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山亭区冯卯镇明德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宋慧

设计日期:2020年2月6日

适用年级:六年级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单元为基本结构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达到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标准进行自我矫正和教学评价。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成数、税率、折扣与利息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它们体积的计算公式,学会正确计算它们的体积,认识表面积,学会正确计算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3、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轴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给定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比例尺的意义,明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6、通过回顾整理,系统掌握统计图表、统计量及可能性等有关知识。

7、通过回顾整理,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系统掌握所学过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性,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9、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

教学课时百分数的应用………………………… ..11课时

圆柱和圆锥…………………………… ….11课时

比例…………………………………………………15课时

比例尺…………………………….12课时

统计……………………………….3课时

总复习…………………………….30课时

具体安排:

周次教学内容课型

1 百分数的应用新授练习

2 百分数的应用新授练习

3 圆柱和圆锥新授练习

4 圆柱和圆锥新授练习

5 圆柱和圆锥新授练习

6 圆柱和圆锥新授练习

7 比例新授练习

8 比例新授练习

9 确定位置新授练习

10 确定位置新授练习

11 正比例和反比例新授练习

12 正比例和反比例新授练习

13 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练习

14 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练习

15 统计新授练习

16 总复习复习整理

17 总复习复习整理

18 总复习复习整理

19 总复习复习整理

20 总复习复习整理

21 总复习复习整理

三、课程实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1.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其情境中充分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有序复习。同时积极研究新课堂改革,钻研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自己教学工作,提倡短时高效,极力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3、开好家长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交换不同的意见;同时多与学生交流,可单独,可小组,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准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部署,采取不同的措施。

4、尊重学生,在言行和举止上努力做到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多和学生做平等的交谈,做到师生互动,亲如一家。在教学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5、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建立“一帮一”互助模式,以一名优生带动、帮助一名学困生,这样优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同时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时让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以促进培养更多的优秀生,鼓励提高学困生。

6、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习和理解教学;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集体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四、课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考查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交流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要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评价,既要注意考查学生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否会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能否正确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更要关注情感和能力方面的表现。

1、过程性评价

(1)观察课堂表现。通过学生个人回答、个人展示、表达想法、板演练习、学具操作、小组汇报等,了解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况,是否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自信心,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以及学习态度。

通过小组制加分法,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加分,这样调动学生的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关注平时的测验。本学期严格执行好当堂过关,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下节课作好知识学习的调整。利用好每学期的目标测试,单元测试,遇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讲评。

(3)作业情况。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整洁、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评语”的形式给予评价,并以激励性的评语为主。对于作业等级采用A+、A、A-三个等级。

2、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试方式。课堂平时成绩、单元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评价等级:优(85分以上),良(70分以上),达标(60分以上),待达标(60

以下)

(2)口试方式。可以进行看题口算、讲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3)小组合作制,根据平时课堂的表现对小组进行加分,并评为优胜小组,对其进行适当的奖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