政无力拔款,资金供给只能由银行贷款提供。拔改贷的行政强制为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行政干预代替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原则,政

府主导资产资金投向,往往流入了经营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出现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的结果——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企业也极有可能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成为无法归还的负债,相应的企业的不良贷款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5 、产权制度与不良资产。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组形式为国家独资,即归“全民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主体本质上都是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要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经营,所以商业银行国有产权关系导致政府调控经济与经营银行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不良资产形成埋下了伏笔。二是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缺陷----产权不明晰,在我国是以强金融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在国企的资金补贴,以支持国企和国民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这种产权结构导致了国企的低效率综合症,自身的不良负债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产权同质及政府干预导致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都归国家所有,导致产权同质,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国企和同业银行的责权可以脱钩。

6、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济行为滞后的内控、监管机制。我国国有商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行在市场中的趋利动机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并存,使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发带来了副产品—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极不规范带有很强投机性的行为。

7、寻租活动与不良资产。在经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并存,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律约束也不够严格,导致金融领域内大量寻租活动的产生,给金融机构违规和操作金融系统内部人员的腐败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在转时期,旧的规章制度失去效力,而新的规章却尚未形成,由此产生了许多监管上的真空和漏洞,这使许多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不利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违规,违法活动得以滋生和发展,进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和多种金融风险。

8、不良资产形成后置方式过于单一。银行信贷资产陷入不良后,由于对不良产的的经营管理手段单一,力度较弱,使不良资产一旦形成即根深蒂固地存在下去,不良资产愈积愈多。(1)、缺乏贷款清收的有效机制。(2)、对抵债资产缺乏管理。(3)、依法收贷产生误区。(4)、超过诉讼时效。(5)、对企业设置介入不够。多种原因造成贷款悬空,增加了银行债务落实工作量,破坏资产增多,直接造成信贷资金的损失,蚕食银行贷款严重。

二、如何杜绝和防止新增的不良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在努力降低存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应重点考虑如何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资产,杜绝不良资产的前清后增。

1、明确市场定位,把握正确的信贷投向。银行要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在全面调查客户的经营情况信用程度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不同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分析,大力开拓收益率高,发展前景好的高效市场,主动收缩和退出无效和低效市场,坚持重点开拓与局部收缩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

2、清除新增不良贷款产生的制度因素。完善和落实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审贷分离授权授信,资产三查等制度,有必要以分支机构为重点,以内审为主要方式,每年进行一次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大检查,对违法违规规模操作者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3、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步伐,彻底分离政策性职能和准政策性任务。一是中央政府不再使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政策性贷款,不对其贷款进行任何行政干预;二是考虑改变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具有行政级别的管理模式,各个商业银行有权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重组国内机构,取消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这样有利于减少地方政府对银行分支机构的干预。

4、在继续实施分支机构行长负责制的同时,加强对其任期内业绩考核,将不良资产的控制定性为一把手工程。充分行使党委监督,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上,通过实施人事考核任免制度,岗位责任制利益激励机制,为银行控制新增不良资产筑成一道可靠的防火墙。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机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为只要取消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就会改善的想法是不全面的,银行内部的改革也很重要。为此可积极探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既可提高资本充足率还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经营监督机制,为国有银行规范稳健经营,进而防止新增不良资产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三、杜绝银行不良资产的几点建议。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积累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处置解决也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在处置已有不良资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防止旧的不良资产在不断减少的同时,新的不良资产又源源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状况,从根本上清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源头,做到治标的同时兼顾治本。

1、由于不良资产的根源在于体制性因素,治标先治本,进行制度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才能谈得上解决现在不良资产的存量。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与其规模及业务性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实组织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职责分离授权有限等原则,并加强会计销帐,银行档案及保卫措施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中去,让每一层的从业人员都能了解银行发展的战略和步骤,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目标;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和防范机制。

2、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监管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基本内容:一是组织机构商业银行应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控反馈系统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二是决策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国有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因此建立银行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制度;三是业务控制。国有商业银行要在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对包括本、外币的所有业务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四是会计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规范化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财务核对、安全谨慎等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五是授权审批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各种业务经营活动性质及功能建立统一管理和法人授权授信为主要特征的内部管理制度;六是合规性、合法性与反欺诈控制。制定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遵守的内部制度和具体程序,防止银行与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的联系,避免卷入外部欺诈陷阱。

3、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部分是因为发放给国有企业而产生的。因此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根本上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使其摆脱困境,提高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资产率。

对因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不善等陷入困境的,可作为企业兼并,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原来的不良资产,对于已确定经营恶化资不抵债需关闭,破产的企业依法申请破产清算,防止其再度成为不良资产的源头。

4、转变政府职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行政化干预也是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政府的过度行政化干预,国有商业银行代理人缺乏商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银行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导致不良资产的递增。政府应规范其行为,从法律等方面重视和支持银行清理不良资产的工作,以消除不良资产。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不能从保护和发展地方经济的狭隘观念出发,搞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企业逃废债务,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设置障碍。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不良资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庞大,经济和金融发展又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从而决定了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时应采取多种方法。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现有处置方式主要是债转股,借鉴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大致有销售、重组、证券化等,但也应看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资产管理公司和各国商业银行在借鉴的同时,更应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

6、完善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整个经济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和体系,银行可建立客户经理制和客户信用档案体系。就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客户的各种基本情况,并将其发生的每一笔贷款作为信用记录,形成自己的信用等级体系,客户经理在信贷运作中处于中心环节对信贷负完全责任。如有银行报案就进入执行程序,政府和司法、银行充分协作,有效地制止恶意拖欠的行为。

7、立法的支持。针对企业逃废债务的问题,银行可以利用法律积极向法院寻求支持;同时相关的法制建设也应加紧进行,防止一些恶意逃债的行为利用法律的漏洞钻空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法律的保障,各级执法部门也要严格执法,公平公正,合理地解决银企债务纠纷,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执法部门是重要环节,要从法律上把恶意逃债作为诈骗行为,公检法部门更加大对此行为的打击力度。

总之,不良资产的处置已不单纯是银行的问题,而涉及到企业体制,信用制度,立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在不良资产处理过程中需要协同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转变和完善是其提高抵御风险能力,防止不良资产增量产生的前提,而且有企业的制度改革,效益的提高,又是国有商业提供有力的银行化解不良资产的存量的基础。信用制度的建立、立法的支持、政府职能的转变都将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减少国有资产的损失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1、李建华,《经济学动态》。

2、迈因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3、叶兴庆,《现代金融导刊》

4、张杰,《经济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